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推断十一法(刘)

合集下载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高考链接
加点其的后词秦的伐解赵释,,拔不石正城确。的《是廉(》10全国卷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氓 》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
译文:活着居室两不同, 死后要埋一坟中。

喜鹊搬家

夫鹊先识岁之多风也,去高木而巢
扶则患挑枝其。卵大。人知过备之远则难探而其忘雊近,。婴儿 过之
“隹”---鸟雀
• 喜鹊知道每年里总是刮风,所以不在树的 高处筑巢,而选择树的低处(人能摸到的 地方)。大人路过时会伸手进巢抓它,小 孩路过就会拿走喜鹊的卵。
如主语、宾语------名词、代词 谓语-------动词、形容词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第五组
1、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做副词,的确。
2、楚王贪而信张仪 “信。”后跟宾语应该是动词,信任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①带有宾语,作动词, “料想”; ② “意”作“无”的宾语,是名词,
学习标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 基本方法
所有方法都必须要服从语境!
温馨 提示
方法一:据形索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 以上是形声字,这些字中的形旁 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 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本 义和引申义。
• 形声字:
形旁: 表示事 物的类 别

声旁: 起标声 的作用
形声字的形旁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 ,而不能标明本字的具体含义。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10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10法

(五)1
①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2014年江
苏联考)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问题 ——你能推断出“刑” 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联想课文推断
(五)
②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 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偏爱、偏私
②成益愕,急逐趁之 追逐

③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 ④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
考:敲打

过:责备
(五)1
①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②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 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问题 ——你能推断出“刑” “私” 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禁止(古):禁令不颁发
如: 1.天下云集而响应(《过秦论》)
响应:回应 / 赞同,支持,追随
2.古之学者必有师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求学的人
3.吾从而师之
因果连词/从,跟从,追随;而,连词,且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泛指武器,比喻战争/兵力
5.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需要/不一定
方法十:合体拆分法
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辨识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 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
四、实战演练
1、(2016高考全国课标卷1) · · · · · ·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 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 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1、(2016高考全国课标卷1) · · · · · ·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 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 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 临,处之安乎?”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十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十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十法作者:米学良来源:《新高考·高三语文》2012年第04期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下面是合理推断词义的十种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等。

二、字音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这句中“惠”的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豁然贯通。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推断为“取”通“娶”。

“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2004年湖北卷)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

三、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转折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字形推断法举例
需要强调的是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该字的具体含义。 运用该方法时,先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 定词的具体含义。
例解: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 东西。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易马而三后 后:落后 B 凡御之所贵 贵:看重 C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 御:骑马 D 今君后则欲逮臣 逮:及,赶上
参考
A.可联想到成语“争先恐后” B.可联想到“古人贵朝闻夕死”“古人贵以近知远” C.可根据下文“马体安于车”推断,不是骑马,而
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 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 明又一村”。 例1、“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治”即“长治久安”中的“治”(太平) 例2、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饶恕”讲。 例3、薄而观之 可与成语“日薄西山”相联系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
小结:根据汉语对称结构的词句较多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迅 速推断出一些实词的词义。
练习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5.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6.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 7.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小结
辨析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利用字形推断 (二)利用对称结构互解法推断 (三)根据语境(上下文)推断 (四)利用语法结构(词性)推断 (五)利用联想成语、课文推断法 (六)根据事理推断
巩固训练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一、字形推断法二、字音推断法三、结构推断法四、语法推断法五、语境推断法六、联想推断法七、代入检测法一、字形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1、根据形旁推断本义。

如:“策”字,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推知“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策”在句中是(竹制)鞭子“贝”与金钱有关——如财、贿赂“宀”与房舍有关——如家、牢“纟”与丝织品有关——如组、缢、缒“歹”与死亡有关——殁、殓“月”与肉有关——炙、脍•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王若重币卑辞以籴于吴,则食可得也。

籴(dí)——买进粮食粜(tiào)——卖出粮食2、围绕本义逐渐引申的词义,通过推断可以探知词义。

士兵军事兵兵器军队战争非兵不利赵兵果败兵连祸结养牲畜的圈亡羊补牢古代祭祀用的牲畜少牢牢监狱监牢牢固牢不可破友人惭,下车引之拉开弓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伸长引匕首提秦王举引壶觞以自酌举起复夜引兵带领二、字音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原理(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 影”,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以“授”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受”通“ 授”。

常见通假字•有——又蚤——早•说——悦不——否•倍——背反——返•取——娶已——矣•孰——熟畔——叛练习•1、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2、莫春者,春服既成•3、往往阳狂垢污•4、善刀而藏之三、词语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A、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天数、命运B、追亡逐北溃逃的士兵C、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被重用,任用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佩1、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两句结构整齐、对称,“选置”是“选拔”的意思,可以推断“铨简”也是“选拔”的意思。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公开课)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公开课)

