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4本书籍整理后分享

合集下载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一)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

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

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

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

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

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

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

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

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

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

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

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

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

叔本华的治疗读后感
阅读叔本华的治疗,我感到深深的震撼和启发。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深刻洞察,还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如何改进自己生活方式和提升精神境界的宝贵建议。

叔本华的哲学观点,特别是他对于人生和幸福的看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和不确定性,而幸福往往是在不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出现的。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并适应这种不确定性,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感。

在书中,叔本华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我们的幸福往往是在避免痛苦的过程中实现的。

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减少生活中的痛苦和不确定性,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到更加幸福。

我认同这种看法,因为在我看来,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需要在旅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只有通过克服这些困难和挫折,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到幸福和满足。

此外,叔本华还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这种自我认知的过程需要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及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情感。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治疗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深入了解了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本质,还学到了如何改进
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的方法。

我相信这些知识和经验将会对我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是一本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著的书籍,书中探讨了人生的种种智慧和哲理。

本文将按照任务要求,详细介绍该书的内容、作者的背景以及书中的观点和理论。

一、作者简介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被誉为“伟大的孤独者”。

叔本华的思想深受印度哲学、佛教和康德哲学的影响,他的著作对后世哲学家如尼采、弗洛伊德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书籍概述《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晚年的总结和思考。

该书共分为四卷,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包括幸福、爱情、意志、智慧等。

叔本华以深邃的思考和犀利的批判,揭示了人生的本质和真相。

三、书籍内容1. 幸福的追求叔本华认为,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往往是徒劳的。

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我们得到什么,总会渴望更多。

因此,追求无尽的欲望只会带来痛苦和不满。

他主张通过节制欲望和降低期望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2. 爱情的痛苦叔本华对爱情持有悲观的态度。

他认为,爱情是一种欲望的表现,而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他批评了人们对于爱情的过度追求和依赖,认为这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他主张理智和冷静地看待爱情,避免过度投入和依赖。

3. 意志与智慧叔本华将人的行为动机归结为意志。

他认为,意志是无法满足的,它源于人的本能和欲望。

然而,通过智慧的追求,人们可以超越自身的欲望,达到对世界的客观认知和超越个人欲望的境界。

智慧使人们能够看清世界的本质和真相,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四、书籍影响《人生的智慧》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独特观点的哲学著作。

它对于人们认识自己和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叔本华的思想对后世哲学家和文化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存在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总结:《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深刻的思考和犀利的批判,揭示了人生的本质和真相。

通过对幸福、爱情、意志和智慧等方面的探讨,叔本华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和理论。

《人生的智慧》书评

《人生的智慧》书评

《人生的智慧》书评《人生的智慧》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活智慧的指南。

通过一系列的格言和思想片段,这本书探讨了人生的各个层面,从幸福到苦难,从意义到无常。

将从基本信息与主要思想、看点和写作手法、优缺点、价值与解决问题、立场与观点说我的感受。

一、基本信息与主要思想:基本信息:- 作者: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出版年份:首次出版于1851年- 文体:哲学、格言集- 结构:由一系列独立的格言和思想片段组成主要思想:1. 意志与苦难:叔本华的中心思想围绕着"意志",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于这种内在的、盲目的意愿。

意愿的不断追求导致欲望,而欲望则引发了苦难。

因此,减少欲望可以减轻人的痛苦。

2. 独立思考与超越表面现象:他鼓励人们独立思考,超越表面现象,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透过表象看到内在的本质。

他的哲学强调对现实的深刻认知,而非仅停留在外部表象。

3. 无常和生死观:叔本华强调生命的无常和不确定性,认为人生是一个无休止的欲望追求和苦难之旅。

他对于死亡的态度较为冷静,将之视为对于痛苦的解脱。

4. 爱情和社会观:在爱情方面,他对于性欲和感情的探讨较为开放,但同时也看到了其中的痛苦和欺诈。

在社会观方面,他对社会伦理提出批判,认为社会往往是自私和冷漠的。

5. 冷静观察生活:叔本华提倡通过冷静、理性的观察来理解生活,超越情感的冲动。

他认为真正的智者应该能够在生活的苦难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然。

总体而言,这本书突显了叔本华对于生命的深度思考,对人类欲望与痛苦关系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对于冷静、超越表面的智慧的强烈主张。

《人生的智慧》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为人生提供智慧引导的独特之作。

二、看点和写作手法:看点:1. 深刻的哲学思考:书中充满了对人生、幸福、爱情等方面的深刻哲学思考。

叔本华通过简明的格言,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本质,使读者思考自身存在和生命的真谛。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是一本由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所著的哲学作品。

