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护师重点整理:氧浓度和氧流量的关系

合集下载

高流量吸氧氧浓度和流速关系

高流量吸氧氧浓度和流速关系

高流量吸氧氧浓度和流速关系高流量吸氧是指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病人高浓度的氧气。

高流量吸氧在多种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

在高流量吸氧治疗中,氧浓度、流速以及给氧方式等因素对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高流量吸氧系统是适用于需要高浓度吸入氧的患者,它能提供连续正压吸引,从而帮助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氧浓度变化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滞留。

而高流量吸入可以通过鼻导管或面罩进行,不同给氧方式对氧浓度和流速的要求略有不同。

在高流量吸氧治疗中,氧浓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般来说,高流量吸氧的氧浓度可以达到40-100%。

氧浓度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来确定。

比如,对于一些需要高浓度氧气的疾病,如ARDS,可以选择较高的氧浓度,如80-100%。

而对于一些疾病,如COPD,可以选择较低的氧浓度,如40-50%,以减少氧中毒的风险。

与氧浓度相比,流速是高流量吸氧中另一个关键因素。

流速越高,吸入氧的浓度就越稳定,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高流量吸氧的流速一般为1-60 L/min。

对于成人而言,一般可选择15-30 L/min的流速。

当流速较低时,吸入氧的浓度可能会变化较大,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当流速较高时,可以更好地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提供稳定的氧浓度。

在高流量吸氧中,除了氧浓度和流速外,患者的病情和对治疗的响应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不同疾病和不同患者对高流量吸氧的需求也存在差异。

例如,一些严重的呼吸窘迫患者可能需要更高的氧浓度和流速,而一些轻度呼吸窘迫患者可能只需要较低的氧浓度和流速。

因此,在实施高流量吸氧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总之,高流量吸氧的效果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氧浓度和流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合理选择适当的氧浓度和流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非常关键。

此外,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响应进行监测和调整也是高流量吸氧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本科】《护理学基础》重点整理

【本科】《护理学基础》重点整理

《护理学基础》重点整理1.生命体征(vital signs):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

受大脑皮层控制,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

2.体温(body temperature):也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

3.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又称发热,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

4.体温过低(hypothermia):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体温过低。

若体温低于35℃称体温不升。

5.动脉脉搏(arterial pulse):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也发生周期性变化,导致动脉管壁产生有节律的搏动,称动脉搏动,简称脉搏(pulse)。

6.脉率(pulse rate):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频率)。

正常人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100次/min。

7.脉律:指脉搏的节律性。

反映左心室收缩情况,正常脉律跳动均匀规则,时间间隔相等。

8.心动过速(tachycardia):成人脉率超过100次/min,称心动过速(速脉)。

体温每升1℃,成人脉率增加10次/min,儿童增加15次/min。

见于发热、甲亢、心衰等。

9.心动过缓(bradycardia):成人脉率少于60次/min,称心动过缓(缓脉)。

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等。

10.血压(blood pressure):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压强。

一般指动脉血压。

11.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在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达到的最高值。

12.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在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下降达到的最低值。

13.脉压(pulse pressure):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

高流量吸氧氧浓度范围

高流量吸氧氧浓度范围

高流量吸氧氧浓度范围氧浓度和氧流量的换算法,可用以下公式计算: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分)。

氧含量(oxygencontent)是指血液与空气隔绝条件下血中氧的含量,包括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部分,反映血标本中氧的实际含量。

是指ml血液中蛋白结合氧和溶解在血浆中氧的实际总量。

氧溶解量受po2的影响,0.13kpa氧分压可溶解0.03ml/l的氧。

正常情况下,溶解状态的氧仅为3ml/l,量很小,实际所测的血氧含量为血红蛋白结合的氧。

血氧含量由血红蛋白含量和它们之间的结合程度所决定。

输液浓度等同于21+4×氧流量,这就是氧浓度的计算方法,其中氧流量单位为l/min,21所指的就是大气中的氧浓度。

正常情况下,正常人只需大气氧浓度通常就能满足用户人体须要,只有患云气性肺疾病或者阻塞性肺疾病的时候,对氧气利用以及排出产生了影响,才必须减少氧浓度。

小于等于35%是低浓度吸氧,适用于ⅱ呼吸衰竭、肺气肿、慢性气管炎,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大于35%是高浓度吸氧,适用于ⅰ型呼吸衰竭、急性呼吸困难,以及气道堵塞患者。

