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智慧人生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庄子人生智慧解析

庄子人生智慧解析

庄子人生智慧解析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邃独特,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智慧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了启示和指导。

本文将从庄子的人生态度、自由观、修养方法等方面进行解析,揭示庄子哲学对我们的现代生活意义。

一、人生态度:放弃功利追求自由庄子提倡放弃功利的追求,让人们从传统的约束和期望中解放出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

他以「逍遥游」来比喻人生,在自由游离的状态中体验生命的美妙。

这种人生态度教导我们不要过度追逐功名利禄,而是要寻求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二、自由观:身心合一获得自由庄子强调身心合一,人们应该放松身心,达到「自然」的状态。

他认为,人的内心应该超越外在世界的干扰,与自然融为一体。

只有达到了这种自由状态,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处于高压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中,庄子的自由观对我们提供了一种寻求内心平静与解脱的方向。

三、修养方法:解放心灵寻求人生真谛庄子主张通过修养心灵来获得对人生真谛的理解。

他强调内心的平和与自在,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认为人的情感应该超越喜怒哀乐,达到超然洞察的境界。

通过修炼内心,使自己获得内在的平静和去除杂念的能力。

四、人生智慧:享受当下,随遇而安庄子注重人的当下,他倡导人们应该充分珍惜现在的时光,而不是过度沉溺于过去或未来。

他以「胡蝶梦」来形容人生的虚幻和短暂,他认为人应该享受现在的生活,珍惜每一个瞬间。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忙碌的工作和各种压力所困扰,庄子的智慧提醒我们应该学会随遇而安,享受当下的美好。

五、现代生活意义:拥抱自由与智慧庄子的人生哲学对我们的现代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扰,庄子的人生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惑和迷茫,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庄子倡导的放下功利追求自由的态度、强调身心合一的自由观、通过修养心灵寻求真谛的修养方法,都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总之,庄子的人生智慧深深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哲学思想,他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吻合,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和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庄子》中的生活智慧与人生哲学

《庄子》中的生活智慧与人生哲学

庄子:生活智慧与人生哲学一、简介•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以《庄子》为主要著作,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幸福与自由等重要议题。

二、自由与无为•庄子认为自由是每个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他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即通过不费力气地完成任务和达到目标。

•庄子将无为比喻为大树无欲,水流自然。

他主张人应放下功利心态,顺其自然地适应环境和他事.只有摒除杂念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三、天命与人性•庄子提倡顺应天命的观点,并相信宇宙万物皆有规律可以遵循。

按照庄子的观点,在合乎规律并顺从内心本性的带领下行动是有效达成目标和发展个人潜力.四、破除约束与拥抱变化•庄子反对人们受约束于社会道德规范或固定思维模式,提倡个体的多元发展,追求真实自我的探索。

他认为人应该灵活变通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并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环境。

•庄子用"大鱼吞小鱼"的比喻来解释这种灵活性,强调在变化中寻求平衡和转化。

五、虚空与自由心态•庄子将"虚"视作一种状态, 主张放松心绪,并超脱世俗纷扰。

其所谓“无我” 就是个人心境宽厚而不受限于形式的束缚.•庄子用“蝴蝶梦”来表达人生的虚幻与无常,告诫人们要拥抱变化、活在当下,过去和未来都是相对的,只有眼前的现实才是真实存在.六、从庄子所言到现代生活•庄子思想所强调的自由、无为、顺应天命等理念在当代依然具有深刻意义.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庄子的智慧来探索更加轻松自如的方式去处理困难状况,在家庭关系中则能够深入思考如何平衡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结语•《庄子》中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学提供了对于现代社会中常见问题的独到见解。

通过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智慧,更好地面对人生各个方面的挑战,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庄子》中的自我认知与心灵修养的教学方案

《庄子》中的自我认知与心灵修养的教学方案

庄子:自我认知与心灵修养的教学方案介绍《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提出了许多关于自我认知和心灵修养的思想。

本文将通过探索《庄子》中的主要观点和理念,制定一套教学方案,帮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实践自我认知和心灵修养。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自我认知是个人发展和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它涉及对自己的了解,在思想、情绪、动机以及价值观层面上进行深入探索。

通过增强自我认知,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优势和限制,并在生活中做出有意义而可持续的决策。

庄子对自我认知的贡献《庄子》提供了许多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对于培养自我认知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观点:1. 内外相通庄子强调身心合一、内外相通的思想。