本书以深刻而独特的观点,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幸福和智慧。

以下将详细介绍该书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一、引言《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晚年的总结和思考。

他认为人生是充满痛苦和困苦的,但通过智慧的追求,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二、人生的苦难叔本华认为人生是充满苦难和痛苦的。

他通过对人类欲望的深入分析,指出欲望是造成人们痛苦的根源。

他认为欲望无法满足,只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不满。

因此,他主张通过节制欲望和追求内心的满足来解脱苦难。

三、智慧的追求叔本华认为智慧是解脱人生苦难的关键。

他通过对哲学、艺术和宗教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是超越个人欲望,从而达到对生命的洞察和超越。

只有通过智慧的追求,人们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四、幸福的追求叔本华对幸福的定义与传统观念不同。

他认为幸福不是通过追求物质财富和享乐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内心的满足和对生命的洞察来实现的。

他主张通过节制欲望、追求知识和培养审美情趣来获得真正的幸福。

五、对世界的看法叔本华对世界的看法非常独特。

他认为世界是由一种无意识的力量所驱动的,这种力量被他称为“意志”。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和痛苦是由于与这种意志的冲突而产生的。

他通过对艺术和美学的研究,试图超越这种冲突,达到对世界的真实认识。

六、对伦理道德的思考叔本华对伦理道德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道德是基于同情心和慈悲心的。

他主张通过对他人的同情和慈悲来减少人类的苦难,并且认为这是实现个人幸福的关键。

七、对宗教的态度叔本华对宗教持有批判的态度。

他认为宗教只是对人类苦难的一种遮蔽和逃避,无法真正解决人类的问题。

他主张通过理性和智慧来面对人生的苦难,并且认为只有通过自我超越和对生命的洞察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八、结语《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总结。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叔本华被公认为哲学界的悲观主义代表,他的著作《论人生》对于理解人生的本质和意义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在我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于人生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以下是我个人对于叔本华人生智慧的读后感。

人生,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旅程。

叔本华通过他深邃的思考,揭示了人生中的苦难和不幸。

他坚信,人们的欲望和追求只会带来痛苦和失望。

而且,他认为人类的欲望源自于无尽的欲望链,一旦满足一个欲望,就会立刻产生新的欲望。

人们不断追逐着虚无缥缈的目标,最终却只能得到无尽的焦虑和不满。

这种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论人生》之前,我对于人生总是充满乐观的态度。

我相信只要努力奋斗,我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并获得幸福。

然而,叔本华的观点颠覆了我的想法。

他认为人生中的苦难和痛苦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人们对于欲望的追求只会使自己陷入更深的苦境。

这让我开始质疑自己一直以来的追求和行为。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生活在一个充满物质诱惑的社会中。

我们被不断灌输着对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追求。

尽管我也深受这些诱惑的影响,但是通过阅读叔本华的著作,我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意识到追逐物质并不能带给我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相反,我发现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更能给我带来长久的幸福。

在这一点上,叔本华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他认为,通过减少欲望和欣赏生活中的小事物,我们可以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叔本华提倡对于艺术和自然的欣赏,他相信通过欣赏美的事物,我们可以暂时摆脱内心的纷扰和焦虑。

当我们关注于眼前的美,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欢乐。

除此之外,叔本华还强调了对于独处的重要性。

他相信,只有在独处的时刻,我们才能真正接触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当我们远离外界的嘈杂和干扰,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

通过独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并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叔本华的思想中,我找到了对于人生的新的理解和认知。

他的观点颠覆了我的世界观,让我重新审视自己。

十大世界经典哲学书籍

十大世界经典哲学书籍

十大世界经典哲学书籍十大世界经典哲学书籍推荐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者:叔本华简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全面阐述了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哲学观,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世界作为表象初论”,主要研究服从充足根据律的表象、经验和科学的客体,它们构成了一个表象的世界;二是“世界作为意志初论”,主要研究意志的客体化,它构成了一个意志的世界;三是“世界作为表象再论”,内容是关于理念和艺术的客体,它构成了一个理念的世界;四是“世界作为意志再论”,主要研究生命意态的肯定和否定,它构成了一个伦理的世界。

这四部分内容体现了从认识论到本体论,到艺术论,再到伦理学的演变过程。

2、《社会契约论》作者:卢梭简介:《社会契约论》(法文:Du Contrat Social,又译《民约论》,或称《政治权利原理》)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出版的政治著作。

