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从众的影响因素

(6)有无事前承诺
面临群体压力,你会放弃原来的意 见吗?
个体一旦在公众面前做出承诺, 就会坚持到底。最多,也是在以后的 情景中改变自己的判断。
如果你能找到某个人和你立场一致的话那么你为某件事站出来就容易得多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从众行为
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
(1)群体规模
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一 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越多,则 个体受到的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 从众。
(2)群体的一致性
如果你能找到某个人和 你立场一致的话,那么你为 某件事站出来就容易得多
(3)群体凝聚力
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 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个体会为了群体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
(4)群体中的地位
地位高的人,往往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一般来说,个体在群体中的权威 和地位越高,就越不容易顺从于群体 的压力。
(5)从众的公开程度
人们在公开场合中要比私底下更可 能从众吗? 从众行为的公开程度越高,人们做 出的独立行为就越少,从众倾向就越大。
从众行为

能发现买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真横需要的,但是利益在前,又使自己控制不
住跟风随大流的心理。一旦这种利益减少,这种从众的行为也会减少,这 就是好处利益驱动下的从众行为。 电视剧鄙视链:英剧>美剧>日剧>韩剧>港剧>台剧>内地剧>泰剧 浏览器鄙视链:谷歌chrome、firefox>苹果safari、opera>遨游>IE系列>360 电影鄙视链:冷门国家文艺片>欧洲文艺片>日韩台小清新>老港片>好莱坞内地
出现于各类投资者中,它是投资者心态模型的重要形式,是“群体压力”
或“社会影响”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对风险 资产的价格具有重要影响。
(1)学生现象:
学习从众
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
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优等生、 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宿舍成员集体出
就是大规模的从众心理显现,失去理智的人们陷入激情之中,从而酿成持
久的劫难。 第三,文艺上的从众心理降低了文艺的高雅品位。大量媚俗作态的文艺作 品充斥文艺园地。 第四,从众心理造成了经济生活中的“一哄而起”。“重复建设”屡禁不 止;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公款吃喝玩乐猖撅;企业经营困难,大批职工下岗, 国有资产流失愈演愈烈。有人还归纳了这样一个句式:不……白不……,众 人都这么干,我不……白不……”,把这类从众者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从众行为? (Conforming Behavior) 如何避免从众行为
-------- (cullen)
1
从众行为
1.1 从众行为定义、特点及表现形式
教基软文:究竟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你的从众行为(河北-心理学知识点)

究竟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你的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我们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一个常考知识点。
那么,你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人们会更倾向于做出从众行为吗?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帮助你解答这个疑惑哦。
一、什么是从众行为呢?从众即由于群体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二、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从众行为呢?1.群体规模研究发现,3-5人的群体比只有1个或2个人更从引起人们的从众能引发更多的从众。
给大家说一个有趣的实验,你也许听说过。
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及其同事,让1、2、3、5、或15个人组成的群体停留在纽约熙熙攘攘的人行道上,并抬头仰望天空。
随着群体规模增加到5个人,路人模仿群体抬头仰望的从众行为的比例快速提升。
除此之外,多个小群体的一致意见更容易引发人们的从众。
研究者戴维让学生判断一个案子。
在学生判断前,先让他们观看由4个陪审做出判断的录像。
当这四个陪审以两组(每组2人)出现时,学生的从众人数要更多。
同样,当陪审以两组(每组3人)出现时,学生的从众人数比一个6人组陪审要多,而以三组(每组2人)出现时学生的从众人数更多。
这说明,多个小群体的一致意见更容易使人从众。
2.一致性如果有人破坏了群体的行为或信念的一致性,会降低你的从众行为。
假设你参加某个从众实验,几乎所有的人都给出了同样错误的答案,但你前面的那个人说出了你的心声,给出了正确答案。
此时,你说错误答案的可能就会降低,也就是你会更少出现从众行为。
3.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大,人们就越容易从众。
比如,和你关系很好的两个朋友都选择去A食堂吃饭,这个时候你虽然想去B食堂,但是还是会选择和你的好朋友去A食堂。
4.地位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
5.公开的反应人们在公共场合要比私下做决定更容易从众。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大学教师提出某些有争议的问题时,如果让学生匿名回答,他们给出的答案会比举手回答时更多样化。
这说明在公开场合做出反应时,我们更容易从众。
从众效应的原因

