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教案反思评价

初中地理教案反思评价

初中地理教案反思评价本次教学内容为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气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的类型、成因和影响因素,掌握气候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气候现象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气候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候的定义、类型和成因。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5. 总结提升:强调环境保护,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气候变化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候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下:1. 对气候类型的介绍较为详细,但对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气候体验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对气候的理解较为抽象。

2. 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3. 课堂练习环节,题目难度不够,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后作业的布置较为简单,缺乏对学生深入研究的引导。

针对以上不足,我对今后的教学进行如下改进:1. 在导入环节,增加更多关于气候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气候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小组讨论环节,注意引导学生的参与,可采用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方式,提高课堂氛围。

3. 提高课堂练习的难度,设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以便更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 丰富课后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明确了今后的改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初中地理_中国的气候 中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中国的气候  中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已经基本成熟,对本部分知识已经认识和了解,只是很多学生已经忘记具体的知识点,因此在复习教学中需注重系统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

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主要通过教师引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的模式,来让学生观察、类比、分析、归纳、总结第二章第二节所学知识和地理思维。

效果分析教学复习的过程,是知识总结的过程,也是地理思维形成的过程。

知识的落实是课堂的明线,思想方法的指引是课堂的灵魂。

复习过程中,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出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再出示复习目标让学生自主互动完成,再一一通过小题来突破目标,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能力,又让学生形成了地理思维。

教材分析本章属于湘教版版《地理》八年级上册P32——45,主要内容其中,以学会分析总结中国的气候特点及其原因为重点。

本章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地理思维。

评测练习1.下列城市中,一月平均气温最低的是A.哈尔滨B.北京C.武汉D.广州2、与我国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的年等降水量线是A.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C.10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D.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3、下列地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B.东北平原C.塔里木盆地D.华北平原4、山东省主要位于()A.中温带、半干旱地区B.暖温带、半湿润地区C.亚热带、湿润地区D.热带、干旱地区5、下列省区中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广的是()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黑龙江省C.甘肃省D.湖南省6、山东省的作物熟制是A.一年一熟B.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C.一年两熟到三熟D.一年三熟7、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这是因为我国A .季风气候显著B.夏季普遍高温C.气候复杂多样D.雨热同期8.我国能够大量引进国外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并能找到适合的生长地区,最主要的原因是:A.国土广大B.平原面积辽阔C.地形复杂多样D.气候复杂多样9、我国与一月份0℃等温线相一致的等降水量线A、1600mmB、800mmC、400mmD、200mm10、下列地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B.东北平原C.塔里木盆地D.华北平原11.下列地区中,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A.吐鲁番盆地 B.东北平原C.青藏高原 D.四川盆地12.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的影响B.地形的影响C.冬季风的影响D.洋流的影响13.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下面哪条线一致A.北回归线B.赤道C.7月20“C等温线D.1月0℃等温线14.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A.台湾的火烧寮B.吐鲁番盆地C.曾母暗沙D.珠江三角洲15.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A.由西北向东南递减B.由南向北逐渐减少C.由东南向西南逐渐减少D.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16.一年当中,我国降水多集中在A.冬春季节 B.春夏季节 C.夏秋季节 D.秋冬季节17.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季由南向北的变化情况是A.出现的时间愈来愈早 B.持续的时间愈来愈短C.持续的时间愈来愈长 D.结束的时间愈来愈晚18、我国的季风气候显著,其主要原因是A.地形复杂多样B.纬度位置的影响C.海陆位置的影响D.地势的影响19、下列地形区位于非季风区的是A.山东丘陵B.长江中下游平原C.南岭D.准噶尔盆地20、我国北方的雨季A.开始早、结束晚B.开始晚、结束早C.雨季短、降水多D.雨季长、降水少21..夏季风势力很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我国往往出现A.南涝北旱B.南旱北涝C.南北皆涝D.南北皆旱22、属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上的山脉是A、大兴安岭B、太行山C、巫山D、雪峰山23、我国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比大多数国家偏北,这是因为我国( )A.季风气候显著B.气候复杂多样C.夏季普遍高温D.年降水量多24、下列城市中,位于非季风区的是A.拉萨 B.乌鲁木齐C.哈尔滨 D.昆明25、下列地区中,雨季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是()A.南部沿海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东北地区D.华北地区9、下列叙述中,不是我国气候特征的是A.大陆性特征明显B.季风气候显著C.海洋性特征显著D.气候复杂多样2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读玉门关”,“春风”是指()A、冬季风B、夏季风C、偏北风D、偏南风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高,还需要对部分提高型的问题加以练习.学生回答问题思考问题还较完整,师生合作还可以.但是还存在不足之处: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发现1.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比较弱.2.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够规范,课标分析:1、学会归纳中国的气候特征2、理解中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3、进一步明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4、了解大陆性特征明显。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中国的气候》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中国的气候》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气温和温度带【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和划分地区,明确气温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比较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2、自学、合作、探究,开拓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和划分地区难点: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教具使用】中国1月、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图【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复习: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是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______________;同纬度的海洋气温同纬度的陆地气温____________;同纬度陆地海拔高处的气温较周围_______________。

