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10第九章近亲繁殖和杂种

合集下载

近亲繁殖杂种优势

近亲繁殖杂种优势

第一节近亲繁殖及其遗传效应内容:一、近亲繁殖的概念二、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三、回交的遗传效应序:人们很早就认识近亲交配有害,远亲交配能表现杂种优势。

特别是远亲交配,如马和驴的杂交繁育骡子,远在1400多年前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文字记载。

对于植物的自花受精和异花受精对后代的作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达尔文最先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提出“异花受精一般对后代是有益的,而自花授精常有害”的结论,把杂交有益性归结为“亲本性因素某种程度的分化”。

为杂种优势的理论研究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在孟德尔的遗传规律重新发现以后,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成为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成为近代育种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

一、近亲繁殖的概念●定义近亲繁殖,也称近亲交配,或简称近交,是指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也就是指基因型相同或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

根据亲缘远近的程度一般可分为:全同胞、半同胞和表兄妹植物自花授粉的交配,称为自交。

由于其雌雄来源于同一植株或同一花朵,因而它是近亲繁殖中最极端的近亲繁殖。

●表示方法近亲系数(F):一个合子中两个等位基因来自双亲共同祖先的某一基因的概率,即每一个体中某一位点上两个基因共同来源的概率。

●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天然杂交率的高低,可将植物分为三大类:○自花授粉植物(self-pollinatecl plant)。

异交率0.5%, 如水稻、小麦、大豆和烟草等。

○常异花授粉植物(often cross-pollinatecl plant)。

异交率5-20%,如棉花和高梁等。

○异花授粉植物(cross-pollinatedl plant)。

异交率20-50%,如玉米、黑麦和白菜型油菜等。

二、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主要有3个:1、杂合体通过自交可以导致后代基因的分离,将使后代群体中的遗传组成迅速趋于纯合化。

例一:以一对基因为例,即AA×aa100%都是杂合体F1有1/2杂合体和1/2纯合体(根据分离比例而得)F2有1/4杂合体和3/4纯合体F3F有(1/2)r杂合体, 1-(1/2) r纯合体。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不育系和相应保持系的雄蕊比较图
1.不育颖花内观 2.不育花药外观 3.败育花粉粒 4.保持系颖花内观 5.保持系正常的花药 6.正常的花粉粒
三系的相互关系
“三系”应具备的优良性能
一个优良的不育系不仅要具有优良的经济性状,还要求具 有下列性能:
(1)雄性不育性稳定 不因多代繁殖或环境条件变化,特别 是温度影响,而发生育性的变化,出现自交结实现象; (2)可恢复性良好 有较多的恢复品种,以利于选出适应各 种栽培条件的强优势组合 ;配制的杂交F1种子结实率高而 稳定,受环境条件影响小;
利用杂种优势的基本原则
选配优良杂交组合
提高杂交亲本的纯合性
简便易行的杂交制种技术
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人工去雄生产杂交种子
利用化学药剂杀雄 利用自交不亲和系 利用雄性不育系
利用雄性不育系生产杂交种子,要有“三系"配 套做基础。
水稻的F1杂种优势 穗大粒多产量高
大旱之年安全齐穗
根系发达(左)
杂交甘蓝
玉米近亲繁殖得到的自 交系(图两侧)作为亲 本,F1产生杂交优势 (图中间),表现于果 穗大、株高、茎粗、叶 片等。
玉米的F1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的表现和理论
(一)杂种优势的表现 定义: 是指杂种第一代在一种或多种性状上表现优于两个亲本 的现象。 表现类型: 1. 营养型:杂种营养体发育较旺。 2. 生殖型:杂种生殖器官发育较盛。 3. 适应型:对外界不良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率为:1/64×4=1/16。
B
A
B
••
G
ab •• ••
K
•• ••
D H
••
C
••
F
E
••
••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近亲繁殖(普通遗传学课件)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近亲繁殖(普通遗传学课件)
植物的自花授粉和少数自体受精动物的受精,都 属于自交,是最极端的近亲繁殖方式。
二、自交的遗传效应
(一)杂合体通过自交可以导致后代基因的分离,将 使后代群体中的遗传组成迅速趋于纯合化 1.以一对基因为例分析 即AA×aa→ F1→ F2→ …… F1 100%都是杂合体 F2 有1/2杂合体和1/2纯合体(根据分离比例而得)
A×B 或 A×B
F1×A
F1×B
BC1 ×A BC1 ×B
BC2
BC2
… …
一、回交的含义及意义
(二)回交的意义 1.与隐性性状的亲本回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产生的配 子的种类和比例。 2.通过连续多代回交可以向特定的遗传背景中导入个别 基因或染色体区段,有目的地改良品种的个别性状。
二、回交的遗传效应
《遗传学》
纯系品种——郑麦9023
一、品种简介
郑麦9023为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研究员许为钢主 持选育的强筋优质小麦品种,2001年通过河南省、湖 北省品种审定,2002年通过安徽省、江苏省品种审定。
2004年至2006年被农业部列为我国小麦生产主导 品种,2003年至2006年种植面积连续4年位居我国小麦 品种第一位。
P1P1
□ B1
B1
○ □ PP22 P1 ○ □ B2B2 B1
○ P2 □P3 ○ B2
B1、B2为半同胞
P1
□ ○ P1 P2
P2
B1 ○ □ B1 B2 ○ B2 □
□ C1
○ C2
C1、C2为亲表兄妹
《遗传学》
自交的遗传效应
一、自交的含义
自交指来自同一个体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或具有相 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配。
314
326

