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比研究
商业模式变革文献综述

商业模式变文献综述1.商业模式的概念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各界的高度认可与重视。
众多企业在有效利用商业模式的情况下,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但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还是不够系统、完善。
一般定义: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
对于商业模式的真正含义,理论界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解释。
笔者将对商业模式的四个角度对其概念进行综述。
经济(盈利)角度:经济类的定义仅仅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经济模式,其本质内涵为企业获取利润的逻辑。
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收入来源、定价方法、成本结构、最优产量等。
许多研究者都从这个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本质阐述。
Stewart 等 ( 2000 ) 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获得并且保持其收益流的逻辑陈述。
Rappa ( 2000 ) 则认为商业模式的最根本内涵是企业为了自我维持,也就是赚取利润而经营商业的方法,从而清楚地说明企业如何在价值链 ( 价值系统) 上进行定位,从而获取利润。
Hawkins ( 2001) 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企业与其产品/ 服务之间的商务关系,一种构造各种成本和收入流的方式,通过创造收入来使企业得以生存。
Af uah 等 ( 2001 ) 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获取并使用资源,为顾客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以赚取利润的方法。
商业模式详细说明了企业目前的利润获取方式、未来的长期获利规划,以及能够持续优于竞争对手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
运营角度:运营类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运营结构,重点在于说明企业通过何种内部流程和基本构造设计来创造价值。
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产品/ 服务的交付方式、管理流程、资源流、知识管理和后勤流等。
国内外商业模式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商业模式的比较研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其发展。
本文从国内外的商业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商业模式的优劣势,以及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影响。
一、传统商业模式传统商业模式指的是基于传统市场经济的商业模式。
商家将产品生产出来,通过各种渠道如门店、电视购物等销售给消费者。
这种商业模式的优势在于经济基础相对稳定,能够通过商品的实际销售达到商家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然而,传统商业模式也存在很多弊端。
首先,商品的销售是在具体门店和时间内进行销售的,面对的消费人群有限,销售渠道也受到限制。
其次,传统商业模式的客户黏性相对较低,容易被其他品牌的竞争者所取代。
加上不断升级的数字技术,消费者逐渐习惯了线上购物体验,这些缺陷在逐渐显现。
二、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模式是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电子商务网站、移动应用和其他现代技术工具,进行在线购物、付款、配送等商业活动。
电子商务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将传统商业模式转化为全球化的电商网络,消费者可以在任意时间和地点购买商品,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必离开当前的位置或办公场所即可完成购买行为。
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电子商务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
首先,消费者的群体广泛,购买范围也广泛。
其次,电子商务模式的成本低,因为它减少了销售过程中需要的中间商和渠道,这意味着直接购买和销售商品的成本更低。
此外,消费者的选择性和自由度也更高,因为他们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可以找到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商品。
然而,电子商务模式的不足之处也同样明显。
首先是透明度问题,一些企业为了促进销售,会在销售页面上“造假”,使得消费者的返现、送礼以及大数据分析都不准确。
其次,在线的售后处理需要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的平台对于售后处理可以操作的方案并不多。
三、订阅经济模式订阅经济模式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商业模式。
它是指用户按照一定时间或周期缴纳一定费用,即可享有一定的商品或服务。
例如优酷、爱奇艺等在线视频平台,推出了会员制度,用户可以通过购买会员获得更多的视频内容,也就是订阅服务。
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对比[文献综述]
![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对比[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64b1beb0912a21615792901.png)
文献综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对比当前,中国电子商务作为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
逐步成为国家增强经济竞争实力,赢得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有效手段。
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化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中国迎战危机,走出困局的强大动力和坚定支撑。
比如四海商舟提供的整合解决方案有利于外贸企业找准定位和方向,进行行之有效的发展。
一、应用领域逐渐拓展与国内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外部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一直困扰电子商务的诚信、物流、支付等问题,通过政府、社会和各厂商的共同努力,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并已初见成效,这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电子商务的作用并开始应用。
电子商务逐渐以传统产业B2B为主体,在网上信息发布、网上贸易洽谈的基础上,网络营销也在兴起。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应用已经进入务实发展、全面铺开的阶段。
