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次生盐碱化
土地盐碱化原因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不利影响: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中国盐碱地大部分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这些地区地处中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带,不利和有利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存在大部分地区气候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有一定的水资源开发潜力,相对人少地多农业生态潜力较大。
一旦消除了土地盐碱化这一主导制约因素后,农业生态系统的巨大潜力必将得到发挥。
土地盐碱化治理和预防对农业生态系统退化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未来食物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影响: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防治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四个方面。
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盐碱地有望变“绿洲”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一种耐盐基因我国科学家从一种盐生植物中成功地克隆出一个耐盐关键基因,并已导入多种植物。
这一发现,将有望使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约四分之一的盐碱地变为“绿洲”。
土地盐碱化山东师范大学赵彦修、张慧两位教授主持的课题组,从1999年开始这项研究,最近在测定了1755个盐地碱蓬基因的序列后发现了这一基因。
对盐碱地的改良措施

对盐碱地的改良、利用和预防灌溉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技术措施。
水利改良措施有: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至适宜深度;采用大定额灌溉,冲洗淋溶土壤盐分,并经排水系统排出灌区;引洪放淤,即将含有大量泥沙的河水引入地块,沉淀留下泥沙,并在排水时,带出原土壤中的盐分;在灌排系统完善的情况下种植水稻。
常用的排水方式有明沟排水、暗管排水、竖井排水。
此外,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可有效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农业改良措施有:①合理耕作和施肥,即深耕、适时耘锄耙耱、平整土地和增施有机肥料等,可减少地面蒸发和表土返盐。
②化学改良,如对碱土施加石膏以改变土壤成分。
③生物措施,如种植牧草、轮作套种、选种耐盐作物和植树造林等。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河西耕地盐碱地和荒漠地的功能区划分、特点,确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方案,规范盐碱地治理的行为,保证有序的开发治理,控制盐碱地的增加,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
在查清我市现有盐碱地中、低产田形成主要原因,分布状况的前提下,在总结其它地区治理盐碱地的典型实例和分析试验示范中所取得的大量数据资料基础上,针对我市盐碱地分区的自然特点,因地制宜分别先用以排水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
统一规划,连片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全面安排,分期实施,讲求经济实效。
二、规划原则本根据《关于开展河西地区内陆河流域盐碱地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紧急通知》的要求进行编制,规划现状年为2006年,近期水平年为2010年,远期水平年是2015 年。
以实现我市农业生产任务目标,按2006—2010 和2010—2015 年两个阶段分期实施,前四年力求切实可行,后五年也要量力而行,并遵循以下原则:1、规划中的主要指标必须符合专业规划并加以以充实和完善。
2、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确定各项指标时把需要同可能有机结合起来考虑。
3、尊重科学,从实际出发,不急于求成,要强调工程质量,重工程实效。
4、择优投入,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按国家和市、群众投入各半的比例分摊。
十五:盐碱化及治理

高三地理补漏微专题十五:土壤次生盐碱化一、基础知识(一)土壤盐碱化的定义盐碱灾害是指土壤盐含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二)盐碱地的形成的原因1、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底层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分,由于地面蒸发作用,随着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土)。
2、不合理的灌溉等人为措施使也能地下水位上升,使易溶盐类在地表层积聚,从而形成次生盐渍化,人为的形成盐碱地(土)。
3、在海滨地区,由于常驻海水浸渍,也能形成盐碱地(土)。
4、受含盐的地表径流影响,也能形成盐碱地(土)。
(三)华北地区土壤盐碱化的原因1、华北平原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下层土壤的盐分会随着水分蒸发到达地表面的土壤中,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2、为了缓解春旱对农作物的威胁,人们常常引水灌溉农田。
但长期以来存在的大水漫灌,不注意排水,会导致土地地下水位上升,下层土壤的盐分随之上升到地表面的土壤中;3、华北平原一些近海地区长期以来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海水入侵,地下水含盐分增多。
随着水分蒸发,地下水中的盐分到达地表面。
(四)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成因1、气候因素:黄河三角洲多年平均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为土壤剖面中盐分向上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该地春季积盐、夏季脱盐、秋季回升、冬季潜伏。
2、地形地貌:黄河三角洲总体地形平缓,缓平的低地及洼地是盐分聚集区,往往形成大面积中等或重度盐渍化土壤。
3、水文地质条件:黄河三角洲地下水普遍埋深较浅,且矿化度较高;在埋藏浅的条件下,地下水中的盐分极易通过毛管上升作用不断地向地表累积,形成土壤盐渍化。
4、海水入侵:黄河三角洲位于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水浸渍盐渍区,受到海水经常性的淹没和侧向侵渍。
(五)土壤盐碱化的解决措施1、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1)灌溉洗盐。
5+土地次生盐渍化

