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河口赤潮研究进展与防治对策
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摘要:赤潮的发生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新的赤潮藻种不断出现、有毒赤潮比例上升及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对于赤潮发生机制及危害防治的研究已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从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三个方面阐述了赤潮的危害。
针对赤潮的危害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如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种植水生高等植物等措施。
关键字: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1]。
赤潮及有害赤潮发生趋势概述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2],赤潮历史记载及其成因与危害美国、中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近年来,赤潮的发生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新的赤潮藻种不断出现、有毒赤潮比例上升及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对于赤潮发生机制及危害防治的研究已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已发现的赤潮生物有330多种,其分布极为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个海域[3]。
赤潮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海洋浮游微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海洋中的4000余种浮游藻类种,约有300种能够导致赤潮,其中70多种能够产生毒素。
中国沿海的赤潮生物有148种,其中43种曾引发过赤潮。
1.赤潮的成因l、海洋污染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沿海地区人口的膨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地表径流将大量陆源污染物质排人海洋,海洋遭受严重污染,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
海水中大量氮、磷、微量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的增加,为赤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离子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5]。
铁、锰螯合剂在一定的剂量下,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藻类急剧增殖。
赤潮的生物防治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课程论文赤潮的生物防治及其研究进展课程名称生物安全姓名王松振学号0926321033 专业2009级生物技术指导教师林毅成绩华侨大学化工学院印制2012 年12月30 日赤潮的生物防治及其研究进展王松振华侨大学化工学院2009级生摘要:赤潮爆发频繁,已成为海洋灾害之一,目前治理赤潮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生物法应为其自身明显优势,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介绍了微生物(细菌、病毒等)防治、大型海藻防治、植物克生防治、天敌防治和红树林防治等赤潮的生物防治及其研究进展。
关键词:赤潮;生物防治;研究进展1.引言20世纪以来,由于沿海地区人口激增,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即直接排入到海洋中,造成内湾、河口和沿岸水域严重污染和富营养化;同时人类活动的加剧改变了沿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了气候条件以及其他环境因子,导致赤潮频繁发生,并且引发赤潮的藻种越来越多,赤潮影响的区域面积也越来越大。
有害赤潮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性的海洋灾害,与沙尘暴并列为我国目前面临的、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的两大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制约沿海经济的发展、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
及时预报和防治赤潮,是当前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1]。
目前国际上治理赤潮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是用超声波或磁力等杀死和回收赤潮生物以达到治理赤潮的方法。
但由于赤潮发生面积大,微藻回收困难,实际可操作性不高。
化学法是使用最早、发展最快的一种方法,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的优点,但化学法造价高,且易形成二次污染;孙晓霞; 张波; 俞志明[2];为研究赤潮防治剂对中国虾的影响 ,进行了粘土、Ca(ClO) 2 、AlCl3、FeCl3 对中国虾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这些防治剂在不同浓度下对中国虾会有一定的毒性或者体内累积毒性。
生物法对环境无二次污染,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方法,也是目前研究最为热门的一种赤潮的治理方法。
赤潮水华防治措施

赤潮水华防治措施背景介绍赤潮,又称赤潮水华,是一种由海洋中某些有害藻类大量繁殖形成的现象。
