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小肠的结构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3章第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教案 苏科版

第3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的观察、操作能力。
2.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培养学生关爱牙齿,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会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CAI:有关食物的录像片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吃?食物进入人体后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导入新课——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一、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小故事]:姗姗小朋友吃苹果时不小心将种子咽下去了。
这粒种子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
他先遇到了像轧钢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被压得粉身碎骨;然后咯噔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又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走出迷宫又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又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在姗姗上厕所时离开了姗姗。
[出示]:消化系统模式图,请同学们描述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
[讲述]:刚才同学们按照食物的经过路线描述的消化系统的组成,我们把食物经过的通道称之为消化道。
但大分子的营养物质要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简单的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而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消化腺。
[提问]:你知道消化道周围有哪些消化腺吗?它们分泌什么消化液?你能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它们的部位吗?[小结]:消化系统组成: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分泌唾液肝脏——分泌胆汁消化腺胰腺——分泌胰液胃腺——分泌胃液肠腺——分泌肠液教师活动[讲述]: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
口腔中有哪些器官呢?它们对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出示]:牙齿的模型。
小肠疾病教案(可编辑).docx

第一节解剖和生理
小肠结构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全长3—5. 5M,十二指肠长25-30CM,小肠上段,
2/5为空肠,小肠下段3/5为回肠。
小肠血供由肠系膜上A供应(胰十二指肠下A、中结肠A、右结肠A、回肠A和12-16支
空肠和回肠A6)。
借助图片讲解
借助图片讲解
神经支配交感和副交感N
小肠生理功能 1.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
2.吸收
3.免疫
小肠疾病分类炎性肠病,肠梗阻,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短肠综合征,小肠肿瘤。
基本内容注解(进展、辅助
手段)
症状
1、腹痛
2、腹胀
3、呕吐
4、肛门不排便不排气(痛、胀、吐、闭)
体征
单纯性肠梗阻早期可无明显表现,晚期则可出现缺水征象如:皮肤干燥,弹性差,尿少无尿,还可出现休克及休克前期症状。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1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第3教案2新版

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尝试归纳、总结吸收的概念,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②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重难点)2.能力目标①使用图片和资料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
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合作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②养成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教师:教师课前搜集多种动物生活的图片和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准备实验用具:猪的新鲜小肠、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等。
学生:完成课前助学的自主学习等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过渡语】: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一系列的复杂消化,终被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能够被我们吸收的概念:营养物质通过进入、消化道各段吸收的营养物质:)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基本没有吸收功能。
)胃: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
)小肠:吸收、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水。
)大肠:吸收少量的、无机盐和部分、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小肠壁的内表面有大量的和大大增加。
用结构特点功能小肠黏膜的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小肠绒毛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较粗大,只有皱襞,没有绒毛状突起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中摄取营养物质用于构建细胞,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入能好的人,即使吃的食物不多,由于吸收功能好,也容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分解为简单的、溶于水的物质养物质进入小肠腔的过程C.维生素D B糖你能说出这是消化道的哪个部位吗?绒毛,这大大增大了小肠在这个部位中有几种消化液?分别是什么?皱襞与绒毛有什么作用?这个部位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板书设计:第二节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吸收:1、概念:营养物质通过进入的过程。
胃:吸收少量的和。
2、部位:主要的吸收器官,吸收。
大肠:吸收少量的、和。
有大量的和。
3、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小肠绒毛的壁由构成。
观察小肠的结构教案

观察小肠得结构实验教案教师:李秀蓉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观察小肠得结构”就是在学习了消化系统得组成、胃得结构与功能得基础上学习得,由于小肠就是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物质得主要器官,因此,在讲述小肠得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得特点之前,先安排观察小肠绒毛得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指导得要求,边动手边进行观察。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实验得能力、阅读能力与观察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生得感性认识,为理解小肠得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得特点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讲述小肠绒毛得结构特点、功能与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小肠得结构与功能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小肠得结构挂图,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对比,体验实事求就是得科学态度。
三、教学方法1、情景设置法:充分利用插图与实验创设情景,使学生很自然融入到课堂上来。
2、观察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集体得智慧,共享合作得乐趣,感受成功得喜悦。
四、教学重点:小肠得结构与功能。
五、教学难点:小肠得结构与功能。
六、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新鲜得猪小肠、放大镜、试管。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七、教学呈现:1、导入。
教师提问胃得结构与功能有关问题,很自然得引到小肠得结构与功能就是什么呢?【设计意图】通过对胃有关知识得学习,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小肠有关知识得学习兴趣。
2、呈现过程环节一、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就可瞧出);图1 消化系统得组成环节二、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实验观察),这种结构特点——面积大决定着食物在小肠中停留得时间较长,消化更充分;图2实验观察小肠绒毛【设计意图】利用实物创设情景,使学生很自然融入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对这节课得兴趣。
环节三、绒毛壁与毛细血管得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课本插图),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得吸收。
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观点。
图3小肠皱襞与小肠绒毛【设计意图】教学反思:本案例运用实验与课本插图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小肠结构特点得认识与理解。
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教案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教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吸收的的概念。
②概述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重点)③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重、难点)2.能力目标①通过观察小肠的结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②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内容关于吸收的概念是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
强调概念中循环系统的含义,包含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及自制简单的小肠模型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通过先看录像,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
总之,本节课本着关注个体差异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能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课前准备:猪的新鲜小肠、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小肠的模拟简单模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间安排复习提问3分钟提问:1、在食物的六大营养成分中,能直接吸收的有哪些?需消化才能吸收的是哪些?(板书)2、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进行化学性消化的起点及最终的消化产物分别是什么?(板书)学生回忆、看书等,要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巩固旧知,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你知道吗?一个患急性肠胃炎的人,他的拉稀现象一般特别严重,往往会造成脱水现象,必须及时补水,否则很容易威胁生命,你知道为什么吗?听,想象、思考、讨论通过一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用,让学生感觉生物知识就在身边。
s49 小肠结构的观察

