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笔记:中考专题复习系列
九年级历史笔记整理

九年级历史笔记整理一、介绍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并预测未来。
在九年级的历史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的历史素养以及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理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系统性整理这些重要笔记,本文将围绕不同的历史主题进行探讨和总结。
二、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三代:这一部分笔记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通过学习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我们了解到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君主制度和社会阶级。
2. 秦汉时期:这一部分笔记主要围绕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治理,以及汉朝的兴起和汉武帝的改革措施。
我们深入了解了秦朝和汉朝对于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影响。
3. 魏晋南北朝:这一部分笔记主要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转型,我们学习了这一时期的王朝更替,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三、世界古代史1. 古埃及文明:我们学习了古埃及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以及文化特点,深入了解了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性。
2. 印度河流域文明:这一部分笔记主要围绕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和摩亨约达罗文明展开,了解了它们的城市规划、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 古希腊:我们学习了古希腊城邦制度、雅典民主的兴起以及希腊神话等文化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古希腊的哲学、科学和艺术对于后世的影响。
四、近代史1. 欧洲中世纪:这一部分笔记主要涉及到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十字军东征和黑死病等事件。
我们学习了近代欧洲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2. 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这一部分笔记主要围绕文艺复兴对艺术、文化和科学的影响以及大航海时代的探索和殖民活动展开。
我们了解到这些事件对于欧洲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这一部分笔记主要涉及到工业革命的起源和影响、殖民扩张的动因和后果等。
我们了解了这些事件对于世界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五、现代史1. 世界两大战争:这一部分笔记主要涵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原因、战争与和平的影响等。
九年级历史笔记整理

九年级历史笔记整理第一章: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一、古白族文化的特点与贡献古白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明之一。
在古白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是仰仗稻作农业。
通过高度发展的农业,古白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
此外,古白族还以丰富的艺术创作和建筑工程而闻名于世。
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古代文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之一。
通过贸易与文化交流,东西方文明互相借鉴、交流思想、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
三、中西方文明的对比中西方文明有许多共同点,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西方文明在宗教信仰、价值观、政治制度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中西方文明的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第二章: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一、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特点中国古代社会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地主农奴关系、君主专制、宗族礼法等。
封建社会的演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社会阶级与社会变迁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阶级,如地主、农民、手工业者等。
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变迁和进步。
同时,社会变迁也反过来影响着不同社会阶级的地位和利益。
第三章:近代中国的新变局一、近代中国的社会与政治变革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与政治变革。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殖民势力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不断进行反抗与斗争。
辛亥革命后,近代中国迎来了新的变局,开始进行尝试性的政治改革。
二、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与困境近代中国国力的衰落引发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民希望通过近代化来摆脱不断的国家危机。
但是,在列强的压力和内外斗争的影响下,中国现代化进程遇到了诸多困境。
第四章:当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一、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崛起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迈向了崛起的道路。
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三历史笔记重点归纳

初三历史笔记重点归纳一、古代史1. 古代文明交往的原则:和平共处、平等相待、互相尊重。
2. 古代世界著名的文明区域:* 古埃及:尼罗河流域;金字塔、太阳历、象形文字。
*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楔形文字。
* 古印度:印度河、恒河;种姓制度。
* 古中国:黄河、长江;甲骨文、青铜器。
3.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希波战争:波斯帝国扩张,与希腊的战争;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海战。
* 罗马帝国的扩张:三次布匿战争,高卢(法国)凯撒,日耳曼尼库斯平定高卢。
* 阿拉伯帝国与十字军东征。
4. 基督教产生与传播:信仰、创始人、经典《圣经》、形成过程(犹太教、基督教)。
5. 佛教产生与发展:创始人、创立地、基本教义(四谛、缘起、五蕴)、西游取经(玄奘)。
6. 古代科技与文化:*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荷马史诗》;* 古希腊神话与历史的关系;* 罗马竞技场、万神庙、凯旋门。
二、近代史1.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对世界的影响。
2. 殖民扩张与掠夺: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罪恶的奴隶贸易。
3. 工业革命:背景(资本主义萌芽)、时间(19世纪中期)、主要成就(机器制造、纺织业、交通运输业)。
4.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5. 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新式学堂的建立,留学教育的兴起,近代化教育的发展。
6. 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莎士比亚的戏剧,达芬奇的绘画,歌剧《奥赛罗》,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伟大的交响乐《命运》。
印象画派,伟大的交响曲《英雄》。
7. 体育运动的兴起。
三、现代史1. 一战与二战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产生了许多新兴国家,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国际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2. 两极格局与世界多极化趋势:冷战(美苏对立,紧张对峙),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超多强,新兴大国的崛起)。
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

