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质学复习题

合集下载

地质勘探遥感技术运用考核试卷

地质勘探遥感技术运用考核试卷
4.在遥感图像处理中,图像增强的目的是:()
A.提高图像对比度
B.降低图像噪声
C.改善图像质量
D. ABC都是
5.下列哪种遥感卫星系统主要用于地质勘探?()
A. GPS
B. GLONASS
C. Landsat
D. Galileo
6.关于遥感图像的波谱特性,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波谱特性反映地物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射、发射和吸收特性
2.光谱分辨率越高,遥感图像的分类精度就越高。()
3.在遥感图像处理中,滤波的主要目的是去除图像噪声。()
4.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越高,其覆盖范围就越小。()
5.无人机遥感技术不适合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地质勘探。()
6.遥感图像的波谱信息可以用于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
7.地震活动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进行直接监测。()
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D
3. D
4. D
5. C
6. C
7. C
8. D
9. A
10. B
11. D
12. D
13. B
14. D
15. A
16. A
17. D
18. C
19. E
20. C
二、多选题
1. ABCD
2. AB
3. ABCD
4. AB
5. AB
6. ABC
7. ABCDE
9.在遥感图像处理中,以下哪种方法用于去除图像噪声?()
A.滤波
B.增强
C.缩放
D.投影
10.以下哪种遥感传感器主要用于获取夜间地表温度分布?()
A.多光谱传感器
B.热红外传感器

遥感地质学测试试卷

遥感地质学测试试卷

遥感地质学测试试卷1、下列不是遥感的优势的一项: () [单选题] *A、宏观性好B、人为因素少,能客观地反映地表状况C、与传统资源调查方法相比工作效率高,费用成本低D、技术含量高,可以精确的反映地表状况,完全可以代替地面的调查。

(正确答案)2、下面关于遥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单选题] *A、遥感是新兴的一门技术,它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生产的各个领域B、人的视觉行为就是遥感的过程,人的眼睛是世界上最好的遥感器C、遥感的历史起源于美国1972年发射LANDSAT(正确答案)D、遥感探测的媒介质主要是电磁波3、遥感分类方法很多,主动遥感与被动遥感,是按什么方法分类的?() [单选题] *A.按遥感平台B.按工作方式(正确答案)C.按应用领域D.按工作波长4、下列不是遥感的特点是:() [单选题] *A)大面积同步观测B)时效性C)商业性(正确答案)D)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5、当前遥感发展的主要特点中以下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高分辨率小型商业卫星发展迅速B)遥感从定性走向定量C)遥感应用不断深化D)技术含量高,可以精确的反映地表状况,完全可以代替地面的调查。

(正确答案)6、遥感分类方法很多,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是按什么方法分类的?() [单选题] *A.按遥感平台B.按成像方式(正确答案)C.按应用领域D.按工作波长7、遥感分类方法很多,地面遥感、航空遥感与航天遥感,是按什么方法分类的?() [单选题] *A.按遥感平台(正确答案)B.按成像方式C.按应用领域D.按工作波长8、遥感分类方法很多,地质遥感、林业遥感等,是按什么方法分类的?() [单选题] *A.按遥感平台B.按成像方式C.按应用领域(正确答案)D.按工作波长9、遥感分类方法很多,电磁波遥感与声波遥感等,是按什么方法分类的?() [单选题] *A.按遥感平台B.按成像方式C.按媒介(正确答案)D.按工作波长10、遥感分类方法很多,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等,是按什么方法分类的?() [单选题] *A.按遥感平台B.按成像方式C.按应用领域D.按工作波长(正确答案)11、遥感技术起源于() [单选题] *A.空中摄影侦察(正确答案)B.材料无损探测C.地质勘测D.气象探空形12、根据运载工具不同,遥感可分为以下类型,除了() [单选题] *A.航天遥感B.航空遥感C.水下遥感(正确答案)D.近地遥感13、遥感定义:从、以至的平台上。

遥感地质学试题

遥感地质学试题

遥感地质学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遥感主要利用的是地面特征的 ____________ 信息。