临床上,吸氧是缓解缺氧症状的一种常用方法,适量吸氧能够提高氧饱和度以及动脉血氧分压的水平,促进体内代谢,是一种辅助治疗多种疾病的方法。

氧气浓度在19.5%至23.5%之间,人能正常生活。

氧气浓度(%体积)对人体的影响:1、%,6分钟内即可可怕(绝对密封环境);2、50%,4~5分钟内经治疗可痊愈(绝对密闭环境);3、大于23.5,属富氧环境;4、20.9%,氧气浓度正常(空气中正常含氧量);5、19.5%,人体能忍受氧气最轻浓度;6、15~19%,人的工作效率会降低,长时间会可导致头部、肺部和循环系统问题;7、10~12%,可以产生呼吸急促、判断力失去、嘴唇发白的症状;8、8~10%,智力丧失,会发生昏厥、无意识、脸色苍白、嘴唇发紫、恶心呕吐等症状;9、6~8%,8分钟即可可怕;10、4~6%,40秒内即抽搐,呼吸停止,死亡。

吸氧的流量与氧浓度

吸氧的流量与氧浓度

吸氧的流量与氧浓度鼻导管吸氧的氧浓度公式:FiO2= 0.21+0.04* 氧流量(L/min)。

大家对这一经典计算公式,都非常熟悉。

但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式不适用于其他方式,如氧气面罩、无创通气等。

对于鼻导管吸氧,临床中有说法「流量最高设定为 6L/min」,那最高设定为什么不是 10L/min,15L/min 呢?经典公式,你真的用对了吗?上文公式是建立在理想状态下的模式:以正常人理想呼吸模式进行举例,正常人潮气量为 500 mL,呼吸频率为 20 次 / 分,吸气时间为 1 秒,呼气时间为 2 秒,口鼻咽生理解剖死腔为 50 mL 计算。

假如鼻导管吸氧流量为 6L/min(100 mL/s),假定呼气在呼气时间的前 1.5 秒完成,则最后 0.5 秒几乎无气体呼出,来自鼻导管的纯氧(吸氧流量是 6L/min,即 100 mL/s)将在这 0.5 秒中填充口鼻咽解剖死腔。

那么,鼻导管吸氧流量低于、等于、高于 6L/min 分别是什么情况?如下图所示:注:鼻咽部死腔纯氧量(吸气开始时鼻腔储备量);鼻导管量(吸气过程中鼻导管提供的纯氧容量),额外吸入量(吸气过程中吸入空气量)。

理想状态下,当氧流量超过 6L/min ,患者鼻咽部的死腔 50 mL 会被充满,此时再增加氧流量,该公式可能就不适用了。

氧流量达到 6L/min 后,氧浓度不再升高?当然不是!从上图可知,此时患者的氧浓度还会继续增加,只不过不再按照此公式增加那么明显而已!可临床中会说「鼻导管吸氧流量最高设定为 6L/min」?笔者认为:鼻导管吸氧流量大于 6L/min 时,虽然吸氧浓度会有所增加,但此时干冷的高流量气体会导致患者呼吸道黏膜干燥及不适。

此时,我们需权衡利弊。

若需继续增加患者氧浓度时可更改氧疗工具,如面罩、储氧袋来提高储氧空间,更有效地增加患者吸氧浓度!经鼻高流量氧疗,了解一下说到这,就不得不提现在临床中很热门的新型氧疗工具: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鼻导管吸氧的上述缺点。

