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谱考略
孔子和孟子的家谱怎么排的?

孔子和孟子的家谱怎么排的?
孔氏家族从孔子至八代孔谦,均为单传。
孔谦后家族人口缓慢增长,到东汉前期,定居曲阜的孔姓约有20余户。
孔氏族人的名字从四十五代起,开始注意订定行辈,但不太严格。
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10字10辈,即“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从五十六代往下排列。
明崇祯二年(1629),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0字10辈。
清同治二年(1863),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报经皇帝核准,又立“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10字10辈。
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报由内务部核准备案续立20字20辈,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总计50字50辈。
至于孟氏家谱,据说也是依照孔氏家谱编定的。
孔子家谱世系表_孔孟辈数的由来和礼节.doc

孔子家谱世系表_孔孟辈数的由来和礼节孔子家谱世系表_孔孟辈数的由来和礼节孔子家谱世系表卌七世祖黄帝轩辕氏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卌五世祖蟜极卌四世祖帝喾高辛氏卌三世祖契卌二世祖昭明卌一世祖相土四十世祖昌若卅九世祖曹圉卅八世祖冥卅七世祖振(王亥) 王恒卅六世祖上甲微卅五世祖报乙卅四世祖报丙卅三世祖报丁卅二世祖主壬卅一世祖主癸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廿四世祖商王祖乙廿三世祖商王祖辛商王沃甲廿二世祖商王祖丁商王南庚廿一世祖商王阳甲商王盘庚商王小辛商王小乙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二十世祖商王祖庚商王祖甲十九世祖商王廪辛十八世祖商王康丁十七世祖商王武乙十六世祖商王文丁十五世祖商王帝乙十四世祖商王帝辛(纣) 微子微仲衍十三世祖宋公稽十二世祖宋丁公申十一世祖宋愍公共十世祖弗父何九世祖宋父周八世祖世子胜七世祖正考父六世祖孔父嘉五世祖木金父孔孟辈数的由来和礼节中国人讲究辈分,不论什么姓氏,都有自己的辈分排序。
但是,在所有辈分的排序中,以孔孟两家最为独特。
一是两家的辈分一样;二是两家的辈分从来不乱,走遍天下都一样,绝对不会发生混乱的情况。
不像其他姓氏,有很多分支,而每个分支的辈分都不一样。
那么孔孟这样的辈分是怎么定下来,是什么时候定下来的呢?据《清稗类钞》记载,孔子嫡传子孙,不论世居曲阜,还是迁居外地,命名都按照同一字派,这种排行的办法,开始于元仁宗的时候,世袭衍圣公,孔子第五十四代孙孔思晦。
他规定:凡是五十四代孙,都以思字为派,思下面为克字,克字下面,开始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十派,再次为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派。
又次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派。
依次类推,循环往复。
我大概计算了一下,轮回一次,大约需要650年。
【文史特刊】孔氏家族家谱

【文史特刊】孔氏家族家谱孔氏家族家谱家谱编辑本段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
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
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
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
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
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
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
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世系卌七世祖黄帝轩辕氏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卌五世祖蟜极卌四世祖帝喾高辛氏卌三世祖契卌二世祖昭明卌一世祖相土四十世祖昌若卅九世祖曹圉卅八世祖冥卅七世祖振(王亥) 王恒卅六世祖上甲微卅五世祖报乙卅四世祖报丙卅三世祖报丁卅二世祖主壬卅一世祖主癸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廿四世祖商王祖乙廿三世祖商王祖辛商王沃甲廿二世祖商王祖丁商王南庚廿一世祖商王阳甲商王盘庚商王小辛商王小乙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二十世祖商王祖庚商王祖甲十九世祖商王廪辛十八世祖商王康丁十七世祖商王武乙十六世祖商王文丁十五世祖商王帝乙十四世祖商王帝辛(纣) 微子微仲衍十三世祖宋公稽十二世祖宋丁公申十一世祖宋湣公共十世祖弗父何九世祖宋父周八世祖世子胜七世祖正考父六世祖孔父嘉五世祖木金父高祖祁父曾祖防叔祖父伯夏父叔梁纥孔子子孔鲤孙孔汲曾孙孔白玄孙孔求六代孙孔箕七代孙孔穿八代孙孔谦九代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十代孙孔忠十一代孙孔武十二代孙孔延年十三代孙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孔氏家族家谱