从众效应的原因
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态度或观点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从众效应的原因:
1. 社会认同感:人们往往希望被社会接受和认同,因此当他们发现大多数人持有某种观点或行为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有压力去跟随以获得社会认同感。
2. 信息缺乏: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可能缺乏足够的信息或知识来做出独立的决策。
他们可能依赖他人的行为作为指导,认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可能是正确的。
3. 群体压力:当个体处于一个群体中时,他们可能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表现为直接的劝说、同伴的期待或群体规范的影响,促使个体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
4. 寻求安全感:人们可能会认为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他们承担风险或错误决策的可能性。
5. 文化和社会影响:社会和文化背景也会对从众效应产生影响。
某些文化可能更强调群体的一致性和社会和谐,从而促使个体更倾向于跟随大众。
6. 心理因素:个体的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从众效应。
例如,一些人可能具有较低的自信心或决断力,因此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从众效应并不总是负面的。
在某些情况下,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可以带来积极的结果,如遵循交通规则或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然而,在其他情况下,过度从众可能会抑制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保持独立思考,避免盲目从众。
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从众,是人类由于其社会性而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经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于互相影响,因此他们往往具有类似或者相近的思想。
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社会心理学已经证实,人们具有从众心理(conformity),当决策者行动时,常常考虑他人的判断和行为,即使知道其他人是一种从众行为,完全理性的人也会参与其中并采取类似的行为。
如果脱离了大多数,会让人产生不安感,尤其是对自己缺乏自信的时候,这种心理效应会更加显著。
(也称为“同调行为”)管理心理学认为,从众行为的产生受个体对事物的了解程度、情境因素、个体特征多方面因素影响。
人们的从众行为有表面与内心两个层面,表现为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四种情况。
比如,在风险资产市场上,从众行为(羊群行为)的心理偏差常常出现于各类投资者中,它是投资者心态模型的重要形式,是“群体压力”或“社会影响”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对风险资产的价格具有重要影响。
从众(conformity)是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
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人们为什么会从众?社会心理学家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导致从众的因素:一是信息性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过程------希望准确无误,想了解给定情境下正确的反应方式;二是规范性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过程------希望被别人喜欢、接受、支持。
本文拟从经济学角度对从众行为进行一些简要分析。
从众隐含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承认别人也是“经济人”。
由于任何人都是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和最佳追求者;所以,某人从事某种行为,肯定符合某人的效用最大化法则。
既然别人的行为都是对自己负责,所以我模仿别人的行为很大可能是对自己有利的,除非别人是傻瓜,而这种可能性又是较小的。
影响从众的因素

