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鸟类意象与爱情诉说
关雎中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

关雎中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关雎是中国古代诗集《诗经》中的一篇,是一首表达爱慕之情的诗歌。
其中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这句话通过描绘雎鸠在河洲上鸣叫的情景,表达了
诗人对心中恋人的思念和渴望。
在这首诗中,诗人使用了雎鸠这一形象来比喻自己对恋人的爱慕之情。
雎鸠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鸟类,是雄鸟在求偶时发出的声音。
诗人将自己比作这只鸟,在心中默默思念着恋人,用声音向恋人传达自己的爱意。
句子中的“在河之洲”一词也起到了增强表达的作用。
河洲是河流中的一个小岛,意味着恋人与诗人之间的距离。
诗人将自己比作鸟儿,在河洲上鸣叫,希望能够引起恋人的注意和回应。
这句诗言简意赅,却能够深情地表达出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
通过描绘雎鸠的声音和河洲的情景,诗人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爱慕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首诗的其他句子中,诗人也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来表达爱慕之情。
例如,“彼其之子,美如英。
”中的“美如英”比喻恋人的美貌,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的赞美之情。
还有“请之食桃,洞庭之宫。
”中的
“洞庭之宫”比喻恋人的住所,显示了诗人对恋人的渴望和向往。
总之,关雎中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思念恋人的情景,通过雎鸠的鸣叫和河洲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爱慕之情。
最新浅析《诗经》中的动植物意象与情感表达之关联

浅析《诗经》中的动植物意象与情感表达之关联【摘要】:在《诗经》中含有大量的动植物意象,并具有丰富的情感。
动植物是上古先民们的习俗、爱情婚姻生活的象征。
本文对动植物意象的情感表达进行了探究,认为古人动物的崇拜对动植物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诗经》动植物意象情感表达《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史诗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诗经》不仅反映了我国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及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状况呈现出周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在“兴观群怨”的功效说之后,孔子也提出了这种“多识”的要求,希望学习《诗经》,要和自然有一种亲近的关系,保持对鸟兽草木的认识和细微观察。
其实,这些自然之物传递出来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它们本身的特质,还记载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及风土人情,通过这些自然物,我们就能了解和认识到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诗经》通过诗中描写的动植物,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人们情感世界和社会风俗,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审美之象,艺术地表现了诗和时代的一种内在的联系。
一、动物意象及情感表达《诗经》中的动物意象蕴含丰富,《诗经》中写到动物60多处,有一些动物则出现的比较多。
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象征。
这些动物有马、燕、雀、鸠、鱼等。
在《诗经》中成为了爱情婚姻的象征,而在象征的背后,动物象征也具有丰富的情感。
(一)天神信使的化身在《诗经》中,以燕、雁、雀、鸠等作动物的具体形象。
在《礼记月令》:中“燕以来巢,室于嫁娶宜在春天的征兆,借助鸟的雌雄相守等习性来象征婚姻爱情中的现象和遭遇,燕成了婚姻爱情的象征物。
《匏有苦叶》:“雝雝鸣雁,旭日始旦。
土如归妻,冰未泮”。
诗中写了大雁南飞,成双成对,一行行,一排排,或成人字,或成一字,唱着歌儿飞向南方。
浅析《诗经》中“黄鸟”意象的多重寓意辨析

浅析《诗经》中“黄鸟”意象的多重寓意辨析
从字面上看,“黄鸟”这一隐喻可以解读为黄色的小鸟。
黄,是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富贵、高贵的颜色,也是新春时节常见的颜色。
所以,“黄鸟”可以理解为黄色的小鸟,暗示了祥瑞和吉祥之意。
在《关雎》一诗中,“黄鸟鸣矣,既傷我心”中,黄鸟的鸣叫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之苦的愁绪,同时也暗示了吉祥的预兆。