他指出,在了解外界环境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观照内心来更好地认识自己。

这个观点对于培养自我认知至关重要,因为它提醒人们深入思考内在的情感和需求。

2. 裨益道庄子倡导裨益道,即追求真正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他强调通过反思、超越功利主义和满足物质欲望,来探索真实的自我,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快乐。

3. 自由而无为之道庄子认为,自由而无为之道是实现自我认知和心灵修养的关键。

通过想象、沉思和静默,人们可以接近“大道”,并且意识到自己与世界联系紧密的本质。

设计教学方案基于《庄子》中的启示,以下是一套针对自我认知和心灵修养教学方案:1. 内外相通练习学生将参与一系列活动,旨在帮助他们探索内心世界。

例如:日记写作、冥想、情绪表达等。

这些活动将鼓励他们反思、记录并理解个人情感和需求。

2. 自我实现目标制定学生将与指导教师一起制定个人自我实现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优势,并设立具体行动计划,以实现更高水平的自我。

3. 反思与静默练习学生将参与定期的反思和静默练习,包括冥想、瑜伽或其他适合的身心修养活动。

这些练习旨在培养内心平静与集中,并提升对内外世界的体验。

结论通过《庄子》中关于自我认知和心灵修养的思想,我们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一个有意义和有效的教学方案。

《庄子》中的人生观与生命智慧的教学方案

《庄子》中的人生观与生命智慧的教学方案

庄子中的人生观与生命智慧的教学方案介绍《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庄周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探讨《庄子》中所表达的人生观以及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并提出针对这些思想进行教学的方案。

一、人生观1. 自由无为庄子主张逍遥游、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勉强去追求功利与权力。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摆脱外界世俗压力束缚,追求内心宁静与和谐。

2. 自然万物在《庄子》中,自然界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

庄子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象与动物行为,阐述了万物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观点。

他认为人应当从自然界汲取智慧和启示。

3. 身心合一庄子深信身体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他主张通过养身保健来平衡身心二者。

他提倡内心修养与身体功夫的结合,强调身心和谐的重要性。

二、生命智慧1. 正确认识生死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法则中不可避免的一环,他主张正确认识生死,并且坦然面对。

他通过各种寓言故事来阐述生死观,并试图解开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困惑。

2. 过度追求功利与名利的问题庄子反对过度追求功利与名利的观念。

他认为这种追逐只会给人带来焦虑和痛苦,而真正的幸福来自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3. 追求自我超越在《庄子》中,庄子通过各种譬喻和寓言塑造了一个个达到自我超越和境界转化的人物形象。

让学者们明白,只有跳出现实局限与依附才能获得灵性及真正意义上精神上或权力上升华.教学方案针对《庄子》中所表达的人生观与生命智慧,可以制定以下教学方案:1.阅读与探讨:将《庄子》的精华部分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哲学意义和生活启示。

2.举例讲解:选取《庄子》中的寓言故事,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3.角色扮演: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庄子》中描述的人物形象,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思想。

4.创作与表演:要求学生基于《庄子》中的思想创作并表演独立作品,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又巩固了他们对于《庄子》思想的理解。

庄子心境与人生智慧(高承乾老师课程大纲)

庄子心境与人生智慧(高承乾老师课程大纲)

庄子心境与人生智慧
高承乾老师课程大纲
课程背景
庄子哲学的基本课题是确立人的精神家园。

庄子提倡对于功名利禄应当持超越的立场,对于生死、天命应当持超越的态度。

庄子还提倡“齐物”,对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也应当持超越的态度,由此达到个体精神的自由与逍遥。

庄子的这种人生哲学,对于我们调节心理、调整心态和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借鉴庄子的逍遥游精神,可以让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求心理平衡,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
家园。

课程对象
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领导、企业董事长、总裁及高级管理者
课程收益
1、体会庄子的哲学思维,让心灵更宽广。

2、领悟庄子哲学原则,应用于日常工作与生活之中。

3、运用庄子哲学,教导身边的人谈薄观感。

课程大纲
第一讲:老庄的认识与精要
1、庄子其人其书
2、庄子哲学的基本课题
3、逍遥人生、举重若轻、天人物合一
4、学会入世,更要学会出世
第二讲:人间患难深重
1、深度虚无主义
2、身体的困境
3、心智的茫然
第三讲: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1、心斋的修练
2、顺从“不得已”
3、化解一切的执著
第四讲:外化而内不化
1、不与世俗争胜
2、外化的秘诀
3、内不化的快乐
第五讲:从真实到美感
1以身合心:从技术到艺术
2、以心合道:静与游
3、美感洋溢的生命
第六讲:《庄子》内七篇
1、庄子的思路
2、庄子的著作的优点与弱点
3、庄子的系统哲学对当今世人的影响。