高流量吸氧氧浓度和流速关系

高流量吸氧氧浓度和流速关系

高流量吸氧氧浓度和流速关系高流量吸氧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实践中。

在高流量吸氧治疗中,氧浓度和流速是两个重要的参数,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看氧浓度对高流量吸氧的影响。

氧浓度是指吸入氧气所占的比例,它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在高流量吸氧中,提高氧浓度能够有效地提供更多的氧气给患者,以满足患者体内的氧需求。

通常情况下,高流量吸氧的氧浓度可在40%至100%之间调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适合的氧浓度。

较高的氧浓度可以更快地纠正组织缺氧,但需要注意的是,过高的氧浓度可能会对机体产生副作用,如氧中毒等。

因此,在调整氧浓度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特点,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流速对高流量吸氧的影响。

流速是指氧气从吸氧设备流向患者时的速度,通常以升/分钟为单位。

高流量吸氧的流速一般较大,可以通过一定的压力使氧气更快地输送到患者的呼吸道中。

较高的流速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吸入空气的比例,从而提高吸入氧气的浓度。

同时,适当增加流速还可以有效地冲刷患者的呼吸道,排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感染的风险。

然而,流速过高也可能对患者造成不适,如干咳、流涕等症状。

因此,在确定高流量吸氧的流速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症状来进行合理调整。

总的来说,高流量吸氧的治疗效果受到氧浓度和流速的影响。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氧需求、病情严重程度和耐受性等因素,做出恰当的调整。

此外,患者在接受高流量吸氧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参数。

同时,医务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氧浓度和流速是高流量吸氧治疗中相互关联、不可或缺的参数。

通过合理调整氧浓度和流速,医生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氧需求,促进疾病的康复。

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流量吸氧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不可自行调整治疗参数。

吸氧浓度(流量)的换算

吸氧浓度(流量)的换算

吸氧浓度(流量)的换算
我们常规使用的医用氧气吸入器主要以浮标式氧气吸入器为主,所以我们以浮标式氧气为主进行说明。

(参照医用浮标式氧气吸入器的使用)浮标式医用氧气吸入器的浮标所指示的刻度一般为0~10L/min,意思是每分钟从潮化瓶(水瓶)的出气口流出多少氧气。

从出气口流出的氧气通过氧气鼻吸管和空气一起进入我们的呼吸道,由于是混入空气中进入呼吸道的,所以氧气浓度已经大幅度降低了。

无论是治疗还是保健流量都不会超过5L/min,所以下表列出了流量和吸氧浓度的关系。

寻找合理的吸氧浓度(流量)
寻找合理的吸氧浓度(流量)的目的是考虑到经济成本等因素,如果 1.5L/min的流量完全可以达到治疗目的,而把浓度调到2.5L/min吸氧的话,效果相同但是每分钟有1升的氧气白白浪费掉了。

所以在刚开始吸氧的时候需要先摸索适合使用者的吸氧浓度。

在刚开始吸氧时可以先从小流量开始,比如说胸闷气憋、头痛头晕等缺氧症状发作时,先从1L/min开始,吸入约15~30分钟观察效果,如果症状缓解的话在此浓度持续吸氧即可,如果不太见效则可将
吸氧浓度调大0.5L/min,依次类推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吸氧浓度(流量)。

吸氧浓度(流量)和吸氧时间是相辅相成的,吸氧吸多少时间,应该什么时候吸也是需要在进行家庭氧疗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体质来摸索的。

吸氧相关知识资料

吸氧相关知识资料

吸氧相关知识吸氧操作相关知识一、氧浓度与氧流量根据《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吸氧浓度(特指肺泡中氧气浓度)在35%以下,为低浓度;吸氧浓度在35%~50%之间,为中浓度;吸氧浓度在50%以上为高浓度。

吸入高浓度氧气,浓度50%以上,连续2天就有可能氧中毒,吸入氧气浓度高于80%,12小时内就有可能氧中毒。

最早以前认为1~2L/min是低流量,2~4L/min是中流量,4~6L/min是高流量,常把鼻导管给氧提供的流量作为低浓度供氧技术,这一所谓“持续低流量”给氧曾风行一时,许多人认为“低流量给氧”即为“低浓度给氧”的同名词,实际上因为氧流量只是关系到全部气体的流量,而吸入氧的浓度又是另一不同的概念。