在其他一些诗篇中,黄鸟也常用来象征春天和爱情的到来,例如《女曰鸡鸣》中的“黄鸟遥相应,王事多忘。
”可以看出,黄鸟在《诗经》中具有预示吉祥和春天到来的象征意义。
“黄鸟”还可以解读为一种禽鸟的代表。
在《诗经》中,“黄鸟”一词常用来形容鸟类的神韵和歌声。
《邶风·静女》诗中就有“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黄钟毁弃,烟尘熏火。
”黄鸟的鸣叫不仅悦耳动听,而且立志高远。
诗中以“黄钟毁弃”来比喻君子的高尚品德,用黄鸟来形容君子的声音之美,展示了鸟类的高贵形象。
《韩奕》中的“黄鸟采之,服言不足虞。
”也是把黄鸟喻为品德高尚、言行谨慎的人。
黄鸟在《诗经》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象征意义。
在《大雅·荡》诗中,“黄鸟维之,既取我崇。
我则懋矣,不匪尔躬。
”这里的黄鸟被解读为比喻“明主”,是指君主的明智和高尚。
这首诗以“黄鸟”比喻君主的优秀品德,进一步暗示了黄鸟作为君主的象征。
在《诗经》中还有类似的表述,比如《关雎》诗中的“黄鸟鸣矣,既傷我心,畏天之雷,莫敢毁伤。
”在这个诗中,黄鸟则象征了君主的威仪和权威。
古诗中鸟的意象

古诗中的鸟意象解析古诗中的鸟意象,常常被赋予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以下是对古诗中鸟的意象的解析:1、相思之鸟:古代诗词中,常常将鸟类视为爱情的象征。
比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描绘了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而鹊鸟正是他们的信使,为他们传递相思之情。
在《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的和鸣,被视为夫唱妇随的象征,进一步体现了鸟类在爱情中的特殊地位。
2、离别之鸟:杜鹃鸟在古诗中常常被视为悲伤和离别的象征。
这可能与杜鹃鸟的叫声有关,它的叫声常被人们理解为“不如归去”,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对归家的渴望。
如李白的《蜀道难》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借悲鸟的叫声表达了离别的哀伤。
3、自由之鸟:在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大鹏的形象,它是自由、雄浑和博大的象征。
如庄子的《逍遥游》中,“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里的大鹏形象被赋予了强烈的自由精神,表达了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4、哀伤之鸟:在古诗中,乌鸦常被视为死亡和悲哀的象征。
这可能与乌鸦的黑色羽毛和凄凉的叫声有关。
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里的“黑云”指的是聚集的乌鸦,与死亡和悲哀的意象紧密相连。
5、忠贞之鸟:鸳鸯是忠贞之鸟,常常被用来比喻夫妻恩爱、忠贞不渝。
如李白的《怨情》中,“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这里的“新人笑”和“旧人哭”暗喻了鸳鸯对伴侣的忠诚。
6、报喜之鸟:喜鹊在很多文化中都是报喜的使者,这一点在古诗中也得到了体现。
例如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里的“卷帘人”指的是喜鹊,因为喜鹊报喜,所以作者借喜鹊之口询问海棠花的情况,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7、归隐之鸟:鹤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视为高雅和隐逸的象征。
鹤的寿命长,往往被赋予了道家思想的寓意,代表了超越尘世,追求仙境的态度。
论《诗经》中的飞鸟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论《诗经》中的飞鸟意象及其文化内涵作者:耿嫦娥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年第09期《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诗篇往往用物、特别是动物形象来表达感情。
可以说,不懂名物及其相关制度,就读不懂《诗经》。
正如纳兰性德在给《毛诗名物解》写的序中所说:“六经名物之多,无逾于《诗》者,自天文地理,宫室器用,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靡一不具,学者非多识博闻,则无以通诗人之旨意,而得其比兴之所在。
”这些名物都与比兴有着内在的联系。
例如,在《诗经》中表现男女恋情和婚嫁场面的诗占了相当高的比例。
先民们在写到这方面的内容时,往往不直接言情,而是委婉道出,这就要得力于“兴”的运用。
钟敬文曾将“兴”分为两种:一种是只借物以起兴,和后面的诗意不相关的,这可以叫做“纯兴诗”;另一种是借物以起兴,隐约中皆略暗示点后面的诗意的,这可以叫做“兴而带有比意的诗”。
纵览《诗经》,可以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情诗与鸟有关。
如《周南·关雎》中的“雎鸠”、《召南·鹊巢》中的“鸠”、《邶风·燕燕》中的“燕子”、《邶风·雄雉》中的“雄雉”、《鄘风·鹑之奔奔》中的“鹑”、《曹风·候人》中的“鹈”、《曹风·鸤鸠》中的“鸤鸠”、《幽风·鸱鸮》中的“鸱鸮”、《生民之什·凫鷖》中的“凫鷖”、《臣工之什·振鹭》中的“白鹭”、《商颂·玄鸟》的“玄鸟”等等。
