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戏说--第四十三章
《道德经》第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道德经》第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展开全文《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转载——【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至柔之物莫如水,至坚之物莫如金。
但水能贯坚而入刚,无所而不通。
道在天下,无迹无为,至诚至真,无物不随其宜,无时不处于顺,大道的特性就是至柔至顺。
天下至柔之物莫过于大道所生的气、光与水,人与万物皆以空气、水和阳光而养命。
《淮南子·道应训》中曰:“扶桑受谢,日照宇宙,昭昭之光,辉烛四海。
阖户塞牖,……若神明,四通并流,无所不及。
”由此可知,至柔之物可以驰骋至坚之理。
“驰骋”即役使之意。
“驰骋天下之至坚”,是言大道造物之机,皆是阴动为先,阳随其后,静而后生动,动而后返静。
阴阴互动所生的太和之炁,犹如驰骋走马一般,迅速奔腾于万物之间,万物顺其自然之炁而生。
虽无人差遣命令,却犹如有使令一般地瞬息入于无间,准确无误,至诚至坚。
柔与刚相对,此处言至坚而不言刚强,变文协韵也。
万物各异其形,各异其质,有的虽历经寒暑而不变,有的虽经岁月而不坏,有的钻之不易穿,有的屈之而不折。
惟有大道至虚至柔,出于无伦,入于无间,弥纶天地,遍满虚空,无处不是至柔之理,无处不是大道至柔之驰骋。
世人只知以强梁胜人、巧取豪夺为益,而不知得之有“不得其死”之祸,此即是“益之而损”之理。
而道性“至柔”、“无有”之损,却能得大道真炁驰骋能入其内之益,此即是“损之而益”。
由此可知:大道宜弱不宜强,强梁者必死,太上之所以发愿作教父,其意在于使世人明白大道正反之理。
刚柔即阴阳负载在物质世界的物性特征。
自然界以阴阳这两大物质力量造化万物,赋予了万物千差万别的刚柔之性。
万物虽有刚柔之别,但却共存一体,相摩相荡,共同运化,才产生了万物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
至柔之驰骋至坚,犹如人之身影,身行影随,身动影行,寸步不离,穷追不舍,合而为一,分则为二,共同作用于物质的变化之中。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带拼音)_道德经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带拼音)_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第一章•dào道•kě可•dào道•,•fēi非•c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iān天•dì地•zhī之•s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mǔ母•。
•ɡù故•c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iào妙•;•c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iǎo徼•。
•cǐ此•liǎnɡ两•zhě者•tónɡ同•c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wèi谓•zhī之•xuán玄•。
•xuán玄•zhī之•yòu又•xuán玄•,•zhònɡ众•miào妙•z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tiān天•xià下•jiē皆•zhī知•měi美•zhī之•wéi为•měi美•,•è恶•yǐ已•。
•jiē皆•zhī知•shàn善•zhī之•wéi为•shàn善•,•sī斯•bú不•shàn善•yǐ已•。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原⽂及译⽂第⼀章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
⽞之⼜⽞,众妙之门。
【译⽂】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万物的根源。
所以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
“有名”和“⽆名”这两者来源相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
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切变化的根本了。
第⼆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较,⾼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
万物作焉⽽不辞,⽣⽽不有,为⽽不恃,功成⽽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了。
没有“有”就没有“⽆”,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就没有“下”,没有“⾳”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圣⼈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然,崇尚⽆为,实⾏不⾔的教诲。
