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仪教授的口述校史-广州中医药大学
民国时期的广东中医院

关键 词 : 中医医院; 广 东中医院; 民 国 时期 中图号 : R1 9 7 . 4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3 2 2 2 ( 2 0 1 4 ) O 1 — 0 0 2 5 一O 5
1 民 国时期 广东 中医 院 沿革
1 9 2 4年 9月 1 5日, 由广 州 、 香 港 两地 药 材
业 出资创 办 的广 东 中 医药 专 门 学校 正 式 开 学 ,
成 为 当时南 中 国最具 规模 的 中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校 。医 学教
育 离不 开实践 。按广 东 中医药 专 门学校 的 课程 设计 , 第 三学 年起 即有 诊 断学 和 内科学 实 习 , 第 四、 第 五学年 更有 各 临床专 科 的实 习 。因此 , 学 校创 办之 初 即有计 划 开 办 附 属 医 院 , 但 由 于经
建校 之初 即公 布 了医 院建设 规划 : “ 医学 最重 实 地练 习 , 拟附设 医院, 以 为 实 习 诊 断 及 疗 治 之 所 。院 内兼赠 医 门诊 , 征集 多数 疾病 , 以广学 生 之见 闻。住 院者亦 特设 一部 赠 医 。令 学 生 随从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1 6 ; 修 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 1 6
广 东省 中医院是 目前 全 国规模 最 大 的 中医 医院 , 它 的历 史 要 从 1 9 3 3年 的 广 东 中 医 院算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史

广州中医药大学于1956年创办,是新中国最早兴建的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原直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1995年2月由广州中医学院更为现名。
1997年学校正式跨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2000年转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广东省管理为主。
2002年学校接受并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专家组评估;2003年学校“九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以优秀的结论通过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组成的专家组评审。
2004年学校正式列入广东省“211工程”学校,在同年全国的一级学科评估工作中,学校中医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排名第三,中药学一级学科排名第六。
学校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的三元里校区,占地面积327亩;位于番禺区广州大学城的新校区占地面积近1050亩。
校本部现有职工1025人。
学校图书馆藏书77万册。
学校下设14个院部等教学单位;与广东省中医药局合办的“广东省中医药职业学院”也设在该校。
与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管理体制的广州中医药研究院,下设4所直属附属医院和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合办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
有教学医院22间,实习医院24间,中药实习基地16个,其它类教学基地2个。
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共有博士点15个,硕士点18个,是首批被批准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硕士)和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的试点单位之一,其中博士点、硕士点已经覆盖所有的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
已经建立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现有16个本科专业,横跨医、工、管、理、经、文、教7个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开办了3个方向的七年制本科教育;3个广东省名牌专业。
有8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此外开展成人教育和各层次的对外教育。
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广东省重点学科。
拥有科技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5个,部(局)级重点实验室19个(含4个合作),全国中医重点专科8个及省级中医重点专科9个等技术平台,其中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设立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如正式引用须自行核实-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