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
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唱歌
作业
• 文言实词小题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 翼:保护 C.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 徇:掠取 D.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趣:归顺
【答案】D
【解析】趣:通“促”。副词,马上、迅速。
8
课堂训练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2011重庆)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 “趋”, 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曰 顾:回头看 【答案】 B 【解析】趣:cù,通假字“促”,催促,督促的 意思。文言实词的理解不仅仅要掌握它的常用 义项,更需要娴熟地根据上下文进行甄别
2、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 制裁
3、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险固的地势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视力
方法五:词性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 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 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 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 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分析成分→推断词性→推测词义
【答案】C,制度
考题导析 课堂训练
3、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
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 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 后不复至。(2011高考广东卷)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 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放开 纵:腾跃 (×)
课堂训练
4、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
借给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文言文实词辨别含义的方法

文言文实词辨别含义的方法

1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 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 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 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2
例如:翻译:“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 不见者,……”(《屈原列传》)
3
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 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
(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 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 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 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 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 们确定词义的。
语境推断法
01
02
例如:判别下列带点的词语解 释
“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贾,消除。
01 我 们 根 据 上文内容: 于是部使者及 郡
文移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病反复, 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曰:“世方雷 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 吾志而已,遑恤其它。”
02 可 以 判 定 这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 郭
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 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 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 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翻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 。 3、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
练习:
1.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② 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
○ 翻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 。 ○ 翻译: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任用。 ○ 翻译: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抛弃;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抛弃。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精讲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精讲
如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有“魏王折节割地”的句子,可由“折节” 联想成语“折节下士”“低头折节”中的“折节”的意思,可确定“折节” 是改变志节的意思。
6.利用联想迁移法,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与教材例句不一致的一项
是 ( D)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后汉书·吴汉传》)
·
教材例句:听臣微志(《陈情表》)
听:准许,成全
B.叩之泠然中五声(王世贞·《<宗子相集>序》) 中:符合 教材例句:其·曲中规(《劝学》)
C.入池城,隳踏田,民怨(《资治通鉴》) 隳:毁坏
教材例句:隳·名城,杀豪杰(《过秦论》)
D.厌黎藿,慕膏粱(陆游《绪训》) 厌:满足
·
教材例句: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 “厌黎藿”中的“厌”是 “厌恶”的意思,教材例句中的 “厌”是“满足”的意思。
“轻视”他。
(2)为部民所詈( 辱骂 )
·
[解析] 结合语境“知县周以中巡视乡里,百姓无礼,他非常生气,逮捕了很多
民众”可知,百姓的行为应是“辱骂”。
(3)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怠慢 ) [解析] 从语境看,吴履·察知百姓的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
在周以中看来,这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因此可以借助“形旁”来推断词义。例: ①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 “鸷”,从“鸟”从“执”,凶猛的鸟,可推断“勇鸷”指像鸟一样勇猛。 ②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2021·全国甲卷) “剽掠”中“剽”从“刀”,“掠”从“手”,讲的又是契丹军队的事,因
【对点训练】
3、利用相邻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怨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邻字帮助法是指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的方法 。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 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偏义复词和同义 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同 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1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敲打 2 成益愕,急逐趁之 趁:追赶 3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幸:希望
【分析】其中一个“籴(dí )”字的考查,而这 个字对于大多数的考生而言都比较陌生。如果观 察这个字的字形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由“入” 字和“米”字组成的会意字,故其本意应为“买 进粮食”,与“粜(tiào)”相对。
例1、《鸿门宴》中有“籍吏民,封府库, 而待将军。” 籍:户籍。 【分析】“籍”后跟了“吏民”做宾语,所 以“籍”应该是动词,翻译为“登记”。
【分析】段中 “责备”是重点,也是得分点。 前文大意是说圣人也有缺点,抓住这一点,就 可以推断出“责备”就是“要求完备” 。当然, 亦可用联想比照法由成语“求全责备”来推断 其含义。
例2、(2006年天津卷)“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迫: 逼迫。
【分析】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 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 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 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且“逼迫”的对象应 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就应试而言,还要注意一些试题规律:一 些实词在各种选段中反复出现,这便是我 们要着重积淀的,如有关官职升贬的:迁、 除、谪、擢、转、调、升等;有关拜见的: 觐、拜、晋、诣、造、访、谒等。还有常 见的文化常识短语,如弃市、坐罪、坐法、 黥劓、用事(掌权)、乞骸骨(告老还 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 龄)、结发(男子成年)等等。自己多看 几篇,分类归纳,必得捷径。