从2004年信息化市场整体来看,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比较稳定,基本按照上一年度的增长速度稳步前进。
大型企业信息化走在了应用电子商务的前列,目前正在由普及走向深入,在能源、交通、电力、银行、保险等行业尤为突出。
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中小企业应用需求的扩大,伴随着政府和厂商的大力推动,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进入了新一轮的建设高潮。
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应用内容已经包括中小型服务器、小型局域网、Internet、财务管理系统、小型ERP、OA、防病毒软件、软件防火墙等重点;从区域看,华南及东南沿海在2~3年内仍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热点区域;从行业结构看,制造、高科技等行业应用步伐较快。
根据IDC报告,2004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达到2600多万家,目前有30%的中小企业使用互联网来做交易,约800万家。
可见,随着众多中小企业加入到网上交易的行列,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国内外关于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的研究综述作者:李贞贞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4年第02期摘要当代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主要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动力、创新途径、创新实施、创新阻力等四个方面。
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内容,所以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创新途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随着科技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学习、应用商业模式已成了一种风尚。
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内容。
对于企业来说,用何种方法、何种途径、经过什么过程,进行哪些方面的创新以达到商业模式的创新,是重中之重。
一、商业模式创新途经的研究商业模式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商业模式创新途径会因创新者视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研究者们从以下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了商业模式创新。
(一)过程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Osterwalder (2004)认为,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分三个步骤:一是对商业模式进行显化;二是对商业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三是对商业创意进行整合。
Shelton等(2005)把商业模式的创新阐述为一个从创意开始,以获取价值为结束的过程,包括:创新观点的产生、原型、试验、观点选择以及获取价值。
这个过程是一个管理过程,需要与之对应的工具、系统化的管理、战略思考与企业高层的领导。
过程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从整体过程的角度来研究商业模式如何创新,对企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已有的研究要么是定性的、思辨性的或总结性的。
(二)系统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作为全球商业模式创新与设计研究的领先学者,Amit和Zott (2009)认为商业模式这个活动系统的设计者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设计组成因素;另一方面是设计主题,这部分描述了商业模式活动系统价值创造的源泉。
Sven C Voelpelete通过分析商业模式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一个交互动态的商业模式再造的系统框架。
当前国内外商业模式的比较研究

当前国内外商业模式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互联网的普及,商业模式也逐渐从传统的实体商业模式转向了线上商业模式。
相比传统的商业模式,线上商业模式更加方便快捷,便于消费者进行购物和交易。
在国内外商业模式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对于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国内电商平台与国外电商平台的比较随着阿里巴巴等国内电商平台的崛起,国内电商市场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
在国内,消费者可以通过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方便快捷地完成交易,并且享受到非常优惠的价格和营销推广服务。
相比之下,国外电商平台往往更注重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心理的引导。
他们通过网站的设计和营销手段来打造一个高质量的购物体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例如,亚马逊通过丰富的产品信息和用户评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丰富的购物体验和选择。
然而,国内电商平台在价格和促销力度上更具优势,而国外电商平台更注重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服务。
在国际市场上,消费者更关注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因此国外电商平台更具优势。
二、线上商业模式和线下商业模式的比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向线上商业模式,而线下商业模式在某些领域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场和生命力。
线上商业模式更加便捷、快速和低成本,吸引了大量企业和消费者加入其中。
然而,线下商业模式更注重人性化服务和消费者体验。
在购物、娱乐和社交等领域,线下商业模式可以带给消费者更真实的体验和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例如,餐厅、游乐园和影院等线下场所可以带给消费者和朋友们共同享受的愉悦和体验。
在这方面,线上商业模式和线下商业模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融合。
很多线下商业模式已经开始转向线上,例如,餐厅可以开通外卖服务,而影院可以开通在线购票服务。
因此,线上和线下商业模式将会逐渐融合,成为一种更加完美的商业模式。
三、传统实体商业模式与共享经济的比较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旨在通过互联网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管理转型:国内外现状及趋势

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管理转型:国内外现状及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不断的创新成为了企业的生存之本。
