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阶段三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本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后期。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政治史: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史:自然经济的解体。

文化史:新思想的萌发。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本期中国近代史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标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出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形成。

政治史: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

(二农二侵二资)经济史: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化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的出现、发展和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

改革史:戊戌变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本期历史以1912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为标志,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①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政府取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深化时期,即辛亥革命时期。

②从1912年辛亥革命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新旧交替的时期。

政治史: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建立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二)经济
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
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2)一五计划(1953-1957):一化三改
实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意义: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中国现代史
(1949年至今)
中国现代史阶段划分
过渡时期
1949年
社会主义探索
1956年 1966年
十年文革时期
新时期 1978年
过渡时期(1949-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 义社会过渡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6)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外交成就: 方针:“两个拳头打人”(60S) “一大片”(60、70S) 中苏关系逐渐恶化(20C50S末开始) 中美关系从紧张走向缓和(70S正常化)
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友好外交关系(“一大片”) 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席位(1971) 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 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1974)
成就
对国民经济调整(1960开始):八字方针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1958) 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3、思想文化
文化艺术:“双百”方针(1956) 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1956) 成就 科技:原子弹、中程导弹实验成功(1964)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 失误:“左”倾错误思想发展起来
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措施

中国现代史(1949年——现在)基本线索整理

中国现代史(1949年——现在)基本线索整理

中国现代史(1949年——现在)基本线索整理起止时间:1949、10——现在内容简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中国现代史的开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现代史的分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10——1953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3——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现在)线索:三个时期、三个专题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时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建立政权巩固政权准备阶段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改革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新中国成立的准备——召开时间: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点:北平主要内容:2页[①②③④]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成立时间: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立意义:4页祖国大陆统一的标志——时间: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意义:①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②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背景:7页[①②③④⑤]目的: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军队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誉为“最可爱的人”)司令员:彭德怀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体现的精神: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结束标志: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结果: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背景:12页[①②③④⑤⑥]时间:1950——1952年底目的: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土改措施:12页[①②③]结束标志: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结果:12——13页[①②③④]意义:13页最后一段背景:18页第一段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基本任务:18页第二段[①②③]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1953——1957年建设成就:工业成就:18页[①②③④];交通运输业成就:19页[⑤⑥]工业基地形成:19页⑦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货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行召开时间: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宪法的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历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准备阶段探索阶段错误阶段第5课三大改造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改造对象及各自方式: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性质: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时间:1953——1956年底完成的意义、影响:25页大字一段良好开端背景:27页——中共八大内容:27页[①②]意义: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提出时间:1958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意义评价:27页[①②]影响后果:党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27页[abc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27页[①②]评价:28页大字开头第一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1961年春建设成就:29页大字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模范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原因:32页目的: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开始的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动乱表现:32页[①②]老革命家的抗争:二月抗争(1967、2)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又叫“四人帮”)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标志:九一三事件(1971、9、13)文革中国民经济好转的原因:34页[①②]结束的标志: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意义: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人民拍手称快,举国欢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民族团结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9课改革开放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11课民族团结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原因:38页[①②③]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直接原因: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时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 38页[①②③]时间:1978年底内容:39页[①②③]意义:39页第2段大字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表现:39——40页[①②③④]意义:40页[①②③④]背景:人民公社已经不适应农村生产发展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改革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改革地点:安徽风阳小岗村农村致富新路:建立乡镇企业对内改革作用:42页[①②]开始时间:1985年国有企业的改革三个方面:45页[①②③]作用: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作用:43页对外开放首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开放的时间:1980年增设的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格局形成:43页提出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的总中共十二大(1982年)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设计师邓小平中共十三大(1987年)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作出了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背景:49页第二段邓小平南方讲话内容:[①②③④⑤]意义:49页第二段邓小平理论意义:49页第三段邓小平理论时间:1992年指导地位的确立中共十四大内容:49页[①②③]时间:1997年中共十五大内容:50页意义:50页提出时间: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民族区域自治原因:56页第二段意义:56页[①②]提出者:邓小平提出目的:为了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一国两制”的构想含义:60页适用的地区:台湾、香港和澳门成功实践的地区:香港和澳门意义:60——61页[①②]香港回归时间:1997、7、1与祖国统一外交成就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时间:1999、12、20回归意义:62页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变化:65——66页[①②③④⑤]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两岸关系的变化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1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内容:66页第二段大字1993年汪辜会谈意义:66页第二段大字日益密切的交往趋势:67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时间:1953年中印两国谈判提出者:周恩来完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内容:77页意义:77页时间:1955年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讨论内容:78页中国贡献(周恩来的贡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的方针作用:78页敌对:建国后到70年代初出现转机: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正常化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2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背景:正当中美谋求改善关系之际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间:1971、10、25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意义:81页中日正式建交时间:1972年访华首相:田中角荣背景:82——83页时间:2001、10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地点:上海主题:83页科技成就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内容:83页[①②③④]意义:83页时间:1964、10、16原子能领域成就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90页1964、6 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66、10 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爆炸成功航天技术领域成就:91——92页[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时间:1973年10月生物工程领域: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人物: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意义:92页背景:世界各国高科技竞争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提出建议863计划经过1986年3月邓小平作出重要批示《863计划纲要》形成领域:8个领域(94页第二段)计算机网络的影响:95——96页[①②③④⑤]。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如何理解“求同存异”的方针? (1)提出背景: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以及与会国之间因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2)“同”: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共 同的任务,即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共同的愿望”,即都要求加强团结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反对侵略战争。“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存在差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 同的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 (3)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间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和 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平 提出: 再次发展: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共 最终完善:1955年亚非国际(万隆)会议上 处 五 后期修正(完善) 项 内容: 原 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相互之间的关系? 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中,领土完整是主权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 平等互利是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 国家间处理相互关系的政治基础。 影响: 和平共处是目标,前四项原则是基础和前提条件。

