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毒素与海洋食品安全 --当前学术领域对DSP研究的现状
加强赤潮毒性评价和灾害势在必行

赤潮和有害赤潮
赤潮 也称红潮 通常是指一些海洋 微藻 !原生动物或细菌在水体中过度繁殖或聚集而使 藻华 有时称水华 是指 海水变色的现象 ∀ 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现象 习惯上将水体中藻 藻华和赤潮是一 类达到一定密度后的藻华称作赤潮 ∀ 种自然生态现象 圣经中就有过赤潮 海水变色 的记 载 相当一部分赤潮 藻华是无害的 它们自生自灭 然而 近年来能产生毒素和其他有害影响的赤潮 藻 华频繁发生 !规模不断扩大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并危害着人类生存环境 故目前称这类赤潮 藻华为 为符合习惯 可以将 有害藻华 ∏ 其称为有害赤潮 ∀ 海洋浮游微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 多种海洋浮游微藻中有 多种能形 生物 在 有害赤潮的主要 成赤潮 其中有 多种能产生毒素 ∀ 危害形式有 种 第 种情况是 有些赤潮藻能产生 毒素 毒素在贝类和鱼体内累积 人食用时中毒 严重 的能导致死亡 第 种情况是 有些赤潮藻能产生毒
素危害鱼类等海洋生物 如 年广东的裸甲藻和 棕囊藻赤潮产生的溶血毒素都导致了大规模的鱼类 死亡 第 种情况是 另外一些赤潮藻虽然无毒 但能 对鱼鳃造成堵塞或机械损伤 还可能由于死亡时大量 耗氧而使海洋生物窒息死亡 ∀ 赤潮发生和消亡过程 值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显著变 中 水体中溶氧 ! 化 各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 海洋生态系 统失衡恶化 渔业资源和海产养殖业受损 同时赤潮 藻毒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
论坛
ΟΡ Υ Μ
加强潮毒性评价和灾害评估势在必行
ΠΡ ΟΠΟΣ ΑΛ ΟΦ ΣΤ Ρ Ε ΝΓ Τ ΗΕ ΝΙΝΓ Ο Ν Τ ΟΞΙΧΙΤ Ψ ΑΝ∆ ΙΜΠΑΧΤ2 ΙΝΓ ΑΣΣΕΣΣ ΜΕ ΝΤ ΟΦ ΗΑΒ Ε ς Ε ΝΤΣ
颜
天
周名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及其遏制对策

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及其遏制对策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赤潮现象日益频繁,给海洋生态系统、水产养殖业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
赤潮是一种海洋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引起的有毒化学物质释放现象。
目前,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热点,对于赤潮的遏制对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赤潮的发生机制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现象,其发生机制涉及到海洋化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多个方面。
水温、光照、营养盐浓度、水流、海洋环境污染等因素都会对赤潮产生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赤潮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赤潮指的是一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的现象。
这些生物在生命周期中会产生生物毒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水生生物生态系统。
例如,赤潮鱼类中毒可以引起疾病和死亡。
另外,赤潮还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影响水产养殖业产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赤潮遏制对策1.加强预警由于赤潮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预警工作极为重要。
国际上已经建立了一套从监测到预警的严密体系,包括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和流经沿岸海域的海浪传感器监控、利用数学建模预测等。
这些措施均可为赤潮预警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2.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是造成赤潮高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海洋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都会导致水质恶化和生境破坏,从而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供各种浮游动植物繁殖,从而引起赤潮。
因此,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是必要的,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机制。
3.进行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是遏制赤潮发生的另一种可行的途径。
国际上一些地区采取了野生海产品放流、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措施,从而恢复沿海生态系统,增加浮游动植物的天敌,防止赤潮高发。
4.建立应急响应机制赤潮爆发时,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进行遏制。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包括组建赤潮应急响应管理团队、制定应急预案、对赤潮区域进行隔离、提供医学服务等等,以减少赤潮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总结赤潮的高频发生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彻底打赢赤潮防控的战役,需要我们加强赤潮的发生机制研究,拓展治理手段,形成紧密协作机制。
赤潮的危害、成因和防治研究进展

赤潮作为一种突发性强、致灾面积广的全球性海 洋生态灾害,其发生机制、监测预防、治理技术等一直 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由于赤潮的发生机制尚未清 楚,治理赤潮灾害主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 策略。目前治理技术大都处于理论或实验室阶段,且 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局限性。 3. 1赤潮治理技术赤潮治理技术包括物理法、化学 法、生物法[12泊$
清液) $ "
生物学教学2021年(第46卷)第7期
-67 -
有毒有害物质,危害水体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健康。 可见,赤潮的发生会打破海洋生态系统在生物与
