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下腔静脉成像——一条很少走的路
下腔静脉

精
肝V 肝中V 肝右V
成对脏支
索 内 形
右肾上腺V
肾V 右睾丸V 右:以锐角直接
成 蔓 状
丛V
注入下腔V
左:以直角注入左.肾V
2.肝门V系 (1)组成 肝门V+属支
(2)收集范围 (3)去向 (4)功能 (5)特点 (6)肝门V的合成 (7)肝门V走行位置 (8)肝门V的属支
(9)肝门V属支与. 腔V属支吻合部位
食管V丛 脾V
肠系膜上V
. 肠系膜下V
(9)肝门V属 支与腔V属
上腔V 奇V
支吻合部位
食管V丛
附脐V
胃左V 肝门V
脐周V网
脾V
下腔V 髂总V 髂内V
肠系膜下V
直肠上V
直肠V丛
.
直肠下V
腹前壁的浅静脉 胸外侧V 胸腹壁V
脐周静脉网
腹壁浅V
大隐V
.
腹前壁的深静脉 胸廓内V
腹壁上V
脐周V网 腹壁下V
脐 胸腹壁V 胸外侧V 周 腹壁上V 胸廓内V
上腔V
. 股V
肝门V 髂总 下腔
体循环静脉复习题
1.头V、贵要V、大隐V和小隐V的走 行位置及注入部位?大隐V末端 5条属支名称?
2.颈内V、颈外V、锁骨下V、奇V、 下腔V、肝门V的走行位置?
3.面V与海绵窦交通途径? 4.何谓V角? 5.股V在股三角内的. 走行位置关系。
2.肝门V系 (1)组成 肝门V+属支 (2)收集范围
.
2.肝门V系 (1)组成 肝门V+属支 (2)收集范围 (3)去向 汇合成1条肝门V ,经肝 门入肝,在肝内分支通到肝窦
.
2.肝门V系 (1)组成 肝门V+属支 (2)收集范围
下腔静脉

第三章下腔静脉(IVC)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一、目的1. IVC及其属支是否通畅,有无栓塞及狭窄。
2 .IVC及其属支是否存在畸形。
3. 是否存在IVC侧支循环及其部位。
4. IVC疾病治疗后的监测。
二、适应证1. 可疑IVC梗阻。
2 . IVC畸形。
3. IVC内支架或滤器的监测。
4. 可疑动脉-静脉瘘。
5. 可疑缩窄性心包炎。
6.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Osler-Rendu-Weber病)。
7. 治疗后评估。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无禁忌证。
四、检查仪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2~5MHz凸阵或线阵探头。
五、检查前准备空腹8小时以上为宜。
若腹水过多,必要时在检查前抽吸腹水。
六、检查技术1. IVC灰阶超声:从右心房到髂静脉观测IVC位置、走向、管壁波动;在可疑管腔狭窄处测量IVC前后径和横径。
CDFI:检查IVC是否通畅、血流方向及充盈程度。
PW:观察血流频谱形态及其随心动和呼吸周期的变化,测量最大血流速度。
如果IVC腔内发现异常回声(如血栓、滤器等),应确定其部位,测量其大小和范围、检测异常处及其近端和远端的多普勒血流频谱。
2. 髂静脉灰阶超声:显示髂总动脉后髂静脉,观测静脉腔是否受压狭窄;在管腔狭窄处测量髂静脉前后径和横径。
CDFI:检查髂静脉是否通畅、血流方向及充盈程度。
PW:观察血流频谱形态及其远端随心动和呼吸周期的变化。
如果髂静脉腔内发现异常(如血栓等),应确定其部位,测量其大小和范围、检测异常处及其近端和远端的多普勒血流频谱。
3. 肝静脉灰阶超声:观测肝静脉是否闭塞或扩张,需同时行肝常规扫查并特别注意尾叶大小。
CDFI及PW:检测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的血流及方向,并采集异常部位的血流频谱。
观察肝静脉间有无异常血流信号及肝短静脉血流信号。
4. 肾静脉灰阶超声:观测肾内和肾外静脉走行,是否狭窄及扩张,静脉腔内有无异常回声,同时行肾常规扫查并双侧对比,怀疑胡桃夹现象时应测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的左肾静脉内径并与其远心端比较。
下腔静脉与门静脉的解剖位置下腔静脉,门静脉

