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_医院_与中_医堂_背后的医学文化解析_对中西两种医疗形制背后的文化解构
历史背景下中西医学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背景下中西医学的交流与融合中西医学的交流与融合可谓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事件之一,产生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它源于早期中西医学之间的文化隔阂与交流不畅,因而,这场交流早期并不顺畅,历程曲折,总体上呈现出中西医学相互借鉴与融合的趋势。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唐朝时期,随着唐朝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许多外来文化也被引入到中国大陆,其中包括了传统的中西医学。
当时,中国的医学体系对外界的医学知识尚存很大的渴求,因此,中西医学的交流之初就被视作是中国医学进步的一次重要机遇。
进入宋朝时期,西医文化的传播逐渐探寻着自身特点,一个新颖的医学文化正在向中华大地扩张。
此时初期的中西医学文化交流因为中华民族对自身传统医学的自信与固守,导致了文化隔阂和医学知识的半透明状态。
到了明朝,中国已经蜕变成一座医学盛宴——各地区都变得具有自己独特的医学文化,这一时期也是中西医学交流变得旺盛的时期。
明朝时期,医学家们开创性地将大量的西医学课程融入到传统的中医学体系里,同时也将传统的中医学理论注入到新兴西医学文化当中,这些革新不仅推动了中西医学的交流,也促进了中原地域内的中西文化融合。
到了清朝,中西医学交流的繁荣程度也逐渐递增。
当时,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外国医生陆续被中华大地所吸引,他们在这里开展医学研究并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如此众多的医学盛宴,当然不失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大陆上的医学成果,可是也要知道,其中既包含了东方医学文化的精华,又汇聚了西方医学文化的精粹。
这种交流纳入了双方文化的了解,其中既包括需要的学术纵深和学术视野,也涉及到了医学观念的自由交流,而两大医学文化的合一是这些交流中探索到的最宝贵的心得体悟。
近现代,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中西医学的交流和融合也进入了全新的领域与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西医学的交流不再主要以学术文化的交流为主,而是通过多层次的深入交流来推动和实现更加协调的双方合作、共同发展。
至此,如果故事要结束,而终结点就是在这种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珍藏一份东西方医学文化的深刻内涵。
中医与西医文化领域的关系

中医与西医文化领域的关系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在文化领域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中医和西医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医诞生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等理念。
而西医则起源于西方,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强调实证主义、科学客观性等原则。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体系、治疗方法等方面的不同。
其次,尽管中医和西医在文化背景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为了维护人类健康而发展起来的医学体系。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和西医应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例如,对于某些疾病,西医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治疗,而中医则可以通过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来辅助治疗。
这种互补关系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第三,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医和西医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
这种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为双方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例如,中医的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而西医也越来越多地借鉴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来治疗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
最后,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一种文化自信和开放的态度。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应该被自信地传承和发展。