诗人们或以鸟起兴,或以鸟为喻。
在这里鸟成为一种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与情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借“飞鸟”的意象来写青年男女相悦相爱的相恋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留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冒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表现的是男子对姑娘的一见钟情。
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八字,这是诗人借眼前的景物作为诗的发端,而关雎的和鸣又可用来比喻男女求偶,和下面的诗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意义上有着联系,所以是“兴而比”,表达男子强烈的思慕之情。
浅析《诗经》中“黄鸟”意象的多重寓意辨析

浅析《诗经》中“黄鸟”意象的多重寓意辨析《诗经》中的“黄鸟”意象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出现频率较高,而且具有多重寓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黄鸟”的多重寓意。
1. 喜鸟:在《诗经》中,“黄鸟”通常是指喜鸟,即会鸣叫的黄鹂。
这种鸟在古代被视为上好的吉祥之物,能为人带来好运和喜悦。
例如《魏风·硕人》中就有“黄鸟于飞,集于灵芝”之句,笔者认为这里的“集于灵芝”可以理解为黄鸟在飞翔中找到最好的落脚处,暗喻事业顺利,好运常伴。
2. 爱情:除了喜鸟之外,“黄鸟”在《诗经》中还常常和爱情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主要源于“黄鸟”一词的另一层含义:黄色的鸟。
黄色在古代被视为一种美好和吉祥的颜色,因此,黄色的鸟被视为祥瑞的象征。
而在爱情的表达过程中,黄色也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比如黄色的花瓣和黄色的绸缎都与爱情有关。
因此,黄色的鸟——“黄鸟”在《诗经》中也被视为爱情的象征。
例如,楚辞《九章·河水》中有“黄鸟于飞,俱为爱鸟;送子携手,逾山与谷”,表达了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创造美好未来的愿望。
3. 怀旧:此外,“黄鸟”在《诗经》中还具有怀旧的寓意。
这种寓意主要源自于“黄鸟”是一种春天的鸟类,而春天则被解读为一种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
因此,当人们听到“黄鸟”的鸣叫时,便会联想到春天的美好时光。
而春天逝去,给人留下的就是怀旧之情。
例如《周南·关雎》中有“于嗟征兮,命归于穴;于嗟妻兮,家劳于忒。
黄鸟采集,于穴为室;女子有行,远游不居”,表达了作者因旅途漫长而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4. 祭祀:最后,“黄鸟”在《诗经》中还出现在祭祀的场合中。
这种寓意主要源自于“黄鸟”能够上天飞翔,而飞翔则被视为连通天地的桥梁,具有燃烧人心的感召力。
因此,在古代的祭祀仪式中,人们常常会利用“黄鸟”的形象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之情。
比如《大雅·生民》中就有“黄鸟奄飞,集于神堂;纷翼如雨,寿考无疆”的描述,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感激之情。
《诗经》中的飞鸟意象

《诗经》中的飞鸟意象《〈诗经〉中的飞鸟意象》《诗经》就像一座古老而神秘的花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意象,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
飞鸟意象呢,那可是这花园里特别亮眼的存在。
一、飞鸟与爱情在《诗经》里,飞鸟常常和爱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看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这种鸟啊,它在那儿“关关”地叫着,就像一个热情的红娘。
它的叫声就像是在给小伙子加油打气呢,告诉那个君子,对面有个好姑娘,你得勇敢地去追求。
这种鸟的出现,让整个爱情故事都充满了生机。
就好像在说,爱情就像鸟儿的歌声一样自然而美好。
而且啊,鸟儿可以自由地飞翔,在天空中寻找自己的伴侣,就像人们在世间寻找自己的爱情一样。
这种自由而美好的感觉,通过飞鸟这个意象,完完全全地融入到爱情的描写当中了。
二、飞鸟与思念飞鸟还常常被用来表达思念之情。
比如说,鸟儿能够自由地飞到远方,可是思念的人却不能相见。
就像有一首诗里可能暗示的那样,一个人看着天空中飞翔的鸟儿,心里想着远方的亲人或者爱人。
鸟儿越飞越远,思念就越来越浓。
那种看着鸟儿飞走,自己却只能原地等待的感觉,真的很让人心酸。
飞鸟就像是一个带着思念的信使,可是它却不知道要把这份思念送到哪里去。
这种无奈和惆怅,通过飞鸟这个意象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像我们有时候想念一个人,看着窗外的小鸟,就会想,小鸟啊,你要是能把我的思念带给他就好了。
