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中国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__初中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学会欣赏和评价山水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途径,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线条、墨色、构图等表现手法创作山水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
难点:运用线条、墨色、构图等表现手法创作出富有意境的山水画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幅中国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提问:“你们觉得这幅画美吗?美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导入本课。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历史背景。
2. 教师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如线条、墨色、构图等,并示范绘画步骤。
3. 教师分析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如意境、笔墨、构图等,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山水画的美。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学生按照教师示范的绘画步骤,尝试绘制一幅简单的山水画小品。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完成作品后,相互欣赏、评价,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
四、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性和美感,激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和热爱。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回家后,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富有意境的山水画作品。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观后感,表达对山水画的认知和感悟。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践环节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创造力。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六君子图》的画面结构十分明了和简洁:平缓的远山,处在画面的大约四分 之一处,并以此为界,向上的空白处就是天空,往下的空白便是水面,构成了画 面远景。靠紧画面最下部分的是近处的石坡,还不到整个画面的四分之一。画面 中部一大半空白的水面。“三段式”构图就这样展开,实际上就是两道横向的平 缓的石坡,把画面分割为三段。 为了打破构图上单调,增加画面的意境、寒荒和 萧疏感,画上了六棵不同品种树木,与横向的山石坡构成经纬走向。
理解运笔、用墨的技巧,是欣赏的起点。理解笔墨所传达的审美价值与精神理念, 才能读懂中国传统绘画。
物质层面
毛笔、水墨
笔墨
技法层面 形式层面
运笔、用墨 线条、色彩
价值层面
气、韵
五、课堂小结
山水画源自对自然山川的写生,但又超 越具体时空,具有纯粹的,普遍性的美。美 学家蔡若虹指出:“艺术的微妙作用,恐怕就 在于意境,就在于那种一半留在画面上,还 有一半留给画外读者去想象的诗的意境。”
《踏歌图》南宋画家马远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表现了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 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踏歌图》上端显著位置有题 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
构图 这幅《踏歌图》采用“一角式”布局,从左至右以对角线分割,
形成左实右虚的结构。画面左边奇峰巨石,显得分量有些重,所以 作者在右边安排了远山、殿阁,尤其是疏柳和翠竹的枝干摇曳的动 姿以及点景人物,从而以静待动,使画面左右达到视觉上的平衡。 画上大片空白云烟,在构图上使画面避免了壅塞,作者在右边显著 位置画了一株高柳,使之贯入上部,起到了填充作用。总之,画面 上、下连为一体,给人一种空灵、自然之感。 技巧
此图在具体画法上,卧石与秀峰主要用大斧劈皴,其中在秀峰 上夹用些许长披麻皴,岩石的凝重,秀峰的峭险与水纹柔和的钩法 形成强烈的对比。柳树枝干高扬而柳条稀疏富有精致,更显示了作 者提炼形象的功夫,山间树干虬曲,树枝斜出伸展,几丛翠竹用双 钩填色的工笔画出,置于大笔渲染的树石之中,显得生机盎然。近 处的稻田刻画得非常精细,表现出稻叶在微风中轻轻飘动的感觉。 山溪流水,用笔柔和流畅。这些细节的刻画与粗笔概括的描绘,形 成繁与简、柔与刚的鲜明对比,丰富了画面的节奏与韵律,增加了 作品的艺术魅力。
中学美术《中国山水画》优质教案+

中学美术《中国山水画》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学美术教材第七章《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第二节《中国山水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基本技法、艺术特色以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详细内容涉及中国山水画的分类、构图、笔法、墨色、意境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过程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2. 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韵味,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笔法和墨色的运用。
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艺术特色及基本技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中国山水画作品、教材、多媒体设备、绘画工具等。
学生准备:教材、绘画工具(毛笔、宣纸、墨水、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其独特韵味,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过程、艺术特色等,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
3. 实践环节:(1)教师示范:现场演示中国山水画的绘制过程,讲解构图、笔法、墨色等基本技法。
(2)学生练习:学生跟随教师示范,进行中国山水画的绘制实践。
4. 例题讲解:分析经典中国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掌握其构图、笔法和墨色运用。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中国山水画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6. 作业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作业,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山水画2. 内容:(1)起源与发展(2)艺术特色(3)基本技法(4)构图、笔法、墨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家乡的山水”为主题,创作一幅中国山水画。
2. 答案要求:(1)构图合理,层次分明。
(2)运用适当的笔法和墨色。
(3)表现家乡山水的特点。
3. 作业提交时间:下节课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山水画》教案(精选

