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火车站案例分析
苏州轨道交通苏州火车站站结构设计

苏州轨道交通苏州⽕车站站结构设计苏州轨道交通苏州⽕车站站结构设计【摘要】介绍了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苏州⽕车站的结构设计特点,探讨了新型的国铁车站与地铁车站合建时所采⽤的施⼯⽅法、结构⽅案的合理性,成果对多层轨道交通交汇点设计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深基坑;逆作法;地下连续墙;垂直承载1、车站概况苏州轨道交通苏州⽕车站,为2、4号线的换乘站,两线垂直相交,“T”型换乘。
整个车站均位于新建沪宁城际铁路苏州⽕车站城际站房正下⽅,与国铁车站同期建设。
2号线东西向沿国铁北站房布置,位于北站房下⽅,外包总长为118.30 m,标准段外包总宽为28.7 m;4号线南北向垂直国铁站场布置,外包总长为124.2 m,外包总宽为26.4 m。
车站总平⾯图见图1。
根据建筑⽅案,国铁车站与地铁车站采⽤⽆缝对接,以做到零距离换乘:地下⼀层为国铁车站的出站厅及城市通道、2号线苏州⽕车站的站厅层;地下⼆层为2号线的站台层及4号线站厅层;地下三层为4号线站台层。
地下⼀层基坑深约9.6 m;地下⼆层(2号线)基坑深约17 m,地下三层基坑深约23.4 m。
剖⾯关系见图2。
2、车站范围内⼯程地质及⽔⽂地质概述根据地质详勘报告,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层主要为⼈⼯填⼟、③1层硬~可塑粘⼟、③2层软~可塑粉质粘⼟、④2层软~流塑粉质粘⼟、④3层稍~中密粉砂夹粉质粘⼟、④5层软~流塑粉质粘⼟及⑤1层粘⼟;围护结构插⼊⼟层为⑥3层粉质粘⼟夹粉⼟或⑦2层粉质粘⼟。
根据埋藏特征,可将地下⽔分为孔隙潜⽔含⽔层、微承压含⽔层、承压含⽔层。
2.1 孔隙潜⽔含⽔层据区域⽔⽂资料,年⽔位变幅为1.00 m。
历年最⾼潜⽔位标⾼2.63 m,最低潜⽔位标⾼为0.21 m。
2.2 微承压含⽔层微承压⽔含⽔层由晚更新统沉积成因的⼟层组成,主要为④3粉⼟夹粉质粘⼟,其透⽔性及赋⽔性⼀般~中等,是对车站施⼯影响较⼤的含⽔层。
该含⽔层的补给来源主要为潜⽔和地表⽔。
勘察期间,微承压⽔埋深在0.92 m~2.06m。
苏州火车站公共建筑调研报告

苏州火车站公共建筑调研报告苏州火车站位于新老城交界的位置上。
苏州站总建筑面积85700平方米。
其中地下一层为31200平方米,地上2层建筑为54000平方米,主体站房由南、北站房与高架候车厅组成。
一、总体环境分析1.区位因素:苏州火车站地区位于苏州古城区北侧,与古城区仅一河之隔。
而北寺塔、平门、桃花坞也近在咫尺。
2.交通状况:该处位于我国最繁忙的交通走廊——沪宁交通走道的重要客源点,汇集铁路,轨道交通,道路交通,交通繁忙。
苏州火车站周边交通等级分析图3.周边:周边充满了浓郁的苏州特色风情1.古城墙:2.北寺塔3.桃花坞:4.平门二、公共建筑技术图纸1.总平面图2.一层平面图3.地下一层平面图4.剖面图5.立面图6.透视图三、空间构成:1.功能分区1.1功能格局简图:1.2内部功能分区:火车站以一个大厅为主要的集散空间,把主要的功能联系在一起,而且汽车站分为南北两个广场,南北进口分别靠近高铁售票点和普通车次售票点。
座站台分别供城际和普速列车停靠。
1.3各层基本空间分隔:首层布置基本站台侯车、售票厅和贵宾候车室等。
南站房进站广厅结合广场设计成半室外开放空间。
候车室、售票厅、贵宾室、行包房等结合庭院分列两侧, 秩序井然。
车站内部高达15米的高架候车大厅把南、北站房连为一体普速、城际旅客候车区实现空间共享, 室内小桥流水、环境宜人。
通道、商业服务、辅助用房分隔出不同功能的候车区地下2层是地铁2号线站台层和4号线站厅层地下3层分别是2、4号线的站台层和设备及管理用房。
1.4候车室:高铁进站口在大厅中部,保证了交通的流畅,方便人流的疏导。
(候车室空间分析:候车室分为两层楼,一层主要功能是一个集散空间的作用。
上去二楼有两排自动楼梯,分担了人流量。
饮水处与厕所分布在候车室的两侧的中部位置,保证了人们使用的方便。