这些藻类会释放出有害的毒素,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赤潮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因此,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赤潮水华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赤潮水华的影响赤潮水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赤潮会削弱光合作用,降低水中的氧气含量,导致其他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其次,赤潮水华释放出的毒素会杀死海洋中的鱼类和其他生物,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此外,赤潮还会对渔业、旅游业等人类活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赤潮水华防治措施为了解决赤潮水华问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赤潮水华防治措施。
1.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减少赤潮水华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加强水质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污染源的排放,可以减少赤潮水华的发生。
此外,加强污水处理工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也是水质管理的重要方向。
2. 生物控制生物控制是通过引入或增加一些天敌物种来控制赤潮水华的繁殖。
例如,引入捕食性的动物来减少藻类的数量,或者使用特殊的微生物来控制有害藻类的生长。
这种方法在一些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通过物理手段来减少赤潮水华的发生。
例如,在赤潮发生的水域设置屏障,阻止有害藻类的扩散。
另外,也可以利用超声波、高温等方法来杀死有害藻类。
4.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通过投放化学物质来抑制赤潮水华的发生。
例如,投放一些抗生素或杀藻剂来控制有害藻类的繁殖。
然而,化学防治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谨慎使用。
5. 水域管理水域管理是通过严格的监管和管理来控制赤潮水华的发生。
例如,对水域进行划定和管理,设立禁渔区和保护区,限制渔业和其他人类活动的发展。
此外,加强对水域的巡查和执法也是水域管理的重要环节。
结论赤潮水华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解决赤潮水华的关键在于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水质管理、生物控制、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水域管理等都是有效的手段。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一、赤潮成因1、人为原因:化学原因。
营养性污染物来源: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岸农业生产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积累于土壤中,随江河排泄于海洋或湖泊;陆地水体周围牧业活动;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现代化工发展,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和污水(日常生活淘米、洗菜、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也含有较多的氮和磷。
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使生活污水含磷量很高。
)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近海过度海水养殖向水域投放饵料,导致海湾、浅海区营养物质增多。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有利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氮和磷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2、自然原因:(1)地形:海湾、浅海海域相对封闭,水体交换能力弱,自净能力差;形状或轮廓,如渤海湾C形海湾,喇叭形海湾。
海温和盐度。
(2)气候水文气象:干旱少雨,光照足;风力小;海流缓慢;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加速生物新陈代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气候异常:如温室效应(3)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藻类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二、危害1、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2、赤潮对海洋渔业(养殖业、捕捞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1)赤潮生物吸收阳关,遮蔽海面,水体中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
(2)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3)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4)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可能随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中毒或死亡。