A. 穿透B. 探测C. 辐射D. 发射2. 遥感图像中颜色的变化通常代表不同的 ____________ 特征。

A. 温度B. 光谱C. 高度D. 纹理3. 遥感数据分为 ____________ 遥感数据和 ____________ 遥感数据。

A. 有源,无源B. 主动,被动C. 有线,无线D. 红外,紫外4. 遥感技术最早应用于 ____________ 领域。

A. 军事B. 水利C. 医学D. 地质5. 遥感数据的 ____________ 可以反映地物的光谱信息。

A. 时态B. 分辨率C. 时间D. 空间6. 遥感技术主要利用的是 ____________ 在大气和地面之间传播的性质。

A. 电磁波B. 热能C. 水分D. 重力7. 遥感图像最常用的增强方法是 ____________。

A. 直方图均衡化B. 滤波处理C. 空间分析D. 反演算法8. ____________ 是遥感图像的一项基本运算,用于抽取和获取图像的有用信息。

A. 遥感分类B. 数据融合C. 辐射校正D. 特征提取9. 遥感技术中的 ____________ 通常是指选择合适的像元进行特定地物的识别和分析。

A. 空间分辨率B. 光谱分辨率C. 时间分辨率D. 光谱分布10. 遥感技术在地质学研究中可以应用于以下哪些方面?A. 矿产资源勘查B. 土壤侵蚀分析C. 断层活动监测D. 土地利用规划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遥感地质学是将遥感技术与地质学相结合,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质研究和地质__________。

12. 红外遥感是通过探测地面物体的 ____________ 辐射来获取图像信息。

13.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决定了图像的 ____________。

14. 遥感数据的扫描模式包括横摆扫描和 ____________ 扫描。

遥感与地理信息复习题

遥感与地理信息复习题

遥感与地理信息复习题一、概念掌握:遥感、遥感技术系统、电磁波谱、大气窗口、反射率、地物反射光谱曲线、地物发射光谱曲线、空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目视解译、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投影、栅格数据结构、矢量数据结构、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空间插值、DEM。

二.填空知识点:1.遥感过程的基本环节。

2.常见的大气窗口。

3.散射的类别。

4.颜色立体的三要素。

5.色彩的三原色。

6.TM影像彩色合成的三种方案。

7.几何校正的两个关键环节。

8.遥感中重采样主要采用的三种方法。

9.解译标志的类别。

10.目视解译的方法。

11.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常见方法。

12.信息的三个特征。

13.地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14.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名称。

15.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16.国内外常用地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名称。

17.高斯-克吕格投影的实质。

18.地图投影选择的因素。

19.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分幅编号的规则。

20.栅格数据属性值的取值方法和压缩编码方法。

三.问答:1.遥感的特点与优势。

2.遥感的常见分类(任意从三个角度)。

3.影响太阳辐射衰减的原因。

4.反映遥感图像特征的指示指标及意义。

5.几何校正时选取控制点应遵循的原则。

6.目视解译的主要判读标志和举例。

7.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关键点和优缺点。

8.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9.栅格、矢量数据结构的特点比较。

10.空间分析的方法列举。

四.应用:1、地物反射光谱曲线的规律。

2、列举农业遥感中常用的卫星及传感器(至少四种),说明其波段数和设计作用、空间分辨率。

3、利用空间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3S技术在生态方面的应用。

遥感地质学期末(有答案)

遥感地质学期末(有答案)

1.遥感和遥感地质学的定义是什么?遥感: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遥感地质学:在地质与成矿理论指导下,如何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研究的学科。

2.遥感技术系统主要有哪些组成部分?整个系统分为星载(机载)分系统和地面分系统两大部分。

星载(机载)分系统由遥感平台和遥感器组成,负责从高空收集地物的电磁辐射信息,是遥感工作系统的核心。

地面分系统由遥感测试系统和地面控制处理系统两部分组成,前者负责地物波谱测试研究和地面实况调查,后者负责对星载(机载)分系统的控制,遥感数据接收和处理等具体工作。

(遥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设备、接受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设备)3.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有哪些?A.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B.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C.技术手段多样,课获取海量信息D.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4.电磁波波长范围如何划分?紫外波段0.01~0.38微米可见光波段0.38~0.76微米紫色光0.38~0.43微米蓝色光0.43~0.47微米青色光0.47~0.50微米绿色光0.50~0.56微米黄色光0.56~0.59微米橙色光0.59~0.62微米红色光0.62~0.76微米红外波段0.76~1000微米近红外波段0.76~3.0微米中红外波段 3.0~6.0微米热红外波段 6.0~15.0微米远红外波段15.0~1000微米微波波段1毫米~1米毫米波厘米波分米波5.电磁波与地物的作用方式有哪些?自然界中地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反射、发射、吸收和透射几种形式。

