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平原县地勘资料报告材料

合集下载

地质勘测汇报材料范文

地质勘测汇报材料范文

地质勘测汇报材料范文一、引言地质勘测是为了对地质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和评估,以支持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的决策制定。

本文档是一份地质勘测汇报材料范文,旨在展示地质勘测报告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要点。

二、项目背景在本项目中,我们对某个具体地段进行了地质勘测,该地段计划建设一栋高楼。

本次地质勘测的目标是评估该地段的地质条件和地质风险,以制定合适的建设方案和相关预防措施。

三、勘测目的和方法3.1 勘测目的本次地质勘测的目的是:•了解该地段的地质状况,包括土壤类型、地下水位等;•评估该地段的地质风险,如地震、滑坡等;•提供合理的建设方案和地质防灾措施。

3.2 勘测方法我们采用了以下地质勘测方法:1.野外地质勘察:包括地质剖面观测、采样及分析等;2.地质雷达探测:用于检测地下脆弱层和隐患岩层;3.环境地球物理勘测:包括电磁法、重力法等;4.实验室测试:进行土壤力学性质、岩土工程参数等的室内测试。

四、勘测结果与分析4.1 地质状况根据我们的勘测结果,该地段的地质状况如下:•土壤类型:由粘土和砂石组成,属于中等稳定性土壤;•地下水位:地下水位相对较高,需要合理的排水措施;•地震活动性:该地段附近存在地震活动,需要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

4.2 地质风险评估根据我们的地质风险评估,该地段存在以下风险:•滑坡:该地段附近存在滑坡隐患,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防止滑坡灾害;•地震:该地段属于高地震活动区域,需要进行抗震设计和加固工程。

4.3 建设方案和地质防灾措施鉴于以上勘测结果和风险评估,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设方案和地质防灾措施:•建设方案: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强化加固,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地质防灾措施:采取滑坡防治措施,例如地质灾害防治网的构建,以防止滑坡发生。

五、结论通过本次地质勘测,我们对该地段的地质状况和风险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评估,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方案和地质防灾措施。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确保建设项目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德州平原县地勘报告

德州平原县地勘报告

第一章前言受平原县荣兆置业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承担了平原县星空喜园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为其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岩土工程资料。

1.1工程概况拟建场地位于平原县民生路以西,升平路以东,新建实验小学南侧。

该场地西南侧原为平房区,平房区域已经拆迁,其余区域为耕地;勘察场区地势比较平整,场地的填土回填年限约为10年左右拟建项目为住宅小区,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其中售楼处为砖混结构。

本次勘察报告共涉及建筑物7栋。

根据委托方提供的规划及设计图纸,各拟建建筑物基本特征见表1.1。

1.2勘察目的及任务勘察目的为建筑设计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和岩土技术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作出论证和建议。

主要任务1.2.1查明场地内及其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并提出治理建议和所需岩土参数,判明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当采用天然地基时,判明地基的均匀性;1.2.2查明拟建建筑物场地地层结构及其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提供地基承载力、变形参数;1.2.3评价论证地基基础方案,建议最佳方案,必要时提供桩基设计参数;1.2.4提供基坑开挖方案,必要时提供边坡支护设计所需参数;1.2.5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地下水对主要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土层的冻土深度等,提供降水方案及设计所需参数;1.2.6判明建筑场地类别,划分抗震地段。

1.3勘察依据本次勘察工作所依据的主要技术规范如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 50021-2001)《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72-200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 /T 87-201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 99:98)《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K 14-S3-2002)《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 04:88)《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1.4勘察方案本次勘察为详细勘察阶段,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 50021-2001)拟建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故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地勘报告土工试验

地勘报告土工试验

地勘报告-土工试验1. 引言本文档旨在对进行的土工试验进行详细的报告,以评估土壤的物理和力学特性。

通过地勘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土壤的工程潜力,为后续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2. 试验目的本次土工试验的目的是评估土壤的工程性质,包括密度、含水量、抗剪强度等指标。

