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手术入路
肩关节三大手术入路

5、显露肩关节后方
四边孔:腋神经及旋肱后动静脉 三边孔:旋肩胛动静脉 肩胛上神经及血管
6、关闭切口时注意三角肌起 点的重建
后侧入路注意事项
• • • • 纵劈三角肌时注意勿伤腋神经 冈下肌及小圆肌分界 腋神经、旋肱后动静脉 旋肩胛动静脉
充分游离皮下组织
3、头静脉 胸大肌、三角肌间沟
4、 肱二头肌长头腱及大小结节 (喙突及联合腱内臂丛) 5、肩胛下肌—特点 旋肱前动脉 三、四边孔 小三边孔 6、扩大:断联合腱
前方入路注意事项
• • • • • 胸大肌三角肌间的头静脉 联合腱内侧的肌皮神经 肩胛下肌特点、下部前方的旋肱前动脉 肩胛下肌下方的腋神经、旋肱后动脉 背阔肌下内侧的桡神经—小三边孔
外侧入路注意事项
• 从后下向前上走行的腋神经 • 三角肌起点的重建
三、肩关节后方入路
肩胛颈、肩盂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 习惯性肩关节后脱位的切开手术等
1、麻醉:全麻或局部麻醉 体位:侧卧位、俯卧位或70o半坐位 2、切口有两种方法 一、纵切口: 二、横切口: 3、将三角肌向外上方拉开
4、冈下肌及小圆肌之间进入
二、肩外侧入路
大结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肩峰成形 肩袖修补手术 肱骨髓内针入点
1、麻醉:全麻或局麻
体位:20-70o半坐位 2、切口:肩峰外2.5cm纵向
3、前中1/3交界处纵劈(4cm) 骨膜下剥离肌肉起点
4、肩峰下滑囊及三角肌
下滑囊 可显露肩峰、前角、 冈上肌腱、大结节 5、关闭切口时牢固重建 三角肌的起点
• 绕冈盂切迹的肩胛上血管及神经
谢 谢!
肩关节的 手术入路
肩关节的手术入路
肩峰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手术技巧——手术入路
标记肩峰和锁骨的外缘、喙突、肩锁关节 的体表解剖标志。解剖学研究已经证明腋 神经的解剖位置位于上肢中立位时肩峰下 缘大约6.5cm处(5.8cm)。
肩峰前外侧入路的体表标识及切口位置
通过近端手术窗从三角肌前侧和中间肌间 隙直接切开
手术技巧——手术入路
远端切口 在三角肌粗隆处做远端切口,和近端切口在同
骨折等需慎重使用该方法。
手术技巧——体位
作者倾向于患者仰卧于可透视的手术床, 将图像增强器放在患者对侧。
在患者胸部后方垫上软枕,要求在铺巾后 整个上肢能够自由活动以满足术中复位操 作和进行透视的要求。
患者仰卧位,C臂机和显示屏位于对侧
手术技巧——手术入路
经皮钢板固定技术使用标准的锁定钢板, 有限切开软组织,术中不需要使用特殊的定 位装置。
背景
加拿大魁北克省George Y医生使用经皮钢板固 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目的是减少软组织切开, 避免切开复位内固定广泛暴露可能导致的肱骨 头坏死,并为肢体早期活动提供足够的稳定固 定。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Huntington纪念医院的Mark Jo教授对肩峰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 手术方式和技巧进行了详细介绍。
通过近端手术窗插入Cobb剥离器进行间接复位 将肱骨头从肱骨干上牵开以获得内侧肱骨距的稳定
肱骨近端2部分骨折的复位及固定操 作步骤
手术技巧——复位技巧
外翻型骨折 由于内侧软组织可作为铰链,从内侧向前外侧用力推挤就可复
位外翻嵌插型骨折。需要注意保持肱骨头和肱骨干内侧软组织 的完整。使用例如剥离子之类的工具纠正骨折嵌插,作者通常 喜欢插入拇指将骨折关节面骨折块向上轻度牵拉。 将肱骨头恢 复到130°的头颈角后,从肩关节后侧牵出大结节骨折块进行复 位,这有助于维持肱骨头骨折的复位。 残余的外翻畸形可以通过支撑肱骨头的解剖型钢板来完成纠正。 将钢板作为复位工具放置大结节上,同时可以增加骨折稳定性。 在远端手术窗使用传统3.5mm螺钉或者提拉装置使钢板和骨干 逐渐紧密接触。螺钉的长度一定要超过对侧第二层皮质,在后 期可以更换为短一些的螺钉。通过间接复位技术钢板可逐渐接 近骨干。在远端螺钉孔中插入克氏针(或第二枚皮质螺钉)防 止钢板旋转