遗传学-9课件第09章杂种优势Genetics(ppt模板)

遗传学-9课件第09章杂种优势Genetics(ppt模板)

1.同一自交世代中
2.随着自交代数增多同一自交世代中
2. 淘汰有害隐性基因,改良群体遗传组成 ◆自交导致基因纯合、隐性基因(性状)表现,自 然、人工选择淘汰有害个体(基因),导致群体有 害基因比例下降。 自花授粉植物天然群体:长期自交、经过自然 和人工选择,大多数有害隐性基因已被淘汰; 异花授粉植物天然群体:经常性天然杂交,基 因处于杂合状态,隐性有害基因大量存在.
★设a1/a2为一对等位基因,a1控制代谢功能A,a2控 制代谢功能B。
a1a1具有A功能,设其作用为10个单位;
a2a2具有B功能,设其作用为4个单位; a1a2杂合体具有A、B两种功能,可产生10个以上 单位作用,超过最优亲本。 即:a1a2>a1a1;a1a2>a2a2。
(三) 基因效应与杂种优势
◆存在问题: ★1. F2应该表现为偏态分布。依据显性基因 互补假说,按照独立分配规律,F1自交获得 的F2应该按符合(¾+¼)n展开式的理论比例, 表现为偏态分布;但是事实上F2一般仍表现 为正态分布。 ★2.应该能从后代选育出与F1表现相近的纯 合稳定个体。从理论上讲F2及其以后的世代 可以分离出象F1一样结合两个亲本显性基因 的杂合体与纯合体。但是事实上许多生物的 许多性状很难从后代选育出与F1表现相近的 纯合稳定个体。
三对基因杂合:1/32768; AaBbCc 两对基因杂合: 93/32768; AaBbCC,AaBbcc, AaBBCc ,AabbCc,AABbCc ,aaBbCc 一对基因杂合:2883/32768; AaBBCC,…….
3. 获取不同纯合基因型 ◆自交后代中纯合体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如:AaBb (n=2)个体自交后代的纯合基因型 有四种(2n):AABB, AAbb, aaBB, aabb. 其中各种纯合基因型的比例相等。 ◆遗传研究和育种工作中都需要获得纯合的 材料;自交对品种保纯和物种稳定性保持均 具有重要意义。

10答案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10答案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10答案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一、名词解释1、数量性状(计量性状):凡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在一个群体内表现为连续性变异的性状。

2、标准误:即平均数方差的平方根,表示平均数变异范围。

3、遗传率:又称遗传力,是指一群体内由遗传原因引起的变异在表型变异中所占的比率。

4、表现型值(P):对个体某性状度量或观测到的数值,是个体基因型在一定条件下的实际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5、基因型值:表现型中由基因型所决定的部分,称为基因型值(G)。

6、环境离差:如果不存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则表现型值与基因型值之差就是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称为环境离差(E)。

7、广义遗传率:指遗传方差占表型总方差的比值。

8、狭义遗传率:真实遗传的加性方差占表型方差的百分比。

9、加性方差:指同一座位上等位基因间和不同座位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累加作用引起的变异量,是能够在上下代间真实遗传的方差。

10、显性方差:指同一座位上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异量。

11、上位性方差:指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异量。

12、近交系数(F):一个个体从某一祖先得到一对纯合的、且遗传上等同的基因的概率。

13、杂种优势: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

二、是非题1、数量性状中每对微效基因的遗传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 √ )2、方差和标准差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变异程度。

( √ )3、性状的遗传率越大,在后代出现的机会就越大,人工选择效果也就越好。

(×)4、杂种后代性状的形成决定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亲本的基因型,二是环境条件的影响。