这些指标对于土壤的工程应用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来获得可靠的数据。

3. 试验步骤3.1 取样首先,我们需要在待研究的地点采集土壤样本。

根据设计要求和工程规范,选择适当的取样点,并使用土壤钻机进行取样。

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每个取样点应该采集足够数量的土壤样本。

3.2 密度试验密度试验是评估土壤质量和孔隙结构的重要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密度试验:1.准备一个已知质量的空容器。

2.在选定的取样点,采集足够数量的土壤样本。

3.将土壤样本放入容器中,并记录容器的质量。

4.精确测量土壤样本和容器的总质量。

5.根据质量差异计算土壤的干密度和湿密度。

3.3 含水量试验含水量试验用于确定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以下是进行含水量试验的步骤:1.取一定质量的土壤样本,并记录其质量。

2.将土壤样本放入烘箱中,在设定的温度下烘干一段时间。

3.取出土壤样本并立即称重。

4.根据质量的变化计算土壤的含水量。

3.4 抗剪强度试验抗剪强度试验用于评估土壤的抗剪性能,以确定在不同应力下土壤的稳定性。

以下是进行抗剪强度试验的步骤:1.准备直径合适的抗剪装置,并确保其表面光滑。

2.将土壤样本放入抗剪装置,并施加垂直和水平应力。

3.增加应力,直到土壤发生剪切破坏。

4.记录土壤破坏时的应力值,并计算抗剪强度。

4. 试验结果与分析根据以上试验步骤,我们获得了一系列土壤的物理和力学特性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土壤样本的密度范围为X到Y,平均值为Z。

2.含水量的变化范围为X到Y,平均含水量为Z。

3.抗剪强度的变化范围为X到Y,平均抗剪强度为Z。

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报告范文

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报告范文

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报告范文一、引言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是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可行性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进行的工程地质勘察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地质背景该地区位于山脉腹地,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和页岩组成。

地表地貌以起伏的山地为主,地下水资源丰富。

地震活动频繁,属于高地震烈度区。

三、勘察范围和方法本次勘察范围包括工程建设区域及周边500米范围内。

采用的勘察方法包括现场地质调查、岩石和土壤取样、地下水勘查、地球物理勘测等。

通过对勘察区域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获取了大量的地质数据。

四、地质情况1.岩石特征勘察区域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岩性坚硬,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稳定性。

地下存在一些断层和节理,需要在设计和施工中加以注意。

2.土壤情况勘察区域的土壤主要分为黏土、砂土和砾石土。

黏土含水量较高,容易发生液化现象;砂土排水性较好,适宜作为基础填料;砾石土孔隙率大,透水性好。

3.地下水情况勘察区域地下水位较高,水质良好,水量充足。

地下水受地层裂隙和断层的影响较大,需要合理利用和控制。

五、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根据勘察结果,结合地质灾害历史数据和地震活动情况,对勘察区域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结果显示,该区域存在滑坡、崩塌和地震等地质灾害风险,需要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工程建议根据勘察结果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提出了以下工程建议:1.地震设计要求: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重要性等级,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2.地基处理:根据勘察结果和土壤工程性质,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3.地质灾害防治: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加固边坡、设置防护网等,确保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七、结论本次工程地质勘察调查结果表明,勘察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地震和地质灾害等风险。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可行性。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概述根据您的要求,我们对XX地块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

本报告旨在分析该地块的地质情况,为您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二、勘察范围本次勘察范围包括地表调查、钻探、土壤和岩石取样分析等。

三、勘察结果及分析1. 地质背景本地块属于XX地区,地层主要由XX组和XX组组成。

地层呈现XX倾向,并存在较明显的断裂构造。

该地区多年来无明显的地壳活动记录,地表形态较稳定。

2. 地表调查根据地表调查结果显示,地表主要由松散土层、粉质黏土和岩石等组成。

其中,松散土层较薄,平均厚度约XX米;粉质黏土层较厚,平均厚度约XX米;岩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岩石呈现XX构造。

