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农药的发展与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研究现状_刘保民

合集下载

中国生物农药发展现状

中国生物农药发展现状

中国生物农药发展现状2015年农业农村部开始实施“低毒生物农药补贴示范试点”工程、《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提出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和绿色生产,积极推进生物农药替代行动。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大力推动绿色投入品种等领域自主创新,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促进绿色兴农、质量兴农。

这为生物源农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巨大的空间。

1、生物农药发展概述从起源来看,生物农药可追溯至古代人类文明,如古罗马人使用藜芦防治害虫和鼠类、波斯人用红花除虫菊防除蚊虫,即主要利用植物资源进行开发,包括从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植物本身和按活性结构合成的化合物及衍生物,其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类、萜类、黄酮类、精油类等,大多属于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

这类次生代谢物质中有许多对昆虫表现出毒杀、行为干扰和生物发育调节作用,因而被广泛用于害虫的防治。

从分类来看,生物农药可大体分为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生化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动物源农药等几大类。

其中微生物农药指以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或基因修饰的微生物等活体为有效成分的农药,如芽胞杆菌属、链霉菌属、假单胞菌属等。

农用抗生素是指在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植物病原菌能在较低浓度下显示特异性药理作用(主要指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作用)的天然有机物。

生物化学农药指对防治对象没有直接毒性,而只有调节生长、干扰交配或引诱等特殊作用的天然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的其结构与天然化合物相同(允许异构体比例的差异)的化合物。

植物源农药是指有效成分来源于植物体的农药。

转基因生物是指具有防治有害生物的,利用外源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农业生物。

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以后,为了更好地管理农药产业,2020年3月19日,农村农业部制定《我国生物农药登记有效成分清单(2020版)》(征求意见稿),其中对于生物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依然沿用老版《规定》,但对于转基因生物由于其可能存在的伦理以及生态风险,不再作为单独的一类生物农药,而是通过基因修饰的微生物类别管理。

苏云金芽孢杆菌

苏云金芽孢杆菌
Company Logo
❖ 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动物血吸虫病 ❖ 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猪蛔虫病 ❖ 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绵羊绿铜蝇 ❖ 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蚊虫 ❖ 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Company Logo
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酒曲害虫黑菌虫 ❖ 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棉铃虫 ❖ 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 ❖ 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杨树食叶害虫 ❖ 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根结线虫 ❖ 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蔬菜害虫 ❖ 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春尺蠖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Bt的发现
1901
日本学者石度繁从患猝倒病的家蚕幼虫中分离到第1个产生晶 体的芽孢杆菌。
1911
Berliner从德国苏云金地方一家面粉厂染病的地中海粉螟中分离到一个相 似的菌株,并正式定名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t)。
一个叫克林诺的科学家发现,在这种细菌的细胞中可以形成方形或菱 形的晶体,可惜这个发现并未被重视。
Company Logo
❖ 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研制热稳定性禽流感口服疫苗 刘梅等(2007)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具有很强热稳定性及 对畜禽无毒性的优点,通过建立苏云金芽孢杆菌细胞表面 展示系统,即将AJ基因与S一层蛋白(Surface layer protein)融合后,AI病毒NP蛋白展示到受体菌株表面,从 而开发出活菌疫苗。该热稳定性AIV—苏云金芽孢杆菌重 组口服疫苗在对小鼠的实验中,表现较强免疫原性。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生物农药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生物农药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生物农药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农药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而生物农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生物农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生物农药技术的发展现状生物农药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制造的天然物质或微生物来控制农业害虫、病害和杂草的技术。

目前,生物农药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首先,生物农药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优势。

与传统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的影响更小,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也较低。

因此,采用生物农药技术生产的农产品更加安全,能够提高人们的饮食健康水平。

其次,生物农药技术有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农药主要利用生物多样性中的功能物质来控制害虫、病害和杂草,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与传统农药相比,生物农药更易降解,不会在环境中长期残留,有利于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再次,生物农药技术在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生物农药的生产不需要大量的化学合成原料和复杂的工艺流程,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此外,生物农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促进农民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生物农药技术的未来趋势尽管生物农药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作用谱窄、效果不稳定等问题。

因此,未来生物农药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物农药技术会向多功能化发展。

目前,生物农药主要应用于害虫的防治,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不仅关注害虫,还关注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等各个方面。

因此,未来生物农药技术将逐渐从单一的害虫防治向多方面发展,以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其次,生物农药技术会趋向可持续发展。

目前,生物农药技术虽然在环境友好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生物农药的生产成本较高等。

