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及各种因素对其的影响
转载:影响活性污泥沉降比的因素

转载:影响活性污泥沉降⽐的因素
常见的活性污泥沉降⽐的影响因素主要指的是污⽔处理中活性污泥浓度、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曝⽓过量等,引起这三点的主要原因及对策为以下:
1)活性污泥浓度过低影响沉降⽐。
原因:活性污泥浓度过低,在活性污泥沉淀的时候,由于活性污泥絮团间间距相对较⼤,碰撞机会减少,导致初期絮凝不充分,延长了⾃由沉淀阶段的沉淀效果。
对策:确认活性污泥浓度与⾷微⽐及污泥龄的关系,并加以调整。
2)活性污泥浓度过⾼影响沉降⽐。
⾃由沉淀初期由于活性污泥浓度过⾼,在⾃由沉淀还没结束的时候就发⽣集团沉淀了,由此导致只有沉淀区间效果不明显。
对策:确定⾷微⽐及污泥龄以确定⽬前的活性污泥浓度是否合适。
3)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影响沉降⽐。
原因:丝状菌膨胀后,活性污泥絮团间的吸附能⼒不⾜以抵消丝状菌产⽣的⽀撑膨胀⼒,导致在⾃由沉淀阶段出现弥漫的沉淀效果,其沉淀速度极其缓慢。
对策:抑制丝状菌膨胀。
4)曝⽓过度影响沉降⽐。
原因:曝⽓过度往往导致细⼩的⽓泡夹杂在活性污泥的絮团中,⾃由沉淀初期絮团夹带⽓泡后⽆法快速沉淀,只有等到絮团再次增⼤的时候才会达到沉淀的效果。
对策:降低曝⽓,并减少导致活性污泥粘度增加的因素(如污泥⽼化)。
136********⼴州市清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污水生化处理环境类影响因素

污水生化处理环境类影响因素水处理技术:(1)温度。
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是很广泛的,尽管在高温环境(50℃~70℃)和低温环境(-5~0℃)中也活跃着某些类的细菌,但污水处理中绝大部分微生物最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是20-30℃。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微生物的生理活动旺盛,其活性随温度的增高而增强,处理效果也越好。
超出此范围,微生物的活性变差,生物反应过程就会受影响。
一般的,控制反应进程的最高和最低限值分别为35℃和10℃。
(2)PH值。
活性污泥系统微生物最适宜的PH值范围是6.5-8.5,酸性或碱性过强的环境均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和生长,严重时会使污泥絮体遭到破坏,菌胶团解体,处理效果急剧恶化。
(3)溶解氧。
对好氧生物反应来说,保持混合液中一定浓度的溶解氧至关重要。
当环境中的溶解氧高于0.3mg/l时,兼性菌和好氧菌都进行好氧呼吸;当溶解氧低于0.2-0.3mg/l接近于零时,兼性菌则转入厌氧呼吸,绝大部分好氧菌基本停止呼吸,而有部分好氧菌(多数为丝状菌)还可能生长良好,在系统中占据优势后常导致污泥膨胀。
一般的,曝气池出口处的溶解氧以保持2mg/l左右为宜,过高则增加能耗,经济上不合算。
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基质类因素和PH值决定于进水水质,对这些因素的控制,主要靠日常的监测和有关条例、法规的严格执行。
对一般污水而言,这些因素大都不会构成太大的影响,各参数基本能维持在适当范围内。
温度的变化与气候有关,对于万吨级的污水处理厂,特别是采用活性污泥工艺时,对温度的控制难以实施,在经济上和工程上都不是十分可行的。
因此,一般是通过设计参数的适当选取来满足不同温度变化的处理要求,以达到处理目标。
因此,工艺控制的主要目标就落在活性污泥本身以及可通过调控手段来改变的环境因素上,控制的主要任务就是采取合适的措施,克服外界因素对活性污泥系统的影响,使其能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
实现对生物反应系统的过程控制关键在于控制对象或控制参数的选取,而这又与处理工艺或处理目标密切相关。
好氧池活性污泥发黑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好氧池活性污泥发黑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一、引言在污水处理厂的运营过程中,活性污泥是重要的生物处理介质,对于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活性污泥可能会出现发黑现象,这不仅影响其净化效果,还可能对污水处理工艺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详细分析好氧池活性污泥发黑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帮助运营管理人员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好氧池活性污泥发黑的原因1.溶解氧不足:在好氧池中,充足的溶解氧是保证活性污泥正常生长和代谢的重要条件。
当溶解氧不足时,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导致活性污泥发黑。
2.营养物质失衡: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需要适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来进行生长和代谢。
当营养物质失衡时,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受到抑制,导致活性污泥发黑。
3.负荷过高:当污水进水量过大或有机物浓度过高时,好氧池的负荷过高,导致活性污泥缺氧,从而发黑。
4.活性污泥老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会逐渐老化,代谢能力下降,导致活性污泥发黑。
