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分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蜜蜂分工的详细介绍_概述及解释说明

蜜蜂分工的详细介绍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蜜蜂是一类社会性昆虫,以其高度分工的行为而闻名。
它们以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合作方式保证整个蜂群的生存和繁衍。
蜜蜂分工是指不同个体在蜂巢内担负不同的任务和职责。
这种高度复杂的分工系统确保了各种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从而维持了整个蜂群的正常运转。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蜜蜂分工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性昆虫与蜜蜂的特点、分工行为的发展和进化以及蜜蜂分工的分类和类型。
然后,我们将详细说明不同种类蜜蜂的分工任务及职责,包括工蜂、雄蜂和女王蜂。
接下来,我们将解析调控蜜蜂分工的因素及机制,包括年龄和生理状态对分工的影响、外界环境条件对分工行为的调节作用以及基因与激素在调控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文章内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详细地介绍蜜蜂分工的原理、任务和调控机制,以增进读者对这一复杂社会昆虫行为的理解。
通过深入了解蜜蜂分工的特点和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然界中生物间合作的奇妙之处,并对人类社会与组织管理等领域产生一定启发。
2. 蜜蜂分工的基本原理2.1 社会性昆虫与蜜蜂的特点社会性昆虫是指生活在群体中并且具有明确的分工任务的昆虫。
蜜蜂作为典型的社会性昆虫之一,具有发达的社会组织和明确的分工行为。
蜜蜂群体由女王蜂、雄蜂和工蜂组成,每个成员都扮演着特定角色和职责。
2.2 分工行为的发展和进化蜜蜂分工行为的发展和进化是长期逐步形成的。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个别昆虫通过自愿或被迫地采取不同任务来提高物种适应环境的能力,各自扮演不同角色从而实现集体生存。
这种分工行为促使整个群体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各种任务,并提高了整体群落的生存竞争力。
2.3 蜜蜂分工的分类和类型蜜蜂分工可以根据不同任务进行分类。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工蜂:负责采集花粉、花蜜以及其他食物,以及盖蜂巢和修建蜜蜂群的巢穴。
- 雄蜂:在繁殖季节负责与女王蜂交配,但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休眠状态。
调研蜜蜂报告范文

调研蜜蜂报告范文调研蜜蜂报告一、调研目的蜜蜂是重要的传粉昆虫之一,对自然生态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了解蜜蜂的现状以及其对环境和经济的作用,我们进行了一次蜜蜂调研。
二、调研方法1. 选择调研区域:我们选择了一个农村地区作为调研区域,这里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并且常常进行农业生产。
2. 设计调研问卷:我们根据蜜蜂研究的相关文献和专家意见,设计了一份调研问卷,包括蜜蜂种类、分布、数量、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3. 进行实地调研:我们在调研区域内进行实地调研,与当地农民、养蜂人士和研究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并记录调研数据。
三、调研结果根据我们的调研,蜜蜂在调研区域内分布广泛,种类较多,包括蜜蜂、野蜂等。
养蜂人士养殖蜜蜂的数量较多,蜜蜂产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很大。
此外,蜜蜂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传播花粉,促进作物的生长和繁殖。
