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合集下载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中考专题历史人教版中考复习(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中考专题历史人教版中考复习(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中考专题历史中考复习考试总分:95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8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40分)1. 《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该规定反映了()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C.古罗马商品经济高度发达D.古罗马严格限制商品交换2. 河南某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以"探寻欧洲文明的源头"为主题的图片展,下列图片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B.C.D.3. 现代人类文明基于过去各种族、各区域的文明冲撞和交融。

下列选项中性质相同的是()①罗马帝国的扩张②亚历山大东征③马可•波罗来华④希波战争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④D.②③④4. “帝国初年,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湖,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起来,海路畅通无阻,陆路纵横交错,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商旅往来,络绎不绝。

”材料中的“帝国”是()A.罗马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C.阿拉伯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5. 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凯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

②于是凯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

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

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凯撒已成为罗马最高统治者,共和国名存实亡。

上述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B.②C.③D.④6. 他兴起于马其顿,首先征服了希腊城邦,然后出兵小亚细亚,灭掉了波斯帝国,建立了横贯亚欧非的辽阔帝国,有关他的帝国的作用,正确的是()A.给被征服地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阻碍了文明的传播和进步B.是欧洲中世纪的开端C.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传播和交往D.是第一个横跨亚欧非三个大洲的国家7. 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的一个家庭要去参加公民大会,选举首席将军。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中考专题历史人教版中考复习(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中考专题历史人教版中考复习(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中考专题历史中考复习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8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40分)1. 欧洲人发动战争俘虏非洲人,从非洲内陆千里迢迢运至美洲,数百万非洲人因此丧命,这一切不过是为了欧洲人能在茶里加糖吃到甜点。

这说明( )A.地理大发现的积极性B.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C.法西斯暴政的破坏性D.美国种族歧视的严重性2. 中世纪后期,西欧富裕农民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他们建立的集中管理土地的机构是()A.租地农场B.庄园C.公民大会D.分封土地3. 人类发明发现不胜枚举。

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是( )A.亚洲的印度B.大洋洲C.非洲D.美洲4. 历史课上,同学们正在进行辩论活动。

根据发言可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应是()A.文艺复兴B.启蒙运动C.宪章运动D.新文化运动5. 14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成为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推动者。

下列关于富裕农民的活动表述有误的是()A.他们可以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B.他们可以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C.他们建立了租地农场D.他们雇佣少地或者无地的领主耕种6. “原始积累的方法绝不是田园式的东西。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具有残酷性和掠夺性B.资本的原始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C.原始积累需要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D.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7. “特点1,商人向雇佣工人提供原料和统一的生产工具;特点2,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特点3,工人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历史中考专题中考复习(含解析)122234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历史中考专题中考复习(含解析)122234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历史中考专题中考复习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1. 陈旭麓在《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中提到:张之洞为了使汉阳铁厂放在他的湖广总督府鼻子底下,厂址选在地势低洼,离煤铁资源很远的地方,仅垫高铺平就花去三十多万两银子,资金超出计划,只好一再追加。

这反映出洋务派()A.办军事企业缺乏经验B.对企业管理封建落后C.办企业是为中饱私囊D.办企业资金严重匮乏2. 仔细阅读下边的《时局图》。

近代史上,中国这样的时局出现在什么条约签订之后()A.《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南京条约》D.《辛丑条约》3. 在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中,虽然国防工业仍然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有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

下列各项中属于“追求利润的企业”的是( )A.福州船政局B.湖北织布局C.江南制造总局D.安庆内军械所4. 武汉(包括汉阳、汉口和武昌)是座经历了中华民族奋斗与辉煌的英雄城市。

下列各项,与武汉无关的是()A.“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B.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C.北伐军基本消灭吴佩孚主力D.中共中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总方针5. 洋务派是域外文明的感知者,同时扮演着清王朝掘墓人的角色。