任万物⾃然⽣长,⽽因应⽆为,不加⼲预;⽣长万物,并不据为已有,化育万事,并不⾃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居其功。
就因为不⾃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永远不会被泯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为。
不标榜贤名,使⼈民不起争⼼;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不起盗⼼;不显现名利的可贪,使⼈民的思想不致受到惑乱。
因此,圣⼈为政,要净化⼈民的⼼思,没有什么⾃作聪明的主张;满⾜⼈民的温饱,就不会有更⼤的贪求;减损⼈民的⼼志,便没有刚愎⾃是的⾏为;增强⼈民的体魄,就可⽇出⽽作,⽇落⽽息;那⾥还会与⼈相争呢?若使⼈民常保有这样⽆知⽆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智,没有争胜的欲望,纵然有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妄施伎俩。
道德经第43章心得体会5篇

道德经第43章心得体会5篇道德经第43章心得体会(精选篇1)《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
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
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
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
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
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所以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
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我如此的状态。
“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
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
“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
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期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
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道德经》真意(四十三)

成 了社会上对人普遍使用的一种尊称 , 譬如对人的美
男士、 勇士 、 壮士 、 烈士等等 ; 职业有护士 、 《 说文》 解释“ 士” , 说: “ 士, 事也。数始于一 , 终于 称有女士 、 十。 从一 、 从十。 孔子日: ‘ 推十合一 , 为士 ” ’ 。 意思是 助产士 、 战士等等 ; 学位与头衔有学士 、 硕士、 博士 、 院 说, “ 士” 是指做事特别显示智慧和修养的一类高层次 士; 部队有上士、 中士 、 下士等。 不过这都是题外话 了。
怒 ”呢 ?
天, 古 之极 ” 。 何为“ 古 之极 ” ?是 说很 久很 久 以来 , 士 人圣 人 的
行 为就 已经把 天 道 的德 和 天道 的力 运用 到无 可 限 量
因为 “ 士” 不会 主动发 动 战争 , 他 与 敌人 交 战都是 被动 的。因为他 心怀仁 慈 , 只会 爱天下 人 , 而不 会欺负
a
z | 玄§ 皇 丹勘
( 接上期)
质朴 的“ 一” 联 系起来 , 处理得非常和谐 圆满 , 这样 的
第 六十 八 章
人 就 称为 “ 士” 。
善为士者不武 ,
善 战 者 不怒 ,
那 么 我们 想 想 , 孔 子 乃 老 子 的学 生 , 那 孔 子一 定 非 常清楚 , 老 子所 说 的 “ 一” 就是 “ 道” 了 。能 以道 之
者不与 , 善用人者为之下” , 虽然不再用“ 士” , 但意思 本 章老 子 言 “ 士” , 指 的实 为上 士 , 是换 了一 个 称 谓来
显 然是 与 “ 士” 相关 联 的 。所 以这一 段 话 的意 思就 是 ,
夸赞 圣人 。 大 约从春 秋 战 国开始 , “ 士” 由对 一类 特别 人 的智
国学经典《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值得收藏

国学经典《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值得收藏2022-06-24 16:41·萱语泽吟《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无为有益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无为有益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无为有益——2014年11月01日——亲爱的家人:您好!谢谢您参与每月一信的互联网殿堂的网络共修,谢谢您每月相约不见不散的礼拜。
您在礼拜谁?您在礼拜您自己诚实的为人——随时随地诚实为人就是最好的礼拜,就是您心中天地大道所喜悦的!谢谢您用自己学用《道德经》的真实故事,为生命的富足、幸福、平安祝福祈祷!您为什么要参加每月一信?在每月一信的网络共修里,我们知道了,人的福德不够,色身就不健康;人的福德不够,就看不到自己有问题,就会把所有的怨恨推到别人身上。