蜜蜂也是食物链中的一环,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四、调研发现1. 蜜蜂的数量和种类:在调研区域内,蜜蜂的数量较多,主要有蜜蜂和野蜂两类。
其中,养殖的蜜蜂数量较多,主要用于蜜蜜酿造和花园的装饰。
野蜂数量相对较少,但对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2. 蜜蜂的作用:蜜蜂是重要的传粉昆虫,它们可以通过采集花蜜和传播花粉来促进植物的繁殖和生长。
蜜蜂还能够产生蜂蜜,对农村经济和居民生活具有一定的贡献。
此外,蜜蜂对维持生态平衡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蜜蜂的问题:尽管蜜蜂对环境和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温室养蜂、过度使用农药等因素可能对蜜蜂种群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也是蜜蜂存活和繁衍的挑战。
五、调研结论通过本次蜜蜂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蜜蜂在调研区域内分布广泛,数量较多,尤其是养殖的蜜蜂。
2. 蜜蜂对传粉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具有积极影响。
3. 对蜜蜂种群的保护尤为重要,需要加强温室养蜂、农药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同时也需要重视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问题。
蜜蜂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学特征

蜜蜂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学特征蜜蜂是一种昆虫,它们以其复杂而高度有序的社会行为而闻名。
蜜蜂生活在群体中,每个个体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共同合作以实现群体的利益。
这种社会行为使得蜜蜂社会具有独特的社会学特征。
一、分工合作蜜蜂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特定的职责和任务。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工蜂和雄蜂。
工蜂主要负责采集花粉和蜜,修建蜂巢,喂养幼蜂和女王蜂。
雄蜂的任务则是交配和向外界传播蜜蜂的基因。
此外,还有负责保卫蜂巢的守卫蜂,以及在蜂群内部传递信息的信使蜂。
这种分工合作的社会行为使得蜜蜂社会能够高效地运作。
二、信息传递与共享蜜蜂社会依靠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来保持组织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蜜蜂通过跳舞的方式向同伴传递信息,告知花蜜的位置和质量等。
这种舞蹈的方式被称为“蜜蜂舞语”。
在舞蹈中,蜜蜂通过舞蹈的方向、长度和频率等来传递不同的信息。
这种信息传递方式的高效性使得蜜蜂能够迅速找到高质量的花蜜,提高整个蜂群的生存和繁衍成功率。
三、自我牺牲与集体利益蜜蜂社会中,个体常常以集体利益为重,做出自我牺牲的行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女王蜂的繁殖行为。
女王蜂独自负责产卵和繁殖后代,而工蜂则舍弃个人的生育权,全力投入到为女王蜂和整个蜂群服务的工作中。
工蜂的生活寿命较短,一般只有几个星期,但它们为了蜂群的发展和繁荣而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
四、集体决策与民主原则蜜蜂社会的决策过程是基于集体智慧和民主原则的。
当一个蜜蜂群需要选择新的巢址时,所有的工蜂都会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
它们会在空中形成一个螺旋型的集会,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观察,最终共同决定选择哪个巢址。
这种集体决策的方式反映了蜜蜂社会的组织效能和平等原则。
总结起来,蜜蜂的社会行为展现了一种高度有序和协作的组织结构。
分工合作、信息传递与共享、自我牺牲与集体利益以及集体决策与民主原则都是蜜蜂社会学特征的重要体现。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蜜蜂社会的这些特点也是值得借鉴和思考的。
