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文化革命”:论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兴起
心理学史期末考试重点

绪论心理学划分:(一)时间:哲学心理学(公元前6世纪—-19世纪中叶)灵魂、心灵为研究对象科学心理学(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意识、潜意识、行为和心理(二)地域西方心理学:英国、法国、德国、古希腊、罗马等欧洲国家、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中国心理学:古代、近代苏俄心理学史:苏联与俄罗斯,十月革命前的俄国、苏联时期以及现在的俄罗斯心理学史的编纂原则历史编纂学:专门研究史学著作的编写方法和原则的科学(历史写作本身、历史编写体系的特征、历史编写中要面临和解决的一些典型哲学问题。
1、伟人说与时代精神说伟人说强调特定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伟人凭借其天才和人格力量而把他们的意志加诸历史.时代精神说(波林):时代精神的作用就是社会的、文化的条件阻止或促进科学的发展。
2、现在主义和历史主义现在主义:根据现在的知识观、价值观来解释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主义:将历史事件置于所发生的历史情境中予以考察,根据当时的知识观、价值观来理解历史事件3、内在历史观与外在历史观内在历史观:心理科学内部发生的事情,注重理论和方法演变的细节描述,关注学科内部的思想发展历史。
外在历史观:强调考察影响心理学发展的外部动因,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其他学科等外部条件入手,分析心理学历史发展的进程。
第二章冯特与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冯特心理学1、理论体系:以实验法为支撑,着重研究人类意识经验的内容、结构及其组合规律。
也叫构造心理学、内容心理学。
包括个体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意识过程,实验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人类的高级精神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2、内容:(1)对象:人类的直接经验.自然科学(间接经验)经验分为经验的主体(感觉、情感、意志等主体直接经验到的)和经验的客体(人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经验间接推论而获得的)(2)心身关系理论—-身心平行论人的心理与生理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二者具有协调性,但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3)研究方法:A 实验内省法——借助于实验进行内省的心理学方法,是一种科学的内省形式。
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十件大事

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十件大事转自:心理科学陈永明张侃李扬韩布新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00101,北京二十世纪心理学在我国从无到有,蓬勃发展。
特别是近20余年来,心理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心理学科研、教育和临床应用工作以及组织机构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就,心理学从业人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我国心理学家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以及在国际心理学界的影响不断增加。
为了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值此人类刚刚跨入新世纪之际,中国心理学会组织全国理事和国内各高校的心理系主任投票,选出了二十世纪对中国心理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十件大事。
兹将这十件大事及其来龙去脉介绍如下。
1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北京大学建立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了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1908-1911年蔡元培先生(中国教育家,1868-1940)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了冯特讲授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民族心理学课程,成为冯特唯一的中国留学生。
他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于1917年支持该校哲学门(系)的心理学、哲学教授陈大齐(1886-1983)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当时仅是一间简单实验室,位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前面的一个房间,门上有块标有心理仪器标本室牌子。
第二年陈大齐开始讲心理学实验课,并另辟一个房间专供学生实验之用。
同时,陈大齐在1918年出版《心理学大纲》,这是中国第一本大学心理学教本,反映冯特时代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科学水平。
这标志中国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 中国第一个心理系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立1920年专门攻读心理学的赴美留学生陈鹤琴(1892-1982)、廖世承(1892-1970)、陆志韦(1894-1970)回国,并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此时该校在教育科中设立了一个心理系,不久高等师范改为东南大学。
关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三个问题

之, 就是指以中国文化 为背景 、 为底蕴 , 兼顾 中国文
化 角度 与 心理学 角度 来研 究 中国人 心 理 与行 为规律
的一r心理学分支学科。要准确把握这一定义 , J 先
社会文化冈素是影响个 人心理 与行为 的重要变量, 在其研究 中越来 越重视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与行为
的深刻影响 , 并力 图在其研究 结果中向人展现文化 因素在其中所起 的重要作用 , 当代世界心理学所发
的“ 文化 革命 ” cl r v uo ) , (u u leo tn…” 也越来越 明 ta r l i
显 地成 为 当代 世界心理 学 发展 的重 要趋 势之 一 。
这种大背景下 , 心理学研究的文化取 向也越来越受 到一 中国心理学研究 者的青 睐 , 并采取 丁一些积 极的行动, 其中之一就是积极 开展中国文化心理学 的研究 。但是,初生之物 , “ 其形 必丑。 由于中国文 ” 化心理 学 的研究 现 尚处 于初 始 阶段 , 于 “ 么 叫 中 对 什
“ 文化” 为与政治 、 作 经济等 因素并列使 用i , t 这种 寸
“ 化 ” 往 指狭 义 的 中国文 化 ; 文 往 在其 他情 况 下 , 主要 用广 义 的 中国文化 的含 义 。
巾图文 化心 理 学不 是 指 中 目 的文 化 心 理 学 ( 这
*收稿 日期 :0 6— 9—1 20 0 2
国文化 心理学 ” 怎样 证明 中 国文化里 有 心理 学 ” ?“ ?
