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推断十法
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二、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结
破——下,攻下
构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观
终日——整天,须臾 片刻 ——
察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法
用——以,被任用
做一做
二、4、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结 腰里佩着 构 5、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观
同义复词。排斥、排除
察 6、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结庐而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五、通假推断法(同音、近音、近形)
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 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2.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3.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 4.张良出,要项伯
通“背”,背叛
非 供
通“邀”,邀请
高考试题常见通假字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士。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课件(共40张)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
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 由也?”:笑;微笑、讥笑、嘲笑。
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
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从事,致力于。
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法2
借助成语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
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 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 后不复至。
纵:腾跃( ×)
纵:放开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 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 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 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 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 推断出其意义。
链接高考:
(2016年全国乙卷)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锡,通“赐”。
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
第四板块
思考探究: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字义同“灭”字 ,“族 灭”。)
(“赢”与“余”对应,“多余的”。)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愈”对应,均为“更加”。)
3、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亡”与“有”的相对,“没有”。)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 “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 就是“重用,任用”。)
文言实词
词义推断
考点: 文言文翻译 方法: 勤于积累 学会推断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
高考链接
加点其的后词秦的伐解赵释,,拔不石正城确。的《是廉(》10全国卷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氓 》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
译文:活着居室两不同, 死后要埋一坟中。
•
喜鹊搬家
•
夫鹊先识岁之多风也,去高木而巢
扶则患挑枝其。卵大。人知过备之远则难探而其忘雊近,。婴儿 过之
“隹”---鸟雀
• 喜鹊知道每年里总是刮风,所以不在树的 高处筑巢,而选择树的低处(人能摸到的 地方)。大人路过时会伸手进巢抓它,小 孩路过就会拿走喜鹊的卵。
如主语、宾语------名词、代词 谓语-------动词、形容词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第五组
1、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做副词,的确。
2、楚王贪而信张仪 “信。”后跟宾语应该是动词,信任
。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①带有宾语,作动词, “料想”; ② “意”作“无”的宾语,是名词,
学习标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 基本方法
所有方法都必须要服从语境!
温馨 提示
方法一:据形索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 以上是形声字,这些字中的形旁 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 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本 义和引申义。
• 形声字:
形旁: 表示事 物的类 别
晴
声旁: 起标声 的作用
形声字的形旁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 ,而不能标明本字的具体含义。
第四讲+文言实词理解(三)-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讲一本通(全国通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以附申诉
√C.而阴与锐交关
交关:串通勾结
D.帝两宥之
宥:责罚
宥:宽恕。
2、解题方法
(1)两次代入法 理解文言实词时,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 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 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果把词放回原句还不能断定解释的正误, 那么就要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根据语境来判断解释的 正误,这样,基本就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了。
利用语境推义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词的意思。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 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 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吕氏春秋·慎行》): _讨__伐__
“诛”是“杀”义,单看它在这个句中很恰当,但结合大语境, 尤其是下文看,解释为“杀”讲不通,因为庆封逃到鲁国了,所以, 在这里“诛”应解释为“讨伐”。
借助成语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_接__近_、__到__。__联__系__成__语__“__若__即__若__离__” (2)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_类__。__联__系__成__语__“__不__伦__不__类__”_ (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九章·涉江》):__迫__近__、__接__近__。__联__系__成__语____ _“__日__薄__西__山__”_ (4)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_要__求__。__联__系__成__语__“__求__全__责__备__”_
△ (2)则思慎始而敬终(《谏太宗十思疏》):_慎__重__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可以独飨白粲。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
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王怒曰:“劓之。
”劓:割掉鼻子。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例:口——与口及语言等动作有关(吹、吮)心——关于心理(恨、志)示——和神祉有关(祖)衣——与衣服有关(袖、襟)汉字中的形声字占7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用。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去推断实词的含义。
砺: 磨刀石。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②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③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⑤时浓雾半作半止(《游黄山记》)解析:①②③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可以互为释义。
它们的义项分别是①更加②精通③使……战栗震惊。
④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
⑤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
二、对称结构互解法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文过饰非】我们可能知道“饰”是“掩饰之意”,而对“文”则有些把握不住。
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也应该同义。
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
【求全责备】全,全面。
备,完备。
意思同。
“求”和“责”意思也应该相同。
“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寻求)。
这样就不会把则和备看成是“责备”了。
【前倨后恭】“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
恭,恭敬。
倨,傲慢。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课件

音词 “ 必然 ”“ 安定 ” 的连用,是 “ 一定治理好 ” 的
5、2015(湖南)古人常有是训矣
训:宾语,名词, 训释、解释。
方法指导
方法四 :联想推断法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 的知识或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 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 实词词义问题。
例题精析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2013年高考大纲卷)
浪遏飞舟。 阻拦,截断
1、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2、诸贵假以劲弓
例题精析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含义: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2001北京卷)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 常通商贩,贸籴粮食。(2004全国I)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 粜——卖出粮食