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保持着的一种相互依存、相处制 约的动态平衡,严重影响海洋水体中正常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2: $
1.2赤潮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赤潮灾害不仅打破海 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活动造成 巨大的影响。 1.2. 1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安全一些有毒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尽管不会直接导 致海洋动物死亡,但是这些赤潮生物被海洋动物摄取 后,经食物链的传递,最终进入人体,进而对人类的健 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这类毒素通常称为“贝毒”。 迄今为止,从赤潮生物中已分离出200多种毒素,包括 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记忆缺失性贝毒、 神经性贝类毒素以及西加鱼毒素等[z $随着人们对 赤潮毒素的日益关注,近年来不断有新的毒素被发现, 如米氏凯伦藻等能够产生具有溶血活性或细胞毒性的 物质,接触后会损伤鱼鳃组织[5+ $
属于细胞质遗传
8放线菌的遗传物质由抱子传递给后代来自传递过程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D.用同一棵桃树上所结桃子的桃核繁殖,后代所
结桃子口味相同,是进行了无性生殖
解析:放线菌的遗传物质通过抱子丝的不均等缢
赤潮的生态学研究进展和展望

赤潮的生态学研究进展和展望杨刚(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摘要本文针对赤潮的生物学研究、赤潮发生机制,赤潮的生态学效应,赤潮的生物学监测和赤潮的防治等方面对整体的赤潮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应用介绍,最后对赤潮的研究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
关键字赤潮发生机制生态学效应监测防治分类号赤潮(red tide)又称有害藻华(harmful algae bloom ),是由于某种(或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或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爆发性繁殖(增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形成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难以估量: ①赤潮生物的爆发性增殖会造成海水pH值升高,粘稠度增大,改变水生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 ②藻类大量死亡时分解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域的动物因缺氧而死亡; ③藻类过度密集会堵塞鱼贝类生物的鳃部,使其窒息而死; ④有的赤潮藻类本身含有毒素,鱼贝等生物接触后会发生中毒反应。
有的赤潮毒素容易在鱼贝体内蓄积,人们误食含有毒素的水产品后会引起肢体麻痹,甚至中毒致死。
[1]据报道记载,赤潮在古代发生的次数非常稀少。
20世纪以来,由于工农业迅速发展,沿海地区人口激增,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海洋中,造成内湾、河口和沿岸水域的严重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赤潮的发生频率不断升高。
并且,赤潮影响的水域面积越来越大,引发赤潮的藻种也越来越多(Hallegraeff,1993 )。
[2]当前,每一个拥有海岸线的国家都受到赤潮的威胁。
因此,赤潮已经成为世界沿海国家所面临的主要海洋环境问题,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许多临海国家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研究。
从发展趋势看,赤潮的发生机理、危害、预测和防治仍将是今后赤潮研究的主流。
1. 赤潮的生物学研究据报道,世界各地己引发过赤潮的生物有200种(福代康夫,1990)。
[3]赤潮生物除少数的原生动物和细菌外,大都属于浮游植物,包括蓝藻、硅藻、甲藻、金藻和隐藻等门类,其中硅藻和甲藻占多数。
中国赤潮灾害影响下的海洋劳动者收入损失最小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赤潮灾害影响下的海洋劳动者收入损失最小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赤潮是指水体中大量的特定微生物或藻类爆发,大量繁殖积聚形成的成片水华,常常会造成水质恶化、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以及生态经济系统承受压力等环境问题。
中国沿海地区作为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海洋资源是支持当地经济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赤潮的发生对于当地水产养殖业和海洋垂钓业等海洋劳动者的收入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严重威胁了他们的生计和社会安全稳定。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赤潮灾害下海洋劳动者的收入损失最小化问题,通过对影响收入的因素、损失评估和应对措施的研究,为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科学界提供有关赤潮灾害影响下的海洋劳动者权益保护和生计保障的决策支持。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一)研究内容1. 影响赤潮灾害下海洋劳动者收入的因素分析,包括赤潮程度、作业区域、水产品种类、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2. 海洋劳动者赤潮灾害收入损失评估,采用生计分析等方法,测算赤潮灾害对于企业和从业者的经济影响。
3. 基于收入损失评估,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国家政策、企业应对策略以及从业者的生计调整等建议。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法:通过归纳、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赤潮灾害下海洋劳动者收入的相关研究成果,梳理收入损失的影响因素、评估方法和应对策略等。
2. 实证分析法:通过对赤潮事例的收集和分析,建立相关数理分析模型,测算赤潮灾害对不同类型海洋劳动者的经济影响,评估赤潮灾害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 计量经济学方法:采用建模的方法,分析赤潮灾害下的收入损失与其它经济因素的关系,探讨收入损失的发生机制和解决路径。
三、预期成果1. 建立赤潮灾害对海洋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定量测算模型。
2. 赤潮灾害下的海洋劳动者收入损失评估报告,包括各类从业者收入损失的统计数据和因素分析。
