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1

合集下载

【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练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练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练习题及答案1.【南京师范大学】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A:色觉B:知觉(正确答案)C:感觉D:统觉答案解析:考点 1.4.1.1 一、什么是知觉。

(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2)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2.【统考】向远方直线延伸的两条平行铁轨看起来逐渐聚合,个体据此判断距离。

他所依赖的单眼线索是()A:视轴辐合B:线条透视(正确答案)C:运动视差D:运动透视答案解析:考点 1.4.3.3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线条透视是指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的现象。

A项,视轴辐合属于双眼线索;C项,运动视差是指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得慢,方向相同的现象;D项,运动透视是指近处物体视角大,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大,而远处物体视角小,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小,因而产生不同的速度的现象。

3.【华中师范大学】属于深度知觉中双眼线索的是()A:视差(retinal disparity)(正确答案)B:直线透视(linear perspective)C:纹路梯度(texture gradient)D:调适作用(accommodation)答案解析:考点 1.4.3.3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中的双眼线索是双眼视差。

4.【北京师范大学】(UX方向)相比远处的物体,视网膜上近处的物体移动得更快是因为()A:汇聚B:运动视差(正确答案)C:纹理梯度D:旋转的眼球震动答案解析:考点 1.4.3.3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运动视差是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不同。

近处的物体视角大,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大,而远处的物体视角小,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小,因而产生了不同的速度印象。

5.【南京师范大学】下列哪项不是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A:空气透视B:结构梯度C:运动视差D:视野单像区(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考点 1.4.3.3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_真题-无答案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_真题-无答案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总分300,考试时间180分钟)单选题1. 1.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诊断与治疗个体的心理障碍,改善人们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

(2010年)A. 教育心理学B. 发展心理学C. 生理心理学D. 临床心理学2. 2.在裂脑人实验中,假如给被试左视野呈现“苹果”图片。

右视野呈现单词“杯子”,他能顺利完成的任务是( )。

(2016年)A. 用左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苹果B. 用右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苹果C. 用左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杯子D. 口头报告看到了“苹果”3. 3.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

(2011年)A. 顶叶、额叶、颞叶、枕叶B. 顶叶、枕叶、颞叶、额叶C. 枕叶、额叶、顶叶、颞叶D. 枕叶、颞叶、顶叶、额叶4. 4.剥夺人的快速服动睡眠后,让其重新入睡。

其快速眼动睡眠通常会()。

(2016年)A. 增加B. 消失C. 减少D. 没有变化5. 5.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2015年)A. 棒体细胞是夜视细胞,对波长较短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B. 棒体细胞是明视细胞,对波长较长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C. 锥体细胞是夜视细胞,对波长较长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D. 锥体细胞是明视细胞,对波长较短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6. 6.以可见光波的长短为序,人类感觉到的颜色依次为()。

(2009年)A. 红黄绿紫B. 红绿黄蓝C. 紫红黄蓝D. 红紫蓝绿7. 7.在夜空中,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误以为浮云后面的月亮在动。

这种现象称为()。

(2016年)A. 运动后效B. 诱导运动C. 自主运动D. 动景运动8. 8.当人们第一次看到下图时,往往只看到一些凌乱的斑点。

经提示这是一幅骑马后,人们就觉得像所提示的内容,这主要体现的知觉特性是( )。

【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练习题

【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练习题

【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练习题1.【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A:心理B:心理现象C:心理学(正确答案)D:心理过程答案解析:考点 1.1.2.1 一、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解析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在心理学中,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的是()A:普通心理学(正确答案)B:发展心理学C:生理心理学D:心理生理学答案解析:考点 1.1.2.3 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解析在心理学中,普通心理学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

它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

3.【南京师范大学】需要在控制条件下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是()A:观察法B:心理测验法C:相关法D:实验法(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考点 1.1.3.2 二、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学研究方法。

其主要方法有观察法、心理测验法、相关法、实验法、个案法和调查法。

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通过操纵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变化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4.【南京师范大学】在实验法中,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称()A:自变量B:因变量(正确答案)C:无关变量D:控制变量答案解析:考点 1.1.3.2 二、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解析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被试反应或内外的变化,是研究者要观测并记录的。

