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周君石笙墓志铭》初现泾阳
千古草圣---于右任

政治家,“当代草圣”,中国流艺术家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陕西省三原县人,祖籍陕西泾阳斗口村(“斗口于家”),政治家,活动家,“当代草圣”,杰出中国流艺术家,教育家,诗人,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千古草圣”于右任圣人者,古来指品格极高尚、智慧极超群之人,亦称在某方面有极高成就、造诣之人。
春秋有“圣哲老子”、“圣人孔子”,晋有“书圣王羲之”,唐有“诗圣杜甫”等。
而纵观书坛,堪称“千古草圣”者,唯于先生一人也!右老生处晚清民国,时局混乱、政体腐败,外强横行、民生涂炭,中华民族正值生死存亡之际。
少年于右任将一腔热血献给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誓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因倡言革命遭清庭通缉,亡命天涯。
后追随国父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
先后创办“神州”、“民呼”、“民吁”、“民立”等报,成为革命的号角先锋。
护法运动时期,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致力西北革命,历尽艰辛,功勋卓著。
其有诗曰:“柳下爱祖国,仲连耻帝秦,子房报国难,椎秦气无伦。
报仇侠儿志,报国烈士身。
寰宇独立史,读之泪盈巾。
逝者如斯夫,哀此亡国民。
”可窥先生早年思想一斑。
中晚年的右老久居政府要职,地位显赫,却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闻名于世。
常为子女学费生活费而举债;竞选“副总统”因囊中羞涩而败北;更甚者病危之住院费也由“蒋总统”垫付。
有一无二,终因贻误,病发而终。
留给后人的只有几箱书及借条。
还有那首情悲意哀,以泪为墨的千古绝唱《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谢世后。
德风堂主人鲁光宏 老师的期望

德风堂主人鲁光宏-----老师的期望认识著名作家马林帆老师是1985年的事情,那时候我正在桥底镇中学读初二,自己怀揣着文学梦想,时不时也有几篇小豆腐块的稿子见诸报端,时任桥底中学语文教师的二祖父鲁世涛对我讲:“你除了勤奋,努力之外,现在还需要一位名师来指点,我给你写一封信,你到县文化馆去找马林帆老师,马老师是咱桥底镇东沟村人,是你爷的学生,和我关系要好,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周末时间,我骑着自行车来到距家三十余里地的县文化馆找到了马老师,自我介绍后呈上二祖父的引荐信,眼瞅着马老师慢慢细读时,我怀里就像抱着一只兔子似的,胸口“扑咚、扑咚”直跳,紧张的我大气都不敢出,马老师看完信慢声细语地对我讲:“我知道了,你带写的文章没?”“带了”,我一边点头一边从书包里取出自己写的小说,双手递给了他。
马老师接过后翻了两页和蔼地说:“字还写得挺工整,稿件留在我这,我挤时间看看,你下个礼拜再来好吗?”“好”!我连忙应诺。
我已记不清当时是怎样走出县文化馆大门,又是如何一溜烟似的骑着自行车回到家里的,一个词:兴奋!当我再次来到马老师住处时,只见我写的小说就放在马老师的案头,我用眼睛瞄了一眼,只见稿纸上马老师用红笔圈点修改了很多文字,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不知他会对我讲些什么,“你坐下”马老师觉察到了我的紧张。
我连忙坐在一边的凳子上,屁股只是挨着了凳子的边沿,大脑一片空白,诚惶诚恐。
“别紧张”马老师对我讲:“写的文章我看了,构思独特,文笔也流畅,十来岁的年龄能写到这水平已经很不容易了,就你这篇文章来讲,对情节和细节的描写还处理交待的不是很清楚。
”我似懂非懂的连忙点头:“是、是……”马老师笑了一下,再次讲:“别紧张,”他依然是慢声细语:“什么是情节?譬如讲:一位村姑在纳鞋底,这就是一个小的情节。
那么什么又是细节描述呢?”马老师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对我讲到:“村里的刘二丫坐在家门口大槐树的树荫下纳鞋底,只见她用顶锥使劲儿将针从厚厚的鞋底穿了过去,再慢慢地用牙咬紧这边露出来的针头将线钝拉了过来,重复三、五次后,她还习惯性的将引线针要在发髻间划拉两下。
不养生而寿,处尘世而仙——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玲

立 草 书 研 究 社 , 下联 “常想-=”.横 批 “如意 ”。图中莲花 高洁 比喻人
创 办 《草 书 月 当洁身 自好,以静 修身。有句老 话 说 ,人 生不如 意 之事
刊 》;他 是 国 民 十 有八 九 .”不 思 八 九 ”中 的 ./\九 ”指 的 就 是 生 活 中的
党 元 老 .还 曾 参 种 种 不 如 意 。“—二 ”就 是 幽 默 地 指 出 剩 下 那 —二 件 开