( √ )5、遗传率是指一个性状的遗传方差或加性方差占表型总方差的比率,它是性状传递能力的衡量指标。

(×)6、根据遗传率的定义:一个纯系的遗传率最大等于1。

( √ )7、AAbb和aaBB杂交,F1代基因型为杂合体,因此F1代中存在遗传方差,V G≠0。

09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2)

09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2)

杂种优势遗传理论学说的评价
• 育种实践表明,显性学说、超显性学说均在一定程度 上解释了杂种优势现象,但又都有一定片面性和不足 之处。 • 显性学说仅强调了显性杂合子中显性基因的作用,忽 视了显隐性关系不明显的情况。而超显性学说只强调 了基因杂合的效应,忽视了基因的显性效应对杂种优 势的贡献。 • 两种假说都只重视了基因水平上的杂种优势,没有考 虑到染色体组及其它基因组在杂种优势表现上的整体 作用,忽视了不同核基因组间的互作、细胞质基因组 间的互作、细胞质组与细胞核组间的互作对杂种优势 的作用。
纯系学说内容(丹麦遗传学家 Johanson 1909) • 在一个自花授粉植物的天然混杂群体中,通过选择 可以分离出许多纯系; • 在混杂群体中选择有效; • 纯系间的显著差异是稳定遗传的; • 纯系内的差异是不遗传的,因而选择无效。 纯系学说的意义 • 自花授粉植物单株选择育种的理论基础。 • 区分了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 在基因型杂合的群体内选择有效,在基因型纯合的 群体中选择无效。
杂种优势利用
• • • • 无性繁殖作物直接利用(甘薯) 人工去雄,直接利用(玉米) 雄性不育系的利用(水稻) 化学杀雄(小麦)
杂种优势实例:细胞质雄性不育
• 利用雄性不育“三系”培育杂交种。
杂种优势固定
• • • • 无性繁殖法 无融合生殖法 多倍体法 平衡致死法
第3节 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hybrid vigor;heter力、抗逆性、产量、品质 等上 优越于双亲的现象。杂种优势所涉及 的性状大都为数量性状。 杂种劣势 杂种优势有时候也会是负向的,杂种性状的 表现不如亲本,这种现象又称为杂种劣势。
• 自交的遗传效应 • 导致杂合基因型逐步趋于纯合。杂合体通过自 交导致后代基因分离,使后代群体中的遗传组 成迅速趋于纯合化。 • 杂合体通过自交导致等位基因纯合,以淘汰有 害隐性个体。 • 杂合体通过自交导致遗传性状的稳定,以获得 不同纯合基因型个体。

近亲繁殖及杂种优势

近亲繁殖及杂种优势

第六章近亲繁殖及杂种优势大多数的动植物都是有性繁殖的。

由于产生雌雄配子的来源和交配的方式的不同,其后代表现的遗传动态显然也有所不同。

我们现在来谈一下,根据雌雄配子的遗传组成来谈自交、杂交、回交后代的遗传效应及其理论解释。

§1近亲繁殖的方式及其效应(近亲繁殖及其遗传效应)一、近亲繁殖及方式:我们了解杂合体必然要分离,若从杂合体选择出我们所要求的性状,必然要通过近亲繁殖。

什么叫近亲繁殖呢?是指血缘和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

有时也叫近亲的交配或者近交。

具体的方式:在动物中有:①表兄妹之间的同婚:近亲繁殖的方式②半同胞同婚:(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③全同胞同婚:(同父母的子女交配)④回交:(父女或母子)在植物中:近亲繁殖的方式:1.自交①白花授粉作物②常异交作物③异花授粉作物 2.回交 3.姐妹交植物的自花授粉简称科称自交,这是近亲繁殖中的极端的方式。

①自花授粉:植物它们的雌配子、雄配子来源于同一植株的同一花朵。

所以,在自然的状态之下,即可实现自交繁殖。

栽培作物中有1/3的作物是进行自交的。

如:大豆、小麦、豌豆等等。

尽管是自花授粉但也会出现1~4%的天然的异交率。

②常异交作物:虽然有5~20%的天然异交率,但基本上还是自花授粉的。

如:高粱、棉花、芝麻等。

③异花授粉的作物也可以近亲繁殖,但必须人为的强制进行。

因为它们具有95%以上的天然异交率。

如:玉米、甜菜、黑麦等。

二、自交(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自交的本质是雌雄配子来源于同一植株,那么自交有什么样的作用呢?(一)杂合体通过自交可以导致后代群体中纯合个体比例的增加,杂合个体比例的减少。