未来,生物农药技术将进一步完善,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生物农药的稳定性和持效性,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苏云金杆菌杀虫剂

苏云金杆菌杀虫剂

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的特点及应用苏云金杆菌是目前世界上研究最深入, 应用最广泛的微生物杀虫剂, 对人畜安全, 不伤害控制害虫群体的天敌, 不污染环境, 是生物防治害虫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适合农作物虫害的综合防治。

1.苏云金杆菌杀虫剂有利于虫害的生物控制研究,防治后调查生防田主要捕食性昆虫天敌比化, 主要捕食性1∶200 以上水平, 可将防治伏蚜时间推迟10~15d, 减少防治1~2 次。

2.苏云金杆菌杀虫剂控制虫害的后效作用以低剂量苏云金杆菌饲喂棉铃虫3 龄幼虫和成虫, 结果发现Bt. 对幼虫及成虫存在明显的后效作用, 即幼虫和成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受到明显抑制。

1985 年在广西隆安县从未施过Bt 菌剂的柑桔园中喷洒Bt 菌剂Bt5a5b。

1986 年对该园的土壤和柑桔叶片取样分析, 结果表明, 施菌区土壤及叶片的Bt5a5b检出率均高于不施菌剂的对照区。

1987 年检测果园的鳞翅目害虫, 施菌区活虫的Bt 检出率为51.4%,其中Bt5a5b 占60.2%; 死虫的Bt 检出率为81.3%, 其中Bt5a5b 占67.1%。

对照区活虫Bt 检出率为20.5%, 其中Bt5a5b 占34.3%; 死虫的Bt 检出率为35.7%,仍残留一定量的Bt,3.性据冯夏等报道,基因控制,生物测定发现: 用)2 龄幼虫和取食人工饲料正, 毒效高2 倍多。

在大田试验示范中, 用苏云金杆菌制剂在棉铃虫卵孵高峰期防治1 次,3d 后,根据田间幼虫实际残留量, 再用化学杀虫剂防治, 可提高防效15%~25%。

福建农林大学植保系吴刚等人对苏云金杆菌预处理小菜蛾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增效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 苏云金杆菌预处理抗性小菜蛾幼虫后, 其对甲胺磷、水胺硫磷和克百威的敏感性分别为未处理组的6.74、8.83 和8.5 倍。

4 .苏云金杆菌杀虫剂可用于防治多种鳞翅目农业害虫不同害虫在自然界的生活习性千差万别, 有的食叶, 有的蛀茎, 其习性是影响害虫摄药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微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进展

我国微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进展

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广阔,种植作物种类多样,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常常受到多种病虫草害的危害。

化学农药因其适用范围广、作用效果迅速、使用方便等被广泛用于防治各类病虫草害,但使用化学农药也容易造成人畜中毒、杀害有益生物等,同时由于化学农药的滥用使得部分害虫、致病菌和杂草的抗药性增强,导致防治难度加大。

相比于化学农药,以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农药对生物和环境更加友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农药迅速发展,行业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生物农药可分为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等,经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查询,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在有效登记状态的农药登记产品为45172个,其中生物农药产品2159个 (未包括农用抗生素和天敌),占全部农药总数的4.78%,占比非常低。

在生物农药中,微生物农药是研究热点之一。

在《农药登记资料要求》中规定,微生物农药是指以天然的或经基因修饰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活体为有效成分的农药,按用途可分为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

该类农药具有有效成分来源广泛、选择性强、对人畜毒性低等优点。

经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查询,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我国已登记微生物农药有效成分42个,到2022年12月31日,已达56种,可见微生物农药呈逐年增长趋势。

我国的微生物农药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快速发展的阶段,生防微生物不断增多,各种新型微生物农药也不断涌现。

已有研究对微生物农药常见剂型种类及特点、产品质量、安全性评价和使用技术相关标准、助剂研发、管理现状、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但尚缺乏典型微生物农药在防治重大病虫害方面应用情况的综述报道。

鉴于此,本文梳理了我国近几年一些原创的、新型的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在生防菌株筛选、产品创制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微生物农药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旨在为行业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参考。

苏云金杆菌漫谈

苏云金杆菌漫谈

苏云金杆菌漫谈近年来随着生物农药的大热,微生物杀虫剂作为热门话题反复被提及。

而苏云金杆菌的销量占据整个生物杀虫剂中占95%,是微生物杀虫剂中绝对的'王者’。

但也由于其为生物,需要保证菌株存活才能保证杀虫效率,故其相对应制剂和复配剂型的研发大大受限。

何为苏云金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是一种微生物杀虫剂,对人、畜及害虫天敌极少或完全没有毒害作用,不污染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在农业、林业、卫生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