初中历史笔记重点归纳一、中国古代史。
1. 先秦时期。
- 原始社会。
-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 北京人:距今约70 - 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具有审美观念。
- 夏商周。
-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 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
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 政治。
-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春秋首霸。
- 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影响最为深远。
商鞅变法内容包括: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等。
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 思想文化。
-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 儒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 道家: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 法家: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初三中考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初三中考历史重点知识总结本文档旨在为初三学生提供一份详细的中考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以便于学生系统地复习和掌握历史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周朝的建立与灭亡- 青铜器的发展与影响2. 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孔子与儒家思想- 孙武与《孙子兵法》3. 秦汉- 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朝的灭亡与汉朝的建立- 汉武帝与西汉盛世-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影响4.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与魏蜀吴的兴衰- 晋朝的建立与衰落- 南北朝的更替与文化交流5. 隋唐- 隋朝的建立与灭亡- 唐朝的繁荣与衰落-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6.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与特点- 辽、宋、夏、金、元的政治与经济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与晚清-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南京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2. 北洋政府与国民党- 北洋政府的成立与衰落- 国民党的成立与北伐战争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与新中国的建立4.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结束- 改革开放的政策与成就三、世界史1. 古希腊罗马- 希腊文明的兴起与衰落- 罗马帝国的建立与灭亡2. 中世纪欧洲- 查理曼帝国的建立与衰落- 十字军东征3. 近现代欧洲- 文艺复兴的运动与影响- 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4. 工业革命与帝国主义- 工业革命的开展与影响- 帝国主义时代的政治与经济5.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6. 冷战与当今世界- 冷战的兴起与结束- 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与经济发展以上为初三中考历史重点知识总结,希望对学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人教九年级历史笔记

人教九年级历史笔记一、古代亚非文明1.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尼罗河就像古埃及的老妈子,每年定期泛滥,带来肥沃的土壤。
这土壤肥沃得不像话,种啥长啥,所以古埃及农业发达得很。
- 金字塔:这可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那些法老们,觉得自己老厉害了,死了也要住豪华大墓。
金字塔那建造工程可不得了,巨大的石块,当时也没有啥起重机之类的高科技,全靠人力,那些古埃及劳动人民可真是被压榨得够呛。
不过金字塔也显示了古埃及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知识,比如怎么计算角度让金字塔那么稳固。
- 象形文字:古埃及人用来记录的文字,看起来像一幅幅小画。
这种文字很难写,也很难懂,就像现在我们看天书一样。
不过它可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呢。
2. 古巴比伦文明-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条河中间的地方就像个大摇篮,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
这里土地也很肥沃,大家都在这儿种地、建城邦。
- 楔形文字:用芦苇杆在泥板上刻出来的文字,形状像楔子,所以叫楔形文字。
这种文字可广泛用于记录商业、法律等各种事务。
3.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这两条河滋润的土地也是文明的发源地。
古印度文明那也是相当有特色。
- 种姓制度:把人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僧侣贵族,地位最高,掌管祭祀)、刹帝利(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负责打仗和管理国家)、吠舍(普通劳动者,比如农民、商人)、首陀罗(被征服者、奴隶等,地位最低下)。
这制度可严格了,不同种姓之间不能通婚,职业也是世袭的。
就像给人打了个死标签,生在哪个种姓就一辈子干那个种姓的事。
- 佛教的诞生:古印度可是佛教的发源地。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看到世间的苦难,就坐在菩提树下思考,最后悟出了佛教的教义。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这在种姓制度森严的古印度可是相当叛逆的思想。
它后来传播到亚洲很多地方,影响可大了。
二、古代欧洲文明1. 古希腊文明- 海洋文明: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很特别,到处是岛屿和半岛,周围都是海。
九年级历史学霸笔记

九年级历史学霸笔记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诞生与演进1. 古代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流域,约公元前3100年进入封建社会,约公元前30年,古埃及被罗马征服,古埃及文明结束。
2.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开始在此建立城市,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
3. 古代印度文明: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4. 古代中国文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战国开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中世纪文明的发展与演变1. 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拜占庭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6世纪查士丁尼时期疆域最广,后逐渐衰落。
2. 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法兰克王国在查理大帝时期疆域最广,843年查理曼三个孙子三分帝国,形成德法意三个国家的雏形。
3.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版图横跨亚欧非三洲。
第三单元:近代文明的转型与交流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4世纪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16世纪宗教改革在德意志开始。
2. 新航路的开辟: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519年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1640年开始的革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
第四单元:现代文明的发展与挑战1.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
2. 冷战与非对称世界秩序的形成:美苏冷战期间,世界形成两极格局。
3. 全球化趋势下的多元文明交流与融合:全球化加速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增多。
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汇总及复习资料