曾被 清 廷 缉 捕 ,不 得 不 隐姓 埋 名 ,入 马 相伯 的震旦 公 正 是 于 右 任 积 极 人 世 ,参
学 潜修 ;他 曾办 报积极 宣传 民主革命 .也曾 因报 纸被 查 与 民 主 革 命 .然 而 淡 泊 名 利 .宠 辱 不 惊 的 气 度 。
封 而 避 祸 日本 :他 曾参 与 组 建 筹 备 复 旦 公 学 、南 通 大 学 、
家划 分 到 ”灵动 书画 一 类 .这 类书 画更能 振 奋精 神 , 的症 状 消 失 了,而 且 晚 年依 旧面 色 红 润 、口气 清 新 。
激 动 人 心 ,更 具 阳 刚 之 美 。
今 天 ,把 这 道 芡 实炖 老 鸭 的配 方和 做 法 与大 家分
有人统 计历朝 历代 的著名书 画家 .发 现了一 个有 趣 享—下 ,感 兴 趣 的 老 年 朋 友 可 以一 试 。
活 85岁,他 的 他 的草书进 入了出神入化 的境界 .熔 章 草 、今草 、狂 草
长 寿 秘 诀 是 什 于 一 炉,雄 浑 奇 伟 、潇 洒 脱 俗、简洁 质 朴.给 人 以仪 态
么 呢 7 说 到 这 万千之 感 .有 ”旷代 草圣 、“近代 书圣”的美称 。
个 .就 不 得 不 提
于佑任庄浪关山作诗

于佑任庄浪关山作诗于右任先生来过庄浪,并且在云崖寺景区八大寺之一的竹林寺住宿过,有其诗作《竹林寺》为证:投宿竹林寺,摩崖时隐见。
昔年梵王宫,今作回回店。
回儿六七龄,自云天赐剑。
我杖六股藤,儿曰此木善。
容欲择佳者,山前山后遍。
转瞬缘树枝,攀崖技独擅;隐约十丈间,树动儿不见。
儿登我战栗,杖得儿欢忭。
问儿惧怯否?曰如平地便。
深林有大虫,遇之使人颤!诗中所描述的摩崖地貌、石窟古寺、回民客店以及小主人既顽皮又好客的生动场景,与竹林寺、云崖寺石窟规模宏大、韩店郭漫一带回民聚居的现状十分吻合。
诗中于老自称拄的六股藤,也在关山林区自然分布,表皮因有六道规则的竖纹,当地人叫六道木,只是小主人嫌其随手折的不怎么好看,非要攀上悬崖为他老人家采个最好的。
于老因何而来,是什么时候来的竹林寺?据1993年第2期《甘肃社会科学》杂志所刊王劲先生《于右仁三次甘肃之行及其咏陇诗》考证:早在1917年7月,孙中山号召掀起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
陕西革命党人起而响应,成立了陕西靖国军。
1918年8月,在陕西革命人士的要求下,于右任从上海回陕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
陕西靖国军与投靠皖系的地方军阀陈树藩“血战历年,苦心孤诣”(孙中山先生赞语),赢得了声誉。
但到了1922年,在入陕北洋军的强大军事压力下,靖国军大部分接受了改编。
只有杨虎城继续树靖国军旗帜于武功,迎于右任先生到此设立了“总司令部行营”。
是年4月,杨虎城督师大战于兴平、武功期间,兵败退出武功。
5月底、6月初,于右任自凤翔离陕,拟前往广州找孙中山先生。
由于陕、豫道阻,决定隐姓埋名经陇南入川赴沪再去广州。
于老自灵台入甘肃境即有诗《灵台道中》:灵台原上望,何处是秦关?东去无归路,西来有万山。
诗成补游记,兵败耻生还。
学道诚宜早,行行鬓已斑。
于老离开灵台后,经过崇信、华亭,沿番须道(老庄华公路)翻越关山到达竹林寺。
关山又称陇山,他在《度陇杂诗》中写道:陇山终日行,勉强能骑马;草木不知名,扬鞭问樵者。
于右任先生

国籍: 国籍:
中国
目录
出生日期:1879年 出生日期:1879年4月11日 11日
于老书法作品欣赏
于右任先生《望大陆》 又名《国殇》 于右任先生《望大陆》(又名《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望我大陆; 大陆不见兮, 大陆不见兮, 只有痛哭.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望我故乡; 故乡不见兮, 故乡不见兮, 永不能忘。 永不能忘。 天苍苍, 天苍苍, 野茫茫, 野茫茫, 山之上, 山之上, 国有殇。 国有殇。
• 1909年5月,于右任创刊的第二份报纸《民呼日报》,仍 1909年 于右任创刊的第二份报纸《民呼日报》 定位于“揭露清廷黑暗统治,鼓动发起民族革命” 定位于“揭露清廷黑暗统治,鼓动发起民族革命”。内容 和栏目设置较《神州日报》更丰富了一些,专论之外, 和栏目设置较《神州日报》更丰富了一些,专论之外,还 有诗话、艺苑等较轻松的栏目;表达形式上,文字之外, 有诗话、艺苑等较轻松的栏目;表达形式上,文字之外, 以讽刺画为主的图画增多了。这些技术上的变化, 以讽刺画为主的图画增多了。这些技术上的变化,让报纸 看起来既革命又轻松,报纸刚出版订阅者已达数千人, 看起来既革命又轻松,报纸刚出版订阅者已达数千人,三 个月之后关张时发行量已过一万份。 个月之后关张时发行量已过一万份。 • 清政府地方官员用“间接诉讼”的方式关闭了《 清政府地方官员用“间接诉讼”的方式关闭了《民呼日 民呼日报》涉嫌侵吞赈灾善款为由, 报》。以《民呼日报》涉嫌侵吞赈灾善款为由,决定对于 右任实施跨省追捕,致电沪道蔡乃煌, 右任实施跨省追捕,致电沪道蔡乃煌,要求严查该报社长 于右任。前后经过八次堂审,主持审判的官员几近明言: 于右任。前后经过八次堂审,主持审判的官员几近明言: 如果你再办报纸,就要挖掉双眼;只要你停办报纸, 如果你再办报纸,就要挖掉双眼;只要你停办报纸,即可 重获自由。于右任热爱报纸,也热爱自由, 重获自由。于右任热爱报纸,也热爱自由,经过半个月的 坚持,于右任妥协了, 民呼日报》停在了第92期上。 92期上 坚持,于右任妥协了,《民呼日报》停在了第92期上。