苏云金芽孢杆菌是土壤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状、能形成内生芽孢的土壤细菌,其营养体细胞具有周生鞭毛或无鞭毛。

鞭毛是细菌的一种运动器官,因此,具有鞭毛的菌株能运动,而不具鞭毛的菌株不能运动,在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的另一端形成不同形态、具蛋白性质的伴孢晶体,它可以是一个、两个或多个。

苏云金芽孢杆菌分类上属于原核生物界,细菌纲,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一种,在《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中被列为第二类第十八群。

苏云金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从热带雨林到北极冻土带,从土壤、昆虫尸体、植物体表面、贮藏物或仓库灰尘、污水等基质上均可分离到该菌,而土壤为微生物的大本营,是其分布最为丰富的生境。

据估计,目前世界上约有60,000余个苏云金芽孢杆菌分离物。

发现早在1901年,一个叫做石渡的日本细菌学家就在患病的家蚕幼虫上得到了一种杆状芽孢菌,并在1905年发表的另一报告中称之为“碎倒芽孢杆菌”。

后来在1911年的德国,一个叫苏云金的小城镇上,一种叫地中海粉螟的仓储害虫危害频繁, 仓库里成虫飞舞, 面粉中幼虫大快朵颐。

直到一只离奇死亡的粉螟幼虫引起了生物学家贝尔内(Berliner)的注意,随后他从这些患病的地中海粉螟幼虫体内分离到另一株类似的细菌之后,1915年才正式将此昆虫病原细菌命名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 Bt)1938年,第一个苏云金芽孢杆菌商品制剂Sporeine在法国问世,并在地中海粉螟的防治中得到了应用。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研究——综述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研究——综述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研究摘要苏云金芽孢杆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研究最深入、生产量最大的微生物杀虫剂。

目前已发现多种Bt亚种或血清型对害虫具有杀虫活性,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的杀虫晶体蛋白,通过纯化得到高效的杀虫晶体蛋白也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简要介绍了Bt的发展历史、晶体蛋白的纯化及在杀虫方面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苏云金芽孢杆菌、历史、伴孢晶体、杀虫苏云金杆菌(Bacillu .thuringiensis,简称Bt)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为昆虫病原细菌,其菌体为短杆状、有鞭毛,一般单生或形成短链。

在芽孢形成期可产生具有杀虫活性的伴孢晶体,且伴孢晶体(原毒素)对鳞翅目或双翅目等多种昆虫具有毒杀活性[15]。

苏云金杆菌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绿色环保型微生物杀虫剂,全世界年产值已突破1亿美元[1]。

自20世纪60年代实现工业化生产以来,已成为世界上用途最广、商业开发最成功、产量最大的微生物杀虫剂,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2,3]。

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的稳定性较差、残效期短、杀虫速度慢等问题都待解决,关于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研究都将继续进行。

1Bt的发展历史1901年,日本学者石渡繁胤(Ishiwata)从虫尸体液中分离出苏云金杆菌猝倒变种(Bacillus.thuringiensis var.sott) 成为苏云金杆菌研究的起点[4]。

1911年,Berliner 发现一杆菌,并详细描述了该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定名为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指明苏云金杆菌含伴孢晶体(Paraspora crystl) 。

1938年,苏云金杆菌商品化,用于防治地中海粉螟。

20世纪50年代许多国家进行了商业性生产。

从发现该菌至今已有整整105年历史,世界上有超过万篇的研究报道,涉及生物学、分类命名、有效成分、杀虫机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产品化和安全性,包括近年来的转基因植物等诸多方面[5]。

1953年,Hannay第一次发现苏云金杆菌的杀虫活性与伴孢晶体有关,并和Fitz-James于1955年证实,伴孢晶体是一种蛋白质。

生物农药综述

生物农药综述

专业:应用化学班级:化学082班任课教师:李雪艳姓名:赵立川学号:081003208 成绩:国内外生物农药综述【摘要】本文章将苏云金芽胞杆菌、农用抗生素制剂、拮抗微生物杀菌剂、昆虫病原线虫、微孢子虫杀虫剂、植物农药及转基因植物列为生物农药的代表,分析国内外生物农药的在状况、趋势及市场需求,并对如何推进我国生物农药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农药;发展现状; 前景研究;对策.一.前言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始于50年代,直到80年代中期才开始正式列入国家科技攻关的发展计划。