《庄子》与人生智慧演讲解析

《庄子》与人生智慧演讲解析


我们在忙什么?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nie)然疲役而不 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 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 哀了) 《庄子·养生主》) 我们忙忙碌碌,为众人打工,却不知自己人生方向 。忙了,忘了;忙坏了,废了;忙死了,走了!嗨 ,不得不忙!忙——心亡也! 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说过:“人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 !”
与 人生智慧
演讲人:齐善鸿 ——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与现任学术与行政职务
1、曾任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 长
2、现任教育部直属“中国哲 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研究中 心”主任 3、现任南开大学企业文化研 究中心主任
4、现任南开大学医院院长
5、现任国家旅游局饭店评定 国家级星评员
主要社会工作
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中国国情与政策评估首席专家 南开国际管理论坛董事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 天津市社会心理学会副秘书长 天津市长国际顾问论坛副秘书长 天津台视台新闻评论员
注:盗跖原名展雄,又名柳下跖,盗跖可说是盗贼中的英雄人物,唱响中国盗贼数千年宣传口号的“盗 亦有道”,水浒中打的“替天行道”就是严格贯彻这一精神。还有就是盗跖把圣人孔子给骂的哑口无言 ,也算给盗贼长了脸。

庄子智慧:在宥天下之主张

绝圣弃知,攘弃仁义,恢复素朴,是谓“在宥”(zaiyou)。 “在宥”的要义在于民性归朴,民德归素。此乃庄子之救世之 方。“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郭象注:“宥使自在 则治,治之则乱也。”《庄子.在宥》 “天地有大美而不 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知北 游》)“治,乱之率也,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贼也。”(《 天地》) 在庄子之前,无论是儒家之孔、孟,还是道家之老子,抑或 是墨家、法家,都只是从整体的意义上来探讨人、说明人、 把握人,而从没有真正关心人的个体生命、个体意义、个体 价值。从个体上关心人、把握人,在中国是由庄子开其始的 。

《庄子》故事教案设计3:智慧的积累,人生的提升

《庄子》故事教案设计3:智慧的积累,人生的提升

《庄子》故事教案设计3:智慧的积累,人生的提升一、教学背景:《庄子》是我国古代先哲之一庄子的著作,主要是讲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等。

该书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这个讲究素质教育的时代,我们应该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汲取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本文将探讨《庄子》故事教案设计3——智慧的积累,人生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内涵。

2、学习《庄子》故事中的智慧和道理,增强思辨能力。

3、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传承国粹。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问:“你们学习了哪些古代文化经典著作?它们对你们有何启示?”2、主题阐述: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庄子》故事——“庄子梦蝶”。

简要叙述故事情节: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飞行自如,自由自在。

醒来后,庄子不知道自己是蝴蝶梦还是蝴蝶梦中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如梦的世界中,人们不应在表面上的形式和现实中迷失自我,要具备超越自我的能力,以获得真正自由自在的境界。

3、核心探究:教师请学生分组阅读《庄子》故事,探讨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剖析庄子梦蝶的内涵。

4、思维拓展:学生分组,团队合作,讨论分享自己的梦境或经历,从中寻找共通之处和经验教训。

5、巩固提高:请学生在课后完成《庄子》故事的调研报告,学生需要从庄子故事的背景、内涵、智慧、对人生,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并写一篇2000字的学术论文。

四、教学工具:1.多媒体教学设备2.《庄子》故事原文及其翻译3.教案4.调研报告纸质版五、教学亮点:1.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教学相结合。

2.通过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传承国粹,以此承载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六、小结:《庄子》故事教案设计3——智慧的积累,人生的提升。

教师通过庄子梦蝶的故事,引导学生探寻古代文化中的经典智慧和道理,切合实际生活,在学习《庄子》故事中汲取智慧并提升自我。

庄子人生哲学引导教案

庄子人生哲学引导教案

庄子人生哲学引导教案一、引言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人生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旨在通过介绍庄子的人生哲学,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与价值观。

二、庄子的人生观1. 人生自由与无为庄子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无为风范。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摒弃功利心和欲望,放下外在的束缚与压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学生可以通过庄子的蝴蝶比喻,理解无为而治的重要性,培养宽容、包容与放松的生活态度。