三、防治:预防方法: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工业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严防污染及富营养化;农业生产限制使用化肥、农药;禁止生产洗涤剂企业生产含磷洗涤剂;改善水质和底质生态环境,含氮和磷的污水中种植芦苇、蒲草等;选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质进行混养、轮养、立体种植;在发生赤潮时,不引水排灌;育苗最好用沙滤池过滤的水或沉淀池沉淀后的水;控制有毒外来赤潮物种侵入。
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及其遏制对策

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及其遏制对策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赤潮现象日益频繁,给海洋生态系统、水产养殖业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
赤潮是一种海洋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引起的有毒化学物质释放现象。
目前,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热点,对于赤潮的遏制对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赤潮的发生机制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现象,其发生机制涉及到海洋化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多个方面。
水温、光照、营养盐浓度、水流、海洋环境污染等因素都会对赤潮产生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赤潮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赤潮指的是一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的现象。
这些生物在生命周期中会产生生物毒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水生生物生态系统。
例如,赤潮鱼类中毒可以引起疾病和死亡。
另外,赤潮还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影响水产养殖业产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赤潮遏制对策1.加强预警由于赤潮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预警工作极为重要。
国际上已经建立了一套从监测到预警的严密体系,包括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和流经沿岸海域的海浪传感器监控、利用数学建模预测等。
这些措施均可为赤潮预警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2.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是造成赤潮高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海洋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都会导致水质恶化和生境破坏,从而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供各种浮游动植物繁殖,从而引起赤潮。
因此,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是必要的,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机制。
3.进行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是遏制赤潮发生的另一种可行的途径。
国际上一些地区采取了野生海产品放流、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措施,从而恢复沿海生态系统,增加浮游动植物的天敌,防止赤潮高发。
4.建立应急响应机制赤潮爆发时,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进行遏制。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包括组建赤潮应急响应管理团队、制定应急预案、对赤潮区域进行隔离、提供医学服务等等,以减少赤潮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总结赤潮的高频发生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彻底打赢赤潮防控的战役,需要我们加强赤潮的发生机制研究,拓展治理手段,形成紧密协作机制。
赤潮发生后的治理措施

赤潮发生后的治理措施背景介绍赤潮是一种由大量的赤潮藻类(如蓝藻、黄藻等)在水体中繁殖引起的现象。
赤潮不仅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还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带来很大的威胁。
因此,发生赤潮后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赤潮的危害赤潮藻类繁殖过程中释放的毒素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毒素会进入食物链并最终对人类造成健康风险。
此外,赤潮还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损害渔业和旅游业等相关产业。
赤潮治理的基本原则赤潮治理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施策和社会参与等。
1.预防为主:加强源头控制,减少养殖、污水处理等活动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负面影响,从而降低赤潮的发生几率。
2.综合治理: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包括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和化学方法等,以及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进行有效治理。
