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评课稿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评课稿一、引言本文是对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这一章节进行评课的文档。
通过评课稿的形式,我们将对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节,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 了解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和特点; - 掌握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方法; - 能够描述和区分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 - 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和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区分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并理解其特点和生态功能。
3. 教学内容本章节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 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和特点;-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 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方法; - 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的特点和生态功能。
4. 教学方法根据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如: - 观察法:通过观察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标本和图片,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动物特征; - 比较法:让学生比较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和分享对无脊椎动物的理解和认识; - 实践探究法: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和采集无脊椎动物,通过实践感知生物多样性。
三、教学效果评价1. 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物展示、图片展示和互动提问等。
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丰富的教学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了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进行理解和记忆。
2. 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他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了初步的理解。
他们能够描述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的特点和生态功能,并理解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 教学效果评价根据观察和学生的回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理解程度较好,能够描述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的特点和生态功能;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分类方法,将不同的无脊椎动物归类; - 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的认识有所提高,能够意识到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和作用。
(新)济南版生物七上《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一等奖)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组实验能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的比照分析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
2.通过对各种生物的认识,了解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重要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根本特征。
【教学难点】区分某种无脊椎动物的类群。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地球上的动物可以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讲授新课一、腔肠动物1.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
请同学们观看录像,播放水螅的捕食过程,边放录像边讲解。
讨论:〔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指导学生讨论。
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
2.向同学们展示一些腔肠动物的图片,通过展示图片和同学们讨论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1〕沿海岸的珊瑚礁,能稳固海岸。
〔2〕珊瑚礁可以制成石灰及水泥,以作建筑材料。
珊瑚也可作欣赏及装饰用。
〔3〕部份水母,例如海蜇,可供食用。
〔4〕腔肠动物的刺丝囊对人体有伤害性,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二、扁形动物设问:请同学们观看涡虫图片,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螅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对。
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教学设计

(2)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写作能力;
(3)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Hale Waihona Puke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对生物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1.知识储备: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些生物基础知识,但关于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分类和特征了解有限,需要在本章节中进行深入学习。
(2)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生物进化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无脊椎动物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
2.教学新课:
(1)讲解无脊椎动物的定义、主要特征;
(2)介绍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引导学生学会分类;
(3)结合生物图鉴、实物模型等,让学生观察各类群的主要特征;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无脊椎动物类群,讨论其分类特征、代表性生物等。
(2)小组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介绍本组讨论的成果。
(3)教师点评:对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补充遗漏,巩固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无脊椎动物的知识?
(2)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无脊椎动物的定义、分类特征、主要类群以及代表性生物等。
(3)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无脊椎动物的丰富多样性,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出贡献。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4 济南版

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教学目标:1、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了解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重点)3、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观察水螅的形态结构及对刺激的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水螅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等特征,引导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通过对水螅生活环境的分析,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
动物界除了原生动物外,其余都是多细胞动物。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研究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对于草履虫结构生理特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腔肠动物在进化上的重要地位,也更进一步了解腔肠动物是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课前准备水螅,水蚤,水螅的纵切片;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吸管;清水等用具,幻灯片,多媒体。
自主学习(8分钟)二.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本P72—73页,将主要知识点在课本上做出标记,对重点内容强化理解和记忆,8分钟后检查自学成果,比谁学的好、记的牢。
思考下面问题:1、什么是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2、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3、水螅的外部形态是怎样的?4、水螅的结构如何,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5、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6、常见的腔肠动物有哪些?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认真默读课本;带着思考题进行自学。
并以小组为单位对思考题进行认真地讨论2.从课本上找到并标记思考题的答案;通过学生自学,基本了解本节的主要内容。
无脊椎动物的类群以及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大致的认识,为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多万种,按照体内脊认真听讲 1.用实验,合作探究(18分钟)柱的有无分为: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包括原生、腔肠、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动物)等。