5.【江西师范大学】当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用()A:观察法(正确答案)B:调查法C:实验法D:测验法答案解析:考点 1.1.3.2 二、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解析 (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2)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有问卷调查和晤谈法两种方式。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来解释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内在关系的方法。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简述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皮亚杰的发展观的异同,以及两种发展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正确答案:(1)相同点①都强调主体的活动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②都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不同点①皮亚杰认为个体发展是生物适应的过程,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制约,强调人的社会本性。

②在发展的关键问题上,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儿童的独立探索活动,成人的直接教育是不重要的;维果斯基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环境、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智力发展的质量。

③在发展是否存在阶段性上,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存在阶段性;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没有绝对的阶段。

④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上,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维果斯基认为语言的发展决定思维的发展。

(3)对教学实践的启示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启发我们,要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要探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由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启发我们,要对儿童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建构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

根据儿童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思维水平来设计教育训练活动。

涉及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2.简述判断声源方向的主要线索。

正确答案:对声源方向的判断,主要有三种线索:双耳强度差、双耳时间差和双耳周相差。

双耳强度差:当双耳与声源的距离不同时,会产生强度上的差异,声源很少发自人体的正中面,这样它与双耳的距离之差就会导致双耳声强差。

强度差不仅与方向有关,还与波长有关。

双耳时间差:来自非正中面的声音,不仅会产生双耳强度差,还会产生双耳时间差,它是辨别声音方向的重要线索。

双耳周相差:当声源不在正中面上时,声波是由一系列正压和负压组成的,因此最大的正压到达两耳的时间不同,声调在两耳产生周相差。

涉及知识点:实验心理学3.简述人格大五理论。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历年真题试卷汇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历年真题试卷汇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单项选择题1.认知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 )。

(2017年)A.外显行为B.意志过程C.情感情绪D.心理机制正确答案:D解析: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奈瑟、西蒙。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不是被动的刺激接收者,人脑中进行着积极地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着重研究的是心理机制。

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特别是认知神经生物学机制,才能真正解释脑的秘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行为主义研究人的外显行为。

本题需考生熟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主要的心理学流派为考研高频考点,需考生准确记忆各个流派的理论观点、代表人物等。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2.下列心理学派与其代表人物,正确匹配的是( )。

(2010年)A.机能主义—冯特B.格式塔—铁钦纳C.人本主义—罗杰斯D.构造主义—詹姆斯正确答案:C解析:冯特开创了构造主义,是构造主义的奠基人,铁钦纳是该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

该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机能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威还有安吉尔,主张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现者有斯金纳、班杜拉等。

人本主义学派由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主张研究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

格式塔学派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创立,代表人物是苛勒,强调心理作为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本题需要考生熟记各个流派的主要任务、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对心理学的认识。

各个心理学流派的内容几乎每年考试都会涉及,需要考生熟记并掌握。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3.病人因颞叶受伤而导致受损的功能主要是( )。

(2016年)A.听觉B.视觉C.嗅觉D.味觉正确答案:A解析:视觉区:位于枕叶,接受来自眼睛的光刺激。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情绪专题)附答案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情绪专题)附答案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情绪专题一、单选题1.在情绪反应中,与愤怒情绪产生关系最密切的神经中枢是( )。

(统考2018研)(A)杏仁核(B)小脑(C)桥脑(D)延脑2.积极情绪有助于拓宽注意的范围,促进问题的解决,这体现了情绪的( )。

(北京师范大学2017研)(A)组织功能(B)动机功能(C)适应功能(D)社会功能3.小王开车行驶在马路上,突然从路边窜出一条狗,此时他顾不上多想,迅速转动方向盘并急刹车,刹车之后,他才感觉自己的心砰砰乱跳,呼吸急促,觉得害怕,能够较好地解释该现象的情绪理论是( )。

(统考2015研)(A)詹姆斯——兰格理论(B)坎农——巴德学说(C)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D)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4.下列情绪理论中,强调对生理唤醒进行认知解释的是( )。

(统考2014研)(A)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B)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C)阿诺德的情绪理论(D)伊扎德的情绪理论5.“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一种( )。

