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完好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或反复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如上腹胀闷、腹痛、恶心、呕吐、饱胀等,并伴有消化功能异常。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采取相应的中药治疗和调理方法。

一、中医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型:主要特点是脾胃气虚,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疗时应益气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温补药物。

2.气滞型:主要特点是气机不畅,消化功能受阻。

患者多表现为腹胀闷、烧心、口苦、口干等。

治疗时应理气行滞,可选用枳壳、香附、陈皮等理气药物。

3.肝胆郁结型:主要特点是肝气郁结,症状多见于精神抑郁、烦躁易怒等。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嗳气等。

治疗时应疏肝行气、和胃消食,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药物。

4.阳虚型:主要特点是阳气不足,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肢冷、畏寒、腹痛等。

治疗时应温阳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药物。

5.阴虚型:主要特点是阴液亏虚,消化功能减退。

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口渴、消瘦、盗汗等。

治疗时应滋阴养胃、健脾消食,可选用熟地、枸杞子、麦冬等滋阴药物。

6.胃湿型:主要特点是湿气郁滞,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不振、口黏腻、恶心呕吐等。

治疗时应健脾健胃、祛湿消食,可选用茯苓、半夏、草果等祛湿药物。

二、常用中药治疗:1.半夏泻心汤:适用于脾胃气虚、食滞胸口闷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半夏、黄连、干姜等。

2.保和丸:适用于气滞胃脘痞闷、饮食停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枳壳、乌梅、牡蛎等。

3.柴胡疏肝汤:适用于肝胆郁结、胃气不舒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柴胡、黄芩、干姜等。

4.四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等。

5.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气虚、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党参、白术、陈皮等。

中医药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药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情选用。
常用中成药
如保和丸、六味安消胶囊、健胃消 食片等,可改善食积、脘腹胀满等 症状。
使用方法
遵医嘱,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 合适的药物,一般中成药为口服, 可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进行使用。
中药针灸
针灸作用
针灸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穴位
如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 可改善胃肠功能紊乱、脘腹胀满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强 调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根据 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药和治疗方 法。同时,医生需要密切关 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强 调合理用药,尽量使用天然 、安全、有效的中药,避免 使用副作用较大的西药。医 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 质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种 类、剂量和给药途径。
中药汤剂
汤剂作用
中药汤剂可根据患者病情 进行个体化辨证施治,组 方灵活,起效快,作用强 。
常用汤剂
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 汤、健脾丸等,可改善脾 胃虚弱、脘腹胀满等症状 。
使用方法
遵医嘱,根据患者的具体 病情进行煎服或温服。
中成药
作用及优点
中成药具有使用方便、携带方便 、易储存等优点,可随时根据病
总结词
中药汤剂是一种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具有个体化的特点,能够根据患者的 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 方案。
VS
详细描述
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中药汤剂能 够通过调理脾胃功能、疏肝理气、祛湿化 痰等多种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症状。例如, 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医生会开具益气健 脾的汤剂,如四君子汤等;对于肝气郁结 的患者,医生会开具疏肝解郁的汤剂,如 柴胡疏肝散等。
诊断与治疗现状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很多肠胃不好的人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一种排除器质性疾病出现的典型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综合征。

目前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研究并无统一定论,医学界普遍认为其与患者自身胃肠运动功能、内脏敏感性以及自身心理因素等有关。

临床上可选择西医或者中医治疗方法,其中西医主要通过抗酸、促进胃动力、抗抑郁等药物进行治疗,这样的治疗方式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且存在疾病复发的情况。

中医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有着长久的研究,且中医治疗方法体现出较高的安全性,不仅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同时还能够根治疾病,降低疾病复发率。

本文将具体介绍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为临床疾病治疗与研究提供参考。

1.病因病机经过文献查阅与研究可知,当前医学界普遍认可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与患者自身精神状态、心理状态、感染情况以及胃肠道功能等因素有关,同时还受到环境与遗传因素等的影响,总的来说,该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诱发因素较多,这也是疾病研究与治疗的难点。

从中医药角度来看,功能性消化不良并不属于中医药的研究称谓,相关症状对应的应为“胃胀”“痞满”等范畴。

国内中医学研究人员提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与以上症状之间的联系,受到日常饮食与自身情绪的影响而出现肠胃气滞,湿热内蕴的症状,对此,中医治疗应从肝、脾、胃三个部位入手。

