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赤潮灾害损失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赤潮灾害监测预报研究综述

赤潮灾害监测预报研究综述

赤潮灾害监测预报研究综述摘要:近海赤潮灾害的频繁暴发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环境。

概述了国内外赤潮监测和预报状况,着重介绍了利用卫星遥感进行赤潮预报的方法;总结了赤潮遥感预报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指出基于机理和生态过程的赤潮预报模型将是重点研究方向。

关键词:赤潮灾害;监测预报;遥感;模型Abstract: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offshore red tide hazard severely damaged oceanic ecological balance and marine environmen.t The status quo of red tid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at home and abroad is described.Themethods of red tide forecasting by remote sensing are particularly introduced. The problems affecting red tideforecasting are summariz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red tide forecastingmodelbased onmechanism and ecologicalprocess is promising.Key words:red tide hazard;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remote sensing; model赤潮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局部海域因浮游生物突发性地大量增殖和高密度聚集(几百万~几千万个赤潮生物/mL海水)而使海水变色发臭的异常现象。

赤潮首先是生物学的问题,但同时也是环境学的问题,赤潮是海洋严重污染的结果,携带大量无机营养盐和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所引起的海水富营养化是其形成的物质基础。

赤潮的发生情况与危害

赤潮的发生情况与危害

02
赤潮的危害
对海洋生态系破坏海洋生物
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洋生 物大量死亡,破坏海洋生 态系统的平衡。
影响海洋微生物
赤潮的发生还会影响海洋 中的微生物,进而影响海 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
污染水源
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水中 的有害物质大量增加,污 染水源,对人类和其他生 物造成危害。
法规制定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污染源排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对破坏海洋生态的 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04
赤潮的研究进展
赤潮的成因研究
生物因素
赤潮是由多种生物因素引起的,包括浮游生物、细菌和病 毒等。这些生物因素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繁殖,从而引 发赤潮。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包括水温、盐度、水 深、水流等。这些环境因素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和分布 ,从而影响赤潮的发生。
赤潮治理和防控手段有限
针对赤潮的治理和防控手段相对有限,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措施 来控制赤潮的发展和扩散。
公众对赤潮的认识不足
许多公众对赤潮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对其危害和影响也缺乏足 够的重视和警惕。
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期望
1 2 3
加强赤潮监测和预警研究
通过加强赤潮监测和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建设,提 高赤潮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防范和治理赤 潮提供科学依据。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赤潮的发生会导致 空气中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引起人类呼 吸系统疾病。
影响旅游业: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滨景 观受到破坏,对旅游业产生极大的影响 。
影响渔业: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洋生物 大量死亡,对渔业产生极大的损害。
污染水源:赤潮的发生还会导致水源污 染,饮用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我国海洋赤潮研究的最新动态

我国海洋赤潮研究的最新动态

在 春 季 发 生 , 在 已扩 展 到 春 夏 秋 冬 均 有 发 生 , 范 围 不 断 现 且 扩 大 , 类 不 断 增 多 , 中有 毒 种 类也 日渐 增 加 。 种 其
学会成立 3 0周年暨第 1 5次学术讨论会 。与会专家对海 洋环
境 问题 给 予 了极 大 的 关 注 ,特 别 是 海 洋 赤 潮 方 面 的 问 题 , 现
形成的赤潮 对浙南水产养殖业 造成了 400万元左 右的经济 0 损失 ,而另一种对鱼 有毒害 的赤潮球 棕囊平 藻( hecs s P aoyt i
gos )9 9年 在 广 东饶 平 发 生 时 更 对 水 产业 造成 了 700万 l a 19 b 0 元 的损 失 ,值 得注 意 的是 这 种赤 潮 最 近在 珠 海海 区频 繁 出现 , 最 近 在 珠 海 海 域 又 发 生 过 一 种 旋 沟 藻 赤 潮 ,从 l 下 旬 开 0月 始 一 直延 续 到 l 月 1 1 6日, 积 直 达香 港 大 屿 山 , 占30k 面 共 0 m 多 面 积 。另 一 方 面 值 得 重 视 的 有 害 藻 华 则 被 称 为 “ 潮 ”是 绿 ,
【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2 卷 北京 : 第 0 人民出版社 , 7 :1. 1 15 9 9
【】马克思 恩格斯 选集 : 3卷[】 京 : 民 出版社 ,9 25 8 3 第 M. 北 人 17 :1.
【]李 建 森 , 薇 . 7 王 中庸 之 道 与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f ' 论 导 刊 , J 理 1
2 5卷 1 期
人 与 自然 和谐 的实 现路 径探析 — — 以亚 里士 多德 的 中道 思想 为视角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出 版社 ,0 4 2 0 2 39 . 2 0 :5 ,5 , 1