下腔静脉与门静脉的解剖位置下腔静脉,门静脉一、下腔静脉:1、在第4或第5腰椎体前面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
2、下腔静脉沿腹主动脉的右侧上行,全程分为5段,★ 自起始处至右肾静脉上缘为第一段,平均长度为13.2cm;★ 由右肾静脉上缘至肝下缘为第二段,平均长度为2.60cm;★ 由肝下缘至肝右静脉上缘为第三段,平均长度为7.3cm;★ 自肝右静脉上缘至膈为第四段,长约0.5cm;★ 由膈至右心房为第五段,又称膈上段,其长度平均为1.8cm。
3、下腔静脉全长平均为25.7+-2.5cm。
4、下腔静脉口径:起始处平均2.6+-0.30cm,最高一侧肾静脉上缘处为3.10+-0.40cm,穿膈处为3.4+-0.4cm。
二、直接注入下腔静脉的属支,有脏支和壁支。
脏支有肝静脉、右肾静脉,左肾静脉和右侧睾丸静脉(或卵巢静脉)等,壁支包括膈下静脉和腰静脉。
3、其中肝静脉和肾静脉临床上比较重要。
肝静脉自肝实质内导出的静脉,从后缘出肝后,立即注入下腔静脉。
肝静脉有2-3条主干(肝右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脉),出肝后入下腔静脉,没有静脉瓣。
肝静脉阻塞可引起布加综合征。
肾静脉输送肾的静脉至下腔静脉。
右肾静脉较短,平均长度2.75cm,口径平均为12.8mm。
左肾静脉较长,平均为6.47cm,口径平均14.6mm。
肾静脉内可出现瓣膜。
门脉高压症时,切除脾脏与左肾静脉左脾肾静脉分流术。
三、门静脉:为一粗短的静脉干,成人平均长度为5.10cm,或6.75cm。
门静脉进侧端的口径平均为1.70cm。
在第二腰椎体的左侧、胰颈的背侧处,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
位于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的后方。
门静脉入肝后反复分支,最后终于窦状毛细血管,自此经各级肝静脉将血液运送到下腔静脉。
四、脾静脉在脾门处由2-6支静脉汇合而成。
脾静脉的长度,成人平均为9.56cm;口径,成人平均为11mm。
脾静脉在走行中,先跨过左肾及左肾门的前面,或左肾上腺下极的腹侧,继续向内与左肾静脉关系密切,最后经腹腔干涸肠系膜上动脉之间,至腹主动脉前方、胰颈的后方予肠系膜上静脉汇合成门静脉。
下腔静脉系分支及解剖

下腔静脉系
• 下腔静脉系由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收集下半身的静脉血。
(1)下肢浅静脉
• 下肢浅静脉:包括小隐静脉和大隐静脉及其属支。
1)小隐静脉
• 小隐静脉small saphenous vein:在足外侧缘起自足背静脉弓,经外踝 后方,沿小腿后面上行,至腘窝下角处穿深筋膜,再经腓肠肌两头之 间上行,注入腘静脉。
• 在正常情况下,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交通支细小,血 流量少。
• 肝硬化、肝肿瘤、肝门处淋巴结肿大或胰头肿瘤等可压迫肝门静脉, 导致肝门静脉回流受阻,此时肝门静脉系的血液经上述交通途径形成 侧支循环,通过上、下腔静脉系回流。
• 由于血流量增多,交通支变得粗大和弯曲,出现静脉曲张,如食管静脉 丛、直肠静脉丛和脐周静脉丛曲张。
(4) 下腔静脉
• 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4或第5腰椎体 右前方汇合而成,沿腹主动脉右侧和脊柱右前方上行,经肝的腔静 脉沟,穿膈的腔静脉孔进人胸腔,再穿纤维心包注人右心房。下腔 静脉的属支分壁支和脏支两种,多数与同名动脉伴行。
下腔静脉壁支
• 1)壁支:包括1对膈下静脉和4对腰静脉,各腰静脉之间的纵支连成腰 升静脉。
• 左、右腰升静脉向上分别续为半奇静脉和奇静脉,向下与髂总静脉 和髂腰静脉交通。
下腔静脉脏支
• 2)脏支:包括睾丸(卵巢)静脉、肾静脉、右肾上腺静脉和肝静脉等。
睾丸静脉
• 睾丸静脉testicular vein起自睾丸和附睾的小静脉吻合成蔓状静脉 丛。蔓状静脉丛参与构成精索,经腹股沟管进入盆腔,汇成睾丸静 脉,左侧以直角注入左肾静脉,右侧以锐角注入下腔静脉。
2)肝门静脉的属支
下腔静脉解剖变异图谱,赶紧来取啊!

