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定义及计算举例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定义及计算举例

15.0
10
5.6 g
8.6 g
4424
4439.0
14
13

24
如何降低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举例1:
• 某院10月份累计DDDs • 全院10月份出院人数 • 全院10月份平均住院日 28846.3 DDDs 6913 人 10.36 天
全院10月份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AUD) 全院10月累计DDDs 100 10月出院人数10月平均住院日 28846 .3 40.28DDD 691310.36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即每100人天)累 计消耗抗菌药物的DDDs。
如何降低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DDDs(用药频度)
该药物消耗总量( g) DDDs 该药物的DDD值
DDD(限定日剂量)值固定不变; DDDs数会因为日剂量、给药频次不同而变化; 若某(类)药物DDDs大,说明用药频度高,对该 (类)药的选择倾向性大
举例2:比如指定某年一月一日共出院甲乙丙三人:
病人甲使用注射用头孢米诺一次2g,一天两次,总共用了6天, 替硝唑注射液一次0.4g,一天两次,总共用了6天;住院天数6天; 病人乙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一次1.0g,一天两次,总共用了2 天;住院天数11天; 病人丙住院5天,未使用抗生素。 计算:查表,分别找出每种指定药物的DDD值。 头孢米诺DDD数=2g*2*6/2.0g 替硝唑DDD数=0.4g*2*6/1.5 头孢呋辛DDD数=1.0g*2*2/3.0g 抗菌药物累计DDD数=头孢米诺DDD数+替硝唑DDD数+头孢呋 辛DDD数=24g/2.0g+4.80g/1.5g+4.0g/3.0g=16.53 总住院天数=6+11+5=22天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16.53/22*100=75.14DDD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配方法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配方法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过高原因分析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过高原因分析

1-2月份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偏高原因分析一、存在问题:2015年1-2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偏高,分别为54.7DDDs、59.7DDDs,均超过规定强度40DDDs。

以2月份为例,2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4%,符合规定。

内一科使用强度为86.1DDDs,内二科使用强度34.6DDDs,外科使用强度19.7DDDs,康复科使用强度0.3DDDs。

内一科使用强度过高,且总出院占床日数为四病区之首,导致全院使用强度较高。

二、原因分析:1、季节因素:通过分析近四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数据发现(如下表所示),1月份、2月份使用强度普遍较高,可能与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有关。

而我院绝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都集中在内一科,造成内一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高。

2、联合用药较多:抽取2015年2月10日内一科住院医嘱,住院人数为25人,其中15人使用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人数为7人,占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47%。

根据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计算公式(抗菌药物消耗量即累计DDD数/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联合用药多必然导致抗菌药物累计DDD数高,从而导致使用强度高。

3、个别抗菌药物日用量较高:根据WHO规定的DDD值,青霉素日用量为3.6g(即600万单位)(说明书:成人:肌内注射,一日80万~200万单位,分3~4次给药;静脉滴注:一日200万~2000万单位,分2~4次给药),我院普遍使用剂量为800-960万单位;头孢哌酮舒巴坦日用量为4g(说明书:成人每日用量按头孢哌酮量计算为1~2g,分为等量,每12小时注射一次。

严重或难治性感染,每日剂量可增至8g,分为等量,每12小时注射一次。

但舒巴坦的总量每日不宜超过4g),我院使用剂量普遍为8g,是限定日剂量的1.3-2倍。

4、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多:根据使用强度计算公式,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会导致抗菌药物累计的DDD值高,大多数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抗菌药物使用品种及剂量基本未调整,从而导致使用强度高。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了抗药性,这对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药性细菌的产生,各国纷纷推出了抗菌药物相关的政策和指南,其中包括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监控和评估。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指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和使用量的衡量指标。

它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医疗机构或个体来评估,帮助揭示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和趋势,为制定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策略提供依据。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或地区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

它可以反映抗菌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2.抗菌药物使用总量:抗菌药物使用总量是指一定时间内抗菌药物的总使用量。