肱骨近端骨折分型及治疗

• 旋肱前动脉沿着肩胛下肌 下缘向外于喙肱肌深面通 过,到达肱二头肌腱沟处, 并发出一条升支,于大结 节水平进入肱骨头。
• 弓状动脉位于肱二头肌长 头腱和肱二头肌腱沟的后 外侧几毫米处。
• 冈上肌、冈下肌、小 圆肌穿插附着于大结 节,可从后上方牵拉 骨折块。肩胛下肌附 着于小结节,可向内 侧牵拉骨折块。
二部分骨折 1. 外科颈骨折 2. 解剖颈骨折 3. 单纯大结节骨折 4. 单纯小结节骨折 5. 二部分骨折脱位
三部分骨折 外科颈骨折 大结节骨折 外科颈骨折 小结节骨折
四部分骨折 骨折累及上述四部分,外科颈、大结节骨折、小结节骨折 为肱骨近端骨折的严重类型。 Neer在2002年对该部分骨折添加了新的类型: ① 外翻压缩型骨折:其肱骨近端内侧软组织铰链相对完好
是否移位:
距离:1cm 成角:45°
根据四部分的关系分为: 未移位骨折(一部分骨折) 二部分骨折 三部分骨折:坏死率17% ~38% 四部分骨折:坏死率33% ~56% 肱骨头劈裂或压缩骨折
未移位骨折(一部分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多为此类型,只要肱骨近端的骨折块移位<
1cm或成角< 45°,无论骨折线是否多个部分,均为一部 分骨折
肱骨近端骨 折分型及治
疗
创伤骨科 李伟雄
肱骨近端骨折(PHF)是指包括肱骨外科颈在内及其以上部 位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5%,常见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 者 ,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生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多数PHF跟髋部骨折一样属于脆性骨折,约
占老年(大于等于65岁)骨折的10% 。
• 肱骨头的血供:旋肱前动 脉、旋肱后动脉
将肱骨上端4个组成部分即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和肱骨上 端。采用移位>1 cm或成角> 45°的标准,诊断几部分骨折 。否则不能认为是移位骨块。
关于髓内钉在各长骨中的适用范围和手术入路

胫骨骨折的手术入路
4)扩髓 当髓腔狭部不能满足比髓内钉直径大 1~2mm 时可选择扩髓。扩髓时先选用 9mm 的扩髓器,每次增加 1mm,当达到皮质骨层时改为每次增加 0.5mm
3、股骨骨折的手术入路
对于股骨骨折,手术入路分为两种:顺行入路和逆行入路,但要根据不同的髓内 钉选取用不同的手术入路,现分述如下:
肱骨 IL
肱骨近端和远端部分的骨折,合并肱骨骨干的骨折
入路 顺行、逆行 顺行、逆行
IM 胫骨 IL
胫骨粗隆 5cm以下至距髓腔远端 5cm以上的胫骨干骨折 胫骨近端部分的骨折,合并胫骨中段骨干的骨折
顺行 顺行
IM
IL 股骨
PF
小转子以下至距髓腔远端 5cm 以上的股骨干骨折
股骨远端部分甚至髁上骨折,合并股骨骨干的骨折
3 入口通道
如图 7、8、9、10 的方法在肱骨未端鹰嘴窝上边缘往近端 1cm 开始向上造 1cm 宽、2cm 长的跑道型或椭圆形的入口通道。
图7
图8
图9
图10
4)扩髓
当髓腔狭部不能满足比髓内钉直径大 1~2mm 时可选择扩髓。扩髓时先选用 9mm 的扩髓器,每 次增加 1mm,当达到皮质骨层时改为每次增加 0.5mm。
股骨骨折的手术入路
2)切口 从髌骨下边缘向胫骨粗隆切 3cm 的皮肤切口, 然后切开 膑韧带下的关节囊,牵拉韧带和关节 囊襞,暴露出髁间 窝(见图 17)。必要时需要 扩大切口。伴有股骨髁骨折时,应先复位骨折 位并加以固定。
4 扩髓 当髓腔狭部不能满足比髓内钉直径大 1~2mm 时可选择扩髓。扩髓时先选用 9mm 的扩髓器,每次增加 1mm,当达到皮质骨层时改为每次增加 0.5mm。对于压缩 直径为 6.7mm 的肱骨髓内钉应先选取用 8mm 的扩髓器。
肱骨干骨折:局部解剖、手术入路、固定及手术全面精讲!