孔子子孔鲤孙孔伋曾孙孔白玄孙孔求六代孙孔箕七代孙孔穿八代孙孔谦九代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十代孙孔忠十一代孙孔武十二代孙孔延年十三代孙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十四代孙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十五代孙孔房,褒成侯十六代孙孔均,褒成侯十七代孙孔志,褒成侯十八代孙孔损,褒亭侯十九代孙孔曜,奉圣亭侯二十代孙孔完、孔赞,褒成侯二十一代孙孔羡,宗圣侯二十二代孙孔震,奉圣亭侯二十三代孙孔嶷,奉圣亭侯二十四代孙孔抚,奉圣亭侯二十五代孙孔懿,奉圣亭侯二十六代孙孔鲜,奉圣亭侯二十七代孙孔乘,崇圣大夫二十八代孙孔灵珍,崇圣侯二十九代孙孔文泰,崇圣侯三十代孙孔渠,崇圣侯三十一代孙孔长孙,恭圣侯三十二代孙孔嗣悊,绍圣侯三十三代孙孔德伦,褒圣侯三十四代孙孔崇基,褒圣侯三十五代孙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三十六代孙孔萱,文宣公三十七代孙孔齐卿,文宣公三十八代孙孔惟晊,文宣公三十九代孙孔策,文宣公四十代孙孔振,文宣公四十一代孙孔昭俭,文宣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泗水主簿四十三代孙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四十四代孙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四十五代孙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历代衍圣公:第46代衍圣公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第47代衍圣公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第48代衍圣公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第49代衍圣公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第50代衍圣公孔拂、孔摠、孔晋、孔拯第51代衍圣公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纮第52代衍圣公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第53代衍圣公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 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第55代衍圣公孔克坚、孔克忠(南宗)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学、孔希路(南宗)第57代衍圣公孔讷、孔议(南宗)第58代衍圣公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第59代衍圣公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第60代衍圣公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第61代衍圣公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第62代衍圣公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第63代衍圣公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第64代衍圣公孔尚贤、孔尚干(南宗)第65代衍圣公孔衍植、孔衍桢(南宗)第66代衍圣公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第67代衍圣公孔毓圻、孔毓垣(南宗)第68代衍圣公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第69代衍圣公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第70代衍圣公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第71代衍圣公孔昭焕)、孔昭烜(南宗) 第72代衍圣公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第73代衍圣公孔庆镕、孔庆仪(南宗) 第74代衍圣公孔繁灏、孔繁豪(南宗) 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孔氏家谱