还有的学者深入研究了患者情志失调与肝脏病变的关系,认为不良情绪会对肝脏功能造成影响,所谓疏泄失常,导致肝气横逆犯胃,进而诱发消化系统疾病。

还有学者就外界刺激与脾胃损伤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情志失调、药物刺激等导致患者脾胃功能损伤,最终体现在消化系统症状上。

结合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变化以及生活习惯变化,不健康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势必会对人们的肠胃功能造成影响,再加上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更是增加了情志不畅的概率,成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诱因。

总结来看,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医学中的病因病机包括情志不畅、饮食失调、肝失疏泄、脾胃受损、药邪伤胃等,其中脾胃受损是发病的基础,肝郁则是诱发的因素,胃滞成为发病的主要原因。

中医浅谈胃肠功能紊乱及治疗

中医浅谈胃肠功能紊乱及治疗

智汇大家诊疗Family life guide -121-吴小东 (达州市达川区罐子镇卫生院中医内科)肠胃功能紊乱是属于肠胃功能性疾病,通常此病生理解剖方面的器质性改变。

在临床中患者多表现为在进食与排泄方面出现异常,同时可能会伴有其他神经官能症状,比如有的患者会有失眠、焦虑、健忘等情况出现。

调解气机是基本治疗原则在中医中认为,肠胃功能紊乱是与人的情志因素有关,因此也将其归为郁证的范畴。

因此,治疗肠胃功能紊乱的基本原则就是调解气机,在治疗中以下,一些细节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1)明辨病位,合理选择升阳与降气。

肠胃功能紊乱是属于中医中的脾胃病,而对于脾胃病的治疗,大多数的医生从运脾论治,脾为运化的关键,运化出现迟滞则是属于升降失常,患者气机逆乱,临床治疗会选择使用补脾益气升阳之药。

升阳益气是治疗本病的一个方面,同时还需要注意胃气的通降。

胃部是主食纳,在纳入饮食的同时传出糟粕,在出入中相互依存保持平衡,维持了人体的正常消化功能。

胃主降气,以降为和。

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

因此,在治疗中为气的通向,也是维持平衡的关键所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因此认为,如果有上腹有饱胀感、呕吐、恶心的临床表现的患者病变部位在胃脘,在临床治疗中就需要以理气通降为主要治疗原则;对于胃痛、腹泻、肠鸣的患者病变部位在肠道则是需要以升阳益气为先。

(2)详辨病机,适当选择疏肝、柔肝与泻肝。

肠胃功能紊乱与七情郁结、忧思过度等有关。

情志不畅会引起机体内气血紊乱,在气机失调后肝木克土,导致本病发生。

因此调肝属于此病必选治疗原则。

但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在临床中需要根据具体症型进行治疗,在调肝的同时注意疏肝,疏肝与清肝合理选择。

胃肠功能紊乱中医调理方法中药调理中药治疗属于中医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不论何种疾病均可选择使用中药进行治疗,结合西医更可提升治疗效果。

在中药治疗中可加入调理肠胃的中药,改善肠胃功能。

虽然中药味苦但还是可以忍受的,大家也要记住良药苦口的原则,这样更能有利于疾病恢复。

中医药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药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药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消化道疾病,该病具有持续时间长、易反复等特点,在患者发病后会出现恶心呕吐、烧灼感、食欲不振以及嗳气等多种不适症状。

患者在发病后,其吸收功能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致使其身体机能受损,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针对该病过去主要是采用西医西药进行治疗,但是需要耗费的时间较长,还很容易引发患者出现药物副反应。

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也有着较深的研究。

利用中医药结合中医辨证施治理论,能够“对症下药”,帮助患者有效调节机体状态,促使其更快摆脱疾病的困扰。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目前,医学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尚未有统一的认识,通常认为导致患者发病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病原学因素。

有大量研究资料显示,幽门螺杆菌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中占据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该致病菌很容易会导致受感染者出现消化不良的问题。

但是,在治疗幽门螺杆菌的过程中,却无法改善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这就导致其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病因学因素。

