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河口三角洲
粤教版八下第七章第一节+珠江三角洲(共36张PPT)

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对珠江三角洲的期望和建议
强化环境治理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加 大污染防治力度,保护好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 境。
优化资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置
合理配置土地、水等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 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
进一步深化改革,释放市 场活力,鼓励企业创新发 展,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 的综合竞争力。
在夏季。
气温变化
受季风气候影响,珠江三角洲地 区气温年较差较小,但夏季气温
较高,有时超过35摄氏度。
植被与生态
植被类型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植被主要包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竹林、草地 等,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主要的植被类型。
生态多样性
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多样性丰富,拥有多种珍稀濒危物种,如中华 穿山甲、云豹、白鹭等。
珠海的发展
珠海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 进展。
珠海的旅游业和会展业发展迅速,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时,珠海还在新能源、 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珠海的城市规划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得到了有效 保护和提升。
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 深厚,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 游资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02
珠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
地形
珠江三角洲主要由河口冲积平原 和低山丘陵组成,地势相对平坦,
河流密布。
冲积平原
珠江三角洲的河口冲积平原是因河 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而形成的, 地势低洼,水网密布。
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中国第 一大经济区,国家定位的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 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 进制造业基地、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 区。
长三角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概 念
自然地理概念 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 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 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 成三角形的 陆地。万里长江由西向 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 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 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 桑田,历经千万年,终 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 角形的陆地。
形成原因 长江三角洲 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 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 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 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断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并入北岸。 红桥期、黄桥期、金 沙期、海门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坝、沙洲群, 形成今天长江北岸最大的冲积平原城市盐城,以及邗江、泰兴、靖 江、如皋、如东、南通、海门、启东诸县地。江口附近的崇明、长 兴、横沙等沙岛,也将按此规律并入北岸。江口沙嘴也同步延伸。 北岸沙嘴延伸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6~8米。 南岸沙嘴经江阴、太仓、外冈、马桥一线向东延伸,地面高程4.5~ 6米左右,与钱塘江北岸相连后达杭州湾。沙嘴内侧的浅水海湾被 淤封成为古太湖的前身。此后浅水海湾不断淤浅,逐渐演变为湖荡 罗布、河道交错的低平原。南岸沙嘴外侧滨海地区不断淤积成滨海 平原
⑥三角港。 与三角洲形成过程相反,河流来沙量较小,河口受潮 流的强烈冲刷作用,无三角洲形成,常成喇叭形,这 种河口称为三角港或三角湾,如杭州湾(钱塘江口)就 是一个典型的三角港。钱塘江挟沙少,河口海岸下降, 潮差大,不仅使河流携带的泥沙不能在河口堆积,而 且引起强烈的冲刷,使河口加深与展宽,逐渐形成三 角港。三角港更加大了潮差,因而形成著名的钱塘江 涌潮。涌潮使泥沙在河口区上段堆积成凸起的拦门沙。
平陆运河对珠江三角洲压咸流量的影响分析

受影响;对于珠海的平岗、黄扬、南门主要取水口均
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抢淡蓄淡,配合当地水库的调
蓄作用,可基本满足供水的要求。
枯水期水量调度压制咸潮的根本目的是保障
库增调水量 5.5 亿 m ,其中西江岩滩水库净调出 4.5
供水,因此,流域水量调度必须结合供水水源系统
3
州、中山等三角洲城市生产生活供给淡水水源近 1
亿 m ,确保了城市供水安全 。据水利部珠江水利
3
[2]
委员会统计,2006 年 9 月至 2007 年 2 月,从上游水
日数据统计分析,当思贤滘流量大于等于 2500 m3/s
时,小榄水道大丰水厂完全不受咸潮影响,沙湾水
道沙湾水厂、磨刀门水道全禄水厂只有极个别时段
近年来沙湾水道、小榄水道、磨刀门水道的实测逐
断面流量(即马口+三水)应不小于 4500 m3/s。又据
珠江三角洲近年严重的咸潮上溯引起了党中
央、国务院、水利部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
视。2005 年初,国家防总首次实施了珠江压咸补淡
应急调度,利用珠江上游水利枢纽调水,分别从贵
州、广西等省区增调水量 8.43 亿 m 下放,为珠海、广
前,咸潮危害最突出的是农业,对生活和工业供水
影响。根据近几年来多次与咸潮的对抗经验,目前
的影响并不明显。此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珠江口压咸补淡的有效措施是利用西江上游水利
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受咸潮影响
枢纽联合调度调节下游枯水期径流,控制咸潮上
的主要对象已转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如
3 珠三角压咸控制流量
④危害程度深,2005 年 11 月至 2006 年年初,由于咸
珠江八大出海口都在哪里?那个出海口流量最大?