朝所施 的文治和教化 的总称 。根据《 辞海》 对于 “ 文
化” 作 的解 释 , 巾 国文 化 心 理 学 单 ,义 化 ” 洲 所 在 “ 一
的含义 自然是采用“ 文化” 的第一种 含义 , 顺理成章 地 , 国文化 也有 广 义 狭 义之分 : 义的 中 国文 化 中 广 指中国人在其社会历史实践 过程中所创造 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狭义的 中国文化指 中曰社会
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

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中国咨询心理学的历史及发展现状:二十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介绍释梦和自由联想技术的精神分析文献开始被翻译介绍到中国.1917年,经曾在德国冯特实验室学习的着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导,在北京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21年,中国心理学会在上海成立.这两个重要事件推动了中国引进国外心理治疗的步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些使用行为疗法的原理分析心理障碍的文章开始见于报刊. 1933年,美国学者博士在北京协和医院主持神经精神科工作,开设了包含精神分析培训内容的课程.戴秉衡当时曾教授这门课程.三十年代,心理学家丁赞分别在重庆中央实验研究所和北京仁利地毯工厂建立了心理学诊所.同一时期,上海大厦大学心理协会建立了儿童心理诊察所,对儿童心理问题进行诊治.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发展全部停滞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仍不均衡,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1979年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心理治疗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5个阶段——启动阶段、空白阶段、准备阶段、初步发展阶段、以及发展和职业化阶段.这些阶段的划分是根据专业人士和参与者的工作及他们的发表物,以及该领域的标志性事件来划分的.启动阶段为1949年到1965年.在这期间只有少数专业人员做了零星的心理治疗工作.上海心理学家黄嘉音,发表了一些书籍并报告了如何运用行为疗法原理治疗儿童问题黄嘉音,1951,1952.另外,在这个阶段,还有其他中国心理学家试图使用心理治疗原理治疗其病人.该阶段最有影响力的工作是运用快速综合治疗方法治疗神经衰弱病人.该模型是一个短期治疗取向的模型,是由一些中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发展出来的.开始,它只运用于治疗神经衰弱,但后来也被运用于治疗其它焦虑障碍.这一疗法结合了药物治疗、躯体锻炼、主题演讲以及小组讨论等活动在内.该模型采用用巴浦洛夫的理论解释神经衰弱症的病因.通过解释、鼓励、布置家庭作业以及支持性治疗方法对病人起进行治疗.根据相关文章报道,这种治疗方式是很有成效的,激发了专业人员对于心理治疗工作的兴趣.文化大革命之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被指责为泛性论.所有心理学家都跟随前苏联的学术方向学习并运用巴浦洛夫的理论来治疗病人.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7,心理学被批判为伪科学.那时没有大学开设心理学课程.几乎所有心理学家都被迫到工厂、农村进行劳动.而心理治疗则处于一个更为糟糕的境地.在此阶段没有任何心理治疗的文章发表,因此这个阶段被称为空白阶段.准备期持续大约九年1978-1986.由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打破了中国的坚冰.这段时期,尽管仅有很少有中国的心理治疗的出版物出版,但大量西方着名心理治疗师如弗洛伊德、荣格和弗洛姆的着作被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并且,各种工作坊、培训项目,以及学术会议开始在中国出现.一群有雄心的学者开始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专业领域进行探索,同时80年代初一些心理门诊陆续出现在北京和广州等大城市之中.中国的心理治疗的初步发展阶段由1987年至2001年.此阶段中发表在专业期刊上的有关心理治疗的文章数量迅速增加.不但所发表的文章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均在不断改善.心理治疗的对象在逐步扩大,所采用的治疗理论与方法也在增多陈仲庚、钱铭怡,1997.该阶段的另一个特征是中国的专业人士开始根据其临床经验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模型,并发表了他们的着作.全国各大城市的大学和综合性医院普遍建立了咨询和治疗门诊,同时还出现了心理治疗中心和私人诊所.心理治疗的培训项目和工作坊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加,质量上更有明显提高.另外,90年代初,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创立了两个与心理治疗和咨询相关的专业委员会,即心理治疗和咨询专业委员会和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2001年末,中国心理学会也创立了另一个相关的专业委员会,即临床和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这几个专业委员会的建立,促进了更多的学流不断得到加强.发展和职业化阶段始于2002年.在该阶段,心理治疗和咨询在的进步在许多方面都是非常明显的.其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为政府部门开始对专业人员的资质进行管理.2001年,中国的劳动部提出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并于2002年开始实施.2002年,中国的卫生部会同人事部开始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设立心理治疗学专业,并于当年组织实施相关专业人员的考试.中国心理学会于2007年2月通过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及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上述情况提示中国的心理治疗发展开始步入职业化时期.经济改革后,80年代起,几乎所有的西方主流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被引入中国.中国的心理治疗和咨询工作深受西方各种理论和流派的影响.