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 第9课 古代日本知识点练习 中华书局版
人教版 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教案

一、作业检查完成情况:优良中差自评:教师评价:背诵5分钟,提问上节课相关知识点二、知识回顾1.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国家的产生2.金字塔汉漠拉比法典希伯来国家重印度种姓制度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衰汉漠拉比法典的实质印度的种姓制度3.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霸权的建立。
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罗马和平。
三、知识整理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日本的大化改新日本历史:日本由许多岛屿组成,国土有限,资源匮乏。
日本各岛在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后来,奴隶制国家大和兴起。
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统一了日本。
思考:奴隶制之后的历史形态是什么?6-7世纪,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增强,政局混乱7世纪中期,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实施改革改革背景: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国际:中国隋唐制度非常先进。
改革核心人物——中臣镰足(1)646年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社会过渡。
(2)大化改新是日本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政治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原因就国内而言;从国际来看是先进制度的影响。
(3)孝德天皇效法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进行的改革,打击了的势力,形成了以为首的国家。
这成为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大化改新的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土地所有制上,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开始进入封建时代,封建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但在日本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却又形成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阶层,这就是武士阶层。
知识拓展:武士,10—19世纪在日本的一个社会,一般指通晓、以战斗为职业的军人,除了受到汉语语系影响的少数国家以外,绝大多数种语言以日语的“侍”(罗马字:以Samurai来显示,或者Bushi。
2020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 第9课 古代日本课件 中华书局版

再 见!
内因 原因:
下层民众反抗
统治阶级矛盾
外因 受隋唐先进制度影响
大 化
作用:
有利于日本社会的经济发展
改 新
内容:政治、经济 标志: 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民族特色:模仿与创新相结合
实战演练
1.在历史上,日本曾向中国学习,大化改新 是仿效中国当时的
A.大清制度 C.秦朝制度
B.西汉制度 D.隋唐制度
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 的岛国,现在却已是世 界第二经济大国,从今 天我们学习古代日本这 段历史,你有何启示?
合作探究
启示: 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
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 改革求新,与时俱进 。
东古 亚代 地日 区本
奴 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隶 制 时 代 5世纪 大和统一日本
想起中国的“三足乌”
• 神武天皇,日本第 一任天皇,传说为 天照大神的后裔.
北海道
1世纪和2世纪 时,出现许多小 部落
大和兴起的地方
3世纪中叶,
本
大和兴起
5世纪,大和统
一日本州 九州大6和世国四纪国出末现期统,治 危机
平安京 奈良
一、大和统一日本
1、5世纪,大和基本统一日本。
2、6世纪末期,大和 奴隶制统治出现危机, 以圣德太子为代表的 改革派学习隋唐制度, 要求建立以天皇为中 心的封建制。
2.颁布大化改新诏书的天皇是
A.中臣 B.孝德 C.明仁 D.德川
3.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是
A.1世纪前后,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B.5世纪大和国统一日本
C.7世纪中期,大化改新
D.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世界古代史分期:上古时期:指人类出现到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包括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中古时期: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特指封建社会:第1课人类的形成一、人类的出现1、现代人类从非洲南方古猿进化而来。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2、“完全形成的人”阶段的代表:①早期猿人:②晚期猿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③早期智人:中国丁村人④晚期智人:中国山顶洞人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亚非文明与大河有关)一、金字塔的国度——古代埃及(尼罗河)金字塔(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古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胡夫→金子塔。
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国王尊严的象征。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目的: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制定者:汉谟拉比《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宣扬“君权神授”)三、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印度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统治阶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
被统治阶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特点: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四、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公元前2070年。
地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五、古代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的原因答: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合人类生存;六:列举四大文明古国文明渊源和文明成就?古埃及:尼罗河;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古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古印度:印度河、恒河;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古中国:黄河、长江;甲骨文;分封制七、列举西方文明(海洋文明)古希腊:雅典公民大会;雅典民主政治;雅典卫城。
古罗马:古罗马元老院,古罗马万神庙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文明(西方文明与海洋有关)一、雅典城邦(公元前6世纪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的繁荣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全盛的表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第9课 中世纪的中亚和南亚