肱骨干骨折:局部解剖、手术入路、固定及手术全面精讲!1.肱骨干骨折好发于骨干的中部,其次为下部,上部较少,中下1/3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下1/3骨折易发生不连接,约占全身骨折的3%。
今天,我们针对其局部解剖、手术入路、固定策略及手术方案进行全面讲解,值得学习借鉴!(一)解剖与手术入路定位:外科颈下1~2cm至髁上2cm处骨折。
1.解剖生理:肱骨干三角肌止点以上骨折:•近端因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的牵拉向前、向内移位;•远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向上、向外移动。
肱骨干三角肌止点以下骨折:•近端因三角肌和喙肱肌牵拉而向外、向前移位;•远端因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移动。
肱骨干远端增宽与肱骨髁相连接。
肱骨干后方的桡神经沟为明显的解剖标志。
尸体研究显示:桡神经在肱骨外上髁近端14cm处从后向前绕过桡骨,和肱骨后表面的距离约6.5cm。
在肱骨外上髁近端约10cm处,桡神经向前进入肌间隙。
由于桡神经与肱骨的解剖位置关系比较密切,肱骨干骨折时易损伤。
2.手术入路一般根据桡骨干骨折的解剖位置来选择手术入路(表1)。
前外侧入路:是肩部胸三角肌入路的远方扩展入路,需劈开肱肌,手术过程中需要向外牵开保护桡神经,在手术切口远端切开时必须显露和保护桡神经。
后方入路:可以很好的显露肱骨干远端骨折。
通过劈开肱三头肌牵开桡神经,该入路可以暴露76%的肱骨。
Gerwin研究显示采用改良肱骨后方入路几乎可以暴露94%的肱骨干。
在传统的肱三头肌切开入路时,需切开剥离肱三头肌。
而改良的方法则可以将肱三头肌从外向内牵开(部分切开)。
外侧入路:是利用肱三头肌外侧束和外侧肌间隙。
该入路可以避免损伤肌肉,减少术后粘连、疤痕形成以及肌肉的去神经失营养。
在不移开桡神经的情况下,外侧入路只能显露55%的远端肱骨。
但是牵开神经和肱三头肌外侧束之后,通过劈开肱三头肌就可以显露76%的肱骨干。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必须非常小心桡神经。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小切口入路治疗疗效分析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小切口入路治疗疗效分析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经小切口入路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8年8月-2012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1例,应用LCP肩外侧小切口微创入路治疗,观察疗效。
结果:手术愈合程度良好,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治疗后的患者在5个月左右均可自由活动。
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小切口入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标签:老年;近端骨折;小切口;肱骨;锁定加压钢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长寿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逐渐的老龄化现象呈现在社会面前。
而近年来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肱骨近端骨折以及Colls骨折等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骨骼特征来分析,老年人身体素质逐渐衰弱,尤其妇女绝经之后,骨质逐渐疏松,骨质结构薄弱,易脆,因此在运动中或者轻微的外伤中很容易发生骨折的现象。
而由于并发骨质疏松,所以骨折恢复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
临床中出现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对于治疗的方法在医学界也存在不同的争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主张传统的手法整复外固定治疗方法;另一类主张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针对2008年8月-2012年5月入院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采用了肩外侧小切口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方法,疗效满意,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41例,男12例,女29例;年龄49~85岁,平均(65.0±2.5)岁。