通过学习蜜蜂社会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讨社会学的相关原理和概念。
蜜蜂的研究实验报告

蜜蜂的研究实验报告引言蜜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昆虫种群,它们在传粉和采集花粉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农药的使用,蜜蜂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了解蜜蜂对不同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以及其对农药的敏感性。
方法实验设计我们选择了100只蜜蜂作为实验对象,将它们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5只。
- 组A: 蜜蜂在正常环境下生活,没有任何干扰。
- 组B: 蜜蜂生活在含有农药的环境中。
- 组C: 蜜蜂生活在高温环境中。
- 组D: 蜜蜂同时面临农药和高温环境的双重压力。
数据收集在实验期间,我们记录了每组蜜蜂的以下数据:- 蜜蜂出生和死亡率- 蜜蜂数量- 蜜蜂授粉效率实验过程在每组实验中,我们提供了足够的蜜水和花粉供蜜蜂生活。
实验持续了一个月,期间我们每天观察蜜蜂的生活和行为。
结果蜜蜂数量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组B和组D中蜜蜂数量显著减少,而组C和组D中的蜜蜂数量相对较少。
蜜蜂出生和死亡率我们对蜜蜂的出生和死亡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得出以下结果:组别出生率死亡率A 0.8 0.4B 0.7 0.6C 0.6 0.5D 0.5 0.7从上表可以看出,组D中蜜蜂的出生率最低,死亡率最高,说明对农药和高温的双重压力对蜜蜂的存活率影响最大。
蜜蜂授粉效率对于不同组别的蜜蜂,我们观察了其授粉效率,并以组A作为对照组。
组别授粉效率(%)A 100B 80C 75D 60结果显示,组B、组C和组D相对于组A,其授粉效率都有所下降。
尤其是在组D中,蜜蜂授粉效率下降幅度最大,为40%。
讨论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农药和高温环境对蜜蜂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农药的使用会导致蜜蜂数量减少和存活率下降,从而降低其授粉效率。
而高温环境则对蜜蜂的存活和生育产生不利影响。
当蜜蜂同时受到农药和高温的双重压力时,其生存能力和授粉效率都大幅下降。
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蜜蜂种群健康。
首先,在农药的使用方面,应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频率,并优先选择对蜜蜂影响较小的农药。
浅谈蜜蜂自然分蜂的预防与控制

18APICULTURE OF CHINA浅谈蜜蜂自然分蜂的预防与控制燕海平│文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农业农村局, 472100每年的春末夏初蜂王和一部分蜜蜂飞离蜂群,另建蜂巢组成新蜂群,将原巢留给即将羽化的新蜂王,一群分为两群,这就是蜂群的自然分蜂。
自然分蜂是蜜蜂繁衍的本能,蜜蜂靠分蜂来实现蜂群数量的增加,有效补偿由于病害、敌害、饥饿等原因造成的蜂群损失。
但自然分蜂会给蜂群繁殖和养蜂生产带来损失,在养蜂生产中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自然分蜂的发生。
一、自然分蜂产生的原因自然分蜂通常发生在春夏季节,有蜜源、群强子多时,南方秋季也有部分蜂群发生自然分蜂。
蜂群分蜂前是有预兆的,在自然分蜂前的8~15天,蜂群开始在巢脾边沿建造雄蜂房和王台,培育雄蜂和新蜂王。
分蜂前2~7天王台封盖后,工蜂逐渐停喂蜂王至蜂王腹部缩小,产卵量减少,以便随分出群飞走。
分蜂前1~2天工蜂停止采集活动,饱食蜂蜜,往往在巢门前形成蜂胡子,这预示着分蜂就在眼前。
蜂群发生自然分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蜂群过度拥挤,群势过于强大;二是巢内闷热,空气流通不畅;三是哺育蜂过剩;四是巢内储存的蜜粉过足;五是蜂王衰老;六是外界粉蜜源充足,分蜂群不会挨饿受冻;七是没有及时割除自然王台。
二、发生自然分蜂的处理方法发现自然分蜂越早越容易处理,在分蜂季节应当密切注意蜂群的分蜂动态,尽可能早发现,早处理。