3.科学施策: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计划和方案,结合赤潮的种类和水域特点,选择适当的治理手段和技术。
4.社会参与:加强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对赤潮防治的认知和支持度,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赤潮治理工作。
赤潮治理的具体措施1.监测与预警建立赤潮监测体系,利用遥感技术、传感器等手段对赤潮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实时监测。
并建立专业的赤潮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帮助相关部门采取应对措施。
2.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排挤、气泡阻隔和光照消毒等。
机械排挤利用排挤设备将赤潮藻类从水体中剥离出来,然后进行处理。
气泡阻隔是通过释放气泡形成阻隔层,阻断赤潮藻类的光合作用和氧气供应。
光照消毒利用特定的光照条件破坏赤潮藻类的细胞结构,从而达到治理的效果。
3.生物方法生物方法主要包括利用赤潮藻类的天敌进行控制,如利用草鱼、鲫鱼等鱼类、虾蟹类捕食赤潮藻类,起到控制赤潮藻类数量的作用。
此外,可以引入其他抑制赤潮藻类生长的生物,如硅藻和硅藻酸,对赤潮藻类进行约束。
4.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物质对赤潮藻类进行控制。
常用的化学物质包括铜硫酸盐、过氧化氢、漂白粉等。
赤潮原因措施

赤潮原因措施
赤潮是指由某些浮游生物过度繁殖而引起的一种水体现象。
赤潮会导致水体变色、臭味、鱼虾死亡等问题,严重影响水生态和渔业生产。
那么,赤潮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采取措施防止和治理赤潮呢?
赤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大量的有机养分源,如农业、养殖业废水、城市污水等,会导致水中营养盐过度富集,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养分;二、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等因素也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三、人类活动中,海水中的废弃物和化学物质也会影响海洋环境和浮游生物的生态。
为了防止和治理赤潮,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一、减少有机养分源的排放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如加强农业、养殖业、城市污水等废水的处理;二、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减少气候变化和污染等因素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三、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赤潮的扩散和恶化;四、研究和开发治理赤潮的技术和方法,如利用生物调控、化学物质杀灭、机械清除等方法。
总之,赤潮的形成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只有加强环境保护和控制污染才能减少赤潮的发生和影响。
同时,也需要研发更加有效的治理技术和方法,以便在赤潮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理。
- 1 -。
赤潮的危害、成因和防治研究进展

赤潮作为一种突发性强、致灾面积广的全球性海 洋生态灾害,其发生机制、监测预防、治理技术等一直 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由于赤潮的发生机制尚未清 楚,治理赤潮灾害主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 策略。目前治理技术大都处于理论或实验室阶段,且 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局限性。 3. 1赤潮治理技术赤潮治理技术包括物理法、化学 法、生物法[12泊$
清液) $ "
生物学教学2021年(第46卷)第7期
-67 -
有毒有害物质,危害水体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健康。 可见,赤潮的发生会打破海洋生态系统在生物与
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保持着的一种相互依存、相处制 约的动态平衡,严重影响海洋水体中正常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2: $
1.2赤潮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赤潮灾害不仅打破海 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活动造成 巨大的影响。 1.2. 1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安全一些有毒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尽管不会直接导 致海洋动物死亡,但是这些赤潮生物被海洋动物摄取 后,经食物链的传递,最终进入人体,进而对人类的健 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这类毒素通常称为“贝毒”。 迄今为止,从赤潮生物中已分离出200多种毒素,包括 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记忆缺失性贝毒、 神经性贝类毒素以及西加鱼毒素等[z $随着人们对 赤潮毒素的日益关注,近年来不断有新的毒素被发现, 如米氏凯伦藻等能够产生具有溶血活性或细胞毒性的 物质,接触后会损伤鱼鳃组织[5+ $
属于细胞质遗传
8放线菌的遗传物质由抱子传递给后代来自传递过程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D.用同一棵桃树上所结桃子的桃核繁殖,后代所
结桃子口味相同,是进行了无性生殖
解析:放线菌的遗传物质通过抱子丝的不均等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20黄茅岛至大头洲附近海域、桂 山岛以北及桂Il Jfl畸箱养殖区