5.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如温度、pH值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也可能对活性污泥的生长和代谢产生影响,导致其发黑。
三、好氧池活性污泥发黑的应对措施1.增加溶解氧:通过增加曝气量、延长曝气时间等措施来提高溶解氧的含量,保证微生物的正常呼吸和代谢。
2.调整营养物质比例:通过投加适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来调整营养物质比例,促进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3.降低负荷:通过降低污水进水量和有机物浓度等措施来降低好氧池的负荷,保证活性污泥的正常呼吸和代谢。
4.更换活性污泥:定期更换活性污泥,保持其活性和代谢能力,防止老化。
5.调整外界环境因素:通过控制温度、pH值等措施来创造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促进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6.加强日常管理:加强日常管理,定期检测和分析活性污泥的生长状况和污染物去除效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7.引入优势菌种:通过引入具有降解特定污染物能力的优势菌种,提高活性污泥的净化能力和适应性,减少发黑现象的发生。
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活性污泥是一种好氧生物处理方法,活性污泥基本概念是1912年英国的克拉克(Clark)和盖奇(Gage)发现的。
他们对污水长时间曝气会产生污泥,同时水质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继而阿尔敦(Arden)和洛开脱(Lockgtt)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
曝气试验是在瓶中进行的,每天试验结束时把瓶子倒空,第二天重新开始,他们偶然发现,由于瓶子清洗不完善,瓶壁附着污泥时,处理效果反而好。
由于认识了瓶壁留下污泥的重要性,他们把它称为活性污泥。
随后,他们在每天结束试验前,把曝气后的污水静止沉淀,只倒上层净化清水,留下瓶底的污泥,供第二天使用,这样大大缩短了污水处理的时间。
1916年,应用这个试验的工艺建成的第一个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
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褐色的絮状污泥,可以见到大量的细菌,还有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它们组成了一个特有的生态系统。
正是这些微生物(主要是细菌)以污水中的有机物为食料,进行代谢和繁殖,才降低了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2工作原理编辑活性污泥中复杂的微生物与废水中的有机营养物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
[1] 最先担当净化任务的是异氧菌和腐生性真菌,细菌特别是球状细菌起着最关键的作用,优良运转的活性污泥,是以丝状菌为骨架由球状菌组成的菌胶团。
沉降性好,随着活性污泥的正常运行,细菌大量繁殖,开始生长原生动物,是细菌一次捕食者。
活性污泥常见的原生动物有鞭毛虫、肉毛虫、纤毛虫和吸管虫。
活性污泥成熟时固着型的纤毛虫、种虫占优势;后生动物是细菌的二次捕食者,如轮虫、线虫等只能在溶解氧充足时才出现,所以当出现后生动物时说明处理水质好转标志。
其性能指标包括: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污泥沉降比(SV),污泥指数[污泥体积指数(SVI),污泥密度指数(SDI)]。
3性能指标编辑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其中,细菌和原生动物是主要的二大类.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包括: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污泥沉降比(SV),污泥指数:污泥体积指数(SVI),污泥密度指数(SDI)。
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原理

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原理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常见的污水处理方法,它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氮、磷等污染物去除,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该方法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好,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处理系统中。
活性污泥法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污水的处理过程。
污水处理过程中,活性污泥被加入到含有有机物质的水中,微生物在氧气的作用下利用有机物质进行呼吸和生长,将有机物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还可以利用氮、磷等无机物质进行吸收和转化,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效果。
2. 污泥的特性。