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通过读教材P72小标题“腔肠动物”第一段,说出:水螅是生活在陆地上,淡水中还是海水中?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答案腔肠动物:大部分生活在海水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8.关于蝗虫的翅,正确的叙述是下列哪一项?[ ]
A.前翅革质,后翅膜质B.前、后翅都是革质
C.前翅起飞翔作用,后翅保护前翅
D.前翅着生于前胸,后翅着生于后胸
9.将甲乙两只蝗虫做如图的处理,结果是:[ ]
A.甲蝗虫先死B.乙蝗虫先死
C.同时死D.都不会死
10.下列哪项不是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 ]
花官镇中心初中学案
年级
七
科目
生物
课题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课型
新授
执笔人
学科组长
审核人
学案个数
第个学案
教师寄语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识别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说出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各种无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之处。
4、蚯蚓的环带靠近它的( )
A.前端B.后端C.中部D.前、后端各一个
5.将蚯蚓放在干燥环境中,不久就会死亡的原因是( )
A.蚯蚓是穴居动物,怕光B.神经系统受到损害
C.血液循环不通畅D.不能呼吸,窒息而死
6.蝗虫身体体表坚硬的部分是蝗虫的( )
A.角质层B.骨C.外骨骼D.皮肤
7.蝗虫跳得很远,这是因为它的:Leabharlann ]学习内容基本要求
1.体现学习的主要内容(重视基础);2.设计典型例题;
3.精选配套练习;4.高质课堂达标检测。
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习笔记
一、预习导学:(先认真自学课本,后小组内讨论,组内统一答案)
(一)腔肠动物
1、代表动物:水螅:生活环境:水草丰茂的。
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无脊椎动物的类群,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该类群的特征。
2.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共同完善各类群的特征描述。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教师适时总结:这些生物都没有脊椎,它们属于无脊椎动物。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无脊椎动物的概念、特征及其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详细讲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包括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并结合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群的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无脊椎动物的分类特征及其主要类群的识别。
2.生物分类方法在实际观察、比较、分析中的应用。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丰富的无脊椎动物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无脊椎动物的观察、分类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生物世界的热情。
2.通过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价值,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任务,并汇报交流。
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2课时(教案)

济南版生物七年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2课时单元二学科生物年级七学习目标1.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的代表动物。
2.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你认识下列动物吗?你能说出它们所属的类群吗?【蛔虫、涡虫、丝虫、沙蚕、沙蚕、蛭】努力识别引发兴趣讲授新课一、扁形动物视频:扁形动物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是涡虫。
涡虫生活在淡水溪流中的石块下,营自由生活;它以活的或死的蠕虫、小甲壳类及昆虫的幼虫为食物涡虫的身体背腹扁平、形状像柳叶,它是两侧对称的动物,体长有1到1.5厘米。
涡虫的的前端三角形,背脊部隆起,具黑色素斑、颜色较深;身体前端,背部两侧有一对黑色眼点,只感光,不成像涡虫的腹面颜色浅,有口、密生着纤毛;口:位于腹面近体后1/3处,无肛门。
涡虫的口内有一个管着的咽。
咽可以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动物。
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从观看视频对扁形动物有初步了解口排出。
观察可以发现,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就是经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想一想,涡虫的这种体型有什么好处?【绝大多数动物的身体都呈两侧对称,两侧对称的动物,身体可以分出前后、左右、背腹,前端感觉器官集中,能够最先感知到外界刺激,使身体定向运动,身体的两侧或腹面通常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这样的这样的体形使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运动、捕食和防御。
】猪肉绦虫是人体的寄生虫之一,我们常说的米猪肉就是寄生有绦虫幼虫的肉。
肠道寄生虫,身体长达2~4米,依靠头节上的吸盘和小钩固着在宿主体内,通过体壁吸收宿主的营养物质。
它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依靠体表直接吸收小肠中已经消化好的养料。
所以我们要预防绦虫病,对米猪肉严加管理,还要注意饮食卫生。
初中生物七上《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_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②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2.能力目标①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②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占有、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②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通过对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
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
生活中,有些同学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对个体较大、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如蜗牛、蚯蚓、蚌、乌贼、蝗虫、虾、蟹等)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已有了整体的感知。
有些同学通过阅读或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对昆虫及其它无脊椎动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受地域限制,有些动物采集不到,如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从而导致学生对某些无脊椎动物(如桃花水母、沙蚕等)缺乏感性认知。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
继续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考。
己总结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组织交流点拨建构13分钟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自学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动物的种类有哪些?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2. 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哪些类群?过渡:同学们回答的真好!无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类群就是腔肠动物,而水螅就是同学们经常可以见到的腔肠动物?接下来我们就从水螅的身上来寻找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273页中观察水螅实验的图片大家想一想: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它是如何捕获食物的?它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什么特点?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对!(呈圆筒状、体壁很薄、有口无肛门)接下来让我们来观察其它常见的腔肠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通过观察和交流,归纳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说出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水螅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使用操作显微镜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腔肠动物的各种资料
准备实验的材料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水螅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分钟
【导入】:
我们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绿色植物,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
提出问题:这些动物有何不同?
师明确: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过渡语】:各种动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运动着,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使得生物圈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生思考后回答:
生1: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可分为水生、陆生
生2:根据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寄生、自生
生3:根据脊椎的有无可分为有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0分钟这些看似柔弱的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相比那个种类多?它主要包括哪些类群?提出问题
这些机灵可爱还能翻筋斗的小动物大家见没见到过?它叫什么名字?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能采集到?
