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地学系介绍-竺可桢
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生平资料介绍

竺可桢简介竺可桢生平资料介绍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历史故事名人故事】竺可桢简介竺可桢生平资料介绍1929年,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
1935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
193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
194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长。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竺可桢简介1949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1950年,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6年,当选为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委员会主任。
1966年,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气象学、地理学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开展物候观测、高空探测及天气预报等业务。
在台风、中国季风及大气环流、气候区划、物候、气候变迁等研究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精辟地指出台风眼中有下沉气流存在,西太平洋台风路径之变化受远东四个大气活动中心所控制。
在中国首先提出季风系统这一概念。
首创区域气候研究,提出划分亚热带的指标。
确定中国八大气候区,确立了气候区划和自然区划的基本轮廓。
研究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其成果对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贡献。
主持并参加我国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治沙、黑龙江流域、新疆、西部南水北调、华南热带生物、云南热带资源等综合考察,做出了重大贡献。
竺可桢简介主要著作有《中国的亚热带》、《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等。
有关阐述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著作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大地图集》序、《中国自然区划》序、《中国地震目录》序等。
介绍科学家业绩的著作有《徐光启纪念论文集》序言、《哥白尼在近代科学上的贡献》、《纪念卡尔·林内诞生250周年》等。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著作有《雷琼地区考察报告》、《新疆纪行》、《黑龙江流域资源丰富》、《向沙漠进军》等。
竺可桢介绍

XXX
生平介绍
•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
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 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 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 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
竺可桢任职前后浙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比
• 从杭州往内地西迁 • 历时两年多 • 浙、赣、湘、粤、桂、黔六省 • 行程近2600多公里 • 1940年初到达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 • 在遵义市湄潭县坚持办学长达七年之久
振聋发聩的两问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 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竺可桢
第一,诸位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 练如何能正确地训练自己的思想;第二,我们人 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
“求是”
竺可桢眼中的“求是”: 1、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 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 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 且。
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人才
立
为
功
师
立
为
言
将
立
为
德
相
三
一
不
完
朽
人
• 文理、工、农3个学院16个系 • 70名教授、副教授 • 512名在校学生
• 文、理、工、农、师、法、医7个学院27个系 • 数学、生物、化工、农经、史地5个研究所
(不久又发展为31个系和10个研究所)
• 201名教授、副教授 • 2171名在校学生 • 一大批新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
文军长征
竺可桢生平简介

竺可桢生平简介竺可桢是毕生为国“求是”的气象事业和物候学的开拓者.竺可桢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
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
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
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
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
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
编辑本段往事略集竺可桢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学习十分勤苦。
中学阶段(15岁始),读书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后到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前身)读书。
他身材瘦弱,被同班同学胡适讥笑说他活不过20岁。
竺可桢闻此话后下决心锻炼身体,风雨无阻。
后来他的身体始终健康。
由于他学习努力,成绩卓著,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
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
科学家竺可桢 求是精神

我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竺可桢读罢竺老校长的介绍,对竺老校长的钦佩之情难以复加。
我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竺可桢老校长何以让人如此崇敬呢?一、科学上的成就和贡献竺可桢认为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因而他的科学贡献主要在与农业直接相关的气象、地学领域。
他是中国近代地学最主要的开创者, 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地学系——东南大学地学系。
同时,他在气象气候领域的研究为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奠定了基础。
除科学研究之外,竺可桢还是一个孜孜不倦的科普工作者,他认为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是科技事业的两翼,直到75岁高龄,仍在在百忙之中主持编写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传记。
毛主席接见竺可桢时,称竺可桢的论文是“管天的”,还风趣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这件事是竺可桢科学贡献的一个力证。
总的来说,竺可桢为中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基础性、奠基性的工作。
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求是精神竺可桢任浙大校长时把“求是”作为校训,他在演讲中反复强调:“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
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
他常常举布鲁诺、伽利略等人为例:“当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倡议地球绕太阳而被烧死于十字架;物理学家伽利略以将近古稀之年亦下狱,被迫改正学说。
但教会与国会淫威虽能生杀予夺,而不能减损先知先觉的求是之心。
结果开普勒、牛顿辈先后研究,凭自己之良心,甘冒不韪,而真理卒以大明。
”竺可桢校长倡导的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和求是精神成为一代代浙大人精神的养料,竺老校长本人更是求是精神、科学精神的楷模。
三、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爱国精神生逢国难,竺可桢自小就将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扛在肩头。
十岁那年,“八国联军”掳掠北京,清皇朝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竺可桢悲愤交集,他在“毓菁学堂”回答先生要求用“苦”、“甜”两字造句时,说:“丧权辱国最苦,国家富强最甜”。
科学家竺可桢求是精神