《中国山水画》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美术》教材第七章——《中国山水画》。
详细内容包括: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表现技法。
具体章节为第七章第一节,着重探讨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原则、笔墨运用以及意境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2. 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原则、笔墨技法,并能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特色的认识,提高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原则、笔墨运用及意境表达。
难点:如何运用笔墨技法表现山水画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山水画作品图片、示范用笔墨纸砚等。
学具:毛笔、宣纸、墨、颜料、画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及特点。
(2)讲解山水画的构图原则,如“主次分明、虚实相生、开合有致”等。
(3)演示笔墨技法,如皴、擦、点、染等。
3. 实践操作(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山水画作品中的构图和笔墨运用。
(2)学生进行笔墨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一幅经典山水画为例,分析其构图、笔墨运用和意境表达,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5.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山水画创作。
教师个别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山水画起源:原始社会发展:唐宋时期达到高峰特点:构图、笔墨、意境2. 构图原则:主次、虚实、开合3. 笔墨技法:皴、擦、点、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家乡的山水”为主题,创作一幅山水画。
2. 答案:无标准答案,要求构图合理,笔墨运用得当,体现山水画的意境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初中美术:中国画-山水画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教材美术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美术教案 / 初中美术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中国画-山水画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美术有利于发展记忆和想象力,想象力得到扩展和深化,可以使学生的消极心理负担得到卸除,获得心理平衡保障心理健康,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美术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与练习相结合。
中国画--山水画教学目的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
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中国画--山水画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
难点:树木的穿枝插叶。
中国画--山水画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中国画山水画二至三幅。
树木结构图一幅。
树枝、树叶分类挂图各一幅。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步骤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
1导言: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2树木的结构: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nextpage]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
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
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
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完美版)

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一、教学目标: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三、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2幅作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清明上河图〉〉提问(仔细观察上述作品后,你能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政治和生活背景吗?)教师在学生常识性地回答问题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人类没有创造文字之前,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一些造型实物(绘画、雕塑、工艺品、建筑等)获得的。
即便文字出现以后,也需要造型实物提供直观的印证。
所以,一件美术作品不仅仅是由美术的意义,而且能够代表一定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二)新授:因此,我们在接触一件美术作品时,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加以欣赏,而且要善于发掘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簪花仕女图〉〉唐代周昉提问:1.从作品仕女的姿势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内容?2.从作品仕女的华美服装和精美的手饰中,你觉得唐代纺织技术与工艺水平如何?3.从作品描绘的仕女面庞、体态、你能说出当时对女性的审美观吗?解释:1.从作品描绘的几个贵妇在庭院中闲步、赏花、采花、戏犬的情节,让人感到上流社会贵妇虽然物质富足,但却精神空虚、百无聊赖2.从画中描绘的轻纱薄翼般的华美衣裙,反映出唐代的纺织技术和工艺水平已是相当的高超。
3.反映出当时对女性美的审美标准是丰腴,而非我们当代苗条。
与同学讨论,共同探讨几件作品的文化意义。
1.《舞马衔杯纹银壶》是传统的中原样式吗?2.从《三彩骆驼载舞俑》中的人物的面目特征来看,他们是哪里的人?3.你知道教堂和道观用途分别是什么吗?它们的外观有什么区别?你能从这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中看到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吗?分组讨论书中作品,教师提出要讨论的问题。
2024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第5课《中国山水画》教案