迦 腻 色 迦 ( Kanishka , 约 78~102 ) 是 贵 霜 帝 国 最 著 名 的 君王,他在西方打败了衰落中的 帕提亚(安息),向南进抵恒河 中游、德干高原,将都城迁至犍 陀罗地区的富楼沙(今巴基斯坦 白沙瓦Peshawar)笈多帝国(Gupta Empire,319-570)
同样以富庶的摩揭陀地区为核心。旃陀罗·笈多(Chandragupta,约320–335在位) 建国,军事征服结合联姻,重新统一北印度大部。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沙摩多罗·笈多(Samudragupta,335~375)和旃陀罗·笈多二世(Chandragupta II,375~415)在位期间,笈多王朝国力达到鼎盛,疆域快速扩张。
坦,控制印度河流域。 第二阶段(11~12世纪):突厥人(加兹尼王朝、古尔王朝),占北印度。 第三阶段(13~16世纪):突厥人(德里苏丹国),东抵孟加拉,南下深入德干高
原。 拉吉普特(Rajput):印度西北部的军事封建主。抵抗入侵。本土居民和外来民族融
合而成。今天印度西北部面积最大的拉贾斯坦邦 ,字面含义即拉吉普特人居住的地 区。许多拉吉普特人自称属刹帝利种姓,实际上阶层身份、宗教信仰十分驳杂。
(二)笈多和戒日帝国
种姓制度的变化
种姓成分衍变 种姓等级细化 旃陀罗(旃荼罗) 瓦尔那制度在新时代的变形——阇提:社会职业集团的内敛和封闭
印度教。商羯罗(788-820)。
(三)伊斯兰教和印度教诸王国
北印度——伊斯兰教诸王国
穆斯林的东进永久改变了南亚次大陆文明的面貌。 第一阶段(7~10世纪):阿拉伯人(木尔坦、曼苏拉等小国),占阿富汗、巴基斯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下册同步习题:中古时期的亚洲(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基础过关练题组一阿拉伯帝国1.亚洲地区为适应稳定社会和统一国家的需要而产生的宗教是( )A.道教B.基督教C.佛教D.伊斯兰教2.花剌子密是古代阿拉伯的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印度数字和零号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
12世纪,印度数字和零号通过花剌子密的著作传入欧洲,被欧洲人称作“阿拉伯数字”,后为全世界所采用,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B.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D.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3.《阿拉伯文学史》中写道:“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所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
”这说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达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C.国家重视D.立足以往文明的基础4.恩格斯指出:“伊斯兰这种宗教是适合于东方人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于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贝都英游牧民族。
”这表明伊斯兰教( )A.是阿拉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B.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C.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社会发展要求D.缓和了阿拉伯半岛复杂的矛盾题组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5.中古时期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
这个国家是( )A.西罗马帝国B.法兰克王国C.拜占庭帝国D.奥斯曼帝国6.伊斯兰教众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两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这两个大帝国分别是( )A.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B.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C.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D.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题组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7.“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
”据此可知( )A.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形成B.土地封赐程序极其严格C.君主由此确立权力至尊地位D.等级分封预示着分裂割据8.为了反抗封建官吏的层层盘剥,加上班田制的破坏和水利工程难以维护,农民被迫将自己的土地献给豪门,自己成为他们的庄民,以寻求保护。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第9课《古代日本》基础练习中华书局版

古代日本》基础练习选择题1.根据文献记载,1—2 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5世纪初,实现了统一。
统一日本的是( ) A. 武士B .幕府C .大和D .天皇2.大和国的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在他们领地上的居民的组织生产形式是( )A. 农业生产合作社B .人民公社化C.以“部”的形式D .家庭联产承包3.公元7世纪,日本效仿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的改革,史称( )A. 农奴制改革B .彼得一世改革C.查理?马特改革D .大化改新4.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正式开始,其“新”主要体现在( )A. 严重削弱了天皇的权力B. 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C. 加强了世袭贵族的地位D. 直接推翻了幕府的统治5.8—10世纪中叶,贵族豪强为争夺土地,保护庄园,建立起私家武装,逐渐形成日本古代社会的( ) A.市民阶层B .武士阶层C.倒幕力量D .封建庄园主6.日本将军掌权天皇成为傀儡的统治时期叫幕府统治时期。
在古代日本,幕府统治开始于( )A.室町幕府B .镰仓幕府C.德川幕府D .足利幕府7.武士和武士集团是日本封建社会时期特有的社会阶层。
下列对其表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A. 地方豪强以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一种政治集团B. 武士团有时对抗地方政府,有时响应朝廷出征C. 12世纪晚期开始,幕府统治日本长达近700年之久D.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8.中国学者吴廷理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分析指出大化改新后建立起来的土地制度“只能是封建的土地国家所有制” 。
据此分析吴廷理认为大化改新后日本的社会性质应是( )A.原始社会B .封建社会C.奴隶社会D •资本主义社会9. 下列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B. 仿效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C. 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D. 倡导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10. 在本州岛中部兴起的奴隶制国家一大和,该国基本统一日本是在( )A.1 世纪B. 3 世纪C.5 世纪D.7 世纪11. 6世纪末期,在大和的奴隶制统治出现了危机形势下,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学习中国隋唐的封建制的改革派,该改革派的代表人物是( )A. 圣德太子B. 孝德天皇C. 苏我氏父子D. 屋大维1 2.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的国家。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填空梳理 (含答案)

