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桐油的精炼工艺的研究

合集下载

桐籽油精炼技术流程

桐籽油精炼技术流程

(1)精炼工艺流程操作要点:碱炼前操作条件同粗炼油,复炼碱液浓度6~12°Bé,添加量为油量的 l%~3%,复炼温度70~90℃,出油背压0.15 MPa。

洗涤、脱色、脱臭等操作条件与花生油精制食用油的操作条件相近。

如果在脱臭后再进行脱脂,其成品油的品级就为精制冷餐油(色拉油)。

操作条件:冷却结晶温度5~10℃,冷却水与油脂温差5℃左右,结晶时间8~12 h,养晶时间 10~12 h。

(2)精炼脱酸工艺碱炼法碱炼,是用碱中和游离脂肪酸,并同时除去部分其他杂质的一种精炼方法。

所用的碱有多种,例如石灰、有机碱、纯碱和烧碱等。

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是烧碱。

碱炼的基本原理碱炼的原理是碱溶液与毛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发生中和反应。

混碱,待原油油面平滑,温度稳定在25--35℃时,开动搅拌器开始搅拌,先慢转(20r/min)搅拌1min,然后改快转(40r/min),搅拌同时,打开碱罐阀门,放入碱液。

加碱液时间一般为15min左右,放完碱液继续快转搅拌,直到油与皂粒清晰分离时为止,搅拌时间约为3--3.5h。

油与皂脚清晰分离时,改为慢速搅拌,打开加热蒸汽门(蒸气压1.4kgf/C㎡),升高油的温度到60℃时(油温升高应保持1℃/min,最高温度不得超过65℃)立即停止搅拌,关闭蒸汽阀使其自行冷凉沉淀(沉淀时间约8h左右)。

检查输送油阀门管路正常后,将油泵入水洗罐,当泵到油与沉淀的皂脚的界面时,必须高度注意不要把皂脚泵出,同时又必须把油泵出。

碱炼所生成的皂脚内含有相当数量的中性油,其原因主要在于:钠皂与中性油之间的胶溶性;中性油被钠皂包裹;皂脚凝聚成絮状时对中性油的吸附。

在中和游离脂肪酸的同时,中性油也可能被皂化而增加损耗。

因此,必须选择最佳条件,以提高精油率。

碱炼方法按设备来分,有间歇式和连续式两种碱炼法,而前者又可分为低温和高温两种操作方法。

(3)精炼脱溶工艺脱溶原理:由于6号溶剂油的沸程宽(60~90℃),其组成又比较复杂,虽经蒸发和汽提回收混合油中的溶剂,但残留在油中的高沸点组分仍难除尽,致使浸出毛油中残溶较高。

桐油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

桐油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

桐油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摘要:采用索氏提取法从油桐(Vernicia fordii)子中提取桐油,设计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

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提取桐油的最佳工艺为以石油醚为溶剂、温度70 ℃、提取时间3.5 h、料液比1∶7(m∶V,g/mL),桐油提取率为59.13%。

关键词:桐油;索氏提取法;优化桐油是从中国特产油料树种油桐(Vernicia fordii)子中提取的油脂,也是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之一[1,2]。

桐油主要成分为脂肪酸甘油三酯混合物,具有干燥时间短、防水、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是制造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被大量用作建筑、机械、兵器、车船、渔具、电器的防水、防腐、防锈涂料,并可制作油布、油纸、肥皂、农药和医用呕吐剂、杀虫剂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3—6]。

本研究采用索氏提取法从桐子中提取桐油,优化提取工艺,为桐油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仪器桐子采自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选取颗粒饱满、无霉烂变质的桐子进行试验;石油醚(60~90 ℃);乙醇、正丙醇、乙酸乙酯、环己烷等均为分析纯。

99069电热干燥箱(重庆银河试验仪器有限公司),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医疗仪器五厂),SHZ—DⅢ水循环真空泵(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AL204—IC电子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MH—1000电热套(北京科伟永兴仪器有限公司),XFB—500中草药粉碎机(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RE—501型旋转蒸发仪(巩义市科瑞仪器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1.2.1 桐油的提取将桐子自然晾干,在60 ℃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用中草药粉碎机粉碎,过40目筛后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桐油。

准确称取10.00 g桐子粉装入滤纸袋后装入索氏提取器中回流提取,旋转蒸发仪回收溶剂后干燥提取物,称重计算桐油提取率。

桐油提取率=桐油质量/桐子粉质量×100%1.2.2 单因素试验设置单因素试验考察索氏提取法中有机溶剂种类、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对桐油提取率的影响。

