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阅读答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_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阅读答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_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阅读答案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出自高二语文下册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
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
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
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至于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
母亲的乳房不再是惟一的食物来源。
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
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orG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
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
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
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
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但五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
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后练习答案-精选文档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后练习答案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后练习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同学们。
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与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诞dàn生刹shà那撕sī碎缺陷xiànB.凝níng聚依赖lài 典型xíng 履lǚ行C.求援yuán 专横hèng 辜gū负罪蘖nièD.仁慈cí 嬴yíng得渊yuān源秩zhì序2.下列加点的成语,有误的一项是( )A.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B.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C.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D.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B. 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生病或者听话、孤立无援。
C.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D.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弗罗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还意识不到自已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此时,母亲对夏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
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他的自我中心阶段,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使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慢慢开始学习爱并练习着爱的能力。
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
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
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于。
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地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
可见,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
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亲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思想世界”,即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爱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
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
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
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解与例题

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一种无法割舍的亲情,叫做“爱”。
这种情感,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不需要契约合同的约束,更不需要金钱权势的维系。
它发自天然,来自本性,适于众生。
但就是,如果我们抛开这种感性的认识,听一听心理学家、哲学家的见解,也许更有意义。
本文就是一篇哲学随笔,作者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份真情。
学习本文,一要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二要体会作者就是怎样对这份“爱”从哲学角度进行深层思考的。
本文节选自艾·弗罗姆所著的《爱的艺术》。
这部书就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与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就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就是一个能力的问题。
弗罗姆认为,爱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她艺术一样,就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在本文中,作者由婴儿阶段的特点写起,由出生时无意识状态到对母爱的逐渐感受。
婴儿阶段过后,孩子开始了对爱的体验,认为“我被人爱就是因为我就是我”,母爱对她来说就是一种祝福,就是一种与平,不需要通过努力获得。
八岁到十岁的儿童开始“创造爱”,有了爱的能力,爱的对象也由母亲转向了父亲。
父亲开始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的路。
本文不就是简单的关于父爱与母爱的颂歌,而就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弗罗姆对于“爱”的理解,就是基于人道主义立场的。
她将“爱”放到人类存在的本质的高度去对待与认识。
★艾·弗罗姆(1900—1980),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与哲学家,就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对精神分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代表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爱的艺术》等。
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履.行归根结蒂.罪孽.咄.咄逼人刹刹.那横专横.刹.车纵横.2、写汉字词语易错字词语易错字Dàn生yíng得垂xián léi弱蜿yán yíng政huáng恐遵xún彷huáng逃Dùn3一刹那:指极短的时间。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后精选练习(附答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后精选练习(附答案)一、基础知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全球产业转移史。
在全球范围来看,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全球资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进行产业转移,而反过来看,()。
随着中国经济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开始发生变化,全球迎来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
和前三次,这一次全球产业转移的复杂性前所未有。
原先中国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出现下降,部分低端制造产业开始向外转移。
同时,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开始迎来内生性成长。
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很多高端制造业已经悄然兴起,即使和发达国家相比,很多公司都已经甚至还要更加领先。
从长远来看,如果中国的低端产业向外转移,而高端制造业又不能及时崛起,中国将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最近,美国集中火力围剿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公司,短期会给中国制造业带来较大压力,但从乐观的角度来看,来自外部的极限施压,可能反而会中国制造业提前完成转型升级,让中国更从容应对第四轮产业转移潮。
最终结局如何,就看中国有没有足够的智慧化危为机。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也正是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才推动了世界经济整体前行B.世界经济之所以整体前行,是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的推动C.世界经济整体前行,也正是由于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的推动D.也正是由于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世界经济才能被整体推动前行【答案】A【解析】根据前文“反过来看”,后面应该跟“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排除B、C项;D项被动句式使用不当。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大相径庭毫不逊色难免强迫B.截然不同平分秋色不免逼迫C.截然不同毫不逊色难免逼迫D.大相径庭平分秋色不免强迫【答案】C【解析】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之处。
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毫不逊色:比得上,丝毫不差。
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 必修4):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