活性污泥是一种含有大量微生物的混合物,其中包括各种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这些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氧气和营养物质条件下,能够快速繁殖和代谢,从而有效地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氮、磷等污染物。
3. 污泥的处理方法。
在活性污泥法中,污水处理系统通常包括曝气池、沉淀池和再循环系统等部分。
曝气池提供充足的氧气,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有机物质的降解;沉淀池用于沉淀和去除污泥颗粒;再循环系统则将部分污泥回流到曝气池中,保持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浓度和多样性。
4. 污水处理效果。
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氧气浓度、pH 值和营养物质的供应等。
合理控制这些因素,可以提高活性污泥的降解能力和污水处理效率,使处理后的水质达到排放标准。
总的来说,活性污泥法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污水处理方法,它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氮、磷等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通过合理控制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可以提高活性污泥的降解能力和污水处理效率,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的双重目标。
影响活性污泥法运行效果的因素

影响活性污泥法运行效果的因素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废水生物处理技术,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
以下是影响活性污泥法日常运行效果的因素介绍。
1. 活性污泥颜色、气味用肉眼观察活性污泥的颜色是否是正常的茶褐色,同时用鼻子闻活性污泥的气味是否正常(稍具泥土的腥味)。
若是污泥发黑发臭,通常是曝气充氧不足;若是污泥色泽较淡,通常是曝气充氧过度或负荷过低。
2. 曝气效果(强度、泡沫)曝气效果主要是观察曝气池液面的翻腾情况和泡沫的变化情况。
成团大气泡上升是曝气系统局部堵塞的表现或曝气装置有破损,而液面翻腾不均匀往往是存在不曝气死角所致。
泡沫增多以及颜色发生变化,说明进水水质和进水负荷等运行状态发生了变化。
3. 停留时间(HRT)曝气时间指污水在曝气池内的平均停留时间(HRT),也是活性污泥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的时间。
处理效果不仅与要处理的污水水量有关,更与水质和采用的工艺方法密切相关,曝气时间应以使处理后的排水达到国家有关标准为依据,通常要根据成功运行经验和实际运行来确定。
4. 供气量供气电耗占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电耗的50-60%,因此供气量的调整要极其慎重。
确定供气量的主要依据是保证曝气池出口处的DO浓度在0.8-2mg/l以上,其次要满足混合液混合搅拌的需要。
供气量的确定比较复杂,其不仅受系统工艺设计的影响,还受曝气池进水水质、温度、曝气时间、MLSS浓度、溶解氧含量等因素影响,需要根据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运行数据综合确定。
对于水质、水量波动较大的工业废水处理厂,要在综合分析各种化验数据后,每天对供气量进行确认或调整。
5.剩余污泥排放随着处理水量的不断增加,曝气池内的活性污泥量也会不断增长,MLSS值和SV值都会升高。
为了保证曝气池内MLSS值相对稳定,必须将增加的污泥量及时排出,排放的剩余污泥量应大致等于污泥的增长量,排放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曝气池内MLSS的波动。
剩余污泥排放量与采用的活性污泥法及具体的进水水质有关,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可大致按进水量的1%左右排放剩余污泥,确切适宜的排放值应根据一定时期的实际运行结果来确定。
名词解释活性污泥

名词解释活性污泥活性污泥系统的关键部分。
活性污泥是好氧性生物膜系统,其性质可随污水水质、气候、营养条件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活性污泥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即生物相(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的多样性;功能的专一性;污泥絮体形成机制和稳定机制的复杂性。
通常采用单细胞悬浮生长法研究活性污泥。
单细胞悬浮生长法是指污水中的细菌先经过培养成悬浮细胞,然后将它们一起放到污水中去培养的方法。
活性污泥的絮凝性是指污泥絮体与水的粘滞性,是由污泥细胞内聚合物——蛋白质组成。
当絮体之间或絮体与水之间的粘滞力过大时,絮体将处于悬浮状态。
这一过程反映了污水中可沉降固体在微生物胞外多糖上的吸附和脱附过程,包括了污泥的两个基本阶段:由微生物分泌的酶,对胶体颗粒进行水解的过程以及由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排泄物,使悬浮细胞浓度增加的过程。
最终导致活性污泥产率提高,絮体上浮至水面的过程。
活性污泥絮体的尺寸、生物相、污泥性质均可影响活性污泥的脱氮效果。
因此,了解活性污泥中微生物与悬浮细胞的相互作用,并建立相应的活性污泥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一个完整的处理过程包括许多单元操作。