目前,普遍认为患者自身体质因素以及胃排空因素是导致其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问题,同时与激素水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对精神领域研究的深入,发现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与其胃肠道功能的变化也有着密切的关联。

有研究治疗显示,超过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着一定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越严重,其胃肠道功能越差。

第三,胃肠运动功能障碍。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出现,与胃肠道运动功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有研究资料显示,存在胃排空延迟的患者,往往很容易会出现呕吐以及早饱的症状。

同时,大多数患者主要是因为腹痛就诊。

有研究资料显示,超过25%的患者在就诊时主诉有胸口灼热症状,有部分患者往往有胃食道逆流病史。

因此,有研究人员开始分析蠕动性肠道疾病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都存在肠道蠕动不良的问题。

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通过适当给予其促进肠道蠕动的药物,虽然能够改善其肠道蠕动功能,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仍然无法改善。

中西医来告诉你功能性胃肠病怎么治

中西医来告诉你功能性胃肠病怎么治

悦读专栏·甄选Family life guide -137-严伦 (德阳市旌阳区中医院)功能性胃肠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这是一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发病一般和患者的生理、精神心理等情况相关,部分患者的病情也与社会因素有关。

由于这种疾病的病因与诱发因素复杂多样,所以患者的病情极易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病情持续加重后,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

近年临床上对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尤为关注,治疗方案也倾向于综合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本文就着眼于中西医的角度,对功能性胃肠病的各方面情况进行下述科普。

西医认为的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理有哪些?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会引起功能性胃肠病,或者是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

据有关调查显示,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常具有神经质、情绪化等人格特征,所以日常生活中具有这种情况的人,患功能性胃肠病的风险较大,且发病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大多数患者会伴有一定程度的躯体化症状。

也有许多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会伴有呼吸困难、心慌或者慢性头痛、肌痛等症状,这些精神方面的疾患会对患者的身体与精神造成很大的折磨。

通常具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患者,极易发生胃肠道动力低下的情况,或者愤怒、厌恶等情绪会引起高动力反应,比如许多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会因为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而致使腹泻或者便秘加重。

日常饮食因素。

临床上许多学者认为,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与患者自身的日常饮食密切相关,大多数的患者存在饮食不节制的问题,或者患者胃肠道中的菌群失调,对肠道动力学、分泌以及吸收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许多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有喝咖啡、喝浓茶的习惯,但是没有注意胃肠的保护,比如多数患者长时间空腹喝咖啡减肥等,导致咖啡因对胃肠黏膜造成较大的刺激,或者引起神经中枢紊乱,睡眠不正常,致使患者发病或者加重病情。

中医认为的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理有哪些?中医论证将功能性胃肠病归为“胃脘痛”“胃痞”“腹泻”等范畴,认为患者发病主要是因为患者外感六淫邪气和七情过激、脏腑失和等情况造成。

浅析功能性胃肠病伴焦虑抑郁中医治疗经验

浅析功能性胃肠病伴焦虑抑郁中医治疗经验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8), 2088-2092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8310浅析功能性胃肠病伴焦虑抑郁中医治疗经验 程锦琰1,刘进进21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 2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7月11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4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16日摘要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慢性、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而无器质性改变的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也是常见的身心疾病。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及工作的压力不断增加,该病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伴焦虑抑郁效果显著,且复发率低。

笔者从情志因素出发,就中医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进行探讨。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焦虑抑郁,中医治疗,临证经验To Analyz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Jinyan Cheng 1, Jinjin Liu 21First Clinical College,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2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Received: Jul. 11th , 2023; accepted: Aug. 4th , 2023; published: Aug. 16th , 2023Abstract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re a group of chronic, recurrent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without organic changes, and are also common physical and mental diseases. In recent years, with程锦琰,刘进进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f people’s life and work,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is also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the recurrence rate is lo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otional factors,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soothing liver and relieving depression, strengthening spleen and stomach.Keywords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Clinical Experience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FGIDs)是一组非器质性的消化道综合征,呈慢性、反复发作,通常以腹胀腹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1]。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经胃镜等相关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根据最新FD的罗马III标准将其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1]。

在中医独有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引导下,中医药在治疗FD具有临床独特的优越性。