(华东师范大学2013研)(A)激情(B)心境(C)应激(D)热情6.在情绪研究中,研究者长期以来争论的主要问题是( )。

(统考2011研) (A)情绪的产生是否与生理活动有关(B)情绪是否具有动机功能(C)情绪和认知是否相互独立(D)基本面部表情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二、简答题7.什么是情绪?它具有哪些功能?8.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研究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有什么意义?9.情绪分类的依据是什么?10.试论述情绪的中枢机制,脑的不同部位在情绪产生中有什么作用?11.试论述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它们在情绪产生中有什么作用?12.什么是表情?表情有哪些功能或作用?13.詹姆斯——兰格理论对于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有什么意义?14.坎农——巴德学说在情绪理论中有什么地位与作用?15.什么是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该理论的实质是什么?16.试述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和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包括A.心理过程与结构B.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C.心理的脑机制D.心理与环境的关系正确答案:A,B,C,D解析: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概括起来,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包括:(1)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它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如认知过程、情绪过程等。

(2)心理结构。

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3)心理的脑机制。

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

心理学家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脑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在生物进化的不同阶段和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活动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之间的关系。

(5)心理与环境的关系。

人的心理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通过人的行为作用于环境,进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动。

因此,心理学也要探究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因此,本题应选ABCD。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包括( )。

A.过滤器理论B.认知资源理论C.后期选择理论D.双加工理论正确答案:B,D解析:认知资源理论:卡尼曼提出了认知资源理论,把注意看成是对刺激进行识别和加工的认知资源,其容量或能量是有限的。

双加工理论:该理论由谢夫林等人提出,他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加工。

自动化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不需要随意注意,认知加工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它需要注意的积极参与,要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

知识模块:意识和注意3.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化研究发现,定位在右半球的功能有( )。

A.艺术欣赏B.逻辑推理C.知觉空间关系D.情绪正确答案:A,C,D 涉及知识点:普通心理学4.注意的知觉选择理论包括A.过滤器理论B.衰减器理论C.后期选择理论D.认知资源理论正确答案:A,B解析:注意的知觉选择理论强调注意的作用在于识别信息,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只有被注意的信息才能被识别。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历年真题试卷汇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历年真题试卷汇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单项选择题1.1967年《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该书的作者是( )。

(2016年)A.斯腾伯格(R.Sternberg)B.布鲁纳(J.Bruner)C.奈塞尔(u.Neisser)D.西蒙(H.Simon)正确答案:C解析:认知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不是被动的刺激物接受者,人脑中进行着积极地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

认知心理学认为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特别是认知神经生物学机制,才能真正解释脑的秘密。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派立足于心理学界了。

本题为常识题,也是细节题,需考生熟记。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2.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 )。

(2009年)A.詹姆斯B.斯金纳C.华生D.韦特海默正确答案:A解析: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詹姆斯,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和安吉尔。

华生和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本题需要考生熟记各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研究方法、主要观点等,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3.下列选项中,与有机体的呼吸、吞咽、排泄等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联系的是( )。

(2015年)A.桥脑B.中脑C.延脑D.间脑正确答案:C解析:延脑与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它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又叫“生命中枢”。

桥脑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中脑存在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

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是中转站,下丘脑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该部分考点为高频考点,常以选择形式考查大家,难度不大,但需考生精确记忆。

知识模块:心理学导论4.当看到雄伟壮观的国家体育场“鸟巢”时,你的大脑皮层接收到的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1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2,分数:44.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别是( )。

(分数:2.00)A.认知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构造心理学√D.神经心理学解析:解析:构造主义学派强调用内省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将人的意识划分为基本元素。

神经心理学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学的问题。

3.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是( )。

(分数:2.00)A.电传导B.化学传导√C.反射D.神经回路解析:解析: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4.下列不属于大脑皮层的初级感觉区的是( )。

(分数:2.00)A.视觉区B.听觉C.嗅觉区√D.机体感觉区解析:解析:初级感觉区包括A、B、D三项,分别接受来自眼睛的光刺激,来自耳朵的声音刺激,以及来自皮肤表面和内脏的各种刺激。

5.正常人能够分辨出的最小视角约为( )。

(分数:2.00)A.1分度√B.2分度C.3分度D.4分度解析:解析:视角是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光点射人眼后交叉通过节点时形成的夹角。

若视角太小,在视网膜上形成的两点像距太近,人眼就很难区分出来。

一般正常人能够分辨出的最小视角约为1分度。

6.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知觉的理解性的作用的是( )。

(分数:2.00)A.理解有助于知觉的选择性B.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C.理解有助于知觉的准确性√D.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期待与预测解析:解析: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有助于知觉的选择性;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知觉的理解性有时会产生定势,影响准确性。