“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研究进展

“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研究进展

变化以及毒素的组成和产毒量的影响,重要有机物、 微量金属等营养物质在富营养化和赤潮形成中的作 用和地位等。 2.3 我国近海赤潮高发区有害赤潮生消关键物理
过程、数值模拟与预测 研究赤潮需要描述、刻划并预测赤潮生物的种 群动态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模型是研 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之间相互作用关 系的有效工具,模型研究不仅有益于探讨赤潮形成 机理的研究,而且是把研究结果应用于预测预报的 桥梁。需要研究的内容有:赤潮高发区河口锋、海洋 锋、上升流等基本物理学特征及赤潮发生时流场等 要素的时空变化过程,赤潮高发区营养盐分布与锋 面结构特征的关系,主要赤潮藻种类的分布与锋面 结构特征的关系,赤潮高发区主要赤潮藻种类的分 布特征及与流场的关系,赤潮生物—光学遥感原理、 赤潮生消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等。 2.4 我国近海有害赤潮的危害机理及防治机理 赤潮可以从多种途径产生危害,不仅危害单个 的生物,而且危害生态系统。有毒赤潮和有害无毒 赤潮形成危害的方式各不相同。根据赤潮形成的机 制和产生危害的机理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是赤潮研 究的最终目的。需要研究的内容有:我国有害赤潮 对典型海洋生物的危害机理和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 响,赤潮藻毒素的产生及沿食物链的传递和归宿,赤 潮毒素快速和灵敏检测手段及赤潮危害评价方法, 防止赤潮生物快速增殖、预防和控制有害赤潮发生 的途径和有效方法,提出生态调控原理,建立为政府 决策服务的有害赤潮综合管理和预防模型等。
第 7 期 周名江等:“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研究进展
6 75
我国的赤潮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在 此后的 10 余年间相继启动了一些研究项目。进入 90 年代后,赤潮问题开始在中国引起更广泛的重 视,对我国近海赤潮生物的分类、藻种培养、赤潮生 物生态生理特征、赤潮与富营养化之间的关系、赤潮 藻毒素的生态毒理学以及赤潮的防治对策开始进行 比较系统 的研究,取得了一批 重要成果[8,9]。但 这 些项目研究区域相对集中在局部海湾和养殖区,而 且其中关于赤潮形成机理的研究侧重于有关的生物 学和生态学过程,关于化学和物理海洋学过程对赤 潮形成影响的研究较少涉及,还没有成功的赤潮爆 发过程的生态动力学模型。

国内外赤潮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

国内外赤潮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

第50卷 第3期 海 洋 与 湖 沼Vol.50, No.3 2019年5月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May, 2019*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7YFC1404300号;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 2016ASKJ02-3号; 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 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计划资助, 2017ASTCP-OS16号。

俞志明,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E-mail: zyu@收稿日期: 2019-02-25, 收修改稿日期: 2019-03-29国内外赤潮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俞志明1, 2, 3, 4 陈楠生1, 2, 4(1.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71; 2.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青岛266071;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4.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青岛 266071)摘要 本文以最近10多年的赤潮典型事件、研究进展为主要依据, 综合论述了国内外赤潮发生的新特点。

分别从组学技术、食品安全与公共健康、赤潮生物学、赤潮监测与预测预报、赤潮应急处置等几方面, 介绍了目前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还回顾了我国赤潮研究的主要发展历程, 结合科技部2017年启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国近海致灾赤潮形成机理、监测预测及评估防治技术”项目, 展望了我国赤潮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赤潮; 发展趋势; 研究热点中图分类号 Q14 doi: 10.11693/hyhz20190200041 从科学上讲, 赤潮是由于海洋中微型浮游生物快速增殖、聚集, 导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破坏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由于这种现象常常伴随着海水颜色的改变, 以红色为常见, 故称之为赤潮。