3. 针对赤潮灾害对海洋劳动者收入损失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政策和应对措施,并进行政策效果测算和风险评估。
水产品中赤潮毒素残留的风险评价

世界许 多国家及相关 国际组织制定 了某些赤潮毒素 ( 如贝类水产品及其制品中的 p P D P A P S 、S 、S 、 N P 的限量标准, S) 为水产品质量控制提供 了技术依据。 但有些赤潮毒素 尚无检测标准和限量规定 , 给水
海洋赤潮事件对附近地区水产业的影响调查

海洋赤潮事件对附近地区水产业的影响调查海洋赤潮是一种由海水中的藻类异常繁殖引起的现象。
这些藻类通常生长于富含养分的水域,当养分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它们会大量繁殖,形成大规模的藻类堆积,即所谓的赤潮。
虽然赤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现象,但人类活动也被认为是其发生和扩散的主要原因之一。
海洋赤潮事件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对附近地区的水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海洋赤潮事件对附近地区水产业的影响进行调查。
首先,海洋赤潮事件对附近地区水产业造成的直接影响是损害水产养殖业的收益和生产能力。
赤潮中的毒性藻类会释放出有毒物质,对养殖海产品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鱼类、贝类和虾类等水生生物吸入有毒物质后会出现中毒症状,不仅导致大量死亡,还会减少存活下来的水产品质量,影响其市场价值。
养殖场还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技术手段来减少藻类堆积对水产品的危害,这增加了生产成本。
其次,海洋赤潮事件对附近地区的渔业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赤潮会导致水域变得浑浊,堆积的藻类会消耗大量水中的氧气,造成水中缺氧,对鱼类等渔业资源的生存环境造成直接的威胁。
大规模的鱼类死亡事件会造成渔业资源的减少,使得渔民的收益减少,甚至可能导致一些渔业从业者失去生计。
此外,渔民也需要进行额外的净化工作来清除赤潮所带来的藻类,这同样增加了渔业成本。
此外,赤潮事件对附近地区的旅游业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海洋赤潮通常会导致海水变得混浊,颜色发黑,并散发出刺激性气味。
这使得沿海地区的海滩沙滩、海域的景色受到破坏,给游客带来不好的游览体验。
赤潮还可能释放出有害物质,对游泳者的健康构成威胁,进一步削弱了当地的旅游业。
旅游业是许多沿海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赤潮事件的发生将导致游客流失以及旅游收入的减少。
最后,海洋赤潮事件还会对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长期影响。
赤潮中大规模的藻类繁殖会消耗大量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中缺氧,同时也会释放有毒物质,这对其他海洋生物造成了威胁。
小型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数量的减少将进一步影响食物链的平衡,从而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产生连锁反应。
赤潮生态学的实验研究与评估

赤潮生态学的实验研究与评估赤潮是一种由于海水中的藻类或其他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导致水体颜色变红的现象。
赤潮不仅会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还会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健康风险和经济损失。
因此,赤潮的实验研究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赤潮的原因赤潮的成因是复杂的,由多种生态和生理因素引起。
其中包括水质、水深、光照、营养盐、温度、盐度、酸碱度、风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因素,还包括微生物的生长要素,如硅酸盐、铁等。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赤潮这一现象。
赤潮的影响赤潮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首先,赤潮中的藻类和细菌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长期缺氧对水中生物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其次,赤潮中的有毒藻类会释放毒素,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带来威胁。
最后,赤潮还会影响渔业和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给当地经济带来损失。
赤潮的实验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赤潮现象和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其中最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培养实验。
通过控制营养盐、光照、温度和其他环境因素,使藻类和其他微生物在实验室中繁殖生长,以模拟赤潮的发生和发展。
这些实验可以为科学家们了解赤潮的成因提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
赤潮的评估为了评估赤潮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影响,科学家们使用了多种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本收集和分析。
科学家们通过在赤潮发生的水体中收集样本,并对样本进行分析,以了解赤潮中藻类、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
这些数据可以为受赤潮影响的水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在评估赤潮影响的过程中,科学家们还使用了模型模拟、生态监测、经济评估和社会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为制定赤潮管理政策和保护赤潮受影响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提供重要支持。
结论赤潮是一种严重威胁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影响,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和评估。
这些工作为制定有效的赤潮管理政策和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未来,科学家们将继续开展实验和评估工作,努力解决赤潮带来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食用紫贻贝中毒事件,共有168位疑似食用淡菜中毒者入院治疗,中毒
14
长江口赤潮
根本原因:海水水体富营养化---N、P… 罪魁祸首:甲藻 (Dinoflagellates) 大量繁殖!