7.早晨起床后背诵外语单词的效果好,重要的原因是没有( )。

)2.00(分数:A.超限抑制B.倒摄抑制C.延缓抑制D.前摄抑制√解析:解析:早晨起床时,经过一晚的休息,没有刚刚所学的内容的前摄抑制,所以记得好。

而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后面学的内容就会对前面学的内容进行抑制,即会发生倒摄抑制。

晚上临睡前,人的记忆力也比较好,是因为没有倒摄抑制。

8.儿童遇到熟悉材料时能应用分类记忆策略,而在遇到陌生材料时,却不能应用该策略。

这说明儿童的策略应用受( )制约。

(分数:2.00)A.思维能力B.反省认知C.年龄D.相关知识√解析:解析:儿童对熟悉材料有相关的知识和表征,所以能够很好地利用分类记忆策略;而对陌生材料没有相关的知识,因此策略受到局限。

这是由于儿童的抽象思维不强,没有办法通过表面的问题找到问题的共同特征。

9.笔为剑小时候喜欢在自己家里的一把椅子底下钻来钻去。

有一天,再次钻椅子的时候,却卡住了身子,动弹不得。

笔为剑的爸爸只好拿锯子把椅子锯开,一边锯一边说:“孩子啊,你的身体已经长大了。

”笔为剑之前以为自己还能再次顺利地钻过椅子,是因为他已经产生了( )。

(分数:2.00)A.皮格马利翁效应B.约翰.亨利效应C.功能固着D.定势√解析:解析:定势,指的是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活动的准备状态。

功能固着是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很显然,这个题选D。

很多人可能没见过“约翰·亨利效应”这个词,你可以“百度一下”,它属于期望效应的一种。

在考试的时候,如果四个选项里恰有一个是你没见过的,那它十有八九不是正确答案。

10.有两个男人同时追求小颖。

一个英俊潇洒,一个腰缠万贯,小颖为此很为难,不知道该选择谁。

这是( )。

(分数:2.00)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解析:解析:这里有两个目标同时吸引人,因此是双趋冲突。

注意,题中没有涉及两个男人的缺点,虽然我们也承认,世界上没有完美男人。

11.薇薇安向同学借200块钱,遭到拒绝。

然后薇薇安就问“借100块钱行不”,同学就同意了。

这个例子属于( )。

(分数:2.00)A.留面子效应√B.登门槛效应C.社会助长D.认知失调解析:解析:社会心理学中有这样的一种现象,如果一开始就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被拒绝之后,接着向他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的要求的可能性会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要求的情况大得多,这就是留面子效应。

B项登门槛效应则与之相反——先提出很低的要求使对方不至于太反感,然后项也叫社会促进,讲的是当有旁观者存在的时候,个体的表现会更好。

C再逐渐提出更大的要求。

.12.小明在数学考试中考得很差,回家后母亲询问考试情况时,小明抱怨说考试题目难,老师阅卷很严格,导致他此次考得差。

小明的这种归因具有( )。

(分数:2.00)A.自我服务偏差√B.自我中心偏差C.自我设阻D.社会比较解析:解析:自我服务偏差又称自利偏差、自主归因,指一般人对于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那些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否认自己应负的责任。

自我中心偏差是指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

比如说,大学宿舍的同学都认为某次宿舍获得“文明寝室”的大部分功劳应归于自己。

自我设阻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做法,比如说高考对于每个考生来说意义重大,谁都没有绝对的把握,万一考砸了会受到别人的嘲笑和轻视,为了避免这种不愉快的后果,有些考生可能会采取自我设阻的技巧,例如考试时忘戴眼镜,如此做是为了将来万一考砸了有条退路,将失误归咎于这些因素,从而减少个人对行为后果的责任。

社会比较指个体将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进行比较。

13.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这可以用( )来解释。

(分数:2.00)A.视觉对比B.侧抑制√C.明暗对比D.视觉适应解析:解析:由于相邻细胞间存在侧抑制的现象,来自明暗交界处的亮区一侧的抑制大于来自暗区一侧的抑制,因而暗区的边界显得更暗,同样道理,亮区的边界显得更亮。