近十多年来,在生物农药的资源筛选评价、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测和新技术示范推广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

生物农药指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代谢产物和转基因产物,并制成商品的生物源制剂,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线虫、植物、昆虫天敌、农用抗生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抗病虫草害的转基因植物等。

生物农药应用于农业生产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发展一直较为缓慢[2]。

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的毒副作用及筛选新农药的艰难,研究人员和生产企业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生物农药的开发与使用。

发展生物农药是保障人类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针对生物农药的现状和进展的研究,深入了解现状国内外生物农药的市场环境和他们的发展前景,以便更好开发生物农药市场,提高现在农业的的发展水平,造福人类!二.国内外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研究2.1国内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研究2.1.1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剂我国自50年代末开始苏云金杆菌(简称Bt)杀虫剂的研究工作,历经漫长的商品开发过程。

80年代中期,集中了全国Bt科研力量,解决了制约我国Bt生产发展的主要技术难题。

到90年代初,全国Bt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开始大幅度提高。

目前发酵水平大约3000~4000国际单位,达到国际90年代水准。

全国Bt年产量大约2~3万吨,产品批量出囗东南亚国家。

Bt杀虫剂已经广泛应用于防治粮食、棉花、蔬菜、园林20多种重要经济害虫和卫生害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01B
总第206期生物农药的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农业病虫害所造成的农产品损失每年达到15%~25%.大规模地使用化学农药是当前控制害虫的主要策略。

这一措施虽然对于稳定农业产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化学农药的杀虫谱广,田间残效期较长,容易诱发害虫对其产生抗药性,特别是化学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导致妇女流产、婴儿畸变以及诱发人类癌症等各种疾病。

因此,使用生物农药防治害虫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生物农药发展概况
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已成为当今农药的发展方向。

生物农药是指非人工合成,具有杀虫、杀菌或抗病、除草能力的,并可以制成具有农药功效和商品价值的生物制剂,包括微生物源农药(细菌、病毒、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抗病虫草害的转基因植物等。

相对于常规的化学农药而言,生物农药具有作用方式独特,防治对象专一,对天敌等有益生物安全,用量小,降解快,对人、畜、环境风险性低,适用于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特点。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曾明确指出,到2000年要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化学农药的销售和使用,生物农药的用量达到60%,然而,目前生物农药在全球农药销售总量中仅占2%的市场份额,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

因此,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任务。

我国有关部门提出到2015年,要求生物农药的使用占农药总量的30%~50%,按此比例计算,当前我国农药耗用量每年达120万t,年需生物农药量至少在60万t以上。

至2002年底,包括转基因棉花,我国生物农药年产量仅占到农药总产量的10%左右,推广应用面积占到农药总应用面积的12%左右。

可见发展生物农药已经成为我国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正式注册的农药生产企业近2000家,品种约250种,年产量近40万t,总产量仅次于美国。

其中,化学农药占农药总量的90%以上,生物农药所占比例不足10%,我国农药品种结构老化,高毒品种仍在继续使用,集中表现为“3个70%”,即杀虫剂约占农药总产量的70%,有机磷农药约占杀虫剂的70%,几个高毒老品种,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敌敌畏等约占有机磷农药的70%,这种现状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生物农药在我国发展有两个高潮,即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

在前一个高潮阶段由于当时生物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满足不了生物农药对工艺、贮藏和运输要求的条件,除井冈霉素外,未形成有影响的产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生物技术尤其是微生物技术的进步,为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了便利,形成了第二个高潮。

据《农药登记公告》统计,我国已商品化的生物农药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类: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阿维菌素和农用抗生素等。

不同种类的生物农药各有特点,病毒类生物农药由于病毒无法离体培养,生产中需要大量养殖昆虫,从而使大规模生产受到限制;真菌类生物农药,由于大量培养抗逆孢子技术没有突破,致使产品的保存期和稳定性达不到农药登记的要求,造成规模化生产存在一定的难度;植物源农药由于需要种植大量植物,工业规模化生产受到土地、植被和生态保护等限制;动物源农药主要是被开发成仿生合成农药,直接开发成生物农药难度很大;转基因植物,由于安全性评价问题也影响其推广应用。

以苏云金杆菌为代表的细菌类杀虫剂,由于
山西省芮城县生物农药厂刘保民

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研究现状
27
AGRICULTURAL TECHNOLOGY&EQUIPMENT
ATE
容易通过现代化发酵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产品便于运输、贮存和应用,因而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和企业家的广泛重视。

2.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的研究现状
国际上已商品化的生物农药约30种,以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居主要地位,已有产品为数百种,约占整个生物农药市场的70%以上。