近些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从各种文献资料及临床报道来看,中医药已在功能性胃肠病领域成为最为关注的热点。

现就本病的中医药研究近况综述如下:1 中医学对FD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虽无FD之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归属于“胃脘痛”、“痞满证”、“纳呆”、“嘈杂”、“反胃”等范畴。

《伤寒论》曰“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沈氏尊生书·胃痛》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明代《景岳全书》谓:“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关于气,盖食则气满,寒留则气凝,……”。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篇》)。

现代医家程氏[2]认为该病因离不开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种。

内因为体质因素,以先天禀赋为主,受后天及疾病的影响;外因是指气候、环境、病原微生物等外界因素;不内外因则是饮食起居失宜、情志过度、劳逸失调等社会因素。

其病机是肝胆疏泄功能失常,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曹氏[3]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下加快,人们竞争激烈,加之工作压力大,容易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中,日久致肝气郁结,肝失条达,气机阻滞,横逆犯脾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发病。

叶仁群等[4]指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中焦气机依赖于肝的条达,肝失调畅则气机紊乱是本病病机关键,病位主要为肝脾胃三脏。

卜平[5]则认为,引起FD的根本原因是脾不升清和胃失降浊导致的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基本病机为肝郁犯土、胃失和降、脾运无权。

2中医学对FD 辨证分型目前大多数医家多依据各自的临床经验进行辨证分型,因此临床分型差异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
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江苏省中医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魏睦新教授介绍,不少人在受到一些刺激后都会表现出肠胃不适的症状:有些人进入寒冷的环境,受到冷气刺激后会经常出现腹部不适,多伴有急迫的便意,排便后症状可以缓解;有些人受到情绪刺激,紧张、生气后会出现以上症状,如考试的学生一进考场就想去卫生间;还有人在进食不久就感到腹部不适有便意。

其他伴随表现如头痛、非心源性胸痛、背痛、心慌、乏力、性功能障碍等也可见到。

这种情况就属于功能性肠病,在医学上又称为“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

无论是腹泻型还是便秘型,患者的大便化验多无异常,其他检查如结肠镜、钡灌肠造影也均无明显异常发现。

随着近几年来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大,IB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以中青年居多,特别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白领、学生等从事紧张脑力劳动者高发。

一项调查表明,IBS在我国城市中发病率为10%左右,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更高,约占总人口的20%~30%.该病多见于中青年人,女性发病数量是男性的两倍。

治疗中医四大药方对症服药治疗。

魏睦新介绍,对于功能性胃肠病,除了西医的常规治疗外,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方面有独特的疗效。

常用四大方法如下:
1.疏肝理气法
适应证:肝脾不和证。

临床表现为腹部胀满,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腹痛后就想大便,便后疼痛一时减轻。

苔多薄白,脉弦。

辨识要点:功能性胃肠病症状+体质壮实或为女性伴有情志症状。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以痛泻药方为主
炒白术30g、白芍20g、陈皮10g、防风8g、木香8g、当归12g、元胡10g、川楝子10g、百合15g、钩藤25g、合欢花12g、生龙牡各20g、甘草6g。

2.辛开苦降法
适应证:湿浊(热)痞阻证。

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痞满,或有烧灼样痛,泛酸嘈杂,厌食嗳气,有腹胀腹泻,口干口苦或口中粘腻,舌红,苔腻或黄腻,脉弦滑。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症状+胃脘痞满+苔腻。

处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10g、干姜10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5g、陈皮6g、厚朴10g、枳壳10g、甘草3g、木香10g。

3.消食导滞法
适应证:饮食积滞证。

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嗳腐厌食,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呕吐或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症状+嗳腐厌食+苔垢腻。

处方:枳实消痞丸或保和丸来源:考试大
半夏10g、陈皮10g、枳实10g、木香6g、槟榔10g、神曲15g、焦山楂15g、茯苓10g、莱菔子15g、炒谷芽30g、炒麦芽30g、鸡内金10g、甘草3g。

4.健脾和胃法
适应证:脾胃虚弱证。

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症状+体质虚弱
处方:香砂六君子汤
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陈皮6g、半夏10g、木香6g、砂仁3g(后下)、炒谷芽20g、炒麦芽20g、鸡内金10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