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两首古诗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这首诗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 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 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yì féng jiā
王维
bèi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biàn ch zhūyú ā 遍插茱萸少一人。
yáo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诗人: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 · ·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风 落叶,篱落灯明,不禁勾起 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快乐学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诗人王维
小知识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 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 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 增添了无限乐趣。
小知识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 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 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 茱萸等等。
我会找形近字
促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我会选词造句
促(促织 )(促进) 忆 (回忆)(记忆) 逢(相逢)(重逢) 倍(加倍)(百倍) 深(深夜 )(深秋) 异(异乡)(异地) 佳(佳节)(佳作) 遥(遥远)(遥望)
遍(普遍)(遍地)
插(插花)(插图)
我会写:
促 深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 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 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当遇到节日就更加地 思念家中的亲人。

9古诗两首意思

9古诗两首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句诗的意思是: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每当遇到节日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精课件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精课件

可编辑ppt
3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孤寂: 想象:
异乡—异客—倍思亲 思乡怀亲
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作业设计:
一、连一连。
增长一
正月初一 五月初五
重阳节 中秋节
吃元宵、闹花灯 贴对联、拜年
下见识 吧!
八月十五
元宵节
吃月饼、赏月
正月十五
端午节
插茱萸、登高
九月九日
春节
吃粽子、赛龙舟
二、收集与秋天有关的诗句,背一背。
注释:一般是针对某些难理解的词语给出 的解释,我们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 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可编辑ppt
3
自主学习
• 按照同学们刚才介绍的方法, 自己学习《夜书所见》,有问题的 可以同桌合作。
可编辑ppt
4
夜书所见
【宋】叶 绍 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可编辑ppt
43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
萧萧:风声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地想 起自己的家乡。
可编辑ppt
44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篱落:篱笆 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方叫蛐蛐
可编辑ppt
45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 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三、书法作品。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千古名句。请以它为内容
写一幅书法作品。
可编辑ppt
39
40


程颢
清 溪 流 过 碧山 头,

关于九月九的诗句

关于九月九的诗句

关于九月九的诗句以下是关于九月九的诗句: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 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

——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3.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4.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5.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6. 一年最好,偏是重阳。

——吴文英《惜黄花慢·菊》7. 绿杯红袖趁重阳。

人情似故乡。

——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8.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9. 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

满目山河增感慨,一时风景寄遨游。

——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10. 剑花寒,夜坐归心壮,又是他乡。

——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11. 良时佳节成辜负,旧日欢场半是苔。

——秋瑾《九日感赋》12.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13.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文森《九日》14. 酒酣时诗兴依然在。

黄花又开,朱颜未衰,正好忘怀。

——薛昂夫《庆东原·西皋亭适兴》15.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

——卢挚《沉醉东风·重九》16.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苏轼《九日黄楼作》17. 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张可久《蟾宫曲·九日》18. 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

——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19.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20.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21. 谁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阳景自新。

随分笙歌行乐处,菊花萸子更宜人。

——韩琦《重九会光化二阕·其二》22.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 古诗两首 (2)

9 古诗两首 (2)

9 古诗两首
【基础须知】
词语理解
客情(kè qíng):旅客思乡之情。

挑(tiǎo):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篱落(lí luò):篱笆。

遥知(yáo zhī):在遥远的地方想象。

登高(dēng gāo):古代风俗,重阳节要登高,饮菊花酒。

【重点梳理】
《夜书所见》中的“挑”字解释为“捉”好还是“拨动”好?为什么诗人用“挑”而不用“捉”呢?
我认为解释为“捉”字好。

因为在“秋风”吹拂的寒夜,即使有“一灯明”相照,儿童要“玩”促织也是不太合情理的。

细细想来,孩子是想在夜里捉到促织,而不是想在秋夜的灯下玩促织。

因此,解释为“捉”更为恰当。

促织是住在巢穴或草丛里面的,想要捉到它,就需要用木棍等器物去翻动泥土或杂草才能找到,“挑”这样的动作恰好说明儿童在用木棍等“挑动”泥土或杂草。

一个“挑”字,准确地表现了儿童翻动泥土寻找促织的可爱形象。

【难点再现】
你认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些字用得好?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了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我认为“异”字用得好。

表现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及亲人的感情。

我认为“倍”字用得好。

“倍”字说明诗人平时就常常想念自己的故乡,而每到佳节良辰,思乡之情尤切,更加凸显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

九月九日重阳节古诗

九月九日重阳节古诗

九月九日重阳节古诗九月九日重阳节古诗(精选35首)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月九日重阳节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九月九日重阳节古诗 11、《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2、《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3、《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韦安石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6、《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7、《九日作》(唐)王缙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8、《九日》(唐)杨衡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9、《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0、《醉花荫》(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九月九日重阳节古诗 2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应该是所有写重阳节的诗词中最为人熟知的一首了,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才17岁,当时的他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