《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第二卷阐述主权及其权利,第三卷阐述政府及其运作形式,第四卷讨论几种社会组织。

《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革命运动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

3、《悲剧的诞生》作者:尼采简介:《悲剧的诞生》(德文原名《悲剧从音乐精神中诞生》)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创作的哲学著作,写于1870—1871年,首次出版于1872年。

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尼采所表达的悲剧艺术观念:第一、艺术是对梦境的模仿,悲剧艺术代表希腊人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

第二、艺术欢乐源于酒神狂醉的忘我体验。

人们在悲剧合唱队里获得个体生命消失的体验,实现了对终极命运的消解。

第三、希腊悲剧是阿波罗形象与狄俄涅索斯精神的结合物,阿波罗形象是希腊悲剧的舞台形式,狄俄涅索斯精神则是希腊悲剧要表现的思想内容。

第四、悲剧的功能在于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获得暂时的解脱。

4、《理想国》作者:柏拉图简介:《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

含人生哲理的书

含人生哲理的书

含人生哲理的书含人生哲理的书《人生哲学》阐释的是一种独特而圆润的人生哲学,那么,关于含人生哲理的书有哪些?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含人生哲理的书,一起来看看吧!1、人生的智慧——(德)叔本华——经典之作《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年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

在书中他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待人接物、自身修养等。

特别指出个人幸福的源泉是自身拥有的财富,这种自身拥有包括人的健康、气质、道德、精神智力及其创造力。

2、苏菲的世界——(挪威)乔斯坦·贾德——普及版《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3、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经典之作《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4、人生哲学——冯友兰——通俗易懂《人生哲学》阐释的是一种独特而圆润的人生哲学——在统揽古今中外各种人生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认为较正确的人生哲学。

本书也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中西简明哲学史,以人生哲学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古典哲学以及欧美现代哲学等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5、哲学导论——(美)罗伯特·C·所罗门——全面丰富本书是罗伯特所罗门编著的著名哲学教材,它以实在、宗教、知识、自我、心灵与身体、自由、伦理学、正义八个哲学核心议题为经,以历代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纬,以作者自己对议题和文献背景的细致评注和解释为引导,使之成为一部以哲学经典文献为核心、以强调通过阅读原典学习哲学为特色的优秀哲学导论。

6、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周国平——通俗易懂《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围绕人生这一主题,以语丝形式,向读者介绍了简单、爱生命、超脱、人生境界、生活质量、享受、苦难、情感体验等内容,《周国平人生哲思录》收作者在这方面的相关论述,发类编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人类是意欲最高级别的现象。

智力则是派生为盲目意欲配备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在本质上与动物的爪、牙没有多大区别。

至于人的智力如何帮助我们认识这一世界,那是认识论的范畴。

在认识力不用意欲效劳的时间里,智力自发地关照这一世界,在这过程中就构成了心灵与美学的内容。

大自然大致划分为无机物、植物、动物和人。

无机物、植物和动物相应,那主导着变化的因果律也同样显现三种形式最为最狭窄意义上的原因、刺激、动因。

无机物和原因相结合、植物和刺激相结合所产生变化,动物和动因相结合产生行动等联系。

推动人与动物活动的动因,首先必须经过头脑理解,而刺激植物活动的刺激则是经过光亮、空气等媒介才能发挥作用;至于无机物作用的原因必须直接接触才能发挥作用。

但是,原因引出结果的原理则是一样的。

在无机物那里所发生的变化,尤其是机械性的因果作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联是最明显的。