珠江八大出海口都在哪里?那个出海口流量最大?珠江广州段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最南部,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富,河流众多。
在众多河流中,东江、北江、西江和韩江长度最长,是广东省的四大主要河流。
珠江是中国流量第二大河流,境内第三长河流,全长2320公里。
珠江水系示意图01什么是珠江?珠江(the Pearl River),旧称粤江,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境内第三长河流,中国南方最大河系,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并称中国七大江河。
1780年的一幅油画描绘珠江沿岸的广州十三行外贸易特区,包括了丹麦、西班牙、美国、瑞典、英国、荷兰等1880年代,广州琶洲塔附近的河段1909年的广东省城河南士敏土厂(现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图中可见当时未修筑河堤的珠江较现在宽阔不沙面与西堤二马路(今人民桥北岸上桥位)之间的沙基涌珠江原指广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长的一段水道,因为它流经著名的海珠岛(石)而得名,后来逐渐成为西江、东江、北江以及流溪河等珠江三角洲上各条河流共四个水系的总称。
珠江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流经中国中西部六省区及越南北部,在下游从八个入海口注入南海。
香港、澳门与珠江三角洲珠江,是一个汇聚而成的复合水系,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个省(区)和越南的北部。
最后分别由8大口门注入南海,整个水系呈扇状水系。
珠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774条,总长36000多公里。
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其中442100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11590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内。
旧时,珠江广州段江面宽阔,故广州人喜欢称呼珠江为“海”,过江称作“过海”,江边叫“海皮”。
即使到了今天仍保持这种俗称。
南中国海--珠江八大出海口门(卫星照片)02珠江水系有哪八大出海口?珠江八大出海口“三江汇集,八口分流”这是对珠江入海口的最好叙述。
三江容易理解,指的是珠江的三条之流,西江、北江、东江。
珠江河口湾伶仃洋

伶仃洋位于中国广东珠江口外,为一喇叭形河口湾。
又称零丁洋、珠江口。
珠江河口、三角洲河网和口外海域是一个互动的大系统,伶仃洋的河口湾形态变化对三角洲防洪及伶仃洋沉积动力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珠江口伶仃洋具有排洪、航运交通、排污等重要功能。
东江、北江及部分西江的洪水,注人伶仃洋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42亿衬,占八口门多年平均径流量的53。
4%。
伶仃洋是广州港以及深圳蛇口港的重要出海航道。
伶仃洋上架设有虎门大桥,将直通东莞虎门和广州南沙,伶仃洋更曾是南中国大门上的一道防线,南沙及东莞等地仍有抗击外来侵略者所修建的炮台遗址。
伴着伶仃洋的绝美海景在蜿蜒壮观的大桥上体验速度与激情塑造伶仃洋地形的动力因素(一)珠江流域来水来沙珠江流域雨季集中且长,4-9月是汛期。
珠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982.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为9423立方米/秒,水量丰富。
据推算,珠江进入伶仃洋的年平均流量为5575.1立方米/秒,占珠江的59。
16%。
珠江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8336万吨,据推算其中进入伶仃洋为4,979。
95万吨,占珠江的59.74%。
海方来沙是指携有悬移质的珠江口冲淡水,在涨潮返回伶仃洋时部分泥沙落淤;涨潮流和向岸波浪把内陆架物质带入河口湾,其重要标志是海洋自生矿物及海洋生物遗体。