2、气候 ___是我国气候主要特征之一。

3、气温分布特点:(1)冬季:南北气温______________,南方____________,越往北气温越_______________。

(2)夏季:南北普遍___________________。

4、温度带:(1)一年中把大于等于10°C持续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称为______________,该数值越大,反映作物的______________越长。

(2)划分:根据_____________多少,在我国从北至南习惯上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

青藏高原则属于以_______________为特征的_________________区。

(3)概况二、探究展示:5、阅读教材P32图2-22“中国1月平均气温”,完成下列问题。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使学生掌握中国气候分区及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和图表的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的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及气候分布规律。

难点: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气候分区。

三、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分布特点。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的气候特点为例,引导学生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2. 教学地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气候分区图。

3. 教学课件:中国气候特点及分布的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中国气候特点及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 介绍中国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

2. 讲解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等。

3. 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变,高原地区具有特殊气候特点。

4. 讲解气候分区:根据气候特点和分布规律,将中国划分为五个气候区。

3. 课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判断气候类型及气候区的分布。

教师及时进行讲解和解答。

4.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及气候分布规律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制作一份关于中国气候特点和分布的手抄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中国气候分区及特点1. 讲解中国气候分区:根据气候特点和分布规律,将中国划分为五个气候区,分别为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高原气候区和干旱气候区。

2. 分析各气候区的气候特点: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高原气候区高寒特征明显,干旱气候区降水稀少。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使学生掌握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气候特点2.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的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特点和类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讲解:a. 讲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等。

b. 介绍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c. 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3. 课堂互动:a. 提问学生关于气候类型和影响气候因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国气候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及影响气候因素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气象知识和气象事业的发展。

2.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实地了解气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过程。

3. 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高学生的气象科学素养。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中国的气候》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中国的气候》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1、图2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图1等温线排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图2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

〔启发引导〕根据上面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⑤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

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

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

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5)读图2—27,找出我国划分的干湿地区和其分布地区?
(6)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主要植被类型是什么?你的家乡属于哪一类干湿地区?
(7)干湿地区的分界线与哪些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
2、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探究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三)学习任务三: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洋流分布规律的总结,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地区气候类型农产品
长江三角热带季风气候羊毛
内蒙古温带大陆性气候香蕉
海南岛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
2、小组交流: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为什么中国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等类型?
回答
为不同温度带选择适当熟制,识别水果产地
四)小组交流,总结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我国冬夏季气温的特点以及零度等温线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景观图片(黑龙江白雪皑皑的图片和海南岛春意盎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地区为何同在中国,同一季节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区别?(两地气候不同)。那么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教师点拨:
南北气温相差很大的原因,很多同学都以为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也是自我国北方,实际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我国夏季大多地区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空气稀薄,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湘教版八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

教案:中国的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32-P45。

主要包含“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

2.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熟悉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资料说明中国气温和降水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气温和降水两个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为线索,重点介绍了其分布的特点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气候特点进行了概况总结。

教材内容包括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气候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介绍候鸟老人从东北飞往海南过冬的现象,引出气候对动植物迁徙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1.展示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及其原因。

2.讲解温度带的概念及其分布,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果种植区域),让学生理解温度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降水的分布特点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逐月分配图,引导学生分析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点。

2.讨论降水对农业生产、河流水量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强调降水不均匀性带来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1.设计填空题和选择题,检测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的理解情况。

例如:2.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

3.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自南而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四、归纳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
地理的学习有利于同学们了解和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关于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的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复杂多样;二、季风气候显著。

三、多特殊天气;四、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运用了多媒体教学。

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

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

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复杂多样;二、季风气候显著。

三、多特殊天气;四、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运用了多媒体教学。

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

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

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
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三) 一.引入新课:
师生共同展示分别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有代表性的图片或资料,如东北黑土地上的滚滚麦浪、长江三角洲的河网水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悠悠驼队、青藏高原的雪山冰川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差别,探讨原因:这些景观的差别除了由于地形因素造就之外,还与什么原因有密切关系?气候。