下腔静脉解剖变异图谱,赶紧来取啊!01下腔静脉解剖结构下腔静脉是体内最大的静脉干,为下腔静脉系的主干,在第5腰椎平面,由左、右髂总静脉合成,沿腹主动脉右侧上升,经肝的后方,穿膈的腔静脉孔入胸腔,进入右心房。
收集下肢、盆腔和腹腔的静脉血。
当下腔静脉阻塞时,在腹壁的两侧、脐平面以下可见到曲张血管。
下腔静脉是收集下半身的静脉血回右心房,是人体最大的一条静脉干,平第4~5腰椎高度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
在腹主动脉的右侧上升,经肝的腔静脉窝再向上穿膈的腔静脉孔达胸腔,注入右心房的后下部。
其入口处的左前方有一不太明显的下腔静脉瓣。
下腔静脉的前方自下而上与右髂总动脉、小肠系膜根部、右精索内动脉、十二指肠第三段、胰、门静脉和肝相邻;后方与脊柱腰段、右肾动脉、右腰动脉、右肾上腺动脉和右膈下动脉相邻;左侧下部与腹主动脉相邻而伴行,上部与肝尾叶和右膈脚相邻。
下腔静脉及其属支构成下腔静脉系。
凡来自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都属于下腔静脉系,最后都通过下腔静脉注入右心房。
02下腔静脉的变异类型下腔静脉变异根据胚胎发育期下腔静脉异常水平可将分为3大类型,即肾上段、肾段及肾下段(1)肾上段:下腔静脉肝段缺如伴奇静脉代偿引流至上腔静脉发生率0.6%;下腔静脉肝段缺如左右肾静脉合流后,汇入奇静脉,经膈脚进入胸腔,汇入上腔静脉:肝静脉汇入右心房;性腺静脉汇入肾静脉;(2)肾段:A.环主动脉左肾静脉:发生率8.7%;双左肾静脉;上肾静脉通过主动脉前缘汇入下腔静脉;生殖静脉汇入下肾静脉,经主动脉后方、脊柱前方汇入下腔静脉;距离约1-2cm;B.主动脉后左肾静脉:发生率2.1%(3)肾下段1.左侧下腔静脉:发生率0.2-0.5%;肾下段下腔静脉位于左侧:2.双下腔静脉:发生率0.2-3%,出现左侧肾下段下腔静脉;左下腔静脉汇入左肾静脉;左肾静脉前跨主动脉后同右肾静脉汇入肾上段下腔静脉;可出现管径明显不对称。
3环下腔静膝输尿管:也称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常发生于右侧,右输尿管绕过右下腔前脉下行;易发生输尿狭窄、梗阻、感染;复杂型:双下腔静脉,主动脉后肾静脉,左、右肾静脉汇入半奇静脉。
双侧下腔静脉先天变异CT影像表现--双侧下腔静脉

病史:患者,男,68岁,因“胰头癌”行whipple术后复查。
如图1-3腹部CT平扫软组织窗轴位。
图1图2图3基础解剖影像: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4-11所示分别为正常人纵膈窗轴位增强静脉期。
图4所示为经左侧锁骨下静脉注射对比剂图像,左侧头臂静脉因注入对比剂呈高密度血管影(黄色箭头),和右侧头臂静脉共同汇入上腔静脉(蓝色箭头),最终进入右心房。
图5所示纵膈最前方为左侧头臂静脉与右侧头臂静脉交汇流入上腔静脉,背侧从左至右依次为左侧锁骨下动脉(棕色箭头)、左侧颈总动脉、右侧头臂干动脉。
图9-11所示下腔静脉自右心房向下走行于腹主动脉右侧,较腹主动脉略粗,所示三个层面分别为下腔静脉出口、肾上段、肾段(红色箭头)。
图1图2图3图1-3所示腹部CT平扫软组织窗轴位。
影像描述:下腔静脉(黄色箭头)走行至肾上段经腹主动脉向左侧分出左侧肾静脉(蓝色箭头),后紧邻腹主动脉左侧(蓝色箭头)走行至盆腔。
双下腔静脉较腹主动脉纤细。
皮下软组织见条形高密度影(棕色箭头,手术切口瘢痕形成)。
右侧肾门水平腹主动脉前见囊性低密度影,边界模糊,周围脂肪间隙浑浊(白色箭头,考虑术后渗出形成包裹性积液)。
影像诊断:双侧下腔静脉。
Whipple术后改变。
知识点:1.静脉窦形成:胚胎第4-8周,静脉窦位于原始心房尾端的背面,分为左右两个角,各与左、右总主静脉、脐静脉和卵黄静脉相连。
原来两个角是对称的,以后由于汇入左右角的血管演变不同,大量血液流入右角,右角逐渐变大,窦方孔也渐渐移向右侧;而左角则渐渐萎缩,其远侧端成为左房斜静脉根部,近侧端成为冠状窦。
2.静脉窦血管形成:胚胎第4-8周期间,左右卵黄静脉尾段分支吻合,发育成门静脉,左卵黄静脉头段消失,右卵黄静脉头段则形成下腔静脉头段(黄色箭头)。