每一单元操作都有一个独特的目标,主要任务是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去除污染物。
所有这些单元操作的最终目标是将废水转化为达到排放标准所需要的水质。
为实现最终目标,单元操作的选择往往依赖于目标水质、废水水质、技术经济、占地和能源等因素。
根据处理规模大小不同,单元操作又可分为以下几类:接触氧化工艺(see p)硝化工艺(NOP)芬顿氧化(RTO)生物滤池(MBR)厌氧消化(AO)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氧化沟(Oxaetry,一种接触曝气的活性污泥法)(Soret,即迷宫法)(sbr)。
在运行过程中污泥的消化降解与混合同步进行,是一种间歇操作、连续进水的方法。
SBR的设计重点在于:①尽量保证废水处理负荷,使生化反应在限制时间内充分进行,防止流入池中的活性污泥有机负荷不足;②不要使回流污泥产生负荷,以免造成回流比过大,使有毒物质浓度过高,抑制生物处理的正常进行;③要防止由于进水的波动引起反应条件的剧烈变化,进水要有规律地更换;④要防止反应池内发生短流。
浅谈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影响因素

浅谈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讨论了活性污泥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重金属离子、硫酸盐、NaCl 及温度、供氧量、污泥指数等。
每种因素都会对污水产生不同性质的影响,当某种因素的影响严重降低处理效率时,应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污泥恢复正常处理功能。
当然,能预先做出防范措施,保持污泥的高效运转才是本文的真正目的。
关键字:活性污泥;污水处理;影响因素。
引言: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活性污泥中的好氧细菌及其原生动物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吸附、氧化、分解,最终把这些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方法。
具有效率高,应用广泛等优点。
但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也颇多,本文中其一些较常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1、重金属离子的影响:活性污泥是一种絮状结构,絮状体的中央为菌胶团,在其周围有着生或爬行的原生动物…。
其菌胶团主要由动胶杆菌属细菌及假单胞菌构成。
应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高效廉价,工艺简单,因此在城市废水的集中生化处理中,活性污泥法应用最广泛。
但当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较高时,往往会使活性污泥的处理效率大大下降,若污水处理厂来不及调整,就会使大量未处理充分的污水排入环境中,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
因此考察重金属离子对活性污泥系统处理废水能力的影响,并找到一种简洁有效的监控方法及指标体系,对于污水处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重金属离子对污泥外观的影响絮凝性能变化较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种类和数目大大减少。
在较高浓度的Cd2+、Cu2+、Pb2+溶液中,基本检测不到原生动物的存在,污泥颜色由茶褐色(生物以纤毛虫类的钟虫为主)变成较浅的淡棕褐色;污泥颗粒变得更细密,可压缩性更差。
1.2重金属离子对活性污泥指数的影响SV的测定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重金属离子的加入对污泥的沉降指数有着较大的影响。
除了Cu2+,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加大,SV随之减小,这可能是随着污泥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部分污泥的絮体结果发生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基本简介
2发展历程
3影响因素
4处理方法
5基本流程
6相关政策
展开
1基本简介
2发展历程
3影响因素
3.1营养物质平衡
3.2溶解氧
3.3PH值
3.4水温
3.5有毒物质
4处理方法
5基本流程
6相关政策
1基本简介
活性污泥是一种好氧生物处理方法.活性污泥基本概念
是由1912年英国人Clark and Cage发现对废水进行长时间曝气会产生污泥并使水质明显改善,其后Arden and Lackett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实验容器洗不干净,瓶壁留下残渣反而使处理效果提高,从而发现活性微生物菌胶团,定名为
活性污泥而来。
活性污泥中复杂的微生物与废水中的有机营养物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
2发展历程
1912年英国的克拉克(Clark)和盖奇(Gage)发现,对污水长时间曝气会产生污泥,同时水质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继而阿尔敦(Arden)和洛开脱(Lockgtt)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
曝气试验是在瓶中进行的,每天试验结束时把瓶子倒空,第二天重新开始,他们偶然发现,由于瓶子清洗不完善,瓶壁附着污泥时,处理效果反而好。