同时,中医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其他医学体系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和西医在文化领域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既存在差异,也有相互补充和交流融合的可能性。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医和西医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中西方医疗设计之异同

中西方医疗设计之异同医疗设计是医疗机构、医疗设备和医疗环境的设计,旨在提供舒适的医疗体验,提高康复效果和医疗服务质量。
中西方的医疗设计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医疗理念,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它们的异同。
中西医疗设计的文化背景中西医疗设计的文化背景不同,这也是它们异同的重要因素。
中医疗设计的文化背景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医疗设计方面,中医注重自然、平衡与和谐,“以人为本”、“以病为中心”,以疏导经络、阴阳调和、整体调理为原则,建立药食同源的保健体系。
中医疗设计不仅注重医疗技术的提升,更强调医疗环境的舒适性和和谐性,独具中国的民族特色。
西医疗设计的文化背景西医指的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现代医学体系,追求科学性、精确性和证据性。
在医疗设计方面,西医注重病因分析和治疗手段的手段,更倾向于注重实用性和效率性,因此创新技术的应用更多,例如先进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手术机器人等。
西医疗设计更加注重医疗器械和技术的发展,医疗环境则追求精简、高效、舒适等特征。
中西医疗设计的异同中西医疗设计在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也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差异中西医疗设计中,西方注重客观性和科学性,医疗环境中的多数元素以人为中心,并且强调技术、效率与专业性。
而中医更加注重人体与环境长期沟通的过程,因此医疗环境设计往往会更加强调“人的感受体验”。
从多个方面体现了人性化的特性,例如温和的色调、柔和的光线以及柔软的床铺等,这些都强调了医患之间情感上的沟通。
色彩和材质的差异在色彩方面,西方医疗机构更加注重偏冷的白色或银色色调。
这种选择是因为色彩具有抗菌防污的特性以及易于清洁,这种色调在疗养院、医院等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清洁细菌和病毒。
而中医疗设计中,使用比较平和的颜色,如浅绿色、浅蓝色等等。
这种颜色可以使人感到舒适而平静,也有利于帮助中医疗院调节身体的神经系统,形成自律神经平衡的状态。
在材质方面,西方医疗机构主要选择金属、塑料、玻璃等具有现代感的材料;而中医疗机构则更多地选择具有纹理、结构、原木、石、皮革等材质。
西医与中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西医与中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一、引言西医与中医作为两种传统医学,各自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以及科技进步的推动,西医和中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互相借鉴和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本文将从文化交流、理论融合、实践融合三个方面来探讨西医与中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文化交流在两种传统医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的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西医强调实证主义,强调科学的客观性,而中国古代医学则注重形神合一,强调更为微观和超越的气和神的生命观。
在这两种文化背景下,西医和中医产生了本质上的区别。
但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愈加频繁。
随着中医的国际化、国际医疗服务、科研合作等方面的推动,西医和中医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双方可以相互认知、学习和共享,从而实现文化的融合,为双方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三、理论融合西医和中医在理论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元气观念,西医则重视分析和治疗疾病的具体症状。
然而,两种传统医学具有不同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为疾病治疗提供了不同的途径。
在实践中,中医已经逐渐被承认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西医先进的诊断技术和药物治疗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两种医学模式互相借鉴和融合,不断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理论融合需要对两种医学的优势进行认知和评估,其次在互相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拓展,最后形成具有创造性的综合医学体系。