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9古诗两首

9古诗两首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使诗人感到寒 冷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 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⑤篱落:篱笆。
【唐】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单独。 异:别的,其他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 逢:遇到,碰到。 遥知兄弟登高处, 倍:加倍。 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远。
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 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 做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更 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 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 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 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 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 单缺少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
· ·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 ·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六” 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 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 “重九”。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 寿,又叫“老人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 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 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王维客居长安,今西安和咸阳一带,山指华山, 王维家乡在太原祁,今山西永济西) ◆ 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是可以做中药的 果实,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9、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9、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4、拓展练习:连一连
• • • • •
正月初一 五月初五 八月十五 九月初九 正月十五
重阳节 中秋节 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吃元宵,闹花灯 贴春联,拜年 吃粽子,赛龙舟 吃月饼,赏月 插茱萸,登高
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 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 增添了无限乐趣。
自学指导二: 再读古诗,比比谁能在3分钟内将古 诗读得准确流利,还能读懂词句,诗意。
重 难 点 突 破 方 法 : 独 在





注释:
异:别的,其他的。
句子大意:
我独自一个人客居他乡
• (2分钟左右,比一比,看谁写得最棒!)。

我会写


•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中,“________ ,__________。” 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 亲人的心情。 2、“___________, ___________。”想象了今年重阳节 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我想远方的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







注释:
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句子大意:
那里插满了茱萸,只是少了一个人。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浓 浓的思乡之情。
自学指导三: 比一比谁能在2分钟内将古诗背会。 •
• 自学指导四:
• •
同学们认真观察“逢、插” 2 个生字,注意 他们的占格位置,结构,再认真写一写。
突破重难点:
•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2.能正确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读一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你想了解王维吗?
王维中国唐代著名诗人 、画家。 他能诗擅画,作品得到很高的评价,苏 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他 的作品以山水田园诗为主,其抒情小诗, 语言通俗简洁 ,却又情意深长。如
茱萸:
翻译:
• 这时候,“我”想到在远 方的兄弟们一定登上高处, 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只是 少了我一个人。
读全诗,说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 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 这时候,“我”想到在远方的兄弟们 一定登上高处,身上都佩戴了茱萸, 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一阵阵 发出
觉 风使 他看见
吹动 的声音,让人感 ,江上的秋 不禁 。
,知



用《夜书所见》中的诗句填空
秋天来了,叶绍翁独自在异乡客 居。听着萧萧的秋风,想起美丽的 家乡和温暖的家人,诗人不禁提笔 写道:_____________;他又看到篱 笆边那温暖的灯光,诗人不禁想到 自己的童年,他不禁写道: ______________。
茱萸:
山东 : 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 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 州,是作者王维的家乡。
兄弟 : 亲人、朋友、同胞兄弟。
按照我们作文的六要素我们从 题目可以知道的是哪几要素? • 时间: 重阳节
地点: 外地异乡 人物: 作者王维 故事情节: 思念家乡兄弟
• 经过我们共同思考学习可 以知道题目的意思是:
“ 每逢佳节倍思亲 ”等已成为千古流 传的佳句。
读一读题目,大家快速 思考讨论一下题目的意 思?

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 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 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 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 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 重阳糕、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 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 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 长寿。
我们能生活在自己的亲人身 边,是多么幸福! 我们能认识这么多朋友,大 家就像一家人似的愉快相处, 是多么幸福!
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 感受亲情的同时,更应该珍 惜亲情。
时刻记得关心我们身边的人, 也让他们感受到幸福。
检查预习
我会认:
促 忆 异 逢 佳 倍 插
我会写:
促 深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 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 么吗?
叶绍翁
字嗣宗(sì zōng),号靖逸,龙泉人,南宋中 期文学家、诗人。 祖籍浦城。原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 氏,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 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 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 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 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 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 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酬唱:用 诗词互相赠答)。
重阳节思念自己家乡 的兄弟亲人
学习古诗内容
• 我们本诗的作者跟我和你们的爸 爸妈妈一样也是出门在外。当过 节的时候,独在异乡的诗人怎能 不更加怀念家乡的亲人呢!自己 读一读,想想诗人此时会怎样 “忆”亲人?
你认为哪一句最能直白 的表达诗人此刻的思念 之情?(读给大家听听,再说说
你的体会。 )
“每逢佳节倍思亲。”
了解了本诗的意思,试着有感情地诵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
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
• 学习了这两篇课文你 有什么感受,你想到 了什么呢? • 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吧!
课堂小结: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解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 在捉蟋蟀。 前两句写出了作者郁闷孤独之情,
后两句描写的图景令作者倍感亲切,也许他由 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
• 这句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 因为孤独寂寞所以思念家乡的亲人, 尤其是在重阳佳节,万家团圆的节 日里,就他一个人不能回家跟家人 团聚,看到别人团聚,心里更加思 念家乡的亲人。
背诵 : •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当王维思念家乡的时候他在思 念家乡里的谁?
想到他们在做什么?他 们的遗憾是什么? 哪两句诗叙述了想念的内容?
(小组讨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两句。先看 每一个字的意思,在用自己的 话翻译这两句。
遥: 遥远
遍: 都 一人:
知: 想到 少: 缺少
指王维
登高处: 登山
茱萸: • 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 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把 茱萸插在头上,或装在小 布袋里带在身上,认为可 以避灾。
• 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非 常的想家?
“倍”:平时有五分想念, 到了重阳节就成倍的增加, 有十分想念,甚至更多。说 明很(特别、格外、非常) 思念家乡。
作者为什么那么想家, 哪一句诗是作者想家的 原因?
“ 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
独自一人 他乡
陌生的客人
异乡: 异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