)1.5南北广场:在这个建筑体块南北两侧分别有南北两个广场,担负着交通流线的重责的同时也是景观设计优异的休息空间.火车站南广场的公交车由北环辅路进出, 在广场西侧设置首末站。
苏州站大型交通枢纽工地进程消防设计

苏州站大型交通枢纽工地进程消防设计摘要:通过对苏州火车站大型交通枢纽换乘中心的消防设计分析,探索大型空间交通建筑消防设计关键词:消防;人员疏散;大空间性能化防火设计;大型交通枢纽1 引言新苏州火车站南临北环路及护城河,北依平江新城,东西两侧分别是人民路和广济路,是一座集铁路、城市轨道、城市公共交通换乘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交通枢纽设施,其空间形态和立面设计结合苏州古城风貌,表达出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特征,整体连续的棱型屋顶与结构浑然一体,粉墙袅袅伸进了深灰色屋面的端头,并采用大空间建筑形式层层叠叠、纵横交错,是苏州市的标志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 概述苏州火车站由南站房、北站房和高架候车厅组成,主体站房地下三层,地上二层,南北站房地上部分通过高架候车厅连接,地下部分通过中央通廊连接。
地下一层主要布置地铁2号线站厅层、国铁出站通道和中央通廊(图2),中央通廊联通南、北站房下方的商业用房和小型车辆停车场;地下二层是地铁2号线站台层和4号线的站厅层;地下三层是地铁4号线的站台层以及设备及管理用房;南、北站房地上一层主要布置候车大厅、无障候车室、售票厅、出站厅、商业服务用房及车站管理办公用房和消防控制室,庭院和天井根据功能需要布置;二层主要为高架侯车厅及服务设施,中部的天井周围布置卫生间、检票员室等服务用房和空调机房。
旅客流向设计为上进下出的形式,由高架进站,自地下出站,使得地铁、国铁的换乘人流均可以方便快捷地到达各功能区域。
国铁旅客下至地下层出站通道,检票后到达南、北出站厅前往南北广场地下的出租车载客区和地下社会车场,也可通过自动楼扶梯下至地铁站厅层换乘2、4号地铁。
(图3)3 车站消防设计3.1 总平面消防设计在南北广场的靠近建筑外墙范围和站内的南北两个基本站台都可满足消防车的通行,所以消防车道可在南北站房分别形成环路。
同时消防车也可以由高架车道直达北站房的二层进站广厅。
附属建筑与主体建筑以院落的方式自然断开,实际距离>9m,满足规范要求。
苏州火车站公共建筑调研调查报告

苏州火车站公共建筑调研报告苏州火车站位于新老城交界的位置上。
苏州站总建筑面积85700平方米。
其中地下一层为31200平方米,地上2层建筑为54000平方米,主体站房由南、北站房与高架候车厅组成。
一、总体环境分析1.区位因素:苏州火车站地区位于苏州古城区北侧,与古城区仅一河之隔。
而北寺塔、平门、桃花坞也近在咫尺。
2.交通状况:该处位于我国最繁忙的交通走廊——沪宁交通走道的重要客源点,汇集铁路,轨道交通,道路交通,交通繁忙。
苏州火车站周边交通等级分析图3.周边:周边充满了浓郁的苏州特色风情1.古城墙:2.北寺塔3.桃花坞:4.平门二、公共建筑技术图纸1.总平面图2.一层平面图3.地下一层平面图4.剖面图5.立面图6.透视图三、空间构成:1.功能分区1.1功能格局简图:1.2内部功能分区:火车站以一个大厅为主要的集散空间,把主要的功能联系在一起,而且汽车站分为南北两个广场,南北进口分别靠近高铁售票点和普通车次售票点。
座站台分别供城际和普速列车停靠。
1.3各层基本空间分隔:首层布置基本站台侯车、售票厅和贵宾候车室等。
南站房进站广厅结合广场设计成半室外开放空间。
候车室、售票厅、贵宾室、行包房等结合庭院分列两侧, 秩序井然。
车站内部高达15米的高架候车大厅把南、北站房连为一体普速、城际旅客候车区实现空间共享, 室内小桥流水、环境宜人。
通道、商业服务、辅助用房分隔出不同功能的候车区地下2层是地铁2号线站台层和4号线站厅层地下3层分别是2、4号线的站台层和设备及管理用房。
1.4候车室:高铁进站口在大厅中部,保证了交通的流畅,方便人流的疏导。
(候车室空间分析:候车室分为两层楼,一层主要功能是一个集散空间的作用。
上去二楼有两排自动楼梯,分担了人流量。
