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法生态城总规

合集下载

心得体会:推进中法生态示范城高质量发展(最新)

心得体会:推进中法生态示范城高质量发展(最新)

心得体会:推进中法生态示范城高质量发展(最新)中法X生态示范城作为中法两国“元首项目”,规划好建设好生态城,努力打造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标杆,是我们落实“国家战略、国家使命”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我们践行“X行动、X担当”的生动实践。

高点定位构建高质量规划体系中法X生态示范城地处X市蔡甸区后官湖畔,长江、汉江交汇的“金三角”地带,京港澳高速、318国道、沪蓉高速交汇腹地,区位优势独特,规划建设总面积39平方公里。

我们充分发挥中法合作平台优势,紧紧围绕建成对接融入“一带一路”的开放平台、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新城和展示“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X建设成就的靓丽窗口的功能定位,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法特色,对标雄安新区,高起点规划。

一是强化规划设计。

融合中法两国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和经验,汇聚中法两国专家团队,历时2年联合编制完成生态城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以量化指标为导向,确立了5大类13小类24项规划指标体系,充分融合“小街区、密路网”和“高大道、低内街、强节点、柔边界”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布局总部引领、生态科创、创新服务、科教宜居、智造科创等五个功能混合、产城融合的发展组团。

依据总体规划,编制完成21个专项规划、产业规划、城市设计和启动区详细城市设计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步编制什湖生态治理实施性规划、海绵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美丽乡村规划,形成集总规、专项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于一体的高质量规划体系,为生态城大规模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明确建设路径。

制定了《中法X生态示范城十年发展行动纲要》,进一步明确生态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从2018年到2027年,有步骤、分阶段推进,用3年时间形成雏形,5至8年时间出形象,10年时间基本建成。

近期,基本形成生态城框架雏形,核心启动区全面建成,城市规模达到7平方公里。

中期,生态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十字双轴、东西双心、南北双园、多廊多组团”的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市规模达到12.5平方公里。

湖北省市(县)城乡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湖北省市(县)城乡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5 规划内容要求
5.1 城乡总体规划纲要
1、提出市(县)域总体发展战略,提出城镇化发展路径和推进策略; 2、分析城市定位和职能,研究城市特色,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3、预测市(县)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确定中心城区、各镇(乡)城镇人口规模和建设标准; 综合目4、标确和定要市求(,县提)出域空生间态管环制境原、则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
全省城乡规划工作座谈会资料之四
内部资料 不得翻印
湖北省市(县)城乡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湖北省住建厅城乡规划处 2015 年 12 月
—-0-—
ICS 93.080 P 66 备案号:
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 1078—2015
湖北省市(县)城乡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municipality (county) urban-rural
体 的统筹
发展目标和战略;
增长边 发 方向 功能 ; 8、研究中心城区空间
界和城市 展 ,提出规划结构、 分区和建设用地范围
9、提出中心城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共服务 发 ; 10、提出中心城区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和公
设施的 展目标
11、提出中心城区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布局模式 12、提出镇(乡)村
和规划引导原则。
5.2 市(县)域统筹规划
5.2.1 发展目标与战略
展目标1、,分并析制市定(调县控)指域标的体发系展;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明确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建设等发 23、、制因定地区制域宜协,作提、出城市乡(统县筹)、域生城态镇环化境发保展护路等径发,展制战定略推;进策略。

江夏安山最新规划

江夏安山最新规划

江夏安山最新规划武汉安山,位于江夏区东西湖区横湖街道,是武汉城区的一部分。

其东临东西湖区黄家湖长江,南接东西湖区蔡甸长江大桥,西靠东西湖区横湖街、盘龙山街,北靠东西湖区长春街。

总体规划面积约为10.25平方公里土地。

规划范围包括江夏区横湖街道全部区域。

安山项目总投资约为60亿元(含安山大道建设资金)。

安山项目分为两期开发建设。

目前二期正在施工建设中。

一、项目区位安山是东周时期吴国建筑在黄家湖之地,春秋时期,楚人在此筑城,取名“吴国”为“楚”(东鄂之意)江夏是武汉市东部的交通枢纽,也是湖北省内唯一一座与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中心城市接壤的城市。

现为中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武汉市辖3区5县:江夏区、黄陂区、蔡甸区、江夏街、东西湖镇;武汉开发区:下辖3个园区:汉口北、汉阳、武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下辖5个开发区:武湖产业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武东产业(武汉开发区)、武南产业(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黄陂区:下辖3个街道:蔡甸街、黄陂镇、武湖街。