玻璃成型模具打捞油用桐油的熬制方法2016.12

玻璃成型模具打捞油用桐油的熬制方法2016.12

桐油胶的熬制方法和火候控制
二、桐油的熬制: 热桐油在搅拌5分钟到8分钟后,桐油表面的烟会由小 变大,再由大变小,这时就是熬桐油的关键时刻了,所有 的成败就在火侯的控制上,现在熬桐油就是火侯控制,这 时就要注意了,你在搅拌时又会出现冒泡的情况这就是要 成胶的前奏,慢慢的泡就会多起来,这时就要改用小火, 手不要停加快搅拌的速度,(因为慢了就会受热不均匀, 有的成胶有的还是油,同时还要随时准备把熬锅同胶泡到 水里快速降温,如果慢了就过了火侯,胶会粘性减小或者 是成了胶块完全没粘性了,降温早了会太浠,有粘性没拉 性,粘得到鸟可是容易被鸟挣脱),这时泡泡会有很多, 同时油会变的很粘稠,象糖稀糊浆一样,现在就要使劲的 搅拌,但看到油体搅拌费力,颜色由黄褐色变的带青色时 马上把熬锅和胶快速的泡到水桶里在水里使劲的搅拌,让 胶快速降温,避免过了火侯使桐油报废。
桐油胶的熬制方法和火候控制
一、原材料及工具的准备: 1、一般用500~1000ml体积生桐油就进行熬煮就可以 了,熬煮桐油胶太多用不完就干了。
2、用带把的直經为25~35cm的小铁锅就可以用做简易
的生桐油熬锅。
3、准备一个用耐火砖砌的简易烧长焰煤块煤的炉灶。
4、水桶一个,先装满一桶水做冷却用。
桐油胶的熬制方法和火候控制
生桐油的熬煮成熟桐油的加工方法
1.生桐油的精制工艺 (2)坯油的熬炼 桐油酸具有导构体,新鲜桐油中只含有α-桐油酸,当 它在日光、碘、硫、硒等的催化作用下可转化为β-桐油酸。 β-桐油酸不存在于天然植物油中。桐油在贮存过程若暴露 于日光下,常可看到白色结晶粒子,长久贮存会逐渐变成 白色固体,这就是由β-桐油酸转变为桐油酸的结果。不过 目前由β-桐油酸转化为萨桐油酸尚未实现。β-酸不溶于一 般有机溶剂,且聚合速度快于萨酸,贮存过久β-酸含量高 的桐油在高温下更易胶凝,成胶试验测定其胶化时间有的 将缩至4分钟以下,这将使熬炼时工艺控制更加困难,而 干燥性能反而有所减退,因此,为避免变型,桐油应于密 闭条件下贮存,并防止混进杂质,若发现油中有少量β-酸 后,应尽快用掉不宜久存。