实际上, 这种海水颜色的改变与赤潮生物的颜色、密度等因素有关, 所以通常我们所说的赤潮并非都是红色。

赤潮预警预报模型研究进展

赤潮预警预报模型研究进展
等。赤潮的发生也可能是几个诱发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营养盐和光合作用的结果处于一
个I临界状态时,诱发因子就碌得尤为重要。也有一些研究学者认为,赤潮的发生过程主要不是
赤潮藻的增殖引起的,而是赤潮藻在物理条件下的集聚,致使密度异常增加造成的L2 J。 一般来说,赤潮藻都是以营养盐为生存基础,光合作用为必要条件来维持其生存,如果营 养盐过多,达到富营养化,浮游生物就有可能暴发性增殖,引发赤潮。赤潮因其种类、地域特 征、海况、气象气候及人为影响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使赤潮研究变得非常困难,赤
依赖越来越大,致使海洋污染加重,赤潮发生的频率大大增加。 早期受科研能力的制约,对赤潮现象的研究手段主要是现场观测和定性描述,不足以阐明
不同海域、不同藻类赤潮的发生机制。随着对赤潮研究的不断伸入,人们开始探索定量分析的 研究方法,并提出各种数学模型来模拟赤潮生消变化过程。早期赤潮模型常用作对某些猜想 进行解释的工具。例如,一些学者通过建立模型来验证发生在近岸的带状腰鞭毛藻(dinoflag— ellates)赤潮是否就是由于该浮游植物的游泳特性和海流作用的结果。如今模型已经日益成 为定量研究赤潮发生发展过程的主要工具。随着人们对赤潮暴发机理的进一步认识和对各种 影响因素的专项研究,对赤潮模型的研究也越来越细化,引入的变量参数也越来越多。
玉Ⅲ1通过主成分研究分析,在大连黑石礁湾建立了春季模式和夏季模式的多元回归模型,其
中春季模式采用水色、透明度、盐度、DO等13个因子作为输入参数;夏季模式采用了COD和
·36·
Do两个因子作为回归参数。黄伟建等¨副在时间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各环境因子对夜
光藻数量影响的回归模型,并把两者并联起来,建立了并联混合自回归模型。
赤潮的发生是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利用多元回归方程可以反应多个环境要素与赤

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近20年赤潮灾害特征分析

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近20年赤潮灾害特征分析

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近20年赤潮灾害特征分析粟启仲;雷学铁;刘国强;孙燕;劳齐斌;孙田力【期刊名称】《广西科学》【年(卷),期】2022(29)3【摘要】本研究对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2002-2021年发生的20次赤潮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广西近岸海域赤潮平均每年发生1次,发生面积约为384 km^(2),持续时间为3.65 d,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近10年(2012-2021年)相对前10年(2002-2011年)赤潮发生面积增加(18倍)。

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共有10种,其中次数最多的是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其次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但近10年不断有新的赤潮藻种出现。

赤潮发生总数中,有毒或有害赤潮11次,分别为球形棕囊藻4次,夜光藻和水华微囊藻各3次,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1次。

广西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分布范围广,2008年以前主要发生在北海市涠洲岛海域,2008年以后钦州市三娘湾和三墩岛海域、北海市廉州湾及防城港市防城湾陆续开始发生赤潮。

通过综合分析近20年北部湾近岸海域赤潮发生和分布的基本特征,为北部湾赤潮预警预报及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6页(P552-557)【作者】粟启仲;雷学铁;刘国强;孙燕;劳齐斌;孙田力【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6【相关文献】1.近岸海域赤潮灾害特征分析2.闽浙近岸海域赤潮暴发前后海水营养盐特征分析3.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以辽宁近岸海域为例4.2010—2020年宁德近岸海域赤潮时空分布特征分析5.2001—2020年宁波近岸海域赤潮灾害特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赤潮的危害、成因和防治研究进展

