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方法3《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教学参考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教材小说考点汇总梳理课件

一、小说人物形象,教材典题整理(必修+选择性必修)
必修上册
《百合花》/茹志娟
1.小说故事中出现百合花被子有什么用意? ①情节上,百合花被子是情节的一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衬托人物形象。百合花被子把文中主要人物新媳妇、通讯员关联在一起,突出 新媳妇和通讯员百合花般的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③揭示作品主题。通过百合花被子,既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又歌颂了 人性美、人情美。
【答案】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
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80页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
备考总计划——教考衔接
衔接点四:考查文体及分析与教材计划相同
(22年甲卷)文学类文本(双文本) 文本一《支队政委》(小说):虚构作品 文本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纪实作品
主观题第9题: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 并简要分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多次写到“火”,有何作用?
①推动情节发展。写火盆、火炭、火种,连续而来的“火”字,都被林冲的轻轻 一盖盖灭了,连一点火星都没有。这说明草料场里将要烧起的大火,决不是火盆 中的火蔓延而起的,肯定是别有用心的纵火。 ②有利于人物性情的刻画。林冲出门沽酒时“盖炭火”和沽酒回来时“探火种” 的描写,充分地表现了林冲谨小慎微、逆来顺受的性情特点。 ③有利于渲染气氛、映衬人物。如草料场漫天大火,也了林冲胸中熊熊怒火,他 迎着北风,映着烈火,爽快淋漓地斗杀了三个泼贼,一时间,风助火势,火增人 威,汇成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戏剧高潮。
《变形记》/卡夫卡 卡夫卡善用心理和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用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人物特殊复杂 的心理活动,进而表达创作意图。请举出本文中的两例心理描写或细节描写加以分 析说明。
2025届高考语文备考资料 - 小说的反套路题型(讲义)

考点11小说的反套路题型——突破高考第8-9题小说考什么从2019年的《理水(节选)》《小步舞》到2021年的《秦琼卖马》《石门阵》,近年来,小说阅读的考查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文本特点看,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更具可读性与易读性;从题目设置来说,小说阅读题的命制更具灵活性。
高考语文试题中,小说的选文内容与《课程标准》保持了方向上的一致性,牢牢扣住了时代精神,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自然地融人考题之中,让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充分感悟中国文化、中国精神。
2021年的《秦琼卖马》《石门阵》,2020年的《书匠(节选)》等就是其中的典型。
小说怎么考高考小说阅读选文相对集中的主题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
如2019年的《小步舞》、2021年的《石门阵》《麦子》。
这些小说不仅引导我们去读懂故事、品味语言,更让我们感受其中的文化与审美价值。
高考小说选文都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并且为了达到“为国选材”的目的,小说文本的阅读难度一般并不大,所以“读懂”不是问题,“读透”才是难点。
如2019年的《理水(节选)》,对于高中生来说,大禹治水的故事一定是耳熟能详的,但是在鲁迅先生《故事新编》中,小说对历史和现实进行观照,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大禹身上展现出的新时代品质,因此,对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通过品读小说文本的语言要素,理解作品的风格特点,发掘文章的艺术之美。
品读小说语言要素,一是要分析鉴赏语言表达的手法,如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使用、句式的变化等;二是分析鉴赏整体的语言风格,明确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等。
如《秦琼卖马》多用书面语,用语考究,古朴典雅;《越野滑雪》大量使用修辞手法,生动细致,有感染力;《理水(节选)》新颖深刻,讽刺性强,有时代气息。
高考小说命题特点:首先,注重教材篇目的学习及迁移。
《课程标准》中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等任务群都有与小说阅读密切相关的内容,加大对这些任务群作品及其衍生物的研读力度,可以在提升阅读品质的同时,对作品思想整体把控大有裨益。
孙犁《荷花淀》说课稿

孙犁《荷花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孙犁的《荷花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荷花淀》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出自孙犁的小说集《白洋淀纪事》。
这篇小说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展现了他们的乐观精神和爱国情怀。
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语言简洁明快,充满诗意,是一篇值得深入研读的佳作。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荷花淀》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的精神面貌,还能让学生领略到孙犁“诗体小说”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同时,通过对这篇小说的学习,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文学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深入。
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白洋淀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可能较为陌生。
此外,高二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阶段,对于新鲜的文学作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充满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学习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小说的语言,体会其简洁明快、富有诗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白洋淀地区人民的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体会战争中的人性美,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水生嫂这一形象。