[1]李学杰. 应用遥感方法分析珠江口伶仃洋的海岸线变迁及其环境效应[J]. 地质通报, 2007,26(2):215-222.[2]陈水森, 邹春洋, 黎夏. 珠江口伶仃洋滩槽变化及演变分析[J]. 国土资源遥感,2001(2):25-27.[3]许祥向, 丁晓瑛, 余顺超,等. 珠江口伶仃洋整治开发对河势发展影响分析[C]// 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2005.[4]陈水森, 黎夏, 邹春洋,等. 20年来珠江口伶仃洋滩槽变化及演变分析[J]. 海洋科学, 2001,25(6):52-54.[5]赵焕庭. 珠江河口湾伶仃洋的地形[J].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1, 3(2):255-274.[6]逄勇, 黄智华. 珠江三角州河网与伶仃洋一、三维水动力学模型联解研究[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2(1):10-13.。
珠江水资源概况珠江

珠江水资源概况珠江水系河流众多,河网密度大,水生生物生存空间相对较大。
在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积水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共有120条,100km2以上的河流有1077条。
珠江三角洲平均河网密度为0.9km/km2,水面面积占全流域总水水面积的20%左右,为珠江流域河网密度最大的地区。
珠江水系河流生境类型可分为“平原缓流型”和“山麓急流型”。
总体上急流型多于缓流型,按鱼类生态区划属于“南岭山麓型”;流域内主要湖泊集中于西江上游的南盘江流域,多为构造湖和岩溶湖,此类湖泊的封闭与半封闭生态环境与河流鱼类基本隔绝,降低或丧失了与江河鱼类的交互作用。
珠江流域伴生湖泊数量少,面积也小,主要有东江下游的潼湖和西江南宁市的南湖、肇庆市的星湖等;流域内已建成的水库有近9000座,多为中小型水库,为鱼类生存繁衍提供了比较广阔的水域,但也阻隔了鱼类的迁徙和回游。
珠江水系为温水性河川,年平均水温在17.5~22.9℃之间,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水温除个别河流(桂江等)外,多在12℃以上。
因而,流域内的江河、湖泊、水库都适合狭温性鱼类(如鲮鱼等,临界死亡水温为10℃),北部山区每年1~2份寒潮侵袭时,水温骤降常造成一些越冬热带鱼类大量死亡。
珠江流域各主要河流均为少沙河流,河水透明度较高,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低;PH值在6.5~8.5之间,溶解氧平均值一般在7mg/l以上,水生生物的物种丰富,但生物量较低。
珠江是我国7大江河流域中最南部的河流。
按照河川水量排序,珠江次于长江,位居第二位;按照河流生物和鱼类种属多样性排序,珠江高于长江,位居全国7大江河首位。
根据水产部门的资料,中国内陆水域共有鱼类795种(包括亚种),珠江水系有鱼类381种(最新的统计有450多种),长江水系有370种,黄河水系仅有191种,东北黑龙江水系有175种,西部地区鱼类稀少,如新疆仅有50余种,西藏仅有44种。
因而,珠江是我国陆地水域最富“生命”多样性的大江大河。
“珠江三角洲咸潮治理研究”项目介绍

该研 究以实测水文 、河道地形资料分析和水动力模型 计算为主要研究手段 ,较全面分析总结了珠江三角洲 近十 多年来成潮活动与变化规律 ,结合珠江三角洲防成存 在的
主要 问 题 , 出 了咸 潮 防治 措 施 。 提
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为保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 民饮水安 全、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 司 向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申报 了“ 珠江三角洲咸潮治理研究” 科
技课题。
机理进行了研究。对三角洲咸潮活动的基本特征以及
近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提 出上游徭 减少和三角洲人工挖砂导致河床严重下切是近年咸溺 加剧的主要 因素 , 符合三角洲实际情况。
现场观测资料分析 的基础上 ,采用珠江三角洲河 网区一维 和 口门区三维斜压模型 ,对珠江三角洲咸潮活动规律及咸 潮入侵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 ,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咸潮的防 御对策 。 究技术路线正确 , 研 基础资料扎实, 内容全面 , 结论 符合实际。 研究成果可供政府有关部 门决策参考 , 对珠江三 角洲综合治理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工。会议 听取 了研究项 目的背景介绍及研究单位 的成果汇 报, 审阅了相关资料 , 进行了认真讨论。验收意见如下 :