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爱与母爱1.5岁时,父爱像座山,可以坐在他的背上四处游玩;10岁时,父爱像堵墙,外面的风雪再大,也能为我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家;15岁时,父爱像手帕,叛逆不知所措的时候,关怀地为我们擦去伤心的泪水;20岁时,父爱像路标,寻求目标没有方向的时候,告诉我们决策的方向;25岁时,父爱是张安乐椅,他只是坐在椅子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爱却无处不在。
父爱——无形——无疆——。
2.母爱像一湾浅浅的荷塘,包容着我们;母爱像那春雨,滋润万物,细腻而温柔;母爱像那诗歌,悠远纯净,和雅而清淡;母爱像这水墨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像深情的老歌,婉转悠扬,浅吟低唱;母爱像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温暖情怀;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母爱是儿女的一眼清泉,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
3.有时候,母爱是琐碎的,表现在无数的唠叨中,既让人感动也让人心烦;而父爱却是含蓄的,虽然言语不多,但常常让人无法忽视。
由于男女在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父母对子女的爱自然也不例外。
虽然从外表上看,父爱没有母爱那么热烈与酣畅,但他却把全部的父爱都融入了为家庭生计的奔波忙碌当中。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弗罗姆1900年3月23日,弗罗姆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
1918年弗罗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
1919年进入海德堡大学改学社会学。
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1925~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
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罗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加入美国国籍。
他是一位国际知名的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成员,毕生旨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的精神处境,弗罗姆因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高中语文人 专题0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专题0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1.作家作品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美国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力图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学说融合起来,并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
一生著述甚丰,内容广泛,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文体知识精神分析学派:包括弗洛伊德和他的学生阿费烈德•阿德勒、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奥图•兰克,以及弗罗姆、卡伦•杭妮,史塔克•苏利文等。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开创,其后被不断修正与发展,影响力远远超出心理学,所以读者群相应更为广泛。
3.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履行()诞生()辜负()遵循()渊源()幼稚()罪孽()仁慈()撕碎()凝聚()依赖()4.判断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得正误,并说明理由。
(1)她10年前病逝,10年后其铜像终能树立在维港之上,让全球影迷能见证这位“香港女儿”的风采。
(2)加人世贸组织后,我国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一直切实执行对外承诺,承担相应的义务。
(3)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气候、环境、经济等带来的挑战让世界人民(越来越成为休戚相关的共同体。
(4)对于小说来讲,最后的结尾可能是画龙点睛的妙笔,也可能成为节外生枝的败笔。
(5)细节是平凡的、不足为奇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念想……细节像沙砾一样,微不足道却不可轻视。
(6)流浪的游子选择回归故里,没有小说中的衣锦还乡,有的只是一颗归根结蒂的心。
(7)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英国和希腊进行正式访问,有观察人士认为,此举是在力推“西进”外交,在欧亚大陆开辟合作战线,化解美国在亚洲地区事务上咄咄逼人的态势。
(8)在网上热传“重庆轨道弯度超90度似过山车”的地方,记者体验后说车运行平稳倾斜不明显,既不颠簸,也没有坐过山车的感觉。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及答案

(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刹.那(chà)殷.红(yān)标识.(shí) 旌.旗蔽日(jīng)[]B.给.予(jǐ) 惩.罚(chéng)[&&]恫吓.(hè) 应.运而生(yīng)C.粗犷.(guǎng) 角.色(jué)铜臭.(iù) 咄.咄逼人(duō)D.木讷.(nè) 罪孽.(liè)胴.体(dîng) 命运多舛.(chuǎn)解析:A项,“识”应读zhì;B项,“应”应读yìng;D项,“孽”应读niè。
[&&]答案:C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渊渊流长无缘孤立无援B.休憩休戚相关萌孽欢呼雀跃C.拾掇忧心惙惙依赖休戚相关D.截留开节流倍增人才倍出解析:A项,渊流长—远流长;B项,孽—蘖;D项,人才倍出—人才辈出。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欢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
B.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C.你所提的这一个问题确实有一定难度,让我不可理喻....,我回去再考虑考虑。
D.十家大医院准备联合推出电话及上预约挂号的消息不胫而走....,两天内向有关方面问讯的人难以数计。
[]解析:C项,“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
句中误用为“不可理解”。
答案:C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联合国教文组织总干事撰文说,如果世界各国不采取及时措施,全球将面临淡水危机,由此可能引发“争水之战”的悲剧。
B.有些国家用传统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看待能问题,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增加能需求品头论足,鼓噪“能威胁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阅读答案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本1~4段,回答5~7题。
5.第2段“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本来面目”的意思是()
A.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B.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C.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质、特征等。
D.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
6.对“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B.孩子被母亲爱是因为他们是母亲的孩子,有被母亲爱的资本。
C.长得可爱、孤立无援都可以成为孩子获得母爱的理由。
D.母爱的无条件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7.下列对选文理解的句子中,有误的一项是()
A.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因为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
B.孩子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使他们能够去爱自己的母亲。
C.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由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D.爱的对象的发展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对象应是自己的母亲。
【参考答案】
5.C(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
“本来面目”带有比喻色彩,从上下文来看,应指婴儿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
A、B项都不完全,D项没有抓住“本来面目”的比喻义来说。
)
6.D(关键是对“消极”一词的理解。
它只是指母爱的无条件,孩子无需付出就能获得,而不是指“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
)
7.B(文中第二、三段说,孩子生长、发育后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又说8岁以下的孩子还不会爱。
据此可以判断。
)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