引起植物活动的刺激原因则因为没有那么直接而稍微难把握。

驱使动物活动起来的动因,其作用过程则需要更仔细的观察才能明白。

至于驱使人们做出行为的动因,其作用过程则是最难明白的,因为能够引起人的行为的动因,并不像动物的动因那样始终是局限在直观可见的范围。

人甚至可以不受直观所见之物的影响,可以让纯粹只是想法去决定自己的行为。

有了动因以后,动因就根据存在物人的意欲构成性格而发生作用,引出结果就是行为。

动因是在人的意识力发生作用,而人对自身的意识又笼罩在一片黑暗中。

人的行为只有三种推动力:愿望自己快乐的利己心、愿望别人痛苦的恶毒心、愿望别人快乐的同情心。

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是以不同的比例存在。

每个人就相应地只会受到这个人最为敏感的那些动因的影响,正如某一物体只对酸、而另一物体只对碱起反应一样。

动因并没有纯粹客观和绝对的强制力,但却是带有某种主观的和相对的强制作用。

动因的首要作用并不是环境而是认知。

让动物的意欲活动起来始终是现存的直观可见的。

结果就是动物只有极少的选择。

现存于时间和空间之内。

人就好像由细小、看不见的牵线(纯粹由看不见的思想所组成的动因)引导其做出行为,而动物则有粗大、肉眼可见的牵线操纵其行为。

人只是比动物有相对的自由,意欲不受现时直观所见之物作为动因的直接强制约束,而动物则是完全受制于其直观所见之物发挥动因。

抽象的、构成了思想的动因,与那些直观所见的、构成了现实之物的动因一样,都是外在的决定了意欲行为的原因。

抽象动因并不像纯粹直观所见动因那样,与时间、空间紧密相联,而是可以通过概念和思想、跨过更长的空间和时间距离、通过更长的链条发挥作用。

这是人的官能的构成及其所具有的异常敏感性所带来的结果,也就是人的脑髓或说智力的结果。

面对各个不同的动因,当事人举棋不定,各个动因轮番向意欲发力,这样意欲就类似于一个物体受到方向相反的不同的力的牵引。

直到最后,最强有力的动因压倒了其他的动因,决定了意欲的活动。

也就是决定。

当我们在这方面从低级到高级逐一审视那系列存在物时,原因和结果也随着越来越彼此分离,原因变得越来越非物质性和越来越难把握。

不管怎么样,这些思想动因的源头始终是现实和客体的,虽然经过了复杂外在情势的错综复杂组合,再加上动因之中已混杂了许多谬误和以讹传讹的东西,到最后许多愚蠢的思想也成了我们的动因。

除此之外,人们还经常向他人和自己隐藏自己行为的动因。

人们不敢承认背后真实的原因。

如果有人想自杀,最关键的确是需要某一异常强烈的,稀有的动因比一般动因足以压倒对生活的眷恋,足以压倒死亡的恐惧。

除非在这时,又有了一个更强有力的相反动因阻止它。

自然力本身是无法解释,但却是所有解释所根据的原则。

自然力不属于因果关联,而是让每一个原因都有了因果关联,让每一个原因都有了发挥作用的能力。

性格首要决定论娥各种不同动因在某个人身上的作用方式,动因引起的所有结果,其基础根源是性格。

正如原因所引出的结果其基础根源是普遍自然力,由刺激所引出的结果,其基础根源是生命力一样。

与自然力一样,性格是原初的、无法改变的和无法解释的。

在动物那里,不同种属的动物具备不同的性格。

在人那里,不同的个人则具备不同的性格。

性格只是在方向和材料方面似乎经历微调和修正,正是一个人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和有了不同的需要所带来的结果。

一个人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改进和改良的范围只局限在认知方面。

性格是不会改变的,动因以必然性发挥作用,但这些动因却必须通过认知这一关,因为认知是动因的媒介。

性格不是巧妙培养的结果,也不是偶然所处的环境产物,而是大自然本身的作品。

性格甚至是可以遗传的,但那只是从父亲那里遗传过来,而智力则得之于母亲。

希望某些已经发生的事情当初不曾发生,是折磨自己的愚蠢做法,其不理智犹如希望太阳从。

人之所以以为拥有自由,只是因为只意识到自己的意欲活动,但却忽略了决定这些意欲活动的原因。

动因被称为行为的特有原因,这跟在大自然中某样事物是另一样事物的原因并没有两样,我们永远没有能力做出两种选择。

如果我们真有可能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这通过内在和外在的行为呈现出来——有一深刻的了解,清楚知道这个人行为后面的每一或大或小的推动力,以及所有影响这个人的思维方式的外在诱因,那我们就像可以确切计算在何时日食月食一样确切计算出一个人的将来。

法律的目的就是把发出惩罚威胁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相反动因,以抗衡所有诱使人们犯罪的动因。

所谓情绪激动就是意欲受到了突然和强烈的刺激——这是由于某一来自外在的、生动、活泼的表象化了动因的缘故。

意欲的力度提高了。

头脑简单的人才会立即把表面上的忠厚、老实看成发自温柔的道德情感,其实人们所做出的公正行为与真正的内心诚实,两者间的关系就犹如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礼貌与真正对邻人的爱之间的关系。