深圳南澳海面出现赤潮: 一顿饭工夫海水变成了红色
15
广东珠海银沙滩出现大批死鱼
广东大亚湾海边现大量死鱼 -主要是红鳝, 疑为赤潮引起
16
2012年我国沿海各月发现赤潮次数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2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贝 类 鱼 类
LD50 = 50ng~200g/kg
(小鼠腹腔注射)
24
毒素种类
毒素结构
毒素来源
腹泻性贝毒 (DSP)
1: Okadaic Acid (OA、大田软海绵酸) 分子量:MW805 中毒机理:蛋白磷酸酶 PP1和 PP2A的强抑制剂 LD50 = 200g/kg (mouse ip.)
Prorocentrum属、 Dinophysis 属甲藻
25
毒素种类
毒素结构
CTX-1: MW1111
中毒机理和LD50
激活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 导致持续性钠离子内流 LD50 = 0.15 g/kg (mouse ip.)
毒素来源
雪卡毒素
Ciguatoxin
MW3423
刺尾鱼毒素
Maitotoxin
NSP
H2N
O O HN H H N N H OH OH + NH
麻痹性贝毒
Saxitoxin: MW299 (石房蛤毒素)
PSP
+ HN
N
Alexandrium tamarense
全球范围内DSP的分布
(摘自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网页)
27
各国贝类水产品中DSP的限量标准状况
目前已有13个国家或组织制定了贝类水产品中DSP的限量标准, 范围从16~200(OA)μ g/100g。 (1) 其中美国FDA、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朝鲜为 20μ g/100g; (2) 欧盟、德国、葡萄牙、爱尔兰、英国制定DSP(主要指OA)为 16μ g/100g; (3) 而日本规定了紫贻贝和扇贝中肠腺的标准分别为 120μ g/100g、200μ g/100g; (4) 澳大利亚和德国规定贝类肝胰腺的标准为40μ g/100g。
Fluoride Boracic acid
Heterocyclic
Precious metal catalyst(palladium,phosphine)
二、赤潮毒素与海洋食品安全
赤潮(Red tide)-海洋生态灾害
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 保护局数据,自1972 年长江口外海域首次 报道束毛藻赤潮以来, 至今已共发生 117 次 赤潮。其中,上世纪 70 年代发生 1 次, 80 年代发生13次,90年 代 发 生 58 次 , 到 了 2000年至2006年的六 年间共发生45次,赤 潮爆发频率加密。近 十年,长江口、邻近 海域的赤潮有向内发 展之势。
DSP含量 ≼ 60 pg/100g ;
3)2002年国家海洋局发布海洋生物质量检测技术规程规 定,DSP含量≼ 200mg/kg。 我国尚未制定水产品中DSP国家限量标准。
29
DSP的分析检测方法
(1) 生物测试方法(小鼠生物测定法-MBA); (2)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欧盟2010年规定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法替代腹泻
16,000CAS,about 210,000 bottles
Unique:3,000 CAS
Special compounds wanted
Outstanding products
Lithium reagent(ADAMAS-ROCKWOOD) HPLC Solvents
Deuterated reagent(ADAMAS-CIL)
Brevetoxin B: MW895
激活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 导致持续性钙离子内流 Gambierdiscus toxicus LD50 = 50 ng/kg (mouse ip.) 有毒冈比甲藻
神经性贝毒
与钠离子通道结合,造成持 续性钠离子内流,而导致神 经和肌肉细胞死亡 LD50 = 120 g/kg (mouse ip.) Karenia brevis 短裸甲藻 与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结 合,抑制通道开放,造成神 经突触和神经肌肉接头传导 受阻 LD50 = 3-10 g/kg (mouse ip.)