四、实践融合在治疗方法上,西医和中医之间具有广泛的交集。
例如,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治疗方式有所失效时,文化交流和理论融合促进了合理的治疗模式的产生。
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等为代表的综合治疗模式已经成为快速发展的趋势。
这种结合治疗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中药和西药的疗效,同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承受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也借鉴了中医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例如针灸、刮痧、拔罐、艾灸等方法常常被西医结合使用。
从中西文化差别探中西医学差别

从中西文化差别探中西医学差别(摘要)北京矿务局总医院杨国利为什么中国人能在两千年前就已认知到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结构,而两千年后的今天,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能够武装到牙齿的西医学在认知经络上却仍是困难重重呢?原因何在?一西医学的文华背景1 世界观:西方文明的哲学体系中潜含着的世界观就是:世界是可分的。
2 认识论和方法论:因世界是可分的,故其认识论的中心任务就是研究可分的物质之间的关系;方法论的中心任务就是如何将物分为相应的部分。
3 认识过程。
可以分为两个过程:其一是被动认识过程,就是事物的属性经过人的感觉器官进入意识中形成感觉,诸感觉的相加就形成了知觉,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关于物的外在形态的认识;其二是主动认识过程:就是首先将完整的物分解为相应的部分,对任一部分的认识就是感觉,对诸部分之感觉的相加就形成了知觉,在此知觉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物的内部结构的认识。
通过主动认识与被动认识过程,人们就认为可以达到了对物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属性的全面认识。
这种认识过程得以完成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是:首先能够改造物,并将物分为相应的部分,即可分的才是可认知的;不可分的就是不可认知的。
人的认识可以分为被动的感觉认识、被动的知觉认识;主动的感觉认识、主动的知觉认识。
物能否被认识取决于物是否可分。
故,西方文明体系之下,人们所认知到的物仅是构成改物的诸组成部分的相加。
二西方文明的缺陷众所周知的原理是:整体(W)大于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合(MP)。
换句话说,世界上的物可以被分为具有整体性的物和不具有整体性的物。
由于通过西方文明体系下的认识过程,也可以说是通过常规的认识过程和认识手段,西方文明所认识到的仅仅是MP,故当面对着具有整体性的物时,必然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盲区,必然存在着一个不可被认知的结构。
用公式表示:W=C+MP。
其中的C就是认识上的盲区,一个不可认知的结构。
人是具有整体性存在物,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因此,西方文明体系下,对人的认识永远是有限性的认识,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人对于西方文明体系而言是不可被认知的。
中西医世纪之争乃中西文化之急反思

中西医世纪之争乃中西文化之争的反思市中医院余惠民最近几年,有一个时髦的口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时让人精神振奋,个人认为,这一号召应该是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复兴,所谓精神文明,应是思想素质及人文文化这些形而上的东西。
纵观一百多年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已经是“西风”(欧美风)东渐,日甚一日,中国传统文化节节退让,特别是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更是遭到外夹击,反对的声浪一波高于一波。
几乎濒临生死存废的危难境地,中西医之间,要么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要么是剑拔弩,全面抗衡。
西医是主流,中医是配角,甚至是配角也要让你出局。
皇皇大法——宪法所载之“中西医并重,同时发展”没有落到实处。
中医兴亡,匹夫有责,值此之时,每一个中医人都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是中西医世纪论争乃中西文化的抗争。
我们要从源头上厘清一些是非观点,爱我中华,振兴中医。
一、历史的回顾1、洛克菲勒财团的资本阴谋“当今世界,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今天重温这个论点,针对中医的实际情况,就深深地感受到毛主席哲学思想的高屋建瓴,深刻伟大。
中医是中华民族健康祛病之本,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脊梁。
大多数人都不会相信中医会在中国人手中被消灭,也不会理解有些中国人为什么要消灭中医。