这种重要的视觉现象被称为马赫带。

14.辅导员通过搜集和分析小月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是( )。

(分数:2.00)A.调查法B.个案法√C.测验法D.观察法解析:解析:由于题干中提到某个独立个体,故应该很快确定为个案法。

或者通过逐个概念同忆也可得出正确答案。

15.不能反映注意分配的是( )。

(分数:2.00)A.边吃饭边看书B.上课时做白日梦√C.自弹自唱D.边听课边做笔记解析:解析:注意分配是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放在主体想完成的各项任务上,而上课时做白日梦则是注意力分散,主体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16.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这与( )有关。

(分数:2.00)A.注意的选择性√B.随意性注意C.不随意注意D.注意的分配性解析:解析:参见“注意的选择性”的定义。

17.在路上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名字,但确定是认识的,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分数:2.00)重现A.B.保持C.回忆D.再认√解析:解析:记忆提取的方式包括再认和回忆。

见到小时候的伙伴,能够再认但是不能回忆。

因此,这时的心理活动是再认。

18.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人们所采取的策略是( )。

(分数:2.00)A.算法B.手段一目的分析√C.逆向搜索D.爬山法解析:解析:河内塔问题需要比较圆盘当前的状态和目标状态,为了达到目标可以倒退几步,属于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最好将这种书上常举的例子牢记在心。

19.与积极情感有关系的脑组织是( )。

(分数:2.00)A.杏仁核B.海马C.左侧前额皮层√D.右侧前额皮层解析:解析:前额皮层(PFC)的各部分与情绪有关,机能具有不对称性,其中,左侧PFC与积极情感有关。

20.归因偏差有很多种,下面哪种属于基本归因错误?( )。

(分数:2.00)A.司马紫衣认为论文写作期间的焦虑是由于能力不足造成的B.司马紫衣认为论文写作期间的焦虑是由于导师给予的压力太大C.司马紫衣认为论文写作期间的焦虑是由于自己是个容易焦虑的人D.司马紫衣的同学认为司马紫衣在写作期间的焦虑是由于他本人是个容易焦虑的人√解析:解析:A属于内归因,不属于归因偏差;B是自利偏差;C是自发特质推论。

21.人脸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情作用。

一个人失恋时的忧伤情绪主要是通过( )表达出来的。

(分数:2.00)A.眼睛√B.前额C.脸颊D.口部解析:解析:艾克曼(1975)的实验证明,人在表达忧伤时,眼睛最重要。

22.下列能力中,哪一项存在性别差异?( )。

(分数:2.00)A.观察力B.记忆力C.想象力D.空间能力√解析:解析:一般智力基本没有性别差异,特殊智力有性别差异。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属于一般智力。

二、多选题(总题数:6,分数:12.00)23.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神经元具有的功能有( )。

(分数:2.00)A.传导√B.联结C.兴奋√抑制D.解析:解析:神经元具有兴奋和传导两种功能。

抑制是突触具有的功能。

24.曾经有人问国外某著名的心理治疗师,以他在心理治疗领域从业四十多年的经验,对人生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那个治疗师沉吟片刻以后回答,“有两个收获,一是对不确信的事物忍受力更强了,不再那么容易焦虑,另外一个是,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了。

”按照能力的划分,你觉得这个心理治疗师所说的包括能力的哪些类别?( )。

(分数:2.00)A.一般能力√B.特殊能力C.液体能力D.晶体能力√解析:解析:首先,这个治疗师所说的能力属于一般能力,与具体的专业领域相关性不是太大,另外,承受焦虑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后天学习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因此也属于晶体能力发展的范畴。

25.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 )。

(分数:2.00)A.知识经验√B.思维定势√C.表征√D.暗示解析:解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知识表征的方式、定势、功能固着与变通、动机、情绪和人际关系。

暗示也能影响问题的解决,但不是心理因素。

26.情绪和情感有哪些功能?( )。

(分数:2.00)A.适应功能√B.动机功能√C.组织功能√D.信号功能√解析:解析:这四个都是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27.关于侵犯行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分数:2.00)A.工具性攻击是一种源自愤怒的行为B.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目标的达成上受到阻碍时,他做出攻击反应的可能性提高√C.攻击行为通常通过观察和模仿其他人的行为而获得√D.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目标的达成上受到阻碍时,他做出攻击反应的可能性降低解析:解析:A选项错,那是敌对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作为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例如橄榄球员的防守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