按受伤的原因分类,摔倒骨折28例,车祸伤骨折10例,坠落伤骨折3例。
按Neer分型,其中肱骨近端骨折二部分19例,三部分肱骨骨折14例,四部分肱骨骨折8例。
1.2 治疗方法通常使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侧卧位,患肩朝上。
自肩关节前外侧,经肱骨大结节外侧纵行小切口入路,上段于三角肌外侧束之间纵行分离肌束,下段于肱二头肌与三角肌之肌间隙进入,在切入时,注意保护周围的神经血管束。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入路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入路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小儿和老年人是其易感人群,手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式,而手术的入路对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入路进行介绍。
一、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原则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肱骨干骺端肌肉和关节的功能,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恢复肱骨干骺端的长度。
如果不恢复长度,会导致肌肉和关节力臂改变,影响肩关节的平面稳定性。
2、确保肱骨骨头的旋转中心,以便肘关节的正常运动。
3、恢复肱肌群的力臂,以便更好的重建横向稳定性。
二、手术入路的选择手术入路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手术入路的选择应该根据肱骨骨折类型、骨折位处、破坏程度、共病及手术经验等因素进行选择。
1、前臂外侧切口入路这是治疗肱骨骨折最常用的入路,对于线控锁定板和锁定针的固定较为方便,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肱骨骨折,但是不适用于三折位处的骨折。
2、肱二头肌切口入路该入路一般用于治疗肱骨干骺端骨折,在有效保护前臂神经和外侧支神经的情况下,相对容易锚定锁定板或锁定针,另外该入路对于脆弱骨质的病人也比较适用。
3、肱三头肌后侧入路该入路主要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高位骨折和肱骨外侧壁骨折,对于膝下四头肌而言,其对前臂神经和外侧支神经的保护更好,另外也能更好地探查和修复肱骨的远端部位。
4、前臂内侧切口入路这是适用于复杂的肱骨骨折,特别是旋转性三折位骨折的入路,同时其对前臂神经和外侧支神经的保护也比较好。
三、手术常用的锁定装置1、直板直板主要用于治疗肱骨高位骨折,它与肱骨干骺端骨折的治疗有很大的关系,直板用钢制材料制成,主要通过螺钉和板固定肱骨骨折部位,可恢复和保持肱骨干骺端的长度和横向稳定性。
2、控制针控制针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肱骨骨折,它最初是作为治疗高位骨折的方法,但是后来被证实在肱骨干骺端骨折和肱骨粉碎性骨折中也能发挥作用。
控制针的优势是可以直接减轻骨的应力,并能固定骨折部位。
3、锁定针锁定针在解决单一骨折固定方面,其固定效果只受到骨质压缩的限制,同时,在肱骨高位骨折和粉碎性骨折中,可与其他锁定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其固定效果,其适应范围比较广,主要用于治疗粉碎性骨折和骨折部位有严重破坏的骨折。
改良手术入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36例疗效观察

使手术人路外移( 见图4 . )降低向外牵拉的难度, 又避免 切 断肌肉后的搬痕愈合, 使三角肌保持了原有的弹性, 也避免
了对胸 宥峰 动脉的损 伤, 少 丁出 I, 多方面减低 了手术 减 衄从
创伤。 我们体会该手术人路适用于绝大部分老年肱骨近端骨 折. 特别是老年女性患者, 本身具有肌肉较为薄弱的特点. 对 于部分 ÷角肌较为粗壮的老年男性患者可以采用适 当外移 I t 伤口的方法, 切口远端尽量通过三角肌和胸大肌的间隙, 避 免切断三角肌, 避免损伤腋神经前支, 如果仍无法充分暴露 骨折. 可以横行【断部分三角肌在锁骨的止点来满足要求。 J J 该手术人路和肩关节外侧入路 。 相比, 仍然利用的是绝大多 数医生熟悉的人路 较容易掌握. 没有损伤腋神经的危险. 通
参考文献 :
[] 1 曲志 国 , 玉玲 . 正 宏. 骨近 瑞 锁 定 钢板 与传 统 钢 崔 崔 肱
板 及 交 叉 针 治 疗 老 年 肱 骨 近 端 骨 折 的 疗 效 比 较 [] J. 中 国修 复 重 建 外 科 杂 志 . 0 8 2 ( ) 2 8 2 0 2 0 ,2 2 :4—5 .
