《中医文化》阅读答案
2023届广东省江门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广东省江门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3·广东江门·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交化自信属于在认识和实践、言论和行为相结会的基础上,展示出来的一种精神面貌,它的主体是民族、国家、政党及其成员。
有三层内涵:一是文化自知。
领悟自身历史发展精髓,尊重自身优良传统禀赋,肯定自身有价值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自信的前提,是要知道昨天创造了什么样的文化,今天承享着什么样的文化,明天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文化。
文化自知,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自觉。
二是文化自行。
努力在日常行为和社会实践中从容躬行和实践被自己认可的文化规范,具体展示其风貌特征。
文化自信不只是个理论认识问题,自信的表现也不光在如何讲、怎样看,关键还在怎样行。
文化犹如空气,人们时时呼吸而不觉,对某种文化的自信,必然潜移默化于做人做事的态度和风格当中。
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三是文化自新、文化自信与重复式的墨守成规不是一回事情。
要根据时代条件、与时俱进地对既有文化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自信之所以可贵。
在于它能激发原有文化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由此,文化自信不是固定人群对既有文化规范的被动承担,而是一种科学态度。
不经消化,不顾条件,简单拿来别人的、西方的东西照搬使用,不是文化自信;不经辨别,不顾时代,简单照搬运用古人的、古代的东西,被动地接受承传统,也未必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向应该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文化自信的基本要义在于它能激发原有文化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文化自知、文化自行和文化自新,目的是高扬文化自觉,推动文化自强。
(摘自陈晋《文化自信:历史由来和重塑之路》)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中心主义”盛行,中医被贴上“迷信、愚昧、不科学”的标签,西方压倒性的共识认为,西医才是世界医学道路的单程票。
国人对于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
中医与传统文化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中医与传统文化理论考核试题一、选择题L中医文化中的〃仓JI之官〃指的是什么部位()[单选题]*A、心B、肺C、胆D、脾胃√2、中医文化中的〃传道之官〃指的是什么部位()[单选题]*A s大肠√B、肝脏C、胃D、肾3、〃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出自哪部医学典籍()[单选题]*A、《难经》B、《汤头歌》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4、〃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是哪位医学家提出的论述()[单选题]*A、孙思邈√B s刘完素U张仲景D、李东垣5、中医文化中将〃心'’比作()[单选题]*A、君主之官VB、中正之官C、州都之官D、作强之官6、以下部位不属于中医文化〃五脏〃概念的是()[单选题]*A、心B、胃VU月市D、肝7、以下部位不属于中医文化〃六腑〃概念的是()[单选题]*A、胆B、胃C、小肠D、肾√8、〃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该术语表述了医者的哪种人文精神()[单选题]*A、医者仁心√B、精究方术C、人命至重D、大医精诚9、金庸小说《飞狐外传》中女主角〃程灵素〃的名字来源于哪部医学典籍()[单选题]*A、《千金方》B、《黄帝内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10、中医文化中与〃肺主宣发〃相对应的概念是()[单选题]*A、肺主肃降√B、肺主治节C、肺朝百脉D s肺主行水11.中医文化中〃金破不鸣〃是指哪个部位收到了损害()[单选题]*A、胃B、肺,C、心D、肝12、金庸小说中降龙十八掌的招式如〃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名称来源于哪部经典古籍()[单选题]*A、《道德经》B、《论语》C、《易经》√D、《金刚经》13、下列〃五行相生〃对应关系正确的是()[单选题]*A、金生火B、水生土C s火生木D x土生金V14、下列不属于〃八卦〃的是()[单选题]*A s雨√B、火C、雷D、山15、’'推恩令〃是汉武帝颁布的一项削弱诸侯的重要法令。
中药命名的文化意蕴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中药命名的文化意蕴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中药命名的文化意蕴厚朴是一味中药。
中医药书称其因本质朴而皮厚得名。
但这看似简单的药名却实在不简单。
厚,是淳厚的厚;朴,是质朴的朴。
淳厚与质朴是中国人一向赞美的品德,巧妙地落在了一味药草上。
在数千种中草药中,有很多这样粗看自然质朴,细品却韵味十足的药名。
百合的意趣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记录了这样一种病:患病者精神、饮食、行动皆异于常人,沉默少言,欲睡难眠,不思饮食,此为百合病。
中医认为这个病多由心神失养,或情致不调等引起。
治疗这个病常用百合为主药,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及时调整。
那么,百合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说来没什么稀奇,罗大佑歌中的野百合和近年被阿宝唱响的山丹丹就是这味百合良药。
娇艳的百合花在山野蓬蒿中亭亭玉立,其生于地下的鳞茎由近百块鳞瓣抱合而成,古人将其视为百年好合的吉兆,花也因此得名。
不过,治疗百合病的不是美丽的花朵,而是那抱合的鳞茎。
百合具有滋阴润肺、镇静安神之功效,在中医看来,精神、情绪上的问题,就要用百合去治。
因此,就有了百合病是因以百合为主药才得名的说法,百合也有了因治百合病才叫百合的另一种得名原因。
中草药中,像百合一样拥有美妙、独特的名字的还有很多。
比如《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将一种主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的玉竹列为上品,但此草并非竹类,它还有个名字叫葳蕤,有华美之意。
不过,玉竹之名更雅。
李时珍说其叶光莹像竹,其根长而多节,故名玉竹。
药名的诗情比起西药以化学分析为起点命名的科学和理性,中药本草的命名则大都感性。
有的药名本身就极富诗意,成为可以寄喻情思的对象。
我国古代以中药名连缀拟就的对联、诗歌多不胜数,历史上很多文学大师都精通医药知识。
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就从数千味中药的药名中选出九味创作了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