3. 钻探结果我们完成了XX个钻孔,并对XX米至XX米深的地层进行了取样。

分析结果显示,上部地层主要由XX土、玄武土等松散土层构成,下部地层主要为坚硬的花岗岩和片麻岩。

4. 岩土工程性质根据取样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岩土工程性质:XX土的承载力约为XXkPa,黏土含水量为XX%,抗剪强度为XXkPa。

花岗岩和片麻岩的抗压强度约为XXMPa。

五、结论1. 本地块的地质背景较为稳定,地表主要由松散土层、粉质黏土和岩石组成。

2. 地层深部主要为坚硬的花岗岩和片麻岩,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

3. 根据岩土工程性质分析,该地块具备一定的承载力,适合进行工程施工。

4. 建议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以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六、建议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建议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1. 合理设计地基基础,根据土壤和岩石的性质确定合适的承载力。

2. 根据具体地理条件,选择适当的施工方法和材料。

3. 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如加固地基、护坡等,确保工程的稳定性。

4. 在施工过程中注意细节,加强监测和质量控制,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七、风险和注意事项1. 由于地块存在断裂构造,需要注意相关地质风险,如地震、地面沉降等。

2. 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岩石的处理方法,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德州平原县地勘报告

德州平原县地勘报告

德州平原县地勘报告第一章前言受平原县荣兆置业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承担了平原县星空喜园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为其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岩土工程资料。

1.1工程概况拟建场地位于平原县民生路以西,升平路以东,新建实验小学南侧。

该场地西南侧原为平房区,平房区域已经拆迁,其余区域为耕地;勘察场区地势比较平整,场地的填土回填年限约为10年左右拟建项目为住宅小区,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其中售楼处为砖混结构。

本次勘察报告共涉及建筑物7栋。

根据委托方提供的规划及设计图纸,各拟建建筑物基本特征见表1.1。

拟建建筑物情况一览表表1-11.2勘察目的及任务勘察目的为建筑设计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和岩土技术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作出论证和建议。

主要任务1.2.1查明场地内及其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并提出治理建议和所需岩土参数,判明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当采用天然地基时,判明地基的均匀性;1.2.2查明拟建建筑物场地地层结构及其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提供地基承载力、变形参数;1.2.3评价论证地基基础方案,建议最佳方案,必要时提供桩基设计参数;1.2.4提供基坑开挖方案,必要时提供边坡支护设计所需参数;1.2.5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地下水对主要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土层的冻土深度等,提供降水方案及设计所需参数;1.2.6判明建筑场地类别,划分抗震地段。

1.3勘察依据本次勘察工作所依据的主要技术规范如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 50021-2001)《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72-200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 /T 87-201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 99:98)《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K 14-S3-2002)《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 04:88)《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1.4勘察方案本次勘察为详细勘察阶段,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 50021-2001)拟建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故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平原地质条件

平原地质条件

三、自然条件1)工程地质根据提供钻探资料表明,平原县地层属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形,深积达1000米以上,地层陷露深度岩性特征:垂直方向变化复杂,水平分布尚有规律,地层从上而下共分11层,岩土呈现分质粘土、粉土及粘土,有规律交替出现,层厚约在2—6米不等。

2)水文地质平原县的水文地质特征与古黄河变动有关,浅层地下水含水层岩性以粉细砂、细砂为主,中深层地下水含水层岩性以中细砂、粗砂为主,隔水层为粘土及亚粘土。

单机井出水量一般在30~40立方米/小时以上,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在1.5克/升左右。

水质类型以重碳酸盐,氯化物为主,地下水埋深年平均2.5米,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降水,其次是地表水渗补和灌溉水回归。

主要消耗为潜水蒸发和人工开采。

根据平原县水务局水文勘测队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钻探揭露的地质岩性分析,埋地12米,深度范围内地层主要为河流相冲积物,区域内无不良地质现象存在,地面稳定性良好,场地类型为中软场土地,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位于地震烈度Ⅷ度区。