2. 心境自在与逍遥游庄子倡导人们保持心境的逍遥自在,超越尘世的琐碎烦忧。

他强调通过内心的修养与修炼,使人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学生可以通过庄子的“逍遥游”来感受追求内心自在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的案例与讨论,理解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逍遥自在的状态。

三、庄子的价值观1. 大同观念与超越个人庄子提出了“大同”观念,认为人们应该超越个人的利益与欲望,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整体的平衡与和谐。

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庄子的“大同”观念,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 悟真、遗虚与追求真理庄子强调对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他主张人们要通过悟真与遗虚的方法,超越现实的表象,探寻事物的本质与底层原理。

学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思辨与实践,感受庄子对于真理追求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对于知识的欲望与好奇心。

四、庄子的人际关系观1. 取乐于人与取乐于己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以及对他人的评判与攀比,多关注并享受自己内心世界的美好。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喜悦与取乐方式,培养乐观、积极的人际关系,同时理解他人的不同选择与需求。

2. 尊重他人个性与包容心态庄子强调尊重与包容他人的个性与差异。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意义与追求,不应该互相指责与批判。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庄子的包容心态,培养平等与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智慧人生庄子的智慧人生人们说庄子是哲学家,可能是非常洒脱、自由的。

读庄子确也让我们感到上天入地、纵横万里的自由和开阔,但这是在他的作品里,作品里的本体自由与现实中的生命个体往往会有着很大的区别。

许多浪漫主义作品的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非常拘谨,所以,有时并不是文如其人。

但庄子是文如其人的,生活中的庄子倒也很象作品中的他。

好象这并不是庄子做出来的,似乎有一种率性的自然,和关于对人间世的独特理解。

我们感到庄子对于生死达观,主要是他认为人死后完全归入了平静,归入了天地之大道。

并且也有佛家的味道,“一切相皆是虚妄,”承认物质的世界是暂时的运动现象,不相信鬼神,不相信有任何超自然的力量能改变天地之规律。

有时在现实世界里无法转换的时候,我们则可以转换自己的心情。

比如说不会武功则少了动武的念头,不会驾车则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可能,没有多少钱也就避免了被打劫的风险。

无用之中有用,有用之中无用。

这是庄子的境界,也是一种高级的生存哲学。

庄子是智慧的,他的故事也愿意让我们生活在智慧里,过一种智慧的人生。

因为智慧的人生总是快乐的。

但在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常常哀叹自己的出身和命运,而不去把对立的事物统一,不去找到自己无用之中的有用。

在两千多年前,庄子是聪明的。

庄子还是个唯物主义者,起码在生死的问题上。

在对待自己身后之事的态度上,庄子也十分明白。

当他感到大限即将来临时,听说他的弟子们要准备把他厚葬,他便非常严肃地制止了他们。

他认为死后以天地为棺,以日月星辰为装饰,以万物为陪葬,这是多么隆重的葬礼啊!怎么还要那么俗世的形式呢?他的弟子们之所以想厚葬他,主要是因为放在野外怕被乌鸦吃掉。

生命,本来就是一种物质现象,既然死后无知那所有的形式和厚葬对死者有什么意义呢?而如果死后还有知,那与未死又有任何区别,活着的人就更没有理由去悲伤了。

在看子看来,一切应该象季节一样自然。

充满残暴、铁律、牢狱、诉讼和礼仪的人世间,如何才能平静下来,反观一下生命的本体。

中东的流血、伊拉克的惨剧和人类加紧研制的各种杀人武器,能否也象庄子一样与骷髅对视,能否也让庄子给你托一个醒悟的梦呢?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甚至一个夜晚就可能有一连串的梦汩汩而来。

人的一生到底做了多少个梦,恐怕连研究梦的高手弗洛依德也难以知晓。

但我们的多少好梦也就随着时光飘散了。

只有庄子的梦留了下来,并且已让人们欣赏了两千多年,未来的人们肯定也会迷恋在他的梦里。

在这样一个梦里,庄子变成了蝴蝶,栩栩然飞了起来,自由自在,大概也因为“空中的花香”使其“沉醉”,因为自由和快乐,又“穿过丛林去看小溪水”。

何等的逍遥啊!醒来后,庄子浑然不知是梦到了蝴蝶,还是现在的自己是蝴蝶在做梦,庄子在一瞬间将自己与蝴蝶变成了统一。

这个梦也的确令人神往。

不仅是因为梦里的蝴蝶自由起舞,关键在于蝴蝶似乎梦见了庄子,使庄子实在搞不清是自己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子。