课题名称:小肠结构的观察一、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观察鸭小肠认识小肠内壁的皱襞和小肠绒毛结构。
理解小肠的皱襞、绒毛等结构与小肠吸收功能的关系。
理解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二)技能目标通过观察鸭小肠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
制作简单的小肠壁结构模型,提高发散思维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实验内容(一)实验名称小肠结构的观察(二)实验器材及装置培养皿、试管、放大镜、剪刀、镊子、鸭小肠(图1)胶带、彩纸(图2)小肠内壁结构自制模型(图3)小肠绒毛结构自制模型(图4)图1 图2图3图4(三)实验材料的准备1.小肠内壁结构自制模型(图3)的制作材料:直径约15cm,长约30cm的塑料管(可用油烟机管)、绒毛清洁布(如图5)图5工具:剪刀、双面胶等制作步骤:将塑料管沿长边竖直剪开,内壁沿圆周方向贴上环形的双面胶,每道约间隔3cm。
将绒毛布贴于塑料管内壁的双面胶上,呈现环形突起。
将剪开的塑料管用双面胶粘合(如图3)。
2.小肠绒毛结构自制模型(图4)的制作材料:透明塑料盒1只(可用透明鞋盒)、红黄蓝三色电线、矿泉水瓶(如图6)图6工具:剪刀、透明胶带、铁丝钳等 制作步骤:将矿泉水瓶的瓶口和底部剪去,有透明胶带将瓶口密封,制成图6中的材料待用。
将红、蓝两色的铁丝按图7性状进行缠绕,缠绕部分的长度比加工后的矿泉水瓶略短。
在塑料盒朝上面中按图8所示剪出直径约1cm 的小孔3个(中间孔略小,孔的圆心位于一条直线上)。
图8图7将缠绕好的红蓝铁丝末端分别穿过1、3号孔。
将黄色铁丝穿过2号孔。
将铁丝固定好并套上加工好的矿泉水瓶。
用透明胶带将制作好的装置固定(如图4)。
3.其它材料的准备图1、图2中的材料学生两人1份。
注意鸭小肠的选取要新鲜,否则不易看到小肠绒毛的结构。
三、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2节。
初中生物制作小肠模型教案

初中生物制作小肠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小肠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肠的结构特点:小肠的长度、内壁的环形皱襞、小肠绒毛等。
2. 小肠的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3. 制作小肠模型的方法步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肠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制作小肠模型的方法步骤。
2. 教学难点:制作小肠模型,理解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小肠模型制作教程、材料清单、相关图片和视频。
2. 学生准备:分组,每组准备制作小肠模型所需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小肠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小肠的结构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讲解小肠的长度、内壁的环形皱襞、小肠绒毛等结构特点,以及小肠的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功能。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制作小肠模型,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和实用的制作方法。
4. 制作小肠模型根据讨论的结果,每组动手制作小肠模型。
教师在过程中提供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展示评价每组展示制作完成的小肠模型,其他组进行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
6.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制作小肠模型的过程和收获,反思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制作小肠模型,学生不仅了解了小肠的结构和功能,还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小肠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分组讨论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和实用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及时提供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展示评价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每组的作品,给出客观、中肯的评价和建议。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探究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探究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规划书武汉市梅苑学校韩武一、教学设计理念背景:这节课我们以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为参照(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组织者”。
由于这些“组织者”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有利于确定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
该模式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先行组织者”的呈现;第二阶段:学习任务和材料的呈现;第三阶段:认知结构的加强。
)这节课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生物实验为主体,借助翻转课堂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二、课标、教参目标要求分析:本节教参教学目标包括:1.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尝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4.分析小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其中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也是教学的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重要过渡环节。
本节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是“食物的消化”,第二个学习任务是“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资料分析”,得出“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这一结论。
三、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所用教材为人教社2012版《生物》,内容为七下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同时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个实验,让学生理解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第二节要完成“营养物质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
同时通过“资料分析”,得出“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这一结论,以及粪便无害化处理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对象分析:所用学生为梅苑学校七(4)班学生,学生基础较好,学习态度端正,可以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度翻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小肠的结构教案
集体的智慧,共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五、教学难点: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六、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新鲜的猪小肠、放大镜、试管。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七、教学呈现:
1、导入。
教师提问胃的结构与功能有关问题,很自然的引到小肠的结构与功能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胃有关知识的学习,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小肠有关知识的学习兴趣。
2、呈现过程
环节一、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就可看出);
图1 消化系统的组成
环节二、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实验观察),这种结构特点——面积大决定着食物在小肠中停留的时间较长,消化更
充分;
图2实验观察小肠绒毛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创设情景,使学生很自然融入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
环节三、绒毛壁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课
本插图),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图3小肠皱襞和小肠绒毛
【设计意图】
教学反思:本案例运用实验和课本插图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小肠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