三、飞鸟与生活飞鸟在《诗经》里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那时候的人们,每天都能看到鸟儿在天空飞过,在树林里栖息。
鸟儿的生活习性啊,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着很多的关联。
比如说,鸟儿什么时候开始筑巢,什么时候开始南飞,这些都可能被人们看在眼里,写进诗里。
鸟儿就像是生活的一个小小标志,它们的存在让人们对季节的变换、对时间的流逝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燕子飞回来,就知道春天来了一样。
《诗经》里的人们也是这样,飞鸟的一举一动,都是生活中的一个信号。
而且啊,鸟儿在田野里觅食,人们在田野里劳作,大家都是大自然这个大家庭的成员。
探究《诗经》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意象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是 复杂而多样的
通过探究《诗经》中的意象, 可以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情感表达也反过来影响了意象 的创造和选择
Part Four 探究《诗经》中意象与
情感表达的艺术手法
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诗经》中常用的比喻手法,如“赋比兴”,通过比喻来形象地表达情感。 《诗经》中的象征手法,如以“鸟兽草木”等自然物象来象征某种情感或意义。 《诗经》中的拟人手法,将自然物象人格化,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经》中的夸张手法,通过夸大或缩小来强调某种情感或意义,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诗歌中通过比喻、 象征等手法,表达 了友情的美好和纯 真。
《诗经》中还有一 些诗歌,表达了对 离别和失去友情的 痛苦和思念。
乡情情感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思乡之情:《诗经》中有很多诗歌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邶风·静女》中的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怀旧之情:《诗经》中也有很多诗歌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如《小雅·白驹》 中的“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Part Three 探究《诗经》中意象达的作用
意象是情感表达的 载体,通过意象可 以更好地传达诗人 的情感。
意象可以增强诗歌 的艺术感染力,使 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意象可以引发读者 的共鸣,使读者更 好地理解诗人的情 感。
意象可以拓展诗歌 的意境,使诗歌更 加深刻和丰富。
人物意象
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纯朴 士兵:勇敢、忠诚、爱国 贵族:奢华、虚荣、腐化 女性:美丽、温柔、坚强
器物意象
玉:象征高洁、美好 琴瑟:象征夫妻和谐、爱情美满 木瓜、桃李:象征友谊深厚 鹿:象征和平、安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中的鸟类意象与爱情诉说摘要:《诗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两千五百多年以来,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诗经》中,鸟类因其成双成对、用情专一、啼声悲欢等特征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审美意象。
本文意在通过着重分析《诗经》中的雎鸠、斑鸠、鸳鸯三种鸟类意象,进而窥探鸟类意向对于解读《诗经》中与爱情息息相关的婚姻诗与爱情诗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诗经》鸟类意向爱情婚恋诗《诗经》中的内容包罗万象,涉猎广泛。
其中最富有灵动色彩的莫过于那些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的鸟类。
鸟类意象在《诗经》抒发情感、描写实事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诗经》中爱情诗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鸟类意象起源于先秦,经过劳动人民不断地润色,丰富斑斓的鸟类文化逐渐成形。
鸟类作为姿态各异的创作素材展现在《诗经》中,充当着主观情感抒发的媒介,推动着理想与人格的升华。
是鸟类的到来让《诗经》更加具有文化内涵。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爱与被爱,天经地义。
用鸟类的自然之爱去谱写人类的人文之爱,其用心别出心裁,其手法匠心独运。
借助鸟类的灵动,爱的百转千回、爱的九曲回肠都得到了更好的彰显。
本篇意在通过对雎鸠、斑鸠、鸳鸯这三种鸟类意象的相应剖析,进而阐述鸟类意象的独特文化意义及其之于《诗经》中的爱情婚恋诗的重要作用。
一、雎鸠与爱情召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出自《诗经》的首篇《关雎》。