庄子到达了物我统一的境界。

梦,完全是一个非自主的状态,可以说与自己无关。

至于在梦中变成什么也无法被自己左右,哪怕在梦中变成石头、树、狼或蚂蚁也都是无关紧要的,我们任何人都不能在临睡前要准备梦见自己变成预设的对象,或在梦中实现完全的自我构想。

但梦的经验又告诉我们在梦中的一切体验又是那么真实,起码在当时的心灵感觉方面。

不管是梦中的可怕,还是梦中的美好,一觉醒来,我们都会亲临现实。

在关注现实之时,很快会把梦忘掉,好在现实中走坚实的道路。

但庄子的梦是不能忘掉的,这个梦伴随了庄子一生,并随着庄子留给我们的《南华经》一起到了今天,那只梦中的蝴蝶还将飞向遥远的未来。

作为生存着的个体,我们太需要这个梦了,因为生命本身的无奈,和对宇宙的无解。

天是无法战胜的,宇宙的规律又是无法改变的。

庄子非常清楚这一点,与其徒劳地与天地争斗,倒不如与天地合一,在与蝴蝶的交叉之梦中物化和永恒。

清朝才子纪晓岚一生阅尽沧桑,不愿著述。

最后留给了他的子孙们一则家训,就是“知不可解者,以不解解之。

”后来他的子孙们又把其发挥成:“知不可求者,以不求求之。

”从中,我们可以感到纪晓岚从庄子处悟得的智慧,并且把这种智慧领悟得出神入化,据说,正是循着这样的家训,他的后裔们度过了许多机警的岁月。

表面看来,庄子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包括纪晓岚在内,似乎是一种消极的等待和被动。

但省察生命和宇宙的真谛,能将内心物化,能如此平静的,除了庄子外还能有谁做的到呢?庄子在梦中实现了蝴蝶的真快乐,醒来后,又向我们讲述着真实的庄子。

何时,我们也有一个翩翩起舞的梦呢?绕开语言的迷雾,见到那本质中的霞光。

天地之间,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呈现着自身的矛盾,只是哲学家们一直在想办法摆脱这样的困境。

如何在自身的困境中找到最佳的方寸与空间,实现生命的自由与逍遥,也是每个生命个体的理想和向往。

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能发现造成生命困境的是我们自身,这一点不妨也听一听庄子是怎么说的。

……在那个遥远年代的一天,庄子和他的弟子在山中行走,走到一条河边时见有一棵大树,足有百尺之粗,千丈之高,叶繁枝茂,直指云霄。

树下停着许多车马在此休息。

庄子便上前问一木匠:“为什么没有伐下这棵树盖房子呢?怎么让他长了这么大?”木匠说:“这样的树一点儿用也没有,用其做船马上沉水,用其盖房,很快虫蛀,正是因为毫无用途,才长了这么大岁数啊!”庄子听后,深以为然。

感叹道,人们都知道有用的好处,但很少发现无用的好处啊!看这棵树,如果有用,还能活到今天吗?实际是无用反而对自己有用。

于是,师徒二人继续赶路,天黑后,便留宿在庄子的一个老朋友家。

老朋友非常热情地款待庄子,叫其儿子杀雁烹之。

其儿子请问其父说:“一只能鸣,另一只不能鸣,杀哪一只呢?”其父回答,当然是杀不能鸣者。

第二天,师徒二人离开了朋友的家,他的弟子大惑不解地问庄子:“前天,我们见的树是因为没用而得享天年,而昨天我们遇到的雁也是没有用,怎么命不能保呢?到底是有用好,还是无用好呢?”庄子说:“要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一龙一蛇,随时俱化,不可专为。

”后面庄子还围绕用和无用讲了好大一番。

其实,故事听到这里就足够了,庄子教给我们的是不可局限于个案,也就是不能太“着相”,通俗的说法是不能太教条,只能灵活掌握,随形而变才能掌握事情的主动。

我们毕竟是社会人,都生活在价值判断的巨网之下,许多时候,由于才能毕现,遭到嫉恨,被人暗算,中国历史也是一部天才被残害的历史。

这些方面,韩信、袁崇焕、岳飞、彭德怀等都是因才能而遭天妒的,因为才能而未能保全自身。

生活之中,才能将放射出一种创造的极光,它是眩目的,毕竟周遭的庸常之辈是没有欣赏和包容的雅量的,《圣经》中也早就告诉人类,“嫉妒”是人的七宗原罪之一。

是需要每个人万分注意的。

知道在什么时候释放自己的才能,什么时候收敛,是很难做到的,正因为难,才成为了一种智慧的生存哲学。

庄子说的已很清楚不过了,“一龙一蛇,不可专为”,要介于龙和蛇之间,随时转化,“物物而不物于物”,还能有什么麻烦呢?但许多人只知道炫技,而不知道藏拙,只知进而不知退,只知盈而不知亏。