我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竺可桢读罢竺老校长的介绍,对竺老校长的钦佩之情难以复加。
我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竺可桢老校长何以让人如此崇敬呢?一、科学上的成就和贡献竺可桢认为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因而他的科学贡献主要在与农业直接相关的气象、地学领域。
他是中国近代地学最主要的开创者, 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地学系——东南大学地学系。
同时,他在气象气候领域的研究为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奠定了基础。
除科学研究之外,竺可桢还是一个孜孜不倦的科普工作者,他认为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是科技事业的两翼,直到75岁高龄,仍在在百忙之中主持编写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传记。
毛主席接见竺可桢时,称竺可桢的论文是“管天的”,还风趣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这件事是竺可桢科学贡献的一个力证。
总的来说,竺可桢为中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基础性、奠基性的工作。
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求是精神竺可桢任浙大校长时把“求是”作为校训,他在演讲中反复强调:“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
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
他常常举布鲁诺、伽利略等人为例:“当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倡议地球绕太阳而被烧死于十字架;物理学家伽利略以将近古稀之年亦下狱,被迫改正学说。
但教会与国会淫威虽能生杀予夺,而不能减损先知先觉的求是之心。
结果开普勒、牛顿辈先后研究,凭自己之良心,甘冒不韪,而真理卒以大明。
”竺可桢校长倡导的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和求是精神成为一代代浙大人精神的养料,竺老校长本人更是求是精神、科学精神的楷模。
三、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爱国精神生逢国难,竺可桢自小就将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扛在肩头。
十岁那年,“八国联军”掳掠北京,清皇朝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课件:竺可桢2

竺可桢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
早年留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20-1925年创建东南大学地学系并任系主任。
中央大学初期再次担任地学系主任。
三、四十年代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被公认为是我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创办我国第一个地学系竺可桢是我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而奠定这个“宗师”称号的基础,正如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施雅风院士所言,是竺可桢“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从事的教学工作和科研”。
1918年秋,竺可桢在获得哈费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
在美留学期间,竺可桢的父、兄相继过世,为了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竺可桢应邀去了工资较高的武昌高师。
该校学生大多是湖北、湖南人,几乎都听不懂竺可桢的绍兴口音,要通过讲义才能弄明白课程内容,竺可桢不得不花费大量的宝贵时间去刻印讲义。
而且师生间的课内外交流也相当困难。
当时武昌高师的教师又以日本留学生为多,他的许多教育观点和主张也得不到同事的理解和支持。
而云集了一大批留美学者的南高师,正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迹象。
1920年,南高师校长、留美博士郭秉文力邀竺可桢加盟。
就在这一年的夏季,竺可桢调进了南高师,在文史地部教授气象学,同时教授理化部的微积分和农科的地质学。
当时的南高师文史地部分文学、哲学、历史、地理4系。
地理系虽称作是系,专门化课程却不多,与传统意义上的“舆地科”殊无二致。
竺可桢认为,满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沙皇俄国以720万美元将阿拉斯加贱卖给美国,都是决策者因缺乏地理知识而铸成的大错。
他还向人们举例说,日本人对于中国地理甚是熟稔,出版的中国地理书“指不胜数”,远胜于中国人自己的研究;当时的美国已有头等测候所200多个,而中国只有上海、香港等二、三处外国人办的测候所。
竺可桢介绍