也有人会说,中医现今还是有发展的,国家是重视的,但不客气地说,现在的中医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了,而是完全西化了的或中西医结合的“中医”了。
过去,我们这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中医书”的中医人,对自己的现状,中医的从业环境等等感到不安,焦虑,尤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国人总是对中医过不去,而不像日本、国这些受汉文化影响的民族,既尊重传统,又发展现代科技,过着如鱼得水,滋滋润润的生活,一直到前段时间,我从一些资料中查到了中医遭遇的困境有其根深蒂固的历史上的原因,即洛克菲勒财团为代表的欧美财团强大外力压迫。
对中医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是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在1927年策划的消灭中医,进而以美国的西医实现中国医药行业的一个资产过渡的阴谋,即打着现代化的旗号,行消灭中医之实。
西医和中医两种哲学和两种医学文化到精选文档

西医和中医两种哲学和两种医学文化到精选文档医学作为一门学问和实践,自古以来就分为各种流派和文化背景。
西医和中医作为两种主要的医学文化,在不同的哲学观念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介绍西医和中医两种医学文化,并通过对它们的精选文档进行探讨。
一、西医的哲学与文化西医是以古希腊哲学为基础的医学文化,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病因、病理和症状,以科学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西医强调对身体进行细致的解剖和分析,追求疾病的精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在西医的哲学观念中,人体被视为一个机械系统,病理变化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和研究来解释和控制。
西医强调临床试验和药物疗法的应用,注重以科学的方法来验证治疗效果。
西医学文化中的精选文档包括医学研究论文、临床试验报告和药物说明书等。
二、中医的哲学与文化中医是以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医学文化,其核心思想是平衡和谐的观念。
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将人体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强调身心相互关联,追求病因的根本治疗。
在中医的哲学观念中,人体被视为宇宙的一个微型,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通过中草药、针灸等方法来调整人体的能量流动和平衡病理变化。
中医学文化中的精选文档包括古籍经典、方剂处方和针灸手册等。
三、西医和中医的联系与互补尽管西医和中医在哲学观念和治疗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并不完全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借鉴。
实际上,现代医学界也越来越重视将西医和中医结合起来,以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在西医和中医的精选文档中,可以发现一些共同之处,比如对患者的全面了解和个体化的治疗。
而且,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疾病和病理变化时,西医和中医也可以相互借鉴,通过结合不同的治疗方法来获得更好的疗效。
结语西医和中医都代表着不同的医学文化和哲学观念,它们都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对它们的精选文档进行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它们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东方医学与西方医学地域差异对医疗文化的塑造

东方医学与西方医学地域差异对医疗文化的塑造医疗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对待疾病和健康的观念、态度、方法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源于不同的文化、哲学和观念,因此对医疗文化的塑造都有着独特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地域差异对医疗文化的塑造。
一、医学理念东方医学以中医为代表,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认为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调整阴阳、经络、气血等平衡来维护健康。
西方医学以现代医学为基础,注重以病为中心的治疗,通过细菌学、药理学等科学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这种对待疾病的理念差异深刻影响了东方和西方医学的发展和实践。
二、诊断方法东方医学注重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医生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搏等多个方面来判断疾病状况。
西方医学则以现代医学的临床检查为主,通过医学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科学手段来诊断疾病。
这种诊断方法的不同,体现了东方医学强调总体观察和经验,而西方医学更加重视科学和客观的诊断手段。
