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指定教材及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考试大纲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细目一:小儿年龄分期与生长发育要点:1.年龄分期标准2.各年龄期特点及与预防保健的关系3.体格生长发育常用指标4.各年龄段呼吸、脉搏、血压常数及计算方法5.生长发育规律6.感觉、运动和语言发育细目二:小儿生理特点、病理特点要点:1.生理特点2.病理特点3.稚阴稚阳学说的意义细目三:小儿喂养与保健要点:1.养分基础2.能量、养分物质、水的生理需要3.母乳喂养的优点和方法4.人工喂养的基本学问5.帮助食品的添加原则6.保健的主要内容、传染病管理和方案免疫细目四:小儿诊法概要要点:1.儿科望诊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2.指纹诊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3.小儿啼哭声、尿液、粪便气味的临床诊断意义4.闻诊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5.儿科基本脉象6.小儿按诊(皮肤、头颅、胸腹、四肢)细目五:儿科辨证的意义要点:1.八纲辨证的意义2.脏腑辨证的意义3.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细目六:儿科治疗概要要点:1.治疗原则2.药物剂量计算常用方法3.常用内治法则4.常用外治法的治疗机理和适应证细目七: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要点:1.脱水程度的推断2.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3.液体疗法液量计算其次单元新生儿疾病细目一:新生儿黄疸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西医病因及发病机理3.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4.西医治疗原则及主要治疗方法5.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新生儿硬肿症要点:1.西医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及诊断要点3.西医治疗原则4.中医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第三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细目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要点:1.主要病原体及临床表现2.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3.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特别类型4.常见兼夹证(夹痰、夹滞、夹惊)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5.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小儿肺炎要点:1.常见病原体及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分类方法4.支气管肺炎、腺病毒肺炎、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5.肺炎心衰的诊断标准及主要治疗方法6.抗生素药物选择原则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反复呼吸道感染要点:1.诊断标准2.中医病因病机3.中医辨证论治第四单元循环系统疾病细目:病毒性心肌炎要点:1.西医发病机理2.中医病因病机3.诊断标准4.常用的西药治疗方法5.中医辨证论治第五单元消化系统疾病细目一:鹅口疮要点:1.病原菌及临床特征2.中医病因病机3.中医辨证论治4.预防和调护细目二:疱疹性口炎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小儿腹泻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脱水的分度5.西医治疗原则6.重度脱水伴有休克的补液方法7.中医辨证论治第六单元泌尿系统疾病细目一:急性肾小球肾炎要点:1.西医发病机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原则6.严峻病例(严峻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的西医处理原则7.中医辨证论治8.预防与调护细目二:肾病综合征要点:1.主要临床特点和分型2.诊断与鉴别诊断3.常见并发症4.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方案5.中医辨证论治第七单元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细目一:化脓性脑膜炎要点:1.病因2.临床表现3.常见并发症4.诊断与鉴别诊断5.抗生素治疗原则6.颅内压增高的处理细目二:病毒性脑炎要点:1.西医发病机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措施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癫痫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4.中医辨证论治5.癫痫持续状态的定义及治疗第八单元小儿常见心理障碍细目一:多发性抽动症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主要西药选择5.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留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中医辨证论治第九单元造血系统疾病细目一:养分性缺铁性贫血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试验室检查3.诊断与鉴别诊断4.西医治疗原则及补铁方法5.中医辨证论治6.预防与调护细目二:特发性血小板削减性紫癜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西医发病机理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中医辨证论治6.调护要点第十单元内分泌疾病细目:性早熟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西医治疗原则5.中医辨证论治第十一单元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细目一:支气管哮喘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发作期的西医发病机理3.诊断与家别诊断4.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依据及治疗5.西医治疗原则6.中医辨证论治7.持续状态的治疗细目二:风湿热要点1.病因及发病机理2.临床表现3.特征症状和体征及Jones诊断标准4.鉴别诊断5.治疗原则6.中医辨证论治7.预后及预防细目三:过敏性紫癜要点:1.西医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诊断及鉴别诊断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及试验室检查3.诊断与鉴别诊断4.西医治疗方法5.中医辨证论治第十二单元养分性疾病细目一:小儿肥胖症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诊断要点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蛋白质-能量养分不良要点:1.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及分型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维生素D制剂的用药方法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鉴别诊断4.西医治疗原则第十三单元感染性疾病细目一:麻疹要点:1.流行病学特点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并发症5.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风疹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3.中医辨证论治4.孕妇预防风疹的重要性细目三:幼儿急疹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水痘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鉴别诊断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猩红热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病原菌及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并发症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流行性腮腺炎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主要并发症4.中医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七: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西医治疗原则及治疗措施5.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鉴别诊断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九:手足口病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常见并发症6.中医辨证论治第十四单元寄生虫病细目一:蛔虫病要点:1.感染途径2.临床表现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蛲虫病要点:1.感染途径2.临床表现2.防治方法第十五单元小儿危重症的处理细目一:心搏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术要点:1.心搏呼吸骤停的病因2.心搏呼吸骤停临床表现及诊断3.心肺复苏的步骤细目二:感染性休克要点:1.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及诊断3.治疗原则4.中医辨证论治第十六单元中医相关病证让知识带有温度。