1.蜂王在原巢的处理法如果蜂群发生自然分蜂,蜂王还没有离开蜂巢,这时应当立即关闭巢门或者紧急将巢门用土封住,然后拿开蜂箱大盖,只留下带铁纱网的副盖盖在蜂群上。
从铁纱网向蜂箱撒适量水,使蜂群能够安静下来,待蜂群安静后打开蜂箱找到蜂王,并立即将蜂王关进王笼,然后毁掉蜂群内所有的自然王台。
在分蜂群旁边放一个空蜂箱,里面放1张蜜粉脾和1张卵虫脾,将囚禁蜂王的王笼一同放到新蜂箱中,组成一个临时蜂群,这样飞出去的蜜蜂会飞回临时蜂群。
当放在临时蜂群中的蜂王恢复产卵后,将临时蜂群并入原来的蜂群就可以了。
蜜蜂的社会行为与决策机制

蜜蜂的社会行为与决策机制蜜蜂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昆虫,它们生活在一个由工蜂、雄蜂和蜂王组成的复杂社会体系中。
蜜蜂的社会行为和决策机制是如何协调和实现的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蜜蜂的社会行为与决策机制。
一、蜜蜂的社会行为蜜蜂的社会行为包括分工合作、群居与交流。
在一个蜜蜂社群中,工蜂主要负责采蜜、酿蜜和养育幼崽等任务。
蜂王负责繁殖和控制整个蜂群的行为。
雄蜂的主要任务是与蜂后交配。
蜜蜂的分工合作是基于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即“蜂巢”。
蜂巢是由蜜蜂用蜡分泌物建造的六边形蜂窝,每个蜂窝由许多六边形蜂房组成。
蜜蜂通过分工合作,将蜂巢建造得井井有条,以适应不同任务的需要。
蜜蜂之间通过触角接触和腹部振动来进行交流。
触角接触能够传递信息,例如食物的位置和种类等,而腹部振动则用于指示其他蜜蜂前往特定的地点。
这种密切的交流方式使得蜜蜂能够高效地合作和协同工作。
二、蜜蜂的决策机制蜜蜂社会中的决策往往是基于一种群体智慧的机制,即“蜂舞”。
当一只工蜂发现一处丰富的花源后,它会回到蜂巢,并通过特殊的蜂舞来告知其他工蜂花源的位置和质量。
这种蜂舞的方向和频率能够传递出详细的信息,其他工蜂通过观察和跟随蜂舞来找到花源。
蜂舞的决策机制是基于一种集体的决策模式,即“类似性决策”。
当蜜蜂中存在多个工蜂同时发现不同的花源时,它们会通过观察和比较蜂舞的特点来决策去哪个花源采集花蜜。
通过这种类似性决策的方式,蜜蜂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做出正确的行动选择。
除了蜂舞外,蜜蜂的决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花蜜的质量和数量、蜜蜂的生理状态等。
蜜蜂会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决策,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益。
总结起来,蜜蜂的社会行为和决策机制是高度复杂而精密的。
通过分工合作和密切的交流,蜜蜂能够实现高效的社会组织和协同工作;通过蜂舞和类似性决策,蜜蜂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做出正确的行动选择。
这些社会行为和决策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蜜蜂的生活方式,也对人类社会的组织和决策有着深远的启示。
蜜蜂群体行为的调控方法总结养蜂技术大全

蜜蜂群体行为的调控方法总结养蜂技术大全蜜蜂是重要的传粉媒介和蜜源生产者,群体行为的调控是蜂群生存在自然界中的关键。
了解和掌握蜜蜂群体行为的调控方法,对于养蜂业的发展和蜜蜂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蜜蜂群体行为的调控方法进行总结,并提供养蜂技术的大全,以帮助养蜂人士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蜂群。
一、食物供给的调控方法蜜蜂的食物供给是维持蜂群正常生长和发展的基础。
蜜蜂通过振动翅膀、食物传递和信息交流等方式来调控食物供给。
养蜂人士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调控蜜蜂的食物供给:1. 合理布置蜜源:选择适宜的蜜源地点,并合理布置蜜罐和腊蜡基质等,以便蜜蜂可以方便地获取食物。
2. 定期检查蜂群:定期检查蜂群的食物储备情况,并及时补充不足的食物,保证蜂群正常生长。
二、疾病与虫害的防治方法蜜蜂容易受到各种疾病和虫害的侵扰,严重影响蜂群的健康和发展。
为了防止疾病和虫害的发生,养蜂人士应该采取以下防治方法:1. 清洁消毒:定期清理蜂箱,清除蜂群周围的杂草和垃圾,减少疾病和虫害的滋生环境。
2. 合理养殖密度:控制蜂群的养殖密度,避免蜂群过度拥挤,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