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汇总及复习资料提到九年级的历史,很多同学都会说难很难,的确,相对而言九年级上册历史是初中历史中最难的一部分,那么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汇总, 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历史知识背诵手册第1课古代埃及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兴亡: 位于非洲东北角, 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 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 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 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 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 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 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 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 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1)统治: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 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 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 王权受到挑战, 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范围: “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 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 约公元前24世纪,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1)统一: 公元前18世纪, 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 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 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1)地位: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 从法典中可知, 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 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专题复习系列专题一两次世界大战专题二思想解放一.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1.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声音日益高涨。
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3.新文化运动: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阵地:《新青年》口号:民主科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意义: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改革开放:1978年,围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5中国的思想理论:毛泽东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邓小平理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二.近代西方思想解放潮流。
1.文艺复兴(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时间:14—16世纪(3)发源地:意大利(4)指导思想:人文主义(5)实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6)代表人物及成就:(7)影响: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思想启蒙运动:(1)时间:17-18世纪(2)起源:法国(3)核心思想:理性主义(自由平等人权法治)(4)性质: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5)代表人物及主要成就:伏尔泰: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积极宣传自由平等思想。
主张由开明君主执政。
孟德斯鸠:倡导三权分立卢梭:否定封建王权(6)实践: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运动。
(7)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3.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4)实践: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失败;俄国十月革命是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现实。
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专题三科技革命专题四资产阶级革命专题五资本主义发展专题六社会主义运动(一)1.前提:国际工人运动兴起------英国宪章运动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2.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探索实践: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十月革命---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4.制度建立:苏联1936年新宪法颁布,中国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道路探索:斯大林模式和中国的改革开放6.结果: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
7认识: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表明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严重挫折,但这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8.启示: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走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运动(二)苏联的探索专题七:中国近代的屈辱和抗争二.中国近代屈辱条约表1.1939年6月3日,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2.左宗棠收复新疆3.1851—1864年,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抗击洋枪队。
4.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抗击日军,英勇牺牲。
5.1898—1901年,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
6.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②中国人民有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③发展才是硬道理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都是灾难,落后就要挨打,挨打首先是人民受难⑤要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建设强大国家才能保证人民不受难。
⑥要认识侵略战争的罪恶,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让悲剧不再重演⑦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⑧要敢于同压迫势力作斗争专题八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和近代化问题一、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史(一)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和探索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失败2、义和团运动(1898—1900)失败启示: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地主阶级探索强国之路的主张和实践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面向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2、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破产了。
启示:地主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三)资产阶级的探索和实践1、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被顽固派镇压了。
2、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1911),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3、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4.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提出“实业救国”思想启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四)无产阶级革命的探索毛泽东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启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邓小平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二、中国近代化问题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中国的近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
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近代化主要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于维新运动。
思想的近代化开始于新文化运动。
1、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及对近代化的作用思想主张洋务运动——“师夷长技”维新运动——变法图强;或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积极作用洋务运动——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道路。
维新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中国近代化起步的特点和启示特点: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启示:①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步伐;②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③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键;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科学决策。
(二)、近代化精神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是: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追求民主的精神。
专题九: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它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但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以成功运用,而后运用它又解决了澳门问题。
运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后,台湾和香港、澳门的区别在于: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香港问题1、香港问题的由来(1)1842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2)1860年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把九龙司地方一区割让给英国;(3)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2、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标志着香港回归了祖国的怀抱,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了,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
3、香港问题的解决有什么现实意义香港问题的解决,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战略方针的成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必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清朝的落后,使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
澳门问题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强行占据澳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台湾问题1、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隔离与统一:(1)第一次隔离与统一: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直到1662年被“反清复明”将士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康熙帝派军进军台湾,台湾才纳入中央政府的版图。
(2)第二次隔离与统一: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占台湾,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才恢复行使对台湾的主权。
(3)第三次隔离:1949年12月,国民党政府退踞台湾。
从此,国民党当局割据台湾,坚持反共拒和,造成海峡两岸的长期分离。
2 .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表示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但未能推行。
1982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3.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何在?海峡两岸一定能实现统一的主要依据有哪些?主要障碍:①.台独势力的阻扰和破坏。
②.美国政府对中国内政的肆意干涉。
美国政府经常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在台湾问题上设置障碍,制造麻烦,如对台出售先进武器,允许台独过境等;美国不希望中国统一和强大,希望中国保持分裂状态,以便从中渔利。
4.统一的依据:(有利因素)①.根本保证: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②.人心所向:结束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③.历史依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④.国际法依据:《中美联合公报》;⑤.政策保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⑥.榜样借鉴:港澳回归,并保持了繁荣,提供了榜样和借鉴;专题十:中国的外交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史实(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3)南京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1)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2)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建国初期的外交(1)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2)成就: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④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