【如正式引用,须自行核实】吴清和教授的口述校史学生记者洪芷倩孙英棉曾思静一、采访时间2014年5月23日,星期五二、采访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药圃三、人物简介:吴清和,男,1950年12 月生,海南省海口市人,研究生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副院长,兼任广东省药品审评专家,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中药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编委会委员等职。
现在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药药理学学术带头人。
四、采访记录记:老师,从网上了解到您研究生毕业,又获医学硕士学位,在2003-2010年曾任中药学院的副院长,现还在广中医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工作,请问您是广中医毕业的吗?述:是的,本科也是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的,本科毕业然后是研究生,研究生也是学伤寒的,伤寒论知道吧,四大中医经—1—典著作之一,重点学习伤寒论,内经,温病等,毕业后留在中药学院工作。
记:那您是哪一年来广中医的呢?述:1974年,现在我在一附院那里上门诊,一直在那里没有离开,每个礼拜保持两个半天在那里,但我不属于内科,也不属于医院编制,还是属于学校,属于中药学院编制,现在在中药药理教研室。
记:老师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留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述:因为我祖宗也是搞中医的,对中医也有感情,我家里对中医中药也保留着一种传统吧,所以我对中医是有感情,有所认识的,所以就选择来这里了。
记:在广中医最有意义的事是什么呢?述:研究生毕业后,原来也想过回附院的,因为四大经典原来是不属于医院编制的,是学校编制,四大经典也是以临床为主,全国所有的中医院校,可能就我们学校把伤寒温病金匮列到临床里去,开始有一个病区,现在变成三个病区,一个病区主要以研究糖尿病为主,就是我原来的伤寒论教研室,金匮是是研究以风湿为主的,温病是研究脑病的,温病里面,热病和脑病比较相关,伤寒原来是不研究糖尿病,从我读研究生那一年开始。
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

【如正式引用,须自行核实】潘莲欢老师的口述校史学生记者戴安琪吴婉琪一、采访时间2017年4月15日。
二、采访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老年活动中心,教工饭堂,校园内某亭子中。
三、人物简介潘莲欢,女,1951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1968-1970年作为知青下乡到湛江专区东方红农场做农场工人。
1969年8月至1970年6月参加师部卫生队赤脚医生训练班。
1970年7月至1973年,被分配在东方红农场医院做赤脚医生,治疗方向包括内科、外科、儿科等。
1973年10月至1975年10月,在广州中医学院卫训队读书,方向是护理专科。
1976年毕业后,留校担任护校老师和团委书记。
1986年6月调往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从事人事科、工会、病案室等岗位的工作。
2006年正式退休。
退休后业余兴趣广泛,唱歌跳舞弹琴打太极,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
四、采访记录记:请问老师您现在多少岁了?又是什么时候来到广中医的—1—呢?可否说一下当时的情况?为什么您会选择来中医院校工作呢?述:我今年66岁了。
1973年参加完知青下乡以及赤脚医生培训后来到广州中医学院护校读书,当时还不是专门的学校,只是一个卫训队。
卫训队是广州中医学院为附属医院培训护理人员的,一般培训后直接在附属医院上岗,不往外分配。
我毕业时是大专学历,毕业之后就直接留校工作了。
后来,在教学系统的不断完善之下,护校才正式成为广州中医学院的护理系,最后演变成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护理学院。
并不是我选择来中医院校工作的,而是服从组织的分配,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到哪里。
我幸运地被挑到学医了。
我这个人就像万金油,在各个岗位上打拼。
记: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您的人生经历好吗?述:好。
从我来中医学院读书前作为知青下乡的经历开始讲起吧。
1968年,我作为知青下乡到湛江专区东方红农场做农场工人。
1955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这句话后来成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
邱和明的口述校史-关心下一代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

【如正式引用,须自行核实】夏光辉副主任护师的口述校史学生记者李杜娟杨惠娴一、采访时间2012年5月8日。
二、采访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
三、人物简介夏光辉,广东省中医院副主任护师,现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1962年毕业于广州市工人医院护士学校,即现在的广州卫校,后就职于广东省中医院,主攻和擅长中医护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
