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第3课 土地改革--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搜集与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学生纵向联系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认识到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土地改革的开展、土地改革的意义。
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包括两部分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在它的指导下,土地改革在全国展开,并于1952 年底基本完成。
土地改革的完成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一部分内容与本单元前两课也有密切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斗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是新中国政权得以巩固的重要基础。
同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图示法等。
[教学准备]教师:视频、图片、课件等。
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提出问题:猜一猜,图中的农民在做什么。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巩固政权,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实施过程以及它对我国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和巩固政权的相关历史知识。
他们对农村社会的变革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土地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还需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农村社会的变革和改革有一定的兴趣,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还需加强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土地改革对农民的解放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和经济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3.网络资源:土地改革的相关报道、论文等。
4.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社会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农村社会变革的背景。
然后,展示土地改革的具体过程,让学生了解改革是如何进行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第3课 土地改革16

第3课土地改革一、课标要求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知识、获取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观察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识图能力;训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2 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理解基本国情是国策制定的依据。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分析土地改革的背景和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比较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五、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思考以下问题:①、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②、土地改革的时间、内容、结果?③、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
它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我党把精准扶贫作为当前国家的重要任务,体现了党和政府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
那么,这一原则在建国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什么呢?(生答:土地改革)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运动。
并板书课题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和华北等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老解放区的1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改,3亿多农民的生活状况怎样呢?学习新课:第一篇章-----渴望土地问题探究一:土地改革的原因1、这是四川省土改前一贫苦农民,身后的茅草屋是他家的住宅。
再看材料二,武汉贫民陈友汉家一年的生活。
上述两则材料反映土改前农民的生活很穷。
师过渡:农民辛勤劳作却极度贫穷的原因何在?2、我们来看土改前农村土地的占有情况。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
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
穷苦农民杨白劳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
只因租种恶霸地主黄世仁六亩田地,年年还不上东家的租子,一到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逃债。
到除夕的深夜,才偷偷回家,为过年带回三样东西:二斤白面,一根红头绳,两张门神。
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刚到家,地主的狗腿子就来逼租要债,杨白劳无奈在女儿的卖身契上,按下手印,后来在万分悲愤中喝下卤水自尽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2 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这个故事反映了在旧社会地主剥削广大农民。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农民的这种状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来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
一、悯农——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史料1 土地改革前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
下图反映的是当时四川一个农民贫苦生活的情形。
身后的草棚就是他们的住处。
史料2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设计意图】在本课中,将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土地改革的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为学生提供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机会,增强对中国历史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教学策略方面,本课的重点是交互式教学,具体包括课堂演示、思维导图和讨论等,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知识目标】1.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和推动力量。
2.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3.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能力目标】1. 能使用思维导图记录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
2. 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3. 能就当前社会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考。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当下的态度。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教学重点】1. 掌握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运动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2.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和推动力量。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以演示的形式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已经进行的4次土改运动,学生根据演示内容和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进行记录。
(图1)【步骤二】阅读理解(10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土地法大纲》和《井冈山土地法》两篇文章,并让学生回答问题:1. 《土地法大纲》和《井冈山土地法》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为什么需要进行土地改革,推动土地改革的力量有哪些?3. 土地改革有哪些内容和影响?(答案)1. 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土地改革展开的,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施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探索农村包括土地、生产资料、生活等问题的解决之道。
2. 进行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革命的根本任务而进行的重要尝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土地改革》教案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课标精解】1、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2、课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建国初期土改的依据,使我国农民真正获得解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前承新中国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地改革是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新中国政权稳定的关键所在。
本课涉及两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情分析】本课理论性较强,对初二学生而言土地所有制的概念很抽象,生活在农村的同学他们只懂看到的现象而不懂理论,对城市学生而言更加不理解,所以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转变成直观的数据、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完成的基本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数据、视频等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分析、归纳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土地改革取得的成绩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解读】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重点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千疮百孔,新解放区农民还没有获得土地,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不可能巩固新成立的国家。
处理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历史剧《分马》让学生了解这次土改的内容,通过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土改分批进行,并在学习中理解土改取得的成效。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难点解读: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
处理方法:通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所有权改变,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巩固政权的影响等方面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第3课 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改革运动,掌握其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思考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让学生理解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
1.以问答的形式回顾道光年间的三大改革。
2. 新课讲解
1.通过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引入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
2.分享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3. 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土地革命者和地主,了解和感受双方的想法和行为;
2.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土地改革运动的理解。
4. 总结回顾
1.用概括的语言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拓展课外知识。
四、教学评估方法
1.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估;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体会,进行自我评估。
五、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前往社区或农村,了解当今中国农业现状和农民生活状况,思考和探讨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材分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土地改革不太熟悉,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读资料、看录像、分析问题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教师设问: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并展示《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图片,指出土地改革是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措施。
以疑问作为开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新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12——13内容,了解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教师出示《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表格,学生读表格,思考回答问题:
从中你能看出什么问题?
引出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指导学生对其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指导学生再次阅读P12——13课文,回答动脑筋:
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读表格能力,及发现问题能力。
土地改革的意义结果是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等。
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350亿公斤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得到了解放。
出示几则资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向学生简介《暴风骤雨》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
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后解答问题。
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
时刻教师播放《土地改革》录像,学生观看录像。
让学生体验农民的喜悦心情,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目标。
警钟
长鸣让学生了解新中国第一大案。
思考:
此事对当今有何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联系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
设计第3课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你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1950年颁布
2、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2、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3、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造了条件。
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