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两首
9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9古诗两首一、教材分析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二、学习目标1.在诗句中读准10个生字,会写“忆”。
2.能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4. 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学生现状分析本学期学生已经对古诗这种形式有了很多了解,也知道了简单的学习方法,学起来应该不是非常困难,但是还未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理解诗人情感的发生和变化,可以收集一些有关秋天的古诗句进行交流。
五、教学重点、难点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诗意,掌握古诗学习方法,体会诗人情感,有感情的吟诵古诗。
六、教学准备收集有关秋天的古诗,有关诗人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师:孩子们,你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日子吗?生:中秋节。
师:那你们是怎么庆祝的呢?生回答:吃月饼、看月亮、看中秋晚会。
师:对呀,中秋节是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可是,有一些人却身处异乡,不能回家,千百年来,这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写下了许许多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首。
齐读课题——9古诗两首。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师: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请同学们拿起书,翻到35页,注意听好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难懂的地方,可以查看注释,也可以问老师。
9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①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朝)
独在异乡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③思亲。 遥知④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zhū yú)少一人。
注释: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 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 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 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②异乡:他乡。 ③倍: 加倍,更加。 ④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 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⑤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 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按照我们作文的六要素我们从 题目可以知道的是哪几要素? • 时间: 重阳节
地点: 外地异乡 人物: 作者王维 故事情节: 思念家乡兄弟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 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 增添了无限乐趣。
思念亲人 诗人平时______________, 更加的思念亲人 每逢佳节_____________。
▲ ▲
所以就说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 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 茱萸(zhū yú):又名越椒, 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 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在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的第一课里 我们了解到:
关怀是爱, 期待是爱,
呵护是爱, 责备是爱,
在这里我们可以加一句:
思念是爱
山行
杜牧(唐朝)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 ,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深秋时节,沿着山上盘曲的小路一 直向上走,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 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这傍晚枫林的美 景,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秋夜思念家乡,对童年生活的 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 秋景的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宵。
❖游园不值
❖
[宋]叶绍翁
❖ 应怜屐齿印苍苔,
❖ 小扣柴扉久不开。
❖ 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
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2、你知道九月九日有什么习俗吗
?
3、“忆”是什么意思?
你了解这些节日吗?
❖ 春节 ❖ 端午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五月初五 八月十五 正月初一 九月九日
吃月饼 赏月 登高、喝菊花酒 放鞭炮、吃水饺 吃粽子、划龙舟
得泊听冷啦 一
更在着起地 个
加外 秋 来 响 一 人有
寒 冷 。
, 诗 人
风 吹 动
。 看 着
, 好 像
天 晚 上
远 在 外
一 年 秋
怎 么 都
树 叶 的
一 江 秋
秋 天 到
, 风 吹
地 。
天 , 叶
睡 不 着
声 音 ,
水 , 满
了 , 连
着 梧 桐
绍 翁 离
, 心 里
想 到 己
天 的 黑
树 叶 都
小知识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 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 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 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小知识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 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 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 茱萸等等。
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ppt课件 38

感到了轻快的小船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驶 过了万重山。
从诗中找出表示船行驶速度快的 词句,想想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千里江陵一日还
用“一千多里”来与“一日还”做鲜明 的对照,不难看出小船行驶速度之快。
从诗中找出表示船行驶速度快的 词句,想想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回主目录
诗意理解
两
有一对黄鹂在新
个 绿的柳树上欢唱。
黄
鹂
鸣
翠
柳
一 行
一行白鹭向着万里晴空自 由自在地飞翔。
白
鹭
上
青
天
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青天 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鸣”字表现了 鸟儿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现出白鹭的悠 然飘逸。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 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
3.“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 之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 襟何等开阔!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描写颜 色和动作的词语!
绝句
近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 一行白鹭上青天。 远 窗含西岭千秋雪, 近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色?表达了 诗人什么感情?
全诗描绘了诗人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 春天景色。诗人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 有静,色彩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江陵:今湖北江陵。
千里江陵一日还。
还:返回。 啼:叫。
两岸猿声啼不住,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
轻舟已过万重山。
古诗的意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 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 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两个“异”字连用,更能表达作 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从兄弟的角度来写自己不在亲人身 边,通过描写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感情来表现自 己的感情,是这种思乡之情更加深 沉,真挚。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 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 课后作业: 长江作业第9课。
第9课 古诗两首
返回主页
返回主页
返回主页
返回主页
返回主页
返回主页
返回主页
王维(701—761),唐代
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
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
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
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 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 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 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①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
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②山东: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
③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地,做外乡 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更加地思念 家中的亲人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5.个别代表诵读古诗。
6.男生女生赛读。
7.教师领读。
8.理解单个词的意思,小组合作, 交流本古诗所讲的诗的意思。提 示借助注释。
9.教师总结指导诗的意思,感悟
1.个别发言,描述自己所看见 的。
2.齐读课题。
3.自读。
4.学生模仿老师读。
5.大家评价。
6.赛读并评价。
促
深
2.个别展示,评比,评价。
1•仔细观察生字。能从读音, 结构,偏旁,书写,组词方面 掌握生字。学生认真书写,组 !词。
2.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 议。
掌握本课的重点知 识。
四、布置作 业。
1、背诵古诗《夜书所见》,将诗 意讲给自己的同桌。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
3、生字一字一行,组两个词语。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
白乐镇中心校执教者:杜晓梅
课题
第9课《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1会写促和深个字。
2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
会与促和深两个字,能熟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
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歌感情。
板书《夜书所见》
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 秋天之美。
1.学生代表发言。
2.学生学生认真聆听。 齐读课题:《夜书所见》。
运用生活中的秋季
美丽画面在教师的 引导下,激发学生 学习的欲望和兴 趣。
二、初读古 诗,感知内 容。
1.出示教材图片,说一说你看到 了什么?
2.这首古诗就是《夜书所见》。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读通,读准。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导学案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学习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课件出示《夜书所见》。
【二、自主学习】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读一读题目,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3.看图说话:(出示课件)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把这首诗读给小组内同学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展示提升】1.自由读诗,体会情感。
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部编版五年级下9《古诗两首》二

9古诗三首(二)《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背诵《从军行》《秋夜将晓除篱门迎凉有感》,默写古诗两首。
2.自主学习字词,读准“裳”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学习过程:
一.复习背诵·背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
二.学习新内容《文官军收河南河北》
1.了解作者
2.了解写作背景
3.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三.细读,悟诗情
1.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是人的情感。
(1)出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抓“剑外”“蓟北”借助PPT辅助学生来理解。
(理解诗意)
(2)出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对“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谈自己的理解。
(理解诗意)
(3)对前四句话进行读的品味,读出诗人“初闻喜讯的惊喜”。
(4)读后四句话,借助注释体会诗人的情感。
出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对“放歌”“须”“纵酒”“青春”的理解,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5)出示“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到洛阳”对“便”“襄阳”“洛阳”“巫峡”的理解PPT出示引导学习。
(6)读诗的后四句,读出诗人“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四.对整首诗的翻译,试着说一说你的理解。
1.看图吟诗2。
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主题概括
五.对诗进行结构梳理,拓展延伸 1.《出塞》,《示儿》 2.课堂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两首
课型
讲读
编写
袁雪梅
教学
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难点
1.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2.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教学
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3.ppt
课时
2课时
师生活动
执教
袁雪梅
个性化教学
教
学
过
程
一.新课导入
1. 出示古诗学习方法。
2.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3.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比较两首古诗。
4.看图说话: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杂诗》(唐·王维)《山行》(唐.杜牧)首古诗。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