先儒修谱论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曰:谱谍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氏,古人户贯而混,亡宗支,何上托汉婿,而骨姓刘以朱耶,而附李属籍者也。
五峰胡氏曰:甚矣!谱之不可作也,谱谍作照而穆有序,而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其一本,而万殊谱谍不作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识如途人者先矣!景濂宋氏曰:甚矣,谱之难稽也,君子当尽其心于所,不知信其心于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新安程氏曰:扑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近也!辨隆杀之等,别亲疏运近之识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兆溪陈氏曰:凡作谱者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则所存,惟仁而匪仁。
不存所行,为义而匪义,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不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谱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谱之保姓受氏也,天子赐之,司农协之,宗法已联属之,而后孝弟之,教成朝廷之,势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个保其族而天下治矣。
山谷黄氏曰:世之巨族者。
微有谱则失其所从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必至于不想维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峰罗氏曰:自宗法废而谱乘兴矣,其本之所出尊尊也,别其支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只道尽而族之,大本立也。
孔氏家谱【简介】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
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孔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明天启年间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违者重究。
清康熙时修谱,规定更加详细:1)凡不孝、不悌、犯义、僧道、邪巫、优卒、贱役等,都被认为是“辱祖玷宗,丧名败节,皆不准入谱”;2)因修谱都是集资,所以规定族人每丁交银八分,违者不准入谱;3)孔氏子孙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
孔家家谱

孔氏家族[编辑] 家谱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
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
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
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
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
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
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编辑] 世系卌七世祖黄帝轩辕氏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蟜极卌四世祖帝喾高辛氏卌三世祖契卌二世祖昭明卌一世祖相土四十世祖昌若卅九世祖曹圉卅八世祖冥卅七世祖振(王亥) 王恒卅六世祖上甲微卅五世祖报乙卅四世祖报丙卅三世祖报丁卅二世祖主壬卅一世祖主癸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廿四世祖商王祖乙廿三世祖商王祖辛商王沃甲廿二世祖商王祖丁商王南庚廿一世祖商王阳甲商王盘庚商王小辛商王小乙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商王祖庚商王祖甲十九世祖商王廪辛十八世祖商王康丁十七世祖商王武乙十六世祖商王文丁十五世祖商王帝乙十四世祖商王帝辛(纣) 微子微仲衍十三世祖宋公稽十二世祖宋丁公申十一世祖宋闵公共十世祖弗父何九世祖宋父周八世祖世子胜七世祖正考父六世祖孔父嘉五世祖木金父高祖祁父曾祖防叔祖父伯夏父叔梁纥孔子子孔鲤孙孔伋曾孙孔白玄孙孔求六代孙孔箕七代孙孔穿八代孙孔谦九代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十代孙孔忠十一代孙孔武十二代孙孔延年十三代孙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孔氏家族家谱

孔氏家族家谱孔氏家族家谱家谱孔孟颜曾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