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企业管理的转型是当下企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本文将分别从国内外的视角来剖析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管理转型的现状与趋势。
一、国内商业模式创新现状与趋势1.现状在国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批创新型企业涌现出来。
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区块链等新型企业,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其中互联网金融最为突出,它所引领的互联网创新因其高速度、高效率、低成本、便捷等特点,让中国的金融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而共享经济则将社会闲置资源与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效益最大化。
如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都是具有极高的商业创新价值的典型代表。
2.趋势未来,在国内商业模式的创新方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商业模式的优化和创新。
在这些技术的带动下,许多新型企业将逐渐崛起,并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以用户为中心、开放合作、生态联盟等理念也将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
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深入发展,用户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企业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联合其他企业、组成生态圈来满足用户需求。
这也意味着传统企业必须转型,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朝向更加人性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二、国外商业模式创新现状与趋势1.现状在国外,商业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了许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中,以苹果、特斯拉等为代表的科技公司,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领导者之一。
他们以用户为中心来开发产品,并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了市场份额和盈利的最大化。
而在欧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绿色商业模式也逐渐兴起。
例如荷兰的“养鸡场”酒店、德国的“循环经济”等,都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趋势未来,在国外商业模式的创新方面,数字化、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将会影响和改变很多传统领域。
《企业市场竟争战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900字

企业市场竟争战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战略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随着“战略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不断发展,至今,“战略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国外企业战略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企业在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这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战略选择时常常要探讨的,也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目前学者们在研究中往往会选择一个具体的企业实例,然后分析这个企业在特定时间特定情境下的战略选择情况。
Ponomarev曾经以乌克兰电力公司为具体企业,采用案例分析法,利用SWOT矩阵、波特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从企业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企业本身的优势与劣势来进行分析,并依据这些分析结果制定了乌克兰电力公司的企业战略。
Bandic等人则是从外部环境中的两个因素——政治环境与经济发展情况,探讨了克罗地亚的建筑公司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该如何改变现状,重新制定新的公司运营方向。
其二是企业战略中的转型问题。
企业的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动态变化,不断改进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是变化的越来越快,而企业要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就不得不做出战略转型来适应环境,适应世界的变化。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柯达公司就因为没有顺应时代潮流,从而从世界上最大的胶卷生产商沦落到破产。
因此,企业顺应时代进行战略转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企业进行战略转型的路径与方法,以及在转型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起到重要作用,这些也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Heiser学者探索了领导者以及领导力在企业进行战略转型中的影响以及发挥的作用,认为在企业进行战略转型决策时,变革型的领导时最优的,能够带领企业积极探索,成功进行战略转型。
Oliver等学者则是选择了一家自媒体公司,探索了企业如何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成功抓住技术变革带来的新的机会,从而实现企业战略转型以应对市场变化。
【新零售企业的发展策略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新零售企业的发展策略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文献综述国外学者皮拉·金认为互动数字技术的状态正在迅速发展,并极大地改变了客户的购物方式。
这一趋势加剧了对研究时尚零售中采用的最新交互式数字技术工具的需求。
作为回应,她的目的是研究时尚零售商在在线和离线零售形式中采用新的交互式数字技术,包括新的混合环境,以及其在提供新的体验质量方面的结果,这些质量有助于与客户互动。
她首先回顾文献,然后提出研究问题。
接下来是对这些命题的探索性证实,这些命题来自案例研究的结果,这些案例研究研究了六家领先的时尚零售商实施的新互动数字技术。
在实体到点击,点击到实体零售中实施的各种数字技术工具为客户提供了各种体验品质,使他们能够共同创造产品,参与情感驱动的耸人听闻和个性化的购物体验以及虚拟无缝购物,所有这些都源于为提高客户参与度而实施的交互式数字技术。
原创性/价值这项研究考察了互动数字技术在上述时尚零售环境中的实施情况。
本文通过采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视角并评估技术为顾客在购物中的互动质量提供的优势做出了原创性贡献,这与传统的以公司为中心的视角不同,后者将技术视为创新零售商运营的一种方式。