居多: 骨质疏松较 为多见 。 内固定不牢罔 , 骨折 容易出现 内固
34 结论 改 良 . 三角肌胸大肌问隙人路充分考虑老年眩骨 近端骨折的诸多特点. 以解剖学为基础. 在大多数医生熟悉的 人路上改变了入路的位置. 减低了三角肌向外的张力, 改横行 切断为纵行分离. 最大程度上保持了三角肌的完整性和肌肉 的弹性. 避免了对胸肩蜂动脉的损伤. 减少了出血. 从多方面 降低了手术的刨伤, 好手术效果的取得奠定了基础。 为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层分离
• 切开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表面筋膜,分 离出肌腱,牵向内侧。如需更重分显露, 可将这两根肌腱从喙突起点下方1cm处切断。
也可将喙突顶端凿下, 凿骨位置距喙突顶端 1cm。
凿断的喙突连同肌 腱牵向内、下方 分离喙肱肌和肱二 头肌短头时应在喙 肱肌外侧缘进行, 以免损伤从喙肱肌 内侧缘进入肌肉的 肌皮神经 不可过度牵拉喙突, 以免损伤肌皮神经
• 血管: 1.头静脉:行于三角肌胸大肌间沟中,此静脉 结扎后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但术中应 尽量予以保留。 2.旋肱前血管:行于肩胛下肌的下缘,分离、 切断肩胛下肌时,应注意保护此血管束。
肩关节外侧入路
• • • • • • 适应症: 1.肱骨大结节移位骨折切开复位术; 2.钙化的冈上肌腱或三角肌下囊切除术; 3.冈上肌腱修补术; 4.肱骨大结节活检术; 5.肱骨髓内钉插入术。
• 血管
• 旋肱后动脉:与腋神经伴行,在小圆肌下 缘通过四边孔,此动脉损伤后出血难以控 制。
• • • • 1:解剖颈 5:肱骨头 8:小结节 10:外科颈
正常肩关节X光正位片解剖
肱骨近端血供
肱骨头血供主要由前 外侧进入 来自旋肱前动脉发出 前外侧动脉的分支弓 型动脉 另有旋肱后动脉发出 后内侧动脉
肱骨近端肌肉、血管及神经的分布
手术入路
• 肩关节前侧入路 • 肩关节外侧入路 • 肩关节后侧入路
体位
皮肤切口
• 自肩峰顶端向下,在肩关节外侧作5cm长的 纵行切口经界面。
深层分离
• 将分开的三角肌牵向两侧,显露深面的三 角肌下囊,纵行切开三角肌下囊,其深层 即为肱骨大结节和冈上肌止点。
危险部位
• 腋神经:与旋肱后动脉相伴行,一起通过 四边孔,而后由后向前绕肱骨外科颈走行, 在肩峰下5.8-6.7cm处由三角肌深面进入该 肌,并继续向前发出分支。
肩关节后侧入路
• • • • 1.习惯性肩关节后脱位修复术 2.肩关节后方游离体摘除术 3.肩胛盂后部肿瘤活检术或切除术 4.肩关节化脓性关节炎的切开引流术
体位
• 患者仰卧位,患肩向上。铺巾时需暴露上 肢,以利于术中活动。
皮肤切口
• 沿肩胛冈全长作一直线切口,向外侧延伸 至肩峰后角处。
神经界面
腋动脉被臂丛包绕, 臂丛位于胸小肌深 层
上肢外展时,此血管 神经束神经顶至喙 突顶端的手术区域
臂内收时,此 血管神经束松 弛并远离喙突
• 牵开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联合腱即可显 露肩胛下肌,这是肩关节前方最深层的肌 肉。
• 旋肱前血管束横行于肩胛下肌的下缘,术 中应注意保护。外旋上肢可使肩胛下肌紧 张,有利于识别此肌上、下缘,还可使从 四边孔穿出的腋神经远离肩胛下肌的切口 线。