6.什么叫大气窗口,目前遥感技术利用的最重要的波段是那些?指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和散射都很小,而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微波波段是目前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窗口之一。

7.大地辐射的能量来源主要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波长区?大地辐射的能量来源主要为:太阳的短波辐射、地球内部的热能大地辐射的能量分布中红外——微波峰值波长9.7μm大部分集中在: 8~14μm(50%) 3~5μm (1.0%以下) 14~30μm (30%)8.什么是成像遥感技术系统?其主要组成是什么?遥感技术系统是实现遥感目的的方法论、设备和技术的总称。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

1.遥感的定义: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子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动力状态的现代化系统。

2.遥感地质学:以遥感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地球表面影像特征的获取、处理、分析和解译,来探测研究地质现象、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的技术学科。

3.请简述遥感地质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遥感地质学是一门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边缘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和地质体(如岩石、断裂)、地质现象(火山喷发)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特性;研究内容包括遥感物理基础、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方法、遥感地质解译、遥感地学应用及研究进展等;任务是培养掌握21世纪遥感地质学知识的高级地质勘查专业人才,为地质科学研究、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察、环境和灾害地质调查监测等工作服务。

4.遥感有何特点?:第一,大面积同步观测;第二,时效性--可在短时间内进行重复观测;第三,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可以通过不同分辨率的影像,综合反映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等丰富的地表信息;第四,经济性;第五,对信息的获取只局限在有限的电磁波波段内,信息量和代表性不受到限制。

5.多普勒效应:由观察者和辐射源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地磁辐射的频率改变。

6.在真空中,电磁波速为3×108m/s。

已知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从约3.8×10-7m/s(紫色光)到7.6×10-7m/s的红光,计算其对应的频率范围。

解:紫色光频率:3×108/3.8×10-7=0.7895×1015(赫兹);红色光频率:3×108/7.6×10-7=0.3947×1015(赫兹)。

7.物体按其发射辐射特性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类型有何特点?答: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黑体,它的发射辐射最大,发射率与波长无关;第二种是灰体,其发射率与波长无关,但它的发射辐射比黑体小;第三种是选择性辐射体,七发射率随波长而改变。

遥感地质学期中复习作业题

遥感地质学期中复习作业题

遥感地质学复习作业题(1234版)一、基本概念遥感技术:在遥远的空间不与目标物接触,通过信息系统去获取有关目标物的信息,从而对目标物的性质和运动状态进行识别,称-遥感地质学:遥感技术与地质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

广义遥感:狭义+过去的地球物理场的测量,航空重力、磁力、以及机械波的探测。

狭义遥感:为获取目标物的电磁辐射信息而选择的手段,从而识别目标物的性质。

主动遥感:如果用人工辐射源向要探测目标发射电磁波,然后用遥感器接收反射回来电磁辐射信息,从而据此来识别地物的属性,称~被动遥感:被动接收自然辐射源发射电磁波信息,从而据此来识别地物的属性,称~成像遥感:是指所获取的电磁辐射信息,可以被转换成图像的形式(二维、平面)。

非成像遥感:对目标物的一度空间如温度的测量,获得的曲线形式数据称~遥感技术系统: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光、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辐射进行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物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技术系统,称~电磁辐射:是电磁波通过空间或媒质传递能量的物理现象,即电磁能量以波的形式发射的过程(课本)。

电磁波能量的传递过程(发射、吸收、反射、透射等现象)(PPT)。

紫外遥感:用摄影的方式探测目标的紫外波段。

可见光遥感:利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进行航空摄影。

红外遥感:用摄影的方式探测目标的红外波段。

多波段遥感:用多波段传感器对同一目标物进行多波段同步成像。

微波遥感:遥感器工作波段选择在微波波段范围的遥感。

传(遥)感器:远距离感测地物环境辐射或反射电磁波的仪器称~天线扫描成像遥感器:主要指工作在微波波段(0.8—100cm)、有源主动、天线侧向扫描、能产生高分辨率影像的成像雷达。

包括真实孔径侧视雷达和合成孔径侧视雷达。

水平极化:电场强度和入射面(通常是地表面)互相垂直的称~垂直极化:…………………………………………………平行的称~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型,称~多普勒效应:由观察者和辐射源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电磁辐射的频率改变,称~电磁波谱:各种电磁波按其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成图表,这个图表就称为~ 光度测量:对可见光波段的辐射量测定是~辐射测量:对红外到无线电波段的辐射量测定是~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的物体,称~灰体:发射率比黑体小,且与波长无关的物体,称~选择辐射体:发射率与波长有关的物体,是原子和分子的辐射效果都比较强的物体,称~ 物体的热惯量:是物体对环境温度变化的热反应灵敏性的一种量度,热惯量越大,对环境温度变化的热反应越迟钝。