各种氧流量所提供的吸氧浓度,只是由不同的设备以及患者自身因素所决定。

低流量系统供氧时可提供低浓度的氧,也可提供高浓度的氧;而高流量系统供氧也能提供从低浓度至高浓度的氧。

二、两种流量表的氧流量计定位圆珠型:流量应读取圆珠的直径水平处。

如果读数在圆珠的最上端或者最下端,会产生读数误差,而且流量越大,相应的读数误差越大。

锥型:在调整氧气流量时, 应以锥状浮标上端平面所指的刻度为准。

有研究表明,使用锥型浮标的流量表,其实际流量与刻度显示的流量极为相近;而使用圆珠型的流量表,其实际流量大于刻度显示的流量,这可能与球形本身不规则,浮标与玻璃管之间的密闭性能差,造成部分气体逸漏而致。

参考文献:[1] 张君利.两种临床常用氧流量计精确性的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1998(6):14-15[2] 史定妹.圆珠型玻璃转子氧气流量计精确定位问题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1308-1309三、给氧方式的选择(本院):1.单/双鼻塞吸氧管:对局部有刺激性,氧流量5L/min以上时,干燥的氧气可致鼻粘膜干燥,痰液干燥;氧流量7L/min以上时,患者大多不能耐受。

2.简单面罩:Fi O2分别为40%(5L/min),45%~50%(6L/min),55%~60%(8L/min)。

氧流量的计算方法

氧流量的计算方法

氧流量的计算方法氧气是人体生存所必需的气体之一,它在医疗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需要对患者进行氧气输送,而正确计算氧气流量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氧气流量可以确保患者得到足够的氧气供应,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氧流量的计算方法。

首先,确定患者的情况。

在计算氧气流量之前,需要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确定患者所需的氧气流量。

其次,计算氧气流量。

一般来说,成人的氧气流量计算方法是根据患者的通气情况和氧气浓度来确定的。

通常情况下,成人的氧气流量计算公式为,氧气流量(升/分钟)= 呼吸频率(次/分钟)× 潮气量(升/次)× 氧气浓度(%)/100。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呼吸频率、潮气量和氧气浓度的数值,然后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对于儿童和新生儿,氧气流量的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儿童和新生儿的氧气流量计算方法是根据体重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儿童的氧气流量计算公式为,氧气流量(升/分钟)= 体重(kg)× 0.03。

而新生儿的氧气流量计算公式为,氧气流量(升/分钟)= 体重(kg)× 0.04。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根据儿童和新生儿的体重确定氧气流量的数值。

最后,监测氧气流量。

在确定了氧气流量之后,需要不断监测患者的氧气供应情况,确保他们得到足够的氧气供应。

在监测过程中,需要留意患者的呼吸情况、氧气饱和度等指标,及时调整氧气流量,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正确计算氧气流量对于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在进行氧气流量的计算时,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并根据相应的计算方法确定氧气流量。

在输送氧气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测患者的情况,确保他们得到足够的氧气供应。

希望本文介绍的氧气流量计算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1.低浓度氧疗:又称控制性氧疗,吸氧浓度低于40%.应用于低氧血症伴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呼吸衰竭,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增高的反应很弱,呼吸的维持主要依靠缺氧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2.中等浓度氧疗:吸氧浓度为40%-60%.主要用于有明显通气/灌注比例失调或显著弥散障碍的患者,特别是血红蛋白浓度很低或心输出量不足者,如肺水肿、心肌梗死、休克等。

3.高浓度氧疗:吸氧浓度在60%以上。

应用于单纯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如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肺复苏后的生命支持阶段。

4.高压氧疗:指在特殊的加压舱内,以2~3kg/cm2的压力给予100%的氧吸入。

主要适用于一氧化碳中毒、气性坏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