教师启示:一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由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决定,因此气候的差异也就体现在气温与降水的差别上。

这节课我们首先研究我国气温的分布有何差异性。

二.讲授新课:
一.读图分析归纳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1.阅读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的等温线分布图,观察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方向。

(1月
份气温分布代表我国的冬季分布)。

⑴.观察图例,图中按我国气温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为几种类型的地区?8种。

⑵.这种区域的划分界线是依据什么划分的?等温线。

⑶.图中画出了几条等温线?7条。

⑷.每两条相邻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漠河地区除外)8℃。

⑸.我们观察每一条等温线的分布(利用课件逐一演示每一条等温线的延伸方向),要求学生按气温的高低在图上依次找到7条等温线,其分布特点如何?等温线按数值由低到高、由北向南排列,大致呈东西方向延伸。

⑹.由等温线分布特点可看出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越往南去,气温越高,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2.按同样思路阅读我国7月份平均气温的等温线分布图,观察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方向。

(7月份气温分布代表我国的夏季分布)。

⑴.观察图例,图中按我国气温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为几种类型的地区?5种。

⑵.这种区域的划分界线是依据什么划分的?等温线。

⑶.包括实线和虚线绘出的两种等温线,图中共画出了几条等温线?5条。

⑷.每两条相邻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4℃;
每两条相邻实线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8℃
⑸.如果按冬季气温分布图上的温差,每两条相邻等温线之间保持8℃的温差,那图中可能绘出几条等温线?3条。

⑹.对比冬夏气温分布图,同样的国土范围,按同样的温差大小绘出等温线时,冬季有7条,夏季只有三条,这说明什么?我国各地冬季温差大,夏季温差小。

⑺.观察等温线的分布(利用课件演示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在图上依次找到5条等温线,其分布特点如何?等温线按数值由低到高、由北向南排列,大致呈东西方向延伸。

⑻.由等温线分布特点可看出我国夏季气温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越往南去,气温越高,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⑼.结合我国冬季、夏季等温线及气温分布特点总结无论冬夏,我国等温线的分布大致都呈东西向延伸,南北向递变,南方总比北方气温高。

⑽.南方总比北方热,说明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纬度因素(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3.教师引导观察:
⑴.1月份平均气温的等温线分布图上找出一条特殊等温线并描绘出来0℃等温线(加粗表示)。

⑵.0℃等温线分布的位置如何?0℃等温线的东段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延伸分布。

⑶.0℃等温线的东段的延伸分布体现了什么因素对气温的影响?纬度位置(东西向延伸);
0℃等温线西段的延伸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东北向西南延伸),原因何在?地形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

⑷.地形因素对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有影响吗?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多数地方的7月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惟独青藏高原地区及天山成为我国夏季的低温地区,局部地区的平均气温在8℃以下。

⑸.1月份平均气温0℃等温线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其南北有何差异?河流水文特征、天然植被、耕地类型、农作物品种等;
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气候条件。

4.阅读32页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及1、7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了解我国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 30.6℃,最暖热的地方是海南省16℃以上;
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33℃,低温地区是青藏高原8℃以下。

承转: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别,造就了南北热量差异,因而也对农业生产有深刻影响,为了有利于农业生产,根据各地的热量差异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

5.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引导观察划分界线:
⑴.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活动积温反映热量条件,是温度带的划分指标。

⑵.什么是活动积温?见课本介绍。

⑶.以活动积温为指标,全国划分了多少个温度带?五带一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面积广大、情况复杂,不属于任何一个温度带)。

⑷.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如何分布?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延伸分布,与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的0℃等温线基本一致。

⑸.宁夏处在什么温度带?中北部属中温带,南部属暖温带。

⑹.观察各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和行政区的对应关系,填写表格:
地形区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
所属温度带
行政区山东省陕西省海南省宁夏
所属温度带
三.课堂小结:
1.引导分析,得出结论:
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纬度因素;同时地形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夏季表现尤为突出。

2.完成地理填充图册1516页内容。

四.教后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践,联系常州、上海市的生活环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经历激发学习兴趣;注意引导
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分析方法,联系世界地理部分中的案例,自主剖析我国气温分布的特征及成因,从而进一步培养其自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切忌教师越俎代庖,包办代替。

看过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的还看了:
1.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集
2.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3.八年级上地理河流学反思
4.九年级地理课文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