而看别人不顺眼;其实自己细胞也在不顺眼;觉得别人不可爱,其实自己生命也在不可爱。
原来,对别人的限制,其实正是对自己的限制;每怨恨别人一次,自己的生命线就更萎缩一次;越怨人,自己心里越难过,以致不是生病,就是招祸。
在每月一信的网络共修里,我们知道了,我们关注什么,我们自己就是什么!如果我们传递负能量,这个负面能量首先会回馈给我们自己,我们生命中的负能量就会发生灾难性的增长;如果我们传递爱,那么爱与感恩的能量滋润的也是我们自己,幸福平安也会与我们相伴。
十一月是收获月,我们收获了什么?人类收获了什么?人类来到这个地球,进入学习之旅、成长之旅,最起码要做到的是用好自己的一颗心——生活要用心,学习要用心,工作要用心,对人要用心。
凡是不用心的地方就不会有收获;凡是用心的地方,我们就会收获生活的喜乐和谐;喜乐和谐就是生命成长的最好见证。
十一月是收获月,现在我们进入网络共修的幸福天长地久的祈祷文。
让我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到,我知道:在诚实关系上,我愿意觉知自己,感恩自己。
因为觉知、感恩对生命的成长和提升很重要;觉知与感恩是创造和谐世界、和谐身心最大的正能量。
在用心关系上,我愿意不断地清理自己。
怎么清理?就是把让自己不舒服的黑影写出来。
当心中太阳升起之时,也是内心黑暗消失之日。
清理是一个简单的方法,清理也是一个最高级、最有效的方法!让内心的阴影一层一层释放,让封闭的心一层一层打开,我们会发现自己内在确实充满着力量!只有走过清理、释放的过程,才能真正的让生命的力量像小溪、小河、大河、大江、大海那样流淌出来。
老子《道德经》-推荐下载

【第 一 章】道可道,非常道
【第 二 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 三 章】不尚贤 使民不争
【第 四 章】道盅 而用之或不盈
【第 五 章】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第 六 章】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第 七 章】天长地久
【第 八 章】上善若水
【第 九 章】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第 十 章】载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 德畜之
【第 十一 章】三十辐 共一毂
【第 十二 章】五色令人目盲
【第 十三 章】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第 十四 章】视之不见 名曰夷
【第 十五 章】古之善为道者
【第 十六 章】致虚极 守静笃
【第 十七 章】太上 不知有之
【第 十八 章】大道废 有仁义
【第 十九 章】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0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负料2,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2试时32卷,3各调需类控要管试在路验最习;大题对限到设度位备内。进来在行确管调保路整机敷使组设其高过在中程正资1常料中工试,况卷要下安加与全强过,看度并25工且52作尽22下可护都能1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试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试技5写、卷术重电保交要气护底设设装。备备置管4高调、动线中试电作敷资高气,设料中课并技3试资件且、术卷料中拒管试试调绝路包验卷试动敷含方技作设线案术,技槽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之至柔①。馳②騁天下之至堅③。無有 入無間④。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 無為之益。天下希及⑤之。 《註解》 ①柔:(一)本義為樹木能曲能直。 (二)柔弱、陰柔。(三)和順。 ②馳:(一)傳播、傳揚。(二)迅(風 馳電掣。) ③堅:(一)堅硬、堅固。(二)剛強、 160 老子道德經戲說 堅決。 ④間:(一)當中、中間。(二)縫隙。 (三)間隔、間斷。(四)通「閑」空閒、清 閒。(五)暗中、秘密地。 ⑤及:比得上、夠得上,趕得上。 戲說 老子在做媒人。上一章(四十二章)「沖 氣以為和」就是說媒。氣是一種無形的,能在 空間流動的物體,它介乎有無之間,是介質, 是媒體。「天下之至柔。」是一個極端,「天 下之至堅」。又是一個極端,在二個極端之間 「馳騁」,是說有氣在二頭跑來跑去作傳播, 「氣」在至柔(陰)和至堅(陽)之間作媒 成其好事也。以上對「氣」已作過解釋;它是 無形的「有」,是無冕之王。老子稱它為「無 有」。風是氣的一種表現形式,俗語說:「世 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所以「無有入無間。」 氣的能耐非常大,它來去自由,任何事物對它 161 老子道德經戲說 來說都無秘密可言,在它的面前不可能有為 (偽),「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用爭),其實在第二章早已講 過:「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 惜,當今真能認識到無為的好處的人卻並不多 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