诗曰: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实用类文本《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谈增强中医文化自信》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学年高三上9月)

北方民大附高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把传染病、流行病通称为“瘟疫”,自商代开始就有关于“瘟疫”的文献记载。
《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流行疫病,凭借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中医文化传延几千年,出现了神农、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中医药名家,留下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中医学著作和《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中药学著作。
中医药并不局限于汉族医药,还包括中国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他们各成体系,各具奇效。
20世纪50年代,小儿流脑、乙脑流行,中医成功地运用白虎汤和白虎加苍术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疗。
在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以及2009年的甲型流感战疫中,中医药再次让人们见证了其特殊疗效。
在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治中,中医药及时参与病毒感染群众治疗,其治愈和康复效果更为明显。
张伯礼院士团队观察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为5.15天,比单纯西医少2天;体温恢复时间平均为2.64天,比西医少1.7天;平均住院天数少2.2天,CT影像好转率高22%,临床治愈率高33%,普通转重症比率低27.4%。
(摘编自王守富《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谈增强中医文化自信》)材料二:①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激起“中西医之争”,否定中医的理由集中于“不科学”。
那么,“科学”能等同于“合理”吗?谁也不能说在近代科学出现于欧洲之前,人类的想法和做法从来没有合理过。
也不能说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后,实践中就只有这一种“合理”。
而且即便在科学领域之内,其方法和结论也在不断分化和变革中。
做科研的学者和从事临床治疗的西医医生并不轻易否定中医学,部分原因是他们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只说证据支持的话,对自己研究范围之外的事物保持审慎。
2019-2020学年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医药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生息和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
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系统论述了疾病预防理论,在战国时期就已设有与清洁卫生有关的官职和除害防疫的专职人员,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通过消毒来防治疫病传播的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在治疗乙脑、麻风、甲型H1N1流感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时,中医药疗法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等方面成效明显,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②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并产生很大影响,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
青蒿素的发现也是从中医药典籍中获得灵感,已经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③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医药显示了明显疗效。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超过7.4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
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这一突出成效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
④积极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发扬光大。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差别很大,治疗疾病各具特点、各有优势。
中医学的研究方法蕴含着系统论,主要以整体为着眼点,多以定性观察为手段,一般采用综合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体现着还原论,主要以局部为着眼点,多以定量实验为手段,一般采用分析的方法进行辨病论治。
可以说,中医和西医是人类医学之树上生长出来的两个枝繁叶茂的分枝。
山西省长治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监测语文试题答案

长治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九月份质量监测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B 解析:A张冠李戴原文“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主语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C 原文“中医文化里面也不要只是宣传怎样治病,而是要让人不得病,中医文化的核心是养生文化。
”可知,中医不仅宣传治病,更要强调养生文化,不是否定中医治病;D强加因果“因为我们有良好的价值观,优秀的品德。
”与“要更加努力地去克服它”没有因果关系。
2.B 解析:A无中生有“根据前人历史”;C逻辑不符原文“因此,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的人,就不应该被物管住,不能被物欲腐蚀,否则就会丧失做人的底线”,前后是充分条件关系,而选项“只有…才…”必要条件关系; D不符文意原文“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看不开就走了绝路。
”,“阿Q精神每个人都需要那么一点儿,许多事情不要去计较、认真,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鲁迅先生笔下阿Q的死是揭示愚昧、麻木,反省民族劣根性;不是证明。
3.C 解析:C曲解文意原文“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特征,即决定命运、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的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