可以通过统计医疗机构、社区或个体的抗菌药物销售和处方数据来评估。

3.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是指某个特定抗菌药物在所有抗菌药物中的使用占比。

通过比较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可以评估抗菌药物的选择合理性。

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空间分布: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空间分布可以揭示不同地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差异性。

这有助于分析和比较不同地区的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并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相应措施。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监控和评估是制定合理抗菌药物使用策略的基础。

它可以帮助监测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和趋势,及时发现和解决抗菌药物滥用和不当使用的问题。

同时,它还可以为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指导,推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实施。

对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评估,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数据源和数据质量:评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需要可靠的数据支持。

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应建立健全的数据采集和报告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评估指标的选择:评估指标应准确反映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具有可比性和操作性。

不同的评估指标可以综合使用,以更全面地评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抗菌药物DDD值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抗菌药物DDD值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抗菌药物DDD值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抗菌药物DDD值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广的一种抗菌药物使用评价指标,该指标可以定量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是评价和监督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指标之一。

下面将分别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抗菌药物DDD值作详细的解释。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人口中使用抗菌药物的量。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可以反映某个区域、医院或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越高,表示该地区抗菌药物过度使用的情况越严重。

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过程中,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需要被评估和监测的,以便发现并纠正存在的不足之处。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单位通常是每百或每千人口年使用剂量。

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和科室之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关研究表明,医疗机构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常常会存在一些误区或偏差,比如抗菌药物任意使用、长时间使用、大剂量使用等,这些偏差可能会导致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从而增加抗菌菌株的产生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导致一些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失效,影响患者的治疗结果和健康状况。

抗菌药物DDD值抗菌药物DDD值又称为抗菌药物日剂量,是指一种抗菌药物治疗某种疾病的标准日剂量,通常以mg或g为单位。

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会随着患者的疾病状况和治疗反应不断调整,因此抗菌药物DDD值仅能作为一种参考值来衡量抗菌药物的使用量。

抗菌药物DDD值的计算方法是:DDD = (总卖出量/总疗程)x (1000/规定日剂量)。

其中,总卖出量包括抗菌药物的零售量和批发量,总疗程是指所有服用该药物的患者的疗程总和,规定日剂量是指该药物治疗某种疾病的标准日剂量。

抗菌药物DDD值能够有效地衡量某种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它既反映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关注程度,也反映了患者的实际需要。

抗菌药物DDD值还可以用来对不同的抗菌药物进行比较,以评估其使用强度和合理性。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抗菌药物DDD值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抗菌药物DDD值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抗菌药物DDD值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及抗菌药物DDD值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的重要药物,但其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指人口单位时间内使用抗菌药物的数量,通常以DDD(Defined Daily Dose)为计量单位。

DDD是根据统一的原则,以抗菌药物的日剂量为基础,通过药物分类、剂型和途径等标准,计算所需要的标准剂量。

抗菌药物DDD值的计算可以反映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以及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DDD值的计算还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以及不同疾病治疗中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

近年来,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逐年增加,尤其是在医院和长期护理机构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更是高达30%以上。

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强,加剧感染病的传播和扩散。

在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降低抗菌药物耐药性方面,抗菌药物DDD值的计算是一项有效的手段。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和不同疾病治疗中抗菌药物DDD值的差异,可以发现抗菌药物使用率高的机构和地区,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DDD值的计算还可以协助医疗机构制定合理的用药指南和规范,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

除此之外,抗菌药物DDD值的计算还可以为感染病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DDD值的计算,可以监测和评估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对抗菌药物即时调整用药方案,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抗菌药物DDD值的计算还可以为药物的评价和临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推动抗菌药物的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

总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抗菌药物DDD值是抗菌药物治疗领域中的重要指标,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病的传播和扩散,以及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关注和重视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及抗菌药物DDD值,共同努力降低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提高感染病治疗的效果和质量。