精炼桐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精炼桐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精炼桐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咨国联出品目录第一章总论 (9)1.1项目概要 (9)1.1.1项目名称 (9)1.1.2项目建设单位 (9)1.1.3项目建设性质 (9)1.1.4项目建设地点 (9)1.1.5项目负责人 (9)1.1.6项目投资规模 (10)1.1.7项目建设规模 (10)1.1.8项目资金来源 (12)1.1.9项目建设期限 (12)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12)1.3编制依据 (12)1.4编制原则 (13)1.5研究范围 (14)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4)1.7综合评价 (16)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7)2.1项目提出背景 (17)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19)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19)2.3.1促进我国精炼桐油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0)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0)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21)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21)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21)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22)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22)2.4项目可行性分析 (23)2.4.1政策可行性 (23)2.4.2市场可行性 (23)2.4.3技术可行性 (23)2.4.4管理可行性 (24)2.4.5财务可行性 (24)2.5精炼桐油项目发展概况 (24)2.5.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25)2.5.2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25)2.5.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25)2.5.4精炼桐油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26)2.6分析结论 (26)第三章行业市场分析 (27)3.1市场调查 (27)3.1.1拟建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27)3.1.2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27)3.1.3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28)3.1.4替代产品调查 (28)3.1.5产品价格调查 (28)3.1.6国外市场调查 (29)3.2市场预测 (29)3.2.1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29)3.2.2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30)3.2.3价格预测 (30)3.3市场推销战略 (30)3.3.1推销方式 (31)3.3.2推销措施 (31)3.3.3促销价格制度 (31)3.3.4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31)3.4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32)3.4.1产品方案 (32)3.4.2建设规模 (32)3.5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33)3.6市场分析结论 (33)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34)4.1地理位置选择 (34)4.2区域投资环境 (35)4.2.1区域概况 (35)4.2.2地形地貌条件 (35)4.2.3气候条件 (35)4.2.4交通区位条件 (36)4.2.5经济发展条件 (37)第五章总体建设方案 (39)5.1总图布置原则 (39)5.2土建方案 (39)5.2.1总体规划方案 (39)5.2.2土建工程方案 (40)5.3主要建设内容 (41)5.4工程管线布置方案 (42)5.4.2供电 (44)5.5道路设计 (46)5.6总图运输方案 (46)5.7土地利用情况 (46)5.7.1项目用地规划选址 (46)5.7.2用地规模及用地类型 (46)第六章产品方案 (49)6.1产品方案 (49)6.2产品性能优势 (49)6.3产品执行标准 (49)6.4产品生产规模确定 (49)6.5产品工艺流程 (50)6.5.1产品工艺方案选择 (50)6.5.2产品工艺流程 (50)6.6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57)6.7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57)6.7.1总平面布置原则 (57)6.7.2厂内外运输方案 (57)6.8仓储方案 (58)第七章原料供应及设备选型 (59)7.1主要原材料供应 (59)7.2主要设备选型 (59)7.2.1设备选型原则 (60)7.2.2主要设备明细 (60)第八章节约能源方案 (63)8.1本项目遵循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63)8.2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63)8.2.1能源消耗种类 (63)8.2.2能源消耗数量分析 (64)8.3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64)8.4主要能耗指标及分析 (64)8.4.1项目能耗分析 (64)8.4.2国家能耗指标 (65)8.5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65)8.5.1工业节能 (65)8.5.2电能计量及节能措施 (66)8.5.3节水措施 (66)8.5.4建筑节能 (67)8.6结论 (68)第九章环境保护与消防措施 (69)9.1设计依据及原则 (69)9.1.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69)9.1.2设计原则 (69)9.2建设地环境条件 (69)9.3 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70)9.3.1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70)9.3.2 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 (71)9.4 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72)9.4.1 项目建设期环保措施 (72)9.4.2 项目运营期环保措施 (73)9.4.3环境管理与监测机构 (74)9.5绿化方案 (75)9.6消防措施 (75)9.6.1设计依据 (75)9.6.2防范措施 (75)9.6.3消防管理 (77)9.6.4消防设施及措施 (77)9.6.5消防措施的预期效果 (78)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 (79)10.1 编制依据 (79)10.2概况 (79)10.3 劳动安全 (79)10.3.1工程消防 (79)10.3.2防火防爆设计 (80)10.3.3电气安全与接地 (80)10.3.4设备防雷及接零保护 (80)10.3.5抗震设防措施 (81)10.4劳动卫生 (81)10.4.1工业卫生设施 (81)10.4.2防暑降温及冬季采暖 (82)10.4.3个人卫生 (82)10.4.4照明 (82)10.4.5噪声 (82)10.4.6防烫伤 (82)10.4.7个人防护 (82)10.4.8安全教育 (83)第十一章企业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84)11.1组织机构 (84)11.2激励和约束机制 (84)11.3人力资源管理 (85)11.4劳动定员 (85)11.5福利待遇 (86)第十二章项目实施规划 (87)12.1建设工期的规划 (87)12.2 建设工期 (87)12.3实施进度安排 (87)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89)13.1投资估算依据 (89)13.2建设投资估算 (89)13.3流动资金估算 (91)13.4资金筹措 (91)13.5项目投资总额 (92)13.6资金使用和管理 (97)第十四章财务及经济评价 (98)14.1总成本费用估算 (98)14.1.1基本数据的确立 (98)14.1.2产品成本 (99)14.1.3平均产品利润与销售税金 (100)14.2财务评价 (100)14.2.1项目投资回收期 (100)14.2.2项目投资利润率 (101)14.2.3不确定性分析 (101)14.3综合效益评价结论 (104)第十五章风险分析及规避 (106)15.1项目风险因素 (106)15.1.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106)15.1.2技术风险 (106)15.1.3市场风险 (106)15.1.4资金管理风险 (107)15.2风险规避对策 (107)15.2.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 (107)15.2.2技术风险规避对策 (107)15.2.3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107)15.2.4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108)第十六章招标方案 (109)16.1招标管理 (109)16.2招标依据 (109)16.3招标范围 (109)16.4招标方式 (110)16.5招标程序 (110)16.6评标程序 (111)16.7发放中标通知书 (111)16.8招投标书面情况报告备案 (111)16.9合同备案 (111)第十七章结论与建议 (112)17.1结论 (112)17.2建议 (112)附表 (113)附表1 销售收入预测表 (113)附表2 总成本表 (114)附表3 外购原材料表 (115)附表4 外购燃料及动力费表 (116)附表5 工资及福利表 (117)附表6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118)附表7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表 (119)附表8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120)附表9 流动资金估算表 (121)附表10 资产负债表 (122)附表11 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123)附表12 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124)附表13 项目投资现金量表 (126)附表14 借款偿还计划表 (128)附表 (130)附表1 销售收入预测表 (130)附表2 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131)附表3 外购原材料表 (132)附表4 外购燃料及动力费表 (133)附表5 工资及福利表 (134)附表6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135)附表7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表 (136)附表8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137)附表9 流动资金估算表 (138)附表10 资产负债表 (139)附表11 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140)附表12 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141)附表13 项目投资现金量表 (143)附表14借款偿还计划表 (145)第一章总论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章,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章节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绿色能源桐油的的研究应用