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先生,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
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
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1879年4月11日(清光绪五年己卯三月二十)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府三原县东关河道巷,1964年11月10日仙逝于台湾台北市,终年86岁。
于右任先生是一位反帝反封建的志士,辛亥革命元老,书法大师和著名的诗人,一生为中国民主革命和国共两党的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中国近代书法史上的书法艺术大家,尤擅魏碑与行书、章草结合的行草书,首创“于右任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中国书法史三个里程碑之一”(另外二位为王羲之、颜真卿)。
民主革命先驱。
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教育家。
诗人,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
尊称“元老记者”。
原名伯循,字右任,曾用名刘学裕、原春雨,后以“右衽”谐音“右任”为名;笔名“神州旧主”、别署“骚心”,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陕西三原人。
祖籍陕西泾阳斗口村,“斗口于家”。
一八七九年(清光绪五年)先生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以后“又在三原读书应试,因此就著籍为三原人了。
”他是清朝光绪年间举人,因刊印《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讽时政被清廷通缉,亡命上海,遂进入震旦公学。
震旦学院肄业。
早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
有推翻清王朝的思想,遭缉捕亡命上海。
1907年起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积极宣传民主革命。
历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审计院、监察院院长,是国民党重要决策人物。
1912年后担任南京政府交通部长,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前后共任监察院院长34年。
后随国民党退居台湾。
于右任寓台湾15年,台湾书法风气首次出现碑学压倒馆阁帖的趋势。
1964年因为政治原因而长期郁闷成疾,病逝于台北。
于右任墓位于台北市阳明山上,玉山主峰有其雕塑。
于右任先生作为书法家的名声,是乎超过了作为政治家的名声。
于右任书《刘允丞墓志》

于右任书《刘允丞墓志》于右任(1879-1964),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
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
他的侄外孙刘遵义教授乃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他早年追随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
于先生不仅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清末以来杰出的书法家。
他是南社早期的诗人。
他的诗、词、曲均有很高的造诣,曾写下不少寄托国家民族兴衰之情的诗篇。
尤其为世人所推崇的、成就最高的还是他的书法艺术。
于右任的书法,便是在北魏楷书中融入了行书和隶书的笔意,可谓融碑帖于一炉,形成他独特的书作。
于右任早年书从赵孟俯入,后改攻北碑,精研六朝碑版,在此基础上将篆、隶、草法入行楷,独辟蹊径,中年变法,专攻草书,参以魏碑笔意,自成一家。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廷腐败,国力渐衰,中华民族受到列强侵略。
他所以喜欢魏碑,是因为魏碑有“尚武”精神,有粗犷豪放之气。
他怀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以图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