卫生部规定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卫生部规定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卫生部规定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卫生部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提出了严格的规定,旨在有效遏制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株的增加。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疾病的重要药物,但过度使用或不恰当使用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问题,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卫生部规定了抗菌药物使用的强度标准,以保障公众健康。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根据卫生部规定,抗菌药物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有明确适应症才能使用:医生在准确诊断为细菌感染并确定抗生素是必要治疗的情况下,才能开具抗菌药物处方。

2.遵循使用指南:医生应遵循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按照药物种类、用量和使用周期等要求进行使用。

3.避免滥用和不恰当使用:抗生素不适用于病毒感染,因此医生应在确定为细菌感染时才使用抗生素,避免药物的滥用和不恰当使用。

4.合理使用联合用药:在必要情况下,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联合抗菌药物,但应遵循相应的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标准卫生部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标准如下:1.限制级别:指令医生在极其严格的条件下使用,包括特殊疾病或耐药性较强的疾病。

2.严格限制级别:限制医生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一般不得轻易开具处方,需要经过医院药事委员会审批后方可使用。

3.谨慎使用级别:医生在慎重考虑后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决定是否使用,一般为常规的抗菌药物使用级别。

4.普通使用级别:医生在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并经过评估后可使用的抗菌药物级别。

抗菌药物使用监管卫生部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实施以下措施:1.处方监控:医院设置处方监控系统,对抗菌药物的开具进行实时监测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培训和教育:针对医生、药师和病患等不同人群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各方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认识。

3.耐药性监测: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系统,定期监测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情况,为调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以上规定和监管措施,卫生部旨在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发生,为公众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完整word版)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指标计算方法说明

(完整word版)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指标计算方法说明

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指标计算方法说明(1)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就诊使用抗菌药物人次×100%。

同期就诊总人次目的:在总体水平上,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明确抗菌药物的范围。

就诊使用抗菌药物人次:指使用的抗菌药物人次,无论其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即一个患者挂一次号就诊时使用了抗菌药物,就计为:就诊使用抗菌药物1人次。

同期就诊总人次:指在同一个抽样时间段内,患者就诊总人次,即在同一个抽样时间段内挂号的患者人次。

统计:将每次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例数除以就诊总人数乘100。

(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总例数×100%。

同期总出院人数目的:测算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此项是以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例数计算的,一个病例中无论其使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包括不同剂型),都只计为1例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3)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率=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例数×100%。

同期I类切口手术总例数目的:测算I类切口手术病例预防用药的水平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例数:只指用于预防用药的I类切口手术病例同期I类切口手术总例数:是按I类切口手术例数统计(4)接受外科手术及内科介入手术,术前0。

5—2。

0小时内给药率术前0。

5—2。

0小时内给药率= 术前0。

5-2.0小时内给药例数×100%。

同期外科手术及内科介入手术总例数(5)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使用了抗菌药物的出院患者中送检例数×100% 。

同期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出院患者总例数目的:测量提供病原学检查,从而决定最佳治疗方案的能力.住院用抗菌药物患者:是指治疗用抗菌药物患者。

统计:做了病原学检查的出院病例数除以同期使用治疗性抗菌药物的住院病例数乘100.(6)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计算公式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累计消耗量(累计DDD数)×100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超过40DDD/百人天,针对此项控制指标,我院制定了各科室责任状目标值。

2015年我科责任状目标值为48DDD/百人天,实际使用强度为52DDD/百人天。

2016年我科责任状目标值为75 DDD/百人天,看似目标值增高了,但由于科室重组以来,呼吸系统感染病人数有上升趋势,因此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仍不容忽视。

从上表可看出,我科2016年1月至2月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目标值差距较大,欲达到要求,任务很艰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X线、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

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三、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复数菌感染,以及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血流感染等重症感染。

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某些侵袭性真菌病。

四、把握疾病疗程,控制出院带药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