• 从距肱骨小结节 肩胛下肌止点 1cm处垂直切断 肩胛下肌。
向内侧翻开切断的肩胛下肌,则肩关节前臂 充分显露,纵行切开关节囊即可显露肱骨 头及肩关节内部。
进入关节腔后,用一适当的板状牵开器将 肱骨头牵开,可使关节盂获得良好显露。
危险部位
• 神经: 1.肌皮神经:在喙突下方约5-8cm处喙肱肌内 侧缘进入喙肱肌,所以分离喙肱肌时应在 该肌外侧缘进行,向下牵拉喙肱肌时拉力 不可过大、过远,以免损伤该神经,引起 屈肘肌麻痹。 2.腋神经:在肩胛下肌下缘从前向后穿出四边 孔,应保持上肢外旋位,使腋神经远离肩 胛下肌切口线
肱骨近端手术入路
臧雨峰
肱骨近端相关解剖特点
肩关节是人体内活动 范围最大的关节,肱 骨近端是其重要组成 部分。 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 关节盂组成肱盂关节。
肱骨近端解剖(前面观)
• • • • • • 1:解剖颈 3:大结节 5:肱骨头 6: 结节间沟 8:小结节 10:外科颈
肱骨近端解剖(内侧面观)
• 位于小圆肌与 冈下肌之间。
在肩胛冈三 角肌起点处 从外向内切 断三角肌, 向下、外翻 转,显露冈 下肌和小圆 肌。
• 辨明两肌间隙, 切开两者间筋 膜,用手指做 钝性分离。
• 向上牵开冈下 肌,向下牵开 小圆肌
危险部位
• 神经: • 1.腋神经:在小圆肌下缘穿出四边孔并发支 支配该肌,因此在小圆肌下缘分离易损伤 该神经,辨明冈下肌和小圆肌间隙对于保 护该神经十分重要。 • 2.肩胛上神经:臂丛发出后经肩胛切迹进入 冈上窝发支支配冈上肌,绕肩胛冈基底部 进入冈下窝发支支配冈下肌,后侧入路中 不能过度向内侧牵拉冈下肌。
肩关节前侧入路
• • • • • • • • 适应症: 1.肱骨外科颈骨折切开复位术 2.肩关节脱位修复术 3.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修补术 4.肩关节结婚病灶清除术 5.肩关节肿瘤活检术或肿瘤切除术 6.肩关节成形术或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7.肩关节融合术
体位
• 沙滩椅体位:
体表标志
• 1.喙突:于锁骨下方2.5cm处、锁骨下凹最 深处,用手指向后、外方向触诊即可扪及。 • 2.三角肌胸大肌间沟:望诊较触诊更容易发 觉。
皮肤切口
• 1.腋部切口:病人仰卧,肩关节外展并外旋 90°,切口起自腋前皱襞中点,朝后向腋 窝延伸约8-10cm。用手指伸入皮下做潜行 分离,向上分离至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向 上、外侧牵开皮瓣,即可显露三角肌胸大 肌间沟。
• 经腋部入路切口隐蔽,愈合后疤痕可被腋 毛覆盖,较为美观,但肌肉发达病人不宜 采用此切口,皮瓣不易牵开,难以充分暴 露肩关节前方结构。
• 2.前部切口:切口起自喙突,沿三角肌胸大 肌间沟作一长约10-15cm弧形切口,经前部 皮肤切口线几乎与皮纹相垂直,故术后常 会留下疤痕。
神经界面
• 神经界面位于三角肌与胸大肌之间,前者 由腋神经支配,后者由胸内、外侧神经支 配。
浅层分离
• 分离前需先彻底止血,头静脉位于三角肌 胸大肌间沟内,向内侧牵开胸大肌,向外 侧牵开三角肌,头静脉向内外牵开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