这从他写的一首诗中可以得到反映。
“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
”否则,如果只是临习书法,是无须“夜夜泪湿枕”的。
他曾说过,“有志者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耳。
然余事亦须卓然自立。
学古人而不为古人所限。
”他正是这样,博撷约取,以个人审美原则取舍,形成了自己的行楷书,得以在千载书史上“卓然自立。
”于先生自一九二九年始,即从事历代草书之研究,一九三二年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创办《草书月刊》。
他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全面系统整理历代草书,从浩繁的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中,遴选出符合标准的字,集成《标准草书》千字文。
此外,于先生又逐步总结出篆、隶、楷、行与草书之间对应的规律性符号,这些符号架起了衍化草书的桥梁,解决了草书产生与"准确"书写的关键性问题。
于右任年表

于右任年表作者:来源:《大观·收藏》2020年第02期1879年(己卯),1岁。
于右任先生祖籍陕西泾阳,父于宝文,字新三,长年在蜀经商。
母赵氏,农家女,甘肃静宁人。
先生4月11日生于三原县东关河道巷,乳名申生,学名伯循,字诱人,取夫子循循善诱之意。
1881年(辛巳),3岁。
母亲去世,父亲在蜀经商未归。
先生随二伯母房太夫人寄住于房氏外家长达9年,由房太夫人一手带大。
1885年(乙酉),7岁。
于杨府村从三水老儒第五氏读书。
1889年(己丑),11岁。
随房太夫人迁至三原东关,依三叔父于重臣。
入毛班香先生私塾。
1895年(乙未),17岁。
赵芝珊督学陕西,先生以案首入学。
1898年(戊戌),20岁。
以岁试第一名补为廪膳生。
时陕西学政叶尔恺对先生文章尤为激赏,誉之为“西北奇才”。
从此,先生声誉渐起。
叶任满后,沈淇泉为继任督学。
因陕西连年荒旱,沈在东南募集款项,创设粥厂,特调先生出任厂长。
1900年(庚子),22岁。
入陕西中学堂,从游丁信夫先生半年。
1902年(壬寅),24岁。
从游朱佛光先生。
1903年(癸卯),25岁。
10月,参加陕西乡试,以第18名中举,受聘任商州中学堂总教习。
1904年(甲辰),26岁。
年初,由商州赴开封应礼部试。
1905年(乙巳),27岁。
与叶仲裕、邵力子等协助马相伯先生筹备复旦学校。
又与王敬方、张邦杰等发起创办中国公学,并任两校国文讲习。
1906年(丙午),28岁。
4月,先生赴日本考察报业,并募集办报资金。
11月密谒孙中山,加入同盟会。
1907年(丁未),29岁。
4月2日,《神州日报》在沪正式出版,尤为注重民族精神之发扬,发行不久,销量即超越沪上各报。
1908年(戊申),30岁。
3月26日,因广智书局失火,殃及报社。
先生另筹创建《民呼日报》。
1909年(己酉),31岁。
3月,主办的《民呼报》出版。
不久先生遭人陷害入狱,《民呼报》出刊不足3月即被迫停刊。
8月20日,主办的《民吁报》发刊,对日本之暴行进行揭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风堂, 于右任《周君石笙墓志铭》初现泾阳
《周君石笙墓志铭》
一方于书墓志刻石,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十年动乱”中惨遭毁弃,40余年后,它的一件拓本最近却在先生祖籍、原石刻所在地——陕西泾阳突然出现,且其刀笔如新,品相佳美,几无一字损蚀,这对广大于书研究者、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值得额首称庆的一桩喜讯。
《周君石笙墓志铭》局部一
《周君石笙墓志铭》局部二
这件墓志拓本,便是于右任撰并书,成石于1937年的《周君石笙墓志铭》。
拓本纵62厘米,横110厘米。
不含铭文上下款,共32行,729字。
(附局部图,系王东东提供)
墓主周石笙,虽说史无大名,但其人其事,却是民国省志有记,在其故里泾阳,也曾有过较佳口碑。
特别是他跟于右任的那种既“同里同学”,又“以文字相切劘”,“少年之时,处之则形影相接,出则声名相比”,二人因而曾被“里中耆旧”,“期其远大”,寄予厚望。
尤其是而后又有了于妹仲华嫁周这一重要的姻亲关系,故在其逝世6年之后,于右任便应外甥周伯敏之请,为周撰写此志,洋洋乎700余言。
现时读来,虽系文言,却也让人觉着文辞简约畅达,造语朴实,尤其是下笔常带感情,因而颇为动人。
这正是此墓铭不同于一般应酬之作之处。
周石笙,名镛,生于1875年,卒于1931年,享年56岁。
葬于泾阳周家故莹。
系晚清光绪癸卯进士。
曾在刑部短期任职,后被宫派赴日考察学务,返陕后任陕西高等学堂监督,对树立良好学风、倡导设立农
校等多有建树。
1930年,于右任在家乡泾阳县斗口村创办“斗口农事试验场”,就有跟周互相呼应的意思在。
1930年,陕西发生大饥荒,周石笙出任赈务,尽心竭智,救死救荒,积劳成疾,越一年而殁。
亲谊佳行如此,难怪先生在墓铭末尾会慨然长叹道:“同舍之契,离群之怀,何其今日,我铭君埋?”感情之深,唯手足可比!