三、蜜蜂繁殖与选育方法蜜蜂的繁殖和选育对于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蜜蜂繁殖与选育的方法:1. 选择强健的蜂王:选育具有较强抗病性和良好生产性能的蜂王,以提高后代蜜蜂的品种质量。
2. 分群繁殖:通过将强健的蜂群分群繁殖,以扩大优良蜜蜂的种群规模,提高养蜂收益。
四、合理的蜂群管理方法蜜蜂群体行为的调控还需要合理的蜂群管理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蜂群管理方法:1. 规律检查蜂群:定期检查蜂群的健康状况和蜂王产卵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2. 适时的蜂箱转移: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及时将蜂群转移到适宜的场地,以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五、蜜蜂群体行为的研究与应用蜜蜂群体行为的研究对于养蜂业的发展和蜜蜂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一些学者和养蜂人士正在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应用技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蜜蜂群体行为。
蜜蜂的交配行为与遗传多样性

蜜蜂的交配行为与遗传多样性蜜蜂作为重要的传粉昆虫,其交配行为和遗传多样性对于蜜蜂种群的繁衍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蜜蜂的交配行为和遗传多样性,并分析其对蜜蜂种群的影响。
一、蜜蜂的交配行为蜜蜂的交配行为是指蜜蜂雄蜂与雌蜂完成交配的过程。
雄蜂通过飞行方式,寻找并与处于交配期的雌蜂进行交配。
在交配时,雄蜂将精子传递给雌蜂,并通过交配器官与雌蜂连接。
蜜蜂的交配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 雄蜂的交配行为通常发生在空旷的地方,比如草地、农田等。
这是为了避免与其他蜜蜂种群的交配,维持种群的纯度。
2. 蜜蜂的交配过程往往是一次性的,雄蜂在交配后会死亡,而雌蜂则携带着雄蜂传递的精子回到巢穴。
3. 在交配过程中,雄蜂可以与多个雌蜂交配,而雌蜂通常只与一个雄蜂交配。
这种多对一的交配方式,增加了蜜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二、蜜蜂的遗传多样性蜜蜂的遗传多样性是指蜜蜂种群中存在的遗传变异程度。
蜜蜂的遗传多样性对于种群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蜜蜂的遗传多样性来源于交配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和新的基因组合。
由于雄蜂可以与多个雌蜂交配,而雌蜂只能选择一个雄蜂进行交配,这导致了蜜蜂种群中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蜜蜂的遗传多样性对蜜蜂种群的稳定性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以增加种群的适应性,使其更有抵抗能力对抗环境的变化和病害的入侵。
同时,遗传多样性还可以促进物种的进化和适应,使蜜蜂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
三、蜜蜂的交配行为与遗传多样性的关系蜜蜂的交配行为直接影响了蜜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雄蜂与多个雌蜂的交配行为可以增加蜜蜂种群的基因交流和基因重组,从而提高遗传多样性。
而雌蜂只与一个雄蜂交配的方式则限制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此外,蜜蜂的交配行为还可以促进种群的基因流动和基因迁移。
雄蜂通过交飞的过程,将不同区域的基因进行混合和交流,进一步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因此,蜜蜂的交配行为和遗传多样性密切相关。
交配行为的多样性为蜜蜂种群提供了基因变异的源泉,而遗传多样性则为种群的进化和适应提供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蜜蜂分蜂行为研究
——生物工程李梦醒 2012448021 摘要:蜜蜂是多雄性真社会性昆虫,分蜂是这个庞大家族繁衍的重要手段,它们通过信息素和蜂舞来传递信息[1]。