1986-1998年任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主任。
曾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护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分会名誉顾问,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在公开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数篇,主编《中医整体护理计划指南》等书籍。
举办过多期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管理和护理技术操作学习班,率先在省内开展中医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在医护理界有一定声誉。
记:夏老师您好!我们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所举办的“口述校史”活动的小记者。
我们想籍着这个机会—1—采访一下您,希望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跟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点点滴滴。
首先,非常感谢您能从百忙中抽空来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您!老师,我们想问一下,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读中医专业呢?述:(笑了笑)我当时是读护理的。
其实,说真的,我当时是不喜欢这个专业的。
因为当时我是在部队来的,领导说我有小孩,其实小孩是部队另一姓夏的,不是我的。
因此我被调剂到这个专业了。
刚开始时我都在犹豫要不要读,经过半个月的深思熟虑后,我还是下定决心踏上求学的道路。
刚刚接触这个学科时,每些事都很难接受。
因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是需要学解剖学,面对死尸的,刚开始时我真的接受不了,觉得前面有东西跟着我,后面又有东西跟着我,整天吃饭吃不下,又不停地呕吐,但为了考试还是得硬着头皮死撑下去。
之后慢慢接受了,也就没那么辛苦了(哈哈)。
记:那我想请问一下您刚刚接触到中医时有什么感受啊?述:在此之前我是从未接触过中医的,我的一个同事跟我说:“中医很奇怪的,看一下就知道你有什么病了,摸一下你的脉又知道你有什么病了,等一下又说跟你按摩,又说跟你什么的。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药王山”参观心得11生物科学B班陈倩仪11550804007今天,带着学习了解药用植物知识的期许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
来到中医药大学后,我到了药王山参观,在药王山,我最大的体会是:世间的绝大部分花草树木都可药用,造物主真是别有用心让世间万物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和意义;作为人类无论怎样我们也要相信我们的存在有着其特殊的意义,不要轻言放弃自己,要努力发掘自己的价值。
药王山占地20010平方米,按中药的功效分为:安神药、开窍药、平肝熄风药、收涩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消食药、涌吐药、杀虫止痒药、清热药、活血祛瘀药、止血药、驱虫药、温里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共20分区。
附1:一代药王——孙思邈孙思邈(约581~682),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京兆华原(即今陕西省耀县)人,终年102岁。
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
孙思邈因病学医,热爱医学,淡泊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间,曾多次邀请他入朝作官,都被他婉言谢绝。
他一边行医,一边采药,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
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所以人们尊称他为“药王”。
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由于《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响极大,因此这两部著作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
孙思邈对人之衰老过程和表现,心理特征和变化,以及老年疾病、保健、医疗等都有全面的观察和深透的分析。
认为老年人当从事诸如调气、按摩、导引、行气以及散步等适合老人特点的活动,从而丰富了道教内修的内容与方法,并对炼丹服食以求长生成仙的道教方术作了探索。
认为服食金丹而成仙是“神道悬邈,云迹疏绝,徒望青天,莫知升举”。
但他把炼丹作为制药的手段,其目的在于救急济危。
他炼制的“太一神精丹”,即“主客忤霍乱,腹病胀满,尸餫e恶风,癫狂鬼语,盅毒妖魅,温症”。
科学证明人体有自我强大的修复免疫系统

科学证明人体有自我强大的修复免疫系统陈昭妃博士,著名美国华裔科学家,“营养免疫学”的创始人。
1997年,她荣获“美国十大杰出青年奖”,是59年来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也是获此奖项唯一的女性。
寻找疾病的真正病因1928年,抗生素诞生了,我们向世人宣称能够控制所有感染性的疾病。