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
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
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
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
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
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
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世系- 卌七世祖黄帝轩辕氏- 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蟜极- 卌四世祖帝喾高辛氏- 卌三世祖契- 卌二世祖昭明- 卌一世祖相土- 四十世祖昌若- 卅九世祖曹圉- 卅八世祖冥- 卅七世祖振(王亥) 王恒- 卅六世祖上甲微- 卅五世祖报乙- 卅四世祖报丙- 卅三世祖报丁- 卅二世祖主壬- 卅一世祖主癸- 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 廿四世祖商王祖乙- 廿三世祖商王祖辛商王沃甲- 廿二世祖商王祖丁商王南庚- 廿一世祖商王阳甲商王盘庚商王小辛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商王祖庚商王祖甲- 十九世祖商王廪辛- 十八世祖商王康丁- 十七世祖商王武乙- 十六世祖商王文丁- 十五世祖商王帝乙- 十四世祖商王帝辛(纣) 微子微仲衍- 十三世祖宋公稽- 十二世祖宋丁公申- 十一世祖宋湣公共- 十世祖弗父何- 九世祖宋父周- 八世祖世子胜- 七世祖正考父- 六世祖孔父嘉- 五世祖木金父- 高祖祁父- 曾祖防叔- 祖父伯夏- 父叔梁纥- 孔子- 子孔鲤- 孙孔伋- 曾孙孔白- 玄孙孔求- 六代孙孔箕- 七代孙孔穿- 八代孙孔谦- 九代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十代孙孔忠- 十一代孙孔武- 十二代孙孔延年- 十三代孙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孔子家谱

孔子家谱
孔姓在自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里,族属繁衍
日众,遍及全国各州府县。
为了使族属代代不乱,长幼有序,老少尊卑各有条理,
孔氏宗族逐渐形成了
一套严格的规范条例。
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
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
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
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
字作行辈字。
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
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
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
衍圣公府还专
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
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
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
字。
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
”明崇祯
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
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
清同治年间,七十五
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
准,又立十字十辈。
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
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
续立二十字二十辈。
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
五十辈,为五十六代到一
百零五代,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性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欽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赐世绪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氏家谱考略《孔子世家谱》是孔氏家族总谱,以其延时之长,纂辑之广被誉谱牒之冠,是世界上连续传承时间最悠久,记录最完整,资料最详谨,内容最广泛的家族谱牒。