”并不能得出“提升自身道德,便可治理好国家”的结论。
4.答案:不同点:材料中“阿Q精神”讲的是当下社会中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鲁迅小说中“阿Q精神”讲的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2分)相同点:二者都是讲做人的自我麻醉和逃避。
(2分)5.答案:(1)材料一围绕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神;材料二则强调中国文化输出;材料三侧重讲中国文化的反省。
(3分)(2)相互关系:在自我反省的前提下,传承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根本精神,注重文化理念输出,真正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通。
(3分)(二)现代文阅读Ⅱ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有激烈的斗嘴,也有冷战……构成了小说的底色”说法错误,由“丢下他不管吧,忍不下这个心……”“怕啥子,有我嘛”,可知马奶奶关心马老爷子,马老爷子对妻子也很温情与体贴,所以底色并不是“斗嘴”“冷战”,而是关心与温情。
《传统中医里的“五味”》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传统中医里的“五味”》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传统中医里的“五味”》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尤其是说明文,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这类型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统中医里的“五味”》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食物里的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
称为“五味”。
食物消化后,酸味为肝胆所吸收,苦味为心脏、小肠所吸收,甜味为脾、胃所吸收,辣味为肺、大肠所吸收,咸味为肾脏、膀胱所吸收。
各种不同性质的食物进入人体内后,分别成为身体各器官的营养,所以养分不足或过多都会引起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功能。
食用酸性的食物可增加身体收缩的功能,可以用于延缓疾病的发作;此外,出汗太多,或排泄频繁,也可以食用酸性的食物来治疗。
表症指的是不包括内脏病痛的疾病,如热性的肌肉疼痛、关节炎、流鼻水、鼻塞等,以及慢性的肌肉与关节的麻痹、运动器官的障碍等。
辣味的食物有发散的功能,一般表症都以发汗的方式来治疗,所以对于表症的治疗大多食用辣味食物。
在人体内循环的有气、血、津液,这是中国医学的称法。
气是体内活动力的来源,气停滞称作气滞,气滞会使体内的运行受阻,而发生异常的状态,血可以说是各器官的养分,血液循环阻滞会产生局部性疼痛、静脉瘤等,也会使血液呈暗红色,这种血液阻滞的现象称为血滞(淤血)。
津液就是人体内的水分,水滞会导致身体浮肿,胃里发出水声和引起如水的下痢。
对于以上种种停滞的症状,若食用辣味食物,便可促进循环畅通,一切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气血不足称做虚症,治疗虚症都用甘草、大枣、蜂蜜、砂糖等。
气血不足会使人疲倦,甜食有补充气血的功能,所以人在疲倦时都比较喜欢甜食。
甜食能解除肌肉的紧张,使身体柔软,这称做弛缓作用。
此外,甜食还能中和有毒性的东西,具有解毒的功能。
苦味有排除燥湿的功能。
文化反思中西医之争阅读题答案

文化反思中西医之争阅读题答案材料一:中国古代把传染病、流行病通称为“瘟疫”,自商代开始就有“瘟疫”的文献记载。
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中医文化传延几千年,出现了神农、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中医药名家,留下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学著作和《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中药学著作。
中医药并不局限于汉族医药,还包括中国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他们各成体系,各具奇效。
20世纪50年代,小儿流脑、乙脑流行,中医成功地运用白虎汤和白虎加苍术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疗。
在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以及2009年的甲型流感战疫中,中医药再次让人们见证了其特殊疗效。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中医药及时参与病毒感染群众治疗,其治愈和康复效果更为明显。
张伯礼院士团队观察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5.15天,比单纯西医少2天;体温恢复时间为2.64天,比西医少1.7天;平均住院天数少2.2天,CT影像好转率高22%,临床治愈率高33%,普通转重症比率低27.4%。
(摘编自王守富《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谈增强中医文化自信》)材料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激起“中西医之争”。
否定中医的理由集中于“不科学”。
那么,“科学”能等同于“合理”吗?谁也不能说在近代科学出现于欧洲之前,人类的想法和做法从来没有合理过。
也不能说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后,实践中就只有这一种“合理”。
而且即便在科学领域之内,其方法和结论也在不断分化和变革中。
做科研的学者和从事临床治疗的西医医生并不轻易否定中医学,部分原因他们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中成“科学精神”只说证据支持的话,对自己研究范围之外的事物保持审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文化》阅读答案
《中医文化》阅读答案
中医文化
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
西方医学还没传到我国时,没有“中医”这个名词。
此前,“中医”有很多称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
橘井等。
每个名称都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关。
例如,
“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岐黄”来自《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黄帝与被称为“天师”的歧伯讨论医学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
《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又如鲜为人知的“橘井”,说的是西汉道
士苏耽的故事。
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
瘟疫流行,饮服井水泡橘叶可防治。
第二年疫病爆发,