绿色能源桐油的的研究应用

绿色能源桐油的的研究应用摘要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全世界认识到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

开发“绿色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面对能源危机,许多国家都在下大力气研究和开发利用“绿色能源”的新技术新工艺,并且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这其中包括不饱和植物油类,这些天然油脂类植物,本身具有一定降解性,因此其聚合物带给环境的危害很少。

本文将研究探讨桐油的创新应用。

通过查阅资料,研究桐油在改性酚醛树脂,制备环氧树脂和合成环氧树脂固化剂等几个新型应用。

关键词能源危机,绿色能源桐油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环氧树脂固化剂桐油是我国的特产资源,其价值之高,用途之广,早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其化学结构特殊,化学性质活泼,给许多化学工作者的研究带来难题,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低,对桐油的开发和研究还很少。

国外近年来对桐油的应用开发研究十分活跃并得到实际应用。

而我国对于这样一种使用价值极高的天然再生资源却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只满足于出口和现有的初级加工使用,对桐油的综合评价,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

桐油是桐油树的主要产物,在我国有大量的分布,桐油的主要成分是桐油酸三甘油脂,即十八碳共轭-9,11,13-三烯酸三甘油脂。

分子式可表示为可看出,桐油分子有三个共轭双键结构,因此,桐油的干性最好,它的油膜具有坚固不粘,附着力强、耐水、耐碱、耐日光大气等性能,广泛用于涂料、清漆及相关物质[1]。

它的化学特性和物理特性给化学研究者一些启发。

开发利用桐油改性酚醛树脂的合成、制备环氧脂、合成环氧树脂固化剂等一批国际创新科技研究。

1、桐油改性酚醛树脂的合成酚醛树脂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机械性能,原料易得,价格便宜,工艺生产设备简单等优点,一直是摩阻材料最重要的基体,应用于摩阻材料工业已有7O 余年的历史。

但未改性的酚醛树脂,脆性大,韧性差,耐热性不足,制得的摩阻材料模量高,强度较低,使用时噪音较大,且热分解温度低,摩擦层的分解残留物性能不稳定.一、制作的主要原料苯酚(分析纯)、甲醛(分析纯,质量分数37%)、桐油(工业用)、盐酸(化学纯)、氨水(分析纯,25%)、正庚烷(分析纯)、无水乙醇(分析纯)二、操作工艺在反应釜中加入桐油一苯酚反应产物,加热搅拌,在5O ℃下加入甲醛,搅拌均匀后再加入氨水,缓慢升温到100一110℃反应2小时。

油桐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油桐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油桐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油桐是一种常见的经济作物,其种子富含油脂,可以提取油脂用于食品加工、化妆品制造等领域。

目前,油桐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对于油桐种子的深加工仍然较为有限。

因此,进行油桐深加工项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的目标是搭建一条完整的油桐深加工生产线,实现对油桐种子的高效加工和利用,生产出高品质的油脂和相关产品。

三、市场分析1.油桐油脂市场需求广泛:油桐油脂作为一种高营养价值的食用油,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对油桐油脂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