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背景、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区别?
主权、政权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1.内容
2.确立过程 3.确立意义
《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比较 项目 背景不 同 不 制定主 同 体不同 点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特点:
经验教训:

中国现代史发展的五个阶段

中国现代史发展的五个阶段

中国现代史发展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辛亥革命与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一阶段主要是为了实现民主共和的目标,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力图实现国家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然而,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这一阶段的民主共和建设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果。

第二阶段:抗日战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面临着来自日本的侵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抗战。

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阶段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组织军队和民众进行抗战斗争。

抗战胜利后,新中国成立,为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

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大规模的国有企业建设和农村集体化改革,逐步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和农村的现代化。

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第四阶段: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新篇章。

中国开始引入市场经济,逐步放开经济体制,吸引外资和推动外贸发展。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的经济腾飞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第五阶段:科技创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前,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

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努力,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中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继续努力解决。

这五个阶段是中国现代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中国近代史两大阶段

中国近代史两大阶段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以下两大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一小阶段: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失败(1840-1864)。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

此间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

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失了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和贸易主权、司法主权、领海主权和内河航行权,中国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封建自然经济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小阶段,从太平天国失败后到义和团运动(1864-190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地主阶级改革派推行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时期。

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一直居主导地位。

第三小阶段: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到辛亥革命(1901-191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和中国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时期,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中西文化碰撞与新旧文化并存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统治阶级的矛盾。

第四小阶段:从辛亥革命失败后到五四运动(1912-1919)。

这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

辛亥革命后,为了维护共和与民主,革命派又先后发动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反对张勋复辟,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由于其阶级时代的局限,这一系列运动多是失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中国社会陷入黑暗的谷底。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

也有人把近代史概括为:“两个过程”(“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三个高潮”(第一次高潮时期是1851-1864年太平天国时期;第二次高潮时期是1894-1900年,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由1905年同盟会成立到1911-1912年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一、过渡时期(1949~1956)(一)政治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主要讨论了‎成立新中国‎的问题,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等文件,意义: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胜利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意义和具体‎表现。

2.新中国成立‎之后,追歼残敌,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进行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3.民主政治建‎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异同与此同时,我国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意义(二)经济1.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还合理调整‎工商业,1952年‎,恢复了国民‎经济。

2.1953年‎,颁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形成了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东北工‎业基地。

初步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的状况‎,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三)在外交方面‎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三大政‎策。

结合国际背‎景分析实施“一边倒”方针,1949年‎中苏建交,建国一周年‎同17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此后,我国还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四)社会生活方‎面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依然较低‎。

中国现代史怎么划分_0

中国现代史怎么划分_0

中国现代史怎么划分中国现代史怎么划分(1)中国现代史的划分中国现代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56年过渡时期;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时期;1976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大历史阶段.也可以按照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现代史的概括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