2005年,《孔子世家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孔氏族谱虽然最早由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刊行于元丰八年,迄今已有九百三十三年,但是孔氏世系早已散见于各种史籍和官方谱碟及孔氏著述。
如《左传》、《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孔光传》、《后汉书·孔僖传》、《后汉书》太子贤注、《南史·孔愉传》、《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还有被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刘义庆《世说新语》所引用的《孔氏谱》及唐黄恭之《孔子系叶传》(今已亡佚)。
孔氏家学著作《孔子家语》、《孔丛子》记载孔氏家学渊源和世系传承。
这些史料也同时佐证无论官修还是私修均有孔氏家谱历代相承并广泛流传。
孔宗翰创刊孔氏族谱就是凭依家传古谱而作。
但是此古谱只是记载袭封嫡长一系,所以他感叹“吾族家谱,但次承袭一人,疏略之敝,识者痛之。
盖先圣之后,于今千五百余年,世有贤俊,苟非见于史册,即后世泯然不闻,是可痛也。
”于是他搜集史料,汇集成册,“用广流传”。
从前面史料内容看早期孔氏族谱并非仅仅限于袭封一系,而是记载很多旁系孔氏如《孔氏谱》载会稽孔氏,《宰相世系表》记有下博孔氏。
孔宗翰元丰谱之后,孔氏族谱刊修不断,如:南宋绍兴谱(南宗)、南宋景定谱(南宗)、元大德阙里世系图(北宗)、元天历谱(南宗)、元中兴重立宗支图(北宗)、元至正谱(南宗)、明洪武谱(南宗)、明成化谱(南宗)、明天启谱、清顺治谱、清康熙谱、清乾隆谱、民国谱直至2009年。
另有收录孔氏世系和闻达子孙的《东家杂记》、《孔氏祖庭广记》、《阙里志》和《阙里文献考》。
纵览孔氏不同历史时期的家谱,从内容到体例是逐步发展,由简单粗略渐次充实完善,以致成为今日详尽完备的煌煌巨著,不愧为世界谱碟之冠。
下面就从家谱的名称、内容、体例、世系等方面对不同时期的孔氏族谱进行比较以说明孔氏族谱的演变发展脉络。
一、名称孔宗翰元丰八年所纂孔氏族谱名为《阙里谱系》(一曰《阙里世系》)。
阙里为孔氏祖居,所以往往用“阙里”代指孔氏家族或孔氏大宗。
根据历代家谱序言可以看到《阙里谱系》一直沿用到元天历二年五十三代孔涛所续修的孔氏家谱(五十四代孔思模《东家举要序》言:“涛公乃祖述练塘旧谱,手编成书,锓梓以传,仍题曰《阙里谱系》。
”)元至正五十四代孔思朴再次续修或仍然沿用《阙里谱系》(通议大夫兵部尚书鄱阳周伯琦谱跋云《阙里世谱》恐只是对孔氏族谱的通称,而非实际谱名。
)元延祐三年五十四代袭封衍圣公孔思晦作孔氏宗支图,命名为《中兴重立宗支图》,明洪武八年五十四代孔思模诚恐自己续修孔氏族谱有所僭越,题曰:《东家举要》。
明朝成化谱封面题名已脱落,只用标贴曰“孔氏宗谱一本吏房发还毋错”,或其谱名为《孔氏族谱》。
因其续修者未有再纂写序跋无从确认。
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载明朝永乐七年五十九代衍圣公孔彦缙因有孔末后裔企图以伪乱真而再次刻立《孔氏世系》碑。
《曲阜志》载明朝六十一代孔承懿续修家谱,名《孔氏新谱》,已亡佚。
《阙里文献考·孔氏著述》称“厥后时有増辑,然书只抄录,未有刻本。
”明朝天启二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率六十一代孔弘颙、孔弘颢等刊印族谱,定名《孔氏族谱》。
清朝雍正十年六十六代衍圣公孔兴燮与六十五代孔衍淳纂修族谱,依旧定名《孔氏族谱》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和六十四代孔尚任修撰《孔子世家谱》。
孔尚任在《凡例》第一条云:家谱标题旧曰:《孔氏族谱》,与编氓家乘何异?昔太史公叙孔氏世次,特称曰《孔子世家》,素王之尊等于侯国,此家谱所托始也。
今即以为名。
这是孔氏族谱首次以“孔子世家”冠名。
此后清朝乾隆十年孔子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和六十九代孔继汾、民国二十六年孔子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以及2009年七十七代孔德墉所续修之孔氏族谱均沿用《孔子世家谱》题名。
《孔子世家谱》是孔氏统族宗谱,现在外地孔氏自修分谱也往往冠以《孔子世家谱》甚为不妥。
自乾隆二十八年孔继汾始修大宗户谱也只是称《东家嫡系小谱》,后来乾隆三十九年、嘉庆元年、道光三年、道光二十三年、同治十二年历次续修都称《孔氏大宗支谱》。
另外还有孔宪辅《光绪丙子纂修宗谱》和孔宪璜《丁未重修大宗支谱》二、体例宋元丰孔宗翰家谱久已亡佚,所幸有《黄氏日抄·卷三十二》和《续文献通考·卷五十八》抄录了南宋景定年间的孔应得家谱,尚可一窥端倪。
《黄氏日抄》所录《阙里谱系》缺十八代至二十二代,而《续文献通考》无缺,另外还有其他不一致的内容,说明两个抄本并非是承接关系,而是原本各有所自。
两个版本的的《阙里谱系》体例基本一致,可以推知抄本遵循了宋景定谱的原貌,但是否与元丰谱一贯就不得而知。
宋景定谱体例如下:卷首为孔子年谱。
由洪兴祖《修阙里谱系序》可知孔子年谱始于绍兴谱,元丰谱未有。
代次均上提一格,其余每列均空一格。
代次后直接书各代袭封者,其余人不回行,止间空一格,遇回行仍然保持空格。
袭封者未书父名,可能是因为孔宗翰所凭古本如此。
其余人书某人之子,上代有名失考者书有名讳者孙、曾孙或几代孙。
也有书某人兄弟子、某人弟、某人从弟者。
只有代次而不知世系者,也不表其所自。
五十代起多未记父名。
每代首列袭封者,其余人未按昭穆次序排列,如将殷绍嘉公公孔吉列于最末。
