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导致屈原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悲剧的原因
屈原悲剧根源之探微

屈原悲剧根源之探微作者:牟庆农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5年第10期屈原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又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的政治家,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他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他具有其强烈的爱憎和不朽的战斗的革命风格。
正因为楚国的黑暗现实,所以屈原的一生既辉煌又可悲。
屈原美政理想爱国忠诚典范楷模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楚国一个没落的贵族。
他“博闻强记”,熟悉政治情况,善于外交辞令。
早年颇受楚怀王信任,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发布政令,对内推行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主张联齐抚秦;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经屈原不懈的努力,楚国国力逐渐有所增强。
但由于其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后屈原逐渐被楚王疏远。
由于屈原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是非年代,风云动荡,光明与黑暗殊死斗争。
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度时期,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即七雄纷争,山河凋蔽,生灵涂炭。
此时,新兴地主阶段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因而在楚国上下形成统一分裂是诸侯争斗的焦点。
秦欲吞并六国,一霸天下;而六国则亦不甘心其灭亡,纷纷联合起来与秦国分庭抗礼,特别是齐、楚两个大国,力图依凭疆域之辽阔,实力尚强,不断寻求时机,以待条件成熟之际而一统天下。
屈原出于沸腾的爱国主义情感,极希望依靠圣君之力,力主革新图强,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以实现其“美政”理想。
但由于楚王昏愦、奸佞当道,这就突破了贵族集团的局限,加之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近而形成了屈原和群臣(主要是楚国贵族)之间的矛盾,群臣难免会妒忌贤才,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他们投机取巧,毫无原则。
屈原政治人格的悲剧性及其文化意义

屈原政治人格的悲剧性及其文化意义前言:屈原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不仅是楚国的悲剧,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
屈原的品格、追求和作为的确是廉洁、高尚和正当、正确的,是符合人类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潮流的。
但楚国当时的社会环境的恶劣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弊病使得屈原及类似屈原这样的志士仁人难以避免悲剧的命运。
这足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同时又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像孔子和庄子一样,屈原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
与孔子和庄子不同的是,屈原象征的是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
屈原贡献的悲剧意识是中国式的。
具体说来,是围绕着君臣关系的困境展开的集体主体性之悲。
屈原以融南北文化为一身的独特的主体性,迸射出了悲剧意识之悲。
屈原既是贵族世家,又是沿着儒家理想前进,他的主体性是一种集体的主体性,这就决定了这种悲,既是一种无法解开的悲,又是一种柔性的悲;从而是一种缠绵悱恻的悲。
屈原政治人格的具有复杂的内涵,屈原之死是其人格逻辑的难以避免的结果。
在经历多年流浪之后,他终于玉沉清流,自绝于尘垢,这既不是对现实的怯懦逃避,也不是对君主的殉情、而是其人格完美的自我证明。
正是这一点,使他成为干古烈士。
屈原的悲剧,成为与政治纠缠在一起的为历代士人不断反思的主题。
屈原的政治人格是在祟圣与忠君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
屈原的政治理想,简言之就是行美政、立修名。
具体途径乃是辅佐君主,效法三皇五帝等先王之道,建立法度严明、贤能不遗的美好社会,从而亦使自己永垂不朽。
因此,他的政治理想也就成了他的人生理想。
在《离骚》巾,屈原多次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及抱负:“乘骐骥以弛聘兮,来吾道夫先路”、“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在屈原看来,先王之治是社会政治的最高理想;先王的法典制度是国家政治运作的根据和标准;先王的道德品行是难以企及的人格理想。
因此,屈原自觉地高举起先王的旗帜,把白身看作是先王之道的继承者和弘扬者.甘愿为此崇高使命献出自己的一切,虽九死而不悔。
历史名人屈原被诬陷的故事

历史名人屈原被诬陷的故事导语:屈原,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谢谢。
历史名人屈原被诬陷的故事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
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
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屈原跳汨罗江自杀之谜的另一种看法

屈原跳汨罗江自杀之谜的另一种看法屈原纵观历史,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著名文人都是以“自沉”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的。
如屈原自溺汨罗江,王国维自沉昆明湖,老舍自尽太平湖,就连因“乌台诗案”被捕的苏东坡也险些成为其中的一员。
文人之所以自杀,大多数情况是因为理想与现实相差太大,而心灵深处的失落感无法释放,在不断的挣扎中,由失望变成绝望,最后只能以死来获得解脱,屈原也是如此。
“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说明屈原内心苦到了极致。
由于历史的走势和时代的局限性,屈原对残酷的现实做了无畏的抗争,无可奈何地选择了悲剧化的人生道路。
按照常人的观点,“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楚怀王不听他的劝告,即使最终灭国,也不是屈原的事情。
国家是他一个人的,让他自食恶果好了,何必自杀?可以想象,在战国时期,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作为——个知识分子,也许今天还是赵国人,明天就可能成为秦国人了——一个地方待不下去了,可以待的地方还有很多。
那个时候的国家不像现在,出入境都需要签证。
既然这样,屈原为什么还要自溺汨罗江呢?对于屈原的死,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通“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首先,同为文学家的司马迁,被屈原的文章中蕴含的深邃的哲理和炽烈的情感打动了,因而其情感认同和屈原不谋而合。
这与司马迁类似于屈原的遭遇有关——司马迁作为士人与屈原同样深受政治的戕害,历经磨难,在政治斗争中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因而对屈原有着人格认同。
但人格认同并不代表历史认同,司马迁觉得屈原自沉汨罗江有点奇怪,楚国无容身之地,为什么不到别的国家呢。
如此,也不至于落得个“自沉”的下场。
司马迁的想法不无道理。
在战国时期,在国与国之间“跳槽”是很正常的事。
举个例子,乐毅在赵国不得志,到燕国之后却受到了重用。
离骚导致屈原悲剧的原因作文800字高中