19-24
展态势,及早采取应急措施。 (3)进一步加大在赤潮研究领域的投 入,为珠江河口赤潮灾害的防治提供强有 力的理论支持。
6
2006年2月9日~ 23日
珠江口澳f J机场到洪澳岛北 部沿岸海区及深圳后海湾 珠江u桂山港和东澳岛码头 附近海域
球形棕囊藻
3∞
束造成明显的直接经 济损失
7
2006年4月26 日~29日
多环旋沟藻
1・2
网箱养殖n花、石敏、 军曹鱼大量死r:.经济 损失100万元
蓉下转第25页件遵
万方数据
一20_-
参考文献
【1]Elsberry
f18】刘春霞,王静,齐义表,等.基于WEF模式
GJ,et
EL,F帆WM,Holland
16
14 12
舞10
螽s
裂6
4 2 O
棚~田川Ⅲ一匕口[门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口珠江口
口广东省
2006年份
图1广东省与珠江口赤潮发生次数统计
万方数据
一19一
琵源及环境
帽科技信息2009年第1 o期
CHINA SCIENCE
Am
TE撇OGY
INFORMATION
h^ay.2009
罐嘲上接第20页
aj.热带
同化QuikSCAT风场资料的初步试验[J】.热 带海洋学报.2004;25(6):69-74 【19】丁一汇.天气动力学中的诊断分析方法 (MJ.第l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f7_19 f20]Lau
KH.Lau NC.Observed
Structure
气旋全球观[M】.陈联寿,董克勤,金汉良等 译.第1版.北京:气象出版杜.1994;243 f2J冯利华,骆高远,王红英.登陆台风的可公 度性[J】.气象科技.2005;55(1):22 [5】姜允迪.渭河汉江流域秋雨成灾台风龙 王造成福建严重损失[J】.气象.2006;520):
的铁元素,再加上珠江121特殊的自然条 件,可能是导致珠江I:1赤潮发生频率高于 其他海区的关键因素。
4.珠江口赤潮灾害的成因
综合以往对珠江口海洋赤潮研究结 果,珠江口海域赤潮的成因主要包括: (1)人类活动导致海洋环境持续恶化是 赤潮频发的主要原因。珠江口紧邻我国华 南城市群,随着粤港澳三地城市化水平的 不断提高,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 入珠江12海域,海洋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富营养化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的氮、磷等 营养盐为赤潮的爆发提供了先决条件。 (2)珠江IZl海域赤潮生物种类繁多, 共有139种之多,生物量也较高,容易形 成赤潮。 (3)与季风有关。珠江口地处东亚季 风区,观测结果表明,赤潮多发生于3~5 月间,此时正是东北季风向西南季风转换 时期,同时也是珠江口沿岸雨季的前讯期, 气温适中,水温和盐度变幅较大,营养物质 聚集,大量地表营养物质以面源的形式进 入珠江121,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最终 引发赤潮。 (4)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关。在厄尔尼 诺发生年或次年,多有赤潮发生,主要原 因是厄尔尼诺事件引起海水上翻,引起底 层富含营养盐的水层上翻到近海面Il副。
3
2002年6月4日 _12日
深圳湾、赤湾、牛头岛两北, 火屿山以西、香港机场附近等 海域
巾肋骨条藻、 尤纹环沟藻
3∞
4
2003年4月27口
球海桂山岛至九洲岛…带海 域
巾肋骨条藻. 角毛藻 球形铩囊藻
350
预报工作,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一旦发现 水质异常和赤潮生物增加,要密切注意发
”11l网箱养殖鱼类零 星死亡
面积 地点 深圳湾东角头节赤湾fJ沿岸 深圳湾后海至赤湾fj水域 赤潮生物 海链漂 .}1肋骨条藻
府应该进一步加强珠江1:3海域的环境管
危害情况
(k秆)
10 12
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污水特别是 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同时,相关政府部门 要做好珠江河口水产养殖规划,适当控制 沿岸养殖规模,尽量减少网箱养殖对水环 境的影响。 (2)3~5月是珠江口海域赤潮高发期, 因此这一时期应该加强海域环境的监测和
潮记录见表1。
3.珠江河口赤潮研究进展
珠江河口的赤潮灾害相关研究可以追 溯到20世纪80年代。唐锦萍和李德新最 先报道了发生于1982年11月上旬南海内伶 仃洋浅滩水域出现的赤潮141。这次赤潮位 于伶仃洋东南、内伶仃岛以北,在矾石水 道南部和矾石浅滩水域,共有四条南北向 的赤潮带,最宽的约1.5公里,最窄的约 200米,带长12~15公里。鉴于此次的赤 潮现象,珠江水资源保护办公室组织有关 专家于1984年12月22日至31日对内外伶 仃洋和四大口门进行了为期10天的水文和 水质观测。分析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叶绿 素浓度较低,远未达到富营养化标准。但由 于人类活动影响,伶仃洋海域部分近岸测 点的氮、磷浓度较高,而且伶仃洋的河口形 态、潮汐动力过程、盐度变化规律和伶仃洋 所处的气候特点都有利于赤潮的发生。因 此唐锦萍等认为伶仃洋具有发生赤潮的有 利条件,赤潮灾害出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141。后来,莫珠成又对1982年11月上旬 发生的赤潮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 次赤潮灾害是由于一种微小的单细胞甲藻 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引起的,与水体中氮、 磷含量密切相关。同时,当日的气温及该水 域的静水条件都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 从而导致了赤潮形成b1。由此可见,在改 革开放之初,珠江口特别是伶仃洋的水体 显示出受污染的迹象。 20世纪90年代,处于改革开放前沿 的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 环境污染问题更为突出,珠江河IEI的环境