一、概念
(一)盐渍土
₪ 盐渍土是盐土、碱土和各种盐化土、碱化土的统称。
盐土,即土壤中可溶性盐类的含量足以使作物不能生长的土壤 。一般具有积盐的表层。 碱土是由于土体含有较多的苏打Na2CO3,使土壤呈强碱性( pH>9),钠饱和度在20%以上,而且具有暗色表层,灰白色 的脱碱和被Na+分散的胶体聚集的碱化淀积层的土壤。
₪ 土地次生盐渍化使森林和草原退化 ₪ 进一步导致土地荒漠化 ₪ 森林草原退化,加剧温室效应 ₪ 土地盐渍化是破坏地球生物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盐渍化土地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 溶陷性
天然状态下的盐渍土,在土的自重压力或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时产生的 变形称作盐渍土的溶陷变形。
₪ 盐胀性
一、合理的灌排技术措施
(一)正确灌水是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基本方法 (二)适当排水是预防土地次生盐渍化的重要手段
一)正确灌水是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基本方法 1. 采用合理的灌溉制度,提高水的生产率 2. 改进灌溉技术,减少田间水量损失
3. 减少输水损失,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系数
4. 掌握灌溉水质,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
三、灌溉回归水的利用
(一)灌溉水质 (二)灌溉回归水的利用
(一)灌溉水质
1 . 水质评价指标
₪ 氯离子
₪ 矿化度 ₪ 盐度
表示水中氯化钠与硫酸钠可能发生的最大危害含量。
₪ 剩余碱度
₪ 钠吸附比
2. 灌溉水水质标准
₪ 我国颁布的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中,提出含盐量在 非盐渍化农田不得超过1500mg/L,氯化物在非盐碱化
灌溉,促使地下水中的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并在地 表积累,由此引起的土壤盐渍化称次生盐渍化。
高中地理课件-土地盐碱化

1.概念
☺ 土壤盐渍化(soil salinization)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 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 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 和半湿润地区。
2.水盐运动
☺ 水盐运动是指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华北水盐运动非常典型。华北地区春 秋季降水相对少,盐分随水分蒸发回到土壤表层;夏季气温高,降水多, 雨水对土壤冲刷大,又将盐分冲入土壤深处;而冬季降水少,蒸发弱,因 此盐分相对稳定。所以华北地区形成了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 对稳定的水盐运动特征。
4.不利影响:
☺ (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 旱季: 由于蒸发强烈,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 发后,盐分在地表积累。也叫淋盐。
3.次生盐渍化
☺ 次生盐渍化(secondary salinization) 亦称“土壤次生盐碱化”。由于不合 理的人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盐渍化的过程。主要因灌排系统不配套,过 量灌水,排水受阻,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所致。农业技术措施运用不当,也 会加速其发展。防治措施应以减少对地下水的补给、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 为主。有健全灌排系统、加强用水和排水管理、进行渠道防渗、采用节水 灌溉技术、平整土地和合理运用农业技术措施等。
水文地质学 次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 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
>>我国土地次生盐渍化的总面积已达3600多万公顷,在干旱 半干旱的北方和西北地区土地次生盐渍化的危害尤为严重:
Hale Waihona Puke *在新疆、甘肃受次生盐渍化威胁的耕地占耕地面积 的30%-40%:其中,新疆焉耆盆地超额灌溉导致62%的 垦区内地下水位埋深小于2m,不少耕地因此发生次生盐 渍化;而垦区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仅为18%。
*内蒙古河套平原耕地中,盐渍化耕地占50%左右; *柴达木盆地因次生盐渍化而累计弃耕的耕地约28 万亩,除已改良治理了10万亩,尚有18万亩。目前, 柴达木盆地的耕地大约有三分之一处于地下水较高的 潜在威胁之中。
为什么滨海地区会出现土地盐碱化