然而,中国的专业人员也在努力改进其工作,使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更适合于中国的文化和国情. 赵山明等2003检索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1981-2000中心理治疗的文献,发现中国各种理论学派的心理治疗文献数量呈指数增长.他们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的心理治疗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尽管从1987年起中国心理治疗和咨询快速发展,但是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专业人士的数量,特别是经过良好训练的人数是远远无法达到民众对专业服务的需求的.中国的专业人士应该对所有理论、方法和技术采取开放态度.通过学习国外同行的经验,中国专业人员应更加主动地发展适合中国文化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为中国的民众服务.美国心理咨询的发展:美国的兴起原于19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改革运动和学校指导运动的兴起、公立教育迅速普及、心理测量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等等.心理咨询出现之初,并没有被人们视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正如同人们对咨询一词的理解一样,许多人把它看做是学校的某些功能,或把它与指导等同起来,认为它只不过是某种教育功能的花样翻新.心理咨询的先驱者之一son指出:即便是心理咨询的专业出版物似乎也“忽视了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职业的发展历史,……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前的出版物中,把指导、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概念混为一谈”而且“在1931年以前的专业文献中从没有提及到咨询这个概念”.的确,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其专业功能、服务对象和范围,其所运用的原理和方法等,都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明确和丰富起来的.以下为各个发展阶段:11900 — 1909在20世纪最初的10Davis是第一个在公立学校建立系统的指导课程的人.作为Grand Rapids密执根州学区的督学,他在1907年就建议该学区所辖学校的英文教师为学生开设每周一次的指导课程,以塑造学生的人格,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Davis深受当时美国改良主义教育家和等人的影响,认为指导有助于医治美国的社会问题.尽管当时Davis等人所作所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但却是早期心理咨询的主要表现方式学校指导的雏形.在波士顿,被公认为“职业指导之父”的Parsons也在进行着同样的工作,所产生的影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1908年,他首创的波士顿职业指导局,标志着职业指导走向规范化,是心理咨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Parsons去世一年后出版的职业选择Choicinga Vocation,1909一书在全美发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在波士顿地区.当时,波士顿学区的督学专门指派了117名中小学教师作为“职业咨询者”.由于学校认识到职业计划的重要意义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波士顿现象”在美国其它主要城市迅速蔓延.到1910年,全美已有35个城市开始效仿波士顿.Beers曾是耶鲁大学的一名学生,在他的一生中曾因心理疾病而数次入院治疗,目睹精神病院的恶劣环境,及病人所受到的种种非人待遇.他在一颗发现自我的心灵A Mind That Found itself,1908一书中对此给予了深刻揭露,呼吁改善精神病院的医疗条件,改革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手段.Beers的贡献是使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在观念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美国心理健康运动发生的原动力,亦被视为心理健康咨询的先驱者之一.21910 — 1919在这10年里,有两个重要的事件对心理咨询的发展影响深远,第一个是美国“国家职业指导学会”NVGA于1913年成立,并从1915年开始发行不定期的专业刊物.1921年“国家职业指导简报”NVBB成为一个定期出版的刊物.随后,它先后数次更名为“国家职业指导”1924~1933,“职业,就业指导”1933~1944,“职业,就业指导期刊”1944~1952,“人事与指导”1952~1984,“咨询与发展”1984.这些名称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应出该学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关注的重点领域.国家职业指导协会成立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建立了一个专业学术组织和一份专业出版物,使得早期纷乱的职业指导运动得以溶为一体,引导早期的职业指导运动朝着科学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并使得心理咨询的职业化角色得到社会的进一步认可.第二个重要事件是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发现特殊人才,开发了一系列心理测量工具,其中包括着名的军队A型和B型智力测验.战后,这些测验大多转向民用,从而促进了心理测验迅速发展.而当时,由于职业指导运动还没有一种明确的哲学理念作为其实践的指导思想,为了从心理学中寻求合理的理论基础,它便迅速接纳了心理测量,以使自己拥有一个更具有说服力、更为“科学的”职业身份.320年代20年代是一个相对安静的时期.美国开设咨询专业的大学,无一例外地都在强调职业指导.20年代中期,波士顿和纽约开始为咨询者颁发资格证书Nugent,1990,职业指导的职业化特征进一步明确;美国第一个咨询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评估文件的问世、Edward Strong发表的“Strong职业兴趣量表”SVLL,1928成为职业指导朝向科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此外,美国联邦政府也开始为退伍军人提供职业指导服务.