1针 对珠 江 河 口区近 年 来 愈趋 严 重 的咸 潮入 侵 造 成 的 . 三 角 洲地 区经 济 、 社会 发 展 问题 , 究 在 大 量最 新 的 系 统 该研
研究成果可为珠江流域水资源配置、珠江三角洲水资 源合理利用及珠江三角洲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提供理论指导
和 技 术 支 持 ,为 促进 该 地 区 经济 发 展 和社 会 稳 定 提供 了技
珠江三角洲史前海洋聚落宏观形态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网

和东江三角洲,以蚬壳洲、金兰寺、万福庵、蚝岗为代表,属
到距今 4500 ̄4000 年,海平面趋于稳定,沉积作用推高地
于贝丘遗址。考察当时的地理环境,这些遗址均位于河网地
势,沙丘重新露出海面,人们才陆续回到海湾沙丘上生活。
带的河岸以及河流入海口;另一部分聚落分布在珠江口两
四、5000 ̄3000 年间海平面回升与
类造成极大打击,水域生态系统的骤然改变破坏了水生生物 的生存环境,使其数量锐减,依靠捕捞采集水生生物资源为生 的贝丘居民不得不离开原住地,贝丘聚落因而逐渐荒废,三角 洲河网平原成为聚落分布空白区。另一方面,三角洲南缘海滨 受海退的影响相对较小,沙丘聚落得以持续发展,加上有一部
二、6000 年海进高峰与聚落的
南 方 文 物 2015·2
珠江三角洲史前海洋聚落宏观形态的变迁
程玲
(福建厦门市博物馆)
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海北岸,岭 南中南部区域,主要是由西江、北江、东 江、潭江、流溪河等河流携带的泥沙在 海湾内堆积而成,它形成于海陆交接的 过渡地带,是对气候和海洋环境变化最
白 北 芦苞
江
西广利 江
三水
坭 花县 流 河溪 河
数次变动,而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与全新世自然环境,尤其是
面,出土一批打制石器和炭化物,推测年代约 7000 年前⑧;
·94·
深圳咸头岭沙丘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中期墓葬、柱洞、灶台 海退造成三角洲河网地区湖泊、河流水位下降,水域面积缩
遗迹,遗址最下层年代距今近 7000 年⑨;深圳大黄沙遗址③
小,湖泊含盐量增加而逐渐转化为盐湖,河流变得狭窄湍急,
海进范围 遗址
0 10 20 千米
珠海
大屿山
香港
斗门 崖 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江河口三角洲
从珠江入海口逆流而上,两岸便是方圆1.l万多平方千米的郁郁苍苍的珠江三角洲。
它是由西江、北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合成的复合三角洲。
广义的珠江三角洲分别以高要、清远、惠阳为顶点;狭义的珠江三角洲,西起三水,东至石龙,南至崖门,是一个发育在海湾内的丘陵性三角洲,海拔50米左右。
在这块位于广州南部的三角洲平原上,山丘散布、河道纵横、蔗甜鱼肥、桑嫩蚕壮。
这里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很早以来,勤劳的三角洲人民就在这里生息、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桑蚕之乡”、“蔗糖之乡”和“果蔬花木之乡”。
珠江广州河道
珠江广州河道,也称珠江正干,从老鸦岗流至白鹅潭通称为西航道,长18公里,其上游有流溪河、白坭水、芦苞涌、西南涌4条河流汇入。
西航道由北向南流至白鹅潭附近,分前、后两航道穿越市区。
其北支自西向东至江心洲大蚝沙止,称为前航道,长28公里;南支以弧型往南向东折向东北与大蚝沙相接,称后航道,长32公里。
后航道自白鹅潭东南流至落马洲,又分沥滘水道和三枝香水道,其间又有佛山水道和平洲水道以及大石涌从南边汇入,另外还有长9公里的官洲水道、长4公里的仑头水道亦属后航道的旁侧河段。
从大蚝沙向南经莲花山至南沙凫洲,包括狮子洋段在内统称黄埔航道,长50公里。
从凫洲至番禺市新垦18涌,属珠江口伶汀洋上段,长28公里。
珠江河口
三角洲网河和残留河口湾并存的河口。
径流大,潮差小,含沙量相对较小。
河口区河汊发育,水网密布。
珠江水系的几条干流──西江、北江和东江,以及增江、流溪河和潭江,到了下游相互沟通,呈8条放射状排列的分流水道流入南海。
入海口门从东向西有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
从西江羚羊峡、北江芦苞、东江铁岗、流溪河蚌湖和潭江三埠等地以下至三水、石龙、石咀等地为近口段,至各分流水道的口门为河口段,另有伶仃洋和黄茅海两个河口湾。