临床执业医师2024年考试大纲

临床执业医师2024年考试大纲

临床执业医师2024年考试大纲临床执业医师2024年考试大纲研究一、临床执业医师2024年考试大纲概述1.1 大纲的制定背景和目的临床执业医师2024年考试大纲的制定背景和目的在于提高医学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确保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医学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国家制定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旨在通过考试对医学专业人员进行全面评估,选拔出具备高素质和能力的医学人才,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2 大纲的结构和特点临床执业医师2024年考试大纲研究一、临床执业医师2024年考试大纲概述1.1 大纲的制定背景和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临床执业医师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确保临床执业医师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国家制定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该大纲的制定背景是基于对临床医学发展的深入研究和行业需求的全面了解,目的是选拔具备合格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医师,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2 大纲的结构和特点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分为基础科目、临床科目和公共卫生科目三个部分,涵盖了医学基础、临床技能和公共卫生知识等多个方面。

这种结构使得考试更加全面,能够更好地评估考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特点方面,该大纲注重实践能力的考察,实践技能考试部分的分值占比较大,同时强调对医学伦理和医德医风等职业素质的考察,以选拔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医师。

二、大纲的考试科目与内容2.1 基础科目基础科目主要涉及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对于医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2.2 临床科目临床科目是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的核心部分,涵盖了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临床知识和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医师的临床实践和诊断治疗至关重要。

2.3 公共卫生科目公共卫生科目主要涉及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方面的知识,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传染病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中西医结合导论》教学大纲

《中西医结合导论》教学大纲

《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Western Medicine)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学分:1总学时:24 其中理论学时:24, 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其它专业选修课选用教材:陈士奎.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必读书目:[1] 季钟朴.十论中医生理学与中西医结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9;[2] 季钟朴.现代中医生理学基础.学苑出版社,1991;[3] 张文康.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4] 陈士奎.发展中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 陈可冀.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性思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选读书目:[1]甘师俊.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2]李志平.中西医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 冯永泽.中西医比较.科学出版社,2001;[4] 陈如泉.中西医结合方法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杜,1997;[5] 于尔辛.中西医结合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杜,1996;[6] 祝世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 朱文峰.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二、课程教学目标本教材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史及各门中西医结合学科研究知识的咀嚼和消化,力图从整体上反映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进展、最新成就及其特点和规律,记录人们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及其未来发展的思考,展现我国首创的发展中的中西医结合医学面貌等,使学生能从整个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中理解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来龙去脉,科学地认识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理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势及其对人类医学发展的意义,从而激发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热爱、向往和责任感。

2024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24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24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包括以下内容:
1. 中医基础理论: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 中医诊断学:学习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病人的病情信息,进行病证诊断。

3. 中药学:掌握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以及中药的配伍禁忌和煎煮方法。

4. 方剂学:熟悉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主治病症,理解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加减法。

5. 中医内科学:学习中医学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法和常见疾病的诊治。

6. 针灸学:了解针灸的基本理论、常用穴位和针灸技术,以及针灸在临床中的应用。

7. 临床实践:通过模拟病例或实际病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病案分析和治疗方案制定。

考试大纲是考试命题的依据,考生应认真学习和掌握大纲要求的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并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应对未来的临床工作。

2021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大全

2021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大全

2021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考查目标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

试卷形式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024年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

2024年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
基因治疗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以纠正或补偿缺陷 基因引起的疾病。
细胞治疗
应用生物化学技术培养、改造细胞,用于替代或修复受损组织和器 官。
25
生物化学技术在预防保健中应用
营养与健康
研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指导合理饮食和 营养补充。
疾病预防
通过检测生物标志物等手段,预测疾病风险,制定个性化预防措施 。
核苷酸代谢
介绍核苷酸的合成、分解及在遗传信息表达和调 控中的作用。
14
04
基因表达调控与疾病关系
15
基因表达调控基本概念
基因表达调控是指生物体内基因在特定时间和空 间上表达的调节控制机制。
基因表达调控涉及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翻译 水平和翻译后水平等多个层面。
基因表达调控对于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以及 适应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中西 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
1
目 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 • 生物小分子代谢及调控机制 • 基因表达调控与疾病关系 • 细胞信号传导与受体介导作用 • 生物化学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 • 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 • 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2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16
基因表达异常与疾病发生发展关系
基因表达异常可导致 细胞功能异常,进而 引发疾病。
通过研究基因表达异 常,可以深入了解疾 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 制。
不同疾病状态下,基 因表达谱存在显著差 异。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针对基因表达异常,从多个层面进行 调节。
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影响基因表达。