赤潮的危害、成因和防治研究进展
3赤潮的防治
赤潮作为一种突发性强、致灾面积广的全球性海 洋生态灾害,其发生机制、监测预防、治理技术等一直 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由于赤潮的发生机制尚未清 楚,治理赤潮灾害主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 策略。目前治理技术大都处于理论或实验室阶段,且 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局限性。 3. 1赤潮治理技术赤潮治理技术包括物理法、化学 法、生物法[12泊$
清液) $ "
生物学教学2021年(第46卷)第7期
-67 -
有毒有害物质,危害水体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健康。 可见,赤潮的发生会打破海洋生态系统在生物与
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保持着的一种相互依存、相处制 约的动态平衡,严重影响海洋水体中正常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2: $
1.2赤潮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赤潮灾害不仅打破海 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活动造成 巨大的影响。 1.2. 1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安全一些有毒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尽管不会直接导 致海洋动物死亡,但是这些赤潮生物被海洋动物摄取 后,经食物链的传递,最终进入人体,进而对人类的健 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这类毒素通常称为“贝毒”。 迄今为止,从赤潮生物中已分离出200多种毒素,包括 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记忆缺失性贝毒、 神经性贝类毒素以及西加鱼毒素等[z $随着人们对 赤潮毒素的日益关注,近年来不断有新的毒素被发现, 如米氏凯伦藻等能够产生具有溶血活性或细胞毒性的 物质,接触后会损伤鱼鳃组织[5+ $
属于细胞质遗传
8放线菌的遗传物质由抱子传递给后代来自传递过程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D.用同一棵桃树上所结桃子的桃核繁殖,后代所
结桃子口味相同,是进行了无性生殖
解析:放线菌的遗传物质通过抱子丝的不均等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NO .7
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高新技术
国内外赤潮灾害损失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李衍森
1,2
陈厚荣
2
吴斌斌
2
谭庚大
2
(1、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03
2、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珠海519015)
1引言
赤潮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灾害,它会破坏生态平衡和渔业环境,危害渔业和养殖业,有毒赤潮还能通过食物链转移造成人畜中毒死亡。

从总体上讲,近20年来,我国沿海赤潮灾害日益频繁,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10次左右,到90年代上升到每年20次左右[1],进入21世纪以来,赤潮爆发次数剧烈增加,2006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93次,较上年增加11次。

其中渤海11次,黄海2次,东海63次,
南海17次,
累计面积约19,840平方公里。

有毒赤潮生物引发的赤潮41次,面积约14,970平方公里,主要有毒赤潮生物为米氏凯伦藻、棕囊藻和多环旋沟藻[2]。

2007年达到82次之多,其中渤海7次,黄海5次,东海60
次,南海10次[3]。

造成我国近海赤潮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的根本原因在于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船
舶排污及碰撞溢油、
海上石油开采溢油增加、近岸养殖过度、近岸旅游造成环境污染等[4]。

自然灾害一直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严格来讲,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是指充分利用人类对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社会系统的研究成果,对一定区域、工程项目等可能遭受灾害的程度进行可能性意义下的量化分析,并对采取减灾措施后的可能效果也进行分析[5]。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则是通过风险分析的手段或者观察外表法,对尚未发生的自然灾
害之致灾因子强度、
受灾程度,进行评定和估计。

评定是根据致灾因子强度和承灾体脆弱性推断出受灾程度。

估计是不确定意义下的估计,“风险评价”也称“风险评估”[5]。

2国内外研究进展2.1国外研究的状况在西方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开始了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创了自然灾害评价之先例。

其后,西欧、日本、印度等国家纷纷效仿,开展了洪水灾害风险评价,从而推动国际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工作的
深入。

资料显示,
美国从里根时代起,政府开始斥巨资资助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目前,风险评价技术已成为美国的一项核心技术.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部1991年提出的风险表达式为:
风险度=危险度×易损度[6]
为了改进风险值的估计,人们从观念和方法上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以地震区划为例,人们至少经历了极值化阶段、平均值阶段和超概率阶段等三个阶段。

依据赤潮灾害的危害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定义,一般认为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区内赤潮灾害暴发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和评。

西方国家开展了灾害风险评估,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
但是对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的文献专著比较
少,目前收集到与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相关文献中,或者是对灾害的自然属性的分析,没有对灾害的社会属性分析,更没有一个详细的比较确切的灾害损失评估模型。