课堂训练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①殒身不恤 牺牲
②抚军厚赉成。
5、人众车舆 众多 6、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遭受
7、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担忧 忧虑
,
8、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
大体 大的方面
方法指导
方法三: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 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 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 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 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解释划线的词语
“履”在本句中充 当谓语,应该解释 为动词“踏” 。 官:谓语, 动词,做官。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六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六法作者:王志耀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0年第12期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相对于其他语言现象,文言实词具有数量庞大、灵活多变的特点。
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现略陈数法,以飨读者。
一、根据汉字的造字法推断中国文字是表意文字,其意义可以通过造字法来推知。
象形字、会意字,靠的是意会;至于形声字,其形旁也表意,其意义自然可以推知。
例如:(1)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史记·管晏列传》)(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韩非子-和氏》)(3)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
(《韩非子·说疑》)(1)句中的“问”,古写作“閒”,是个会意字,从门从月,像月光从门缝中透人,由字形可以推知它的意义是“门缝”。
(2)句中的“刖”也是个会意字,根据“月”和“刀”相合之形可推知它有“砍”“截”“断”之意。
(3)句中的“领”,这个词有脖子、衣领、带领等义项。
《说文解字·页部》:“领,项也。
从页令声。
”这是一个形声字,意符是“页”。
“页”的本义是人头,凡是从页的字都与头面的意义有关。
由此我们看到,“领”的上面几个义项中,脖子的意义是本义,衣领和带领等意义都是由脖子的意义引申出来的。
此句中的“要”“领”刚的都是本义,和手足相对,指“腰”和“颈”。
二、根据对称规则推断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讲究对称。
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
我们可根据这一规律来推断词义。
例如:(1)忠不必州兮,贤不必以。
(《涉江》)(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知难。
(1)(2)句为同义关系,“用”与“择”易于理解,可推断出“以”与“简”也分别作“任用”“选择(或选拔)”讲。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 “有”的意思也应相对,当“无”讲。另外,有时亦可 借助整齐的句式,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 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
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
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 为名词,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此处可译为“间杂” “夹杂”“穿插”等,答案是C 如初中课文《口技》中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用法。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 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其组合是有规 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 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 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 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文言文专题复习
•实词推断 九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 推断词义)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 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语境分析推断
内部语境 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
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 言的 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 言环境
含义相同相近: • 求全责备——求, • 民殷国富——富, • 登峰造极——登, • 文过饰非——饰, • 扶危济困——扶, • 比肩接踵——接, • 怜香惜玉——怜, • 心驰神往——驰,
责— 要求 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
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殷—富裕
造—登上,到达
•文—掩饰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 济—扶助 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请解析:
弄璋: 弄瓦:
2.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 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 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 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 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 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联系《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可推知 为:接待。
三、成语印证法
• 3.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 兮辞》) 。 • 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 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 4. 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 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 义辨别。
• 练一练: • 1.金就砺则利(《劝学》) •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 查字典得到“砺”:磨刀石。 •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 项为“骏马”。 • 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 谏》) •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 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 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
• • • • • • •
1.旦日不可不蚤zǎo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早——蚤,声音相同。 2.屈平既绌。《屈原列传》 绌——黜chù,声音相同 3.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案——按,声音相同 4.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 齐王纳谏》 • 孰——熟,义为“仔细”,声音相同。
五、字形推断法
•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占70%以上形声
字,都是由其形旁来确定字义的。因此, 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 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特 别是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 的理解途径。
• 示例:用字形推断法翻译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 1.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 其中的“籴”是一个较陌生的字,我们从字 形可推断是个会意字,跟粮食有关,与“粜” 相对,解释为“购买粮食”。 (高考全国卷) • 2. 晋侯觞客于柳溪 • 其中的“觞”,从字形分析,“角”旁多与 器物有关,多是盛酒的酒器,而这里应该是 活用为动词“以酒款待”。(上海卷)
•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 • 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 “强”的意思 •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 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 之意。 • ⑤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由成语“行将就木”推知是“靠近”之意。
• 练一练:用成语推断法推断划线字的意思 • 1.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 “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 义。 • 2.拜住(人名)袖其疏入谏。 • “袖”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 袖里”之义。 • 3.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 “拜”字联系熟语“封侯拜相”,可推知为“授职” 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 职、任命” 。
• 练一练:用课文迁移法推断划线字的意思。
• 1.远与恢素善。 • 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结合语 境推之为:交好、友善。 • 2.使老弱女子乘城。“ • 乘”,联系《氓》中“乘彼陒垣,以望复关” 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
• 3.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 据《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 东,移其粟于河内。”可知词意为:年成不好
四、通假代入法