国外企业家伊恩·芒特讲述了乔希·科恩从一个垂死的家庭坚果店如何演变成一个蓬勃发展的网络零销商的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式。
朱国安的文献认为在数字营销模式的背景下,传统零售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营销的竞争优势正在消失。
因此,他在数字营销模式的基础上,对零售精准营销策略进行了全面探索和分析。
首先简要分析了中国零售业发展过程中的困境,详细规划了零售行业精准营销的实施措施,最后从营销中的客户细分、市场篮定位和针对性客户营销三个方面,通过实际的精准营销应用,分析了数字营销模式下的零售精准营销策略。
贝克·诺伯特和大卫·瑞格尔认为商业专家热情地预测了一个无缝的零售世界,客户可以随时随地跨渠道购物。
这种类型的多渠道零售通常被称为全渠道零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摘要】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需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和战略的动态变化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而在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这是本文的关注重点。
本文从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纷繁复杂的研究框架中选取了现阶段更受关注的四点——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商业模式转型、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以及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论述重点,对国内外的研究做出梳理【关键词】管理者认知商业模式战略转型多元化一.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尚航标、李卫宁和蓝海林(2013)给管理认知做出了如下定义:管理认知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所用到的一种知识结构。
管理认知通过提供信息搜寻功能、信息解释功能和行动逻辑功能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并决定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在过去的20年中,管理者和组织认知(MOC,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在战略管理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Walsh,1995;Huff,2005;杨迤等,2007;Kaplan,2011)。
SuchetaNadkarni and Pamelas.Barr(2008)将管理认知划分为注意焦点(attention focus)和环境—战略因果逻辑(environment-strategy casual logics)。
其中注意焦点是指高层管理者对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主观认知程度,这些认知受一个(或多个)领域的观念的支配,而忽视其他领域。
Daft and Weick (1984)认为关于环境与战略之间因果关系有两种不同的逻辑方式,一种是环境驱动模式(environment-driven)所代表的确定逻辑(deterministic logics),一种是解释驱动模式(interpretation-driven)所代表的前摄逻辑(proactive logics)。
在环境驱动模式中,高管认为环境决定战略,因为高管所感知的环境是确定的、剧烈的、可测量以及有决定因素的,他们先了解那个环境的需要继而提出反应战略。
在解释驱动模型中,高管根据战略来确定环境,因为高管所面对的环境是更不确定和更难分析的。
武亚军(2013)将MOC的研究领域归纳为三个:一是行为决策理论研究,它关注认知偏见、简化原则等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及调整;二是认知地图和认知结构研究,它主要关注管理者的认知方法;三是认知结构与战略管理过程的联系,包括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
武亚军运用认知地图和扎根方法对华为公司领导人任正非进行分析,发现了“战略框架式思考”和“悖论整合”两个典型认知模式,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复杂动态环境下,任正非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有价值、稀缺、难模仿、难替代等特征,是华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管理者认知在企业战略形成、推进及转型等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达成了一致。
Tushman & Romanelli (1985)指出,高管的变革与继任是克服转型障碍的重要机制。
Tushman等(1985)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的下滑并不能直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而是否存在新任管理者是关键的调节因素。
Loasby(2002)认为,企业成长阶段演进及相应的组织变革,都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变革和成长机会的认知变化发生直接关系。
Yokota & Mitsuhashi(2008)的研究发现,新任管理者是否可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取决于其是否可以改变战略决策的过程;高管的变更与继任并不是触发战略转型的充分条件,只有当高管变更后管理者价值观和利益偏好发生改变时,战略转型才会实施。
在国内,薛有志等也认为管理者的认知过程是形成战略的组织因素中必不可少的动态要素;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将优化高管团队构成和改善经营者战略思维作为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关键;尚航标黄培伦(2010)在对万和集团的案例研究中提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企业管理者认知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具体的有三个方面:(1)动态环境下,企业高层管理者并非经济学假设中的“理性人”,而是有限理性的。
表现在高层管理者管理认知决定着企业对环境的理解,进而决定企业战略问题的构建和对战略问题的回答。
然而,高层管理者管理认知并非一成不变,其形成与变化受到环境中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的影响。
面临环境变化时,高层管理者应主动推进管理认知的改变,实现对环境变化的能动适应,取得动态环境下的持续竞争优势;(2)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行为的变化取决于管理认知的变化,而非环境特征直接作用于企业战略行为。
动态环境下,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的重点在于高层管理者管理认知的改变。
管理认知决定企业战略行为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有效性;(3)动态环境下企业组织能力的演化也取决于管理认知的变化,并通过高层管理者对动态能力“行为惯例”的强化来达到组织能力演化的目的。