如此下去,怎能自己不打败自己呢?听了庄子的智慧,不知能不能学一点儿庄子的无用和有用。

能不能在无用和有用之间自由地行走,就看你的悟性了。

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心灵的自足和恬适,语言的发明,主要是为了沟通和交流的需要。

因为语言,人类之间的表达和沟通又多了一座桥梁,虽然语言的交流也都是因为弥补他知的不足。

由于语言本身的局限,许多时候,我们见到的是语言本身,藏在语言下面的灵魂被遮挡住了,有时,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语言之桥链接起来的。

庄子曾讲:“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庄子是说,一生只生活在井里的青蛙,无法给他讲大海的辽阔,因为那样的概念,超出了青蛙的知识范围和认识能力,越过了思维力量的边界,是无法想象和理解的,因为启动想象的也离不开现实的参照。

试想,只见过井水的青蛙用什么样的现实支持它去想象波涛汹涌、变化万千、气象瑰丽的大海呢?显然,这是知识和思维的局限。

同样,夏天的时令毛虫,怎么会知道还有冰呢?只在盛夏的高温里寿命只有几天的虫子,因为从出生到死亡都是炎热的太阳,它可能认为世界只是火组成的。

它所有的祖先连秋天也未见过,给它描述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天,它怎么能够相信呢?它也肯定会嘲笑讲述者是在愚人节说话吧,要不就是喝多了高粱酒,在忽悠“我们”呢。

这也难怪,时间的感觉本来已非常抽象了,让它去怎样冲破这个时间概念的壳呢?就象我们有几人能理解爱因斯坦弯曲的时间呢。

话又说回来,一个粗俗之人,怎么能一开始就给他讲高深的道呢?民间不是有句话叫“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吗?一个人连基本的启蒙教育也未接受过,如何让他理解笛卡尔的思、尼采的意志、叔本华的表象和海德格尔的存在呢?现实中一个外国留学生回来,给他乡下的母亲讲话时夹杂英语,不也是一种笑话吗?为了坚守思考的本质,完全可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也可以让灵性之光在寂寞中磨砺得更加灿烂。

为了沟通的需要,我们要学会表达,在表达中完成自己。

因为庄子并不是完全反对向井蛙、夏虫和曲士表达,只是要针对它们讲井水、夏天和日常的生活。

这里自然也有海、冰和道,要能做的到,才是真功夫。

庄子在《秋水》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件:有一天,庄子在濮水之畔钓鱼,大概有凉风拂面,鸟语花香,正在山水间忘我。

这时楚国的国君派来两位大使,请庄子去做他的宰相,可能楚王知道庄子的脾气,让二使很婉转地说:“愿以境内累矣。

”楚国君并未明确地以高官引诱,而是说愿让你承担一个繁重的任务,这种说法起码能给孤傲的知识分子一个体面的台阶。

对于送上门来的高官,庄子如何回答呢?庄子眼前是波光无尽的濮水,水中是游弋逍遥的鱼儿,他在此正处于无始无终、无君无臣的无我之境。

而背后等待着选择的是荣华、富贵,威风和地位。

楚王让二使也向庄子透露了一个信息,即“愿以境内累矣”。

意思是说把国家的行政事务全交给你了,你不但有位,还有权,更有事可干,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正因为“累矣”,还可以使你得到鞠躬尽瘁、流芳百世的美名,何乐而不为呢?你不是常常指点江山,忧国忧民吗?现在正好交给你这样一个机会。

庄子非常清楚自己的使命,因为自知,可能知道自己不具有治国经邦的才能,作为哲学家的庄子可能更适合以哲学使人们的内心平静和安宁,因为哲学的目的就是哲学。

面对楚王伸出的橄榄枝,庄子漫不经心地反问二位使者说:“楚国水田里有许多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钻到铺着锦缎、镶着金边的盒子里,而后放在宗庙,让‘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继续在水田里拖着尾巴顺泥水而活着呢?”可能是生命之间的真实信息触动了两位衣锦着缎的使者,他们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当然是在泥水里活着好了。

”庄子便说“你们走吧,我也该继续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快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