1997年销售额达到9.84亿美元,其中半数在美国。

苏云金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它在形成芽孢的同时能够产生一种或几种杀虫晶体蛋白组成的伴孢晶体,晶体蛋白为其主要的杀虫活性成分。

目前,人们对Bt杀虫晶体蛋白的空间结构与功能、作用机理以及毒素与受体的结合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构建Bt工程菌,增强Bt杀虫剂的毒力,拓宽其杀虫谱,进一步利用Bt基因及其他抗虫基因来转化植物,以获得害虫难以产生抗性的转基因植物。

由于苏云金杆菌具有高特异性的杀虫活性和对人畜及非目标昆虫的安全性,同时对环境没有不利影响,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Bt杀虫剂的杀虫谱较窄,杀虫活性稳定性差以及残效期短,从而限制了Bt 杀虫剂更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构建Bt工程菌,扩大杀虫谱,提高杀虫效率,以及将杀虫晶体蛋白基因转入农作物中以获得抗虫植物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为了扩大Bt制剂的杀虫范围,人们从自然界分离筛选新的Bt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克隆出新的杀虫晶体蛋白基因。

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对野生Bt 菌株产生的晶体蛋白进行定点突变,从而扩大Bt制剂的杀虫范围。

由于Bt菌株中表达单一来源的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容易诱发害虫对Bt制剂产生抗性,因此,国内外研究人员在寻找新的抗虫基因的同时,开始尝试在Bt菌株中表达不同来源的抗虫基因,如将Bt基因与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凝集素基因等其他抗虫基因在同一工程菌中表达。

在Bt工程菌中同时表达不同来源的抗虫基因,能够有效增强工程菌的杀虫毒力,拓宽其杀虫谱,通过表达不同来源的抗虫基因还能有效地延缓害虫对Bt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速度。

此外,人们为了延长Bt杀虫剂的田间残效期,采用微囊化技术包裹苏云金杆菌产生的晶体毒蛋白和芽孢,降低阳光中的紫外线对其造成的损伤,以维持其杀虫毒力。

同时,人们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敲除Bt染色体上与芽孢形成相关的基因,然后将杀虫晶体蛋白基因转化到该突变株中,由于该突变株不能形成芽孢,因此产生晶体的母细胞不会裂解,晶体毒蛋白由于母细胞囊膜的保护而能够免受紫外线的损害,从而能够大大延长该杀虫剂的田间残效期。

(下接第26页)
面积达1600万hm2,成为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

2001年中国蔬菜总产量2.4亿t,出口额21亿美元,成为出口增长最快的农产品之一。

我国是一个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同时也是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的国家,如何有效地防治病虫害一直是广大农民和植物保护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难题。

蔬菜害虫是农业害虫中重要一类,为了有效地控制该类害虫,同时又不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其防治应着重利用天敌昆虫或昆虫病原微生物。

其中,利用昆虫信息素防控虫情的发展是一项环保、绿色、无公害、无污染的手段,对于出口创汇的蔬菜虫害防治,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除粮食作物、蔬菜外,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相当可观。

2006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达到533.3万hm2,新疆及其他棉花产区的棉花害虫发生严重,为保证棉桃产量和质量,使用昆虫信息素的防治方法有效抑制了害虫的发生。

2007年,仅棉铃虫的信息素诱芯使用量达到几十万粒。

近两年,农业上各类害虫的信息素诱芯的使用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作为一种害虫防控的生物控制手段已经被广大农民们认可和接受,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生态效益及发展前景
由于昆虫信息素具有专一性强,对人畜低毒,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的优点,且可广泛应用于农林业生产,海关检疫,仓储害虫的防治,有效地检测和控制害虫的发生,可以作为害虫综合治理的有效手段。

同时,随着昆虫信息素的深入研究,还可应用于卫生害虫、文档害虫的防治。

对于不便使用农药的公园、露天运动场、宾馆、餐厅等,昆虫信息素都可发挥它的优势,带给人们以真正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

昆虫信息素的合理利用必将为我国生产高质量的农林产品,防止有害生物入侵和人们的绿色健康生活做出积极的贡献。

可以看出,昆虫信息素不仅绿色环保无公害,而且还是高效的生物杀虫剂,防治效果不输于化学农药,使用信息素防治可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及防治成本,因其不伤害天敌,不对目标昆虫产生抗药性,故在IPM防治对策中可以使用昆虫信息素作为绿色防治害虫的重要手段。

从生产和应用上看,该项技术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绿色植保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