他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病人。
为纪念其功德,后
人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话。
意思是有病而不医治,却常常因为合乎医理而自己痊愈。
这并不是
让我们有病扛着不治,而是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
重要性。
人体常常通过自身调节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病
痛往往不药而愈。
这正是中医的奥妙:通过调节人体各
项机制,使之达到平衡而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
我们现
在说的“中医”是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
当时英国东
印度公司的西医为了区别中西医学,给中国医学起名
“中医”。
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
正式以法律形式将中国医学命名为“中医”,人们又称
之为“汉医”“传统医学”“国医”等。
中医的原理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来简单概括,就是“中和”。
汉代说的“中医”,“中”虽然不是“中和”之意,但“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却深得中医理论的精髓: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平衡,人才不会生病。
如果
阴阳失衡,疾病就来了。
中医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
的说法,就是说身体没有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
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
为实现“中和”这一保持健康
的最终目标,中医采用古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
学说这三大哲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秘密。
中医学中的
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人就是气聚
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气散了形体就灭亡了;不光人体,
天下万物都是气构成的;正是有了这个气,万物才生生
不息,变化不止。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认为,人是由气
聚合成的,气分阴阳,只有阴阳调和才能保持健康;人
有五脏六腑:八脉十三经,脏腑是聚藏气的地方,经脉
是疏导气的管道,脏腑的健康情况又通过经脉穴位,乃至发、牙、舌、耳、唇、眉、指甲、皮肤等外表器官表现出来,五脏分别对应五官、五色。
中医专家可以通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出现的异常来判断疾病情况,并通过多种手段辨证施治,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它不光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是在中华文明这株万年巨树上结出来的硕果。
尽管传统的中医学观念与源于欧洲现代科学的西医学并不能完全相容,但是我们应当乐观地看到,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两大医学必然会在实践中互相完善,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医文化》,作者:过常宝)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名思义,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这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
在西方医学传到中国以前,中国虽然没有“中医”这个说法,但有其他多种称谓。
B.中国流传着许多赞誉中医的动人故事,例如“橘
井泉香”歌颂西汉道士苏耽及其母亲的功德,他们在瘟
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叶救治了无数患者。
C.有些病痛,患者无需就医自会痊愈,这是因为人体具有自身调节功能,这种自身调节往往可以使身体达
到阴阳平衡,这样有些病痛就会不药而愈。
D.我们通常说的“中医”,源于鸦片战争前后,是英国的西医给中国医学起的名称,以区别中西医学;
1936年,国民党政府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命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和”二字,是对中医原理和精神的简单概括,意思是身体保持中和之气,无阳燥,不阴虚,就会百病
全无;反之,阴阳失衡,就会疾病缠身。
B.为了解释生命的秘密,实现“中和”这一保持健康的最终目标,中医学以中国古代的精气学说、阴阳学
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C.人是由气聚合而成的,这是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三种.学说的共识;阴阳五行学说还认为,人
体的五脏六腑、八脉十三经是气的聚藏之地。
D.中医专家之所以能够通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是因为经脉穴位以及发、牙、舌、
皮肤等外表器官可以反映脏腑的健康情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的医学经典,后人称其医学为“岐黄之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书中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
B.中医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但并不主张有病扛着不治。
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记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C.中医是中华文明的巨树结出的硕果,它不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
它的最终目标
不单是治病,更是帮助人类达到至高境界。
D.中医和西区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尽管两大医学在观念认识上绝不相容,但二者必然会在实践中取长补短,互相完善,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答案:
1.(3分)A【解析】没有“中医”这个说法,改为:没有“中医”这个名词。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已有“中医”这个说法,但这是个动词,意思是“合乎
医理”;我们现在说的“中医”是名词,指的是中国医学。
2.(3分)C【解析】八脉十三经不是气的聚藏之地,而是“疏导气的管道”。
参见第四段对阴阳学说和五行
学说的解释。
3.(3分)D【解析】“两大医学在观念认识上绝不相容”有误,应是“不完全相容”。
参见最后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