高中作文:《离骚》导致屈原悲剧的原因屈原的人生是一出悲剧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的悲剧呢?屈原所追求的政治理想是改革楚国的现实政治,实行"美政"。
令人遗憾的是,屈原的政治理想在楚国是不可能实现的。
屈原在这种腐朽黑暗的政治环境中,执着地追求他的理想,只能是悲剧性的结局。
只有走进屈原所著的《离骚》,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一悲剧的内在原因。
如果屈原与那些贵族同流合污,他不仅不会死,还能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
但是屈原是一个坚持自己理想的人,他"宁溘死以流亡",也决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
他在《离骚》中明确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对理想的执着的追求,是屈原悲剧命运不可改变的直接原因。
屈原的朋友也曾劝导过他:"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他们建议屈原离开楚国,去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战国是一个人才可以自由流动的时代,很多人在自己的母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纷纷去其他国家成为客卿,一样不愁用武之地,这也是屡见不鲜的常事,并不涉及个人道德。
屈原也是人,他也曾动心过,产生过过"吾将远逝以自疏"的想法。
他也幻想"驾飞龙,乘瑶车,神高驰之邈邈",去外国一展身手。
但是他心中无法割舍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爱,就是在天马行空的幻想中,他也"忽临睨夫旧乡",这种对祖国深情的爱,让他宁原死也不离开楚国半步。
屈原也因为对祖国的爱以及对个人安危和富贵的不顾,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伟大的灵魂。
屈原是一个品行高洁的文人,也是一个清高孤傲的诗人。
他在诗中说:"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看到任何有损于楚国的事,都要去劝谏,但他的劝谏往往过于直白,使楚王难以接受。
他不善于团结更多的人,取得他们的支持,所以他才在小人的阴陷害下,被排斥在楚国政治核心之外。
简析屈原爱国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其悲剧结局

简析屈原爱国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其悲剧结局作者:刘洁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3期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思想史上都居重要地位。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先驱。
在反复读他的作品时,我们会深深地被他的爱国精神所感动。
他不论是政治上得意,还是失意、被放逐,都表现了对国家、对人民、对君主的极大关心。
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
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已为古今一绝,那么,他的这种爱国思想和最终的悲剧结局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通过以下方面作一分析。
一、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考察屈原的爱国思想列宁说过,所谓“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
毛泽东则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地位》里说过:“爱国主义内容要看在什么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要谈屈原的爱国思想自然不能离开屈原生活的历史时代来探讨。
楚原是商的属国,商亡后,被迫向南迁移,后被周成王封于楚地。
常被周人斥为南蛮加以剪伐,始终局促于汉水之南。
周东迁后,国力衰弱,楚趁机发展势力,纵横于汉水、长江一带,并向北发展,打败了隋国、徐国,灭掉了申、息、邓、弦、黄等国,屈服了陈国、蔡国,插手郑国事务,与齐国争霸。
尤其是打败了宋国之后,楚成了中原的霸主,控制了黄河流域的许多中小国家。
公元前606年,竟陈兵于周的边境,问鼎于周室,意在取而代之。
公元前597年,楚征服郑国,饮马黄河,雄视北方,与晋国对峙。
楚昭王时败给吴国后,国力虽然大减,但直到春秋后期,它的疆域在诸候国中仍是最大的。
战国中后期的楚怀王时代,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山东诸国合众抗秦,推怀王为纵约长,所以汉朝刘向概括当时的形势说:“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源出于撷顶部落,在上古民族结构中曾长期处于特殊地位的楚民族素有爱国传统。
由于南迁,使它介于华夏、蛮夷之间,为求生存与发展,它必须利用夷夏双方的力量,吸收相邻各族的积极的文化因素,经600余年的艰苦奋斗,推行“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的路线,务使夷夏“阁不率服”,因而竟壮大发展成为战国时期两强国之一。
论屈原之死的必然性