CHAPTER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和艺术风格。
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构图法则和笔墨技法,能够初步进行山水画的创作。
认识中国山水画中的常用元素,如山、水、树、石等,并了解其在画面中的作用。
通过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写生等方式,积累山水画的创作素材。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山水画的创作实践。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山水画创作中追求意境美,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倡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激发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法则和笔墨技法;山水画的意境营造和审美鉴赏。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笔墨表现出山水画的韵味和意境;如何引导学生在创作中体现个性化和创新性。
CHAPTER010204教材内容概述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设色等基本技法。
经典山水画作品的欣赏与解析。
山水画创作实践的要求和步骤。
03山水画特点及风格特点以自然山水为创作对象,注重意境和气韵的营造,追求笔墨的韵味和变化。
风格根据不同流派和时代,山水画的风格多样,如南宗山水的清润秀雅、北宗山水的雄浑厚重等。
经典作品欣赏与解读经典作品介绍选择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如《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进行详细介绍。
作品解读从构图、笔墨、设色等方面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价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创作背景介绍山水画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创作特点和风格变化。
历史意义阐述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对于现代美术发展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CHAPTER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同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认知水平学生在美术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美术作品,但对于中国山水画这种较为复杂的艺术形式,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中国美术课件:山水画的分类及特点

怪石嶙峋,长松并茂,堂亭有序,"飞流直下三千尺 "。虚处轻岚薄雾,"日照香炉生紫烟",确实能陶醉 人于心旷神怡之中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整个画面 正如后人所云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笔法村庄 挺劲、山体(石法圆中带方)、树木(树枝瘦劲)、 堂亭工细有笔;再加上皴染有序,设色清润,墨以 意境,真乃北派山水之特色。
关仝,五代宋初长安人。早年师荆浩,后又师唐代名 家王维、毕宏等,有出蓝之誉。喜作雄伟山势,求意境。 笔法简劲,达到了"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之艺术境界。有人并称"荆关",也有人将他与宋初李成、 范宽并称为"三家山水"。乃北方山水画家的杰出代表。
该轴是高远和深远相结合的全景构图。下方中近景似乎是 日落西山之际,山麓溪边人家和驿店之人物活动百态,在 荒寒寂寞(寒山枯木)中又充满生机。上方中远景奇峰突 出雄伟高大,深壑间疏林怪石,迭泉流水,深远不可测。 整幅画描写的是北方山村的境和情--意境深远。笔法中用 粗圆的线描勾括山体,短直笔则勾树木丫枝,使构图更为 紧凑,较荆浩的"笔"更富有表现力。同时,皴点与渍染的 结合,浓墨与淡墨的协调,更让人有置身于高深之中的感 觉。可惜构图中的主峰略嫌生硬。
• 3.浓破淡与淡破浓的水墨运用效果。
• 4.快速用笔,自然产生的飞白效果。
◆ 青绿山水
中先绿赵映“且“础性廓青石山
先有山(,李多画上强,绿绿水
有设水伯自思青,薄;少、作画
重色著驹为训绿绘罩后皴小为的
色,称、一著。事青者笔青主一
,后。伯家色”也绿是,绿色种
后有中骕法山元,。在着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
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
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
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品位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八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能进行简单
的欣赏。
2、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着山水画的画法,掌握一定的笔墨技
巧。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中国山水画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观赏作品
时体会作品的内涵。
2、学生在审美和造型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思维上有一定的逻辑
性,有利于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并通过自
我实践感受山水画。
四、教学时间一节课(40 分钟)
五、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
通过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现实的景物与图片对比分析,感悟山水画家的内心思
想。
通过不同画家的画面,学会画家的绘画技巧。
2、重点:如何分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技巧、体会意境
3 难点:如何进行树的画法。
六、教学学具山水画作品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
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划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划七、教学过程课前,在教室前面展示出山水画。
1 导言: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观赏书上的山水画图片,对画家简单的介绍,体会画家感情。
介绍树木
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好山水画先学会画树。
1)树木的结构: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
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
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2)树干、树枝的画法: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
后点叶。
作画步骤: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
主干。
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也可先下后上,个人决定) 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画枝干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
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
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
(3)画树叶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
即:点染法和双沟法。
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
浓淡及树冠的造型。
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2 作业要求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3 归纳总结课堂的内容,同时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八、教学策略及设计思路
1、教学策略: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充分地
进行图画展示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好奇心,通过集作品、树的图片和现场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画树的技巧。
九、教学总结反思:
本课通过讲解,达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其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并体会树的塑造。
考虑到中国山水画并不是一
下就能学会,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不能着急,对于学生意象思维的开发重在培养,过度的干涉、强迫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轻松
的课堂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通过作品图片引导,老师示范会更容易接受。
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有耐心和较强的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