由于认识了瓶壁留下污泥的重要性,他们把它称为活性污泥。
随后,他们在每天结束试验前,把曝气后的污水静止沉淀,只倒去上层净化清水,留下瓶底的污泥,供第二天使用,这样大大缩短了污水处理的时间。
这个试验的工艺化便是于1916年建成的第一个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
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褐色的絮状污泥,可以见到大量的细菌,还有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它们组成了一个特有的生态系统。
正是这些微生物(主要是细菌)以污水中的有机物为食料,进行代谢和繁殖,才降低了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活性污泥可分为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活性污泥。
3影响因素
3.1营养物质平衡
参与活性污泥处理的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的污水中吸取其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类以及某些生长素等。
待处理的污水中必须充分含有这些物质。
碳是构成微生物细胞的重要物质,参与活性污泥处理的微生物对碳源需求量较大,一般以BOD5计,不应低于100mg/L。
生活污水碳源比较充足,对于一些碳源不足的工业废水则应补充碳源,如生活污水或是淀粉等。
氮是组成微生物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元素,氮源可来自N2、NH3、NO3等无机氮化合物,也可以来自蛋白质、胨(音dong)以及氨基酸等有机含氮化合物。
生活污水中
氮源充足,不需要另行投加;工业废水则应考虑含氮是否充足,必要时可投加尿素、硫酸铵等。
磷是合成核蛋白、卵磷脂以及其他磷化合物的重要元素,在微生物的代谢和物质转化中起重要作用。
辅酶I、辅酶II、磷酸腺苷等都含有磷。
微生物主要从无机磷化合物中获取磷。
磷源不足将影响酶的活性,从而使微生物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
3.2溶解氧
参与污水活性污泥处理的是以好氧菌为主体的微生物种群。
根据运行经验数据,曝气池中溶解氧浓度以不低于2mg/L为宜(以出口处为准)。
局部区域有机污染物浓度高、耗氧速率高,溶解氧浓度不易保持2mg/L,可以有所降低,但不宜低于1mg/L。
3.3PH值
微生物的生理活动与环境的酸碱度密切相关,只有在适宜的酸碱度条件下,微生物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参与污水生物处理的微生物,一般最佳的pH值范围,介于6.5~8.5之间。
3.4水温
温度作用非常重要。
参与活性污泥处理的微生物,多属嗜温菌,其适宜温度在10~45摄氏度,为安全计,一般将活性污泥处理的温度控制在15~35摄氏度,低于5摄氏度微生物生长缓慢。
3.5有毒物质
“有毒物质”是指对微生物生理活动具有抑制作用的某些无机质及有机质,主要有重金属离子(如锌,铜,镍,铅,铬等)和一些非金属化合物(如酚,醛,氰化物,硫化物等)。
有毒物质对微生物毒害作用,有一个量的概念,只有在有毒物质在环境中达到某一浓度时,毒害和抑制作用才显现出来。
污水中的各种有毒物质只要低于这一浓度,微生物的生理功能不受影响。
有毒物质的作用还与pH值、水温、溶解氧、有无其他有毒物质及微生物的数量以及是否经过驯化等因素有关。
4处理方法
曝气池是由微生物组成的活性污泥与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物质充分混合接触,并进而降解
吸收并分解的场所,它是活性污泥工艺的核心。
曝气系统的作用是向曝气池供给微生物增长及分解有机物所必须的氧气,并起混合搅拌作用,使活性污泥与有机物充分接触。
在曝气池内,悬浮的大量肉眼可观察到的絮状污泥颗粒这就叫做活性污泥絮体。
随着有机污染物被分解,曝气池每天都净增一部分活性污泥,这部分叫做剩余活性污泥。
用污泥泵直接排出系统之外---污泥池。
5基本流程
(1)反映污泥性质的项目污泥沉降比--以SV<30%为好;污泥体积指数--SVI=50~150,SVI=100最好,SVI达到200以上则污泥可能膨胀,
(2)反映污泥营养的项目属于污泥营养的测定项目有:BOD5;出水氨氮(至少1mg/L);出水磷(至少1mg/L);二沉池出水DO不低于0.5mg/L。
(3)溶解氧DO溶解氧(不低于l~2mg/L);二沉池出水DO不低于0.5mg/L。
(4)反映污泥环境条件水温、pH值、BOD5、CoDcr、有毒物质、CN-、S2-、SS、NO3-、NO2-等。
6相关政策
根据现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1、城市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应采用厌氧、好氧和堆肥等方法进行稳定化处理。
也可采用卫生填埋方法予以妥善处置。
2、日处理能力在10万立方米以上的污水二级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宜采取厌氧消化工艺进行处理,产生的沼气应综合利用。
日处理能力在10万立方米以下的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可进行堆肥处理和综合利用。
采用延时曝气的氧化沟法,SBR法等技术的污水处理设施,污泥需达到稳定化。
采用物化一级强化处理的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须进行妥善的处理和处置。
3、经过处理后的污泥,达到稳定和无害化要求的,可农田利用;不能农田利用的污泥,应按有关标准和要求进行卫生填埋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