影响从众的因素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
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
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从众心理”。
影响从众的因素有的人容易从众,有的人不容易从众;有的情境中容易产生从众现象,有的情境中则不容易发生从众现象。
那么,从众行为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对此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一)群体因素1.群体的规模。
如果只有两个人反对你,你很可能会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如果有100人反对你,你多半会惊慌失措,内心不安,最终从众了事。
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
、2.群体的一致性。
如果群体中只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则他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而如果群体中另外还有一个人持反对意见,则使前者所面临的从众压力大大缓解,从而明显降低从众的程度。
阿希在进一步的实验中,让一位假被试作出不同于其他多数人的反应,结果被试的从众行为减少了3/4,因为被试有了一个“合作者”,从中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力量。
即使这个假被试并没有发表与被试相同的意见,但只要他与群体的意见相异,就会增强被试的信心,削弱从众心理。
总之,增设一致性程度越多,个体越倾向于从众。
3.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之间的依恋性及对群体规范和标准的从众倾向也越强,个体会为了群体的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
有人曾经特意设计了一个阿希式的实验,但是以小组式的方式,使五个实验小组相互竞赛。
在线段对比实验中,出错最少的小组,其成员将得到两张戏票。
结果表明,个体在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中更容易从众,因为不如此就可能达不到目标。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我观察到的从众现象:现象1 4月20号上午,西政有一群学生正准备英语过级考试,我英语老师正是5楼一个班的监考老师。
当老师发现地震时就疏散考生出考场,结果考生都站在门口就无动于衷了.过了一会儿有一同学说“反正也是死”,然后就进了考场。
据老师描述,当时就两个考生在门外犹豫,其他都是毫不犹豫的重新进入考场。
那两个学生商量了一会儿,得出“反正大家都进去了,死就死吧!"后来老师就告诉了我们,这也是一种从众行为吧。
现象2 4月21号一群考生自考完后,由于对考场周边不熟,第一波出考场的人选择了各个不同的方向。
后来我和舍友出出来,开始闲逛,都问对方要去哪里,结果就听到回答“哪条路人多我们就去哪儿”。
其中一条路上考生最多,后面的人估计就是种从众行为.现象 3 每个去旅游胜地的游客都喜欢带特产回来。
即使拿东西长相一般或味道一般,抑或是自己根本不喜欢,但仍然会买。
我自己有时和同学出去玩,看见心仪的东西想买,但不是当地出名的东西,就会被对方念叨“买这个作甚,要买就应该买XX,谁来这里会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东西啊!"结果遭到鄙视,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盲目的从众行为。
分析原因:⑴现象1说明有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问题,人们的思想都被教条束缚得命都可以如此轻视,考试的重要性比生命更甚。
而两名考生则说明是人们的意志不坚定,思想不明确,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没有主见。
⑵现象2说明人在陌生地方没有什么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容易跟随大众潮流,认为人多就是好的,那个大众目的地就是自己的目的地。
这种情况也是情有可原的,也是出于人们心里对于安全因素的思考,也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从古至今都是这样.⑶现象3说明文化习俗亦可以影响人们的判断,这些行为是很久以前就积累下来的。
变成了一种传统,我们呢,身处其中就要遵循里面的法则,顺其自然。
从众行为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他人行为、意见或态度的影响,从而产生与之相似的行为、意见或态度的一种心理现象。
从众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对于个体和群体都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探究从众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我们设计并实施了本次从众行为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行为的基本特征;2. 探究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3. 分析从众行为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某高校大学生60名,男女各半,年龄在18-22岁之间;2. 实验材料:从众行为实验材料(包括图片、文字等);3. 实验程序:(1)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2)对每组被试进行从众行为实验,实验分为三个阶段:① 图片识别阶段:展示一组图片,要求被试判断图片中的人物是否在笑;② 意见分歧阶段:向被试展示一组图片,要求被试判断图片中的人物是否在笑,并询问被试是否同意其他被试的观点;③ 从众行为阶段:展示一组图片,要求被试判断图片中的人物是否在笑,并询问被试是否受到其他被试观点的影响;(3)记录被试在每个阶段的判断结果,分析从众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图片识别阶段:在图片识别阶段,被试的判断结果与实际图片中人物的表情基本一致,说明被试具有较好的图片识别能力。
(2)意见分歧阶段:在意见分歧阶段,被试的判断结果与其他被试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部分被试仍能保持自己的判断。
(3)从众行为阶段:在从众行为阶段,被试的判断结果与其他被试的观点基本一致,表明从众行为在实验中得到了体现。
2. 实验分析(1)从众行为的基本特征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从众行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 从众行为在意见分歧阶段较为明显,当其他被试观点不一致时,个体更容易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② 从众行为在从众行为阶段更为明显,当其他被试观点一致时,个体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① 意见分歧程度:意见分歧程度越高,从众行为越明显;② 个体认知水平:认知水平较高的个体,从众行为相对较低;③ 群体压力:群体压力越大,从众行为越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我观察到的从众现象:
现象1 4月20号上午,西政有一群学生正准备英语过级考试,我英语老师正是5楼一个班的监考老师。
当老师发现地震时就疏散考生出考场,结果考生都站在门口就无动于衷了。
过了一会儿有一同学说“反正也是死”,然后就进了考场。
据老师描述,当时就两个考生在门外犹豫,其他都是毫不犹豫的重新进入考场。
那两个学生商量了一会儿,得出“反正大家都进去了,死就死吧!”后来老师就告诉了我们,这也是一种从众行为吧。
现象2 4月21号一群考生自考完后,由于对考场周边不熟,第一波出考场的人选择了各个不同的方向。
后来我和舍友出出来,开始闲逛,都问对方要去哪里,结果就听到回答“哪条路人多我们就去哪儿”。
其中一条路上考生最多,后面的人估计就是种从众行为。
现象3 每个去旅游胜地的游客都喜欢带特产回来。
即使拿东西长相一般或味道一般,抑或是自己根本不喜欢,但仍然会买。
我自己有时和同学出去玩,看见心仪的东西想买,但不是当地出名的东西,就会被对方念叨“买这个作甚,要买就应该买XX,谁来这里会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东西啊!”结果遭到鄙视,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盲目的从众行为。
分析原因:
⑴现象1说明有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问题,人们的思想都被教条束缚得命都可以如此轻视,考试的重要性比生命更甚。
而两名考生则说明是人们的意志不坚定,思想不明确,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没有主见。
⑵现象2说明人在陌生地方没有什么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容易跟随大众潮流,认为人多就是好的,那个大众目的地就是自己的目的地。
这种情况也是情有可原的,也是出于人们心里对于安全因素的思考,也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从古至今都是这样。
⑶现象3说明文化习俗亦可以影响人们的判断,这些行为是很久以前就积累下来的。
变成了一种传统,我们呢,身处其中就要遵循里面的法则,顺其自然。
这些想法牢牢扎根于人们心中思想中,似乎违背就会成为异类。
所以有的人真心遵循,就像对待真理一样;有的则是被迫遵循,迫于外界压力,为了不被成为“异类”。
以上就是我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我认为的引起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