高起专遥感地质试题及答案

高起专遥感地质试题及答案

高起专遥感地质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的主要优势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信息获取速度快B. 覆盖范围广C. 可以进行地下探测D. 时效性强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遥感技术在地质领域的应用?A. 矿产资源勘探B. 土地利用规划C. 城市规划D. 地震预测答案:D3. 遥感图像中,通常使用哪种颜色来表示植被?A. 红色B. 蓝色C. 绿色D. 黄色答案:C4. 在遥感地质中,热红外遥感主要用于监测什么?A. 地表温度B. 地下水资源C. 土壤类型D. 地质构造答案:A5. 哪种类型的遥感卫星可以实现立体观测?A. 极轨卫星B. 静止卫星C. 倾斜轨道卫星D. 低轨道卫星答案:C6. 下列哪种传感器不属于光学遥感传感器?A. 多光谱扫描仪B. 合成孔径雷达C. 红外扫描仪D. 紫外扫描仪答案:B7. 遥感图像解译中,哪种方法可以用于识别不同的岩石类型?A. 光谱分析B. 纹理分析C. 形状分析D. 温度分析答案:A8. 在遥感地质中,哪种现象可以用来推断地下水的潜在位置?A. 植被异常B. 地表温度异常C. 地表湿度异常D. 地表颜色异常答案:A9. 下列哪项不是遥感数据预处理的内容?A. 辐射校正B. 大气校正C. 几何校正D. 特征提取答案:D10. 哪种类型的遥感图像对于地质构造的识别最为有效?A. 黑白航空照片B. 彩色红外图像C. 热红外图像D. 微波雷达图像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遥感技术是通过________来获取地表信息的。

答案:传感器12.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可以分为________分辨率和________分辨率。

答案:空间;光谱13. 在遥感地质中,________是用来描述地表反射或辐射能量随波长变化特性的函数。

答案:光谱响应14. 遥感数据的________处理是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转换成地表参数的过程。

答案:分析15. 遥感技术在地质调查中可以用于识别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地质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遥感按电磁辐射源的性质不同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基本方式,前者如雷达,使用人工电磁辐射源;后者如摄影,使用太阳等自然辐射源。

遥感分类:按辐射源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按电磁波波段分(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可见光-红外(多波段));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获取资料类别分(城乡方式遥感、非成像方式遥感);按成像方式分(摄影成像遥感、扫描成像遥感)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电磁波辐射特性,从遥感资料中提取地质信息,识别和量测地质体和地质现象。

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①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生等)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②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③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④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估计遥感地质学研究方法:(1)地质体波谱测试;(2)遥感图像的光学处理和数字处理;(3)遥感图像地质解译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①视域宽广②信息丰富③定时、定位监测④遥感资料的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

遥感信息:利用安装在遥感平台上的各种电子和光学遥感器, 在高空或远距离处接收到的, 来自地面或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地物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

遥感可以根据收集到的电磁辐射信息识别地物属性的原因: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和所处环境条件不同,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辐射特性。

遥感的基本出发点:根据遥感器所接收到的电磁波特征的差异识别不同的物体。

遥感的物理基础:电磁辐射与地物相互作用机理(反射/吸收/透射/发射)遥感地质学的发展趋势:主要目标3W(what、where、when);主要性能:3全(全天候、全天时、全球);发展趋势3高(高空间、高光谱、高时间分辨率);综合观测趋势:3个结合(大-小卫星,航空-航天,技术-应用)电磁波: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电场又洗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电磁波在传播中遵循波的反射、折射、衍射、干涉、吸收、散射等传播规律。

电磁波波谱:宇宙射线:这是来自天体具有很大能量和贯穿能力的电磁波,人工还无法产生它,在遥感上也未能用上的波段。

γ-射线:是能量很高的波段。

航空物探放射性测量所记录的就是由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所辐射出来的γ射线。

X-射线:宇宙中来的X-射线,被大气层全部吸收,不能用于遥感工作。

紫外线:波长在0.01~0.38微米。

波长小于0.28微米的紫外线,在通过大气层时被臭氧层及其它成分吸收。

只有波长0.28~0.38微米的紫外线,部分能穿过大气层,但散射严重,只有部分投射到地面,可以作为遥感的辐射源,称为摄影紫外。

用于环境监测。

可见光:波长在0.38~0.76微米,是人们视觉能见到的电磁波,可以用棱镜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