这些事件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心理咨询的发展及其职业化进程.总之,20年代,职业指导运动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同,职业兴趣问题已开始为人们所重视,心理咨询开始更广泛的关注人格问题和发展问题.430年代“以咨询者为中心”的咨询模式.这一模式在随后20年里的心理咨询实践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心理咨询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它所关心的内容大为扩展,超出了职业指导这一狭窄的范围.1932年,作为指导的教育Education as Guidance一书出版,提出了“教育即是指导”的观点.他认为学校中的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是咨询者,建议应把“指导”作为一门学科纳入到学校的课程教育中.他的呼吁使咨询者认识到职业选择仅是他们所担负的指导责任中的一部分.3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更多地参与到心理咨询中,其主要的标志是美国就业服务处宣告成立,并在1939年出版了第一部职业名称词典,该书随即成为职业指导专家为学生提供服务的主要信息来源.5、40年代40年代对心理咨询的实践产生巨大影响的是Carl Rogers的咨询理论和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美国政府对心理咨询的参与.Carl Rogers的杰出贡献是在1942年出版的咨询与心理治疗Counselingand Psychotherapy一书中,对Williamson的“咨询者中心”原则以及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主要观点提出质疑.Rogers把心理咨询的重点转移到当事人身上,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咨询模式、“不指示”nondirective的咨询原则.他认为应赋予当事人对自身成长以责任感,应创造机会让当事人感受到被接纳、被倾听,这样就会使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更有自信心.他把咨询者定位于一种不判断的nonjudgmental、接纳的角色,咨询者就象一面镜子,要对当事人的语言和情感作出明确的显示.Carl Rogers革命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心理学都把他的贡献视为其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里程碑.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对心理咨询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以便对军队和工业领域的特殊人才进行选拔和训练.战争也使得人们以一种新的观点去看待工作,许多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传统的职业性别角色观念开始瓦解,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个人的自由.战后,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委员会VA通过提供奖学金的方式,鼓励更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学培训.VA对职业咨询者的专业角色也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并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咨询心理学家”Counseling Psychologist.VA的参与对大学的心理咨询专业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专业教育的内容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咨询心理学开始作为一种明确的职业与职业指导相分离.650年代50年代是心理咨询发展历史上最为辉煌的10年,至少有四个重大的事件对心理咨询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人事与指导协会成立APGA;美国心理学会APA第17分会咨询心理学会DCP成立;国防教育法NDEA颁布;以及大量新的指导与咨询理论的出现.760年代6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事件是,和提出的人本主义咨询理论.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小组咨询方法以非同寻常的速度发展,心理咨询的重点开始从一对一的方式向小组成员间相互作用的咨询方式转变.随着咨询的革命Revolution in Counseling,1966一书的出版,行为主义心理咨询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价值.该书提出了“变化的根本在于学习”而不仅仅是领悟的观点.Aubrey提出:竞相出现的、丰富多样的心理咨询方法学意味着心理咨询者的认识和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在这10年里,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一是在1963年,美国颁布了“社区心理健康中心法案”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enters Act,使得各个社区有权力建立自己的社区心理健康中心.这些中心开始公开招聘教育系统以外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心理咨询开始向社会渗透,职业化特征更加明朗;另一个趋势是,APGA和17分会继续朝向职业化方向发展.1961年,APGA公布了“心理咨询者的道德规范”条例.1964年,咨询心理学分会在Greyston大会上对学校心理学家作出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并从1969年开始,发行该学会的专业刊物:咨询心理学家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870年代心理咨询迅速发展国家、州级执照制度的建立APGA进一步发展壮大980年代专业教育与资格的标准化心理咨询职业化心理咨询服务多样化80年代的心理咨询更加强调为人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服务.以上即为我所整理的资料.。
中国心理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中国⼼理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作者:杨鑫辉 理清和把握中国⼼理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对于认识和掌握中国⼼理学思想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学习和研究整个中国⼼理学的历史,进⾏中外⼼理学的⽐较研究,都有重要的作⽤。