三、治疗方法东方医学以草药、针灸、推拿等自然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强调整体调理和平衡。
而西方医学则以手术和药物治疗为主导,注重对症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的差异既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哲学的影响,也与医学发展的历程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
四、医疗体系东方医学在东亚地区得到广泛传承和应用,诸如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都有自己的中医系统。
而西方医学则在欧美等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现代医学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主流的医疗体系之一。
这种地域差异对医疗文化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医疗传统和健康观念。
五、病人角色在东方医学中,病人被视为医生的合作者,在疾病治愈过程中需要积极参与呵护和调理。
而在西方医学中,病人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医生的治疗和指导,在专业医疗体系下进行医疗保健。
这种不同的病人角色也反映了不同医学体系中对个体健康责任的分配。
总结起来,东方医学与西方医学地域差异对医疗文化的塑造有多个方面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要求其 遵 守 相 应 的 作 息 制 度 进 行 专 业 允许中医 建“医 院 ”,并 可 援 用《管 理 医 院
化的医疗 与 护 理; 对 医 生 来 说,实 行 作 息 规则》进 行 管 理,这 场 中 医 能 否 设 立 医 院 形制的 纠 葛 与 纷 争 才 终 于 偃 旗 息 鼓[3]。 时间、职业行为严格规 范 的 留 医 制 度,并
非常讲究孝亲事亲的亲力亲为,一直以来 的是受“法律”“理性”“利益”制约或以之
中西医学是基础理念、医 疗 机 制、诊
就没有把患病亲人委托给陌生人加以照 为特征的医疗文化[8],医患模式体现为患 疗模式截然不同的两 大 医 学 体 系。西 医
顾的传统,因此中国传统的治病程序是以 者基于个人“自主性”的选择下在相对公 学基于局部微观的医学诊疗视角,把人体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5 年第 4 期(总第 322 期)
西“医院”与中“医堂”背后的医学文化解析*
———对中西两种医疗形制背后的文化解构
柏 宁,尹 梅△ (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摘要] 近代以来,西医诊疗形制“医院”以其科学、实效、便利与效率很快被中国民众所接受,与中国传统诊疗形制
与和协助下在家庭空间内达成的。时至 下的平等、淡漠与疏离,当现代西方医学 本身出发,力求追根究源,把疾病还原到
今日,中医堂仍延续着这种诊疗习惯和运 日益走向科学化、商业化之后,这一特点 细胞、基因和分子的特点;其日益追求客
行模式。但面对当前高度社会化的时代 日益凸显。
观化、精确 化 的 特 点,使 其 特 别 关 注 于 检
家庭本身为单位,依靠从中医堂外请出诊 平的基础上与医生实行的是生命健康权 视作由各个器官组合而成的复杂机器,实
或坐堂应诊的医生来诊疗,整个治疗和护 与医学知识技术之间的等价置换,医患关 行分科而治的治疗理念,因此西医院分科
理程序的最终完成是在周围亲属的参与 系更多表现为一种职业理性与价值理性 精细,对人体的关注更多是从局部、疾病
和人类面 临 的 疾 病 日 益 复 杂 化、多 样 化,
中国传统社会社会化程度不高,传统 验与诊断所获得的准确病况数据,以作为
单纯以门诊、出诊和个体诊疗为主的中医 中医“堂”的诊疗范围和服务半径也相对 确诊的依据,实质上西医是一种侧重团队
诊疗形制已远远不足以适应现代社会的 较小,医患之间处在泛亲情格局和友善之 协同作战的诊疗模式;另外西医院过分追
战模式,凸显的是中医大夫在医学这个综 线要求。而西方较健全的法律与较完善 现代医患关系的协调与构建上实现西医
合性学科的范畴内孤军奋战的个人诊治 的医生职业行为规范起到了相应的规范 院和中医堂在相关制度与文化上的优缺
特征。当然这种诊疗形制的形成也与中 与约束的作用,同时深受市场经济价值观 弥合。
国的传统社会文化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影响,西医医院中的医患关系更多体现 2. 3 诊疗模式上的差异
情,易于奏效;且起居较便于家,房屋较于
总之,进入到 20 世 纪 后 的 中 国 医 疗
家为洁,病者所宜;家人不致忙乱,仍可营 体系,实际上并行着三种医疗形制:源于
生,病者得以静养;如疯人及诸恶病,另设 西医的西式医院,中西医学知识相融共存
别院,俾皆得所愈,则固妙否,亦可终其天 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依然秉承中国民族
业化、职业 化、规 范 化 的 道 路。走 入 近 现 制”的特征[7],病人置身于一个被监控化 度,满意度方面落差很大。医院作为新式
代,受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与市场价值观的 的相对封闭的空间,失去了在家治疗或活 医疗空间从医家到医院的转换,传入中国
影响,医院最初的慈善与救助的功能逐渐 动的自由,特别是在与外科手术密切相关 后对于中国传统医疗体系特别是医患关
( 趋新、求尖) 、效率与利益为先( 最优化、 排斥了病人亲密的亲属关系,并且在对医 西医学实践所信奉与维护的专业核心价
最大化) 的发展理念下,医院如今已演变 者的德行技艺知之不多的情况下,为了健 值标准、职 业 行 为 规 范 包 括 医 患 关 系 结