平原县地下水埋深较浅,约在2.4—2.6米,相应标高-3.12---3.42米,地下水位稳定,主要靠雨水及河流渗补,动态变化受季节性影响,从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稍呈弱碱性,对混凝稍带弱腐蚀性,但影响不大。

3)土壤植被地表植被多为农作物,人工栽培的用材林、农用林网、四旁树木和经济林木及次生草木植物群落。

全年造林面积0.02万顷,育苗面积0.01万公顷,全县木材采伐量3158立方米。

4)气候气象平原县气候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西南风,回暖快,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多晴;冬季气温低,雨雪少,空气干燥。

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时数为2679.9小时左右,全年无霜期平均202天,最长为234天,最短为177天。

常年主导风向SSW(南南西冬季主导风向ENE(东北东夏季主导风向SSW(南南西最小风频NNE(北北东)最大风速冬季平均风速夏季平均风速风荷载年平均气温12.6℃极端最高气温42.5℃极端最低气温-19.7℃年平均大气压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全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降水量度年最大总降水量日最大总降水量时最大降水量最大积雪厚度雪荷载最大冻土深度年平均雷暴日数22.5天5)地震烈度根据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A,平原县的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目录1 前言 (3)1.1工程概述 (3)1.2勘察目的、任务及要求 (3)1.3勘察依据 (4)1.4工作方法及工作量 (5)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5)2.1地形、地貌 (5)2.2场区岩土的构成与特征 (5)2.3场地地下水条件 (6)2.4场地地层的地震效应 (7)3 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和选用 (8)3.1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8)3.2地基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的综合确定 (9)4 岩土分析与评价 (9)4.1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9)4.2各岩土层工程性能评价 (10)4.3场地岩溶评价 (10)4.4路基持力层选择 (10)4.5地下水对拟建工程的影响及处理建议 (12)5 结论与建议及说明 (12)附图:1、勘探点与工程地质平面图2、工程地质剖面图3、钻孔柱状图附表:1、勘探点一览表2、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3、土样腐蚀性测试报告4、岩石试验成果表5、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6、地层统计表附件:1、X X X市X X X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勘察委托书X X 市X X 镇X X 小区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 前言1.1 工程概述受X X 市X X 镇人民政府委托,我公司承担了拟建X X 市X X 镇X X 小区市政道路场地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本项目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见下表。

道路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值备注1 道路里程一号路K0+000~K0+485 二号路K0+000~K0+116.252 道路总长度米约601.253 面设计高程一号路916.10~929.00 道路宽度:18m 二号路925.30~928.14 道路宽度:16m4 道路等级城市支路5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g 0.056 路面结构水泥6 路面荷载BZZ-100KN本项目由X X 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复杂等级为三级,岩土条件复杂等级为二级,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前言受平原县荣兆置业委托,我公司承担了平原县星空喜园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为其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岩土工程资料。

1.1工程概况拟建场地位于平原县民生路以西,升平路以东,新建实验小学南侧。

该场地西南侧原为平房区,平房区域已经拆迁,其余区域为耕地;勘察场区地势比较平整,场地的填土回填年限约为10年左右拟建项目为住宅小区,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其中售楼处为砖混结构。

本次勘察报告共涉及建筑物7栋。

根据委托方提供的规划及设计图纸,各拟建建筑物基本特征见表1.1。

1.2勘察目的及任务勘察目的为建筑设计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和岩土技术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作出论证和建议。

主要任务1.2.1查明场地及其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并提出治理建议和所需岩土参数,判明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当采用天然地基时,判明地基的均匀性;1.2.2查明拟建建筑物场地地层结构及其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提供地基承载力、变形参数;1.2.3评价论证地基基础方案,建议最佳方案,必要时提供桩基设计参数;1.2.4提供基坑开挖方案,必要时提供边坡支护设计所需参数;1.2.5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地下水对主要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土层的冻土深度等,提供降水方案及设计所需参数;1.2.6判明建筑场地类别,划分抗震地段。