当前尚缺乏这种把握整体的研究。
尽管中国⼼理思想起源很早,内容极为丰富,头绪也繁多,但是,在认真地全⾯地考察这些思想理论以后,中国⼼理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仍是很清楚的。
对这些思想发展脉络的把握,应遵循整理和研究⼼理学思想的基本原则,这就是:第⼀,内在逻辑与外部历史条件兼顾的原则,即既要研究⼼理学思想本⾝的发展规律,⼜要看到社会历史条件对它的影响。
第⼆,古今参照的原则,即以现代⼼理学概念、理论体系为框架,去对照整理⼼理学思想这份珍贵遗产。
第三,中外⽐较的原则,即对中国与外国⼼理学思想进⾏⽐较研究,找出不同历史⽂化背景下产⽣的⼼理学思想的特点,并且坚持⼼理学本⼟化与世界性的辨证统⼀性。
运⽤以上原则去考察中国⼼理学思想发展历史的主要⽅⾯,我们发现有五条主要线索能帮助理清其发展脉络。
⼀、唯物论与唯⼼论⼼理学思想的对⽴ 对于古代思想家的⼼理学思想的研究,我们⽆意对他们的哲学思想倾向作标签式的划分,但是,⼜必须承认哲学思想对他们有影响这个客观事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部中国⼼理学思想史,也就是⼀部唯物论与唯⼼论⼼理学思想⽃争发展的历史。
这⼀条红线对于理清⼼理学思想的发展是⾮常重要的。
在论及思想史诸问题时,⼈们⾃然会看重先秦诸⼦百家争鸣的历史。
就⼼理学思想来说,儒墨道法兵医等家最为重要,它们各⾃的哲学思想倾向不同,导致了他们的⼼理学思想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来⾃各家哲学观点的对⽴,⽽且还来⾃⼀家内各派别哲学观点的差别与对⽴。
孔⼦创⽴的“以道教民”的儒家,在他死后分成了许多流派。
《韩⾮⼦.显学》说:“儒分为⼋”。
其中最重要的有发扬孔⼦唯⼼论倾向的“孟⽒之儒”,和发扬孔⼦唯物论倾向的“孔(荀)⽒之儒。
”此后儒家内部唯物论与唯⼼论⼼理学思想的⽃争⼀直没有停⽌过。
2心理学历史

心理学的历史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是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对自己心理的关注其实是渊远流传在我们中国文化里头就有很多对心的分析心的判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讲得就是自己的心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讲的也就是我们人类的需求人类的心理活动甚至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哲学流派叫心学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它的基本观点就是世上无心外之物世上无心外之理但是什么是心心存在何处心有什么样的表现这样一个问题难住了人类的科学家几千年那么心理学的历史到底从何算起呢心理学的历史:现在公认的是从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算起。
那是1879年12月,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室,他想研究一下,人类的意识活动的基本过程。
他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就是记录一下一个小球撞击桌面,到人类意识到这种撞击的反应,那么这种时间的差异就是他所研究的问题。
这是第一次用定量的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所以冯特被公认为心理学之父。
冯特不光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他还招收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这些人都成为各个国家的心理学的领军人物爱德华·铁钦纳:在康奈尔大学创建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斯坦利·霍尔:儿童心理学运动之父和青春期发展理论家。
其中一个是铁钦纳铁钦纳作为冯特的学生把心理学的实验传统带到了美国创立完善了结构主义的心理学理论结构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类的意识而人类的意识就是由一块块意识的元素所组成所以这就是像科学的结构主义理论一样人类的心理活动也应该从元素研究开始心理学历史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叫威廉·杰姆斯他是公认的美国心理学的奠基者威廉·杰姆斯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对意识问题也很关注但他不同意冯特和铁钦纳的观点他不认为意识只是一些毫无生命的简单的元素和方块他觉得意识就像一条生命的泉水源源不断融入到我们的心中所以他创造了一个概念叫意识流作为这个机能主义的奠基人他觉得心理学家更应该关注各种心理活动它存在的原因意义和价值他信奉达尔文主义所以认为所有的人类的心理活动都是几千万年人类进化选择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特质而这种心理特质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们把以威廉·杰姆斯为首的心理学理论流派叫机能主义流派机能主义:技能主义是心理学史上第二个流派,主张研究人类意识及功能。
中国本土心理学文化底蕴

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文化底蕴摘要:随着西方科学心理学的衰落和文化转向的兴起,本土心理学面临着崛起的契机。
而中国本土心理学作为世界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心理学解释,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颗耀眼新星。
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复兴,将为面临困境的科学心理学提供广阔的研究视野,拓展全新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本土心理学文化转向本土文化一、当代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与本土心理学的兴起毋庸置疑,科学心理学自冯特创立以来,依然以科学主义心理观、精致的实证方法为支持,以价值中立的立场,引领着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范式。
应该说科学心理学突出了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确证性和可操作性,对摆脱一切不以经验为基础的哲学思辨性、抽象性的心理学说而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其贡献是原创性的。