2.2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研究对象为地震、洪涝
和干早等灾种。

改革开放以后,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更好地服务于防灾减灾,
国内外针对滑坡、
地震、膨胀土、台风、强风、江河洪水、风暴潮和海啸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评估作了大量的研究。

在我国,洪水和地震等其它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已经比较成熟,像
刘希林[7]
对四川凉山州的泥石流风险度进行了分析;李硕[8]等对西藏那曲地区雪灾区域危险度进行了评判;2001年我国政府发布的第四代地震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参数图》。

但对赤潮灾害风险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零星的文献提到了赤潮灾害对海洋经济造成的
经济损失。

赵冬至[9]、李亚楠等针对1989年渤海赤潮造成经济损失提出了赤潮灾害经济损失的研究技术方法以及经济损失评估模型,这是在赤潮灾害发生后对其社会属性最先尝试。

文世勇[10]在国内在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他在研究生毕业论文里重点对渤海海域进行研究.他初步建立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最后通过专家调查法汇总专家意见建立了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在论文里,作者通过AHp 法和Del 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初步建立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的评估模型。

文世勇还初步完成了渤海湾海域三种赤潮类型(无毒赤潮、有害赤潮、有毒赤潮)的灾害危险度评估、承灾体易损度评估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与渤海湾海域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所研究的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文世勇提出的致灾因子危险度评估模型为:
其中,H1表示为致灾因子危险度,ai 表示致灾因子危险度评估中第i 个指标的权重值,其值利用AHP 法确定,
Fi 为致灾因子危险度评估中第i 个指标单项因子影响赤潮灾害的发生概率。

文世勇提出的孕灾环境因子危险度评估模型其中,
H 2表示为孕灾环境因子危险度,b i 表示孕灾环境因子危险度评估中第i 个指标的权重值,其值利用AHP 确定,
M i 为孕灾环境因子危险度评估中第i 个指标的单项因子
影响赤潮灾害的发生概率。

故赤潮灾害危险度模型为:其中H H =αH 1+βH 2,H H 表示赤潮灾害危险度,α表示为致灾因子在危险度评估中的权重值,β表示孕灾环境因子在危险度评估中的权重值,利用AHp 法确定。

可以说,在文献可查的范围内,文世勇是国内对赤潮灾害损失风险评估研究得最深入的。

但是,其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譬如评估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了使得评估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实际情况,需要有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其所建立的评估方法实用性有待增强,作者针对整个渤海地区,范围比较广,精度有所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实用效果打了折扣。

3小结与讨论
本人认为,未来赤潮灾害损失的风险评估将在构造比较完善的赤潮灾害损失基础数据库(经济、人口、赤潮种类和毒性等)的基础上,通过良好的数模(公式以及各因子的比重),通过与GIS 及卫星遥感监测的结合以及现场的实时监视结果,建立立体化的赤潮灾
害损失风险评估系统,它的优点是可视化、
数字化、实时化,这将为未来赤潮灾害的决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为国家的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俞志明,曹西华.九五期间中国沿海有害赤潮灾害状况及其防治对策,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局.二00六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国家海洋局网站,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局.二00七年中国海
洋灾害公报,国家海洋局网站,
2008.[4]金先庆等.赤潮的危害、成因及防治,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2.
[5]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和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United tiousDepartmentofHu anitarian Af -fairsMiti ,tifig.Natural Dlsasters:Phenomena ,fectsand0Ptions 一Manu alforPolic 了Maker -sandPlanners.Ne'York:UnitedNations ,1991,1
一164.
[7]刘希林,莫多闻.区域泥石流风险评价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9(1):54-61.[8]李硕,冯学智等.西藏那曲牧区雪灾区域危险度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自然灾害学报,10
(1):86-91.
[9]赵玲,赵冬至等.我国有害赤潮的灾害分级与时空分布,海洋环境科学,2003,2:22.[10]文世勇.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

要: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赤潮灾害损失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珠海海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珠海附近海域赤潮灾害损失
风险评估系统构想,目标是通过研究,建立良好的赤潮灾害损失风险评估系统,为相关决策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尽可能的把赤潮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赤潮灾害;损失;风险评估Á
Â
Á
ÂÂÂH b M Ã=: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