2.化妆品市场潜力巨大:油桐油脂具有优良的保湿和滋养作用,可以用于化妆品制造。

随着人们对护肤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油桐油脂在化妆品市场上的应用潜力巨大。

3.市场竞争激烈:目前油桐油脂市场存在一定的竞争,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和独特性,以赢得市场份额。

四、技术可行性分析1.油桐油提取技术成熟:油桐油脂的提取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2.制品加工技术存在挑战:油桐油脂的制品加工技术相对较新,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3.研发先进工艺:在项目实施中,我们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工艺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五、经济可行性分析1.项目建设投资:投资方将提供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保证项目正常推进。

2.预期投资回报:根据市场需求和预期销售额,预计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为3-5年。

3.盈利能力:项目实现稳定运营后,预计年盈利能力可达到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六、风险分析1.市场风险:由于油桐深加工市场存在一定竞争压力,需要制定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原材料价格波动:油桐种子的价格波动较大,会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和产品的竞争力。

3.技术风险:油桐深加工涉及到一系列的技术问题,需要有专业的技术团队支持和研发。

七、环境影响评估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遵守相关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

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县桐油手工压榨技艺

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县桐油手工压榨技艺

重庆市市级⾮物质⽂化遗产---万县桐油⼿⼯压榨技艺重庆万州的三⾓凼村,距万州主城80公⾥,是万州的⼀个偏远乡村。

这⾥仍沿袭着原始的桐油⼿⼯压榨技艺,⾄今已有200余年历史。

桐油,系万州的⼟特产品之⼀。

桐油是由桐树结籽收获后,经过多种⼯序⽣产⽽成的。

万州油桐树遍及各个乡镇村社,约有10万株以上,历史上年产桐油约占全国桐油⽣产总量的百分之四⼗。

万县桐油⽣产较早。

元代时,万州按抚使王师伦作的《过⽊枥⼭》⼀诗中,就有“⼭半桐花点客⾐”之句。

这说明油桐树早在元代就已经在万州⼴⼤农村普遍种植并开始⽣产桐油了。

当时,桐油多⽤于百姓点灯照明、油漆⽊器、打造⾈船之⽤。

后来逐渐成为化⼯原料。

到1875年,万州商⼈先后在沙河⼦、陆家街、草街⼦、岔街⼦、兴隆街等多处设⽴桐油购销点10多家。

1910年,重庆“聚兴诚”商号来万州专营桐油,并与当地商铺展开竞争。

后来,外国商船⼊川,⽇商“武林”、美商“其业”、英商“安利”等洋⾏也在万州开设了桐油经销商号,并直接外运,⼀直延续到抗战爆发。

抗战期间,武汉、宜昌沦陷,交通不畅,桐油外运受阻,桐油滞销。

1944年,中国植物油⼚在万州建⽴。

次年,⼆战结束,海运畅通,万州桐油市场飞速发展,油铺多达400多家,直⾄万州解放。

桐油压榨技艺的主要⼯序有:收获、堆码、去外⽪、去内壳、烘⼲、碾压、薰蒸脱硫、踩饼、上榨、打榨、过滤、装桶等。

⼿⼯榨油为中国独创,主要价值和影响巨⼤。

如今,⼿⼯榨油早已被机械化替代,然原始的⼿⼯榨油作坊仍被万州⼈保留着。

每到桐籽收获季节,打油匠照例要⾛进榨油作坊,操起撞杆榨油。

2012年,中央电视台《远⽅的家》栏⽬组到万州实地拍摄原始的桐油压榨专题⽚,并在央视中⽂国际频道多次播放,产⽣了很⼤的影响。

熔制模具打捞油用桐油的熬制方法

熔制模具打捞油用桐油的熬制方法

熔制模具打捞油用桐油的熬制方法熔制模具打捞油过程是将熬煮过的桐油胶与筛分过的细干燥木炭粉调成具有一定粘度的稀浆糊状,用刷子将其均匀刷涂在处理过的模具内壁上。

而我们现在新购买的桐油一般是的生桐油,它含有一定水分和其它杂质,同时生桐油的粘度一般不够,现在省去了将生桐油熬制成熟桐油的过程,一般是直接用生桐油刷涂在模具表面上,这样的打捞油方法容易造成捞油的附着力差,使用寿命短,如果模具捞油脱落又没有及时更换,就会造成玻璃瓶胚冷炸和其它应力缺陷。