但我们没有想到,抗生素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疾病。
过去,医学人员认为是病毒、细菌制造了疾病。
但是现代研究发现,有10%的病人感染依波拉病毒,但并没有死于这种病,原因在于他们身体里有抵抗力;同样,有30%的肺结核病人并没有出现严重的症状,而且还可以自行恢复。
科学家认识到,是否患肺结核取决于自身免疫系统;艾滋病,有5%的人感染后5年甚至10年也不发病。
在各种宣传资料上,都提到HIV病毒,但我没有在任何的医学报告上看到实验证明是HIV病毒制造的艾滋病。
我们所看到的实验报告上是这样写的:所有的艾滋病人体内都有HIV病毒的存在。
这两种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我举个通俗的例子:这里有一堆垃圾,有垃圾的地方自然会有苍蝇,但这并不表示说,是苍蝇制造了垃圾。
而以前我们认为苍蝇就是病因,然后赶快发明一种化学武器出来,将苍蝇消灭掉;杀死苍蝇以后,垃圾里又跑出蚊子,我们又赶快把蚊子消灭掉;之后,垃圾里又跑出蟑螂,杀死蟑螂,垃圾里又会跑出老鼠,总而言之,是永无止境的。
因为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苍蝇、蚊子,而在于这堆垃圾。
得到健康的关键是要把垃圾消灭掉。
所以现在的科学家开始研究基础免疫学。
免疫系统涉及不计其数的细胞、特殊物质及器官之间的高度纷繁复杂的相互作用。
它随时处于战备状态,能够预防疾病,并能明确地知道应该什么时候、在哪里、怎样采取适当行动摧毁入侵的物质,而不会伤害人体其他细胞。
任何药物也无法取代人体内与生俱来的、兼具防御和修复双重功能的免疫系统。
认识我们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清除体内各种垃圾。
举个例子,红细胞的寿命只有120天,之后,就会死去变成垃圾,这就需要自身的免疫系统把它清除。
理想的教育与学生的幸福成长

理想的教育与学生的幸福成长作者:刘玉波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3年第05期教育须要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追问学生的幸福到底在哪里。
理想的教育更应如此。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或许会给我们一点点启示。
主人公克莱门特·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只能成为一个助理教师。
到任后克莱门特·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
克莱门特·马修偶然发现班上顽劣的孩子编着小曲骂人时,他歇顶的脑瓜灵光一现,组织了放牛班合唱团,从而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克莱门特·马修的宽容、善意和爱的教育方式给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带来幸福和成功。
诚然,这所绰号为“水池底部”的学校曾一度混乱不堪,反照出校长的丑陋和失败。
而克莱门特·马修却以其独有的教育让孩子们拥有音乐,拥有快乐,拥有阳光心态,拥有心与心的靠近!《放牛班的春天》告诉我们,理想的教育追求的就是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满足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快乐和幸福的成长!反观当下教育,透视出这样一些现象: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齐头并进。
减负增效已经提出十几年了,但是学生依然是最忙、最累、最苦的群体,拼血本的应试教育同时压在学生头上,令人苦不堪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十个年头有余,教育质量如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是学生走向实践的好课程,然而,又有多少学校和学生走向了社会实践呢?不多!因为不敢,怕出事!学生的安全应该放在重之又重的位置,然后再谈其他,因为学校担当不起全部责任。
理想的教育不能“折腾”,更不能“折腾”得太勤;理想的教育不能死抠书本,不能花拳绣腿,不能无数次地机械操练整齐划一的规定动作。
要抓实基础,培养学生具有“狮子般的体魄,猴子样的机敏,骆驼样的毅力”。
在丰富多彩的艺术体育活动中、在亲近大自然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长本事,练硬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正式引用,须自行核实】陈佩仪教授的口述校史学生记者梁晓琳彭雪纯陈嘉文黄梓颖一、采访时间2017年5月12日。
二、采访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护理楼423办公室。
三、人物简介陈佩仪,1964年5月出生,1984年7月参加工作,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2年、护理教育工作21年。
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临床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护理部教学干事、护士长等工作。
曾任护理学院中医护理教研室主任、护理学院副院长,现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年教师导师。
为我校一级学科护理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二级学科)中医护理学学科带头人。