为医疗技术中心与商业盈利中心[5]。
康与生存,患者要将自己的身体、生命包 构、理念与深具儒家社会文化心理和深受
依据西医学的医疗理念实行分科而治,同 但中医医院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中西
时又在一 个 单 一 性 学 科 的 范 畴 内 形 成 团
方医学文化在其中的冲突与碰撞,而在走 队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的运行模式[4]。体
向杂合与共融的过程中,这种“中西医结 现着科学、专业、效率与便利,契合人类日
合”的医院在运行模式和医疗机制上实质 益走向高度社会化的发展需要,因此早在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form and system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al services. / Bai Ning,et al. / / The Chinese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Abstract Since the modern times,western medicine serves the people as the form of“hospital”,which was acceptable for its
19 世纪随着西学东渐和传教士医师 的东来,西 式 医 院 开 始 在 中 国 出 现,并 因 西医“显著的实效”性与“绝对的科学”性 很快在中国社会立足并被大众所熟悉和 接受。1895 年上海《申报》曾发表一篇文 章论述 西 式 医 院 的 优 势“医 院 之 设 之 利 也:有易于 沾 染 之 症 病 者 住 院,家 人 可 免 再病;住院之后,俾医者朝夕施治,体察病
中“医堂”形成并行甚至后来居上之势。基于医学文化视阈从运行模式、医患模式和诊疗模式上对二者进行解构与分析,
并提出在对疾病治疗的空间组织方面、改善现代医患关系以及医疗理念、诊疗机制上应该达成一种相互析取与优缺弥合。
[关键词] 医疗形制;医患模式;诊章编号] 1004-4663(2015)04 - 295 - 03
发展需求,特别是中医“堂”的接诊能力有 交的熟人社会中,即使在高度社会化的今 求高科技诊疗仪器和技术来不断改进对
限,也不利于达成医疗资源与医疗信息的 天,中医医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因为长 疾病诊断与监测的维度和深度,以及检测
集中共享和充分整合,同时缺乏应对突发 期以来形成的医学文化、诊疗意识和模式 手段的标准化、快速化使患者有沦为高科
对比西式医院,中医“堂”没有西医中 括个人的相关隐私、秘密托付给或坦诚的 传统就医心理影响的中国患众之间在文
的留医和住院制度,其诊疗也不同于西医 告知医生。这实质上对整个医者行业的 化上的一种矛盾与冲突所导致。因此就
需借助各种检查、检验人员辅助的团队作 职业精神与行业规范都提出了较高的底 当下中国本土的医疗语境而言,应考量在
effectiveness,convenience and efficiency,coexisting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view of culture of medical sciences,the
mode of operation,relationship mode of doctors and patients,and mod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se two medical forms were
惯及治疗 方 法,既 无 设 立 医 院 之 先 例,亦
医院作为西医学的特色与标志之一,
无设立医院之必要”[2]即以中医诊疗模式 对病人来说,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来自知识
不符合设立“医院”的标准为理由遭到政 权力的威权性和控制力聚集病人、容留病
人的留院治疗制度,由医学专业人员对病 府卫生 行 政 部 门 的 否 定。 后 经 多 方 努 力
deconstruct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which,it was expected that both of them can reach mutual connection and tolerance in spa-
tial organization of disease treatment,improvement of modern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chanism.
度较高但并不平等的关系。
体制之 中。医 院 的 管 理 则 主 要 受 西 方 近
医院制 度 在 医 患 模 式 上 体 现 了 西 方
西医院 和 中 医 堂 实 质 上 代 表 着 两 种
代企业制度管理模式的影响,遵循的是专 医疗体系中 的“委 托 制”或“陌 生 人 托 管 医患关系格局,二者之间在亲和度,信任
中医不得不积极仿照西医形制开始创办 医院和中医堂这两种特色鲜明的医疗形
医院。但一度曾“因中医习惯一向只诊脉 制进行分析与比较。
开方,若聚集数千百病人于一院而管理医 2 西“医院”与中“医堂”两种医疗形制背
院者又无消毒之知识,一遇急性传染病发 后的文化分析
生时,危险实不可以言状,按中医向来习 2. 1 运行模式上的差异
上还是普遍倾向于西医化。
*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医患矛盾尖锐背景下我国医生职业道德重塑研究”( 编号:12532210) △通讯作者:尹梅
·295·
近代欧洲就相继成为各国政府为社会提 堂有其各自的适用空间和优势所在。
利。因此中 国 传 统 医 患 关 系 是 一 种 依 赖
供医疗服务的主要机构而被纳入到国家 2. 2 医患模式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