右脐静脉以及肝和静脉窦之间的左脐静脉退化消失,从脐至肝的一段左脐静脉则一直保留至出生,并与脐带内的脐静脉相连,将从胎盘回流的血液经肝内形成的静脉导管直接导入下腔静脉,继而流入静脉窦右角。
下腔静脉疾病影像诊断

下腔静脉疾病影像诊断在腹部影像学中,下腔静脉是一个重要而经常被忽略的结构,它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先天性和病理性的疾病,是相关临床医师重要的信息来源。
初步的下腔静脉评估大多是在CT检查其它疾病时进行的。
许多常规的腹部影像学检查不能很好的评估下腔静脉,然而有专门用于评估下腔静脉的技术可以应用。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回顾了MRI,血管造影,超声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图像上下腔静脉变异及相关疾病的表现。
下腔静脉胚胎发育及先天变异的病例,如缺如,重复畸形,左侧异位,下腔静脉延续为奇静脉或半奇静脉,下腔静脉隔膜形成等,本文都有描述。
作者还详述了肾母细胞瘤,平滑肌肉瘤,肾上腺皮质癌,精原细胞癌,肝细胞肝癌,肾细胞癌等肿瘤累及下腔静脉的情况,以及手术/创伤,感染(包括滤器移位/肠腔分流术和感染性血栓静脉炎)涉及下腔静脉的相关影像学表现。
这些关乎病人治疗而应该在放射报告中特别指出来的情况本文进行了重点强调。
此外,本文还讨论了下腔静脉影像诊断中的误区。
本综述提供的信息将帮助放射科医生发现并准确诊断下腔静脉典型畸形以指导临床决策和改进患者护理。
教学要点(T eaching Points)在CT检查时,注射对比剂70~90秒之后的延迟扫描可以使下腔静脉均匀一致强化。
由于卵黄静脉、后主、下主和上主静脉的异常永存、退化及连接,几种典型的先天畸形,包括下腔静脉缺如、下腔静脉重复畸形、左侧异位、下腔静脉与胸部静脉的异常连接和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等,可以单独或联合存在。
识别下腔静脉重复畸形很重要,如果常规肾下段下腔静脉放置滤器的时候没有检查出来的话,将可能导致肺栓塞。
恶性肿瘤累及下腔静脉可为肿瘤直接长入管腔内或继发管腔内血栓栓塞形成。
瘤栓,是下腔静脉受累的最常见表现;根据是否有管腔扩张及增强扫描时的充盈缺损,可与单纯血栓形成鉴别。
假性脂肪瘤是肝尾叶上方显著的心包脂肪垫导致的部分容积效应伪影,常见于肝硬化的病人。
肾静脉水平可发生对比剂混合不均匀伪影,是由强化的肾脏血液与从下肢来的没有强化血液混合在一起时造成的。
肝门、肝、下腔静脉MSCT共同成像的临床观察与对策

张传 秀 张传 荣 费洪 钧 ( . 东省 日照 市 中 医 医 院 , 山 东 目照 ,2 6 0 ; 1山 7 80
应 用 双 高压 注射 器 在 右肘 前静 脉 及 下肢 浅 静 脉 双通 路 按 造 影 要 求 注 入造 影 刑 , 利用 自动 示 踪 软 件 行肝 门静 脉 系统 分 期 扫描 ,分 别 评 价肝 门静 脉 、肝 静 脉及 下腔 静 脉 的显 示 率 及程 度 。 结果 : 双 通 路 注 入造 影 剂 护理 技 术 的准 确 操 作 , 而且 术前 、术 中 、术后 三 ,2 6 0 . 7 80)
中图分类号 :R 2 .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 .8 0(0 0 009 .3 3 21 3 + 6 47 6 2 1 )2 .0 00
【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多排 螺旋 C ( C 行 肝 门静 脉 、肝 静 脉 、下腔 静 脉 共 同戍 像 成 功 的 护 理及 操 作 技 术要 点 。 方法 : T MS T)