翻开《诗经》,是雎鸠这种离爱情最近的鸟带领我们穿越了时空的局限,走进了那个“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风雅时代。
可以这样讲,雎鸠鸟是《诗经》中所涉猎的众多鸟类中最舞影翩跹的。
它们雌雄和鸣的声声鸣叫响彻千古,感召着无数后人为了真爱勇敢追求、执着争取。
在悦耳舒心的“关关”之鸣中,诗三百,宛如前世心动的邂逅,今生无邪的约定。
在《关雎》中,开头两句以雎鸠和鸣的雎鸠起兴,以采摘荇菜为比,以琴瑟钟鼓作结,叙述了君子对淑女的苦苦追求,描述了周代贵族社会一个理想的恋爱婚姻模式。
古有“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历经千年的时光蹉跎,你会发现,原来最动人的古情诗非《关雎》莫属。
品读全诗,宛如一个隽秀深情的男子向自己爱慕的心仪女子真情而朦胧的告白。
那种空灵、含蓄、淡雅、清新的感觉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美。
字迹行间,你仿佛能感受到男子心跳的节奏,炽热中夹杂着平静、深沉中饱含着柔和。
恰似一回眸,你就可以看见那个在湖畔守望爱情的他。
微风轻抚,黯然心动。
一个庶民的誓言,一个庶民的表白,朴质而直白、勇敢而坦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轻松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酝酿着甜蜜的气氛,出神入化地诱惑了赏诗者的浮想;“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委婉含蓄地将饱尝相思之苦、深受思慕折磨、情不能自已的男子描写得那样传神、动人心魄。
那浓浓的爱慕与相思仿佛是一场酣畅淋漓的相思雨,滴滴沁入有情人的心上,泛起层层爱的涟漪和波澜。
情不知从何而起,却一往而情深。
看着雎鸠鸟的伉俪情深,男子想起了自己心爱的女子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男子辗转反侧,夜深人静时,我仰望星空,想起的是你。
终于最后一颗星消失在天边,你的影子却仍然如璀璨的繁星,照亮着我怅然若失、幽远深邃的眼眸。
“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的宫廷乐师李延年唱出了李夫人的倾城美貌,更唱出了多少男子对美无悔的追求。
面对着窈窕的淑女,君子勇敢执着的追求,哪怕代价是毁天灭地的。
我在水之头,汝在水之尾,日夜思汝不见汝,共饮黄河水。
此水何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汝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爱一个人,往往是百转千回的,幸福需要心有灵犀的缘分,更需要寤寐求之的勇敢和坚毅,倘若没有“求之”的勇敢,就定不会有飞过沧海的羽翼。
二、斑鸠与爱情关联“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出自《诗经》中的《氓》。
鸠,既斑鸠。
古人认为斑鸠吃多了桑葚就会醉倒,所以在本诗中借斑鸠吃桑叶来比喻女子过度沉迷于爱情就会神魂颠倒、迷失自我。
《氓》这首诗堪称是《诗经》三百篇中弃妇诗的代表作,在叙述手法与情感刻画上都有着很高的文学成就。
同样,它在思想认识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本诗完整地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相识、相知、相恋、相爱直至最后步入婚姻殿堂后又被无情抛弃的全过程。
细读全诗,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女主人公内心的辛酸与苦楚、沉痛与反思。
遥想当年,我风姿婀娜,那个貌似忠厚的你借着换丝的机会走进了我的生命。
年少的我并没有看清你的本质,不能自拔地坠入了爱河,妄想着从此与你厮守一生。
那时我多么庆幸,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
成为你的妻子之后,我过着夙兴夜寐的生活,我奉献了全部,而你却变了心意,残忍地将我抛弃。
红颜老去,我收获的只是厌弃而不是坚贞的爱情。
绝望与无奈之下,我选择了离开,因为我还有最后的尊严。
只是,我没有想到,回到娘家,我面对的不是温暖的关怀,而是兄长的嘲笑。
我就像那斑鸠一样,从贪婪地飞上桑树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寂寞、凄苦的一生。
一切,是那样的出乎意料。
本以为桑叶之美会让我陶醉,只可惜,所有的幻想与期望都在顷刻间戛然而止、荡然无存。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选择了坚强、勇敢地去面对,我挥断了这份让自己痛苦不堪的情丝,开始了新的生活。
只是在无数个夜深人静、怅然若失的夜晚,我的脆弱和凄苦还是会像萧瑟的秋风一样席卷而来,唯有“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能书写我内心的落寞。
我是勇敢、坚强、决绝的,正如汉代乐府民歌《有所思》中所言:“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相思与君绝!”① 其情感之浓烈沉痛与本诗颇有相似之处,可见,任凭岁月荏苒,时代变迁,古今事理如一,为往昔之情而痛的心情亦是如一。
但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爱情失败的女人,我亦是无限苍凉的。
悲剧的开始往往是毫无征兆的,有的时候还会夹带着含蓄的幸福。
命运伸出手来,悄悄地将不幸的种子埋下,诡秘地笑着,静静地等待着花开的那一天。