二、项目规模及用地布局其中:居住用地面积为6.35平方公里,商业用地面积为0.39平方公里。

工业用地面积为0.44平方公里,用地功能为机械制造。

水域和其他用地面积为0.48平方公里。

建筑面积为167.09万平方米。

在城市建设用地中,规划安排了教育科研用地、绿地和交通枢纽用地等。

结合现状,本规划结合安山大道两侧地块建设项目,构建“一心、两环、多节点”的城市结构体系。

“一心”即安山公园;“两环”即沿江大道、安山大道及城市绿道形成的城市生态绿色环线;“多节点”即多个社区公共活动点;“多层次”即规划配套设施。

三、项目定位及功能分区安山项目定位为一个集商务、居住、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综合体,其中商业用地约4.47公顷,住宅用地约0.75公顷,综合服务用地约0.32公顷。

规划定位:武汉东部地区大型生态社区,规划人口规模约3.3万人。

中法武汉生态城规划指标体系解读

中法武汉生态城规划指标体系解读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 低碳交通 住区热岛效应 绿色建筑 空气环境质量
社会经济和产 业发展
规划定位 及目标
文化及城市空 间特色
低碳专题
能源基础 设施规划
垃圾处理
资源环境 承载力及生物
多样性
绿色交通 系统
水生态 环境保护
绿色建筑
[初步框架修正] 通过技术团队的多次对接,进行层层整合,初步筛选出44个指标 通过两轮问卷调查法,综合评判各指标重要程度,逐步取得相对一致的预测结果
汉江 Riviere Han
【Part 1】
构建与量化
后官湖 Lac Houguan
[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指标体系寻求城乡规划领域与五大发展理念的结合点,能系统指导规划编制及后续 实施建设。 (2)个性化原则 在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前提下,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指标体系要结合地方特色解决 资源和环境问题。 (3)可拓展原则 生态城指标体系立足于总体规划层面,同时考虑指标能在城市设计、控规等各个层 次上予以分解。
政考核性 质的 规划标准指标(沈清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基)
评 价 体 系 , 其 深圳光明新区绿色城 30
目 的 是 为 了 有 市建设指标体系
效加强总体规
划 实 效 , 作 为 无锡太湖新城生态城 21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指标体系
成 果 的 组 成 部 生态城市综合指标体 64
分。
系(黄光宇)
[指标因子的选取] 编制阶段树立了“指标统领”的指导思想 目标体系
”“生态型城市”基数指标
“资源节约"类指标
“环境友好”类指标
经济可持续 社会和谐 科技创新 文化融合
土地集约利用 水资源 能源 废弃物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区域路网专项规划(2016-2030)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区域路网专项规划(2016-2030)

远期预留两条线路为: 线位一:线路走向为琴川大道~快活岭路,连接蔡甸新 城、什湖北部片区、黄金口。规范研究范围内长度约 8.3 公 里,设置站点 8 处。 线位二:线路走向为快活岭路~武汉西站,往北至东西 湖区、往南接大汉阳有轨电车、往东经龙阳湖南路西沿线至 汉阳主城。规范研究范围内长度约 1.5 公里,设置站点 2、地面常规公交系统规划 以大型巴士为公交支线,主要布设于交通干道及公交辐 射较弱的外围, 与东西(知音湖大道)南北(新天大道)主要公交干道 形成“多环”格局。主要以单层中、大型巴士为主,设公交 专用道,平均间距为 300 米。 以小型社区巴士为公交微循环,主要布设与社区内部, 以小型巴士为主,作为快速公交、地面常规公交的一种补充 方式,平均间距为 200 米。 3、 水上公交系统规划 以水上公交为辅线,设置水上观光旅游线路,连接“后 官湖~三角湖~什湖”,共设置水上码头 5 个。 4、 公交场站设施规划 在研究区域内,结合快速公交站点,形成复合型公交枢 纽站(1 处),在中心区域外围公交保养场(1 处)及公交首 末站(2 处),总面积为 4.3 公顷。 八、绿色慢行系统规划 1、规划策略
附件 1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 区域路网专项规划(2016-2030)
(公开征求意见稿)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区域路网专项规划(2016-2030)》 (以下简称“路网专项规划”) 由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会 同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管委会组织编制完成,经专家组审查, 同意规划内容,现将主要内容对外公布如下。
一、编制背景 根据市政府办公厅 63 号会议纪要要求,依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 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 规划(2016-2030)》、《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0-2020)》、《武汉市交通运 输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编制《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海 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二、规划原则 以构建“高效、便捷、绿色、可持续”的路网理念为基 础,引导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支撑城市“一轴、一心、多 廊、多组团”空间结构,实现城市空间布局东西向延伸。 充分发挥武汉西站的对外综合客运枢纽作用,为推动示 范城的建设注入强劲的动力,同时又要最大化减少过境车流 和人流对周边地区环境品质造成的不良影响。 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路网布局采用“小街区、密路网”