主讲《中医护理学基础》,该课程在该院连续11年获得教学质量优秀评价;还主讲《中医护理学》、《中医临床护理学》等课程。
主持省级科研课题及项目7项,主持厅局级课题4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铜奖1项和优秀奖1项,获厅局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30多篇。
出版主编全国本科规划教材6本和电子教材2部、副主编全国本科统编教材2本、参编教参3部、自编教材2部。
主持省—1—精品课程一门,主持广东省护理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一项,已结题。
主要参与建设已成为我校国家级中医学实验示范中心的中医护理实验室。
接收境内外教师进修5人,指导2项国家级、1项省级、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曾获我省南粤优秀教师,新南方优秀教师、校级教学名师、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四、采访记录记:陈老师,您好,我们是广中医口述校史的小记者,很高兴您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邀请。
在采访的过程中,请问我们可以录音吗?述:好的,没问题。
记:您是什么时候来我们学校的,可以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吗?述:我在1981年来到广中医,现在已经36年了,可以说是见证了我们学校的发展。
护理学院的前身是护士学校,文革结束后,在1978年,学校以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护理班招了30人。
因为住宿、师资问题,学校连续两三届只招30个人,三年招一次。
1981年护士学校正式招生,同年,78届的学生以护士学校第一届毕业生的身份毕业,而我当时是学校第一届以护士学校的名义招收的学生,到了1984年毕业,工作被分配到广中医一附院。
记:1978年第一届护士学校有30多名学生,当时老师多吗?是怎样的授课模式?—2—述:很少老师,当时就有一个校长,一个班主任,一个管教务的老师。
而传授知识的老师都是附院的,一般一个护长加一个医生就来给我们上课了。
这种模式是最早的教育模式,发展到现在都是专业的老师了。
记:您曾经在三元里校区学习和生活,还记得当时护理楼是什么样的吗?述:我入学的时候还没有护理楼,我们住在一附院供应室的三楼,供应室现在已经拆了,建成了附属医院的新大楼。
当时我们30个人住两间宿舍,一间住12个人,一间住18个人,所以我觉得你们现在四个人住一间宿舍,有电梯、热水、空调,真的很幸福。
护理楼是在1997年建成的,我们搬进了自己的家。
2005年学校总体搬迁到大学城后,护理楼由学校统一分配,就不一定住护理专业的学生了。
当时护理楼是最漂亮的,设施也是最好的,有前院、后院,还有一个天井,我们还可以在那里打打羽毛球。
两栋护理楼的楼层都不高,只有五层,1到3层每层均有一个科室,其中一栋的一楼是教室和办公室,二楼是实验室,三至五楼是宿舍,另一栋则都是宿舍。
四栋教学楼和饭堂就在旁边,同学们的生活非常方便。
楼下有热水供应,女同学去医院实习回来后,可以洗个热水澡,而且每个房间都有套间,这是非常棒的,这在三元里校区住宿条件中是相对较好的,这当然不能和现在的大学城比了。
记:学校总体搬迁到大学城后,您认为有哪些改变呢?—3—述:2005年学校主体搬到大学城校区以后呢,我觉得主要是硬件方面改善了很多。
教室和宿舍有空调、电梯,课室宽敞明亮,设施又先进,这是和三元里校区很不一样的。
大学城校区的建筑设计中容入了很多岭南特色,校园里栽种了各种花草,营造了一种四季如春的感觉,还有一条小小的河流贯穿了整个大学城校区。
这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岛,很安静,非常适合念书学习。
当然,也会有同学抱怨生活有些不方便,其实任何东西不能十全十美。
我们应该思考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在这里学习、生活的时间只是我们人生中一段短暂的时期,长则十一年,短则四年,而专科只有三年。
那么这几年的时间对于整个人生而言,我们是不是应该去追求那种所谓的生活方便呢,还是我们所需要的学习环境呢。
所以我们大学城校区的建设,我觉得是很好的,硬件软件条件都改善得非常多。
记:当时学校刚刚搬迁,在您的眼中是否有某些方面的欠缺呢?述:在开始过来的时候,我觉得同学们缺少了一种关爱,大学城校区和三元里校区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之前在三元里校区,晚上会安排老师值班,同学们在实验室练习遇到问题时,可以直接到办公室请教老师,有时候老师也会到二楼的实验室巡视辅导同学。
而刚搬到大学城校区时,在这一点是做不到的,因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住在三元里校区附近,又由于交通不方便,老师在大学城校区上完课就回去了。
不过现在我们应该可以做到了,大—4—部分老师都住在这儿附近,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想预约老师指导一下都比较容易了。
我觉得条件会越来越好,给同学提供更多的人文关爱。
这种人文关爱就是从三元里那里继承到大学城校区的。
记:我们看到您在护理专业开设了《中医护理基础》的课程,请问您当时的想法如何?述:实际上,我们不仅仅是想到开这个课程。
我1996年来到广中医,对护理的教育工作已经比较熟悉,在医院内科工作了6年,包括心血管、泌尿、内分泌还有呼吸等内科科室。
我也当了两年的外科护士长,也曾在护理部工作4年。
1996年调到学校护理学院,我申请了一个实验室的岗位——实验员,我认为实验教学在护理学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因为护理技能是一名护理学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甚至称为“饭碗”,夹什么菜,便看个人的造化了。