故有论者讥讽洋务派实质上是“种豆得瓜”。

下列对洋务派所得的“瓜”的最准确理解是()A.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B.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C.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抵制D.开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6. 李鸿章是洋务派,康有为是维新派,他们在下列问题上看法不一致的是()A.进行社会政治改革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C.维护清王朝统治D.建设近代化企业7. 梁启超批评李鸿章,“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据此分析梁启超主张( )A.发展科学技术B.改革政治制度C.开展外交活动D.建立新式海军8. 如图的漫画形象的描绘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推动这一变革的历史事件主要是( )A.洋务运曲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9. 梁启超说过:“李鸿章的历史,就是大清国四十年的历史,我们读李鸿章,其实也是在读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落与悲凉晚景。

原创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原创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原创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 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位于世界四大洲和三大洋之间的亚洲西南部•主要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地理特点:多沙漠和高山,干旱少雨,水源来自两河流域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城市国家兴起:古巴比伦成为主要城市,巴比伦国王享有神权•发达的农业:使用灌溉系统,使农业生产大大提高•发明创造:发明了楔形文字,并建立了日历、钟表等3. 尼罗河流域文明(古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尼罗河带来的福祉:良好的交通和灌溉条件,使得农业迅速发展•雅利安人的入侵: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埃及,建立了新王国•文化特点:建立了独特的宗教和宗教体系,崇拜德国人皇帝4. 近东地区其他文明•腓尼基文明:发达的海上贸易,发明了字母•波斯帝国:古代波斯人的帝国,庞大的疆域•蛮夷历史:对抗希腊罗马文明的外来入侵二、中国古代历史1. 夏商周时期•夏朝:传说中的第一个王朝,建立者为大禹•商朝:王朝制度的出现,青铜文化的繁荣•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王位世袭,东周王位分封2.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改革:提倡道德,改革政权•孟子的思想:主张仁政和君主有道德责任•孔子和儒家思想:提倡仁义规范,传播儒家思想3.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兴起:刘邦建立汉朝,国家经济文化繁荣•西汉和东汉的历史事件:杨广篡位、董卓之乱等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建立,国力强盛–魏国:曹操建立,掌握政权–蜀国:刘备建立,势力较弱•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频繁,政权割据三、世界古代历史1. 古希腊文明•希腊城邦制度:城邦互不统一,独立自主•希腊哲学的兴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希腊文化对罗马文化的影响:罗马文化借鉴希腊文化的元素2. 古罗马文明•罗马共和国时期:先期为贵族统治,后期为独裁者统治•罗马帝国的兴衰:帝国疆域扩大,后期因分裂而衰落•罗马法的传播:罗马法作为民法的基础3.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的创立:先知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的兴起: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和文化影响力扩大•文化传播:阿拉伯帝国传播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综上所述,以上是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人教版),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国古代历史到世界古代历史等方面进行了概括。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历史全套总复习讲义、教案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历史全套总复习讲义、教案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历史全套总复习讲义、教案目录第一章:古代文明与祖先传统文化- 第一节: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中华文明的特点与贡献- 第三节:中国古代的王朝和帝国第二章:世界上古文明- 第一节: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第二节:埃及文明- 第三节:希腊文明第三章:中世纪的欧洲- 第一节:罗马帝国的灭亡与封建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欧洲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第三节: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第四章:近代中国的历史- 第一节: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二节:清朝的衰落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第三节: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第五章:近代世界的历史- 第一节:欧洲启蒙运动与大革命- 第二节: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与工人运动- 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第六章: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 第一节:中国的建立与革命-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与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节: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案设计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课时:中国古代的王朝和帝国- 第三课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第四课时:埃及文明- 第五课时:希腊文明- 第六课时:罗马帝国的灭亡与封建主义的兴起- 第七课时:欧洲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第八课时: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第九课时:欧洲启蒙运动与大革命- 第十课时: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与工人运动- 第十一课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第十二课时:中国的建立与革命- 第十三课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与社会主义建设- 第十四课时: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学目标-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掌握中华文明的特点与贡献- 了解世界上古文明的主要内容,如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等- 了解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如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清朝的衰落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等- 了解近代世界的历史,如欧洲启蒙运动与大革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与工人运动等- 了解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如中国的建立与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与社会主义建设等教学重点-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等世界上古文明的特点与贡献-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欧洲启蒙运动与大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 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内容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小组讨论与合作研究- 影像资料欣赏与分析- 课堂展示与汇报教学评价- 参与度:课堂讨论和互动的积极程度- 研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研究笔记质量- 考试成绩: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中考专题历史人教版中考复习(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中考专题历史人教版中考复习(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中考专题历史中考复习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8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40分)1. 读图:该图反映了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现实,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教权高于皇权B.皇帝是由教皇任命的C.神权凌驾一切D.教皇和教会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2. 为研究《查士丁尼法典》、“十字军东征”和“君士坦丁堡陷落”等历史知识,需要查阅的著作是()A.AB.BC.CD.D3. 西欧主要国家的历史是从法兰克王国开始的。