饮水处与厕所分布在候车室的两侧的中部位置,保证了人们使用的方便。
)1.5南北广场:在这个建筑体块南北两侧分别有南北两个广场,担负着交通流线的重责的同时也是景观设计优异的休息空间.火车站南广场的公交车由北环辅路进出, 在广场西侧设置首末站。
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城市设计

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城市设计序言随着苏州城市向东、向北发展战略的确定以及火车站交通枢纽建设的启动,苏州城市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一契机下,结合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我们期望火车站地区将形成交通与服务整合的新型城市空间,成为生机与活力激扬的综合功能区域,构筑形象与文脉交融的城市标志性地段,并最终打造“水乡陆港、姑苏门户”的空间特色。
区位与规划范围规划区域位于苏州古城以北的平江新城南侧,东邻园区,西邻新区,南临古城,北临新城中心,规划面积约2.3平方公里。
发展的优势与机遇1、苏州城市“北拓平相”发展战略的推动规划区位于外环城河北岸,紧邻苏州古城,做为“城市商业中心一火车站地区一平江新城核心区”的城市北拓发展轴中的重要地域。
该片区的发展面临空前的机遇与条件。
2、苏州火车站综合改造的实施改造后的火车站将成为集国铁、城铁以及轻轨干一体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形成有利于“平相”发展的“北主南辅”的站场格局。
在国家与地方大力发展城际铁路的背景下,新型的“陆港经济”将有着广阔的前景。
3、基地现状开发改造条件的成熟规划区内交通便捷,可重新改造的土地利用机遇,为该片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优势。
规划需研究的问题1、如何把握功能业态的合理定位与布局?如何借鉴国内外火车站及周边地区发展的趋势与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界定火车站地区在平江新城乃至整个苏州市的功能业态定位,并突出其功能作用和合理布局,将是规划第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如何达到空间开发的有序推进与生长?如何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空间开发理念,强化陆港经济的带动作用,并确定开发建设的模式、重点和时序以带动平江新城建设整体有序的推进,将是规划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3、如何实现平相与古城的有机协调与衔接?规划区与古城关系密切,如何在形态、肌理、交通、景观、风格等方面协调古城的肌理、文脉,实现与火车站建筑的融合以及与平江新城乃至相城区的有机衔接,将是又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苏州火车站改造工程设计方案(崔凯工作室)

南广场河岸架设一座通向古城的景观 桥,将车站和古城临河的商业街连通,不 仅改变传统车站商业的模式,同时提升了 车站周边土地的商业价值。
整体连续的棱型屋顶与结构浑然一体, 粉墙袅袅伸进了深灰色屋面的端头。覆盖 着现代化交通建筑的大空间,层层叠叠、 纵横交错,延续着古城的肌理。
与古城隔河相望的南广场上,两组镶嵌 着巨型灯笼的圆柱撑起大跨度的现代化棚 架,栗色的结构杆件呼应着粉墙黛瓦。斜 坡顶、灯笼柱映衬在粉墙上,在吴韵天空 下讲述着水巷船家的生活。
南广场人视点透视图
北广场人视点透视图
鸟瞰图
10
11 室内透视图
12
13 站台雨棚透视图
14 南广场入口透视图
15
16 夜景鸟瞰图
17
18 局部小透视图
19 局部小透视图
20 南广场鸟瞰图
北广场鸟瞰图
建筑设计说明篇
22
第一部分:建筑设计说明
一、项目名称:苏州火车站改造工程设计 方案 二、项目概况:
车站客流集散将以公共交通为主,约占客流集散总量的65%。预测苏州站建成后旅客集散方式分担率如下表。
六、功能布局
地下出站通道层(-6.75m标高) 结合商业服务用房布置在站房中心线
上,将南北广场的下沉空间连通。通廊东 西两侧,另有两条出站通道连接出站厅。 其中一条在淡季可作为快速进站通道。
中央地下通廊还设有通向下层地铁的出 入口,方便地铁和铁路旅客的换乘。
两翼另有连通南北地下停车场的环形车 道。
桁架结构之苏州火车站概论

——苏州火车站
现状
苏州站是上海铁路局直属站,是办理客货运输的一等 站。位于苏州城区北端护城河北岸。2010年7月1日, 新火车站北站房及北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运输能力 显著提升,南站房与南广场预计将于2012年底建成, 预计至2020年可日发送旅客5.66万人,是之前的1.72 倍;至2030年预计可日发送旅客8.13万人,是之前的 2.47倍。新火车站建筑规模以及每日客流量都属于特 大型客运站。站场规模从过去的3个站台6条铁轨,扩 大到现在的7个站台16条铁轨,而且铁轨功能进行了严 格区分,不再像过去那样混用干扰,其中普通列车占 用4站台9轨道,城际列车占用3站台7轨道。
流线与布局
出站旅客经地下出站通道可到达出租车载客区和地下 停车场, 也可经扶梯到达地面换乘公交车、旅游车和长 途车。地下一层中央通道, 连通南北广场和地下停车场, 通道两侧设有出站通道。首层共设7座站台分别供城际 和普速列车停靠。北站房进站广厅两层通高, 首层布置 基本站台侯车、售票厅和贵宾候车室等。南站房进站 广厅结合广场设计成半室外开放空间。候车室、售票 厅、贵宾室、行包房等结合庭院分列两侧, 秩序井然。 车站内部高达巧的高架候车大厅把南、北站房连为一 体普速、城际旅客候车区实现空间共享, 室内通道、商 业服务、辅助用房分隔出不同功能的候车区。
室内
建筑内外表达一致,候车大厅开敞明亮, 白色菱形天花镶嵌着栗色的结构杆件, 刚性的几何形式与空透的木构架相互穿 插,开合之间形成丰富的界面表情,同 时也避免了阳光直射。粉墙黛瓦,栗色 花窗格栅,深灰色的窗框,共同构成室 内墙面肌理。
结构与功能
火车站作为人流量最大的公共建筑,形 式上它需要很大的空间,结构上需要一 个大跨的屋顶,由于桁架结构受力合理, 施工方便,常常用于大跨结构建筑屋顶 设计中,所以,桁架结构就成为火车站 建筑的首选。
铁路站房地下空间设计研究——以苏州北站为例

铁路站房地下空间设计研究——以苏州北站为例摘要:国内高铁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站房拔地而起,考虑到城市发展的空间及土地的集中利用,伴随着站房的建设地下空间同步实施开发。
地下空间不应局限于停车设施,应更多的考虑空间的舒适性及旅客使用的便捷程度,做到地上与地下同步TOD开发,上下衔接,完善高铁站房的功能形成站城一体化的新型站房。
从苏州北站的地下空间分析站房地下空间设计的方向,为地下空间的研究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字:地下空间;站房一体化;苏州北站;TOD随着站房建设类型新一轮的更新完善,从站房分割城市发展至站城一体化开发的形式,人们对于“交通建筑”的理解已经随着时代不断变化, 所谓的“效率”也不仅仅是专注于帮助乘客以最直接的路径抵达与出发, 无论是机场还是火车站都已经变成充满多义性、矛盾性和复杂性的综合体, 它既是一个让人高速过渡的场所, 同时出于消费、展示等多种目的也邀请乘客驻足与停留。
[1]在TOD的形式结合地上、地下及城市一体化开发,打造集交通、商业、城市、景观“四位一体”的新型站房,实现站房融合于城市,与城市发展共生。
在此谨以苏州北站为案例分析探索站城一体化的高铁站房如何对地下空间梳理布局。
苏州北站位于苏州市,是京沪铁路的中间站,也是苏州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苏州北站从2011年6月30日正式启用,站场规模为2台6线,站场结构为桥梁结构,轨顶标高为12.5m。
苏州北站于2013年12月28日引入地铁2号线。
苏州北站南侧部分地下空间为社会车车场及公共空间,可与南侧高铁新城开发联系。