动态环境下,管理认知对动态能力“行为惯例”的强化及其改变是组织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的关键所在和微妙之处:管理认知对动态能力“行为惯例”的强化促使动态能力的产生;管理认知发生变化,促使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企业所关注的地方,形成相应的和环境相适应的组织能力。
而尚航标、李卫宁和蓝海林(2013)由提出了管理认知凝滞性使得企业战略决策者主动忽略环境中的变动信息,错误地理解信息的含义,使企业产生能力刚性和战略的路径依赖特性,限制企业战略变革的开展,成为企业动态适应环境变化的制约。
由此可以看出,管理者认知对企业战略的作用是双面的,企业管理者应审慎看待。
研究多从管理者认知对企业战略的作用出发,然而管理者认知的形成过程中管理者应当着重培养哪些能力方可避免管理认知凝滞性,以及在中国转型经济的大背景下,动荡的环境对管理者认知的形成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这尚需结合中国实际进行考察。
二.商业模式转型企业经营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日趋复杂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而企业的商业模式建立在对外部环境、自身资源以及能力的假设之上,因此,没有一个商业模式适用于任何企业,也没有一个商业模式永不过时。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保持基业长青,根据内外环境的改变适时改变商业模式是必要手段。
Teece在阐述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时指出,企业成功需要精心构思商业模式,企业创造、调整、完善以及在必要时更替商业模式的能力构成了动态能力的基础。
因此培育企业动态能力,特别是与商业模式的选择、调整、改进甚至重塑相关的动态能力是企业战略转型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
正如郭毅夫(2012)所言“商业模式转型是企业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
他基于湖南、浙江、广东、重庆等地279份可用的调查问卷,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提出了商业模式转型中具有正向作用的4个外在因素(资本市场、创业文化、消费者需求以及技术进步)与7个内部影响因素(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企业家整合资源的能力、企业家承担风险的能力、组织学习能力、企业的共同愿景、企业开放心智以及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200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的调查报告中也强调了提升中国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必须重视提升企业经营者的战略思维能力,尤其是对动态复杂环境的把握和洞察、对行业与竞争趋势的判断力。
三.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战略转型可以看作是企业与变化着的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确保企业所拥有的特异性知识与企业经营环境相匹配,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然而转型的驱动因素方面,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Levy & Merry(1986)认为,战略转型是因为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为了求生存,包括组织的使命目标、企业文化等方面要做出重大改变。
Boyle & Desai (1991)考察了1972年至1989年间的30篇相关文献,找出了24个组织内外促进转型的因素,将其归纳为4类:内部行政因素、外部战略因素、内部战略因素和外部行政因素,并指出组织内部环境的改变相对外部环境对绩效影响更大,而内部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归于管理控制不到位。
在国内,唐健雄(2008)认为企业战略转型外部动因主要是外部环境,内部动因则多而复杂,主要包括企业生命周期阶段、企业资源和能力、企业绩效、企业高管层等方面,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企业战略转型的内生变量。
唐教和肖进(2013)在对中国电信的案例研究中,以动因角度为突破点,提出了内外部环境、绩效压力、竞争格局是转型驱动因素,同时,他们将转型过程的系列活动视为无差异“黑箱”。
而转型动因通过驱动这个黑箱,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薛有志、周杰和初旭(2012)则认为由于战略转型的基本内涵没有统一与系统地界定,因此,那些针对某一要素检验其与企业战略转型关系的已有研究无法产生普适性的结论,例如企业战略转型的两条典型实施路径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这两条路径的主要动力与推进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那么,在没有区分实施路径的背景下,笼统地检验某要素( 如高管特征) 对战略转型的影响,会导致研究结论出现一隅之见的效果。
与此相似,战略转型的模式、战略转型的维度,以及战略内容转型的层次选择,同样也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因此围绕“战略转型的动因”这一问题,应该基于战略转型所涉及的关键问题,以不同的角度识别战略转型的类别,有针对性地分析与检验战略转型的影响因素,从而更加系统地、深入地构建企业战略转型的驱动力模型。
现有文献对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做了一定分析,但多数分析都是基于前人的理论贡献提出的见解,尚缺乏具体的案例佐证,即使以案例为基础的分析选取的案例也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忽略了现在市场上中小企业这一集体。
而薛有志、周杰和初旭的研究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战略转型的动因皆有区别,不可对驱动因素简单的一概而论。
但是也仅做出了简单的假设,并没有设计研究方案加以论证。
因此未来我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更多的集中于中小企业的案例分析,如选取不同地域的不同中小企业经营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对企业运营过程中战略、商业模式或业务转型的动因进行实际调查研究。
四.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1957年,美国著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家安索夫首次提出多元化经营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西方企业家将多元化经营视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战略,纷纷走上多元化扩张的道路。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开始剥离非核心业务,回归以创造核心竞争力为特征的专业化经营战略。
半世纪以来,多元化经营能否提高企业经营业绩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国外学者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多元化经营将损害公司业绩,即所谓的“多元化折价”;也有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多元化经营会提升公司业绩,即所谓的“多元化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