从口门向外至45米等深线附近为口外海滨(见图[珠江口] 1809年以后,第一次测绘了珠江河口海图。
1853年以后,在香港和河口区设置台站,观测水文气象。
1975和1977年,分别对伶仃洋和磨刀门口外的地形,水文泥沙和底质进行了调查。
1980~1982年,开展了河口的海岸带与海涂自然资源综合调查。
河口区多陆屿和岛屿。
晚更新世中期在本区发生海进,形成了范围同今河口区相仿的古珠江河口湾。
晚更新世末冰期时海退为陆,中全新世初再度海进,发育了现代珠江河口三角洲。
至17世纪初,形成了以中部珠江三角洲为主体,以伶仃洋和黄茅海为两翼的格局。
珠江三角洲的面积为8601平方公里,其中松散堆积的面积为7651平方公里。
三角洲区第四系堆积层一般厚20~30米,口外最厚超过100米。
有160个陆屿突露于三角洲平原上,200多个岛屿分布在口外海滨,这些陆屿和岛屿受新华夏构造线控制,多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珠江年平均流量约1万米3/秒,年径流总量3457.8亿立方米。
4~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80%。
多年平均含沙量0.136(博罗站)~0.306(马口站)千克/米3,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8359万吨,估算年推移质输沙量约800万吨。
流域来沙中有15.5%淤积在三角洲河网内,其余都由口门泄出。
排沙量以磨刀门和洪奇沥最多。
弱潮河口。
潮汐属不正规半日潮型。
平均潮差以磨刀门最小,为0.86米,东西两侧略大。
伶仃洋湾头为1.35米,崖门为1.24米。
潮差从河口湾的湾口向湾头增加,从各分流水道口门向上游递减。
枯水期潮区界距口门 100~300公里,西江可达梧州―德庆,北江达芦苞―马房,东江达铁岗;洪水期潮区界距口门40~70公里。
潮流一般为往复流,枯水期潮流界距口门60~160公里,西江达三榕峡,北江至马房,东江至石龙;洪水期潮流界一般在口门附近,惟虎门水道可达广州。
口外海滨涨潮流向西北,落潮流向东南,流速为0.5米/秒左右,伶仃洋的涨落潮流轴线明显分异,落潮流路偏西,涨潮流路偏东。
各分流水道口门附近的盐淡水混合,一般为缓混合型,枯水期有强混合型,洪水期呈高度成层型,有明显的盐水楔现象。
枯水期咸水沿虎门和崖门水道上溯较远,遇枯水年可达广州、中堂、新会等地。
河口淡水向外海扩散,存在着两个轴向:其一,垂直于海岸指向东南,夏季因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向东北漂移,洪水时能扩展到远离香港百余公里之遥,冬春季节则明显地向岸收缩;其二,平行于海岸终年沿岸指向西南。
洪水期,口外海滨表层冲淡水向外海扩散的同时,有外海的深层陆架水沿海底向陆作补偿运动。
在珠江口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有1次,个别年份达4~5次。
受台风和热带低压的影响,河口增水现象显著,最大增水值达 1.58米(黄金站)。
口外海滨,10~3月以东北向风浪为主,5~8月多南、西南向风浪,平均波高0.9~1.9米。
香港横栏岛在台风期间实测最大波高达10.4米。
河槽发展的总趋势是缓慢淤积。
近口段经历了汊道归并为单一水道后,冲淤变化不大。
河口段由于水网交错,水流分散,洪水波展平,径流与潮流顶托、潮流会潮等,容易发生淤积,但一般有洪淤枯冲的规律。
口门附近处于径流和潮流的消能带以及盐淡水混合带,泥沙沉积,形成了拦门沙坝等堆积地形。
例如,西江磨刀门外的拦门沙发育规模很大,口门延伸速度也最快,每年可达 100米以上。
口外海滨近百年来平均每年成陆面积近6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丰富。
大片三角洲平原适宜种植水稻以及甘蔗等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
“桑基鱼塘”综合经营方式,尤为称著。
低潮位以上的滩涂广大,可资围垦或发展水产养殖事业。
水运条件优越,广州港和黄埔港是华南水运枢纽,香港为世界著名海港,赤湾港是新建的海港。
河口水域营养盐丰富,盛产鱼、虾、贝、藻,为中国著名的渔场之一。
河口附近陆架还蕴藏有石油天然气资源。
参考书目
赵焕庭:珠江三角洲的水文特征,《热带海洋》,第2卷,第2期,108~117页,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
赵焕庭: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海洋学报》,第4卷,第5期,595~607页,海洋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