但是从本质上讲,这种研究取向的自然科学主义心态及做法,在带给心理学巨大荣誉与辉煌的同时,也使之陷入到难以解脱的窘境,人们对于心理学之于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引发了从内涵到外延的深入思考。
事实表明,单凭自然科学品性还无法为这一难题求解。
现代科学心理学正迷失在对“科学主义”的追逐中。
心理学的出路何在?心理观和方法论的突破势在必行,心理学家们做出了种种的努力和探索:非主流心理学的启发、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相关学科的发展助势,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文化因素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角色、地位与作用的根本转变,由被遗忘的角落变为被关注的中心,由幕后走向台前,由无关因素变为关键因素,这种文化转向的出现被美国心理学家皮特森认为是除了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对人的心理行为解释之外的第四种解释维度。
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犹如平行于认知革命的一场文化革命,这种文化转向既有科学哲学和历史的原因,也受到世界范围内心理学本土化运动地影响。
文化转向的主要表现是:①对心理学自然科学模式的反思与诘难;②多元文化心理学的兴起;③跨文化心理学面临的批评及其转变;④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分支领域对文化影响的关注。
心理学的历史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的历史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与行为的科学。
它通过观察、实验和统计等方法,揭示和解释人们思维、感知、情绪、学习、记忆和行为等方面的规律。
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然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发展还是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程。
一、古代思想与心理学的脱胎之路古代的哲学家对人类的心灵活动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他们提出了各种心理学思想。
例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理性、感性和欲望。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心理形式原则”,认为心灵活动是由身体活动所引发的。
这些思想为后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确立19世纪中叶,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时期的心理学被称为“实验心理学”,以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怀姆德和威廉·旭夫纳为代表。
他们倡导使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心理活动,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20世纪初,行为主义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的主流学派。
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而非主观的心理过程。
以约翰·华生和伊万·巴尔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建立起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四、心理学的认知革命20世纪中叶,认知心理学逐渐兴起,并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地位。
认知心理学家关注人类思维过程和内部心理活动,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信息加工的结果。
以乔治·米勒、诺曼·卡普兰和乔治·阿特金斯等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关于思维、感知和记忆的重要理论。
五、古老和跨文化心理学的兴起现代心理学不再局限于西方国家,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现象。
古老的东方智慧,如佛教和道家思想,也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跨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为心理学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多样化的视角。
六、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扩展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它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的“文化革命”:论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兴起
摘要:在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心理学中展开了一场以文化为主题的心理学“文化革命”,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模式以及研究方法等展开激烈讨论,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心理学也悄然兴起,并对此给予了展望。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化革命中国文化心理学
传统科学心理学在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主张主客二分,把人类心理视作自然客体加以单独研究,以期得出全人类普适的基本心理行为规律。
同时在研究方法上采取自然科学模式下的实证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否定了人作为一个在社会文化生成模式下的文化建构物[1]。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出现,改变了这样的状况,主张历史和文化因素对科学研究过程有重大影响[2]。
一场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革命”悄悄的来临了。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心理学“文化革命”