1.3勘察依据本次勘察工作所依据的主要技术规如下:《岩土工程勘察规》(2009年版)(GB 50021-2001)《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72-200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JGJ 79-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 50007-2011)《建筑抗震设计规》(GB 50011-2010)《建筑桩基技术规》(JGJ 94-2008)《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 /T 87-201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 99:98)《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K 14-S3-2002)《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 04:88)《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1.4勘察方案本次勘察为详细勘察阶段,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2009年版)(GB 50021-2001)拟建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故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GB 50021-2001)和设计要求,勘探点按建筑物围及角点布设,共布设勘探点54个,孔深为15.0~45.0米。

本次勘察采用了钻探、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室试验等多种施工方法和测试手段,同时进行了场地高程测量和水位统一量测。

野外施工共投入交通车辆一部,XY-150型台钻两部;DPP100-5F钻机一部;LT-20D 型静力触探车一部,采用无水螺旋钻头钻进和泥浆护壁回转钻进,原状土试样采用敞口厚壁式取土器、静压法取土和单管合金钻具全断面取芯等工艺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采用机械提升自动落锤(锤重63.5kg)L=0.76m标准贯入器进行标贯试验。

静力触探设备采用产双桥静力触探设备,微机采集数据。

室土工试验采用岩土常规试验和中压固结试验。

液限采用圆锥液限测定,塑限采用搓条法测定,粉土原状样及砂性土扰动样做颗粒分析试验,颗分试验采用六偏磷酸钠作分散剂,其他各项物理性指标均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进行。

原状土的力学性指标进行压缩试验,部分原状土试样做高压试验。

1.5完成工作量本次勘察依勘察纲要进行,野外施工于2014年04月11日开始,于2014年04月18日完成。

勘探点实际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本次完成勘探点总数为54个,其中静力触探孔17个,取土孔19个,标贯孔18个,实际总进尺1830.0米。

具体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详见表1-2。

1.6其它需说明的情况因委托方未提供黄海高程,报告标高数据为相对高程,高程引测点为场地北侧公路中心一点(见平面图),该点高程假定为0.00米,各孔标高均以此引测。

报告坐标数据为相对坐标,坐标原点为升平路中心线与南侧公路中心线交汇处,向上为Y轴正坐标;向右为X轴正坐标。

第二章自然地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概述2.1、自然地理平原县位于省西北部,境有至的105国道、101、315、318省道和四通八达的县乡公路,联乡村、外通全国,客货运输十分方便。

属典型的冲积型平原。

勘察场区位于平原县,交通便利,在地貌单元上属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微地貌形态为缓平坡地,场地平整。

2.2、气象、水文平原县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3.1℃,降雨量582mm,太阳辐射总量5225MJ/m-2,日照时数2640h,≥0℃积温为4951℃·d,≥10℃积温为4441℃·d,无霜期200d,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利于农业生产。

地下水资源丰富,引黄灌溉条件良好。

勘察场区河流水量随降水量变化明显,雨季流量剧增,水位较高,枯水期间水量减少,直至断流。

2.3、区域地质概况勘察场地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辽冀台向斜,位于临清坳断区之凹陷之。

场区及其附近地壳稳定性一般,勘察场区位于抗震设防烈度Ⅶ度区。

勘察场区所在区域,自中新生代以来地壳运动总的趋势以下降为主,堆积了巨厚的新生界地层,第四系厚度超过280米,其中全新统(Q4)厚度一般在20.0米左右,主要为冲积及湖沼相沉积物,较疏松,工程地质性质较差,承载力一般很低;更新统(Q3)地层主要为氧化—还原交替沉积物,较全新统地层密实,工程地质性质较好,承载力较高;新第三系属陆湖相沉积,地层密实度良好。

2.4、水文地质条件简述勘察场区地下水属黄河冲积平原水文地质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一般为大于 2.0mg/l 咸水,含水层岩性一般以粉细砂及粉土为主,在水平方向上含水层多呈舌状和透镜体状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含水层与相对隔水层交错分布,富水性及径流条件较差,大气降水是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排泄途径主要为蒸发,地下水动态类型为降水入渗蒸发型。