sceso ecmmo gn . to s I et o t s meim t er h l w vi n o ret mi eo sf m ih ucs ft o h ni ig Meh d:n c cnr t d ot i te o enadlwe xr t v n u r t hg ma j a u h g b e y o wo pesr jci s n e terq i met f n i rp yu drh o t l fh du at— aigsf r cnp  ̄ lytm b rsuei et n drh ur n o go ah , n e e n o o eme i uot c t e osa o a ss y n o u e e a g t c r t m r n o wa t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腔静脉成像——一条很少走的路Harsh Kandpal, MD • Raju Sharma, MD • Shiva Gamangatti, MDDeep N. Srivastava, MD • Sushma Vashisht, MD许多先天变异和病变都可累及下腔静脉(IVC)。
大部分先天变异都是无症状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它们的存在和影像表现以避免给予错误的描述。
影像学在诊断继发于肝段IVC膜性阻塞所致的布—加综合症(BCS)时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IVC的原发恶性病变远远少于邻近器官恶性肿瘤沿腔静脉蔓延,影像学方法可以准确的判断癌栓的存在及其程度,这些信息对于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极为关键。
然而,放射科医师应该知道IVC的CT和MR上出现伪充盈缺损是与真正的栓子极为相似,必须要将其区分开来。
其它影像学表现如扁平IVC和IVC的早期强化对于缩小鉴别诊断范围很有用。
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而言,熟悉多种可以影响IVC的先天性和实体性病变的影像特征是首要的。
【绪言】在多种累及IVC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影像学都可起到关键的作用,US(包括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在最初的评估中是有效的手段,在诊断BCS和描绘肿瘤栓子及栓子的头部时可以对CT和M R起到补充作用,并可以帮助鉴别诊断伪充盈缺损和真的血栓。
然而,US需要依靠操作者,并且在观察IVC(尤其是肝内段)时,可能由于脂肪和肠气的影响而受到干扰。
在确定病变的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时CT和MR是必须的。
对于IVC而言,CT没有明确的扫描方案。
通常IVC的评估是在门脉期(以3-5ml/s注入100-150ml非离子型对比剂后60-70s),如果有其它病变(如肾细胞癌)时需动态多时相扫描观察。
在门脉期,由于肾的静脉回流而使肾和肾上段的IVC内对比剂浓度高于肾下段的IVC。
这种情况必须始终牢记以避免出现失误(在后续讨论),并且,就可能出现的充盈缺损而言,必须要作延迟相。
最新一代的多层螺旋CT具有各向同性的容积数据,这就使多平面重建图像有很好的质量,而这在表现IVC病变是极为有用的。
在评价肿瘤栓子是否存在及其程度方面,MR尽管费用高昂且应用受限,但却是最可靠的方法。
静脉注入对比剂后行3-D屏气T1WI相和平衡稳态自由进动是MR在扫描IVC的首选序列。
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了多种IVC先天病变的影像特征,包括左IVC、双IVC、腔静脉后输尿管、IVC肾下段缺如、主动脉后和环主动脉旁左肾静脉、IVC中断伴有奇静脉或半奇静脉延伸和门体静脉分流。
此外,我们讨论并描述了IVC肝内段膜性梗阻、松质和腔内血栓以及创伤病人的IV C表现。
同样,我们也讨论了IVC成像的不足。