2024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2024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2024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标题:2024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引言概述:2024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是对于中西医结合领域的执业医师进行考核和评估的重要指南。

本文将围绕该大纲的内容,从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包括考试目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及考试评分标准。

正文内容:1. 考试目的1.1 评估医师的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水平1.2 评估医师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能力1.3 促进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专业发展1.4 提高中西医结合医师的执业水平和服务质量2. 考试科目2.1 中医基础理论2.2 西医基础理论2.3 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2.4 中医临床实践2.5 西医临床实践3. 考试内容3.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经典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等3.2 西医基础理论:包括生物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伦理学等3.3 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包括中西医结合基本理论、中西医结合诊断学、中西医结合治疗学等3.4 中医临床实践: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等3.5 西医临床实践:包括西医内科、西医外科、西医妇科等4. 考试形式4.1 选择题:考察医师对于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4.2 简答题:考察医师对于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3 案例分析题:考察医师对于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的综合运用能力5. 考试评分标准5.1 知识掌握程度:根据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分5.2 实践能力:根据医师对于临床案例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进行评分5.3 综合运用能力:根据医师对于中西医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评分总结:2024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发布,将对中西医结合领域的执业医师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估,促进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专业发展,提高中西医结合医师的执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考试目的包括评估医师的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考试科目涵盖中医基础理论、西医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以及中西医临床实践等。

中西医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大纲

中西医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大纲

中西医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大纲以下是一份中西医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西医临床医学导论课程类型:必修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现状。

2. 掌握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专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西医临床医学的概述(2 课时)- 介绍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 强调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和优势。

2. 中西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6 课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

- 西医基础理论: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

- 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等。

3. 中西医临床医学的诊断方法(6 课时)-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舌诊、脉诊等。

- 西医诊断方法: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 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综合评估、优势互补等。

4. 中西医临床医学的治疗方法(6 课时)-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等。

- 西医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

-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综合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等。

5. 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实践案例(4 课时)- 分析实际病例,展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和优势。

-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培养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前景和挑战(2 课时)- 探讨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

- 分析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和演示。

2. 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

3. 实验室实践和临床见习。

4. 课外阅读和研究。

四、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参与讨论的情况。

2. 期末考试:笔试或口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1. 《中西医临床医学导论》(主编:[作者],[出版社]出版)。

2. 相关中西医临床医学的论文和研究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专升本考试《生理学》
考试纲要
第一章绪论
掌握:兴奋性;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负反馈。

熟悉:生命的基本特性;正反馈。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掌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产生原理(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现象及产生原理);阈电位;动作电位与局部电位的特点;骨髓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熟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与出胞)。

了解: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三章血液
掌握:血浆渗透压;各类血细胞的生理功能;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ABO 血型系统。

熟悉:血液的组成及生理功能;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和生理特性。

了解:血液的理化特性;抗凝与纤溶;Rh血型系统。

第四章血液循环
掌握:心动周期与心率;心脏泵血过程;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
支配及其作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熟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生理特性;微循环;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了解:心音和心电图;静脉血压与静脉血流;冠脉循环。

第五章呼吸
掌握:呼吸运动;胸膜腔内压;潮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和用力肺活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牵张反射;呼吸的化学感受性调节。

熟悉: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气体的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了解:呼吸中枢。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掌握: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胰液、胆汁、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吸收的部位。

熟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激素的作用;胃的运动;糖、蛋白质、脂肪的吸收。

了解:咀嚼与吞咽;小肠的运动形式;大肠的运动形式。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掌握:体温的概念及正常值;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中枢。

熟悉:基础代谢率;体温调定点学说。

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第八章排泄
掌握:排泄的概念及途径;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滤过作用(肾小球滤过率、有效滤过压、滤过膜及其通透性、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尿生成的调节。

熟悉:肾脏血流特点及其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重吸收的特点和方式、Na+、水和葡萄糖的重吸收)。

了解: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原理和过程;尿液及其排放。

第九章感觉生理
熟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眼的折光异常。

了解:暗适应与明适应;声音传导途径;前庭器官的功能。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掌握: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突触后电位;外周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反射中枢;反射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

熟悉: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中枢抑制;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了解:神经的营养性作用;正常脑电图波形;睡眠的时相。

第十一章内分泌
掌握: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熟悉:下丘脑调节肽、血管升压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了解:激素的作用机制;催乳素、催产素的生理作用。

第十二章生殖
熟悉:雌激素、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月经周期。

了解:卵巢功能的调节;睾丸内分泌功能。

参考教材:郭争鸣,冯志强.生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