当前分辨能力最好的遥感资料,仍然是在可见光波段范围内。

红外线:红外线波段细分为近红外波段(0.76~3微米)、中红外(3~6微米)、远红外(6~15微米)、超红外(15~1000微米)。

近红外是地球表层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故又称反射红外。

其中靠近可见光的0.76~1.3微米波段可以使胶片感光,又称摄影红外。

远红外是地表物体发射的红外线,故称热红外。

热红外只能用扫描方式,经过光电信号的转换才能成像。

红外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遥感的波段。

微波:波长1mm~1m。

是一个很宽的波段。

微波波长较长,能穿透云雾而不受天气、昼夜的影响,可以主动或被动方式成像黑体:是一种具有最大辐射能力的物体,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吸收系数很等于1。

彩色三要素:色调、明亮度、饱和度。

三基色:(红绿蓝)。

三种间色光(黄、青、品红)三对互补色:(红、青)(蓝、黄)(绿、品红)颜色分消色与彩色。

消色体:物体对白光没有分解能力,不能进行选择性吸收和反射,只能对固定比例的太阳光作全吸收、全反射或部分吸收、部分反射而呈现黑—灰—白。

彩色体:物体对入射的白光有分解能力,并对不同波长的色光选择性吸收和反射。

反射什么色光,物体就呈现什么颜色。

地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反射、发射、吸收和透射几种形式。

地物波谱:物体在同一时间、空间条件下,其反射、发射、吸收和透射电磁波的特性是波长的函数。

当我们将这种函数关系用曲线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形成了地物电磁波波谱。

反射波谱曲线(反射波谱特征):地物的波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某地物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称为该地物的反射波谱曲线。

散射实质上是电磁波穿过大气层时,遇到各种微粒时所发生的一种衍射现象。

散射有由较小的空气分之引起的瑞利散射;和由较粗大的微粒所引起的米氏散射。

米氏散射是大气中粒径比波长大得多的颗粒所引起,其散射能力与波长无关,因此它对各种波长的色都发生散射,而使天空中呈现一片灰蒙蒙的颜色。

天空中有薄云时,米氏散射最明显。

这种散射使所形成的图像反差小,图像模糊。

瑞利散射是由比光波波长还要小的气体分子质点引起的。

散射能力与光波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波长愈短的电磁波,散射愈强烈;如雨过天晴或秋高气爽时,就因空中较粗微粒比较少,青蓝色光散射显得更为突出,天空一片蔚蓝。

瑞利散射的结果,减弱了太阳投射到地表的能量,使地面的紫外线极弱而不能作为遥感可用波段;使到达地表可见光的辐射波长峰值向波长较长的一侧移动,当电磁波波长大于1毫米时,瑞利散射可以忽略不计。