社会法律至多可以使人正义,但无法迫使人们表现仁爱。

在人和动物身上,首要和根本的推动力就是利己心。

利己的行为是在理性的指引下进行,而这一理性借助反省思维的作用使利己心能够有计划地实现自己的利己目标。

基于同样的道理,我们试图把某一个人引往某一目标时,具体所采用的手段,无一例外都是围绕这个人的利己心而设计出来。

凡是妨碍他们为了利己所作出的努力,都会招惹他们的厌恶、愤怒。

尽管人们流于表面的礼貌像无花果叶一样在遮住人的利己心,但这些东西还总是从某一角落探头张望。

人们以聪明和礼貌掩藏起彼此间的恶意,不让我们看到这种恶意情绪其实是多么普遍地存在,那众人之间的相互混战,至少在人们的思想里是如何持续地进行。

法律允许人们袖带武器用来自卫,道德也允许人们使用谎言仅作自卫,除了防卫以外,在其他情况下,说谎就是不正当的。

背叛是说谎的极致表现。

我们感受到了同情,别人的痛苦也就直接成为了我要做出行为的动因。

根据别人痛苦的大小和迫切程度,我相应受着纯粹道德动因的推动,为减轻或者消除别人的困苦和需求而做出或大或小的牺牲。

这些行为是没有任何自我、自私的动因。

没有什么比残忍从根本上更刺激我们道德上的厌恶感。

我们可以原谅其他越轨行为,但残忍却是与同情相反的。

凡是出自某一意图和决心而做出的道德行为,都没有多大的价值。

情感和同情心才是关键。

一切真正的不是出于利己心的美德行为,都是建立在同情心的基础上,对于坏心地人来说,别人就是非我,对于好人来说,别人则是另一个我。

美德就是帮助否认自身的意欲。

身体就是意欲本身,是作为空间的现象为我们所客观关照,个体的死亡都是向大自然生存意欲重又不厌其烦地提出的询问。

在世上还存在比人的智力还要高的智力,人的智力已经足以为意欲带来认识。

凭借这一认识,意欲就可以否定和取消自身。

为了把真理引入实际应用的范畴,就需要有一神话载体,帮助大家理解,否则真理无法传递。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就犹如一条直线与多条曲线左右伸展直达真理的本来含义。

人的本性越高贵就越容易感受到性行为后的懊悔。

生存意欲的集中就是性行为。

为何月亮下是如此多的眼泪。

让我们活生生地直观看到认为的奋斗终归失败、整个生产就是虚无的,并以此揭示出人生的深刻涵义。

正因此,人们把悲剧奉为最高贵的文学形式。

苦难和悲伤恰恰是服务于生活的真正目的,使我们的意欲背对生活。

我们是夹着泪水来到人间,人生的历程从根本上都是悲剧,而要离开时更是悲惨情形。

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外在生活都是那样空虚无意义,内在则是愚蠢而不自觉,实在可悲可叹。

那就像一个梦游症患者,带着飘渺的憧憬和痛苦,蹒跚地度过一生一般。

一拍一拍地重复着单纯的变化。

他的一生只是繁衍无限的种族之灵固求求生意志的一场梦而已。

而在这所谓种族之灵和时间、空间构成的无限广阔平面上,所勾画出的个体形象,其实是若有若无并且它容许我们一瞬间的生存之后,还必须空出场所,由别的个体取代。

但这里也有人生庄严的一面,为了这一个虚幻的影像及接二连三的空虚计划,饱尝许多激烈痛苦作为交换。

最后,经过长时间的恐惧忧虑,死神出现。

我们看到尸体所以会显得严肃,正因为如此。

这个世界看起来即是地狱,比之但丁所描写的地狱有过之而无不及。

她的孩子似有先见之明,不愿来到这个世界,而是被助产妇强行拖拖出来。

有过晕倒经验的人,对死亡更有深刻的了解。

在意识还清醒时,首先是视力消失,接着迅即陷入完全无意识的状态,这时的感觉绝不会不愉快。

的确,如果把睡眠比喻为死亡的兄弟,那么晕倒的就是死亡的孪生兄弟。

横死或暴毙想来也不会痛苦,因为受重伤时,通常最初都没感觉,若是立即致命的重伤,当意识还没发现它时,一命呜呼了。

谈到自然死亡,因衰老而长逝的死亡,通常那是在不知不觉间生命消逝的。

因为人到老年,对于热情和欲望的感受,逐渐减低,以致消失。

可说已没有足以刺激其感情的东西;想象力渐次衰退,一切心像模模糊糊,所有印象消逝得无影无踪,事事具丧失其意义,总之一切褪色,只觉得岁月匆匆飞逝。

老人的蹒跚脚步,或遵在交椅的身子,不过是他昔日的影子、他的幽灵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