•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 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 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 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 “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 示例: • 1.吾说晏子之义 • 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 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合上下文 语境。 •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鸿 门宴》) • 3.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通娶)(《孔雀东 南飞》) •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 说》)“受”通“授”,义为“传授”。
• 练一练: • 1.用词意推断法推断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词义。 •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②通五经, 贯六艺(《张衡传》)③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因遗策(《过秦论》)④时浓雾半作半止(《游黄 山记》) • 【解析】①②两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分别都相同, 可以互为释义。它们的意思分别是:①更加,②精 通。③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 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 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④句中“作”和 “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 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
•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 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 示例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 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来推断,“日薄西 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可用“接 近”试解 •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可推断出是“招致, 招引”的意思
六、句式推断法(互文对举法)
•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 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几个结构相 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 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 普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 我们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 推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 3.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 “绝食”据常识可判断出与现代汉语不同, 是“无粮可吃”的意思。 • 4.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 用事:稍识文化常识,就知古文中“用事” 专指“掌权”
二、课文迁移法
•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 考”这一原则,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 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 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 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 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 2.因利乘便,追亡逐北。3.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4.举类迩 而见义远。 5.及得召见,遂见亲信。6.简能 而任之,择善而从之。7.变姓名,诡踪迹。 • 答案:2.逃跑的人;3.灭;4.近;5.前句是得 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 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这是个同 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利用上下 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6.“择”易于理 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7. 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 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 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
• 8.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jīn • “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 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 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 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 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 • 9.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 结构整齐,“忠”“贤”近义,“用”和 “以”处于同一位置,那么语法功能应该一 致,并且词义相近。那么“以”也解释为 “任用”,这种解释虽不常见,但却可以据 此推断出来。
• 4.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 “少”字联系成语“少安毋躁”,可推知为 “稍微”义 • 5.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 有的放矢, 的:箭靶 • 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狐假虎威,假:借助 • 7.其文约,其辞微。 • 我们可和成语“微言大义”相联系,就可解 为“精微,含蓄”之意
• • • • •
练一练:译下列划线字的字意 1.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 “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2.庭除甚芜。 wú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 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 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 • 3.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 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 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 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
• 10.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 所给选项解释为“拜:拜访”,首先考虑到“拜” 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后又引申出“行 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 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 “授职、任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 • 11.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 之。 • 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 人者”中的“利”应该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利 益”,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 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 也跟着憎恶他。
七、语法推断法
•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知,主语、宾语大多 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 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 由副词充当,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语法分析 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 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 试一试:翻译划线字 •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以为妙绝;④佛印绝类弥 勒;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①中“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毕”字,这里 “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 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 的语法成分当是谓语,译为“停止”。②中“绝” 字修饰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当是形容词 作定语,解释为“与世隔绝的”。③中“绝”修饰 形容词“妙”,句中成分当是副词作补语,可意译 为“到了极点”。④句中“绝”修饰谓语动词 “类”,当是副词作状语,解释为“非常”。⑤句 中“绝”后面跟宾语“江河”,推测可能是动词作 谓语,译为“渡过”符合上下文的语境。
• • • •
4.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 “涘”,水旁,当与“水”有关,“水边”义。 5.生而眇者不识日(《日喻》) “眇”,由“目”与“少”,联想到少目的 含义,可推知为眼盲。
• 6.有牧人御众之才 • “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 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 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 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 7.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 jìn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 义。 • 8.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kuì“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 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 军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