竺可桢介绍竺可桢,字藕舫,浙江省上虞县东关镇人。
生于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在北京逝世。
他从青年时代就抱定“科学救国”的理想,一生倾心血于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和科学组织工作。
1949年以前,他先后创建了我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开辟了中国的气象事业;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使浙大挺进到全国名校行列;1949年以后,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参与领导中国科学院和全国的科学研究工作,尤其是开辟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
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
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幼年的竺可桢正值中华民族处于内乱外侮互相交织的时代。
他自幼便渴求知识,期望国家富强。
1911年考取第二期庚款留美公费生后,远渡重洋,按照中国以农立国的指导思想,到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习农学。
毕业后,又选择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象学作为攻读对象,进入蜚名国际的哈佛大学,先后得到硕士、博士学位。
在这一期间,不仅选择了地学作为他终身的专业,而且领略了西方的科学精神,他后来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奠定了他终身坚持求是精神的思想基础。
在哈佛大学期间,竺可桢又积极参加由任鸿隽、杨铨等中国留学生发起的中国科学社的各项活动,为该社出版的《科学》杂志撰写了一批文章,成为五四运动以前积极传播科学知识的先驱人物之一。
竺可桢1918年回国后,仍不改献身科教事业的初衷,应聘到武汉高等师范学校执教,而后又转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此校不久发展为东南大学。
在东南大学,竺可桢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并亲自编写了地学授课讲义《地学通论》。
1921年,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吾国地理家之责任》一文中明确指出:“培养一批中国地学家以调查全国的地形、气候、人种及动植物、矿产为已任”。
可见,二十年代初的竺可桢已立下了在中国开展调查全国自然资源的宏图大志。
竺可桢创建的地学系,含地理、气象、地质和矿物四个专业,注重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强调实验室和野外考察实习相结合,提倡开展科学研究,鼓励学生翻译国外有关论著。
竺可桢是一个怎样的人