却遭受严重破坏,水体富营养化水平逐年 提高,赤潮灾害频发,相关研究也更为活 跃。林永水等研究了珠江121赤潮生物的种 类组成、季节更替,分析了赤潮生物与环 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各赤潮生 物的习性不同,出现繁殖盛期的时间不尽 相同,所以在不同季节赤潮生物的种类组 成不同,具有明显的季节更替规律。珠江 口水域的赤潮现象是由多种不同的赤潮藻 类产生的,赤潮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 系非常复杂,适宜的温度、盐度和丰富的营 养盐条件都会导致赤潮灾害的产生16I。钱 宏林等根据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多年调 查资料,分析了主要的赤潮生物种类,研究 显示,珠江IZl水域的赤潮生物种类繁多,达 98钟之多【7I。钱宏林还列举了重要赤潮事 件,最后对赤潮诱发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指 出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厄尔尼诸现象)、 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和人类活动破坏都会在 一定程度上诱发并加剧珠江IZl海域的赤潮 灾害。 近年来,珠江口海域的污染状况持续 恶化,赤潮发生的频率进一步加剧。值得欣 慰的是,国内海洋学家对该海域的赤潮灾 害的研究也逐年增多,这为在一定程度上 预防和控制赤潮灾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 据。钱宏林等对发生于广东沿岸的1980- 1992年间的66起赤潮事件进行了分析,归 纳出广东沿岸赤潮有如下特点,包括频率 增多、全年均可发生、赤潮区域扩大、持续 时间长和危害程度大、新纪录种和有毒赤 潮多等。钱宏林还对赤潮成因进行了分析, 认为海洋污染和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是
2.珠江口赤潮情况
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 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 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 都很频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 迅速,工业污水尤其是生活污水量剧增,近 岸海域水质呈现恶化趋势,赤潮发生频率 也逐渐增多,主要分布在珠江口、大鹏湾, 大亚湾、汕头海域和湛江海域,其中珠江口 是赤潮的重灾区。根据《广东省海洋环境质 量报告书》131,珠江口和广东省近年赤潮发 生频率统计如图1所示,珠江口部分典型赤
赤潮发生频繁的根本原因,赤潮藻类种类 繁多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因素,并且与季风 转换有密切的关系。广东沿海的赤潮丰要 发生在东北季风向西南季风转换时期的3~ 5月”J。颜天等回顾了香港及珠江口海域 赤潮发生和藻毒素污染的历史和现状,进 行了不同营养盐、温度、盐度条件下赤潮藻 群落变化过程实验,初步探讨了物理、化 学、生物等环境因子在香港和珠江口海域 赤潮发生中的作用机制19 J。 1998年春季3-4月,以香港为中心的 珠江口海域发生了一次大规模赤潮,使该 水域港湾网箱养殖鱼类几乎全部死亡,经 济损失惨重。黄长江等对这次赤潮的生物 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赤 潮共有7种原因生物,其中红色裸甲藻是优 势种之一,灰白下沟藻和多环旋沟藻在我 国是新纪录,螺沟藻98型则可能是新种I肛 121。刘晓南等研究了广东沿海赤潮发生频 率差异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指出珠江口海 域为珠江水系人海1:3集中区域,广东陆源 污染物集中干此出海,是赤潮发生的敏感 区域…J。随着城市的发展,陆源污染物 进入海洋的数量加大,邻近城市化发展较 快的珠江口海域赤潮出现频率高于其他城 市化相对较慢的海域。翁焕新等在模拟实 验观测赤潮藻对铁、磷吸收的基础上,通过 系统分析珠江口沉积柱状样中铁一磷的积 累和表层沉积物中铁、磷的释放实验,讨论 了珠江口赤潮频发的原因114I。结果表明, 铁和磷对赤潮藻类生长具有协同限制作 用,珠江口沉积铁一磷的富集可以为藻类 的爆发性增殖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必需
5.珠江口赤潮防治对策
根据现有的赤潮研究成果,提出以下 防治对策: (1)加强环境管理,控制人海污染 源。珠江口赤潮灾害的频繁发生主要是人 类活动造成的排海污染物不断增加,导致 珠江121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日趋严重。政
表1珠江口海域部分赤潮基本情况
序号
1 2
时问 2002年2门20日 2002年5月1口~ 13口
珠江河口赤潮研究进展与防治对策
黄晓英广东省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51 8001
摘要
随着珠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珠
江口污染日益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急需
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有机物的废污 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为赤 潮藻类大量繁殖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国 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 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多种海洋浮 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 多种能产生毒素。 海域内一旦发生赤潮,会给海洋中的 生物、海洋环境乃至生活在这一海域的沿 岸居民造成严重的危害。高度密集的赤潮 生物能将鱼、贝类的呼吸器官堵塞,造成 大批鱼和贝类死亡,使水产养殖业遭受重 大损失。同时,这些被赤潮毒死的鱼或贝 类在海水中继续分泌毒素。危害其他海洋 生物的生长。赤潮生物的残体,在海水中 进行好养分解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 局部海水发臭,恶化海洋环境。如果人误 食r被赤潮污染的鱼或贝类,还能造成死 亡。因此,从事赤潮发生机制和赤潮灾害 的控制研究是许多海洋环境学家十分关注 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