(2)探究小说中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教学难点(1)理解孙犁“诗体小说”的艺术特色,感受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单选、双选、主观题)答题技巧及模板

文学类文本阅读(单选、双选、主观题)答题技巧及模板一般为一道选择题(或者四选一或者五选二),一道简答题,一道分析鉴赏题。
(16分钟,6分钟读文章,3分钟做选择题,7分钟做主观题)I.小说阅读【4-6题】{1}读懂小说读懂小说,就得弄清楚小说基本知识。
当然小说依然由内容、主题、语言、结构四要素构成。
在阅读和答题时都要有四要素的意识,四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关联的。
【一】典型小说。
典型小说一般指传统小说一类的小说,在典型环境中通过典型情节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一般强化和突出人物、情节。
1.内容:包括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1)情节: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一般分为“开端——发展(复杂的还有再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最主要手段。
(2)人物:人物是最核心的要素,人物形象和人物命运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主人公)和次要人物。
次要人物一般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当然也可以成为小说的线索。
人物可以分为静态人物和动态人物。
人物形象由身份地位、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共同构成,当然内在特点为主。
外在包括衣着、肖像、年龄等等,这一般和内在紧密相连。
(3)环境: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推进的时空。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小说的时代(社会)背景,一般通过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人和事物来展现或者暗示,可以直接揭示主题,展现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
自然环境主要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一般是由景物描写构成。
在小说考题中一般多考自然环境。
2.主题:作者通过文本或者内容传达的对人物和社会的态度、认知与思考,或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的揭示。
(一般来说在选择题中呈现)主题表现的途径:(1)情节,情节展示人物活动和社会生活,它直接揭示社会本质。
(2)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就是主题。
(3)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也能直接揭示主题。
3.语言:这里指作品的语言。
《阿+Q+正传》与《边城》比较阅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两支乾坤笔,一颗济世心——《阿 Q 正传》与《边城》比较阅读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比较两篇小说在人物塑造,社会环境上“丑”与“美”迥异的风格特点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两篇小说虽风格迥异但殊途同归的创作意图文化传承与建造:通过写比较分析的体会,阅读心得,提升清晰、准确、有条理的表达思想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并积累重要文学知识;2.梳理情节,感知文本;3.多角度赏析阿Q和翠翠的性格;4.探究人物阿Q和翠翠悲剧命运的成因5.欣赏作品的艺术性教学难点:两位文学家的作品风格迥异,从美与丑两个对立面共同体现了两位文学大家感忧世事得济世之心。
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当代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热衷于探讨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
多数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对作家的创作思想和文学技巧有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过程预习任务再现:1、梳理文章情节,勾画重点语句,分析鉴赏阿 Q 和翠翠的人物形象。
2、研读文中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关的段落与语句,比较未庄和茶峒的异同。
3、《阿 Q 正传》和《边城》在思想主题(创作动机)上有何异同?你认为作品有何时代价值?4、自选角度写《阿 Q 正传》和《边城》比较鉴赏的文章课堂导入:回首百年,面对山河破碎,无数思想之光在无尽的黑夜中汇聚起来,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那点光能否结束黑暗,却竭力唤醒酣睡的国民,希望为国家照亮前行的路。
今天,让我们跟随鲁迅和沈从文两位文学家,看他们的乾坤之笔,为我们绘下怎样的时代镜像,体悟他们的济世仁心。
学习活动一:观时代镜像,品人世百态完成预习任务一:梳理文章情节,勾画重点语句,分析鉴赏阿 Q 和翠翠的人物形象。
由任程菲组展示:1、柳诗越、孙湘锦用表格梳理阿 Q、翠翠人物形象2、任程菲说明推荐理由并作模块小结活动设计意图:高二学生对人物塑造的方法已经掌握的很成熟了,不需要再把人物形象作为课程的重点,所以,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再通读文章,熟悉文本的同时,勾画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形象,并能用个性化的方式对人物形象进行鉴赏。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小说)(1)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小说)(1)【作业表单2:单元研究主题设计及检验提示单】单元研究主高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小说)题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改材中,共设计了两个小说单元。
一个是必修三中的第一单元,其中选了《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及《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祝福》是教读篇目,《老人与海》是自读篇目。
另一个是必修五第一单元,其中选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和《边城》,其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教读篇目,《边城》是自读篇目。
(用图示的方式说明包括的具体内容及相互关系)必修三与必修五小说单元的勾连打通1.必修三与必修五的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一脉相承的(1)必修三中,课堂目标着重于小说本身的特点,研究小说如何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表现矛盾冲突,以及再现生活环境;必修五则在研究小说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指向阅读者自身的提高: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2)必修三的小说研究更强调基础知识的传递,如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区别,必修五则更注重细节的探讨和艺术特色的领悟。