【过渡语】:它的形态结构及捕食特点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
观察水螅的外部形态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水螅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观察时用肉眼能看清楚吗?我们要借助什么工具?它的体型有何特点?
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
【过渡语】: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水螅身体呈筒状,有触角。
那么它是如何利用自己简单的形体特点进行捕获食物的呢?
水螅身体的两端有何区别?
水螅的触角有什么作用?它如何捕获食物?
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特点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宜的,它的体壁和消化腔有什么样的特点与此捕食相适应呢?
水螅的体型是怎样的?
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
消化腔有什么特点?
复习显微镜的使用
对照课本P73页2.2—3水螅结构示意图观察
你在低倍显微镜下看到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
【强调】:实验过程注意事项:
对光
装片的安放
做实验时各小组按课前分工进行合作。
教师巡视对于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
对整个实验进行结果分析:
生活环境体色体型体壁消化腔运动方式捕食
水螅
【过渡语】:水螅是一种常见的腔肠动物,通过实验你能总结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板书
除了水螅以外还有哪些比较常见的腔肠动物呢?
【扩展】:
这类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生物与人类有何关系?生看书思考回答,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主要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类群。
学生思考回答:
按照各小组成员的分工,明确每个同学的具体任务,按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分组实验。
完成探究问题:
生1.淡水中
生2.看不清楚;要借助放大镜观察;身体呈筒状,有触手。
边观察边记录总结出水螅的捕食特点
生1.一端有触手,另一端没有
生2.用触手抓住食物,经口送入消化腔内
生回顾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在老师的引导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合作,观察水螅的结构。
生1.水螅的体型呈圆筒状。
生2.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
生3.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及时记录观察结果
完善实验结果
小组讨论,总结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多细胞动物,身体呈圆筒状,体壁仅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大多数腔肠动物生活在海洋里,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里。
留约2分钟的时间记忆
生结合课本第73页2.2-4图
加以认识理解
学生思考后回答
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主动建构知识,解决问题。
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
通过观察进行分析、综合。
形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对整个实验结果有更加系统的认识,为总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做好铺垫。
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人的密切关系感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
小结
分钟师引导学生小结,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强调总结助学自我感知进行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梳理。
巩固练习
分钟A类题目
水螅排出食物残渣的方式是
A由肛门排出B由口排出
c由触手排出D由细胞膜排出
水螅体内的空腔叫做
A消化道B消化腔c体腔D内脏
在水螅周围放些水蚤,活水蚤进入水螅体内的方式
A水蚤游到水螅口中B水螅被吞入水螅口中
c水螅被水蚤的触手捕捉,送入口中D水蚤被水螅的触
手撕碎,送入口中
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动物,身体呈,体壁仅由层细胞构成,消化腔。
B类题目
下列腔肠动物中生活在淡水中的是
A海蜇B珊瑚虫c桃花水母D海葵
水螅在生物分类上属于
A腔肠动物B环节动物c扁形动物D线形动物
下列有关水螅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触手可以帮助捕获食物
B只能生活在淡水中
c有口无肛门
D呈圆筒状,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运动
在观察水螅的演示实验中所用工具与其目的搭配不一致的是
A放大镜—水螅外部形态
B吸管—吸取水螅
c盛有清水的培养皿—存放水螅
D高倍镜—水螅纵切片
下列关于水螅生理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水螅先用刺丝麻醉食物,然后用触手送入口中
B水螅捕获的食物经口送入消化腔进行消化
c水螅消化后的食物残渣经口排出
D水螅的体壁由三层细胞构成
观察水螅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水螅在生物分类上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动物。
当食物经过水螅时,水螅发出刺
丝麻醉食物,然后用〔〕
捕获食物,经〔〕,送入
〔〕内进行消化,消化后的
食物残渣经〔〕排出体外。
图中4称为,由
层细胞构成。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及时纠正问题所在。
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以练导学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附件1
实验步骤:
目的要求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描述水螅的捕食特点
材料器具水螅,水蚤,水螅的纵切片;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吸管;清水
方法步骤1、用吸管吸取水螅,放在成有清水的培养皿中,静置几分钟。
用放大镜观察水螅的外部形态
用试管吸取数个水蚤并注入盛有水螅的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水螅捕食水蚤的过程。
对照课本图,在低倍镜下观察水螅的纵切片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以问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串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不断的探究学习,寻求问题的突破点。
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要解决的任务留给学生、把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
分组实验中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想动手、都愿动手,并能按课前的分工有条不紊的进行,把自己的观察用语言总结表述。
老师的及时表扬给了他们自信,增强了他们探究学习的欲望。
整堂课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在“我要学”的触动下学生能够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效果明显。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致使课堂时间的分配上不太合理,今后要加强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