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中国近代史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三 外交关系的突破
一、重返联合国 (一)背景: 1.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 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第三世界力量的不断壮大——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 轻重的力量 3.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4.中国实行积极的外交政策,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 5.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局面,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6.苏联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三、邓小平的整顿 1.背景:①1975年1月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申实现“四化” ②周、主持国务院工作 ③周病重,毛支持邓小平主持工作 2.措施: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 3.结果:摆脱停滞和倒退,开始恢复发展——“四人帮”阻挠, 再遭破坏 四、“文革”对经济的影响: 1.给中国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2.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拉大了中国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
4.中美建交——正常之旅 ①发表建交公报(1978.12) A名称:《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B内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地位:为中美建交提供了法律基础 ②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1.1)——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 的正常化 (三)意义:是中国对外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的关健一环
考点一 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
一、原因: 1.国际因素——周边的国际局势趋于紧张: ①表现:美扩大对越南的侵略;中苏两党关系中断,两国关系恶化 ②影响:毛泽东对世界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2.国内因素——“左”倾错误发展的恶果 ①十年探索时期,党在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 ②毛泽东的错误认识: A把在一定范围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 B认为只有通过“文革”,才能把 “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 3.林彪、江青、康生等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二、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发表:1965年冬 上海《文汇扳》 姚文元 2.内容:点名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 3.影响:为文革的发动作了舆论准备,成为文革的导火线
美国改善关系原因 ——利用中国牵制苏联 ①美苏争霸美处守势;②日本、西欧经济发展 构成对美国强有力的挑战,离心倾向的增强;③美经济危 机和侵越战争受挫实力下降;④美意识到中国在国际事 务中的巨大作用;⑤中苏之间的矛盾 中国对美改善中美关系作出积极反映原因 ——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①美在亚洲战略上收缩,己不构成对中国的直 接威胁②应付来自苏联的威胁(主要威胁);③解决台湾 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二)过程: 1.乒乓外交——试探之旅(1971.4) ①情况:经毛泽东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 访问中国 ②影响:通过“小球转动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 大门,引起轰动 2.基辛格访华——旋风之旅(1971.7) ①主要活动: A与周恩来会谈 B发表公告: 宣布尼克松将访问中国,谋求关系正常化; 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②作用:为美国总统访华做好了准备
阶段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1966年至1976 年) 阶段特征: 政治上:阶级斗争为纲口号下社会大动乱,民主法制建设 被严重破坏 经济上:文革动乱造成经济秩序被破坏,发展长期停滞。 文化教育上:文艺创作凋零,高考停止,正常的教育秩序 被打乱。 外交上: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恢复 了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与 西方等国家迎来建交高潮,为后来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
五、认识: 1.性质:“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 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2.影响: ① “文革”期间,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 到破坏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其领导人受到 批判,停止了活动 ③使民主与法制被任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 机之中 ④革委会机构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⑤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而停滞或遭到破坏
思考:二十年(1956——1976年)经济建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失误: ①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片面追求的公有制程度和规模,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的实 际。 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修改了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 正确论断,“文革”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经济建设。 原因: ①客观原因:中共对中国国情及中国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国情结合也需要一个过程;国际形势险恶。 ②主观原因:党缺乏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对经济文化建设艰巨性认 识不足,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建设的一般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长期以来,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 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 教训:(略)
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 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经济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3、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4、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实际的关系。 •5、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 •6、中国要加强与世界的联系 •……
三、全面发动 1.标志: 1966年5月: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 “五一六通知”; 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十六条” 2.指挥部:中央文革小组——不受中央政治局约束 3.红卫兵运动: ①起因:毛泽东写信支持红卫兵的造反精神 ②影响:导致1966年冬的全国大动乱
四、高潮阶段 1.上海“一月革命”(1967年1月) ①情况:张春桥、姚文元策划,王洪文为首的上海造反 派夺取上海党政领导权 ②结果:毛泽东支持上海夺权 2.全国的全面夺权 ①时间:1967年1月至1968年9月 ②主要内容:造反派夺取党政各级领导权——成立革命 委员会 ③影响: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有关文革的经济损失 “文化大革命”动乱10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 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 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 和。 --李先念 60年代初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60 年代韩国、新加坡也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经济。 1· 从以上数据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 回顾本堂课的数据,你还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实现: 1.时间:1971年10月25日 2.标志: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 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三)意义: 1.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 2.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解冻 (一)原因——改善两国关系是中美两的共同要求 1.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2.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3.美苏争霸中出现美国处守势的地位 4.苏联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面临新的战略抉择
考点二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一、国民经济的混乱 1.原因:“文革”爆发,“全面夺权” 2.表现: ①计划废置 ②工作瘫痪 ③交通阻塞 ④管理混乱 ⑤供应紧张 ⑥生活下降 二、周恩来的调整 1.背景: ① 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文革事实上失败) ②毛泽东支持下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2.措施: ①恢复各种被坏的规章制度 ②重申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3.结果:国民经济有了起色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 (一)原因: 1.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 2.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 3.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努力 (二)过程 1.田中角荣访华(1972.9)——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①结束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建立外交关系 ②日本方面深刻反省战争任 ③日本政府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2.日本同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 3.互设大使并签订一系列贸易、航空协定(1973年初) (三)意义: 1.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 2.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尼克松访华——破冰之旅(1972.2) ①成就: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上海) 申述了各自的原则立场,都认为要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和反对霸权主义的威胁; 在台湾问题上,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 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 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②意义: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态,两国 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