•
Lab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Lab softwares
2012年3月, 全国人大常委 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市委副 书记殷一璀, 科技党委书记 陈克宏,再次莅临指导工作, 泰坦CEO谢应博汇报了工作
•
国内首创一站式科学服务平台
Main advantage
赤潮(甲藻)毒素为非蛋白质有机小分子化合物,一般具有热稳定性, 可 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中毒。按中毒症状和毒素来源不同,甲藻 毒素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 1. 腹泻性贝毒(DSP) (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 2. 神经性贝毒(NSP) (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 3. 麻痹性贝毒(PSP)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 4. 雪卡毒素 (CTX) (Ciguatoxin) 5. 刺尾鱼毒素 (MTX) (Maitotoxin )
33
The structures of okadaic acid (OA), OA-D10a and OA-D10b.
34
大田软海绵酸 (OA) 的1H-NMR图谱
35
36
21
赤潮毒素的源头-有毒甲藻
甲藻(Dinoflagellate)又称双鞭毛藻,个体通常约几十微米大小,为 海洋低等单细胞藻类,起源于15-14亿年前,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 一,为海洋第二大浮游植物。全世界已记录的约有130个属,代表种约 有1200多种,是赤潮生物中最主要的门类,大部分种属分布于热带海洋。
Toxin?
只有在获得毒素标准品的基础上, 才能建立其分析检测手段、建议 19 国家限量标准,确保海产品的食用安全!
我国南方海洋食品安全问题
广东地处南岭以南,南海之滨。发达的海水养殖业导致了近海水体 富营养化,沿海水域赤潮发生频繁。因食用赤潮毒素污染的鱼贝类
海鲜造成的人体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食用贝类中毒事件:
生产产家: 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所属海洋生物科学研究所
2. ELISA检测试剂盒:
OA的ELISA检测试剂盒价格7600元/个。 Okadaic Acid (DSP) ELISA:
Abraxis LLC(美国)、Bioo Scientific(美国)、REAGEN(美国)、
Erfabiotech(加拿大)、Europroxima(荷兰)。
2012年,我国沿海共发现赤潮73次,12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 20.15亿元,其中,福建省赤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大,为20.11亿元。
17
有毒赤潮: 美国弗罗里达赤潮及其危害
赤 潮
Karenia brevis
短裸甲藻 (有毒种)
NSP 热稳定
中毒/死亡
毒素的分子结构
18
海产品安全 (重金属+海洋毒素污染)-非人为因素
28
我国海产品中贝类毒素的限量标准状况
1)农业部2001-09-03发布2001-10-01实施的行业标准 NY5073-2001《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
规定DSP不得检出(贝类);
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2001年曾经发布了《无 公害水产品的安全要求》,规定PSP含量 ≼ 80 pg/100g,
症状主要是呕吐和腹泻, 疑似“腹泻性贝毒”中毒。
20
食用鱼类中毒事件:
雪卡毒素中毒事件: 2006年广东雪卡毒素中毒人数就达数百人,汕头、深圳等地均发 生过大规模中毒事件。其罪魁祸首是广东人喜欢食用容易遭受雪 卡毒素污染的深海热带鱼类,如老虎斑、东星斑、西星斑、杉斑、 苏眉等石斑鱼和鲈鱼等。 2012年4月,香港出现进食海鱼引起雪卡毒素中毒的事件。
性贝毒(DSP)生物检测方法。
(3)生物免疫: (a)蛋白磷酸酶抑制试验、 (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我国尚未制定水产品中DSP国家限量标准,也无国家标准检验方法。
30
市场上DSP的分析检测主要产品
1. 高纯度毒素标准品:
大田软海绵酸OA(≥95%)标准品:价格在13000元/mg以上。
赤潮毒素与海洋食品安全
周晓伟
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总监
Prorocentrum lima
Titan Scientificablished by Doctors and Masters, Titansci has been alway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Department, National Education Department and Shanghai Government. We apply ourself to serve lab need: High performance chemical reagents and general Reagents Instruments and consumable 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