论屈原之死的必然性(以理想的破灭来谈)2000多年前,屈原在极度的绝望与痛苦中,怀石投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直到今天,人们对他的投江还倍感惋惜,耿耿于他的不能走出楚国以寻找更为广阔的天地。
但是,我想说,屈原的选择是一个悲剧,也是一种必然。
以理想的破灭而谈屈原出生贵族,博闻强识,娴于辞令,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
他早年有一首《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从中可以看出他高昂的精神面貌,充满了自信及对未来的拳拳追求之心。
在这里我们需要探求的是,在屈原的心里有怎样的政治改革思想?第一,坚持法制,反对心治。
《离骚》中说:“循绳墨而不颇”,又说:“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荣以为度。
”事实上,《离骚》中有很多地方多次提到规矩,绳墨,皆用以喻法度。
第二,举贤授能。
在屈原青年时代的作品《大招》中已表现了这种思想。
如其中说:举杰压陛,诛讥罢只。
直赢在位,近禹麾只。
豪杰执政,流泽施只。
”所谓“举杰压陛”,所谓“直赢在位”,所谓“豪杰执政”,也都是说的“举贤授能”,朝廷得人;而“诛讥罢”则是言斥退无能而懈怠之辈。
第三,力耕强本,富农安民,反对“游大人以成名”。
这是商鞅变法中的一条很重要的内容。
屈原《卜居》云:宁诛除杂草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可见,诗人的态度是明显的。
屈原青年时代所幻想的楚国的疆土是:田邑千畛,人埠冒只。
美冒众流,德泽章只国家殷实,人民富足,百姓安居乐业,无苛政盗贼之忧。
屈原的力耕强本之策,就出于这种政治理想。
第四,励战图强,统一天下。
后面还有详述,这里就不做解释了。
还有一些,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政治主张是具有革新意义的,对于日渐衰落的楚国具有改革图强的作用,然而,旧贵族们并非有屈原这样的雄才远略,他们看重的只是自己眼下的利益,目光短浅。
屈原被流放的原因是什么

屈原被流放的原因是什么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但是他始终得不到掌权者的信赖,他的政治主张自然也无法实行,甚至还被两次流放。
在屡屡受挫,心如死灰之后,屈原最终投江而亡。
下面就随一起来了解下屈原被流放的原因吧!公元前304年,屈原第一次被流放。
当时,秦楚在经历了矛盾重重和剑拔弩张之后,又重新复合了,这与屈原的的谋划是完全相反的。
而屈原因实行变法改革,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与贵族的矛盾不断激化。
屈原知道必然会有人在楚怀王的面前陷害他,无奈之下,他为了避祸,流亡于汉北。
公元前299年,那时屈原已从流放地回到了京都,知道了楚怀王要赴秦国之约时,力劝楚怀王不要亲信秦国,亲赴险地。
奈何楚怀王幼子惧怕秦王之威严,怂恿楚王前去。
果然,秦军以楚王为人质,要楚国以城换人。
楚国另立新君,不愿割地。
这就惹怒了秦王,发兵攻楚,楚军大败,赔城十六。
公元前296年,屈原被第二次流放,此次他被流放到了南方偏僻地带。
而这次流放时间长达十六年之久。
他的大量文学作品都是在这时间段完成的。
屈原是怎么死的公元前278年,楚国京都郢都被秦国攻占,迫于无奈,楚王就只能迁都。
此时是屈原刚刚结束流放,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再次回到郢都,屈原闻讯之后,心如死灰,自知此生只怕是回郢都无望了。
绝望的屈原写诗一篇,表达了他那份天地可鉴的爱国之心和郁结于心的苦闷之情,以及对于他那些政治主张无法施行的遗憾、抑郁。
随后他就前往汨罗江。
屈原到了汨罗江边时,披头散发、形容憔悴,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
此时他遇到了一名渔夫,面对渔父提出的随波逐流的观点,屈原淡淡地表示了自己宁死也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渔夫走后,屈原就紧紧地抱着一块巨大的石头,跳入了汨罗江中,时年62岁。
江边的百姓有感于屈原高尚的情操,担心江中的鱼腹中饥饿而去吃屈原的尸身,于是就裹了许多的粽子投入江中,之后的每一天也都如此。
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就由此而来了。
关于屈原为什么会被流放和屈原是怎么死的,我们已经介绍完毕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导致屈原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悲剧的原因
导语:导致屈原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在战国时期出生高贵的屈原为何会在最后会落下投河自杀的悲惨结局呢?其中造成屈原如此悲剧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导致屈原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在战国时期出生高贵的屈原为何会在最后会落下投河自杀的悲惨结局呢?其中造成屈原如此悲剧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小编对此来详细介绍下吧造成屈原的主要原因,不清楚的可以进来看看。
臣下的忠诚总敌不过枕边的曼语轻风
魏王曾送给楚怀王一大美女,郑袖假意对其示好,取得信任。
这还得到怀王的赞赏:“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
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
过了一些日子,郑袖装作十分关心地对新美人说:“妹妹,你真漂亮,难怪大王喜欢你,只是略感你的鼻子大了一点,所以,你以后见到大王时,最好把你的鼻子稍加掩盖!”
新美人真的听了她的,以后见到楚怀王后便捂着鼻子。
楚怀王十分不解,便问郑袖何故。
郑袖说:“我知道,她是嫌弃你身上有一股狐臭味,讨厌闻!”
结局可以猜得到了,新美人的鼻子被割了……
遇到这样的女人,屈原只能被屈了。
到了这里,造成屈原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呼之欲出了。
不过我们先来看看,《渔父》中屈原与渔父的对答,实在太精彩了。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生活常识分享。