作为身份显赫,书艺超群的民国要人,数十年来,经于右任撰书的碑文慕铭,何其多矣,但就其书法艺术风格来说,却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转换阶段。
一是50岁前,以《富平仲贞刘先生墓志铭》、《彭仲翔墓志》、《邹容墓表》、《蒋母王太夫人行述》、《佩兰女士墓志》、《董少将振五墓志铭》、《陆秋心墓志》等为代表的取法北魏楷书,将其点线、结字融入笔下,从而创造出了舒展俏拔、流畅大气的书体风格;二是50岁以后,以1936年《标准草书》成型出版为标志,于右任先生的书法风格又有了一次新的飞跃和变化,即融楷、行、草为一炉,创作出了一批以1939年的《李雨田墓表》、1945年的《邓友斋墓表》、《孙荆山墓志》等为代表的著名作品。
行书入碑,早在1300多年前,唐太宗就以自己堪称成功的《晋祠铭碑》,首开风气之先;而草书入碑,千余年来,却鲜有尝试者。
只是到了现代,于右任先生方才开此先河。
对此,直至今日,也还有论者认为,碑的审美观念为凝重,而草书是流动的,故不宜。
而于右任却以自己卓越的实践,证明了草书入碑之可行,从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让人感佩的贡献。
在先生的此类代表作品中,楷书端庄高古,行书潇洒飘逸,草书流美律动,三体融为一起矛盾而又统一,是那么和谐自然的集于一身,浑若天成,呈现出全新的一种审美境界。
现时,这件鲜为人知的《周君石笙墓志铭》在先生祖籍泾阳的突然面世,益加证明了先生这一阶段对书艺风格的进一步奋力探求,确实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功。
较前述几件作品要早上二年的《周君石笙墓志铭》的写成之日,恰好是先生的《标准草书》成型之时。
单以其中的草书论,也似乎可以说,先生仿佛是在用作品的实践,默默地,为自己所主张的“易识,易写,准确,美丽”这一改进草书的“四原则”,作着形象生动的示范和注释。
如有兴趣,无妨将这个拓本中的诸多草体字拿出,跟《标准草书》中的同一字体细细比对着去看,这时,你当会发现,它们之间,原有那么密切的血缘关系!另外,此件作品的章法,也做到了即谨严又活泼,张驰有度,收放自如。
纵观全篇32行,前半部分,行均24字,而后则渐趋奔放,渐次减少为每行23字、22字,如同一阕华美的乐段,由弱到强,有低走高,由慢而快,直至推向高潮,一如孙氏之《书谱》节奏的前后变化转换那样。
可谓:于书大美,尽在个中了!
写到此,忽地联想到于右任先生一件与碑石有关的往事来。
1940年,为免于自己多年来搜集购藏的,以魏墓志为主近三百方碑石毁于战乱不测,他曾委托好友杨虎城将军,将其从北平运回西安,并捐藏西安碑林。
先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呕心沥血,矢志不渝,于此可见一斑。
可同样是作为当代文化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先生自己的书艺作品,比如这方《周君石笙墓志铭》刻石,却不幸毁于“文革之祸”,抚今追昔,令人不胜唏嘘!万幸的是,原石虽殁,佳拓尚存,于翁九泉有知,亦当为此稍稍释然了!
更多书画作品.书画故事.书画收藏知识可加公众微信:德风堂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