一、原材料及工具的准备:1、一般用500~1000ml体积生桐油就进行熬煮就可以了,熬煮桐油胶太多用不完就干了。

向锅中倒入待熬制的生桐油。

2、用带把的直經为25~35cm的小铁锅就可以用做简易的生桐油熬锅。

3、准备一个用耐火砖砌筑的简易烧长焰煤块煤的炉灶。

炉上置一只铁锅或铝锅,用长焰煤块煤或木柴进行烧火熬制;4、水桶一个,先装满一桶水做冷却用。

二、生桐油的熬制过程:1、将生桐油倒入熬锅中,不要倒满,熬锅内预留1/3的空间;一手拿好熬锅,让它在火上受热,前段熬制时不需要注意什么,慢慢的热桐油表面就会冒气泡飘上来,热桐油中气泡会越来越多,这时就需要用小木棒在熬锅内顺时针搅拌桐油,桐油中气泡会逐渐减少,这时侯桐油油面会冒烟,从这时起就要注意了,这时就不能再用大火加热桐油了,必须改用中火,手拿木棍搅拌桐油不能停,要不断的对桐油进行搅拌,这个步骤就叫桐油熬煮透烟,这样做是把油里的杂质和水份炼干净。

2、整个熬煮过程中锅中热桐油的熬制温度用手持式温度计进行检测:随着熬煮桐油温度的升高,桐油中的水分逐渐蒸发,当温度升到180℃,油中的水分已基本蒸发。

能看到锅中的桐油起油花。

当热桐油加热到260℃后,可在桐油里加入少量磨细的松香粉,其用量为2%~4%,使之与桐油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在桐油表面上泛起一层白色的泡沫,并冒出很浓的黄烟。

此刻一定要用木棒不停地搅拌,使产生的泡沫迅速地与桐油密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桐油的精炼工艺的研究摘要:本文记述了桐油在化学精炼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原理。

1.碱练 2.脱色 3.脱臭4.脱水。

阐述了在桐油精炼工艺的的操作方法和计算方法等关于提高油脂的品质的方法。

以及对桐油的各种数据的测定。

关键字:酸值、碘值、皂化值、含水量、桐油、碱练、脱色、脱臭、脱水。

1引言经过压榨,浸出等一系列方法提取出来的桐籽毛油在化学意义上并非纯粹的油脂,而是含有一些非油脂的混合物,包括水分,悬浮杂质,胶溶性物质,有害物质等。

而通过精炼工艺可以大大提高油脂的品质,包括改善油脂的色泽,味道、和降低酸值等。

此外在精练工程中以及留下的劣质油也可以用作制皂的原料。

精炼过的桐油无论在生产还是作为添加剂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桐油相关数值的测定1.酸值的测定酸值:按照本方法测定,中和1克桐油中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用毫克每克表示。

(通过酸值的测定可以用来确定碱练所需要碱的量)测定方法参考GB/T5530-2005原理:试样溶解在热乙醇中,用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滴定油脂中游离的酸。

测定:将含有0.5ml酚酞指示剂的50ml乙醇溶液置入锥形瓶中,加热至沸腾,当乙醇的温度高于70℃时,用标定的约0.1ml/L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滴定至变粉红,并保持溶液15s不退色,即为终点。

将中和后的乙醇转移到装有样品的锥形瓶中,充分混合煮沸。

用标定的约0.1ml/L氢氧化钠或者氢氧化钾滴定,滴定过程中充分震荡,至颜色发生变化,15s后颜色不褪去即为终点。

计算公式:56.1xV.C(酸值) S=式中:mV 所用氢氧化钾溶液的体积。

C 表示所用氢氧化钾的物质。

m 所用试样的质量。

(2)碘值的测定碘值:一定质量的样品油在标准规则操作下吸收卤素的质量,用100克油脂吸收碘值的毫克数表示。

测定方法参考GB/T5532-2008原理:在溶剂中溶解试样,加入韦氏(Wijs)试剂反应一定时间(2h)后,加入碘化钾和水,用标定过的硫代硫酸钠溶剂滴定分析出碘。

测定:(1)将盛有试剂的称量血放入500ml锥形瓶中,加入20ml溶剂(1:1 环己烷和乙酸),用移液管精确量取25ml韦氏溶液2盖好塞子,摇匀后将锥形瓶暗放2h。