武汉生态空间准入项目论证优化路径探索[——以武汉凤翔岛旅游设施项目为例

武汉生态空间准入项目论证优化路径探索[——以武汉凤翔岛旅游设施项目为例

武汉生态空间准入项目论证优化路径探索[——以武汉凤翔岛旅游设施项目为例发布时间:2022-11-01T07:09:52.374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12期第6月作者:梁霄[导读] 十余年来,武汉市为实现全域生态空间的系统化保护与利用,构建了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体系。

梁霄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4摘要:十余年来,武汉市为实现全域生态空间的系统化保护与利用,构建了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体系。

本文基于近些年在武汉基本生态控制线项目准入制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武汉凤翔岛旅游设施准入项目为例,从论证思路的系统完整性、论证过程的科学合理性以及空间论证精细性等方面,探讨了生态线准入项目论证规范化的优化方向,以期为提升武汉市生态区建设项目管理水平优化提供有益经验。

关键字:生态控制线准入论证、精细化、功能性准入、规划设计条件论证一、总体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空间快速蔓延,暴露出诸多低效扩张所导致的问题与挑战。

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国家提出要紧密围绕“打造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夯实城市空间优质生态底盘。

不少城市围绕如何精细化管控生态空间,助推市域城区空间品质的系统化提升,形成了针对生态空间管理引导的实践路径与政策探索。

从广东、东莞开始,逐步探索出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体系构建路径,奠定了系统化管控市郊生态管控的基础,在此背景下武汉市于2010版城市总体规划后,立足多轮生态空间管控研究,于2016年颁布《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正式奠定了武汉生态空间管理的基石。

另一方面,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首次写入“旅游+”概念,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等。

随着“后疫情”时代大众近郊旅游的快速兴起,大量社会资本希望通过建设郊野旅游配套设施进入生态区域,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如何在兼顾好生态保护与生态利用将成为日益迫切的需求。

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2016—2030年)

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2016—2030年)

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2016—2030年)一、项目概述当前,按照2015年中央及省市城市工作会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发展战略,遵循2049远景发展目标,武汉市正在全面建设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的世界城市,努力打造国际创新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建设活力、高效、绿色、宜居、包容的世界城市。

在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下,我市正在谋划新一轮武汉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工作,力求通过规划统领,进一步明确城市远景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结构,强化区域统筹和协作,实现武汉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作为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和内容,是明确交通发展方向,配置交通资源,支撑空间拓展,布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

遵循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立足实现总规、土规、交规“三规同步,交通先行”,强化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功能和作用,特组织开展本次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工作。

二、规划内容(一)交通发展战略目标1、交通总体目标2个总体目标:全力构建以世界性门户机场和国际内陆港为纽带、以绿色交通为主导,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多模式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建立依托骨架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发展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促进区域、城乡交通统筹协调发展,将武汉建成为国际枢纽城市和绿色出行楷模。

5个交通远景:一个以满足人的交通需求特性为根本原则、以绿色交通方式为主要载体、以智慧去管理、以高效为显著标志的高度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系统,即实现武汉的智慧交通(Wisdom)、人本交通(User-oriented)、一体化交通(Holistic)、高效交通(Accessible)和绿色交通(Natural)。

2、交通目标内涵(1)国际枢纽城市:以航空港和内陆港“双港齐飞”为核心,全面提升“空、铁、水、公”枢纽功能,强化多式联运,将武汉建设成为中部乃至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