群内工蜂在分蜂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自我组织如此有序,分工十分高效有序。
关键词:蜜蜂;蜂王;信息素;化学通讯;分蜂
蜜蜂(honeybees)是一种社会性昆虫,蜂群内有蜂王、工蜂和雄蜂,群内3种类型的蜜蜂,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蜂群的分蜂行为是蜂群自然增殖的惟一方式。
分蜂行为是蜂群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繁殖。
蜜蜂主要通过分裂和分蜂的形式进行繁殖,分蜂时蜂王会带着一半以上的工蜂离开母巢,有时候羽化出房的处女王也会带着一部分工蜂离开母巢,进行第二次分蜂,但是这种情况在自然条件下非常少见,因为小蜂群在野外生存几率非常小。
蜜蜂属于多雄性真社会性昆虫,所以整个蜂群是由许多同母异父的亚家庭组成,群内工蜂都是全同胞姐妹或半向胞姐妹,它们具有不同的亲缘关系指数,工蜂都希望群内有更多的全同胞姐妹,以增强自己的适应性。
但这种不同的亲缘关系对于蜜蜂群内行为和群体决定意识是否产生显著影响还没有定论。
1. 促使蜜蜂分蜂的因素
促使分蜂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蜂群因素。
环境因素是分蜂的外因,包括外界环境因素和巢内环境因素;蜂群因素是分蜂的内因,包括蜜蜂群势、蜂王状态、卵虫数量、哺育蜂数量等。
此外分蜂还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
1.1环境因素
促使分蜂的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是蜜粉源条件和气候条件。
较丰富的蜜粉源为蜜蜂的群势发展和分蜂后的蜂群生存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分蜂均发生在蜜粉源较充足,蜜蜂群势增长的季节。
闷热的气候可使分蜂热增强,促成分蜂提前发生。
巢内环境方面,蜂巢拥挤、通风不良、巢温过高、粉蜜充塞压缩子脾、供蜂王产卵的巢房不足、缺乏造脾余地等,都能加剧分蜂热程度。
1.2蜂群因素
强盛的群势是分蜂的前提,这是蜜蜂与环境适应的结果,因为弱群分蜂后的分出群和原群生活力减弱。
蜂王状态、卵虫数量、哺育蜂数量是影响分蜂热相互关联的因素。
新蜂王控制分蜂能力比老蜂王强,因为新蜂王产生并释放的蜂王物质较多。
新蜂王产卵力强,使蜂群中有更多幼虫,减少或避免蜂群哺育力过剩。
由于幼虫少、哺育蜂多,产生蜂群哺育力过剩,是导致分蜂的重要因素。
1.3季节因素
分蜂热程度与季节有关,分蜂季节蜂群普遍发生分蜂热,即使群势不是很强。
在云南昆明,中蜂分蜂的季节仅限于2-4月和8-10月,其他季节即使达到8~10足框的强群也基本不分蜂。
长白山中蜂自然分蜂多发生在5月中旬- 6月中旬。
2 分蜂行为
2.1分蜂前的准备
蜂群的分蜂是一种群体行为,在分蜂之前,个体的增多是必经阶段。
寒冷的冬天过后,蜂群的活动开始复苏。
特别是大流蜜期开始后,花朵产出大量花蜜(流蜜量大于蜜蜂的采集能力),工蜂开始变得很兴奋,并努力地采集花粉和花蜜来饲喂幼虫和蜂王,蜂王也开始产更多的卵。
蜂群在外界气候条件适宜、蜜粉源充足的条件下,由于饲料多,工蜂的上颚腺分泌丰富的蜂王浆并持续饲喂给蜂王,蜂王产卵增多,24h可以产卵1600粒以上,使蜂群在2~3个月内由过冬后开始繁殖时的数千只蜜蜂发展到数万只蜜蜂。
随之而来,饲喂幼虫的工作就会十分紧张,而且活动空间越来越小,特别是当大量幼蜂同时出房时,就会发生“人口爆炸”[2]。
巢内的蜜蜂会感到十分拥挤,也没有更多的巢房储存蜂蜜,巢内开始混乱。
为了维持群内持续,释放出空间,蜂王和工蜂开始培育处女王,分蜂正式启动。
总之,分蜂前需要经历:蜂群大量繁殖——巢内拥挤——筑造王台——侦察蜂“侦察”新蜂巢等准备工作。
2.2分蜂行为
自然分蜂是指蜜蜂群势增长到一定阶段,群内培育雄蜂、培育新蜂王,随后,蜂群的约半数蜜蜂连同原蜂王一起飞离原巢,在新址另行筑巢而居的行为。
蜜蜂以自然分蜂的方式来增加种群的数量,分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繁殖。
分蜂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蜂王在王台里产卵,通常会有6个以上王台同时得到培育。
根据Winston(1987),在分蜂开始前1个月就可能开始培育新王,但是王台的出现并不一定能确保分蜂的出现。
在分蜂前一个星期左右,饲喂蜂王的工蜂开始减少,蜂王也停止了产卵,这是为了减小蜂王的体积和减轻蜂王的体重以便在分蜂时能够飞行。
大