词义的一种方法。
【分析】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 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 对部下的关爱一致; 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 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 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
指到了成年。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至丹以荆卿为计,如速祸焉(“不 速之客”——招致) (2)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超出) (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运 斤成风”——斧头) (4)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 竭虑”——竭尽
文言文词义推断方法例谈
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 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 例1、以身徇国,继之以死
“徇”与“殉”读音相同,“徇”是“殉” 的通假字,“殉”的意思是“为了某种目 的而死”,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两个 “徇”属同一义项,即“为……而死”。
例2、或至涂而反(2001年上海春招试题)
1、旧知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新知:引次江北 2、旧知:曾不若孀妻弱子(连„„都,竟) 新知:曾不知老之将至 3、旧知:向之所欣……以为陈迹。
新知: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以前)
例1、(06年全国卷)远与恢素善,善:友好
【联想】课文《鸿门宴》中“楚左尹项伯者, 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其中“善” 即为“友好”“交好”之意。 例2、(06年湖北卷)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 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 禄位也。 徒:只是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 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 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 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 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 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 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 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 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 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 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 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 ——02年高考题
代入检验法就是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
例1、(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 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 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 成年的时候。
1、请息交以绝游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通五经,贯六艺。 4、求全责备 言简意赅
例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分析】“奔”与“箭”所处位置相同, 且都作宾语,那么就可断定“奔”也是名 词,意思是“奔马”。 【分析】两句结构整齐、对称,“选置”
例3、(02年全国卷)“选置师傅,铨简秀士” 是“选拔”的意思,可以推断“铨简”也 是“选拔”的意思。
【分析】“涂”与“途”读音相同,“涂”
是“途”的通假字,“途”的意思是“路
途”“道路”,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
的意思是“道路”。 例3、(08浙江)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分析】燕:通“宴”,宴饮。“燕”是 “宴”的通假字,“宴”是“宴饮”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可以认定此项解释是正确的。
汉字中形声字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其形 义相关的特点为我们推断文言词语含义提 供了条件。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从字形 可推知字义。 例1、“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制造
【分析】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可联 想《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
例4、(04年北京卷)“讼者多两让而止”, 两:再次
【分析】据上文“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 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 一句,考生如知道古代诉讼的双方称为“两 造”,就可推知此处“两”应该解做“双方”, 而非“两次”。
【分析】“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 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造”翻译为“制造” 显然与文义不符。
例2、“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98年全国高考题)
【分析】“觐”可以借助形旁“见”推断意思 与“见”有关,再根据语境推断为“拜见”。
例3、(04年全国卷) “郡不产谷实,而海出 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例1、 (97年全国卷)“善才绳之” 中“绳” 字的意思可以根据成语“绳之以法”中 “绳”的意思“制裁”,推断为“按法律 处置”的意思。 例2、(04年江苏卷)“今更五闰矣,未能成 书”,更:变更 【分析】本题中的“更”可参照“少不更 事”来作判断。“少不更事”即为“少不 经事”。
“望文生义”的选项通常是错的。 从考查目的讲,高考主要是看你能不能理 解它在文言句中的意思,所以用现代汉语 去解释文言实词的选项通常是不正确的。 例1、(08江西)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 难。贿:贿赂。
例3、“人怀异意,以沮新政” 沮:阻止 【分析】“沮”用在连词“以”之后,名词 “新政”之前,显然不可能是形容词,而只 能是动词,结合上下文,译成“阻止”,字 通句顺。
例4、2005年浙江高考试题“庭除甚芜。除: 废弃”。
【分析】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 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 显然有误。“除”应是“台阶” 之意。
1、追亡逐北 因利乘便 (宾语—名词) 2、拔剑撞而破之(谓语—动词,使…破碎) 3、烟涛微茫信难求 (状语--副词) 4、楚王贪而信张仪 (谓语--动词) 5、信义著于四海 (主语--名词) 6、沛公军霸上 (谓语--动词)
例2、(00年全国卷)“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分析】“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 “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 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4、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赤壁之战》
【分析】“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
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5、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 秋也 【分析】《三国志 》其中“冲”按常见义 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 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例1、(89年广东)惠王即位(燕惠王) 译为:即位:做了皇帝
例2、(04年辽宁卷) “轨遂投城遁走。” 投:投奔
【分析】从后文看,“遁走”为“逃跑”之意, 按逻辑,“逃跑”当在“投奔”之前,倘若“投” 真是“投奔”之意,那么,语序就该是“遁走投 城”,显然不合原句。其实,“投”应该是“放 弃”的意思。
例3、(04年福建卷)“晁错为内史,贵幸用 事”,用事:凭感情做事
【联想】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所以
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其中 “徒”即为“只是”之意。
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的方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 语言现象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 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3、(2005年重庆卷)“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
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质:质问 【分析】从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 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 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在学习特别是考试时,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 词,这时如果能够联想到它在所学课文有关语句 或者相关成语中的意义用法,也许就好办了:你 可以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推断出含义来。
例5、(08年全国卷I):“部使者檄廖刚抚 定。” 檄:文告
【分析】“檄”所在位置应该是动词,因此推 断解释为“文告”是错误的。其意为“用檄文 征召、声讨”,引申为“下令”。
语境分析法是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的一种 技巧。 例1、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 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 人。
【分析】“贿”在现代汉语中是“贿赂”的意思, 马上怀疑此项不正确,结合上下文,果然,正确 地意思应该是“钱财”。
例2、(08湖南卷)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 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