因2020年确定通苏嘉甬高铁在苏州北站设站,确定引入地铁7、12号线,对北站的整体开发进行规划设计。
苏州北站情况较为复杂,有既有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也有既有的地铁线路2号线,且2号线站厅位于地面。
以复杂的苏州北站为分析模板,则其他高铁站房则形式更为简单,更有利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布局。
考虑引入通苏嘉甬高铁之后,站场布局受到既有京沪铁路围观工区的影响,且既有苏州北站为张悬梁结构,新建通苏嘉甬场需要与既有京沪铁路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因此在京沪场与通苏嘉甬场之间形成夹心地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外观强调白墙、黛瓦、花棱窗等地域特征元素,并通过现代建 筑的处理手法将其表现出来,以此形成统一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 苏州火车站室内设计秉承建筑语言,采用苏州 园林造园元素及色彩:灰檐、栗色木作、白粉 墙等。 • 按照舒宜的建筑尺度、色彩;调和稳定,使之 与自然相融,营造清雅、宁静的氛围。白粉墙 本身高洁, • 与灰色基调地面色彩对比,破除可能出现的沉 闷感。在公共建筑的大气中用写意的手法诠释 出清幽 • 雅致的江南文化气息。
北站房 站房
站台
站台
站前广场地板
地下停车场 地下停车场
出租车进口
出租车出口
出租车进口
铁路旅客进出站采用的是上进下出型式,进站旅客通过南北广场和高架平台进入高 架候车室进站上车,出站旅客下至站场中心的地下一层出站廊出站。铁路与其他交 通工具在南北广场及地下空间实现换乘。
南广场地下空间
南广场地下空间设计为地下二层,在地下空间中心处同样设置了一条26米宽的中央地 下通廊,该通廊与火车站地下中央通廊和和出站区连接,在通廊的西侧设置了两层社 会车地下停车场,东侧地下二层与国铁同层的位置设置了出租车停车场和上车区。出 租车场的上方地下一层设置的是设备用房。
在地下空间中心处设置了一条26米宽的中央地下通廊,该通廊与火车站地下中央通 廊和下沉广场连接
北广场地下空间
社会车场
商
商
出租车场
北广场地下空间设计为地下一层,通廊与火车站地下中央通廊和下沉广场连接,在 通廊的两侧设置了商业区,商业区的西端为社会车场,东端为出租车场。社会车场 的上方地面部分设置的是长途车场,在出租车场的上方地面部分设置的是公交首末 站。
苏州火车站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和北护城 河交界处,原为沪宁线上的一般性车站, 为适应新的建设形势需要,在原址改建 了新的跨线车站
停靠普速列车和高速列车在内,一共设置了7个站台16条线路
车站本身为跨线高架站房,在线路南北两侧设置了部分线侧式站房。
在南北站房的前方设置了南北两个地下空间,地下空间里除了满足一般旅客进出 站外,还包括了社会停车场、商业区和出租车停车场三种功能
火车站案例分析
苏州火车站 成都东客站 台湾新竹高铁站 宜昌东站 马德里阿托查火车站 德国柏林中央火车站
苏州火车站
设计面积:工程站房建筑面积(不包括地铁)约8.7万平方米 建筑主体高度:31.25米 设计时间:2008年 竣工时间:2010年 设计指导:崔恺 建筑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设 计 人:顾建英 、郭晓明、李晨晨、张明晓
厅位于 地下一层中央通廊 侧。
候车厅
二层平面图 服务
贵宾
办公 邮政行包提取 一层平面图 派出所
站台层内景
出站
出站 地铁
广场
出站
出站
负一层平面图
负一层内景
近年来,中国城市 趋同化的态势很明显, 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 延续已引起了城市建 设者们的重视。该案 例正是基于对地域特 色的关注而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