地球辐射的能量来源:太阳的短波辐射、地球的内部热能,而与地球辐射直接相关联的是地表热平衡。

(8-14μm)成像遥感技术系统:以探测和记录地物某一电磁波谱的电磁能量,产生地面鸟瞰图像为主要目的,由遥感平台、遥感器和遥感地面站组成的系统。

像点位移:根据中心投影的原理,由于地形起伏,任何高于或低于基准面的地面点投影在水平像片上的像点,相对于在基准面上垂直投影的像点,都有位置移动。

由中心投影造成,在地面上平面坐标相同但高程不同的点,在像片面上的像点坐标不同,这种像点位置的移动,称像点位移(投影差)。

黑白全色片:对整个可见光波段的各感光乳胶层具有均匀的响应。

(天然和人工草皮都是黑色)黑白红外片:仅对近红外波段的感光乳胶层有响应。

(天然草皮为白色,人工草皮为黑色)天然彩色片:感光膜由三层乳胶层组成。

片基依次为感红层,感绿层,感蓝层。

(天然草为绿色,人工为黑色)彩红外像片:以感红外光层代替了天然彩色胶片的感蓝光层。

(天然草为红色,人工草为黑色)表面散射:光滑表面与粗造表面,在面元模型中,粗造度非常重要。

表明小尺度的几何形状可用统计学的高度标准差和表明相关长度表示。

体散射:介质内部产生的散射,为经多路径散射后所产生的总有效散射。

散射截面:散射波的全功率与入射功率密度之比。

后向散射截面指入射方向的散射截面。

散射系数:单位面积上雷达的反射率。

雷达回波强度影响因素:雷达回波强度与后向散射系数直接相关。

后向散射系数与雷达遥感系统参数(波长,俯角,极化方式等)及地表特性(复介电常数,坡度,表面粗造度,不均匀介质中的体散射系数等)有关。

雷达图像特点:(1)高空间分辨率;(2)穿透能力与地物(介质)的介电常数成反比,与雷达波长成正比;(3)立体效应,有地形起伏时,背向雷达的斜坡往往照不到,产生阴影。

填空题:页岩,砂岩,千枚岩和灰岩水系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页岩,千枚岩,砂岩,灰岩岩浆岩的影像图形特征为:圆、椭圆、透镜状、脉状根据界面平滑程度不同,地面反射形式有镜面反射、漫反射、混合反射。

专题制图仪TM最高分辨率为120米,QUICKBIRD最高分辨率为2.44米沉积岩与岩浆岩在遥感图像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沉积岩有层理。

断裂的解译标志有:色调标志、岩性地层标志、构造地层标志、地层和地形标志、水系标志、土壤和植被标志、岩浆及热液活动标志。

常见的山地水系图型有树枝状水系、格子状水系、平行水系、放射状水系和同心状水系、环状水系、倒钩状水系切断新生代地层或岩体的断裂必是断层。

酸性岩浆岩在图像上为浅色调,基性岩浆岩为深色调。

数字图像处理内容主要包括图像恢复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复合、图像分类油气的烃类渗漏造成的晕有红层褪色、磁异常、粘土矿化、碳酸盐化、植被异常、放射性。

遥感按照电磁波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和多波段遥感。

TM图像的组合方式中,321为真彩色图像,432组合为_假彩色_图像,QUICKBIRD组合564为真彩色图像。

SPOT 5最高空间分辨率为20米,IKONOS最高空间分辨率为1米。

变质岩与岩浆岩之中岩浆岩_在遥感图像上最容易区分。

颜色的三要素为_色调、强度、饱和度。

在远红外图像中,夜间水体呈现浅色调,沙漠呈现_深色调。

雷达图像中,水体呈现_浅_色调。

TM遥感图像波段741组合后,植被为假彩色。

1单元红加1单元绿,合成颜色为_黄色。

陆地卫星ETM遥感图像三种分辨率分别为__空间分辨率、波普分辨率、轴射分辨率。

图像融合的目的是提高_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图像增强的方式有_直方图增强、领域增强、图像变换热辐射原理三大定律:普朗克定律、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

遥感解译的方法:直接判断法、对比法、逻辑推理法。

遥感解译的程序:资料准备阶段、初步解译阶段、野外调查阶段、详细解译阶段、制图阶段。

泥石流按流域特征,可分为:标准型、山坡型、漫流型、河谷型判断题:(1)遥感地层单位实质是一种岩性地层单位(√)(2)花岗岩在黑白航片上常呈均一的暗色调。

(酸碱不定,而且不均一)(Х)(3)倒钩状状水系往往由火山作用形成。

(断裂作用)(Х)(4)遥感影像上挤压断层延伸较长,分叉较多。

(√)(5)遥感图像上可以根据河流图型初步估计岩性透水性。

(√)(6)利用陆地卫星TM,能够判断小型滑坡。

(√)(7)水平地区倾斜岩层在遥感上的影像类似于直立岩层。

(√)(8)一景QUICKBIRD遥感图像大小为185KM×185KM。

(16.5KM*16.5KM)(Х)(9)入字型断裂主断裂与支断裂间的锐角指向支断裂的移动方向。

(√)(10)遥感图像上,黄土地区水系常为梳状。

(树枝状、格状、羽毛状、环状)(√)(11)基性、超基性岩浆岩在黑白航片上常呈均一的浅色调。

(深)(Х)(12)遥感图像成像过程中光谱发生变化,因此要对图像进行几何校正。

(是对位移发生改变)(Х)(13)遥感目视解译是遥感图像处理的基础。

(√)(14)TM图像123波段按照红绿蓝组合为真彩色图像。

321(Х)(15)水平地区倾斜岩层在遥感上的影像类似于直立岩层。

(√)(16)地表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具有同物异谱、异谱同物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