心理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早在冯特建立科学心理学之初便已存在,在他构建科学心理学框架之时就已经设想构建两部分心理学:个体心理学(即经典西方科学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通过对文化历史的分析,了解人类心理中文化特有的规律)[3]。
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科学心理学屹立在历史的宽广道路上,而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却一直被遗忘在了角落里。
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到来,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兴起,终于促使心理学对文化的重新思考与关注,就这样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文
化心理学,心理学中“文化革命”的枪声打响了[4]。
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及心理模式无疑要受到所处环境下的文化熏陶,文化心理学改变了以往的研究模式,包括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及学科定位上的重新反思,努力达到心理学应实现的目的:实现人的终极成长。
二、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定义
要理解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内涵必须先了解何谓“文化”以及“中国文化”?《辞海》中对“文化”所作的解释是: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那么在心理学研究中,一般采用广义的定义,“中国文化”也就指中国人在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总和。
汪凤炎,郑红等进一步将中国文化分为实物层面、行为层面以及思想观念层面[5]。
中国文化心理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中的相关心理学问题,即在中国文化的载体下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根据上述等人的介绍分类,那么中国文化心理学就包括:中国人生产实践创造实物过程中蕴含的心理(上流社会以及民间各种创造的实物)、中国人行为层面上的心理(讲孝道、各种民俗活动等)以及思想观念层面里的心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精华等)[5]。
三、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展望
中国文化心理学是在文化心理学诞生的背景下而产生的,研究所关注的重心当然在心理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上;在研究的原则上
应坚持多元化:研究的视角、基本研究原则以及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研究的视角即心理学研究应该持科学主义视角还是人文主义视角,传统心理学重视实证主义,把个体当做自然人进行研究,其结果无疑失去了文化效度;随着文化因素加入了心理学研究中,一种以人文视角研究心理学的呼声渐起渐高。
在基本的研究原则上,坚持科学历史主义、文化性等原则;在具体研究方法上,灵活采用语义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目前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上,香港、台湾的学者已经对面子、孝道、人情等进行了一些验证性研究,所研究的层面属于文化中的行为层面,而中国人内在思想观念层次及实物层面的心理现象没有涉猎。
我国内地一些学者如吉林大学葛鲁嘉教授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工作,以期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下梳理出理解和敢于本土民众的心理生活[6]。
中国文化心理学应该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尊重文化的主体性,努力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心理学体系,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的,影响是广泛的。
荣格与马斯洛在心理学领域的成绩是世界公认的,而他们的思想来源很大一部分是中国的文化。
可以这么说,中国文化自始至终一直在影响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如今在大陆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做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势必将开创心理学的另一番天地。
最后用申荷永先生的一句话最为结语“中国文化本身便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心理学的意义也正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色[7]”,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春天正在走来。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
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田浩,葛鲁嘉.文化心理学的启示意义及其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2005,28(5).
[2]继海英.论心理学的文化转向[j].广西社会科学,2011,9.
[3]许波,钟暗华.论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3.
[4]吕晓峰,邵华.论心理学与文化关系[j].心理科学,2011,33.
[5]汪凤炎,郑红.关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三个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
[6]吕晓锋,孟维杰.国内心理学文化思维问题反思[j].心理科学,2009,32(4).
[7]申荷永.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m].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