设计意图说XXX进修单元的(3)必修三小说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欣赏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课时框架品味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必修五则结合小说三要素探讨作品主题,细化情节的展开和矛盾的解决线索。
(4)在“研讨与练”中,必修三强调对人物的整体了解及某一元素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必修五则注重人物的变化及原因追溯,研究写作独立完整的读书报告,并能够将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与自身相互观照,深刻理解文学的社会意义。
2.必修三与必修五的选文思路一致:(1)必修三第一单元,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及《老人与海》。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整个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缩影;《祝福》选自XXX作品《彷徨》,XXX的小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老人与海》由于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施展阐发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XXX的代表作。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归纳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归纳应考性阅读根据学生目前的阅读水平能力,直接为学生提供考题信息进行阅读训练,锻炼高三学生的综合答题能力和考试应变能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考探究性阅读应考性阅读根据学生目前的阅读水平能力,直接为学生提供考题信息进行阅读训练,锻炼高三学生的综合答题能力和考试应变能力。
该阶段直接为高考而备,要求学生把已具有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
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要求在题目限制的范围内回答。
教师要总结出一些解题思路清晰的答题方法,目的在于保证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保持活跃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与个性兴趣阅读有机合理地结合,充分使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在阅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问第一段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要求学生掌握文中取景的答题技巧,准确点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等关键词,结合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引出文章所要描绘的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教会学生一些应考技巧,旨在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应考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
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
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
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3)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
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
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一)一般情节的作用: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文】
从近几年高考的题目看,小说是各省市考核的重点,但总体上看这类文体的阅读得分率不高,不少考生见到小说阅读题就心里没底,实际小说阅读也有一定的方法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小说阅读题的解答还是很有帮助的。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小说的环境描写特点题该如何解答,又该从哪几个角度思考呢?
一、小说的一般阅读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把“三要素”作为突破口。
二、考点解读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
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臵,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
(2)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对环境题目的考查,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手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这节微刊我们先讲一下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
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概括环境特点也是高考考查小说景物描写的常见题型,但在答题时我们要是要区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常见设问方式】
(1)概括某某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分析。
(2)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请概括分析。
(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其特点。
(4)某一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三、概括环境特点的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
即分清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第二步,定区间,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
自然环境语句很好找,在找社会环境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
第三步,多角度,综合考虑细分析
根据句段,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感知景物特点;同时,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在感知时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第四步,用术语,恰当概括理答案
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多为自然环境)或名词(多为社会环境)概括环境的特点。
四、典例剖析
(2014高考重庆卷)
【例】根据文章,完成下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
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
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