北宗元朝所修《阙里世系图》和《中兴重立宗支图》,大约如明朝所刻《孔氏世系》碑只是世系传承图,并未如《阙里世系》纂写谱文。
明朝所修《孔氏新谱》已经亡佚,也不知后续家谱是否传承其体例。
南宗元朝所修天历《阙里谱系》、至正《阙里谱系》和明朝《东家举要》也均已不存。
但是曲阜孔子博物馆所藏南宗明成化《孔氏族谱》保留着以五十三代孔涛自称按注,推知此谱体例规模大约依循天历《阙里谱系》,也即孔氏所称涛公谱。
成化谱的体例特点罗列如下:抄录历代续修序跋列于卷首,但是止于永乐八年五十四代孔思模谱序。
也进一步佐证续修者只是抄录旧谱并附入后续人丁。
代次均上提两格,代次后直接书各代袭封者。
每人均回行单列,名讳提一格。
所有人均在名下小字书某人子,兄弟几人者有书某人长、次、幼子者,或有书某人弟者,也有在长兄名下书某人几子者,不一而足。
每代首列袭封者。
元朝孔洙让绝后仍以孔洙直系后裔列于曲阜袭封前。
其余人未按昭穆次序排列。
考证、注解、评论等按语用小字。
曲阜明天启谱、清顺治谱已经亡佚,不知其体例如何。
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称曲阜师范大学黄立振先生藏有天启谱前三卷。
版式为“半页九行,每行二十字,小字双行,白口,四周单边,单尾鱼,版心镌有书名、卷数、页码。
”卷首署:“六十一代孙洙泗书院学录弘颙督刻,六十一代孙四氏家庠廪生弘颢校阅”,并钤有衍圣公印及曲阜县印。
书前有六十五代袭封衍圣公孔胤植序,曲阜县世职知县孔闻简《孔氏族谱叙》。
一代为孔子年谱。
清朝康熙谱今藏于曲阜孔子博物馆,共二十四卷,另有卷首一册未见。
半页九行,每行二十字,满格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字数与大字同,版心镌有书名、卷数、页码,朱印。
每卷署六十七代袭封衍圣公孔毓圻鉴定、江南道监察御史孔衍埥和原武进知县孔衍洪监修、六十一代族长孔弘依和六十三代林庙举事孔贞枚督刊、六十四代孔尚任编次、六十六代孔兴钊等主要续谱人员。
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说明卷首有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序》、历代旧序、《凡例》等内容。
康熙谱体例如下:单立卷首一册录谱序、凡例等各项修谱事宜。
姓源、孔子年表、二代至四十二代、中兴祖至五十二代分四卷分别表述。
五十三代二十派,每派一卷,共分二十卷表述。
每卷首页书谱名卷号,页末书第几派,小字书分几户。
中缝书谱名《孔子世家谱》,鱼尾下书卷号、页码和户号。
每卷末页最后一行书孔子世家谱某卷终。
谱末第二十四卷后附《流寓记》记录外迁孔氏十支。
代次序号阴刻,单列一行,后书本代总人数和存世人数。
每代第一人顶格书写,其余各行空一格。
同代其余人不回行循序书写,止间空一格,如遇回行仍再空一格。
每人书子数某某,如没有子嗣书无传。
有功名者录字、号及功名,闻著者有小传,其余止书名讳。
清乾隆谱根据编次孔继汾《阙里文献考》记述并未对康熙谱的体例有重大改动,由康熙谱的半页九行改为八行,并取消了流寓记。
《阙里文献考·卷三十宗谱》卷末言:“乾隆甲子修谱同事者为宁遗毋滥之说,请于宗主,则削此一卷。
汾争之不得,然于心中窃有未安。
”但是由于发现乾隆谱未避清帝庙讳、御讳,遂于乾隆四十八年收缴进行改正。
改正本削去姓源一卷,共计二十三卷。
还削去卷首中旧序。
民国谱也基本遵循旧例,也可以见乾隆谱也是遵循康熙谱体例。
民国谱承乾隆谱版式仍半页八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
体例则都有细微调整改动说明如下:单立卷首一册录谱序、凡例等各项修谱事宜。
中兴祖后裔六十户为初集,分户前外迁各支为二集,中兴祖前外迁支为三集,上代失考支为四集。
初集中孔子至四十二代为卷一,中兴祖至分户为卷二,六十户每户一卷,合计六十二卷;二集中每派支各一卷,合三十四卷;三集也每一派支一卷,合十卷;四集上代失考各支分两卷序,共计一百零八卷。
一卷为一册,但是大的派户支又分若干册,如大宗户三册、衢州派十册,又共计一百五十四册。
每卷首页首行书谱名,小字书集号卷号,第二行书派户支名称。
中缝书谱名《孔子世家谱》,鱼尾下书集号,小字书卷号、派户支名和页码。
每卷末页最后一行书孔子世家谱,小字书某集某卷终。
代次序号单列一行,后小字书本代总人数和存世人数。
每一支末书本支总人数和总在世人数。
每代第一人顶格书写,其余各行空一格。
同代其余人不回行循序书写,止间空一格,如遇回行仍再空一格。
名讳以大字,其余内容以小字,较之前谱更便于查阅。
每人书子数某某,如没有子嗣书无传。
不能确定是否有传者空白。
名讳失考者书“某”有功名者录字、号及功名,闻著者有小传,其余止书名讳。
三、孔子年谱南宋绍兴续修,洪兴祖《修阙里谱系序》曰:“采《左传》、《史记》,作先圣年谱列于卷首。
”南宋景定谱孔应得《修阙里谱系跋》也云:“洪先生……又作先圣年谱,列于卷首。
”似孔子年谱首作于洪兴祖绍兴谱,而元丰旧谱未有孔子年谱。
但是明成化谱孔子年谱中所依然转抄的洪兴祖按注多称旧谱。
由此可见元丰旧谱已经刊立孔子年谱,只是简陋而多讹误。
《黄氏日抄》和《续文献通考》所录宋《阙里谱系》中孔子年谱并未见洪兴祖按注,内容也较成化谱简单,次序有以鲁公年号(仅首列周灵王年号以尊周正也),有以孔子年岁,有年岁与年号并列。
年谱未作分行。
年谱末附以孔子先世。
明成化谱孔子年谱以周王年号顶格逐年编次,并附以干支纪年。
每年有事则书,无事则空白。
谱文中每以鲁公年号始,孔子年岁终。
各种考证辨析以小字双行标注。
孔子先世调整到第一段孔子降生后,异于《黄氏日抄》和《续文献通考》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