以下对法兰克王国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克洛维建立,是雅利安人建立的王国中最为强大的B.信仰基督教,通过土地分封形式改革确立封建制度C.查理曼帝国时期用“什一税”控制教会势力的发展D.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为德意志、法兰西和西班牙4. 经过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的改革以后,西欧逐渐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

这一制度()A.以政教合一为基础B.以城市自治为核心C.以中央集权为特色D.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5. 13世纪的很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它们享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铸币、军事防卫以及对外宣战、媾和等权力。

以上内容表明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 )A.工商业者的集散地B.教皇控制的领地C.相对自治的共同体D.领主控制的庄园6. 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以下对西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得到教皇和国王的支持B.拥有自治权利C.课程设置的完全自主权D.享有司法特权7. 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文化,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中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中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中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一、古代史
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重要措施
3. 西汉、新莽、东汉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4. 三国时期的形成和魏、蜀、吴的发展
5. 隋唐时期的统一和辉煌成就
6. 五代十国和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7. 南宋、元朝和明朝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8. 进入近代的明末清初时期的历史变革
二、现代史
1. 清朝末年的崩溃和近代中国的百年变革
2. 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3. 五四运动的兴起和思想文化变革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
5. 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中国的经济建设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7. 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8. 当代和发展挑战
三、世界史
1. 世界的大河流域文明及其交流
2. 埃及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3. 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形成和影响
4. 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5. 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和启示
6. 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
7.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
8. 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和重大国际事件
以上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中考复习的主要知识点汇总。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中考专题历史人教版中考复习(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中考专题历史人教版中考复习(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中考专题历史中考复习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8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40分)1. 1856年,杨秀清逼封“万岁”,结果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出走,太平军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这一事件是指( )A.金田起义B.定都天京C.北伐、西征D.天京事变2. 咸丰帝病逝前朱批“览奏易胜愤怒”!这里从权力和艺术的中心变为残阳下的如烟荒草,进而成为树立在每个国人心中的耻辱图腾。

“耻辱图腾”是()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东交民巷被辟为使馆界C.日本制造旅顺大屠杀D.中英签订《南京条约》3. 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自制的一把近代列强侵华大事件年代尺示意图,“?”处没有完成。

请根据图示帮他们填入正确选项()A.第二次鸦片战争B.鸦片战争C.抗日战争4. 下列观点属于魏源的是( )A.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译夷书始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C.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D.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5. 每年我国都会举行纪念辛亥革命的庆典活动,许多城市也展开了对庆典落户权的争夺。

其中,很多人主张在武汉举行,也有不少人主张在南京举行。

很多人主张在南京举行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中国同盟会成立B.中华民国成立C.武昌起义D.《民报》创办6.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勇于担当的民族,下表空白处与人物相对应的事件是( )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历史事件抗击倭寇收复台湾A.抗击沙俄B.虎门销烟C.抗击日本D.武昌起义7. 在近代史上,曾经割占中国领土的国家有()①法国②美国③日本④英国⑤俄国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8. 对下图《天朝田亩制度》的解读,正确的是()A.以建立“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社会为目的B.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在太平天国的实践中得以施行C.洪仁玕在方案中提出了学习西方、改革内政的主张D.对发动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帝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卷II(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20分)9. ________年发生了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号称“太平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专题三:祖国的统一专题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专题五:大国崛起的历程专题六:三次科技革命专题七: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所谓的近代化:1、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2、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3、思想:科学化——新文化运动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器物(科学技术):洋务运动第二阶段: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清朝内外交困(内;太平天国运动,外:第二次鸦片战争)2、目的:为了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4、口号:“自强”、“求富”。