【学整理】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填空梳理(含答案)九年级上知识点梳理(考前默写专用)专题一:上古时期的亚非文明(奴隶制社会)第1课古代埃及1文明产生:古埃及文明诞生于________________流域。
2.金字塔:___________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_____________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3.法老:古埃及的国王称,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1.文明产生: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一个强大的国家_____________王国。
2.强势君主:在位时期,古巴比伦王国达到最强盛。
3.法典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第3课古代印度1.文明出现:__________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2.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陆续在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定居下来。
3.种姓制度: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它把印度社会分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等级。
其中国王和官吏属于____________。
4.佛教创立于,创始人,后来被称为“”。
5.佛教内容:佛教提出_______________,宣扬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二:上古时期的欧洲文明(奴隶制社会)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1.文明产生: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_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城邦:古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
主要的城邦有___________和斯巴达。
3.高峰: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在位时期,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4.实质:雅典的民主是_________________的民主,广大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______________是这一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
5.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__________成为军事强国,在其国王__________率领下,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__________帝国。
新高考普通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目录

新高考普通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目录新高考普通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目录: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辽夏XXX的统治第11课:辽XXX的经济与社会第12课:辽XXX的文化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第20课:XXX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七单元:XXX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XXX的诞生第22课:XXX的统治和XXX开辟革命新道路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在这一课中,我们将研究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这个体系的特点以及它对殖民地和母国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古代日本
【知识管理】
知识点1大和统一日本
日本组成:日本位于亚洲东北部,由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上千个小岛组成。
大和统一日本:公元1世纪和2世纪时,日本出现了许多小部落。
大约3世纪时,本州岛中部的奴隶制国家大和逐渐强盛起来。
到5世纪,大和基本统一了日本。
改革派出现:6世纪末期,大和的奴隶制统治出现了危机。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以圣德太子为代表的改革派,他学习中国隋唐的封建制,称大和国王为“天皇”,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2大化改新
背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大和的统治者积极学习中国封建制度,他们多次向中国派使节和留学生。
645年,皇族中的改革派代表人物中大兄皇子等发动宫廷政变,一举消灭了专权的大贵族苏我氏,并拥立支持改革的孝德天皇继位,年号为大化,并任用留学人员着手进行改革。
开始:646年,孝德天皇发布改新诏书,宣布改革日本的经济政治制度,史称大化改新。
内容:废除一切私地私民,把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班给公民田地,受田者须负担租庸调;按才能选拔官吏;废除氏姓贵族世袭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置国、郡、里等行政机构,每一级由中央在民众中选拔的官员管理。
影响:大化改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日本从奴隶制社会转变为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的标志。
大化改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基础过关】
知识点1大和统一日本
1.在本州岛中部兴起的奴隶制国家——大和,该国基本统一日本是在(C)
A.1世纪 B.3世纪
C.5世纪 D.7世纪
2.6世纪末期,在大和的奴隶制统治出现了危机形势下,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学习中国隋唐的封建制的改革派,该改革派的代表人物是(A)
A.圣德太子 B.孝德天皇
C.苏我氏父子 D.屋大维
3.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的国家。
6世纪末期,日本的改革派主张学习(A)
A.中国隋唐制度 B.中国明清制度
C.希腊共和制度 D.罗马元首制度
知识点2大化改新
4.日本成功地模仿中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日本大化改新的推动者包括(A)
①中大兄皇子②孝谦天皇
③孝德天皇④苏我氏父子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
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
其内容之一是(C)
A.实行氏姓贵族世袭制 B.分封贵族为诸侯
C.按照才能选拔官员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6.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其中在中央设置的机构不包括
...(C)
A.二官 B.八省
C.郡 D.一台
7.中国学者吴廷理早在20世纪50年代,分析指出大化改新后建立起来的土地制度“只能是封建的土地国家
所有制”。
据此分析吴廷理认为大化改新后日本的社会性质应是(B)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奴隶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能力提升】
8.公元7世纪,某国家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全盘照搬中华帝国的制度和文化,把处于蒙昧状态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
这个善于学习的国家是(D)
A.阿拉伯帝国 B.雅典
C.罗马帝国 D.日本
9.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写道:“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
”下列能够成为这一观点的史实依据的是(D)
A.雅典民主政治 B.布匿战争
C.希波战争 D.大化改新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本州中部兴起了一个叫作大和的古代国家(日本),它大量吸收中国大陆的先进技艺和大批移民,并凭借肥沃的土地,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二:中臣镰足等人发动宫廷政变,杀死苏我氏父子,拥立天皇发布改新诏。
新政府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646年元月以诏书形式公布改新的主要内容……
材料三:隋唐政治经济制度与日本大化改新内容比较表。
(1)
答案:日本多次向中国派使节和留学生;吸收中国大量移民和中国大陆的先进技艺。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国什么历史事件?发布诏书的人物是谁?
答案:大化改新。
孝德天皇。
(3)根据材料三表格,将大化改新措施与中国隋唐政策仔细比较,你能有什么发现?说明这一民族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日本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模仿。
说明日本善于学习和模仿。
(4)大化改新给日本带来了哪些影响?至今,日本在很多方面还残留着中华文化的影子,请你列举一例。
答案:是日本从奴隶制社会转变为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的标志;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汉字、和服等。
(符合事实即可)
【直击中考】
11.(岳阳中考)下列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表述,正确的是(A)
A.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
B.仿效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C.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D.倡导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