试问有谁能想到最初的“氓之嗤嗤,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竟演变成了最后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一开始,我认为最伟大的是感情,后来,我终于承认最无情的是命运。
在命运面前,渺小的我们总是无力抗拒。
爱,潜移默化,需要用一生去忘记;恨,肝肠寸断,却可以模糊时间、淡褪记忆。
三、鸳鸯与爱情理想“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出自《诗经》中的《鸳鸯》。
诗的第一章描绘了这样一幅患难与共、彼此相惺的画面:一对朝夕成双的恩爱鸳鸯,拍动着身上绚丽的翅膀,悠悠乐乐地飞翔在辽阔的天空,沐浴着爱的和风细雨。
然而就在它们陶醉在爱的甜蜜中时,却陷入了即将被捕入网的危险,而在危难之时,它们仍然成双成对,雌雄相依,忠贞不渝,并不是贪生怕死、大难临头各自飞。
在诗的第二章中,诗人观察入微、描写至细,抓住了鸳鸯小憩时的一个细节进行摹写:芳草萋萋的小坝上,一对鸳鸯含情脉脉、相偎相依,红艳的嘴巴插入左边的翅膀,恬静悠闲,安然温馨。
在整首诗中,一、二两章用鸳鸯起兴,比喻夫妻百年好合之意,祝颂君子长寿,福禄安康。
旷远的天空、灵动的水面似乎是鸳鸯爱的天堂。
当他们滑翔在自由的苍穹,整个天空都满载着浓浓的爱意。
无爱的人开始向往着爱,有爱的人开始享受着爱,“只羡鸳鸯不羡仙”是他们心中的共同所想;当它们畅游在水面上,整个水面上散发的都是风韵迷人的气息。
欣赏着它们在水中欢乐过后到岸上幸福而满足地抖落身上的水珠,观察着它们用橘红色的嘴精心地梳理着华丽羽毛,是多么的优雅、高贵,不禁让人心生艳羡?虽然我们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飞上云霄、长生不老,但是我们更希望,在蓦然回首的时候,会有一个人在灯火阑珊处等着我们。
而当我想起你的时候,我不再害怕漫漫的长夜,甚至无惧死亡的来临,因为有你牵着我的手走过人生的长河,甚至走过蔑视的人群。
此生足矣!诗人以鸳鸯比喻夫妻,自然贴切,在入情入理中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以先秦时代的文学作品为肇始,鸳鸯的形象逐渐积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原型,多用以表达永恒的爱情,为后世所普遍接受。
直至现代,新婚夫妇也将鸳鸯绣在枕头上,暗喻两人将像成双成对的鸳鸯一样相爱一生、永不分离。
那雌雄相依的鸳鸯是“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光辉写照,是“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的刻骨承诺。
将鸳鸯绣在枕头上是夫妻信义、彼此忠贞的象征。
当我们的头枕在鸳鸯上,我们的内心就如同加上了一道无形的禁咒,千丝万缕、抵死缠绵。
我会一直坚守心中这份皎洁的爱,不管星月沉沦,都屹立不倒、永不低落。
看到鸳鸯,仿佛就看到了爱情既朴素而又迷人的真谛――那是美好的向往,更是深切的期望:愿爱情唯美浪漫,惊艳岁月,温暖时光;愿爱情细水长流般天长地久。
由此可以看出,鸟类在中国文学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
它作为大自然的精灵,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它让大自然充满生机与活力,让这个原本绮丽的世界更加迷人、多情。
而从鸟类走入《诗经》的那一刻起,鸟类与文学的这份不解之缘就注定了永无终结之日。
在后世的文学中,鸟类不断地丰富着文学,而文学也以其深厚的底蕴赋予着鸟类新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以《诗经》为起源,鸟类意象既在深化着一种完整,将爱之情深意切展现到纯粹;同时也在强化着一种缺憾,将爱之悲惋凄清演绎到极致。
因此,当《诗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其中的爱情诗篇就宛如一件色彩丰富、技术精湛的艺术品,越是细细琢磨越是能体会到其中的高妙。
正如胡应麟所讲:“男女精,万物化生,人道之本也。
太初始判,未有男女,孰为精乎?天地之气也。
……周之国风、汉之乐府,皆天地元声。
”②而在《诗经》中的男女爱情诗歌中,最常见的手法就是借助鸟类起兴从而隐喻爱情。
鸟类之爱的甜蜜、忠贞引来了人类无数恬美纯净目光的追随,鸟类天然的情感本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潜藏于人类灵魂深处哀婉缠绵的情感;与此同时,借助鸟类寄托的现实世界的情感状态和强劲有力的诗风鼓舞和感动了无数的后人。
① 姚小鸥:《诗经译注》,当代世界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 ―101页。
② 褚斌杰:《诗经与楚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参考文献:[1] 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2]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6.[4] 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 贺新辉.元好问诗词集[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2.作者:姜和,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