5、形式: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师夷长技)6、措施:(1)前期:——“自强”A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B组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C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2)后期——“求富”D开办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7、结果:没有实现强兵富国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8、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9、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经济的工业化)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因此,注定失败。

考点6: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1898年)一、维新派的形成(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2、“公车上书”:1895年春——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4、报刊:《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政治团体:强学会二、戊戌变法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变法共持续103天,因此称为“百日维新”2、开始的标志:光绪皇帝颁布一系列变法令3、内容:A、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B、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C、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D、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4、意义: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5、结果:失败。

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

6、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7、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考点7 辛亥革命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兴中会和同盟会1、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同盟会: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建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创立民国(民权)、平均地权(民生)。

孙中山将其概括为“民族”、“民权”(核心)、“民生”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刊物:《民报》二、辛亥革命1、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武昌起义,因这一年是辛亥年,所以称为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3、结果: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4、辛亥革命意义: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注意: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性质: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是没有完成发帝反封建的目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考点8 新文化运动1、背景:中华民国建立后,新旧思潮冲突激烈——西方思想观念与尊孔复古思想2、目的:在社会上掀起思想解放潮流,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3、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5、旗帜:“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

6、内容:(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

A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俄国十月革命。

创办了《每周评论》,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武器。

7、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8、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一、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汉朝:西汉: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汉朝同西域各国的联系;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为恢复和促进汉朝同西域之间的联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2唐朝:(1)玄奘西行:到天竺(古印度)求取佛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唐西域记》(2)日本政府多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1、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时期马可波罗来华。

《马可波罗行纪》2、明朝: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3、清朝:(1)郑成功收复台湾。

(2)康熙帝两次派兵在雅克萨打败沙俄侵略军,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3)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留广州一处,中国落后于世界。

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清政府:先后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华盛顿会议上《九国公约》的签订,再次损害中国主权;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3、南京国民政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在二战中的雅尔塔会议上,中国被美、苏等国出卖,主权遭到严重侵害。

三、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建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

(1)建国一周年,中国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2)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同两国总理分别发表了联合声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第一次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4、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9年1月中美建交)(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5、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1)1991年,我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2)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3)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4)2001年7月,北京获得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权;(5)2001年10月,我国在上海举办 APEC会议。

(6)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7)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

四、中美关系(一)近代美国侵略中国1、史实:(1)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美国人华尔统领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和俄国追随英国,侵略中国;(3)1900年,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4)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九国公约》,美国重申“门户开放”政策,为美国进一步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2、原因(1)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腐朽落后;(2)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二战期间中美的合作1、实史:1942年1月1日,苏、中、美、英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上的抗战有力的配合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

2、原因:中美面临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三)二战后中美从敌对到建交1、史实:(1)抗战胜利后,美国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2)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例如:A、1950年,美国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B、1950年10月,美国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彭德怀);C、长期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建交:A、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会谈。

B、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正常化。

C、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

(四)中美建交后关系的曲折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美双方存在共同利益,双方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友好发展是主流,但双方不可避免存在摩擦和矛盾。

1、合作: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能源和气候问题成为中美共同关注的重要内容。

2、矛盾:中美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未放弃霸权主义政策。

1999年2—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首次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发动科索沃战争,并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严重侵犯中国的主权。

四、中日关系(一)古代中日关系——友好往来是主流1、日本政府多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

2、唐朝僧人鉴真东渡日本。

(二)代近中日关系——日本多次侵犯中国,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1、1894—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战败,被迫签署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毁灭中国的“二十一条”4、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山东。

5、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局部侵华战争。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8、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