设一对基因AA×aa,F1为100%的杂交个体即杂合体Aa,若将F1自交成为F2,将分离成为:1/4AA:2/4Aa:1/4aa,其中一半为纯合的个体,另一半为杂合的个体。

每自交一代,纯合个体仍然产生纯合的个体,杂合个体仍然进行分离,并使杂合体数减少原来的一半。

第9章杂种优势

第9章杂种优势
2. 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称为同型交配(assortative mating)。
3. 近交(quantitative trait)也称近亲繁殖或近亲交配:是完全的或 不完全的同型交配,其完全的程度与近交程度密切相关。近亲 繁殖按亲缘关系的近、远程度一般可分为:全同胞(full-sib) (同父、母的兄妹)、半同胞(half-sib)(同父异母的兄妹或 相反)和表兄妹(first cousins)交配。植物的自花授粉,动物 的自体受精(self-fertilization)或称自交(selfing),由于其 雌、雄配子来自于同一植株(个体)或同一朵花,因而它是近 亲繁殖中最极端的方式。
9.1.2 近交的遗传效应
1. 近交使基因纯合。
以一对基因Aa(AA×aa)为例:
F1 100%杂合体
Aa
F2 50%杂合体 1AA + 2Aa + 1aa
F3 25%杂合体 4AA + 2AA + 4Aa + 2aa + 4aa
每自交一代,杂合体将产生1/2纯合体AA和aa。
杂合子的比例( ½)n n为自交代数.
2.杂种优势的表现:
按其性状表现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①.营养型:杂种营养体发育旺盛,如牧草、甘薯、烟草。 ②.生殖型:杂种生殖器官发育旺盛,主要是一些以种子为 主要生产目的的作物,如穗 数、粒重、棉铃数。 ③.适应型:杂种对外界不良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如抗性。
以上划分是相对的,生产上希望上述三点的综合型。
第九章 近亲繁殖与 杂种优势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 认识到近亲交配对后代表现有害 ,远亲交配能表现杂种优势 。 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 中已有马×驴 → 骡的文字记载。
19世纪60年代,达尔文在植物试验中
提出“异花受精一般对后代有益、自花受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
第一节 近亲繁殖及其遗传效应 一、近亲繁殖的概念
异交: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间随机 相互交配
近交:亲缘关系相近的个体间交配 按亲缘关系远近程度,可分为: 全同胞、半同胞、亲表兄妹 植物还有:自交、回交 自交是最极端的方式
自交

回交(父女或母子交配)

全同胞交配(同父母的兄妹交配)
BC1×乙 ↓
BC2× 乙
回交也能使回交后代 基因型纯合, 但是:
1、纯合基因型严格受 轮回亲本的控制, 1种纯合基因型;
自交是 2n种纯合 基因型。
2、纯合率同样用:
1
纯 合 体 频 率 x = (1 -
)n
2r
但是,纯合率包含的内容不同
自交后代每一种基因型的纯合率为:
1
1
(1 -
)n ×
(
)n
1.不能受精或卵裂:
美洲牡蛎 × 奥林匹亚牡蛎 → 不能受精
虎纹蛙 × 大树蛙 → 杂交组合没有正常卵裂
2.产生致死杂种:
菲律宾牡蛎×长牡蛎、美洲牡蛎→杂交胚胎5日龄前死。
鯾×鲤,拟鳊× 鲤牡蛎→杂交种也死于胚胎
3.产生不育且无杂种优势的子代
草鱼×鳙鱼 →子一代性状介于双亲之间,但无明显的 杂种优势,不能繁育后代。
纯系学说 :
(1)在自花授粉植物的天然混杂群体中, 可分离出许多基因型纯合的纯系。
在 一个混杂群体中选择是有效的。
(2)在纯系内个体所表现的差异,那只是 环境的影响,是不能遗传的。所以, 在纯系内继续选择是无效的。
局限性
纯系:从一个基因型纯合个体自交产生的
第三节 杂种优势
一、杂种优势表现
杂种优势: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 杂 交 产 生 的 杂 种 F1 在 生 长 势 、 生 活 力 、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品质 等上 优越于双亲的现象。杂种优势 所涉及的性状大都为数量性状。
8.产生单倍体或多倍体的子代:
红鲫×草鱼→后代有一定比例为雄性单倍体 草鱼×鳙鱼→子代为三倍体 兴国红鲤×草鱼→后代有相当比例为四倍体
某一生物群体中,对3个连续分布的性状产量 蛋白质含量
第四节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的利用
一、近亲繁殖在育种上的利用 (自学)
二、杂种优势利用 ①无性繁殖作物直接利用(甘薯) ②人工去雄,直接利用(玉米) ③雄性不育系的利用(水稻) ④化学杀雄(小麦)
三、杂种优势固定 ①无性繁殖法 ②无融合生殖法 ③多倍体法 ④平衡致死法
水产 生物物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杂交情况依其发育程度、能育程度和杂种优势分八 种:
二、杂种优势理论
①显性假说 双亲的显性基因全部聚集在杂种中产生互 补作用。不能有效解释数量性状杂种优势 的遗传机理。 ②超显性假说(等位基因异质结合假说) 杂种优势来源于双亲基因型的异质结合所 引起的等位基因间的互作。未考虑不同基 因位点之间相互作用即上位性效应。 ③上位性假说 杂种优势的遗传实质上在于数量性状基因 各个遗传效应的综合作用:加性、显性、 上位性、GE互作效应。
育 自交系。
三、回交的遗传效应
回交(back cross):杂种后代与其 两个亲本之一再次交配
如A×B→F1 F1×B→BC1,BC1×B→BC2…… F1×A→BC1,B C1×A→BC2…… BC1表示回交一代 BC2表示回交二代,其余类推
甲× 乙
甲:
非轮回亲本