(2)除不加试剂外,其余按照以上方法,做空白对照。

(3)暗放2h后,加入2g碘化钾固体,然后加入170ml蒸馏水。

用标定过的硫代硫酸钠滴定至碘的黄色消失。

加入几滴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边滴边摇。

用相同的方法做空白对照滴定。

碘值= 12.6xCx(V1-V2)mC 硫代硫酸钠V1 空白组消耗的硫代硫酸钠的体积V2 样品油中消耗的硫代硫酸钠的体积m 样品油质量(3)皂化值的表示皂化值:皂化1克油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皂化值是酯值与酸值的总和。

皂化值表示在规定条件下,中和并皂化1克物质所消耗的氢氧化钾毫克数。

测定方法参考GB/T5534-2008(1)原理:皂化值是测定油和脂肪酸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酯的(2)称取几克试验样品于锥形瓶中(2)用移液管将25.0ml 氢氧化钾-乙醇溶液加到试样中,并加入一些沸石,连接好冷凝装置。

开火加热。

不时摇动,保持沸腾时间60min。

(3)加3~5滴酚酞指示剂与热溶液中,并用标定后的盐酸标准试剂标定,颜色由粉色刚消失即可。

(4)空白实验,不加样品,用25.0ml 的氢氧化钾-乙醇溶液。

C=mx1000/(V1-V0)X52.99m 无水Na2CO3V1 盐酸用量V2 空白实验所用HCL体积(4).含水量的测定脱水:在桐油榨取过程中要提高出油率。

大多会在榨取过程中加入一部分水来提高出油率,以及在后期的碱炼,脱色,脱胶,脱臭等工艺中混入一定的水分,这些水分的存在不仅会与油体发生水化,乳化作用,引入的气泡中的空气,水分不仅影响油体的色泽和透明度也会使得水分空气与油体反应发生腐败和发酵作用不利于得到高品质的精制油。

脱水的工艺方法主要有脱水泵和其他脱水设备。

原理:在103℃左右2℃的条件下,对测试样品进行加热至水分挥发殆尽,测出样品损失的质量参考GB/T5528-2008.3.桐油的精练流程图:桐籽毛油碱炼(7%NaHO 5ml 80℃30min 饱和Nacl水或冷水洗)脱色(8%活性白土,70℃, 40min )脱臭(0.07Mpa ,180℃60min)碱练:由于桐籽本身所带的游离脂肪酸,果实的成熟性以及组织的破坏性以及在加工储存过程中的发酵腐败导致整个桐油体系中含有一部分的酸,而这些酸的存在是影响桐油品性的主要物质。

在桐油碱练时需要对碱的种类选取以及碱的用量进行确定加以考虑。

在选择上有氢氧化钾,碳酸钠,氢氧化钠……考虑到加氢氧化钾成本过高,碳酸钠会产生气泡等问题,所以选择氢氧化钠作为中和碱。

在用碱量方面上主要以实际所测酸值为依据。

理论上所需氢氧化钠的质量为:NaOH质量=AV(酸值)x桐油质量x0.0007143。

但是由于桐油在碱练过程中其部分物质以及产生的皂角会消耗一部分氢氧化钠,所以实际用量往往要略高于理论用量1%左右。

在实际操作中对温度的控制以及用碱浓度的控制也会对碱练的效果和得率产生影响。

用碱浓度过高或搅拌不均匀会导致会导致在加热过程中因局部碱浓度过高产生大量皂角,大大降低了得率造成浪费。

而如果碱的浓度过低就会引入大量的水分,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在实际操作中采用7%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碱练。

碱练温度一般要高于常温,我们控制为80℃,碱练时间为30min。

在碱炼过程中,桐油的色度会降低,用铁钴比色法可以得到碱炼的油的色度可以达到6。

要是对桐油要求不高的话,可以省去脱色这一步。

碱炼后的酸值会大大的降低,用水洗的次数越多,酸值就月低。

脱色:由于桐油中甘油解和酯化过程生成的有色物质让桐油有了颜色,因此选用活性白土作为脱色剂,实验研究了活性白土用量,脱色温度和脱色时间对脱色的影响,脱色的颜色用铁钴比色法进行测定。