【先天变异】要理解IVC的先天变异,掌握IVC发生学知识是必须的。
要详细描述IVC的形成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Phillips所写的详细论著[1]。
概括而言,在胚胎发育第4周,成对的后主静脉引流入胚胎的尾部。
这些静脉逐渐被其他静脉取替,首先是被下主静脉,接着是被上主静脉,而这两者共同形成IVC肝段[2]。
正如它们的命名,下主静脉位于腹内侧而上主静脉位于背内侧。
右侧下主静脉形成IVC的肾上段,右侧的上主静脉形成肾下段。
在上主静脉和下主静脉之间的连接点形成IVC的肾段。
在头侧,下主静脉和由右卵黄静脉起源的静脉融合组成肝段。
在尾部,肾下段IVC(右上主静脉)与永存后主静脉起源的静脉汇合形成髂静脉(图1)[2]。
IVC变异反应出多种胚胎静脉(3)永存或异常蜕变。
尽管大多数变异是无症状的(4),而且是偶发的,但正确的识别它们在作介入手术方案和预防误诊方面是很有用的。
【左IVC】左IVC的发生率为0.2-0.5%(1),它代表左上主静脉永存。
在这些病例中,右上主静脉退化了,导致镜像变异。
典型的左IVC与左肾静脉相连,它们在主动脉前迂曲汇入正常的IVC(右侧)(图2)。
左IVC本身没有什么重要的临床意义。
然而,它可能被误诊为左主动脉旁淋巴结疾病(5),或需要外科手术修复的腹主动脉瘤(6),而且会在门体分流术时放置IVC肾下段滤网时造成困难(3)。
【双IVC】双IVC发生率为1-3%,它是左右两只上主静脉永存而造成的(1)。
典型情况是左IVC汇入左肾静脉,然后汇入右IVC(图3)。
两侧的IVC在大小上可能有显著的差异。
双IVC与左IVC有相同的并发症,尤其是在血栓形成或技术原因导致静脉强化不明显时,易被误认为淋巴结病。
(7)在那些已经放置IVC滤网,但肺栓塞反复发作的病例中,应考虑到双IVC的存在可能(1)。
只有少数文献报道在双IVC伴有静脉血栓的病人中放置滤网。
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放置在肾上段I VC(8),有的在双侧IVC肾段均放置滤网(9),有的是将较小的IVC栓塞而在较大的对侧放置滤网(10)。
【腔静脉后输尿管】腔静脉后输尿管是一种极少见的IVC先天变异,它可以表现出症状(4)。
与其它输尿管梗阻不同,这种胚胎源性缺陷多位于发育中的IVC而非输尿管。
在这种情况下,IVC肾段仍由右后主静脉发育而成,但与正常位置(输尿管后方近中部)不同,它位于输尿管的前方或侧方。
因此,部分右输尿管被挤压向中间和后侧。
在此过程中,输尿管受到显著压迫,导致肾积水或反复尿路感染(3)。
静脉肾盂造影在前位相可显示近段输尿管在向腰椎横突走行异常,伴有近段肾积水,而出现特征性“鱼钩样”或“反J样”表现而诊断该病(11)。
CT可以更清楚的显示出输尿管的走形异常。
治疗方法是用外科手术将输尿管移位到IVC前方(1)。
【IVC肾段缺如】IVC肾段完全缺如伴有肾上段保留是非常罕见的(图4)(12)。
这种情况可能更像是IVC在子宫内或围产期血栓的后遗症而并非真正胚胎源性(13,14)。
该病病人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15)而且有慢性静脉功能不全(14,16)。
这些病人的下肢静脉通过腰升静脉回流至奇或半奇静脉系统。
扩张的血管可能像脊柱旁占位(13)。
【主动脉后环主动脉左肾静脉】IVC肾段变异包括左肾静脉变异。
正常情况下,左肾静脉起源于下主静脉间的融合(2),它走行于主动脉前,在1.7-3.4%(图5)的病人中,左肾静脉起源于位于主动脉后的上主静脉间,因而位于主动脉后。
上主静脉和下主静脉之间静脉持续存在导致绕主动脉的静脉环形成,其中一支向前迂曲,另一只位于主动脉后方,发生率约为2.4-8.7%(图6)(4)。
就主动脉周的静脉而言,肾静脉位于后方尾侧(4)。
这种肾静脉变异可能被误认为是淋巴结增生(3),在肾切除术前手术方案的确定时应给予充分重视。
在极少数情况下,当肾静脉在主动脉后迂曲走行时(胡桃夹子征)受压,会导致输尿管周静脉曲张、高血压、血尿(图5)(17)。