竺可桢是一个怎样的人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闻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
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
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斯诺大学农学院学习。
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
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
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
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
1973年6月19日,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还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中发表文章《大自然的语言》,现被编入中学教学范文中。
竺可桢其他主要论著包括:《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概论》(1935)、《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虽然在 #,#% 年已成立, 但是直到 #,#, 年的秋天才开始 设置地质学和地理学的课程。同年, 国文史地部中, 新设置的课程有中国政治地理和沿革 地理学。次年, 课程中增加了地质学、 自然地理学和气象学。从一开始, 开设的地理学和 地质学课程就很受欢迎, 初级班有 %$—?$ 人, 中级班有 !$—"$ 人。 在学校快速发展的同时, 这一学院的影响也随之扩大, 中国政府因此决定把它变成一 所综合性大学。所以在 #,!# 年的春天, 中国第二所国立大学— — —东南大学建成了。由于 增长的需求, 旧的科学体制不得不进行彻底的调整。在东南大学文理学院, 有关地质学、 地理学、 气象学和古生物学的课程被调整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系! 。 目前, 地学系有 % 名教员。在全校总数 .$$ 名学生 (不包括预备班和高中部) 中有大 约 !$ 名学生主修地质学或地理学。地学系主要教员如下: 竺可桢, 哲学博士 (哈佛大学) — — —地文学和气象学讲师、 系主任; 曾膺联— — —气象学和经济地质学讲师; 徐韦曼, 理学士 (伊利诺斯大学) — — —地质学讲师; 王毓湘— — —中国地理学讲师;
$ 的文章。这篇文章的表中给出了自 &’,) 年以来 (, 年的平均月气温和 篇 《南京之气候》
平均年气温以及降雨量, 并且给出 &’(( 年南京气象条件一览表。校学术委员会已决定在 大学校园背后的北极阁山顶修建一个气象台, 适宜于建立气象台的地点已经选定。 东南大学史地学会成立于 &’&’ 年 + 月。现在该学会有 *) 名成员, 包括学院的学生、 毕业生和教员。学会每学期举行两次定期会议, 在此期间还举办有关历史、 地理和相关学 科的各种讲座。自 &’(& 年秋季起, 学会已出版了一种杂志, 开始是季刊, 在去年 ’ 月改成 月刊, 即东南大学的 《史地学报》 。 校对者: 李天生
据施雅风院士 ( 月 &+ 日给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樊洪业先生回函称:!" #" $%% 应为曾在武昌 高等师范学习, 后任东南大学地学系测候所观测员的鲁直厚。参见: 施雅风, 《 南京东大时期竺可桢教授》 , 《浙大校友通讯》 , &’-/ 年 ( 期。 " 东南大学地学系在校园梅庵内六朝松旁建立的这个测候所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高校附属气象站。 《南京气象年报》 。此外, 观测报告还在东南大学地学系刊物 《史地月报》 &’((—&’(. 年中连载。 # 观测报告名为 竺可桢著 《南京之气候》 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地方气候志研究论文。它通过南京与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比 $ 较, 说明南京冬寒夏热的气候特点。此文还先后发表于 《科学》 《史学与地学》 &’(( 年第 * 卷第 ) 期、 &’(- 年第 万方数据 《科学之南京》 一书中。详见 《竺可桢文集》 (科学出版社, 。 . 期和 &’)( 年中国科学社出版的 &’*’ 年)
编者按: 由竺可桢 (#+,$—#,-. 年) 于 #,!# 年在南京创建的东南大学地学系 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地学系。#,!" 年, 该系主任竺可桢应伦敦地理学会的邀请, 在 《地理教师》 ( 5.)3*%6"#+%, 2.%+".* ) 第 " 期上发表了此文。文章介绍了东南大学 地学系的沿革、 师生、 课程设置和教学设施等, 并论述了其发展方向和设施的改 进等设想。此文还可以纠正地学史论著中有关东南大学地学系早期历史的失实 之处。现将此文翻译成中文发表, 以飨研究中国近代地学史工作者。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0$$%!0$!
! !
本文中译本的注释均由译者提供。 某些地学史著作中误以为 #,!# 年东南大学成立的是地理系 (如 《气象学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年, 《自然科学发展大事记 ・ 地学卷, 辽宁出版社, , “#,!. 年在竺可桢建议下, ( 东南大学) #$!$ 页; #,,. 年, -. 页) 地理系改称地学系” ( 《中国地学大事典》 ,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竺可桢在这篇文章清楚地 #,,! 年, #%+ 页) 万方数据 写道该系为 “ 123 4356718391 ’: ;3’(’<= 69> ;3’<7652=” 即地质学和地理学系, 简称地学系。
《中国科技史料》 第 !" 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期 (!$$! 年) : %!—%" &’( ) !" *’) ( # !$$!)
!"#$% &#’()*#+%, -%(.*#%,’ )/ 0+#.$+. %$1 2.+"$),)34
东南大学地学系介绍 !
竺可桢 撰
(南京东南大学 地学系)
艾素珍 译注
(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北京 #$$$#$)
!
&期
东南大学地学系介绍
+)
— —气象学助教。 !" #" $%%! — 开设了下列课程: 地文学、 中国南方地理学、 北美地理 &’() 年 ) 月至 * 月春季学期, 学、 中国沿革地理学、 气候学、 矿物学、 地形调查、 地图学、 历史地质学和区域地质学。 由于地学系是新近成立的, 因此它在设备上, 尤其是图书和矿物标本方面是非常贫乏 的。除地理学方面的中文古籍外, 关于现代地理学与地质学方面的书籍、 单行本和地图册 只有 +,, 种, 而且大多数是中文的, 少数是英文的。大约 *,, 种有关岩石、 矿物和化石的 样品在该系陈列室展览。这些样品主要是由系里的师生在南京附近和相邻省份采集的。 讲师们发现这些样品在矿物学和地质学实验室的教学工作中根本不够使用的。因此只得 向国外定购。 目前, 所有的地质学和地理学的工作都在大学的教学楼中进行, 但是教学楼早已不能 适应其飞速发展的需要, 迫切需要一座新的教学楼, 用以安装为地质学、 地理学、 气象学、 岩相学实验室工作的现代化设备以及容纳持续增长的矿物和岩石标本的宽敞陈列室。大 学已经筹集到总数 (, 万元的资金以修建一个新的科学楼。地学系希望在它建成后能得 到教学用房。 中国的地学和教师的另一个不利条件是缺乏精确的地图。系里正在力求完成一套新 的中华民国地图 (适当比例尺) 。它的资料来源于两种地图出版物, 一种来自中国军械署 测量记录, 另一种来自外文资料。中国的人口密度对国家和世界均是一个要害问题, 但是 却从未制作过精确的图表。最新的人口调查出版物是由北平的内政部、 中国邮政局和中 国大陆委员会最近 + 年编纂在人口方面的问题非常清楚地显示出来, 这导致政府部门绘 制地图以说明中国自己不同省份和周边地区的人口密度, 少数省份已制成图表。在不久 的将来, 调查的结果将以专题文章的形式收录在出版物中。&’(& 年的秋季建立了 [地学 系] 测候所 ", 主要观测和记录最高和最低气温、 气压、 雨量、 相对湿度、 风向和风速、 云量 和云的类型、 气候状况。除了每天晚上与北平中央观象台用电报交换天气报告外, 观测结 果还在本地报纸上发表。第一份的年度观测报告# 现在正在准备过程中。它将包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