为什么滨海地区会出现土地盐碱化很多海滨地区出现土地盐碱化的现象,对其海滨地区水域和土壤都有很大的影响,那么为什么滨海地区会出现土地盐碱化?2、潮汐作用,加剧了海水侵蚀海滨地区。
3、在海滨滩涂地区,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使海水入侵。
海水蒸发,盐分就留了下来,造成了土地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在严重缺乏淡水的地区,如:西北黄土高原,由于淡水资源不足,与农业生产发展供需矛盾尖锐,采用低劣质水灌溉是人为造成的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
无计划开垦荒坡地,滥砍乱伐,破坏植被,使裸露土壤的地表蒸发量增大,也易形成土地盐碱化。
技术因素对土地盐碱化的影响主要是在灌区的土地次生盐碱化的形成与发展方面,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大型水库和引河灌区建设过程中没有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尤其缺乏环境影响评价。
对可能发生的灌区次生盐碱化问题,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这是导致灌区大面积土地盐碱化发生的直接原因。
(2)灌、排渠系不健全、不配套,不能满足灌区合理灌溉,及时排涝防洪和降低地下水的要求。
(3)渠系设计强调自流灌,渠系设计水位偏高,渠道渗漏,加上工程不配套,灌水技术水平低,土地不平整,大水漫灌,田间灌溉渗失水量也大,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低。
单位流量控制面积太大,干渠每年输水时间过长,地下水缺少回降时间,长期处于高水位。
温馨提示,海滨地区出现土地盐碱化的原因上面都有介绍,所以说要多关注,加强对其海洋灾害小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对其滨海地区土地盐碱化有哪些治理方案等要多加了解。
土壤盐碱化的成因与改良措施

土壤盐碱化的成因与改良措施土壤盐碱化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关注的土壤问题,它对农业、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土壤盐碱化的成因(一)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土壤中的水分不断地被蒸发,而盐分却留在土壤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盐分逐渐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内陆盆地,年降水量很少,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得土壤中的盐分不断向地表聚集。
地下水位高当区域的地下水位较高时,地下水通过毛管作用上升到地表。
而地下水中往往含有较多的盐分,这些盐分随着水分上升到地表后,水分蒸发,盐分就留在了土壤表层。
在一些靠近河流或者湖泊的低洼地区,这种情况比较常见。
比如在华北平原的一些低地,地下水位较高,容易引发土壤盐碱化。
地形因素在地形较为封闭的盆地或者低洼地区,排水不畅。
水流携带的盐分无法有效地排出,只能在局部地区积累。
像塔里木盆地,四周高山环绕,内部地形封闭,盐分容易在盆地内聚集。
(二)人为因素灌溉不合理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是造成土壤盐碱化的重要人为因素之一。
如果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会使地下水位上升。
过多的水分下渗补充了地下水,抬高了地下水位,然后盐分随着地下水上升到地表。
在一些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区,由于缺乏科学的灌溉管理,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过度开垦过度开垦土地会破坏土壤的原有结构和植被覆盖。
植被具有调节土壤水分、盐分的作用,植被被破坏后,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下降,蒸发量增加,盐分更容易在土壤中积累。
例如,在一些草原地区,过度开垦为农田后,土壤盐碱化问题逐渐显现。
二、土壤盐碱化的改良措施(一)水利改良措施灌排结合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是改良盐碱土的关键。
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可以减少灌溉用水量,避免地下水位上升。
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如明沟排水、暗管排水等,及时排出土壤中的盐分和多余水分。
在一些盐碱化比较严重的农田,通过修建排水渠,将含盐的地下水排出,降低地下水位,土壤盐碱化程度得到了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