【IVC中断伴有奇静脉或半奇静脉延伸】IVC中断伴有奇静脉或半奇静脉延伸的形成原因是右主静脉肝段联合处没有形成而继发下主静脉萎缩(3)。
IVC肾段延伸成为奇静脉,而左IVC则延续为半奇静脉(图7)(4)。
在许多这种病例中都可出现相关部位的变异(18)。
在制定心肺旁路手术方案时了解这种变异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插管出现困难(19)。
【门体分流】先天性肝外门体分流极为罕见(20)。
分为两种类型(21):一型分流为门静脉与IVC端侧分流,主门脉远端分流缺如(图8)。
二型分流是在门静脉与IVC之间部分侧侧分流。
两种类型均可导致代谢紊乱,而且通常会伴有相应的心、肾、骨骼或其它异常(20)。
在这些病人中通常可见肝内良性退变结节,这是由于肝内梗死伴有代偿性肝动脉血供增加(22)。
对一型门体分流而言,肝移植是唯一确认的治疗方法,而对于二型分流的病人治疗则相对简单(结扎或将分流血管栓塞)(20)。
在IVC合门静脉分支之间的分流同样可见,也可导致肝性脑病(23)。
【IVC肝内段膜性阻塞】在印度、尼泊尔、南非、日本、中国和韩国,IVC肝内段膜性阻塞占据原发BCS的大多数(24)。
该病的典型表现为慢性病程伴有一系列症状最终导致充血性肝硬化(24,25)。
与之相反的是,在多数西方国家,BCS是由潜在血栓状态导致的肝静脉栓塞所致,它急性发作,常常导致患者死亡。
IVC肝内段的膜性阻塞在大多数病例中原因不详,然而有证据表明是肝静脉栓塞退变形成(2 6,27)。
彩色血流多普勒US、CT、MR、肝血管造影和腔静脉造影都可用于诊断IVC梗阻。
IV C肝内段膜性阻塞的影像表现可从短网状狭窄到长节段性闭塞伴有或不伴有肝静脉的狭窄。
肝内的静脉-静脉分流、门-体分流和网状侧枝血管形成以减低肝实质的内压(图9)(28)。
其下方的肝右静脉是肝内侧枝循环的重要引流通道(图10)。
IVC肝段膜性梗阻时,肝外侧枝通常见于腰升静脉,将血液引流至左侧的半奇静脉和右侧的奇静脉(图10)。
血流同样可以通过左肾-半奇静脉侧枝循环(图11)、下横膈-心包膈侧枝循环、肝外门体侧枝循环、腹壁上静脉侧枝循环回流(29)。
偶尔的情况下,这些静脉侧枝可能形成一个大的曲张,在未完全强化的图像上像一个占位。
因为肝尾叶直接引流入IVC,在BCS时它最少受累,通常表现为增生(80%的病人)(图9)(30),50%的病人中增大的尾叶静脉可达2mm,该征象被报道为BCS的特异征象(图9)(31)。
尾叶肥大并不是BCS的特异征象,它同样可见于肝硬化和肝外门静脉受阻(32)的病人。
多种病因导致长节段的IVC外源性受压均可造成尾叶增大,这与IVC肝内段膜性梗阻所致的腔静脉-右房连接处所致的内源性狭窄有明显不同。
流出道梗阻的结果是门脉血流变得缓慢甚至倒流,这可使10-20%的病人出现血栓(30)。
在急性布加综合症中,肝的中央区域,包括尾叶和部分左叶正常强化,并且相对于外周强化减低的肝组织强化明显。
后期,当对比剂从肝中央静脉流出肝的中央部分而积蓄在外周时,中央部分显示出相对的低度强化(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
在慢性布加综合症,肝实质强化变化更大,在早期不均匀增强,经过一段时间后变得更规整(33)。
IVC肝内段的膜性梗阻与肝细胞癌之间有明显的地域差异:40-48%发生在南非(黑人)(34,3 5),41%在日本(36),11%在印度,4.7%在尼泊尔(24,37)。
据推测由肝淤血所致小叶中央型坏死和外周再生的活动,以及不明原因的致肝癌物质在这些地域分布导致这些病人发展成为肝细胞癌(24,25)。
诊断这些布加综合症病人患肝癌并不容易,因为这些病人在影像上同时也有退行性变的结节(3 8,39)。
退变的结节可在60-80%的布加综合症病人(40,41)所作的病理学检查中发现,这被认为是由于门静脉血流减少所致(42)。
由于大多数病变很小,所以只有很少的结节在图像上可见(39)。
典型表现为多发、CT平扫为高密度、T1WI高信号、T2WI等信号或低信号,动脉期规则强化(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