我从实验员开始做,做了一年的实验员,那时候我亲手把棉布裁剪出来,然后用缝纫机缝好就成了抽屉里面的包布。
虽然现在的包布已经不怎么用了,取而代之的是魔术贴或一次性布,但它也是见证了护理学的发展吧。
从1997年到2006年,我在护理学教育管理岗位任职,同时承担外科护理学这门课的教学任务。
在1998年一附院手术室进行学习一年,把相关护理知识学好后才给学生上课。
1998年开始筹备中医护理专业本科招生,我参与了整个教学计划的设计。
把中医护理学设置成“两条腿走路”,用最—5—好的教材,也到最好的学校进行调研,如协和、北大。
西医护理方面一点都不落后,而中医是我们传承与创新的地方。
我们把中基中诊,还有方剂学的理论涵盖在教学范围内。
全国28所中医药高校,一般情况下他们的中基中诊内容并不是由基础医学院的老师来上的,更多是由护理学院的老师来上,或者请执业医师来任教,甚至不上。
我们坚定认为,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才能辩证,所以我在任中医护理教研室主任的时候,我很欣慰我院的学生具有很强的中医辩证思维。
上课我一提问,他们对知识有相当高的熟悉度。
医学专业是为医生服务的,而我们的专业是为护士服务的,护理的技能和理论都不能少。
例如医生的扶正祛邪,是指用药去治疗疾病,而护士的扶正祛邪是指通过照顾病患的起居生活使其恢复健康,如什么时候应该保暖、什么时候吃补品或泻药、什么时候不能涉水等等。
医生不能指导病人详细的做法,但作为护士,学习了相关的中医理论知识,便要将它用到实处。
透彻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才是学习中医护理学精髓所在,在对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医生没有开医嘱并不代表中医护理的知识用不上,这时候便要看护士在专业素养方面的修行了,如何用健康的指导方法调理病人的生活使之尽快恢复,包括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这是护士的职责所在,这也称作“全人护理”,即整体护理。
“全人护理”和中医望闻问切的整体框架并无显著差别。
像西方心理治疗学的“吐旧纳新”法,就是我们护理所说的“内养功”,即指收起肛门深吸气、再慢慢呼出来的一套养生方法。
在鼻咽癌、—6—肺癌这些病中,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在治疗过程中可以相互联系,从而加快康复。
所以我设计了中基中诊的教学内容,将技术和理论相结合,开设中医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
接下来就是中医临床,在如何将中西医融入到病人的治疗护理中,学生需要灵活运用两套不同的思维方式,例如医生做完换瓣膜的手术后,专科的护理便出场了,这些病人除了需要西医的护理,也需要中医的指导意见,如四季的变换中他们该如何调理。
现在处于雨季,湿气较重,护士便可提议病人不要涉水和淋雨,或者用祛湿的方法除去湿气;到了天气炎热的时候,汗出较多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病人的康复,如何保水成为第一要事,或者可以煲冬瓜薏米汤进行祛暑。
但由于手术涉及心脏,心主血,而且与气有关系,因此在祛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相关禁忌。
若是心中没有一套熟悉的理论而去指导病人,岂不是“忽悠”病人吗?疾病的发展变化莫测,我们需要用动态的护理手段来帮助病人,这才是真正的“全人护理”。
从1999年至今,中医护理学专业方向是最多学生选择的一个方向,有交流的需要和社区的发展的需要才开展了另外两个方向。
我认为,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走路好,无论我们的学生在哪个岗位,懂了中医护理学的知识,我们都是中国人,将知识灵活运用,那就是我们的成功。
繁体字“護”的左偏旁是言字,古代并没有许多先进的技术,他们只是通过沟通、说服、引导,使病人康复。
记:除此之外,您还建立了“课堂-实验室-网络-临床”四维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如何形成这种想法的?—7—述:从课堂,到实验室,然后通过网络,再到医院,四维一体。
同学可以通过网络来自学。
我觉得我们学校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很强,而作为老师的我们主要是引导。
比如,我们学中医的,不可能不接触穴位。
而穴位有362个,让同学们去全部背下来是不太可能的。
然后通过在临床的经验反馈回来,总结出常用的70多个穴位,然后同学们就可以分享这一成果。
记:那我们学校的中医护理实验室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述:我们中医护理实验室,它是国家中医学实验室的一部分,我当时建立这个实验室时是这样想的,你没有一个实验室先让同学们去感受一下,你直接去医院你根本就不懂,不知道。
应该在这个地方模拟一下,对病人也公平,为了减少纠纷。
现在实验室的发展又多了一个研究室的作用,主要给研究生去做实验研究。
实验室还是本科教育的一个基础建设。
还有一个中医饮食调护室,里面烹饪器材很多。
有很多同学想要上这门课的。
这门课能启发你仔细观察生活,是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比如说把一个生的萝卜切成块放在冰箱里,萝卜会变得硬邦邦的。
但如果是一个咸的萝卜条,放在冰箱,永远都是软的。
这就体现了中医思想中的“咸能软坚”。
这就是我们中医给人感觉很神奇的地方。
记:就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感觉。
述:对呀,人都是在生活里面的。
而病都是生活不规律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