为了考虑周全,我们必须采取一种更加科学更加经济的方法进行脱色,影响桐油脱色的因素有三个,活性白土的用量,脱色温度和脱色时间。

首先我们研究活性白土对脱色的影响。

我们用活性白土质量与桐油的质量的比值进行研究。

理论上说,活性白土的用量越多脱色效果越好,但是考虑到活性白土的价格和脱色后分离白土的难易程度,我们对活性白土用量做了一个梯度经行研究。

我们对活性白土用量梯度设置为2%、4%、6%、8%、10%、12%进行研究。

实验结果发现,活性白土用量在8%以下的颜色都得不到理想的效果,颜色比较深。

在活性白土用量在8%以上的实验中,脱色效果不明显。

由此可得,活性白土用量在8%是最合适的。

除了活性白土用量对脱色效果有影响外,脱色温度对脱色有影响。

对于温度而言,温度越高脱色效果越好。

但是,油脂是由多种有机物混合形成的混合物,温度过高会使油脂的部分成分分解变质,所以我们对加热问对做了各种梯度进行研究,实验发现,温度在60~80℃为最佳温度。

除了活性白土用量和脱色温度对脱色有影响外,脱色时间也会影响脱色效果。

所以我们以时间为梯度分别做出了20min、30min、40min、50min、60min、70mn、80min脱色时间的样品进行分析得到,40min以下的脱色颜色不佳,但是在40min 以上的时间里,每一种样品的颜色变化不是很明显。

如果不断增加脱色时间的话,还是可以得到很好的产品的,但是综合温度和时间考虑,这样是不经济的,所以我们选择40min为脱色时间。

综上所述,不考虑是否经济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无限的增加使用活性白土的量,无限的增加脱色时间和脱色温度,这样可以达到很理想的脱色效果,但是这样做是不科学的,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在考虑经济的情况下,我们把活性白土的用量设定为8%,把时间设定为40min,把温度设定为60~80℃,这样才是最科学最经济是脱色方案。

通过铁钴比色法得到原油为11,脱色后的为4,达到预期效果。

虽然活性白土是显酸性,但是活性白土是固体颗粒,所以几乎不会影响碱炼后桐油的酸值。

脱臭:刚刚压榨出来的毛油往往具有令人刺鼻无法忍受的臭味,这股臭味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桐油的体系。

在食品风味油和化妆品添加剂的使用中,对桐油脱臭处理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研究也是油脂精炼工艺中不可缺少的步骤。

经管碱炼和脱色能够除去一部分的含臭物质和有害物质,但是仅凭这样的操作是达不到满意要求的。

在桐籽毛油体系中的臭味主要来自于残留农药的有害有味物质以及桐籽内部结构中的臭味挥发物质。

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给油脂脱臭成为可能。

桐油的主要成分是三甘油脂和具有臭味挥发性物质的沸点相差甚远。

所以给桐籽毛油脱臭一般使用水蒸汽法。

在真空高压条件下给桐油鼓入水蒸气与油体充分混合让水蒸气将这些臭味物质一并带走。

在脱嗅懂得条件的研究也是必要的,对脱臭的首要前提是不能改变油体的结构,其次是脱臭的产率的保证。

因此不同的油脱臭条件也是不同的。

这些条件也包括桐油的收获季节和成熟程度。

在脱臭过程中油体的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导致三甘油氧化和分解成的小分子油脂和自身的小分子油脂一并溜出降低了脱臭工艺的得率,故加工温度不宜超过200℃。

温度过低则会大大增加脱臭的时间,同时也使得臭味物质不能充分溜出,在溜出过程中冷凝下来。

建议温度是在150-200℃。

鼓泡速度和压强控制也有要求,鼓泡速度不宜太快,压强不宜过高,如果鼓泡速度和压强太大,导致脱臭体系液体飞贱剧烈,使得部分油体在飞贱过程中随水蒸气一并带出降低精炼工艺的得率,鼓泡速度过慢则会减少油体于水蒸气的接触,增加脱臭时间。

所以在脱臭过程中在保证脱臭内不过于剧烈反应的条件下尽量提高压强和鼓泡速率,压强在1Mpa左右为宜,此外反应容器的保温工作良好也是提高脱臭速率的重要保证。

结语:由于油脂是一种很复杂的话化合物,所以在存放的桐油的时候要暗光保存,所以桐油的酸值、碘值,皂化值都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桐油的这些值都不是唯一的,每次需要用到这些值时,建议从新测量。

在桐油精炼工艺中还涉及到脱胶,脱蜡等问题也是应该考虑的。

总之,对于桐油的精炼工艺中,应具体根据实际的桐油和相关数据的测定来进行精炼,在精炼中应该理论结合实践,大胆尝试寻求一套搞笑的精炼工艺以得到更加高产率的风味油,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精制油。

桐油的精炼工艺广泛应用与食品,化妆品,制皂业等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研究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