勘察场区上部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微承压水,地下水年变幅1.50米左右。

勘察期间地下水位一般2.40m左右,稳定水位1.36~3.12m,平均为2.39m,稳定水位标高平均-2.73m(见下表)。

钻孔稳定水位情况第三章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本次勘探所揭露的地层主要为河流相冲积物。

根据钻探地质资料及室土工试验结果,拟建场地勘探深度45.0米围的土层可划分为11个工程地质层和8个工程地质亚层,其地层岩性分布、性质及物理力学指标如下:第①工程地质层(Q4ml):素填土,层底埋深0.40~2.60米,厚度0.40~2.60米,层底标高-2.52~-0.11米。

棕褐色,稍密,湿,以粘性土为主。

该层勘察勘探孔5、6、7、8、10、17、18、19、21、25、27、29、30、31、32、33、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分布,经调查,该层回填时间10年左右。

该层勘察围均有分布。

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第②工程地质层(Q4al):粉质黏土,层底埋深1.50~3.90米,厚度0.40~3.00米,层底标高-4.96~-2.29米。

棕褐色,可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光泽。

压缩系数a1-2=0.40MPa-1,为中等压缩性土。

该层勘察区均有分布。

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第②-1工程地质层(Q4al):粉土,层底埋深1.70~3.20米,厚度0.70~1.50米,层底标高-4.26~-1.41米。

棕黄色,中密,湿,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

压缩系数a1-2=0.23MPa-1,为中等压缩性土。

该层勘察区仅7、14、16、22、23、39、41、43、44、46、47、48、49、50孔有分布。

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第③工程地质层(Q4al):粉土,层底埋深5.00~7.00米,厚度1.20~4.60米,层底标高-7.39~-5.68米。

褐黄色,中密,湿-很湿,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

压缩系数a1-2=0.19MPa-1,为中等压缩性土。

该层勘察区普遍分布。

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第③-1工程地质层(Q4al):粉质黏土,层底埋深4.00~6.00米,厚度0.60~1.30米,层底标高-5.82~-4.93米。

黄褐色,可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光泽。

该层勘察区仅1、8、24、26、27孔分布。

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第④工程地质层(Q4al):粉质黏土,层底埋深6.40~8.30米,厚度0.40~2.00米,层底标高-9.09~-6.32米。

黄褐色,可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光泽。

压缩系数a1-2 =0.34MPa-1,为中压缩性土。

该层勘察区普遍分布。

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第⑤工程地质层(Q4al):粉土,层底埋深7.50~9.20米,厚度0.50~2.20米,层底标高-9.97~-7.610米。

褐黄色,密实,湿,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

压缩系数a1-2 =0.18MPa-1,为中压缩性土。

该层勘察区普遍分布。

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第⑥工程地质层(Q4al):粉质黏土,层底埋深15.00~23.30米,厚度4.60~13.70米,层底标高-24.10~-14.61米。

黄褐色,可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光泽。

压缩系数a1-2=0.33MPa-1,为中等压缩性土。

该层勘察区普遍分布。

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第⑥-1工程地质层(Q4al):粉土,层底埋深11.30~12.60米,厚度0.60~1.20米,层底标高-13.39~-11.47米。

棕黄色,密实,湿,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

压缩系数a1-2=0.17MPa-1,为中等压缩性土。

该层勘察区仅2、5、10、14、16、17、28、34、36、38孔分布。

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第⑥-2工程地质层(Q4al):粉土,层底埋深12.00~17.00米,厚度0.40~3.40米,层底标高-18.37~-12.01米。

棕黄色,密实,湿-很湿,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

压缩系数a1-2=0.18MPa-1,为中等压缩性土。

该层勘察区仅1、2、3、4、6、7、8、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32、33、34、46、47、48、49、50、51、52、53、54孔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