乙:轮回亲本(♂)
F1× 乙 ↓
2r
2
第二节 纯系学说
纯系学说:约翰生1909年提出。他以自花 授粉的菜豆天然混杂群体为试验材料,按 豆粒的轻重分别播种,从中选出19个单株。 这19个单株的后代,即19个株系,在平均 粒重上彼此具有明显的差异,而且是能够 稳定遗传的。他又在19个株系中分别选择 最轻和最重的两类种子分别种植,如此连 续进行6年,发现在各年份里同一株系内 轻粒和重粒的后代平均粒重几乎没有差异。
自交
纯合体

AA
AA+aa

F1
0
(1/2)0
0
F2 (1/2)1
F3 (1/2)2 . . .
1
1-(1/2)1

2
4AA
1-(1/2)2
AA×aa
杂合体 数
Aa
↓ 1 AA 2Aa 1aa
2 AA 4Aa 2aa 4aa
. . .
某一种纯合基因型的频率:
1
1
(1 -
)n ╳
2r
2n
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的频率:
4.产生可育但无杂种优势的子代:
鲢 × 鳙 → 子代可育,但经济性状没有明显的优 势
5.产生某一性别不育的子代:
黑鲫×鲤→子一代有优势,但雌性可育,雄性不育
6.产生可育的杂种优势的子代
元江鲤×柏氏鲤,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 子一代即可育,又有杂种优势
7.产生不育的杂种优势的子代:
长毛对虾×斑节对虾 ,青鱼× 三角鲂→ 子代有生长速度的优势,但雌、雄性均不育
应能力较强
杂种优势表现特点 ①不是某一二个性状单独表现突出,而
是许多性状综合表现突出。如产量 ②杂种优势的大小,取决于双亲性状间
的相对差异和相互补充。亲本选配 ③杂种优势的大小与双亲
基因型的高度纯合有关。 单交种、双交种、品种间 ④杂种优势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
F1表现杂种优势, F2出现衰退现象, 因为F2会出现性状分离。

半同胞交配(同父或同母的兄妹交配)

表兄妹交配

品种内交配

品种间交配

远缘杂交(种间及其以上)
近亲繁殖的程度,用近交系数(F)来度
量:指个体的某个基因位点上两个等 位基因来源于共同祖先某个基因的概 率。
F =0 – 1
二、自交的遗传效应 1、杂合体通过自交,使后代群体中的 遗传组成迅速趋于纯合化。
y 1 n 2
[1+(2r-1)]n 布
的展
开为
Fr+1群
体中
各种
个体
数的

如:n=3 r=5
[1+(25-1)]3=1+93+2883+29791
图9-2 杂种所涉及的基因对数与自交后代 纯合的关系
2、杂合体通过自交导致等位基因 纯合,淘汰有害隐性纯合体 。
3、杂合体通过自交,获取不同 纯合基因型 。利用该点选
X
F1
如果杂种的性状表现超过双亲的均值, 这种优势称为中亲优势(平均优势)
中亲优势(%)=
F1-MP MP
× 100%
在实际育种中常使用超亲优势,即超越 优亲的杂种优势
超亲优势(%)=
F1-HP HP
×100%
杂种优势表现类型
营养型:杂种营养体发育较旺 生殖型:生殖器官发育较盛 适应型:杂种对外界不良环境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