部分蜂王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母巢,工蜂这时对蜂王也不会像平时那样客气,它们会咬住蜂王的腿往外拖,直到蜂王离开蜂巢。
在分蜂前十几个小时,工蜂开始停止采集工作,大量蜜蜂在蜂箱底部“休息”,侦察蜂也开始外出寻找新居。
大多数情况下侦察蜂们能发现几个或十几个候选新居,这时侦察蜂会用跳舞的方式告诉同伴们它找到的新居的方位,并希望更多的蜜蜂能参与到它的舞蹈中来。
如果没有同伴参与,侦察蜂会自动停止舞蹈,那么她找到的新居也就同时被否定。
但如果有很多同伴参与,它就会跳得更加兴奋,同时它找到的新居成为分蜂后新居的概率也就更大间。
由于蜂王产卵数目骤减,大量的青年蜂无法正常进行哺育工作。
它们会显得非常兴奋,填满巢内所有空间,大多数时间它们喜欢悬挂在巢箱门口。
它们也是分蜂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称之为“活跃的分蜂群体”。
分蜂多发生在无风的晴天,所有蜜蜂会大量吸食蜂蜜。
发动者会先跳“呼呼舞”以招引同伴一起离巢,同时从腹部放出同种功能的信息素,这样很快就能召集到大量同伴随蜂王一起离开母巢。
值得一提的是由一两只工蜂发起的锯齿型步伐的“呼呼舞”可以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完成它的召集任务,使整个蜂群一片混乱。
当分蜂群体离开母巢飞往新居的时候,只有占蜂群5%的侦察蜂知道具体的方位,但是分蜂群体却能十分迅速和准确地到达目的地。
这么少的侦察蜂是怎样引导蜂群到达目的地的呢?目前有两种假说。
第一种假说是:侦察蜂在分蜂群云团里快速地穿梭,把整个群体带到目的地,也就是说分蜂群能够看到前进的路线,这就是视觉假说。
第二种假说是:侦察蜂飞在分蜂群体的前面并从Nasanov腺体中分泌信息素,从而引导蜂群到达目的地,这就是嗅觉假说。
但是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视觉假说还是嗅觉假说都还没有得到定论[3]。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分群是比较脆弱的,如果在分蜂后遇上久雨不晴等恶劣的天气更是如此,因为蜜蜂的蜜胃储备的蜂蜜最多能够维持10d。
另外,如果一个新分群在未及时找到新居而遇上暴风雨,后果将不堪设想。
3.分蜂行为的效益
有些生物学家认为蜜蜂能不能分得或贡献最多食物与分蜂有内在关系。
当蜜蜂数量较小时它们会在一起生活,当群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时,半数的蜜蜂就会分蜂飞往新居。
蜜蜂是高度合作化的社会群体,维持群体生存的所有工作在工蜂间都有明确和高效率的分工。
为了维持整个蜂群及自身的生存,工蜂能够根据群体的需要改变自己的工作。
她
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出更有利于群体繁殖的环境。
随着蜂群群势的增加,从宏观上会产生两种效应:合作效应和距离效应。
合作效应是指随着群内蜜蜂数量的增加,产出的食物也会增加,并且呈上升趋势,寻找食物的时间也会减少。
但是蜜蜂达到一定数量后,合作效应会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蜜蜂越多,他们要飞到离相互间更远的地方去寻找食物,使得产出增长的效应逐渐减弱。
显而易见,这种距离的不利在寻找食物上的体现会随着蜜蜂的增加越来越明显。
最后的结果是,随着蜜蜂个体的增加合作效应开始会很明显,总的产量呈上升趋势。
但是到了一定的数量后,距离效应就会占优势,而总产量就成了下降的增长趋势。
这时,分蜂就成为回到总产量呈上升趋势的最好方法。
4.结束语
蜜蜂分群行为对蜜蜂种群的繁荣意义重大。
分蜂活动可使蜂群数量增加和分布区域扩大,促进蜜蜂种群繁荣。
但是,分蜂对养蜂生产则影响很大。
在分蜂的准备期间蜂群呈"怠工"状态,减少采集、造脾和育虫,限制蜂王产卵,蜂群的这种"怠工":状态在蜂学术语中称为分蜂热。
如果分蜂发生,将使原群的群势损失一半以上,所以,控制分蜂热成为蜜蜂饲养管理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因此,深入了解蜂群的分蜂行为,掌握促使分蜂的因素和分蜂机制,对抑制分蜂热、避免发生分蜂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承赋. 蜂群的分蜂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 生物学通报,2009,07:12-15.
[2]黄强,曾志将. 蜂群分蜂行为研究进展[J]. 蜜蜂杂志,2007,0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