武汉2017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

武汉2017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

全球范围的资本流动,使发达经济体的长端利率之间保持了较高的关联度。伴随着国内货币宽松带来的“资产荒”,日本与欧洲的投资者不
断加大海外资产的配置力度,而美国的长期国债也成为了重要的选择,未来国内资金流出压力大。
全球经济
现象二:全球经济出现小阳春,房地产受益最明显
全球经济现已从低迷状态发生转变,房地产推动作用明显; 在全球范围内的低利率环境下带来的房地产市场回暖以及相关需求的好转,是本轮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维稳将是国家政策的主旋律。
国内经济
Hale Waihona Puke 金融货币:中国货币当前已经进入被动式“缩表”阶段,流动性收紧成为大基调
我国货币当局总资产与我国官方外汇储备具有趋同性,从M2增速来看,下降趋势难改,2017年5月M2增速为9%。
国内经济
影响一:金融去杠杆提速,导致房企融资难度持续加大,资金压力凸显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持续放缓,新增人民币贷款趋于稳定;PMI指数回稳,为楼市调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苏州、天津、南通:实际售价≤备案价格,分批销售时不得提高售价 福州:售价≤备案价格 或 再次申报备案价格上调幅度不超过10%
一次性销售全部房源
打压房价力度
政府指导房价
打压房价力度
无锡:一次性销售全部房源,3个月内不可上调价格 广州、武汉:一次性公开全部房源及每套房屋价格,并一次性对外销 售,对商品房进行价格指导
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走势
5.00% 4.90% 4.80% 4.70% 4.60% 4.50% 4.40% 4.30% 4.20%
4.61% 4.73% 4.89%
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
数据来源:融360、武汉策源市场部
经济运行小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目 录 ............................................................ I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一条 规划背景.....................................................................................1 第二条 指导思想.....................................................................................1 第三条 规划原则.....................................................................................1 第四条 规划范围.....................................................................................1 第五条 规划期限.....................................................................................1 第六条 成果构成.....................................................................................2 第二章 定位目标 ................................................... 2 第七条 规划定位.....................................................................................2 第八条 规划目标.....................................................................................2 第九条 人口及用地规模.........................................................................2 第十条 人口结构.....................................................................................2 第十一条 人口政策.....................................................................................2 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 3 第一节 经济发展..................................................................................................3 第十二条 产业定位.....................................................................................3 第十三条 发展目标.....................................................................................3 第十四条 发展策略.....................................................................................3 第二节 社会事业..................................................................................................3 第十五条 和谐社会建设.............................................................................3 第十六条 公共事业建设.............................................................................4 第十七条 住房建设.....................................................................................4 第三节 文化发展..................................................................................................4 第十八条 发展定位.....................................................................................4 第十九条 发展目标.....................................................................................4 第二十条 发展策略.....................................................................................4 第四章 生态保护规划 ............................................... 5 第二十一条 规划目标..............................................................................5 第二十二条 生态空间格局......................................................................5 第二十三条 生态系统构建......................................................................5 第二十四条 生物多样性保护..................................................................6 第五章 空间布局规划 ............................................... 6 第一节 空间结构与总体布局..............................................................................6 第二十五条 空间区划管制......................................................................6 第二十六条 空间结构..............................................................................7 第二十七条 城市中心体系......................................................................7 第二十八条 混合用地规划......................................................................8 第二节 产业规划..................................................................................................8 第二十九条 产业类型..............................................................................8 第三十条 就业岗位.....................................................................................8
I
第三十一条 产业布局..............................................................................9 第三节 居住用地规划..........................................................................................9
第三十二条 住房建设目标......................................................................9 第三十三条 居住用地规划......................................................................9 第三十四条 生态社区..............................................................................9 第三十五条 住区公共空间......................................................................9 第三十六条 住区绿地..............................................................................9 第四节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10 第三十七条 行政办公设施用地规划(A1) .......................................10 第三十八条 文化设施用地规划(A2) ...............................................10 第三十九条 教育科研用地规划(A3) ...............................................10 第四十条 体育设施用地规划(A4) ......................................................10 第四十一条 医疗卫生设施用地规划(A5) .......................................10 第四十二条 社会福利用地规划(A6) ...............................................10 第五节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11 第四十三条 商业建设目标....................................................................11 第四十四条 商业用地规划(B1) .......................................................11 第四十五条 商务用地规划(B2) .......................................................11 第四十六条 娱乐康体设施用地规划(B3) .......................................11 第六节 绿地景观规划........................................................................................11 第四十七条 绿地系统规划目标............................................................11 第四十八条 绿地系统分类....................................................................11 第四十九条 树种与种植结构................................................................12 第七节 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规划....................................................................12 第五十条 文物古迹保护...........................................................................12 第五十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2 第五十二条 旅游资源............................................................................12 第八节 总体城市设计指引................................................................................13 第五十三条 总体控制............................................................................13 第五十四条 控制要素............................................................................13 第五十五条 开发强度分区指引............................................................13 第九节 村庄规划................................................................................................14 第五十六条 村庄总体控制....................................................................14 第六章 土地利用综合规划 ..........................................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